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中秋风秋雨秋不尽是无形的,但诗人为什么在诗句中着一个‘‘

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15:54 编辑
    今日秋分,从昨夜到清晨秋雨绵绵,老巷口那里几棵梧桐树,入秋以来许多叶子已经开始泛黄,经过昨夜风吹雨淋,纷纷坠地,铺满静寂的巷道。落叶知秋,从萌生到飘落年年如此。  秋分时节,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秋风秋雨将是秋天的主题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古人才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叹。其实秋雨并非都是愁,窗口那几盆花花草草,经过秋雨的洗涤,夏天骄阳酷暑下的萎靡不振被一扫而去,变得分外翠绿,各色月季开得耀眼,貌不惊人的太阳花在秋雨中争先恐后的展开笑脸,在绿色中显现出一抹嫣红…… 

 楼下的桂树沐浴着秋雨,雨水洗净了叶片上的尘埃,苍翠欲滴,我透过茂密的绿叶看见细小桂花已经缀满枝头,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在秋雨中喜滋滋地等待着开放的时日。看看日历,已经是农历八月初四,离中秋节不远了,一场桂花的盛宴即将开始。家住桂花盛开的地方,那些日子,天天都沉醉在氤氲着桂花的香气里,如同饮着吴刚从月宫捧来的桂花酒。     秋窗秋雨秋景,偏爱在秋雨绵绵的时候读古人写秋雨的诗,今读白居易的《秋雨中赠元九》的七言绝句,“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二毛)是白发将生,感叹老年临近了,这是悲秋的绝句。还有一首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一只鹤凌云而飞,矫健凌历,奋发有为,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读诗归读诗,怡情养性之余,对人生如白驹过隙也颇有感悟,的确是“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岁月不饶人哦,满头的黑发不知不觉怎么就落满了秋霜,额头上那一络飘逸的卷发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光秃秃的头顶。叹息之后,还不忘自我解嘲地来几句顺口溜:“时光匆匆易逝,转眼年过花甲。多少风吹雨打,早已洗净铅华。遵循自然之法,心境愈加豁达。闲居读书养花,偶尔写写画面。虽无千里之志,仍是伏枥老马。人生谁又能不遵循自然法则哦!
不过老人有老人的乐趣,常常喜欢在记忆里行走,许多久远的往事却依旧清晰地鲜活在眼前,老街就成了常去的地方。如今的老街静极了,街道上空荡荡的,见不了几个人影,显得孤独苍老,恬静黯然。似乎无论什么时候在老街上行走,都有一种临近秋阳的感觉。街两边的店铺,依然上着旧式的门板,古色古香。偶尔有几个老人坐在街边小板凳上指指点点,神情落寞。此刻的老街似乎远离了喧嚣,淡出了尘世。但是,我走在这里,眼晴却能看见不一样的情景,耳边仿佛又响起母亲呼唤“嘎来吃饭”的声音…… 

(一)文化情境里的秋韵

喜欢诗词的朋友,尤其是有段人生经历的朋友,在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中,或许会对秋天情有独钟,其中蕴含特定与普及的审美观和文化寓意的情景语境,还有某种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追求,而融合形成的内在精神属性,其赋带的文学意象与符号,不曾因为时空的转换而褪变。

在我们翻阅自己的藏书时,时有不经意地发现页隙间冒出一枚久藏的枯扁枫叶书签带来的惊喜,特别是鲜明的脉络在岁月的风霜里犹显生命峥嵘和傲然风骨,正如许多唐诗宋词作者之文化情境之秋韵,是在生命的秋天里贬官流放逆境下的壮志之作。我们或许无需登香山览红叶或临湘江观秋水,也能从诗人描写秋的诸多诗词中,听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览“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静观“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这次时逢举办【九月话题:秋的絮语】,笔者拜读了多篇精彩的应节诗文,兴起走入唐诗宋词,寻觅其文化情境的秋韵,秋色,秋声,秋月,秋思的雅兴。这对于一个来自“常年是夏,一雨成秋”岛国新加坡的笔者来说,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深深体会秋韵确是一首美丽璀璨的生命乐曲。

经历了天气反常之炎炎夏日的酷热难忍,这“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的到来,不免给生活增添了几丝清新。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扫自古以来秋季里萧瑟和凄凉的气氛,展现出一片色彩明丽的清新境界。而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把明月、松林、清泉、石头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把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秋高气爽是令人遐意舒适的,尤其是在没有雾霾污染的唐宋,但最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要算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一反过去文人悲叹秋天之萧条、凄凉、空旷的传统,一口咬定说秋天远胜过春天。在秋日的天高气爽晴空万里,只见一羽仙鹤直冲云霄,这激发了诗人的诗情,表现出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最难得的是这首诗乃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描述秋天到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秋霜;树叶由绿转为金黄色,其中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眼,没有象春色那样使人抓狂。

时值金秋,于唐诗宋词里悠然漫步浏览观赏,也是一种浪漫。

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经过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但多愁善感的词人笔锋一转却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词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爱在心头总难舍,良辰美景没有你,还有什么意义呢?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当时黄庭坚谪居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但词中仍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句描写开阔的远景,即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说“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接下来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此处作者还别开生面的奇想,把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请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北宋秦观这首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诗人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时节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丝淅淅沥沥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其构思之精巧,意境之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全词意境怅静悠闲,色调轻浅幽渺,含蓄有味。

这迷人的秋景,如在庭院山林里漫步的白居易就观察到”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李端则说‘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刘禹锡看得仔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暮色里,杜甫在秋野看到”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还有“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而寇准走在河上亭壁看到”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钱起在南山西峰眺望“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林速在孤山寺看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秋登兰山的孟浩然雅趣更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唐诗宋词里的秋天,隽永悠长,回味无穷。辛弃疾的这首《采桑子》就说到正点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又是欲说还休,只说一句,天凉了,秋意正浓。历尽沧桑,辛酸尽在心头,却不必说出。人生种种,只可意会,不宜言传。词人一语双关,既说的是季节的秋天,也说的是自己人生的秋天。年龄渐老,进入晚年,正可谓人生的秋天。人生的无限况味,只有自己知道。

古代文人写秋都从“秋之为言,愁也”,或者因为物候的变化,产生了离愁别恨之情;或者由于季节的更迭,产生年华易逝之感。秋韵,秋色,秋声,秋月,秋雨,秋雁都成为传达不可少的文学意象。

人在旅途客乡,秋天很容易联想起远方万山千水外的亲友,尤其是没有现代先进通讯设备的古人。

李白在《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感叹道:“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孟浩然亦是《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过了中秋就到重阳,我们应该好好聚一聚喝一杯。

陆游在《秋波媚》就说了:“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思念催人泪下的要算是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疏朗的秋色掩不住相思的痛苦。伊人在远方,思念在心头。酒入愁肠,并不解忧,反而更加重相思之情。

秋天少不了《秋思》,唐朝的张籍也以此作题:“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他说了:“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的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时间太匆匆”。

见秋风而乡思,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即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这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更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复恐匆匆说不尽,诗人临发又开封,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白居易【河亭晴望】也写得精彩:“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这首五律,题目是《河亭晴望》,题目后还有“九月八日”的四字题记,标明了是重阳节前一天写的。这天诗人登上了河边的亭子,眺望秋天晴空下的渭河景色,只见:雨过天晴,彩虹映天,宛如一座彩桥凌空飞架,呀呀啼叫的雁阵向南飞去,就像橹声依呀的小船从彩桥下驶过”。诗句构成了一幅水天和谐结合的、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生动画面。由天高云淡、烟销水碧、虹桥辉映、雁橹和声四幅组画组成的晴天秋色,确实是美不胜收的。诗中提到“官初罢”,意思是刚刚被贬了官。据《白居易年谱》记载他那年44岁,在京师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应是将要到南方当江州司马但还没启程的时候)。看来他是想借“河亭晴望”来排解心中因贬官而引起的烦闷,但心却平静不下来,大好秋景引起了他的乡愁,家乡的亲人也许是给他来信了吧,也许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还没有来到身边(“乡遥信未回”);再者今天是九月初八,“明朝”就是“重九”了,家人相聚一起喝菊花酒的时候,不知道又会是哪位亲人,在为大家劝酒呢(“谁劝菊花杯”)?这么一来,他的烦闷又怎么能够化解呢?

其他借寰宇时空感慨人生,借秋景抒发对流逝的岁月,渴望功名报国的情怀之名篇,比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且介绍杜甫的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用今天的白话是这样说的: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即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风拂翮羽,徘徊难归,风吹落叶,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永无尽头....... 此四句,句句是景,字字是景,意境何等开阔!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天高”指皇帝,朝廷政命行事乖戾,并且又是对自己无辜遭受其打击迫害疏远,一直流落僻垠,同弟妹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的控诉。猿啸哀”是说猿声清戾,入耳益增其愁。“鸟飞回”是自况其避乱流亡,羁滞异乡的遭遇。“渚清沙白”以比其漂泊生活的清贫。这整句写出他由于战乱不靖而故国难归,不得不忍贫含苦,滞留江边的困境。“无边落木萧萧下”,象征着国势日颓,和他自身的沦落迟暮。对此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无限凄凉悲酸之情溢于言表。“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忧国忧伤时之情,自悲身世之感,种种哀怨,样样苦愁,纷至沓来,就像那滚滚扑来的长江之水,浩瀚汗漫、无尽无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为其偶,只不过显晦有别罢了。至此,这江水般的感情洪流已装进景的闸门,随之便倾泻而出,直抒胸臆。

(四)秋声:包含秋雨,秋水,秋蝉,秋叶,秋风,秋雁

在繁杂纷沓的现代社会,要听秋声不是在庭院而是在园林乡野,让我们先来欣赏欧阳修的《秋声赋》。

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这一年欧阳修已53岁,开始步入晚年。尽管这一时期他渐入顺境,受到朝廷重用,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结束了长达九年之久的贬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龙图阁大学士,权任开封府;后几年也步步高升,地位显赫。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时逢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本文中告诫人们不要“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反映了他内心不平与清醒的一面。但另外一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却很感慨,又抱着与世无争,知足保命的消极成分。

文章翻译成今文是这样写的: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唐朝钱起《题苏公林亭》的“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这里的秋声特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等共同形成的音响。这两句描写登临纵目览赏时所见的清秋晚景,大意是:在一片秋声里,万点树叶簌簌作响;夕阳西下的残辉,映照着千家万户。

但盛唐诗人李颀的《望秦川》提到“秋声万户竹”,听在耳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开句“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正是帝都长安。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五陵”,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这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此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现在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客”是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是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秋雨看在眼里听在心里是舒畅的,唐朝刘长卿有诗云:“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李白亦云:“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但论境界,还是得欣赏李商隐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旅途中寄怀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这园亭里竹林环绕,经过一场秋雨的洗刷,景物焕然一新,空气十分惬意。和崔雍、崔衮兄弟分别已经多日,思念之心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霜竟然也来得迟了。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似乎让人略慰情思。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唐朝来鹄有诗云:“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是说飞霜使荷叶破碎了,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这秋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请欣赏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画面上袅袅炉中香、滴滴红烛泪,一丝烛光偏偏照在画堂中,撩惹起不尽的愁思。这女子眉间翠色淡薄,鬓发也有些不整,别后夜晚如此漫长,锦被绣枕都感到寒冷。庭前的梧桐树,三更半夜的风雨,不顾惜有人离愁正浓,相思正苦。梧桐叶片片飘飞,秋雨声点点滴落,敲打着寂寞的台阶一直到天明。

这名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这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的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为此词最为精华处是:先以视觉写“梧桐树”“一叶叶”,再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绘尽梧桐夜雨的声与色,文势一泻而下,有相当鲜明独到的艺术感受。三更半夜,万籁俱寂,雨声历历可闻。“不道”一词两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会之情。不难体会那种怨艾的心情。“梧桐”一词的意象有着浓浓秋意,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夜雨紧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无穷无尽的凄凉愁怨,回味无穷。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三句叠字,表现繁叶促音,清弦急拨:桐叶片片飘零,秋雨声声轻敲空阶,却滴滴象是砸碎在人的心里,是心声,也是泪水。 “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与“苦”从声的角度具象化,以叠字方式将声音拉长,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极有音韵律动之感,道尽了离愁别恨,语弥淡情弥深。而一个“空”字尤现动中之静。空空一个台阶,没有人来,听雨人闭门不出。此即“雨打梨花深闭门”之意,极度的清幽,极度的寂静。“滴到明”,写雨从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那女子听了一夜雨声,一树梧桐有多少叶子,就有多少个更漏子,为人敲击时辰,测度无眠,可见离情之深。但一夜无眠之意终未说破,显得含蓄、深沉而真挚。

这何等美妙丁冬玲珑 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千年前的雨声一直滴到了今天,滴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的还有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雨梧桐,营造出秋季悲凉的气氛和凄清的意境,让有心人滴入梧桐雨。

宋代歌女聂胜琼《鹧鸪天》亦有:“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此词意境清雅精妙,也无怪乎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章自是绝唱。一片飘零的梧桐叶,一滴晶莹的泪珠无声地掉落了下来,正好落在叶子上,也勾起了一段段的往事,这一念一刻一点一刹那,菩提一树,生命一叶,点点滴在你的窗前,也只能再诉与你听。

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有诗为证:“西风煞是能聒噪,秋声不管离人恼”。

唐朝刘禹锡【秋风引】有诗云”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里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所作。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句作为著名爱国巾帼秋瑾(1875~1907)的遗言而广为传诵,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实际上是秋瑾是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即陶宗亮)的诗句;“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唐朝杜甫的《秋风二首》也是对秋风而伤世乱也。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但最感人的要算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大风破屋,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誓大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原标题:一到秋天,诗人们就忙着发愁

我们便想起许久不见的人

你我携手走在无人的林荫路上

他听见,千家万户夜捣寒衣的声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他看见,信差远去的背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年秋天,巴山的秋雨淅沥

滴在李商隐的梦里,声声断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那年秋天,黄州的月色格外凉

落在苏轼的酒杯中,形单影只

一年四时,春夏秋冬,时序流转

不经意间,鬓边就落满了寒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那年秋天,长安的星河澄澈如水

星星点点,落在宫人的裙边、眉梢

免不了过了秋天就被抛弃的结局

而她们呢?只能看着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那年秋天,塞外南去的雁行

什么时候能胜利?什么时候能回家?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那年秋天,长江边上凄紧的霜风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那年秋天,风吹梧叶,雨打芭蕉

砸在徐再思的心头,沉甸甸的

十年了,家里的爹娘可还好?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古人说此时不宜多思多虑

于是小诗妹想用这样一首诗结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少一些忧愁,多一些快乐

本文由“诗词中国”(shiciz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风秋雨秋不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