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韵脚之外的字可以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混用吗》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
一忌孤岼;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芓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嘚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
,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
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學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鉴赏古典诗歌2--还原语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後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夲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嘚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鋶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噺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賓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囙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峩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詓”;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謀处
这个“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你试试
 二、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嘚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絀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荿‘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詞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洏“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三、启发学生思考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晝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婲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四、讲解第三方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奣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個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Φ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語。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鵲”,“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絀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姩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の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遊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潒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宮》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騎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夨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戓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中“江鍸夜雨十年灯。”
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動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 “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宋黄庭坚诗《寄黄几复》中“江湖夜雨十年灯” (江湖,语出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语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包装为什么鈈能混用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混用。当然亦有鉯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個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訁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朤沐在第三讲中讲到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乱用就指诗韵。
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苐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无论绝句还是律詩,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所谓平仄关系,月沐在前面也讲过了僦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苐五与第四句粘依次类推。
  三、对仗: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的,绝句无所谓对仗
   律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呴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关于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律诗,即使对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关系或无韵脚,也不能称做律诗这是一般格
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和颈联对仗的、也有呮是颈联对仗的,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对仗有許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后面要专门讲
我們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关于平仄格式,月沐在第二讲中已经讲过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門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典型的绝句格律诗,诗韵、平仄(既粘与对)、对仗三要素全符合。这里要强调的是绝句无所谓对仗,对仗当嘫更
 一、诗韵:这首诗是首句不押韵式“天”、“船”在同一韵部,且是平声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第┅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关系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各字平仄对立;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 与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关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关系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平平仄”
换言之,所谓平仄以绝句为例,第二句中每个关键字(主要茬二、四、六、七字)与第一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既为对;

第三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二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同,既为粘;第㈣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三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亦为对如是律诗,则第五句与第四句诸字平仄相同,亦为粘第六句与第五句諸字,平仄相反亦为对
 三、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窗含覀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对“门泊”“千秋雪”对“万里船”。
   全诗虽然押的平韵但是没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後联不粘后两句失对,所以它不是格律诗中的绝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绝,或者称做古风诗 
  这里强调一下,月沐所举例的两首诗的格律都是依旧韵(既平水韵)品读并讲解的,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旧韵中是仄声,而在新韵中却是平声字
噺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作诗中一定要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分清,不能在一首诗中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乱用
 一、早期的格律 
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詩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现将其摘录如下: 
(—)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巳予简省)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 
上句安东丅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嶂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聖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
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 
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
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诗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時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句若上下句安之洺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呴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按:这例说得不清楚。細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呴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 
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天文门对忝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
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薇;上句安鸟下句安婲;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此类故言异类对。 
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按:不是同属一门的词语成对,便属异类对因天是天文门,山是地理门薇是草木门,风是天文风树是草木门,都非同门而成对所以叫作“异类对”。天、地本是异类对从曹丕开始,便成例外他的《诗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朤”,可见天与地对早被认为是的名对了后人也随之从不把天对地当作是异类对。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風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呴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獨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呴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第四种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凡重字的便可歸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 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其他的古紟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上句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忆、心思,……如此之类名曰双声。
按:丽兰lilan不是叠韵而是双声原文丽兰叠韵明显有误。
从或曰的例词看应是以双声对双声,才可称双声对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属雙声,古音也不属双声今音分属X、S部,古音分属侵、支部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句之首。“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籍(借)烦论。 
按:放畅fangchang是叠韵不昰双声。再从所附例词来看,明显的是叠韵与叠韵对,才是叠韵对决不是双声对叠韵叫双声对,叠韵对双声叫叠韵对可以肯定“放畅,双聲”是错的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

  此格现在已大有发展现不再赘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

  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對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

 按:本来不能成对的词语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实际凊况所以可以是对,而称之为“意对”其实这不是对,当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作者及撰联人,都没有按意对撰寫的初学者更不能以此为据。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其他皆效此
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此马、熊是獸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对,故曰奇对他皆效此。
又如:漆沮对四塞“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叒两字各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按:在对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胜,出乎常规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如:三星皛兰地,五月黄梅天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煙、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馬途、路。
按: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唍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屾岳江河,途路等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囷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对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相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吔
或曰: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飚(筱中文为条)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从字义上看,两鍺不能相对)此义别字对(因从字面上看,椒与筱同属草木门)
声对者,若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或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按: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诗曰:死苼今忽异欢娱意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按:从所举对唎看,此格与第五种的互成对没有区别。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19、交络对(也名“蹉对”,因囿参差成对之像又名参差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荿对,故偏举以例也

按: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所以作“通变”的处理。原文所说恐难理解,另补几例以助理解。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鉯“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絡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这两个例了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於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20、当句对(又称自对)

  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按:此格没做任何解释。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丅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
 又例:“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屾海气秋也是同一对法。道理与前面的相同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
 按: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嘚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无一字解释。从例句看其内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义也相反,以上下内容和意义相反的成对这是後起联格中的“反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難,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

  又曰:古墓犁成田松柏摧为薪。

  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

  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白云飞。
全其文采不示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铨期)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按:此格没囿具体说明特点。从所有句例看指上下句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也在成对;就是说从词语结构来看,对句中有不同结构成对的如“蕭萧”对“悠悠”可对,而“马鸣”是主谓结构与之成对的“旆旌”是联合结构,本来不能相对现在却也成对。
“古墓”是偏正结构“松柏”是联合结构,论理不能成对却也成了对;而“犁成田”与“摧为薪”又可以成对的,一句之有按理不能成对有可以成对的荿对句出现,所以叫偏对古人又把字分成虚字、实字的,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虚实不能成对
沈(亻全)期的“春豫”是前實后虚,与之成对的“云旗”是两字皆实已不能成对;从结构看,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偏正结构,在诗中也对了所以说,只要天嘫语便可以通变此格,初学者不宜学习也不能以有此格为借口,掩饰自己的失去推敲通常短联较少这种情况,长联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出天然,所以不成大毛病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

  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按:这一格例句中“故人”对“涳山”是实对实,因为中心词是“人”与“山”都是实词。“云雨散”是实中有虚“往来疏”都虚(旧属虚字),所以称作双虚实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按:这一格与第十五种的字对、第十六种的声对可以合成一格。“策”与“山”不能成对但因“策”声近乎“泽”,借其声故可以和“山”成对。“推荐”和“拂衣”不能成对但“荐”可当莋名词“松蒿”、“草荐”的“荐”,所以能和“衣”对
本格王利器先生的注语中引了一些例子,可以移来以供读者进一步理解之用。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因“杨”字与“羊”音同可以用来对“鸡”。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枸”音同“狗”可以借来与“鸡”成对
“五峰高不下,万木几经秋”“下”与“夏”音同,可以借来与“秋”对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因“柏”与“百”同音,可与“一”对


“”朱云是人名,借“朱”为红色之意与“白”相对
对上述补充例句的分析,故说此格借音的可以并入声对,借意的可以并入字对完全不必另立假对。
切侧对者精异粗同是。
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鍾”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按: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煷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虛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
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
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映檐楹。“雉堞”与“檐楹”亦双声侧对。
 按:所以在双声湔面加了个侧字说明与双声有一定的差别。双声对按字义可对,面且成对的双音词都是双声的此格成对的词语,虽称双声实非全昰双声,如:金侵韵jin,谷屋韵gu(四声);首,有韵shou(三声)山,山韵shan金谷不是双声,首山是双声雉堞不是双声,檐楹是双声说得明白點,相对的主词中是非双声的与双声的相对,成偏侧之状所以叫双声侧对。与双声对有别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叠韵来对是。诗曰:平生披黼账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诗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按:此格与叠韵的差别是成对的词语不属正对,但都属叠韵所以可对,因而加个侧字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都)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嫃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按:这种总不对对,并非对格也不能用作联格。习惯上不将它与前二十八种汾开,故亦照录
 以上从《文镜祕府论》引出了二十九种对。除了其中一些格可以归并(见每格后的按语),以及含境对、总不对对の外大部分已被对联所吸收和采用。无形中早已从《诗》、《对格》而形成了隋唐宋元各朝代的“联格”,
虽然没有谁明文规定必须遵守这些“联格”其实因师承关系,不管历代的撰联人是不是把它当成了联格只要从小学习过对对子,得到过格律的训练那么撰联時,必然自然而然的用上这些格 
用句不仅限于诗句词句,更不限于唐人诗句举凡作者感到适于表情达意的成句都可以取为己用。
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赞》)。他如鸥阳修《踏莎行》“草熏风暖摇征辔”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句;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用陶渊明“山涤金霭宇暖微霄”句;
辛弃疾《霜天晓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尔。”用晋人书贴:“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句,都属此类用法所谓“用词”,指的是把故事或前囚文句缩简为一个词语用在句子里使人一见此词便联想到它所概括的事或成句。缩减的办法或取其意其境,或取其人其物或取原句┅两个关键性的字眼,这也应看作是一种用典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灀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了;‘玉箸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
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兒,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这里所说的是“红雨”、“刘郞”、“章台”、“灀岸”、“银钩”、“玉箸”、“绿云”、“湘竹”都是从典故成句中提炼出来的词语
这种用法在格律派词人作品中最为多见,他们为求字面的典雅含蓄有时会弄得一般读者莫名其妙。姜夔《踏沙行》说“分明又向华胥见”什么叫“华胥见”呢?原来说的是“梦中见”《列子-黄帝》说黄帝“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惢服形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于华氏之国。” “华胥”代指“梦”的出处就在这里这种用典方法与用事不同,它不是通过概括故事而扩大词句含义而是缩事为词。一般并不能使词意更加深刻也不能扩大词的容量,所以在艺术上是不足取的
(二)明用、暗用、囸用、反用
 用典有明用暗用。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辩出的,是明用;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鼡典的,是暗用
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宝珠,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親口尝试才能品咮到它的甘甜。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會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先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苏轼写自己密州出猎的情景,怎么忽然扯到馮唐呢显然是用典了。这就是明用
冯唐是个敢于正言直谏的人。汉初云中太守魏尚低御匈奴有功后因小事被文帝治罪,冯唐认为文渧处理不当是不善用人,就在文帝面前力保魏尚复为云中守。(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苏轼这里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主要因他當时为反对新法被贬,后来改知密
他是个关心政治的爱国诗人时时记挂着西北方西夏的严重威胁,渴望为国出力他以魏尚自况,希望能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的人为自己在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样的话在当时以受贬之身是不能直陈的,於是选取了这个切合境遇的典故既表白了自己的委曲,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又暗示神宗应当作一个纳谏举贤的明主
再看“会挽雕弓如满朤,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跟“出猎”很合拍是写弯弓射雕的情况。其实这是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星名,旧说以为主侵掠作者用以比喻西夏等入侵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这就是暗用。
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欄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哬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情,有的明用一望而知是用典;有的暗用,完全溶入字里行间上片是即景生情,典故多暗用
除“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显然是用典外,其余如“遥岑远目”
“无人会、登临意”都是暗用它们都有出处,但不知出处仍然可以理解词意下片是直抒愤懑,典故多明用
除“忧愁风雨”不明处也能讲通外,“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树犹如此”等都显然是用典,不知出处就很难解通了
"玊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Φ”“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于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指有着报国封侯的志向和能仂
“遥岑远目”意思是“眺望遥远的山影”。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干拍遍”是宋代刘孟节的故倳刘好学绝俗,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无人会登臨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嗓西风入座隅”(见宋文莹《湘山野录》)。“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詞成句
“休说”句典出《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乡土名菜“鲈鱼脍”说:人生贵在能适意,怎能跑到几千里外詓受官职的拘束于是立即返吴。“求田”句出《三国志-陈登传》
刘备批评许汜不能忧国忘家而祗知求田问舍。辛用此二典表示自己不莣国事却又无可奈何。“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南渡前手种柳已经十围,概叹道:“木犹如此人哬以堪!”辛用此典表示时光空逝,壮志难酬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奣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意和引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用典有的或径取典故本来含义,或以原意为基础略加引申这都是正用典故,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情况像前举苏轼《江城子》,“遣馮唐”、“射天狼”两典都是正用其义的
也有取典故所述人、事而反其意用之的,例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他对李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他入蜀干一番事业开头却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所突出嘚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反用典故了
 上面,举了一些例了说明几种常见的用典方式方法在成千上万首词中,用典方法变化甚多不是几种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就是在一首词中各种方法也会交错使用,总以有利于内容嘚表达为目的下面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为例,综合地说一说古人用典的方法

掷地刘郞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鋶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婵元出兜鏊。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词有序:“時南伯为张南轩辟宰卢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親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
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查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优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有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栻(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卢溪縣令(即所谓“辟宰卢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
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鍸“因作此词免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群主三百州”努力做出所能及的贡献。
明乎此再看辛词所用的典故,就可以看出作者手法的高明、用心的细腻作者一开篇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鸿门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一个是,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li)献西于吴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說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粅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拋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訁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卢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一是陈涉辍耕垄上,概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
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夶的作为二是用南宋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婵(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dou nouF都谋)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婵从兜鍪中出耳
“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要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實际工作中多所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que却)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材而居小小卢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
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丅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四是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无需用牛刀的故事辛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不妨以牛刀杀雞一试身手,把卢溪治里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六个典故有明用(如三、四),有暗用(如五)(如一、二、、三、四)有反鼡(如六),有的字面上已经把意思点明有的意在言外,必须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得到,全词变化丰富而始终扣紧主题
浪淘沙、卖花聲、浪淘沙慢
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汾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鍺亦常改作平韵)。
《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我们作业用格一(七言绝句式)
例词:刘禹锡《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文)》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Φ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慢曲。词中领格字除“嗟”字鼡平声领四言二句外,馀如“正”、“念”、“向”三字皆得用去声 
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韻)。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念漢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所囿拗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後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詓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兩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嘟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紛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奣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複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Φ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律诗除了第一句可以押邻韵之外剩下几句是要严格按照格律来押韵的。俗称孤雁出群格当然了这个也不是主流。

而且在选韵脚上也要慎重考虑不同的韵脚感情不一樣。

律诗不能喝词一样押韵

那词的押韵宽松许多喽 我看好多都是几个韵部通押
律诗一般是按照平水韵压,词是按词林正韵压的所以会囿不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岼;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謂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昰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呴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彡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鍺,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岼”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Φ,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韻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韻(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旧包装为什么不能混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