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收藏宋朝瓷器五大名窑2对,不知道其中价值

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在宋朝以前,中国烧制的器皿基本上都是陶器,是不一样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出现使得中国进入了真正的“瓷器”时代。

钧窑广泛分布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所以被称为钧窑。凭借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窑变艺术,呈现出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千变万化。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形成原因是因钧瓷的釉粘稠且厚,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故名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的一大特点就是有着鲜艳的色彩,比如紫红色,海棠色,也有天蓝色,鲜艳灿烂得让你挪不开眼。

汝窑,产于汝州。汝瓷在中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第一点就是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

如果一个瓷器,线条简单,质地温润如玉,颜色好看得像雨过天晴的蓝天,大抵是汝窑出品。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始于唐,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由于釉料中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定窑纹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丰富多样。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所见传世的印花花鸟图盘,内壁上的两孔雀之间以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图案优美宛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画。印花龙纹标本窑址多见,造型多数为盘,盘内满印云纹,盘心印一条姿态矫健的三爪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定窑的特别好辨别,只需要记住它的两个特征:第一,定窑基本为白色。第二,定窑通常会

官窑,从字面就可以了解,指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相传送进宫的官窑稍有瑕疵就会被摔碎,剩下的都是精品,故官窑存在世量极少。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瓷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紫口铁足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官窑、哥窑辨别小技巧】

所谓“官”“哥”不分家的,因为它们长得太像了,表面都布满了裂纹,专业术语叫做“开片”。

但是尽管哥窑、官窑长得很像,它们之间的风格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哥窑偏米黄、粉白等少女的颜色,哥瓷开片是“金丝铁线”,铁线是很粗的黑色纹,金丝则为黄色细纹,自然形成。

官窑的颜色会偏灰一些,官瓷是冰裂纹,是极细的丝状纹。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看了小编的简易辨别法,是否能区分汝、官、哥、钧、定了呢。当然小编的归纳也只是个笼统的方式,想要鉴别手中的瓷器,可以咨询更专业的机构。

宋代白瓷碗图片_北宋定窑刻花大碗_瓷器 碗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HYPERLINK 宋汝窑天青釉碗|北宋定窑白釉碗 宋代白瓷碗图片_北宋定窑刻花大碗_瓷器 碗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中历史对比修长的一类瓷器,它萌生于南北朝,北宋定窑刻花大碗。到隋朝时就仍旧生长幼稚。宋代定窑瓷器特点。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生长,想知道宋代定窑瓷器鉴定。瓷器烧成温度抵达了1200°C,你知道青花瓷器碗。瓷的白度也抵达了70%以上,你知道碗。接近当代初级细瓷的准绳,宋代白瓷碗图片。这一成绩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坚实的本原。你知道宋代白瓷碗图片。到了宋代,制瓷工匠们在胎质、釉料和建造技术等方面,事实上月白。又有了新的进步,对于北宋。烧瓷技术抵达了总共幼稚的水平。此时烧制的青白釉瓷器,对于白釉葫芦瓶。白而不莹,???中闪灰,你看定窑白瓷碗。平淡大方,你看大碗。形秀色润。图片。明清时期,想知道定窑。德化窑烧制了色泽光润通亮的“象牙白”,白釉。永乐窑烧制了釉色温润如玉的“甜白釉”,学会碗。你看黑釉兔毫盏。这些都不失为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釉是瓷器的实质釉。宋代。通常瓷土和釉料,你看瓷器。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看着瓷碗。将白瓷从纯红色点缀,想知道北宋官窑瓷器鉴定。还是属于青瓷向白瓷过渡阶段的产物。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幼稚白瓷的出现是在隋代,唐代邢窑白瓷以其光亮纯真的釉色,对于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成为风行天下的名瓷。学习花大。宋代定窑白瓷以在红色釉面,学会瓷器。却极具诱人的魅力。宋代定窑拍卖。由于正是有白瓷相衬,宋代定窑白釉碗。才有奼紫嫣红的彩瓷争妍。然则白瓷的出现绝非易事,相比看瓷器。它始末了一个由青到白,学习北宋定窑刻花大碗。冗长的工艺技术生长与进步的历史进程.75%,但这批近似白瓷的釉面上却轻轻泛青绿色,且为数无限。它证据此时白瓷胎釉尚未抵达幼稚白瓷的准绳。 1971年在河南安阳固然出土了一批北齐时期的“白瓷”,包括碗、杯、罐、四系缸、长颈瓶等器物,器物烧出后肯定表示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要是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 白如凝脂、浑然一色的白瓷,最具天然天成的情味,它看似华而不实、平铺直叙,采用印花、刻花与划花的技巧,烧进去的就会是白釉 HYPERLINK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地方都烧不出“正宗”的钧瓷。,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宋以后,禹州逐渐成为钧瓷烧造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靖康之变 ” ( 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金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瓷器五大名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