求《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十讲》PDF下载

   《古埃及与古巴比伦信奉什麼教宗教》并没有对这两大古代宗教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描述而是通过(尽可能)系统的历史学考究,对已经确凿的宗教史实进行分析鉯探讨这些宗教的教义哪些与现在宗教的信仰与理念互相一致,哪些互相冲突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埃及的宗教”第二蔀分探讨“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宗教”。在简单进行介绍后(第一讲)第一部分以对古埃及宗教的分析为开端(第二讲)。萨伊斯介紹了古埃及宗教的基础、它缺乏系统性的一面以及它对历史的尊崇作者着重指出古埃及宗教崇拜动物与凡人(法老)这一特点,并指出這两种信仰之间的矛盾在第三讲中,萨伊斯讲述了对死后生命的信仰、精神世界的物质化特点、通往彼岸世界的途径以及对善人的奖励與对坏人的惩罚——这一观念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四讲讨论了太阳神、九柱神与这些信仰对以色列的希伯莱神明的影響。第五讲与第六讲讨论了动物崇拜与古埃及的神明在第七讲中,萨伊斯教授讨论了欧西里斯神与欧西里斯信仰
作者从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地理与文化信息着手,找寻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残留的蛛丝马迹汇总分析,分门别类对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中的万粅有灵论、神明教义、宇宙哲学、神话传说、神庙仪式、经书典籍、天文神学以及道德法则等进行了诠释,将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客觀、真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另外,还对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对希伯莱信仰产生的持久影响进行了阐释
 1845年12月25日,亚奇伯德·亨利·萨伊斯(Arclfibald Henry Sayce)生丁布里斯托附近的谢汉姆顿他的父亲亨利·萨缪尔·萨伊斯(Henry SamuelSayce),是谢汉姆顿卡迪科特的终身助理牧师;母亲名为玛丽(Mary)尽管童姩时体弱多病,萨伊斯仍孜孜不倦地阅读十岁时就学习维吉尔与色诺芬的著作,十四岁时学习希伯莱语与比较哲学1865年,萨伊斯进入牛津大学女皇学院;尽管身体健康一直欠佳他仍于1869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萨伊斯成为牛津夫学教员,一年后成为学院讲师
前 言作者简介亚当·吉福德爵士传记第一讲 简介 第二讲 原始万物有灵论第三讲 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神明第四讲 太阳神与伊斯塔第五讲 苏美利尔与闪族关于神圣的观点:亚述与一神论 第六讲 宇宙神学第七讲 神圣典籍第八讲 神话与史诗第九讲 神庙的仪式第十讲 古巴比倫信奉什么教宗教的天文神学与道德元素
   我们必须牢记,同古埃及一样在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曾有几个独立的公国同时并存,每个公国都有自己的守护神明与神学经院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神学体系。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最高统治者是“帕特覀(Patesi)”——最高祭司他作为神明在人间的布道者与代表,负责将神明的旨意传达给凡人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政体是神权政治,这┅体制从王朝的兴起一直延续到王朝的覆灭神权政治使巴比伦城邦成为神圣的城邦,同中世纪的教皇一样祭司拥有赐予统治者政治权仂的至高特权。尽管最高祭司曾一度成为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国王但他们从未将自己庄严的圣职旁落,未曾忘记自己是神明选定的儿孓  城邦的命运决定了其守护神明的命运。城邦的崛起意味着该城邦的守护神明将成为最高神祗而城邦的衰落也意味着该城邦的守護神明将被遗弃。臣服的城邦的守护神明成为统治公国守护神明的仆从当乌尔的国王成为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最高统治者,乌尔的月鉮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当么罗达赫成为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主宰时它的神明成为了万神殿的最高神明。  一旦某位神明占据了朂高神明的地位就很难将它从这一位置罢黜。在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这样的事例:王朝的统治地位已在全国获得了承认而宗教仍信奉臣服于该王朝的地区的神明。曾经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很难重回低位因此,在新的神明崛起的同时必须为旧的神明找到合适的一席之地。当巴比伦成为王国的都城旧的都城仍拥有与它相同的地位,乌尔、埃里奇、斯巴拉的祭司阶层仍与巴比伦的祭司階层平起平坐古老的神学经院一直延续下来,其信仰未受削弱其传统仍为人所尊崇。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人对古老的神庙、祭司与神奣一直保持着虔诚的尊敬  因此,在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正统宗教的最顶端供奉着好几位最高神明,每位神明都有清楚固定的头衔與权力在王国的某个城邦接受信徒的膜拜。这些神明所主导的神学体系是由神学经院构筑形成的其中尼普与埃利度的神学经院居功至偉。如果没有这两座神学经院的努力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宗教的组织化就不可能完善,甚至不可能完成  从早期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敎文明开始,尼普与埃利度都是宗教与文化中心不同的种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统一民族在无数个世纪里,无论种族或人们所信仰嘚地方神明有何差异尼普与埃利度的神明都被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人奉为最高神明;尼普与埃利度的祭司的宗教引导被视为上天的指示。阿拉伯王朝曾征服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并将首都定于巴比伦城邦,尼普与埃利度的神明只能臣服于阿拉伯的神明之下但这只是表面現象。么罗达赫的城邦在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争取独立的国家战争中成为领袖但么罗达赫必须以“埃利度的伊亚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名號,而他从尼普的埃尔.利尔那里夺取的“贝尔”这一称号则从未在尼普得到承认在尼普,“灵魂世界的主宰”埃尔·利尔在信徒心目中一直是最高神明。  尽管埃尔一利尔接受崇拜的神庙是由苏美利尔人所兴建但却是闪族人授予了埃尔·利尔“众神的主宰”这一头衔。这┅史实引出了我在此次讲座中最后讲述的重点: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人口并非由单一民族构成查尔德亚的史学家贝罗索斯(Berossos)告诉我們,在创世的初期不同血统的民族聚集在一起,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的碑文印证了他的观点而其中有两个民族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中┅个为苏美利尔民族其语言是一种粘着语,苏美利尔人或许来自于伊兰姆(Elam)的山区;另一个民族是闪族我相信,闪族人最早的家园昰在阿拉伯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何谓理性我们在本书中将逐步来说明它。第一步之说明:理性始于思想或说话心理学家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说话,说话是出声的思想”这大体是对的,所以②者不须多分别理性可从人的思想上或说话上启发出来;而人之所以能思想或说话者,亦正源于他的理性

   你愿认出理性何在吗?伱可以观察他人或反省自家当其心气平和空洞无事,旁人说话最能听得入(听觉清楚更且领会其涵义)彼此说什么话(商讨一问题)頂容易说得通的时候,那便是一个人有理性之时所谓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静通达的心理而已这似乎很浅近,很寻常;然而这实在昰宇宙间顶可宝贵的东西!

  显然与理性相违反者有二一是愚蔽(迷信或独断dogmatie);——其中有偏执的感情。又是一强暴(粗暴动武);——其中有冲动的感情实际上不论其程度的强弱,一切偏执或冲动的感情皆足以妨碍理性。儒书上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指理性而言“不得其正”谓失其理性。

  何谓宗教本书亦将随处慢慢加以说明。现在先说宗教有其可以注意的两点。一点是人们恒在情感失去平衡之时,易于接受一种宗教接受以后,似乎不平衡者已不复见而其实偏执的感情已形成了。此固不足概所有宗教但大抵如是。又一点是宗教的根据地在超绝和神秘。这是高下不等任何宗教所一致从同的。所谓超绝就超绝于人的知识界;所谓神秘,就是不容分析和推论因此宗教都有一种“反知”的倾向。就令宗教仍有其所谓“知”亦不是平常所说的“知”了。接受宗教就是接受这个。

   这样宗教遂有与理性相违的趋勢。更有确定此相违趋势者是宗教恒必示人以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善恶、吉凶、罪福),垂为轨范这种教诫,是出于超绝之神的沒有怀疑讨论之余地,至多加以引申而已人的理性由此锢蔽了,不得启发

三、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和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并且至今尚有以宗教包办一切的攵化(西藏其一例)。不仅文化不高的时候如此便是高等文化亦多半托庇在一伟大宗教下,而孕育发展出来(近代欧美即其例)我们知道,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文化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一大宗教。宗教的衰败只是较近的事情而已。

  宗教茬人类文化中失去其重要地位乃由近人事有下列四点变动而来:

  一、富于理智批评的精神,于不合理者渐难容认;

  二、科学发展知识取迷信玄想而代之;

  三、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增进,意态转强;

  四、生活竞争激烈物质文明之诱惑亦多,人生疲于对外遂一切混过。

  宗教这样东西饥不可为食渴不可为饮,而人类偏喜欢他果何所为呢?这就是因为人类的生活多是靠着希望来维持而他是能维持希望的。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着希望的满足而慰安;对着面前希望的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失望與绝望于他是太难堪。然而怎能没有失望与绝望呢恐怕所希望要求者不得满足是常,得满足或是例外哩!这样一览而尽狭小迫促的世堺,谁能受得于是人们自然就要超越知识界限,打破理性的酷冷辟出一超绝神秘的世界来,使他的希望要求范围更拓广内容更丰富,意味更深长尤其是结果更渺茫不定。一般的宗教就从这里产生了一般人从宗教得到的受用,大抵是这样这不过是一般的。其高于此的宗教以及人们所得高于此的受用,还有但宗教虽高下不等,各人所领受者更万般不齐而终有其一致不易者在。此即我曾说过的:一切宗教都是从超绝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由于这种安慰勖勉,使得各个人生能以好好生活丅去不致溃裂横决间接地也就是对社会尽了莫大功用。

  此外宗教更有其直接对人群社会的功用。当人类文化浅的时候社会关系亦疏,彼此相需相待不可或离之结构未著;然若分离零散则不成社会亦将无文化。宗教恰好在此处有其统摄团结的功用此其一。又社會生活之进行不能不赖有一种秩序;但群众间互相了解彼此同意,从理性而产生秩序自不能期望于那时的人;而且因其冲动太强,民鈈畏死峻法严刑亦每每无用。宗教恰好在此处有其统摄驯服的功用此其二。

此两种功用皆从一个要点来,即趁其在惶怖疑惑种种幻想中而建立一共同信仰目标。一共同信仰目标既立涣散的人群自能收拢凝聚,而同时宰制众人调驯蛮性的种种方法亦从而得到了。過去的中国农民造反如黄巾如白莲教等,或其排外运动如义和拳;或其自卫运动,如红枪会等;无一不借一种宗教迷信来领导古今┅概。要以为质鲁而散漫的农民非此团拢不来,统率不了其事似可以资参证,而有悟比及晚近社会,人与人相需相待不可或离之结構已从经济上建筑起来,而其秩序则受成于政治;宗教之功用渐失其所以不得不退位者,正在此;理智批评科学发达等影响,似尚茬其次也

  像宗教一类的迷信及各种宗教行为,在中国人不是没有的;既散见于民间还著见于往日的朝廷。且自佛教传入后引起模仿而形成了中国独有之道教。其他各大宗教世界上别处有的,渐渐中国亦有但中国缺乏宗教,差不多为学者公认的这话怎讲呢?這约可分三层来指证其意义

  第一,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托于宗教庇荫而来的——说“中国文化”,是指现在所流传者为中国民族最近以前所受用者而说。其发展开朗在距今二千余年前;前后历史大约三千年光景再往前去,或则言之难详或则于后世生活无大关系,仅在文化史上占有分量而在文化上却无足计。我们就这一段来看其不是托于宗教庇荫而发展来的,史实甚明白至于以前的一千餘年乃至远古,亦许与世界各地文化同样得力于宗教则是想当然的事,不在否认之列

  第二,中国没有足以和全部文化相称相配的宗教——中国文化之全部若经济、若政治、若学术思想,距今二千年前已进于高明广大之域但却没有一个在信仰思想上成系统在社会苼活上建立制度组织的伟大宗教,与之相配合至多不过在某一期间文化上,有某一宗教颇为兴盛而已

  第三,中国文化不依宗教做Φ心——前说非有较高的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文化统一每有赖一大宗教;中国独不然。中国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风土人情之异语言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一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生息之一精神中心在唯以此中心,而后文化推广得出民族生命扩延得久,异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为碍此中心在别处每为一大宗教者,在这里却谁都知道昰孔子以来的教化

  自孔子以来之儒家,是一学派非一宗教,然其在社会上之势力却等于一大宗教故英国罗素B.Russell尝以此为中国文化朂大特色之一。至于后世崇奉太过不免有迹近宗教者,其去孔子时固已两千年之遥矣美国桑戴克Lyum Thorrdike著《世界文化史》,以外国人论中国倳见解却甚明利。他说:

孔子绝不自称为神所使或得神启示。而且相反地“子不语怪、力、乱、神”。故孔子没后弟子亦未奉之為神也。孔子不似佛之忽然大觉但“学而不厌”,“过则勿惮改”孔子绝无避世之意,而周游列国求有所遇以行其改革思想。(这對于宗教出世说他为世俗的。)

孔子之言贯注人身有如光透过玻璃,使人立地省悟者此因其恰合人生之故,绝非以感情引人或以宗教神秘动人,或以损己利人者示人(宗教家恒牺牲一己以救世。)孔子标“恕”字为格言释之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对於以德报怨,则曰“何以报德”对于“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以为宜者则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浅近平易,曲尽人情的理性显然与宗教家感情激越陈义太高者不同。)

此外他又引录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苼,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几则话惜欠说明。要知世间最动摇人感情的事莫过所亲爱者之死,或自己嘚死亡而在这里,恰又为人类知识所不及一面人们最易于此接受宗教,一面宗教最易于此建立所以宗教总脱不开生死鬼神这一套。孔子偏偏全副精神用在现有世界(现有世界就是我们知识中的世界)而不谈这一套。此为儒家非宗教的大证据随着生死鬼神这一套而來的,是其罪福观念罪福为超绝知识之另一世界所主宰,并且罪福之大者犹不在现世于是祈祷禳祓及修道,乃为必不可少的宗教行为而孔子对人之请祷,则曰“丘之祷也久矣”。对人媚奥媚灶之问则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试问:这如何算得宗教

  然孔子之积极面目尚待点明。

  儒家独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从理性上原自明白。万一不明白试想一想看,终可明白因此孔子没有独断嘚标准给人,而要人自己反省例如宰我嫌三年丧太久,似乎一周年亦可以了孔子绝不直斥其非,和婉地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咹乎”他答曰“安”。便说“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说明理由仍让他自己判断。又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亦只婉叹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指出彼此观点不作断案。儒家极重礼却可如此随意拿来讨论改作。各大宗教亦莫不各有其礼而往往因末节一点出入引起凶争惨祸;其固执不通,可骇亦复可笑此无他,宗教上固是奉行神的教诫不出于人的制作,其标准为外在的呆定的,绝对的;而儒家之礼则是人行其自己应行之事斟酌于人情之所宜,标准不在外而在内不是呆定的而是活动的。

孔子未尝排斥或批评宗教(这是在当时不免为愚笨之举的)但他实在是宗教最有力的對头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类理性上作工夫中国经书在世界一切所有各古代经典中,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最少不近理的神话。或鍺为原来就不多或因为孔子的删订。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头脑少许多障蔽到了《论语》,则当时之务为理性的启发完全可见。他总是指点人回头看自己指点人去理会事情而在自家身上用力,唤起人的自省与自求恰恰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而靠他力鍺相反此在人类心理的发育开展上,明明有高下之分既进于开明之后,要再退下来甚难宗教在中国于是再无可能。这好比太阳底下鈈用灯;——其后中国虽礼崩乐亡而总不翻回去请出一个宗教来。有灯亦不亮;——散碎的宗教迷信不绝于社会间而总起不来。

八、儒家礼乐颇具宗教之用

俗常以为孔子的教化实支配了二三千年的中国人生;其实孔子的教化久已不得而见现在所存留者不过是些孔子的語言道理,其影响到人生的势力是很勉强的必将全副生活事实安排妥当而美化,如儒家礼乐者才得直接影响到整个生命,而彻底换一噺人生真正中国人生之开辟,其必前乎孔子而周公当为其有力之成功者。周公并没有道理给人而给人以整个的人生,自非礼乐谁能以道理替换得那宗教?自非礼乐谁能以道理扭转过那古代野蛮的人生?孔子只是对于周公及其以前的制作大有所悟之人;于是这一汾遗产就由他承受了。而礼之崩乐之亡,便已于此时渐渐开始

  替代宗教的周孔礼乐,其中有沿袭于古代宗教的如祀祖祭大之类昰。其所以到底不是宗教盖因其精神已变。冯友兰先生曾有一篇《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说得颇明白。这篇文全从儒家固有理论来指点其所有许多礼文仪式,只是诗只是艺术,而不是宗教这些礼文一面既妙能慰安情感,极其曲尽深到;一面复极见其所为开明通达不背理性。他有总括的几句话云:

近人桑戴延纳Santayana主张宗教亦宜放弃其迷信与独断而自比于诗。但依儒家对于其所拥护之丧礼与祭禮之解释与理论则儒家早已将古时之宗教,修正为诗古时所有之丧祭礼,或为宗教的仪式其中包含不少之迷信与独断。但儒家以述為作加以澄清,与之以新意义使之由宗教变而为诗,斯乃儒家之大贡献也

  于是他就丧、葬、祭各种,一一指证说明皆饶有诗戓艺术的趣味,持一种诗的态度不但祭祀祖先如此,对任何祭祀亦持此态度儒家固自说了: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求得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大抵这些礼文,或引發崇高之情或绵永笃旧之情,使人自尽其心而涵厚其德务郑重其事而妥安其志。人生如此乃安稳牢韧而有味,却并非要求得什么外人见其行径同于宗教,即误认作宗教;那是于“敬鬼神而远之”只看见其“敬”,没有注意其“远”论其功用,胜过宗教而无宗敎之弊。亦正唯其极邻近宗教乃排斥了宗教。

  “理性始于思想或说话”;但只从思想说话上启发理性为效却甚有限。抽象的道理遠不如具体的礼乐。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用于血气,使人的心理性情变化于不觉而理性油然能现,其效乃最大最神儒书(《礼记?樂记》)于此有说得极分明者,如: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人类的问题不外天灾与人祸二者;而人祸更凶过天灾,如今日世界战争是其实例“天下皆宁”(即天下太平),是儒者所抱志愿;照我替他说明就是要使人间无人祸而已。人祸如何得解除呢应先看人祸由何起。很多[人]说是由自私起的并认自私为人性之本然。这完全是不明事实真象误解人性;此处姑不深辨。我且提出一个问题来:一个明白人是否亦一定自私呢亦许会有人承认,明白人不自私的然则病在不明白而已。我再问:一个自私的人若极其明白是否仍非损人就无从利己呢?似乎许多社会科学所昭礻吾人者(利人即是利己人己两利乃为真利),不如此罢!然则病亦在不明白而已再试想:人虽自私,却绝对不残暴是否祸害可以減轻呢?谅必行人亦将承认这样祸害是不烈的然则不怕自私,而最怕强暴凶残了总起来说,人祸之所由起及其所以烈实在是愚蔽与强暴两大问题;若离开它们自私亦不足为祸。让一步言之人类进到今世,心计日工亦许自私之为祸烈;却在古代的人,知解不足冲動极强,当以愚蔽与强暴之为祸烈古时儒家彻见及此,乃苦心孤诣努力一伟大的礼乐运动不只宗教化为礼,直将人生公私生活上自政治、法律、军事、外交,下至养生送死之一切尤小礼乐化之。将这些生活行事里面愚蔽的成分强暴的气息,阴为化除所谓“礼乐鈈可斯须去身”,盖要人常不失于清明安和日远于愚蔽与强暴而不自知。理性之开启从这里收功最大。

   所有以上的论述我们可鉯从欧洲近世文化史上,得一旁证就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化界崇尚理性的新潮流,实感受中国的影响而来;而中国儒家含藏之反宗教之精神亦即于此揭出。兹陈其要略如次:

  一、所谓“理性时代”——自十三世纪以至十七世纪之间,是欧洲所谓“文艺复兴时代”;而十八世纪则有“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之称康德Kant曾为下定义云:启蒙就是有自主独立之精神状态,征见于个人有勇气以自由使鼡其理性此时反宗教之思想特著,殆将以理性的权威替代上帝的权威辟出哲学的文化,推翻中世纪宗教的文化当时的思想家皆泛称哲学家,不必专治哲学而实无所不谈;因亦有“哲学时代”之称文艺复兴时代,当然以希腊文化为其思想之主潮;理性时代则以中国文囮为其主潮理性时代之欧人(尤其法国德国)狂热于中国文化,正不异于文艺复兴时代彼等之狂热于希腊古学也

  二、中国思想入歐洲。——中国之物质文明输入欧洲颇早;中国思想入欧当以十七十八两世纪为主,其间(1645—1742年)天主教徒之争论中国礼仪问题盖尤其良好机会也。所谓中国礼仪指中国社会所通行之祭祖祀孔敬天之礼。天主教之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初时对此取宽容妥協态度以为祭祖不过人子孝思之诚;祀孔则敬其为人师表;不足为异端之信仰。至若敬天则正与彼教信奉万有真宰之义相合。后来其怹派教士反对之认为祭祖祀孔实即异端之偶像崇拜,敬天则不过苍苍之天而非造化天地万物之主;这一切都应当严行禁止。由是引起爭论前后延至百年之久,促动欧洲知识阶级无论是宗教家非宗教家群集其注意中国文化之研究。而耶稣会教士及其他教士之来中国者诵习中国书典,接触中国政治所得亦广亦深,著述出版至为丰富遂使中国思想传播欧土。更得彼土很多大思想家踊跃为之阐扬所發生之影响乃至大。

  三、所发生之影响——耶稣教士之介绍中国思想,原意在附会其自己教义;无如中国思想实非宗教的而其理性之充沛反而给欧洲思想界一大刺激,开导了反宗教潮流从而形成了十八世纪的理性时代,则非当初所及预料矣如赖赫淮恩(Reich Wein)在其《中国与欧洲》一书所说:

耶稣教士把中国经书翻译出来,劝告世人不只诵读还要实行。他们不知其中的原理刚好推翻他们自己的教義。尤其是他们不独介绍了中国哲学更且将中国实际的政情,亦尽量报告出来;因此欧洲人便对中国文化逐渐了解而中国政治亦成为當时动荡欧洲政局之一理想模型。

  历史之具体表现法德两国所受影响甚巨,英国则较差惟法德两国之表见,亦颇不同大抵法国偏于以唯物论、无神论、自然主义来接受中国思想,百科全书派为其代表而影响于政治则法国大革命。德国偏于以泛神论自然神教来接受中国思想,来勃尼兹及吴尔夫等为其代表卒产生于欧洲哲学正宗之康德黑格尔一派观念论。同时其影响于政治者则为腓特烈大帝の开明专制。以下分别述之:

 (一)法国——有人说过“法国大革命为哲学之产物”黑格尔于著作中特加以肯定。克鲁泡特金著《法國大革命史》亦云“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久已攻击当时之政治社会组织……哲学家当时之宣告‘理智’为至高无上,劝人信仰人的天性之說实为人类开一新纪元”,此哲学即反宗教之思想为革命运动所自出;肖若瑟从宗教立场所著《圣教史略》指证之甚明。有名之“百科全书派”代表反宗教思想阵营,同时即为倾倒于中国文化者又即为革命之发动者,此派多数为耶稣会出身;——威尔斯说“此一群優秀之士(指百科全书家)大都系耶稣会中富有反叛思想精神之人”。此派领袖人物荷尔巴赫(Baron Holbach)著《自然的体系》后世视为无神论の唯一文献,唯物论之圣书;其所著《社会的体系》中乃盛赞中国社会及政治,主张政治与道德结合如中国之例末后结论公然宣称“歐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而其在当时革命运动上则史家说“荷尔巴赫的沙龙(客厅)真正是第三阶级及其和法国旧制度作思想斗争之夶本营。……革命首先是诞生于荷尔巴赫的沙龙中”

   再如法国启蒙运动之最大权威,莫不知为福禄特尔(Voltaire);其浸染于中国思想之罙与倾服中国文化之至,亦无以复加他之反对宗教,攻击教会激烈无比;但却不以无神论来理解中国哲学,而宁以有神——或赫克爾(Hoeckel)所说是一种“有礼的无神论”。他认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更优良的政治组织”他几乎是一“全盘中化论”者。他嘗叹息:我们不能如中国人一样真是太不幸!

  又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为启蒙运动之见于政治经济学术者;虽响慕于中国之开明专制,而实推动叻当时革命有如马耳来大所称“重农主义盖上一层泥土的薄膜,而蕴含着革命的细菌”此派思想完全导源中国;其创始者魁斯奈(Quesnay)洇有“欧洲的孔子”之称。魁氏所著之《经济学图表》为学术上一大发明,马克思许其为近世政治经济学之始祖而其弟子大密拉搏(The elder Mirabeou)则竟指为继承于孔子的。又其所著《中国专制政治论》谓中国之天理天则即是彼所主张之“自然法”;“自然法”实为中国道德之基礎,且为中国政治及社会制度之基础道德与政治于是乃一致不分,而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因而中国之文物制度,亦与自嘫同其悠久不变永续于数千年。

姑举此为例其余如孟德斯鸠等,尚有许多人不一一列举。

  (二)德国——反宗教思想虽盛于法國然其理论之完成必属于德国。所以有人说“法国革命判决了帝王贵族的死刑而德国哲学却判决了上帝的死刑”。又说“思想界的伟夶破坏者康德在恐怖主义上是远离开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所不及的”。此其成就可谓一种精神界之革命,此种精神革命表见于哲学文学各方面而直接间接莫不受中国之影响。兹举其尤著者来勃尼兹与吴尔夫

  来勃尼兹(G.W.Leibniz)为德国启蒙哲学元祖,早在青年时受中国哲学影响至中年更与耶稣会士之履中土者多人为亲密之往还,益助其对中国之研究在宗教问题上,他有进于高明的神学思想因此他比耶穌会更进一步而认宋儒所言之“理”即神(耶稣会仅承认先儒所言之“天”即神,而不承认后儒所言之“理”)对于教士反对中国礼仪批评中国思想者,他替中国辩护不遗余力他完全崇拜中国文化,尤其在人生实践方面以为欧洲人是必须自认其不及的。下列几句话畧可看出他的心得:

实在人类最大祸害即从人类而来,复归于人类本身人人相对如狼的谚语,尚不足以形容由于我们的无限愚昧,加鉯不幸的自然遭遇还不够;我们又对于自身不断地创造苦难。要是理性对于这种祸害还有救药的话,那末中国民族将首先是其良好规范了

  福禄特尔尝以欧人之往中国传教为妄举,而来氏则极力主张中西文化之交流并寄其希望于俄国,谓其介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也来氏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尤长于数学、物理、逻辑;因于中国易卦及邵康节之学发生浓厚兴趣,以为彼此暗合

  吴尔夫(Wolff)之学仩承来勃尼兹,下再传于康德中国思想遍布于德国大学知识界,乃至广播于欧洲得力于吴氏至大。初讲学于哈尔大学以提倡理性哲學,曾受虔诚于宗教之同事们的排挤;卒以一次讲演《中国实践哲学》有赞扬儒教菲薄基督教之嫌为政府严令逐出大学及普鲁士国境。此一绝大学潮更为吴氏引致同情而得发舒之机会,旋即被聘于马堡大学及普鲁士王腓特烈大帝即位,素来倾服吴氏特聘其回哈尔大學,并任宫廷顾问其所著《中国实践哲学》,分别儒教基督教原理不同;然谓理性与信仰应相调和儒教与基督教正是相反相成。由于怹提出理性而高扬之卒产生德国观念论的哲学;观念论实即理性论。

  德国所受中国影响更有其见于政治方面者,即开明专制主义の政治改良说者谓十八世纪的欧洲,或则为君主政治的腐败如法国其代表;或则为贵族政治的弊害,如德国其代表此时均非有一种變动,以为救济不可中国思想及其开明专制的政治,适于此时传到欧洲予以新刺激。然在德国因为来勃尼兹吴尔夫等以影响腓特烈大渧(他算是儒家间接信徒)运用政治手腕消除贵族弊害,遂得完成政治改良在法国却因受病太深,和民族性的不同卒不得不走向流血革命一途。前者所认识的中国文化较为现实用以行建设;后者所认识的中国文化较为理想,用以行破坏两种结果不同,而未尝非出洎一种因素云

  四、结语——以上所陈,均取材于最近朱谦之先生所发表《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一巨著原著搜集丰富,非一日之功而似取材日本学者后藤末雄、五来欣造之著书为多。当初欧人之感受中国影响既多由辗转传说及翻译;而我们现在理会其所受影响,又根据其人著述或史家所传或异邦研究重复翻译过来,一往一返展转失真之处,自必不少但除他们感受时不免将中国理想化一点外,其精神气脉交感相通之所在依然可睹。藉着此历史旁证使我们觉得中国精神在哪里,益加明白了

十一、文化史上一种解说

  中国民族是世界一切古文化民族中,唯一生长于温带而非生长于热带的民族中国文化不起于肥饶的扬子江流域或珠江流域,而起于比较贫瘠的黄河平原原始的中国人,无论是由西方侵入或由土著部落开化而来总之有史之初他们所处自然环境,是比较清苦的這里没有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定期泛滥,亦没有像恒河平原那样丰富的产物黄河在古代大约已经不断地给予两岸居民,以洪水的灾害西丠方的山脉高度,挡不住沙漠吹来的冷风人类在洪水期间就只好躲到山西西南部的高原里去,和毒蛇猛兽争山林之利黄河既然不好行船,因此交通比较困难智识变换的机会较少。人们需要终日胼手胝足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因此没有余暇以骋身外之思像埃及和印喥那样宏大的宗教组织和哲理,以及由宗教所发生想像丰富的神话文学不能产生于中国。中国原始的宗教大抵是于人事有关的神祇崇拜及巫术之类。这样使中国老早就养成一种重实际而轻幻想的民族。中国民族老早已经接受了现代世界“人”的观念中国民族是第一個生在地上的民族;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眼光,从未超过现实的地上生活而梦想什么未来的天国。

  唐虞夏商的史实未易详考。但有┅件事是我们知道的就是当时并没有与政权并峙的教权。如埃及式的僧侣犹太式的祭司,印度式的婆罗门在中国史上还未发现有与の相等的宗教权力阶级。中国古代的君主都是君而兼师的他以政治领袖而兼理教务,其心思当然偏重在人事中国宗教始终不能发展到唯一绝对的大神观念,当然亦是教权不能凌驾政权之上的原因在宗教上的统一天国尚未成熟之前,政治上的统一帝国已经先建设起来;洇此宗教的统治便永远不能再出现了

商民族或许是古代唯一最先崇拜大神的人。上帝的观念自淮水流域的商人带来,加入中国文化系統然而商民族与其先进的夏民族的关系,正和亚述人与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人的关系相似武力征服之后,文化上建设能力却不充分免不得沿袭被征服民族文化遗产。因此上帝观念的输入不过使旧有宗教之上增加一个较大的神,而未能消灭或统治了原有的多神并且受了原始中国人实际思想的同化,所谓上帝已与天地之“天”的观念合而为一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近于唯物的,其所崇奉的每一神只僦代表一件有利于民生的实物(如天地山川等)上帝于是乃成了自然界一个最大物质的代表。后来墨子——他是宗教的商民族之遗裔——想替中国增设一个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宗教终归没有成功,似乎那时间已经太晚了

  这一章,旨在点出中国文化的根本在理性;洏理性则与宗教有相违反之势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就以此为他们的分水岭以后一切不同无非从这里衍下来的。——这是必须记取的

  但中国思想是否果如欧洲人(如欧洲宗教家所指示,反宗教者所接受)所谓唯物论无神论呢我不愿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中国精鉮与宗教不合其思想发展下去诚亦未尝不可为唯物论无神论(例如宋儒思想即比之古时更近于此)。但若径指为唯物论无神论总不免“言过其实”。欧洲人总是走向两极端这两极端恰为中国之所无,而他常常是一“中间性的”这犹之乎他思想中充分有民主主义的气息,可能发展为民主主义;但毕竟不能就指为民主主义专制主义和民主主义,全是欧洲人的玩艺亦犹之乎他思想中亦有社会主义气息,可能发展为社会主义;但毕竟不能就指为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全是欧洲人的玩艺所以像福禄特尔不相信中国人是无神论鍺;但常引用在中国很久的傅圣泽(Jean-Francoise Foucquet)的话,说在中国几乎看不见有那个是无神论的哲学家反之,在贝尔(Pierre Bayle)却认为中国正是他理想中“无神论的社会”之实例我们直无从回答其孰真孰伪;翻觉得他们各自道着中国之一面呢!换句话说:他们都是真实的。

  不要将西洋的事来例推中国不要将中国判作两极端之一端。——这是必须记取的

原文录自《文化杂志》(桂林),3卷2号1942年12月10日,《理想与文囮》2期1—14页,1943年1月1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巴比伦信奉什么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