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究竟应该怎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史

  在今年的“中国好书”年度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所著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7月)荣获30本好书之一的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资治通鉴》与《论语》《左传》《诗经》《史记》一样,都是后世的人们一直在重读或重新认识的古代经典文献,并曾衍化为一门专门之学或者引领一时的学术风尚。其原因有统治者的倡导,有学者们的褒扬,也有时代风潮的推动。

  《资治通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处于转型期的宋朝,其原来的书名为《通志》,差一点因此而湮灭了唐代郑樵的另一部同名巨著,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御赐为今天广为流传的书名。南宋朱熹首先推重此书,并删繁就简而成《资治通鉴纲目》。朱元璋、康熙、乾隆都有“御批”传世。顾炎武认为该书“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此书的价值在于“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因而成就另一部宏篇大著《读通鉴论》;曾国藩独具智眼,认为其“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曾氏对《资治通鉴》功用之譬喻一时影响了毛泽东;梁启超称赞《资治通鉴·魏纪五》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教科书。据说毛泽东同志爱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写有大量的批语,其中对后者更是读过十七遍。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引述《资治通鉴·魏纪五》中语,如“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并赞同司马光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辨,引用其“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的名言,倡导协力合作的从政思维。列举这些古今名人智者和领袖们对《资治通鉴》的独赏与褒扬,正表明《资治通鉴》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才使其能够成为后人反复阅读、不断地被重新认识的史学经典。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凡1362年,全书300万字。司马光带着其团队成员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同时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用十九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大书。由于毛泽东的倡导,周恩来批示当代史学名家顾颉刚、聂崇岐等校点,加上胡三省注及附录,由中华书局于1956年开始出版,成为至今一直广为流行的读本,与1959年宋云彬先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钟爱读物。复旦大学姜鹏教授比喻《史记》是文学家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政治家笔下的历史。作为政治家笔下的类似教科书的历史书籍,如何读,怎样读,史学名家张国刚教授积四十余年治史的功力,以“家国兴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一种新读法,颇具新意和新气象。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为清华大学开设“《资治通鉴》导读”的课程,2014年又成为开设“慕课(MOOC)”课程的新成果,而后成为一部独具心裁的专著,作者的初衷就是想用通俗的方法来展现历史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智慧。书中旁注的文字更多体现了张教授的精彩史评,经过知名出版社编辑的编排而展示了独特的匠心,更加精炼可读,可谓点睛之笔,尤应成为广大党政干部读史鉴今的阅读精品。

  张国刚先生在熟读《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为读者重点讲述了治国安邦、执政为民的道理,书中的精言譬语随处可见,读来多多受益。针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历史细节,该书抒发着史学家的情怀与机智,比如作者认为:

  领导素质有仁、明、武三个标准;用人要以德为先,德胜于才;一个成功的优秀人才必须谦卑、低调;既要目标坚定,又要步履稳妥,这是成事者应有的风度;秦国所以能统一天下,在于它的几代统治者的战略思路对头,领导人本身的素质过硬很重要,而一个国家的兴衰是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的;李斯那种自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得失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王莽擅权走向末路,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缺乏操作能力;学会克制自己当下的欲望,对于胸怀大志的领导很重要;在评价曹丕曹叡时代时说,领导人个人的才能智慧,在国家的安全与治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提炼与警示性语言,激发读者去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历史内涵与哲学意味。

  时代的潮流决定了家国的兴衰,这是大的历史格局所决定了的。从某种偶然性来说,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刘邦的判断力与决断力是超群的,而用人是他成功的关键;项羽作为领导者,其气度胸襟与处事则成了历史上总被人扼腕叹息的教材。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借鉴诸多历史名人的阐发,抉微发覆,缜密思索,着力生发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历史智慧。这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当代价值,也证明着当代史家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当代生活点赞的使命担当。

很多用户发现UC浏览器的历史记录查看不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不要急,它只是换了个位置而已,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UC浏览器网页历史记录查看方法。

方法一:点击右上角的UC图标,在弹出来的菜单中你就会看到历史,点击进去就会看到网页浏览记录。你也可以通过快捷键【CTRL】+【H】来快速打开历史记录。

方法二:通过点击地址栏中的一个下拉小箭头,你就可以查看自己之前浏览的网址,这个方法只能是自己之前手动输入过的网址,通过收藏夹打开的网址是不会记录在内哦。

好啦以上就是UC浏览器查看历史记录的方法,是不是很简单啊,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浏览记录过多,想要删除,那就可以参考


UC浏览器电脑版热门教程

我对历史有兴趣,也从中收获很多。但总体来看,我更多是个活在当下和未来的人。

you are what you have read.活在当下和未来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我在生活中关注当下和未来的事情更多,我的阅读更多和当下与未来相关。

所以,我会去折腾自己感兴趣的新型商业模式、读更多讲道理、有理据的书,比如《超预测》、《必然》等。甚至玩儿,都会对那些新玩法特别着迷,新开的景点、新引进的游戏、新开的美食店……

后来我明白,为什么我会更多关注当下和未来。

人类的知识总量、信息总量随时间呈指数式爆发。每7年知识总量就会翻一番。

随后带来两个概念,概率和期望

说的简单点,概率就是可能性多少。期望就是,你手上拿10万的股票,涨10%的概率是10%,那你这10万涨幅期望就是10万乘以两个10%,1000块。

最后是一个大前提,或者是目标。最优化决策或分析的时候,都要定个标准或目标的。对于“改更多关注未来还是过去?”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未来或过去的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和未来。

这个假设(目标)很重要,没有这个假设我们整套分析就很难进行了。

通过认知过去或未来,更好地活在当下和未来。我想大家应该对这点不疑惑吧。

准备工作完毕,那我们可以开始正式地分析了。

特别提醒的是,历史和未来一个重大差异,历史是确定的,未来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另外历史的确定性,会由于时间年代久远,时间也会降低历史的确定性。

我请大家想象一下,你在两条路的岔路口,前面分别是历史和未来两片森林,无论你怎么选择我,都必须选择一片森林,在森林里寻找尽可能多的食物,帮助你活下去。

如果非要在历史和未来中二选一,那我们的情境和这个森林求生的故事是很像的。

你得通过了解历史或者探索未来,获得帮助你更好活在当下(未来)的营养食物,更好地生存下去。差别在于,森林中是为了求生,而现实中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


两种办法可以帮你做出选择。

由于信息总量呈指数上升,当下和未来信息量巨大,假设历史的信息量是H,未来的信息量是F,且F是随时间趋向于无穷大的。

(未来的信息总量大得多,所以F远大于H)

下一步,看概率。就像我们在森林中找到食物的概率一样,历史确定性相对高,未来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所以假定关注历史的人,能在历史中找到“食物”(你也可以理解成 干货,能帮助你以史为鉴)的概率为h,同样的,未来的干货概率为f,因为历史确定性较未来高,所以我们认为h>f。例如(50%>>0.5%)

最后考虑期望,我们能分别从历史和未来两片大森林中获得“食物”的期望值分别是:Hh和Ff。

问题来了,怎么比较?每个人答案应该都不同,对我来说,Hh

1.客观上,F>>H,未来的信息量甚至趋向于无穷大,远远超过历史;虽然f

2.找“食物”的能力差异。因为兴趣,我对未来更感兴趣,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在探索未来,找到生存养分的能力。兴趣帮助我不断提高f,h相对不变。

这就是帮助你解决“未来和历史二选一”这个问题的第一种办法。


第二种方法简单粗暴,但也有理论依据。

我们的大前提是(目标),通过认识历史或探索未来,更好地活在当下和未来。更好,就是更幸福。

那很简单,如果你读历史很high,你对周围的新事物、对未来没那么兴趣,那就选历史吧。像袁腾飞老师那样,用他自己讲过的话:“我觉得我就是宋朝穿越过来的一个人。”

相对应,如果你对黑科技、高科技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和未知充满兴趣,那就选未来吧。

因为这种选择直接连接问题的地基,最后的目标:更幸福

理论依据是福利经济学。建立在个人福利基础上,通俗地看成happiness就行。

希望以上两种方法,能帮助你更好地探索这个问题:历史和未来,二选一你会选哪个?

我用上面两种方法,选了未来。

然而现实没那么艰难,我只是更多地关注当下,探索未来,历史我也看的。

相对应地,面向未来和历史,有两种思维方式。分别对应“增量思维”和“存量思维”

中国过去大多是是“存量思维”,我们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我们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长期被四书五经、考据所影响,总在故纸堆里找圣人之道、治国之道。

而西方世界的发展,因为地域、资源没那么丰富,海洋文明带来的是对大海的向往,带来大航海时代,带来工业时代,又带来互联网时代……所以学者将近现代西方的飞速发展,称为“边际革命”

我没有主观地评判,我也不主张轻易评判,我只想提醒大家认识和了解这两种思维,无论是执着于历史的“存量思维”还是面向未来,探索未知的“增量思维”,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和未来。”

历史和未来,毕竟不是二选一,始终牢记“为我所用”,牢记最终目标“更好地活在当下和未来”,自然你会好好生活的。


这篇文章或许有帮助的地方:

1.第一种方法,结合的是数学中概率论的方法去解答问题。牢牢把握概率、期望、知识爆炸的曲线这三个点,在生活中非常实用的。我分析的时候,这是一种知识迁移和新知识的连结,也算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好玩的是,《爱情公寓》里,曾小贤居然有这样一句话:“数学使人理性看人生”。

2.类比思维与科学推理

还记得我反复和你强调“大前提”吗?假设是重要的科学分析工具,学会用到生活中;还记得我用那个森林中找食物的例子用来类比“历史和未来”吗?这是一种类比思维

3.提高自己升级打怪的能力才是森林求生的王道

面对“历史 or 未来”命题,我们其实没必要拘束的。通过学习和用心体会,我们其实是可以提高h和f的,就像提高你在森林中打猎的能力,你也可以提高在历史或未来中找到“食物”(干货)的能力,学会学习和独立思考,就是生活中升级打怪的大招。事实上,学会学习和独立思考,是一种元能力,能帮助你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叫元能力。就像奥特曼的能量灯、像火影忍者的查克拉那样,元能力非常重要。


题外话,我奉劝大家不要总试图去批判,“搞个大新闻”。毕竟,生活中有些人,比我们“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不管读什么,经历什么,萃取“干货”,获得EXP(游戏用语,“经验”),学学树人大哥奉行“拿来主义”。我们最终才能更好地“升级打怪”,“惊艳”起来。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作为结尾,也是关注未知世界的我,一个很喜欢的故事。当年牛顿发明微积分的时候,微积分的思想性和工具性是颠覆性的。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微积分,甚至将其视为异端邪说。牛顿本人解释不了“无穷小”和“0”的关系时,被众人抨击。于是数学家达朗贝尔留下了一句数学史上流传千古的名句:“往前看,就一定会看到希望。”

我只有一颗真诚、热爱分享的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