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帝活了多少岁三百年

习题题目 16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4.8%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3-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2分)(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1分)(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1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此题属于材料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人文初祖”黄帝的相关内容。材料一通过孙中山的一段话,评价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材料二通过台湾当局马英九率众祭奠黄帝陵,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等史实说明黄帝受到后世子孙的敬仰。也说明台湾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血肉相连的民族之情。从题意要求来看:
(1)小题考查了两则材料中的人物,以及中华儿女对他的尊称。从材料看,两则材料中的人物指黄帝,黄帝与黄河流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联合,共同繁衍了中华民族,至今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帝因他的贡献也被中华儿女尊奉为人文初祖。据题文要求: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黄帝,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为人文初祖。
(2)此题考查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根据所学知识,黄帝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人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黄帝的贡献有造指南针,平定蚩尤判乱等。
(3)此题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人民之间的关系。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被迫分离,台湾人民却割不断与大陆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化的骨肉亲情。根据材料二可知,台湾与大陆人民同是中华儿女同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祖先。
(4)属于开放型考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题文要求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首先要知道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现在分离的状况,我们盼望台湾人民回归的心情。我们可以说:流落在外的炎黄子孙啊,赶快回家吧,你的母亲叛逆归来。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2分)(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1分)(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1分)...”主要考察你对“华夏之祖”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2分)(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1分)(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1分)...”相似的题目: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始祖”是    

在我国古老传说的人物中,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2分)(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1分)(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1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孙中山材料二:2009年4月3日,台湾马英九亲率“中央部会”文武百官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政府”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摘自百度网《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谁?他被中华儿女尊奉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说说他的贡献?(2分)(3)台湾人民为什么也祭奠他?(1分)(4)请你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1分)”相似的习题。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人类遭遇到各种强大自然力的严重威胁,而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战胜制服时,便产生了另一种幻想:最好能够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力,度过灾害。于是他们就在某些生产斗争的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英雄征服自然的故事。如女蜗的炼石补天,鲧、禹的治理洪水,后羿的射日除害等。同样,在生产斗争中,幻想出羽民国、奇肱国、驩头国等的故事,说羽民国的人生有翅膀,可以象鸟一样飞翔,奇肱国中人则长嘴善猎,驩头国多为人面鸟喙善捕鱼之人。这种幻想,无疑是出于初民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劳动中的自然障碍的向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段话说明:

首先,神话的产生,虽说主要是幻想,但并不纯摔是幻想,它是以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如《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中“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驱使熊黑、狼、豹、叙、虎等等,固然是幻想,但它何尝不是反映原始社会两大部族之间斗争的历史现实?《女蜗补天,的神话,必然是在人类遭到了一场极其强烈的地震,出现了洪水、大火、猛兽等自然灾害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古代神话中的种种怪诞的事物、情节,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十分生动、美丽的故事,是极富想象力的作品。然而,对初民来说,却并非是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而是他们对外界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因为他们对于神的存在都是信以为真的。所以马克思说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正是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神奇奔放的幻想,要求改造现实的美好愿望,才推动着人类的原始社会不断发展,走向进步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神话的专籍。

我国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书籍,今天所见的古代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一些史地、哲学、文学著作中。这些书籍离开神话产生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神话之所以能在这类著作中保存下来,是作者为了说明某个问题的需要而征引了当时还在流传的一些神话传说而已。

从这些留下来的神话来看,它们虽还保留了不少原始形态,但都记得相当简单零碎,有的甚至有头无尾,很不完整。有时同样一个故事,各书籍所载互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书籍也往往相互抵牾。不过,即使仅从这些留存的神话片断看,我国的神话也还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所表现的斗争精神也足以给人以鼓舞的。但我国为什么没有神话的专籍呢?原因很多,或因年久失传,或因书写工具不便不可能作详尽的记载,最主耍的原因是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神话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一些怪异的神话传说作出他们认为是合乎常理的解释,把神话历史化。

如记载在,《山海经》中的“夔”,原是东海流波中的一只独足怪兽,而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是否只长一足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池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他把仅一足的野兽解释成一个通晓音律的名叫夔的人,说他没有什么怪异,所以帝尧说,只要有一个夔就足够了,就让他作了乐官。就这样把神话的异彩抹掉了。又如神话中的黄帝不仅神通广大,连寿命也特别长,活了三百年。而孔子却把三百年解释为黄帝活着的时候,老百姓得到他的好处一百年,死后,老百姓敬畏他的神灵一百年,后来老百姓受他的教化又一百年:“故曰三百年”。这就把作为神的黄帝,变成了历史上的圣帝。

像常见于《山海经》的被帝俊的子孙役使的豹、虎、熊、罴四兽,到了《书.舜典》里,便变成了让位于伯益的朱、虎、熊、罴四个臣子。见于《离骚》、《天问》的被后羿射猎的“封豕"(大猪),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竟成为当了乐正(乐官)的夔的儿子伯封。秦汉以前,五帝是神话传说的中心,但司马迁在写《五帝本纪》时,认为那些神话传说“其文不雅训”而加以删改,把许多神话改写成历史。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我国神话的历史化。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没有专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第六十七篇  孔子解说轩辕三百年是误错  黄帝二千五百二十岁才是史实

    《国语·晋语四·重耳逆怀嬴》里说:“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傒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珪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先交代一下历史背景。春秋晋国献公时期,晋献公嫡妻娶于同姓的贾国,避讳是为同姓姬,称作贾小君(小君是国君嫡妻的正式称谓)。她没有生嫡子,因而晋献公“烝”先君晋武公妻子齐姜所生庶长子申生,被立为太子。后来由于骊姬诬谗,太子申生被迫自杀,夷吾、重耳等等的庶子们,被迫逃亡国外。晋献公死后,国内动乱,夷吾在秦国帮助下继承晋国国君,称晋惠公。可是晋惠公背信弃义,不遵守自己先前的承诺,被不满和怨恨。晋惠公将自己庶子子圉派在秦国做人质。其实秦穆公嫡妻穆姬,就是晋惠公同父异母的姐姐,因此将女儿,即秦穆公的嫡女嫁与子圉为妻,称怀嬴。后来,晋惠公患重病,子圉闻悉一心想要赶回晋国以求能够牟得继承国君。但是按照当时“礼法”,他是国君派在秦国的人质,没有晋国国君的诏命,是不能擅自回国,秦国也不能放他私行,否则,晋国向秦国要人,秦国是无法交代。故而子圉对怀嬴说明自己的欲望想法,要求怀嬴能够与自己一起悄悄地潜逃回晋国,有了秦穆公的嫡女伴行,一路上所有的关隘,自然就不敢为难自己。可是怀嬴却是一个严谨遵守“礼法”的女子,她对子圉说,你想要潜逃回晋国去谋求获取继承国君的权位,我理解也是支持你这样去做,为你保守机密,不让我的父母知晓。但是我却不能够违背“礼法”的规定,隐瞒着我的父母陪同与你一起潜逃回晋国。由此子圉心中不满,一个人潜逃回晋国获得继承国君,称为怀公。之后不将怀嬴接回晋国团聚,实质就是遗弃了怀嬴。

就在这种背景下,重耳流亡来到秦国,希望能够获得到同父异母姐姐秦穆姬及秦穆公的照顾帮助。于是秦穆公将自己的爱女,被晋怀公遗弃的怀嬴,连同另外四名女子,馈赠给予重耳。可是人们一般解释为秦穆公馈赠五个女子给重耳,其中包括有怀嬴,是为误错。正确解说应是秦穆公是将自己爱女怀嬴“馈赠”给予重耳。另外4个女子只是怀嬴的丫鬟侍女而已。重耳要怀嬴捧着匜为自己浇水洗手,手洗好后,便挥挥手,示意要她离开。怀嬴于是非常气愤,向重耳说:秦国与晋国都是同等的“公”级诸侯大国,你不过是国君的庶子,我乃是国君的嫡女,你凭什么这样小瞧卑视于我!重耳知晓自己是为严重失“礼”,于是立即自己脱去礼服、冠、鞋,就象囚犯一样,向怀嬴认错赔罪,请求怀嬴应允宽恕自己。之后秦穆公对重耳说,自己原本是想将怀嬴嫁给他为妻子,只因怀嬴是被子圉遗弃,怕重耳会感到羞辱,所以降等将怀嬴馈赠给他为“妾”。怀嬴通晓、恪守“礼法”,或者可以被任重耳的家庭内务管理“女官”。重耳因为怀嬴既是自己的外甥女儿,又是被遗弃的自己侄儿媳妇,不想收留下怀嬴。于是重耳的随从司空季子(即胥臣臼季)向重耳建议:应该聘娶怀嬴,通过婚姻关系而得到秦国的鼎力帮助,以获得到晋国国君。详细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为的理由和依据所在。重耳于是先将怀嬴送归,然后按照“礼仪”程序聘娶怀嬴,改称为辰嬴。据《左传》里记载,辰嬴成为重耳第9位妻子。由是,重耳获得秦穆公的全力帮助,杀死除却了晋怀公,继承晋国国君,称为晋文公。辰嬴因为是再婚,位次在末,显然无“资格”升为“嫡妻”。故而重耳又以“嫡妻”的身份,“聘娶”秦穆公嫡女,即辰赢胞妹为小君,称文嬴。“文”,就是她作为小君享有的晋文公的“文”謚号。

司马迁正是受《国语》里司空季子这段说话的影响,实际上是包括秦汉时期的儒家学派在内,都是因于此而误将炎帝与黄帝,认作同是为少典的儿子,是为同胞兄弟二人,并且他们皆是为统治天下的“帝王”者。其实司空季子的这段说话里面,在流传传抄过程中却是产生有仅仅小小几点的“误错”,原文应该是为:“……昔,少《典》记有,有珪氏生(于)黄帝、炎帝。黄帝以姬(姬应是岐之讹,后同)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姓。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姓之故也。……”不过笔者这样说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由于有关的一些历史话题尚且没有能够完全展示出来,暂且还不能够简要解说清楚,需要待到后面讲述“尧”的史话时候,再向读者详细解释明白。

由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之解说,长时期以来一直被奉为圭臬,致使史家学者们的思想观念上,早已经是根深蒂固地确信传说史话里所谓的黄帝、炎帝、太昊、太皞、少昊、少皞、颛顼、喾、尧、舜,等等,都是为上古时期的统治天下的“帝王”者。而所谓的轩辕氏、神农氏、虙牺氏、炮牺氏、穷桑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唐、虞,等等,都是为这些帝王者们的个人名称而已。甚至认为黄帝只是轩辕氏一个人;炎帝只是神农氏一个人;少昊即是金天氏一个人;颛顼即是高阳氏一个人;喾即是高辛氏一个人;尧即是唐一个人;舜即是虞一个人;等等。

再有,古人们很早就开始有了对于传说史话或史料文籍,进行考证辨伪的工作,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并且很是重要的事情。但是非常遗憾,“辨伪”工作中却存在一个严重性的错误,就是凡为符合于“儒家经典”之说,或者有据于“儒家经典”之说的,即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反之,凡是“儒家经典”没有说及,尤其是与“儒家经典”相悖逆的,则被定论成为“伪书”或“伪说”。然而事实上有很多的事情,恰恰是为相反,“儒家经典”之说,甚至是孔子亲口所言,乃是错误。被认定之“伪书”或“伪说”,却是正确。

如《大戴礼记·五帝德》里说:“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300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300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邪。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即慧)斋;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太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300年。’”对照比较可以知晓,司马迁正是撷取其中的一些话语,记说于《史记·五帝本纪》里。

简要言之:宰我向老师孔子求教,说:嫌弃我听到荣伊令讲,黄帝有300年,请教老师,黄帝是人吗?还是,黄帝并非是人?他为什么会活到了300年的时候?!孔子于是答复说:我阿,对于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看到过大量的有关他们的记述。但黄帝,则是非常久远以前,情况渺茫。你现在,怎么会提出这么一个使老师我难以解说的问题呢?宰我又说:上古的传闻,隐隐约约的流言,学业中尚未辨识的事情,不能够知晓清楚明白。要是任意自己的昏聩忽略,不加以弄清楚明白,这不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原文君子应为学子之讹)。故而,我才向老师您求教,您可一定要对我解释清楚!孔子无奈,于是对宰我说:黄帝,一策小《典》里记载,称为轩辕氏。……他活着的时期,人们得益100年;人们畏敬供奉祭祀他100年;之后虽然渐渐淡化遗忘,人们还是遵循他的教诲100年;所以被说为300年。

    由于《大戴礼记》不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五帝德”篇又是孔子亲口之说,于是也就成为“绝对正确”,不允许任何的怀疑或批驳。亦是为司马迁对之笃信,将其撷取入《史记·五帝本纪》里的根本缘由所在。

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黄帝300年”。据《汉语大字典》“载”字解释说:“【一】zai 去声。1、乘坐。《说文·车部》:‘载,乘也。’2、车、船等交通工具。《墨子·备梯》孙诒让闲诂:‘载,似谓战车。’3、装运。《广韵·队韵》:‘载,运也。’《集韵·代韵》:‘载,舟车运物也。’4、所装运的物件。《六书故·工事三》:‘载,所载之物,为载。’5、承受。《正字通·车部》:‘载,承也。’6、担任;担负。《正字通·车部》:‘载,胜也。’7、为;施行。《小尔雅·广言》:‘载,行也。’8、收藏;保藏。《广雅·释诂三》:‘载,攱也。’王念孙疏证:‘谓庋阁也。’9、陈设;放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载者,置也。’10、将祭祀牲体,从鼎内盛到俎里。清王鸣盛《蛾术编·说物一·箸》:‘载,谓出自于鼎,升之于俎。’11、处;居。《老子》王弼注:‘载,犹处也。’12、祭祀。《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韦昭注:‘载,祀也。’《穆天子传》卷六:‘癸卯,大哭殤。祀而载。’郭璞注:‘载,祖载也。’13、开始。《广韵·代韵》:‘载,始也。’14、识知。《诗·大雅·大明》毛传:‘载,识。’孔颖达疏:‘谓其幼小,始有识知。故,以载为识也。’15、生长。《释名·释天》:‘载,生物也。’16、成。《小尔雅·广诂一》:‘载,成也。’17、事。《小尔雅·广诂一》:‘载,事也。’18、充满。《正字通·车部》:‘载,满也。’19、悬;举。《礼记·曲礼上》郑玄注:‘载,谓举于旌首,以警众也。’20、装饰。《淮南子·兵略》高诱注:‘载,饰也。’21、车盖。《管子·问》尹知章注:‘载,谓其车盖。’22、(德)重。《后汉书·杨震传论》李贤注:‘载,重也。’23、携带;带着。《礼记·曲礼上》陆德明释文:‘载,音戴,本亦作戴。’24、伪。《尔雅·释诂下》:‘载,伪也。’郭璞注:‘载者,言而不信。’25、给与。《广雅·释诂三》:‘载,予,与也。’26、盟词。《尔雅·释诂下》:‘载,言也。’27、杂草类植物名。《广群芳谱·药谱七》引《名医别录》:‘载,味酸,无毒,主诸恶气。’28、数词。最大的计数单位,万万正,为载。《孙子算经》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29、量词。①一车所在的容量,为一载。②少数民族的计量单位,四十两为一载。3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正字通·车部》:‘载,设辞。’31、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篇海类编·器用类·车部》:‘载,语助也。’32、通‘再’。两次;第二次。《正字通·车部》:‘载,与再同。’‘载,屡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载,假借为再。’33、姓。《广韵·代韵》:‘载,姓。’《风俗通·姓氏篇下》:‘(载氏),姬姓之后。’【二】zai 上声。1、岁,年。《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夏)取岁星行一次;(商)取四时一终;(周)取禾一熟;(唐、虞)取物终更始。’2、记录。《六书故·工事三》:‘载,记载于简册者,亦曰载。’【三】dai 去声。同‘戴’。①加在头上。《释名·释姿容》:‘载,戴也。在其上也。’②爱戴;崇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王伯祥注:‘载,与戴通。’③分物得增益。《集韵·代韵》:‘戴,分物得增益,曰戴。或作载。’【四】zai 阴平。1、通‘栽’。①生殖。《集韵·咍韵》:‘栽,生殖也。或作载。’②筑墙长版。《诗·大雅·绵》马瑞辰通释:‘载,通作栽。《说文》栽:筑墙长版也。’2、通‘烖’。天灾。《国语·鲁语下》韦昭注:‘载,天文也。’俞樾平(评之讹)议:‘载,之为天文,于义无取。殆非也!载,当为烖,即灾字篆文也。载、烖,并从?。古,音相同。……司载,即司灾也。……司灾所掌,必天文灾异之事,故,与之纠虔天刑也。’【五】zi 阴平。通‘菑’。耕作。《集韵·之韵》:‘(耒甾),《博雅》:耕也。或作载,通作菑。’”

由《汉语大字典》搜集整理的我国古代诸多学者大师们对于“载”字的考证解释,我们现在得以知晓,“载”字居然包含有着40余个不同的涵义。正是基础于此,笔者才发现:宰我闻悉荣伊令讲述的“黄帝300年”,其原本实际是说为“黄帝300载”,而“载”的涵义则是为:【一】12的祭祀;还包括【二】2的记载于简册;以及【三】②的爱戴、崇敬。即上古黄人群群体记载的被崇敬、爱戴、祭祀的最高首领亡故后的魂灵“帝”,是有300个上下。可是宰我却将“载”误作为年,当成黄帝活了300岁。于是疑惑而向老师孔子求教。

笔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号》夹注:“《礼》疏引《命历序》云:‘黄帝,一曰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记述的就是黄(帝)人群群体大约1年之前,在鲁北地区开始形成产生出最高首领,以及他们死后被祭祀称为“帝”,直到黄(帝)人群群体最终在洞庭湖地区“消亡”,时间是为2520年(注意:不是现在的回归年,也不是尧时期的366天之年,而是更古老的一年300天至400天的年)。由于上古时期除了婴幼儿、青少年的夭殤外,成年人的普通寿命是在三、四十岁,很少的人活到五、六十岁。而当时的各级“首领”都是选举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做出明显成绩,才可能被大伙选举成为氏族“首领”。然后在部落的事务中成绩显著,才能够被选举成为部落“首领”。之后则是在部落联盟的事务中,获得到众部落首领们的一致“好评”,才可能被选举担任“最高首领”。所以能够被选举继承担任最高首领的人,多是30岁上下之人。特别是那时期的最高首领不是象现在的“元首”,得以养尊处优,发号施令,尽享最佳。诚如《墨子·三辩和节用中》、《韩非子·十过和五蠹》、《淮南子·精神训和主术训》《史记·太史公自序》、《论衡·语增》等的记述,尧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生活待遇,还不如战国时期的一个囚犯,但是工作却是十分辛勤劳累。所以黄(帝)人群群体2520年里产生出约300个“最高首领”者,每个人在位时间平均9年不足,应当是为“信史”无疑。

无独有偶,《补史记·三皇本纪》里记说:“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网。凡八代,五百三十年。”《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网,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路史·后纪》亦说:“《春秋命历序》:‘炎帝八代,五百三十年。’”实际上其“530年”,也是为“530载”流传之中形成产生出的误讹。原本记述是为炎(帝)人群群体早在约1年与蚩尤分离成为二个人群群体以前,就已经形成产生有了“最高首领”,直到他们人群群体最终迁徙抵达今湖南省炎陵县周边的湘、赣、粤地区,在约1年之前于这一地区“消亡”,4500多年之中共选举产生出530个左右的“最高首领”者,也是每个人在位时间平均9年不足,亦当是为“信史”无疑。再说所谓的“八代”,并不是我们现在观念中的“父子相传”之8代,而是炎(帝)部落联盟在晋东南地区诞生出,后来迁徙到豫北、鲁西地区;又迁徙到鲁中地区;又迁徙到苏、鲁、皖地区;又迁徙到豫中地区;又迁徙到随州市鄂北地区;又迁徙到湖南省长沙市地区,又迁徙到炎陵县周边湘、赣、粤地区;共计正是为8个区域阶段过程,就是为《太平御览》卷70、卷78引《帝王世纪》所说的“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网”。其中残缺一者,依据《补史记·三皇本纪》说,是为帝克。

相对之下,《春秋纬·命历序》记述的黄帝“传十世”,其10世也正是记录黄(帝)部落联盟由诞生的陕北黄陵县周边地区;又迁徙到了六盘山南麓的陕、甘、宁夏地区;又迁徙到了宁夏平原地区;又迁徙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又迁徙到了洋河—桑干河的冀、晋、内蒙古地区;又迁徙到了京、津、唐及周边地区;又迁徙到了冀中地区;又迁徙到了鲁北地区;又迁徙到了苏、鲁、皖地区;又迁徙到了豫中地区;又迁徙到了豫南地区;又迁徙到了洞庭湖的南岸地区;实际是为12个区域的阶段过程。

    如是即可以说明,孔子亲口解说的“黄帝300年”,确实是为误错。而一直被正统史家学者们不敢相信,几乎要被失传佚亡的“黄帝300载”;“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炎帝)八世,合五百三十载”;却是我们中华上古的历史真实面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活了多少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