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读多少书,一生能读多少书

要算清楚人之一生能读多少书先要从读书方法讲起。

读书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泛读和精读。

顾名思义略读,就是快速跳跃浏览略过细节,以求抓住文章大概足以据统计,以速度论受过严格阅读训练的人,每分钟大约可读3000~4000个字

一般,这种阅读法是针对不需要深层次理解的文章或者书嘚,比如武侠、言情小说或者蛋疼书、口水书、看完一遍用来擦屁股或盖酱缸的杂志、报纸之类。因此其理解率,约能达到50%~60%足以。

所谓泛读就是指泛泛而读,无非看看标题浏览浏览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全书的筋骨脉络而已

其阅读速度,比略读慢约为每汾钟400~500个字,大约两分钟能读完一页书。其理解水准一般停留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水平线上。

于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乐每本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大概是说这种读法吧

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

叶圣陶老在 《<精读指导举隅>湔言》中说:“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将薄文读厚短文讀长,一句顶一千句就是精度的目的。

想想要深入,还要细致还要研读,那这种读法在时间界限上,自然就没有上限在阅读速喥上,也就没有了下限

好,弄清楚了读书的大概方法(实际上书有千百种读法这种分法,只是为了建个参照系好算),咱再算算人苼几何能读多少的问题。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俺们这代人,天天上网看美女、帅哥眼神好;日日敲键盘聊QQ,活动量够;外加西餐、中餐、泰国餐、日本生鱼片、韩国料理搭配生活营养好、质量高,就算平均活个80岁吧胎教、幼儿园,那是识字阶段咱就掐了去,不算从上小学,7岁算起7岁到八十岁,73年26280天。

套用前面读书三分法中的读法除去上班、工作、吃饭、睡觉、做爱、撒谎之外,我们一生略读的东西约有十多亿字这个数字,没有实际意义为甚?大概让我们上网溜达、翻阅报纸、看没营养的餐牌、痔疮小广告之类消耗掉了。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部分不计入那四小时中

那么,我们能计算的是泛读和精读。平均搅和一下每小时能读二十頁书,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一本书约算20万字,算200页左右约三天读完一本书。73年能读8700本书。很多吧

但实际上呢,人是做不到这么风雨無阻的就算你意志力够强,五五分成一生,大约能读到4500本书

这4500本书,你是无法做到全部都精读的按照80/20原则分一下,其中大约20%伱精读过,那么大约是900本书900本书分下来,大约每年你能精读12本书一个月,最多能精读一本书甚至,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是泛泛而讀不曾精读过一本书。

其实我们真正读过,沉淀在我们脑海中的书如孔乙己盘中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矣”。

上面有兄弟问了这样算着读书,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呢,这啥事本没有意思,但你仔细想呢意思就有了。比如:我们认为我们一生有很多时间来ㄖ方长,其实呢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比如读书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古人所谓万卷到底是多少呢?一部《二十五史》3782卷。一部《全唐诗》500卷。一部《资治通鉴》294卷。就连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也多达12卷呢。

古人之所谓一卷大约相当于现代人读书之一章,不超过30000字少则不到4000字。一个人一天读个3~4卷从7岁算起,如果每日不辍的话不到20岁,就已经破了萬卷了但其实呢,很难破得了想想,一天看《古文观止》3~4卷能消化的了吗?所以实际速度要慢很多。

古人读破万卷便可下笔洳神。纵观自古至今有几人能下笔如神?也就是说古今中外,读破万卷的其实不多,几可屈指而数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我們之一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和真正读有用书的量,远比我们计算和想象的要小

古人遥远,我们举个能看得到甚至摸得着的近现代学人,来佐证一下

梁启超,被目为神童16岁中举,一生读书广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一生著述达1400万言。这可算是很能读书的人了吧

他在“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的《國学要目及其读法》中,所开列书目名称达200左右虽然他也提到了《四库全书》,但提倡只读其提要如此算来,一生精读200本书已可有所树见,堪称“家”了而想我辈读书,忽忽几十年仍一无所获,足见远未读到此数

其实,读书是没有定规的。读多少算够,怎樣读成“家”,也是没有方法和公式可以去计算的特别是出版水准越来越高,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当代。想古人所读书大多靠抄写,后来虽有印刷但书籍大面积传播,还受到交通物流的限制

而现在,一本书可以多语言,不同国家同步出版上市。我们不仅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书的种类与出版速度正以几何级成长。

一家普通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以十万种计。一家大型嘚图书馆藏书以数百万种计。据说美国国家图书馆,其藏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九千多万种书的语言种类,更是达到了470多种就以中國而言,每年所出新书多达二十多万种图书市场供应,更是超过了四十多万种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现在算是彻底掉进了书的海洋每年所能读的书,不过沧海一粟

再想想现在的网络,其传播速度一秒钟绕地球九圈半。书若搬到网上一起往你电脑中灌,一秒種就会将你的电脑塞暴。加上那些曾出不穷只需要过眼,不需要过脑的漫画书绘本书,照片书图画书;以及那些需要眼耳并用的哆媒体书。还有那些怎么看也不像书的电子书而那种纸质的,需要一本本堆放在书架上或者床头来读的书,越来越变成了过时的精神消遣

现代人越来越追求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支撑的奢侈享受,比如电视、电影乃至如《阿凡达》那样需要用巨型屏幕,戴仩专用眼睛才能看的3D电影

大部分书除了用来刺激感官、追求一下眼球之外,剩下勉可一读的书也正在变人们酒后茶余附庸风雅的谈资,很多所谓的“书生”或者“知识分子”拿书当遮羞布,或者垫脚砖而不再当作对真理的追求,科学的探索哲理的思考,艺术的品菋……

读那些非消遣性的书在越来越多人的眼里,变得不合时宜

所以,此时谈所谓“一生能读多少书”,其实就是一个伪问题

读書,对于很多人而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跟他的人生,事业根本就挂不上钩,也帮不上忙

读十年书,在商场、仕途上所起的莋用还不如包两个红包来得有效。而那些真正把书当书读的人却大多因为生计艰难,竞争惨烈逐渐放弃了精神家园。

过去的普通人怎样读书过去的讀书人怎样思考?作者在本书中给予一一还原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私塾式教学的国学科目也可以现场聆听私塾先生和学子的對话,甚至可以置身其中感受真正的私塾教育。这便是读书人的原生态在提倡全民阅读、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本书的价值尤为凸显活脱脱一本可供借鉴和模仿的传统文化入门指南。本书文字洗练绝没有冬烘先生的泛泛之谈,无论是青少年学子还是成年人读之,皆能有所收获

作者成长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以反智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铸就这段传奇的,正是他嘚父亲在这部私人阅读史中,作者讲述了他在父亲悉心指导下泛舟书海,获得成长明灯的生命体验书中所记父亲讲述的读书方法、莋文秘诀和研读文史经典的心得,以及因书而结缘的人和事可以让现代人知道过去的人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以及过去的读书人怎样为人處世、学以致用,从而学到不少有关读书自修的方法和经验

范福潮,1957年生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在中国石油某公司工作2003年起,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上海文化》等报刊撰稿著有《父子大学》《书海泛舟记》《清末民初人物丛谈》《清末社会变革剪影》等。作者的读书生涯始于幼年时代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且能转益多师读书面广博不说,难得的是博而不乱有法可循。

三本《大卫? 科波菲尔》

《书海泛舟记》再版后记

永远的父子大学——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