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转移元气骑士存档转移间的建筑

第一章 BIM全球应用现状英国  英国将会改革政府建筑项目的过程,希望借着BIM达致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根据其政府内阁办公室在2011年5月公布的建筑策略,他们将与业界各专业团体合作去订立标准,用以让整个建筑业供应链能利用BIM技术做出更佳的协作。  计划主要内容:*为建筑业准备BIM标准和规范BIM培训发展。*致力完成运用BIM的试点项目。*由2012年3月起,将把BIM连结到物业营运阶段,如协助资产管理。*由2012年4月起,会为政府项目设计一套强制性的BIM标准。*由2012年暑假起,会分阶段为政府所有项目推行BIM计划。*以2012年七月为目标,在多个部门定立试点项目,希望各部门能运用3D科技来协作交付项目。*希望到2016年的时候能有一个能多方面充分协作的3D BIM ,并将全部的文件以信息化管理。具体计划的内容会被分阶段的在每年年底发布。*运用BIM技术把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营运融合一起,以达更佳的资产性能表现。韩国  韩国在运用BIM技术上十分领前。多个政府部门都致力制定BIM的标准,例如韩国政府供应局和韩国国土海洋部。韩国国土海洋部在2010年1月分别在建筑和土木两个领域上制订了BIM应用指南。该指南为开发商、建筑师和工程师的采用BIM技术时必须注意的方法及要素做详细的说明。  BIM实施和具体路线图的内容包括:*在2010年为1-2两个大型工程项目应用BIM。*在2011年为3-4个大型工程项目应用BIM。*由年,全部大型工程项目都采用BIM 4D技术(3D+成本管理)*于2016年前实现全部公共工程应用BIM技术。中国  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认为建筑企业需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国家建议建筑企业需要致力加快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中,希望借此培育一批建筑业的领导企业。国家鼓励企业运用BIM的主要范畴如下:*在冲突分析方面,鼓励运用BIM技术,更有效地发现工程潜在的差异和冲突,以提高监测分析水准。*就信息管理应用而言,加快推广BIM,如把其用于虚拟实境和4D项目管理,希望借此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准*于设计阶段,运用BIM的3D技术来实现设计整体可视化。*在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以降低信息传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HA)是在香港负责发展和推行公共房屋计划的政府机关。他们对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可能非常感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借着BIM来优化设计。改善协调效率和减少建筑浪费,从而提升建筑质量。香港房屋委员会利用BIM令设计可视化,并逐步推展BIM至各个阶段,使整个建筑业生命周期。由设计到施工以至设施管理等连串业务相关者相继受惠。  香港房屋委员会的计划:*在2014年至2015年,将BIM应用作为所有房屋项目的设计标准。*自2006年起,已在超过19个公屋发展项目中的不同阶段(包括由可行性研究至施工阶段)应用了BIM的技术。*为了成功地推行BIM,自行订立BIM标准、用户指南、组建资料库等等设计指引和参考。这些资料有效地为模型建立、管理档案,以及用户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环境。*成功运用BIM技术的项目例子:苏屋楼宇拆卸项目、苏屋重建项目、葵涌9H区项目、启德1B区。新加坡  新加坡建筑与工程局(BCA)准备于2015年前,强制性执行电子化纲递交建筑、建构、电机的审批图作。该强制性电子化纲上递交审批图作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减低设施图则的时间和资源。另外该局亦定下目标于2015年前,超过八成的建筑业企业能广泛地BIM运用。政府的公共部门也会为运用BIM技术起带头作用,计划于明年起,所有的新建筑项目必须应用BIM技术。除此以外,新加坡建筑与工程局也会为新加坡注册了公司(需要是现行的或即将建设项目的注册公司之一)成立了BIM基金,希望鼓励企业在建筑项目上把BIM技术纳入其工作流程,把BIM技术运用在实际的项目当中。  BIM基金的详情:*鼓励BIM技术的运用,用以支持企业建立BIM项目协作、BIM建立模型、可视力,高增值模拟。分析和项目文件管理能力。*每间企业可申请总经费达105 000新加坡元为上限。(约660 00港元)涵盖大范围的费用支出:如培训成本、咨询成本、BIM硬件和软件等等。*用以支持项目改善重要业务流程,如在招标或者施工前使用BIM作冲突检测,达到减少工程返工量最少10%的效果及提高10%的生产效率。美国  美国是首批应用BIM的国家之一。自2002起,BIM技术发展迅速。美国政府有很多部门也开始应用BIM来协助他们的工作,而下列是其中三个应用到BIM的机构:*美国总务管理局(GSA)是一个为以服务美国市民为本的机构。GSA推行了全国行的3D-4D-BIM计划,协助和支持了在超过35个项目中应用3D、4D和BIM技术。*目前GSA正在探讨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应用BIM技术。如空间规划验证、4D模拟,人流模拟、安全模拟。激光扫描、能耗模拟和可持续发展模拟等等。*自2007年起,所有重要项目必须应用BIM于空间规划验证。同事亦鼓励项目应用BIM技术来支持解决其他项目挑战。*美国陆军工程兵(USACE)致力加强美国国土防御,负责建造和维持美军军事建设。USACE在2006年发展了一个为期15年的BIM发展大纲,表明未来的所有军事建筑项目也会应用BIM技术。*USACE也在2011年1月公布了一个军事建筑项目的BIM实施计划。计划利用BIM减低建筑的生命周期的成本、改善交付时间及于设施规划、建筑、结构、施工、营运和维护方面提高质量。*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也在2007年12月发布了美国国家BIM标准的第一部分。该标准是由三十位专家编写,目的为未来的BIM标准提供发展方向。澳洲  澳洲在2009年公布了其国家的数码模型指引。该指引指出,由于将BIM真正地应用于建筑业是需要作出不少修改和适应,所以将会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眼见及此,澳洲政府通过制定数码模型指引,致力推广BIM在建筑各阶段的运用,从项目规划到设施管理,都运用BIM的模拟技术,达致改善建筑项目的实施与写作,从而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在整个运用BIM的流程,澳洲政府:*在项目规划阶段,BIM帮助你可视化整个建筑结构的模型。*在概念设计阶段,BIM协助你直观地看到整个建筑结构,主要用作可视化三维空间,而所有的面积和体积也运用3D计算。*在示意图设计的阶段,BIM模型用作反映该建筑全面的功能和物理结构。房间、空间以致建筑物料的展示都是运用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而该物件是没有特别属性的,如底座、墙、结构层和屋顶。*在工程合同(投标)管理和施工阶段,BIM协助建立施工图、物料采购和场地处理等方面。*在设施工管理,BIM模型会被运用于更新维修、计算设施的应用合适度和其负重量,或协助清拆要求。芬兰  Senate地产(the Senate Properties)是芬兰最大的政府属下机构,负责管理和出让芬兰的物业。他在2007年释放了建筑设计的一套BIM要求,内容包含了对所有项目参与者全面化的要求,如素质认可、建筑设计、机电设计和结构设计。  在参议院地产的BIM要求:*自2007年10月起在建筑设计方面实施强制性BIM要求,而独立的项目可以自行决定运用BIM科技与否。*建议在项目广泛运用模型协助。*在一些设计投标项目中会引进使用BIM的要求,并成为该项目协议的一部分,故具有法律约束力。*提出在建筑业运用BIM的大方向。*建筑模型会根据BIM的要求递交。*建筑结构和模型内的监测过程会根据BIM的要求存档。挪威  挪威公共建筑机构(Statsbygg)是一所为挪威政府提供施工和物业管理顾问服务的结构。他在2011年发布了一本BIM手册版本1.2,里面提供了有关BIM要求和BIM在各个建筑阶段的参考用途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一些有关怎么建立一个号的BIM模型的指引。内容概括如下:*提供了BIM要求、用语、定义的一些规范。*发布了BIM在建筑业的不同用途,如设计、施工和设施管理。*提供了不同范畴的BIM模型标准。*提供了不同种类的Statsbygg项目的不同复杂度(LOD)要求。*提供了一份BIM要求表格,让不同的项目阶段在运用BIM时,能更容易的管理。第二章&中国BIM标准化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发布暨签约会议在京召开  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发布暨签约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刘灿司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强副院长、许杰峰副院长、李云贵常务副总工出席会议,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会成员、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成员、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及参加单位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许杰峰副院长宣读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发布文件。黄强副院长代表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会与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签约。  签约仪式后,举行了专题报告会。黄强副院长、李云贵常务副总工、联盟名誉理事何关培分别作了题为“中国BIM标准顶层设计及落地路线”、“中国BIM标准研究实施细则与成果要求”、“中外BIM标准比较”的专题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刘灿司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组开创了标准研究与编制工作的新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做好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将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刘灿司长还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启动以来,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做好BIM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国BIM标准化研究和编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规范处供稿中国BIM标准“千人参与”计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为推进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重大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IM系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贯穿于建筑物全生命期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四个阶段,涉及BIM标准制定、BIM技术开发、BIM技术应用以及BIM项目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专业数据标准及数据库、工作流程及支撑系统、专业应用软件、数据交换及协同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是建筑工程全行业的大事,标准编制组应该站在行业高度,以中国BIM事业发展为己任,团结全国力量开展工作。为此,标准承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筹资千万元发起成立了&中国BIM发展联盟&。中国BIM发展联盟章程规定联盟全部资金将用于中国BIM技术研究。  中国BIM技术还刚刚起步,BIM技术尚无止境,我们的BIM事业任重而道远。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在国家基本建设快速发展中企业经济与技术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今后BIM技术将成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我们衷心欢迎愿为中国BIM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参加&中国BIM发展联盟&,共同组织全国各方力量加快我国BIM技术发展,让千万工程建设者受益。  BIM标准既是技术标准又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我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所有关心中国BIM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千人&参与标准编制过程并尽可能加入其中。因此颁布&中国BIM标准研究项目申请指南&。一、中国BIM标准课题研究说明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指导行业的数据协议标准,软件产品没有标准数据规范则无法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自然也就无法融入BIM软件大家族。而没有软件支持的数据标准也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研究目标是:依托既有软件产品、技术和数据标准,加以改进、完善和提升,统一各行业、专业、工种、企业和产品等数据标准,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BIM雏型,并逐步完善发展。  我国工程设计统一标准研究与编制,已经有了成功先例可以借鉴。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建筑结构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自主设计标准(统称74规范),但在可靠度水准、设计表达式等方面还不统一,带来诸多混乱和不便。70年代后期,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国50多家单位开展了大规模设计可靠度和标准规范的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是1985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结构领域主要标准进行了新一轮全面修订,形成了我国新一代统一的基于可靠度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标准,使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标准进入国际先进标准的行列。《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从研究到实现,经历了由专业标准上升到统一标准、再由统一标准统领和提升新一代专业标准的过程。  与《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编制工作经历相比较,《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显然缺乏其基础&专业标准&。无法&经历由专业标准上升到统一标准&过程。基于此,我们引入P-BIM概念,将BIM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专业BIM(Professional BIM)、阶段BIM(Phase BIM,包括工程规划、勘察与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和项目BIM(Project BIM)或全生命期BIM(Lifecycle BIM),上述三个层次的BIM均简称为P-BIM。P-BIM概念的引入,并不是要改变BIM的内涵和本质,而是中国BIM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是表达通过&P&实现BIM的过程,结果仍然是BIM。基本思路是以中国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与BIM技术紧密结合为基础,首先开展专业BIM技术和标准的课题研究,用BIM技术和方法改造专业软件,形成专业BIM;将专业BIM集成,形成阶段BIM;最后将各阶段BIM连通,形成项目全生命期BIM,成功实现中国BIM。在上述BIM课题成果(技术和软件)达到完全可实施的基础上,再编制《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在该标准基本准则的统领下制定其它各层次的BIM标准。从专业BIM到阶段BIM,再到项目全生命期BIM,这就是中国BIM标准编制的技术路线。  P-BIM是将BIM的精髓植入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通过BIM标准实现集成与连通。在建筑工程全生命期,让专业及管理工作者在开放的共同平台上利用其熟悉的专门软件完成协同工作。  目前是中国BIM 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提出P-BIM不仅是中国BIM技术发展需要,而且是在中国全面推广BIM所必须:1.P-BIM使BIM在中国生根  P-BIM不仅充分肯定了国内外软件开发商在中国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领域所取得的己有成果与地位,而且确保了各软件企业的现有市场格局与既得利益,P-BIM在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有条件地制定P-BIM公开、公正及非排他性的竞争规则,让国内外软件企业,包括BIM产业链的所有企业,积极参与推动中国P-BIM,这不仅为中国P-BIM应用研究添砖加瓦、更有利于为中国P-BIM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2.P-BIM使BIM符合中国建筑技术法规  中国建筑技术法规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期,拥有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运维等国家、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地方标准数千本,这些标准是我国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法律文件,P-BIM必须遵守这些规定,消化、吸收、引用、提升。P-BIM以中国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这些专业应用软件不仅符合中国建筑工程专业标准,同时紧随专业标准的修订及时更新,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得以完善和考证。3.P-BIM使BIM与中国建筑执业资格管理同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已基本完成且较为完善。与建筑工程的全生命期相对应的各种执业资格包括:注册规划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及其他种种专业注册资格的技术人员,他们应该是推动中国BIM应用的主力军。注册工程师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理应熟知P-BIM的关键所在。4.P-BIM使BIM灵活满足中国设计审查制度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制度已经推行十多年,取得了很好效果,一般施工图审查也按专业分类进行审查,P-BIM不仅适应我国现有施工图审查制度与方法,而且应满足其他特殊审查与评审,如超高层审查、建筑防火性能评价、绿色建筑评价等审查与评审。5.P-BIM使BIM为政府管理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管理工具  从建筑工程立项规划开始,政府的监管始终贯穿于工程全生命期且各地方政府又都有不同要求,P-BIM可以根据不同要求为政府管理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平台,使政府从根本上支持P-BIM的发展。6.P-BIM使广大技术人员受益  建筑工程专业划分较细,俗语称隔行如隔山,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目前还无更好的机制让专业人员主动跨专业学习、提升。P-BIM基本上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跨专业知识,技术人员只需在原有基础上掌握P-BIM软件应用方法,在不改变原有工作习惯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因此P-BIM必然为众多技术人员乐意接受并从中受益。7.P-BIM使BIM在中国扎根并快速普及应用  P-BIM为软件企业提供更多商机、为政府提供更便捷.的管理平台、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高效的工作工具、也必然为业主提供更好更经济的项目管理,P-BIM不仅无需政府(过多的)改变现行管理办法,而且P-BIM技术应用必然带动政府管理进步。有人预见,BIM的推广是爆发式的,前提是有统一的标准,广泛的应用软件,我们正在努力创造这些条件,使参与各方只要经过简单的软件使用培训即可应用BIM,基于这些P-BIM,必然使BIM在中国扎根并快速普及应用。  在上述专业BIM、阶段BIM和项目全生命期BIM研究中,涉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用软件。只有借助应用软件,BIM才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专业BIM应用软件是BIM的应用基础,专业BIM应用软件可按BIM要求全新打造,也可在原有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我国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专业应用软件基础很好,已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市场覆盖率的专业应用软件,其已有的专业功能、标准和规范集成功能、系统架构、市场格局,以及操作习惯等都可以维持不变,只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BIM能力与专业功能提升和改造,即可成为(初级)专业BIM应用软件,通过改造原有专业软件实现BIM应用,是充分利用我国已有资源,延续专业从业人员应用习惯,快速实现BIM应用的可行之路。专业BIM应用软件、阶段BIM集成系统和项目全生命期BIM连通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一方面,众多专业BIM应用软件开发可以相互独立进行,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各阶段BIM集成系统和项目全生命期BIM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通过BIM标准实现专业BIM应用软件、阶段BIM集成系统和项目全生命期BIM连通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专业BIM应用软件通过基于BIM标准的数据接口,即可融入各阶段BIM集成系统和项目全生命期BIM连通系统,成为BIM应用软件大家族中的一员。各阶段BIM集成系统和项目全生命期BIM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可不涉及专业BIM功能,需要的是基于BIM标准的专业BIM数据的集成和管理功能,其重点是基于BIM的信息互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工作流程的优化。  计划用一年时间,协调国内外应用软件开发商、科研、设计、施工、业主及高校多方力量共同研究开发BIM技术,从根本上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的共享与应用,为《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编制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中信中国尊“中国尊”效果图  日下午,中信集团以63亿取得CBD六地块“标王”Z15地块。为CBD核心区建筑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块。Z15地块东至金和东路、南至景辉街、西至金和路、北至规划绿地,占地面积1.147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根据目前的设计规划,“中国尊”7层至61层、102层至113层均为办公区;&64层至79层为酒店;80层至99层为酒店式公寓;&117层至118层分别为层高12米的观光台及层高4.5米的观光台餐厅。&地下六层分别为商业区、卸货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层。  届时“中国尊”将成为北京最高建筑,将崛起在长安街东端,成为世人把握北京建筑文化、经济脉搏的新地标。&&  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地块上将建成未来“北京第一高楼”,建筑高度达550余米,这将打破目前北京建筑的最高记录。中信集团在竞标文件中对该地块的建筑设计方案为一座形似古代礼器“尊”的超高建筑,这一设计得到了众多评审专家的青睐,并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尊”。      ——取意“中国尊”,建筑设计凸显中国特色&  尊,古之礼器。意为敬奉,起时双手捧至顶,行顶天立地之势。所以设计者以“中国尊”为北京第一高度建筑的寓意:建筑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与“尊”的表现不谋而合。而且以尊为建筑形态,也有别于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形态: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使这一建筑林立在CBD核心区的摩楼天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当然,“中国尊”的意味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态上,由于其位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身负北京第一高度的重任。因此其建筑本身也具有“尊”的内涵:在以世界级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北京CBD核心区内的城市最高地标性建筑取“尊”之意,寓意这座建筑是以“时代之尊”的显赫身份奉献“华夏之礼”。“中国尊”的建筑设计方案在竞标中是以专家评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能够受到专家的如此青睐,不仅在于建筑形态的大气之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同时又不失时尚之气,因此被很多专家高度评价为是极具中国审美、又体现出世界潮流的当代建筑风格。  Z15地块是一座摩天大楼,摩天大楼的出现与建设始于西方,但其发展和创新却在东方方兴未艾。因此,Z15的设计也努力结合中国特色。无论是“中国尊”的外形,还是竹编的机理,抑或“孔明灯”及CBD核心之门户整体城市设计的空间意向,无一不在说明这是一座源于中国文化、立足于中国首都、体现北京未来的新建筑。&元素1“尊”  Z15的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建筑高耸直入云端,表现出顶天立地之势。其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成稳重大气的金融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享受独在云端的无限风光,最终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双曲线建筑造型,使这一建筑林立在CBD核心区的摩楼天群中也能明显体现出庄重的东方神韵。&  元素2 竹编  细看建筑外观,自下而上的菱形机理给人影响极为深刻,这种机理的选择源于中国传统器皿之一——竹器。一层层菱形的机理自下而上,既透出竹编的灵秀,又蕴含着莲花盛开的清丽。&  元素3 孔明灯  建筑顶部的空间设计取自“孔明灯”的形态意向,建筑群体空间错落有致,夜晚亮灯后在视觉感官中,其通透轻灵的顶部空间形成冉冉上升之态,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天际线轮廓,成为CBD腾飞的新起点。&  元素4 城门  从区域空间设计上看,该设计引入了“城门”的构思。从规划的南侧向北望,多栋超高层建筑在中央绿轴两侧延展,整体规划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导向性,凸显出绿轴终端的“中国尊”,从而形成CBD核心区标志性门户的城市形态,也寓意着北京城市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对话世界。&  亮点1 三层路网  在规划中路网结构上创新地提出了建立立体化步行交通系统的构想,包括地下层、地面层以及屋顶花园层三个层次的步行环廊,将轨道交通、商业及办公产生的人流有效地统一起来,并且通过景观环境与建筑设计形成室内外互动的公共空间。&  亮点2 商业组织  在商业组织结构上,充分考虑到贸易和金融是世界城市的关键性组成因素,形成了CBD地区-核心区内部-楼宇组团三个层级清晰的商业组织流线。&  亮点3 24小时总部办公环境  资本的全球化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场处于24小时高速运作状态,经济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以及入驻企业的经营需求促使Z15项目成为24小时运营的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年无时差的金融产品交易、金融信息发布服务。&  亮点4 超7星酒店与云端餐厅  大厦在顶部设置了可为公众开放的特色餐厅和酒吧,餐厅中部设有三层高共享中庭,顶部为全玻璃幕墙。站在新的北京之巅,既可仰望天光云影,又可俯瞰宁静的皇城和繁华的CBD。&  亮点5 低碳生态设计理念  Z15项目旨在成为北京绿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设计公司在规划设计中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通过调节建筑物的高度结构和方位朝向,充分利用冬季阳光和夏季自然风的流动;建立起一套区域能源系统,实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减少20%-40%的能源消耗。视觉效果  ——外观与功能兼顾,以柔克刚之美    曲线优美,也符合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了超高建筑的安全性需要。身高约500米的“中国尊”是以灵动的弧线构成,因此虽然高大,却不失婉约,简单的建筑线条看起来极具以柔克刚的效果。如此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追求耐看的视觉审美效果,同时也是出与构建设合理建筑结构的考虑。曲线的以柔克刚,这“刚”指的就是北京春秋冬三季刚劲的风,弯曲的立面和接近圆弧形的边角平面有效减少风荷载,楼塔顶透气/雕塑式的设计能减少顺风向和横风向荷载及加速度。“中国尊”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用了有利的空气动力形状,例如选择适当的平面形状、弯曲的立面及改良边角细节。这些方法已证实能有效地减少风荷载,并已实际应用在一些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所以,这也是“中国尊”广受评审专家的肯定:兼顾外观和功能,既有鲜明的建筑风貌,也符合建筑力学的要求,充分考虑了超高建筑的安全性需要。&  除了在建筑体形上充分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需要,在建筑构造、构件等各个方面也都以安全为首进行了充分考虑,让人&身处“中国尊”,既能享受俯瞰京城的快意,同时完全不缺乏脚踏实地的安全感,由内而外的结构防线夯实京城第一高的安全基础。&首先在防震方面,设计方在结构体系的牢固性、构件使用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同时考虑到本塔楼高度远超过了中国设计规范的有关限值,设计方表示经过抗震超限委员会主持的专家审查,在可能需要进行整体结构的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及重点部位的抗震&性能试验,以确保最佳的安全性。而目前倍受关注的超高建筑人员疏散设计方面,“中国尊”的疏散楼梯,疏散路线宽度和疏散距离都是严格遵照规范的要求来设计,并将在进一步设计中探索电梯辅助疏散的可行性。  此外,“中国尊”作为北京最高的建筑,不仅引领了北京建筑的高度,同时也要引领高端先进的建设理念。记者了解到,低碳环保的设计贯穿于“中国尊”各个细节中,并将会在未来的建筑深入设计中明确具体的方案,以在照明、散热、保温、用水、垃圾处理、通风等各个方面降低能耗。&建成意义  ——北京地标,引领北京经济发展  吸引500强企业入住,打造国际地产项目。四周碧水围绕,四水归堂的正中位置,“中国尊”超群拔起。沿着CBD核心区轴线向“中国尊”走去,正好步入建筑的主入口:建筑底座形成40米高的巨型拱门,行在其间颇有几分仪式感,“中国尊”地标的身份也彰显无疑。按照目前的设计方案,这一建筑地下4层、地上118层,容纳办公、公寓、酒店三大功能,地下则会有商业,与CBD其他地块的环形商业空间和连接地铁的步行环廊连通.层到达。其中大厦顶部的几个楼层设置了可为公众开放特色餐厅和酒吧,而最高层的顶部为全玻璃幕墙,站在新的北京之巅,既可仰望天光云影,又可俯瞰宁静的皇城和繁华的CBD。  不过该方案仅在建筑概念设计阶段,在中信中标之后,还将进行深化修改,最终方案还将得到专家及多方论证后,才会进行建设。但是这一地标性建筑将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焦点不容质疑,这不仅缘于建筑的地理高度意义,中标企业中信集团北京地产公司对建筑未来的商业业态发展的规划,将使这座建筑成为北京经济形式的风向标。  集合东方文化与先进理念的中国尊最终为中信集团北京地产公司赢得CBD核心区最大地块的入场券。尘埃落定后回顾竞标过程,民族企业捧出文化重礼,中信的胜出不仅仅是市场的选择,更带有历史的必然性。  谈到此次中标,相关负责人认为,中信首先赢在了专业高度,中国尊的设计风格突出、理念先进,民族企业通过建筑设计诠释中国文化,使得项目本身被赋予深刻内涵。此外,与项目配套的实施方案和相应周边规划高效可行,竞标方案凸显实用、先进、以人为本,其中提出的立体交通构架、地下空间利用、商业设施完善等能有效解决CBD区域内现存的发展瓶颈。&从区域长远发展来看,Z15地块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CBD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那么作为CBD核心区中心地标的Z15地块则代表北京经济的制高点,必将吸引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聚集于此。名列世界500强的中信集团同样具有世界级的眼光、气魄,特别是有足够的能力实施具有东方气质的国际地产项目。中国尊设计之初,中信集团就将吸引高端优质客户入驻作为出发点,瞄准的是长期、可稳定增长的收益模式,项目实施后将为CBD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长足动力,最终将实现政府、终端客户、入驻企业的多赢效果。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中信集团将以央企的责任感,把“中国尊”建设成为里程碑式的历史地标。[1]开工建设  2011北京CBD商务节9月15日至19日举行,将重点展示朝阳区“十二五”整体规划、北京CBD核心区的项目、地下空间和交通等方面的规划以及朝阳区“双十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北京新地标“中国尊”将在商务节期间奠基动工,这座高度超过550米的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  根据标书,中信计划建设550余米高的“中国尊”造型,该建筑地上118层,地下4层,未来将被规划为中信集团总部大楼。建成后,它比330米的国贸三期还要高出220多米。  “中国尊”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其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缩小,形成稳重大气的形象,同时顶部逐渐放大,最终形成双曲线建筑造型。建筑顶部的空间设计取自“孔明灯”的形态意象。建筑群体空间错落有致,夜晚亮灯后在视觉感官上,其通透轻灵的顶部空间形成冉冉上升之态,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商务节期间,“中国尊”将举行奠基仪式,这也标志着CBD核心区建设启动。CBD核心区14宗土地已实现上市交易,地下公共空间开工建设,其中包括总部型企业、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等,预计核心区入驻企业将吸引投资1000亿元,每年带来的税收将超过500亿元。  与全球已建成的摩天大厦相比,“中国尊”的高度仅次于阿联酋的迪拜塔,名列第二。但由于设计高度超过550米的在建高楼中,仅中国就有4座,因而“中国尊”的设计高度在国内最多只能跻身“前五”。&----------------------------------------------------【 BIM资讯(半月刊)第一期-中国BIM培训网】&更多BIM资讯请登录&中国BIM培训网 bimcn.org &新浪微博:中国BIM培训网&----------------------------------------------------第四章 BIM案例(一)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投标迪士尼“技压群芳”&&&&核心提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项目正加紧建设。在前期咨询、设计、设计管理及工程管理等项目招投标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投标22项,中标18项,中标率达82%,所获合同份额远超参与迪士尼项目的国内其他设计咨询企业。在一个完全国际化的招投标及工作环境中,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何以“技压群芳”?  万众期待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项目正加紧建设。在前期咨询、设计、设计管理及工程管理等项目招投标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投标22项,中标18项,中标率达82%,所获合同份额远超参与迪士尼项目的国内其他设计咨询企业。  迪士尼项目建设,是一个国际工程界高手林立的战场。在一个完全国际化的招投标及工作环境中,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何以“技压群芳”?  全过程产业链练就综合素养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园时规模约3.9平方公里,将包括“神奇王国”迪士尼主题乐园、主题化的酒店、零售、餐饮、娱乐、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及中心湖泊、围场河和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对于工程界来说,其中不少建筑又将是挑战历史的“标志性”、“高难度”之作。  说起“标志性”、“高难度”,有着60年发展历程的现代设计集团实战经验丰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设计,80%以上都出自现代设计集团,在金茂大厦、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国际赛车场、世博场馆等各类高难度建筑设计中,现代设计集团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地位。  现代设计集团海外事业部副经理、迪士尼项目总监周静瑜说:“迪士尼项目完全按照国际项目运营模式实施,在建筑设计类型上是全新挑战,项目招投标的编制、工时报价、合同的起草和洽谈、项目管理模式等,也均按照国际化模式操作。”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建筑设计企业均以设计为主业,而国际工程界流行的是&“交钥匙工程”模式,从设计、采购到施工总承包“一揽子”负责到底。这就要求企业除了有建筑设计能力,还要有工程管理、造价咨询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迪士尼工程,也是如此。  现代设计集团近年来不断将产业链向设计的前端和后端延伸,业务范围覆盖了建筑、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管理、工程承包、工程勘察等,共74项,是国内唯一具备“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的建筑设计企业。以前,在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设计中,都是外国设计师出创意,中国设计师为其“打工”,做深化设计,而到了浦东国际机场二期等工程,现代设计集团包揽了原创设计并承担设计总承包,外国顶尖设计、咨询公司纷纷为其“打工”,做分包项目。  迪士尼工程所涉及的专业种类繁多,为此,现代设计集团搭建了统一的项目运作平台,统筹协调人员配置,最终脱颖而出。  拓展海外市场积累国际经验  迪士尼项目对于每个单体建筑,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设计标准。光是一个“冒险岛”地块,技术规格书就可铺满一个房间。国际化的设计规范,比我国现有建筑规范更为细致、严苛。中国的设计师如何适应?“现代设计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使我们有了应对国际竞争的勇气和底气。”现代设计集团的领导层说。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现代设计集团已在亚洲的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欧洲的俄罗斯、乌克兰,非洲的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美洲的牙买加等26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近200个海外项目。其中印尼雅加达电视台、越南河内国家体育场等项目,都是当地的标志性项目。  最初,现代设计集团主要承接我国援外项目“借船出海”,近年来,逐步变为独立承接海外项目,并在海外试水“交钥匙”工程。去年,现代设计集团在阿布扎比成立了分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建筑设计企业。  “真正走到国际舞台上,需要我们学习国际运营模式、了解当地规则,建立海外分支机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现代设计集团海外事业部副经理、阿布扎比分公司总经理陆红花说,走出去“试水”海外市场,使大家找到了与国际一流的差距,也逐渐摸索出了搏击国际市场的门道。  人才和创意打造核心竞争力  “迪士尼工程虽说地处中国上海,但整个工作环境是美式的。”参与迪士尼项目的设计人员告诉记者,工作语言是英语,项目设计必须运用最新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拥有国际化的人才、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也是现代设计集团通往迪士尼项目的一块&“敲门砖”。  现代设计集团以创意为立身之本,始终以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早期拥有庄俊、陈植、赵深、金瓯卜、汪定曾等设计大家,之后又涌现出江欢成、魏敦山、蔡镇钰、邢同和、汪大绥、唐玉恩、汪孝安等一批工程院士、设计大师。如今,集团正实施“213”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动态培养20名国内行业知名的技术领衔专家和管理领军人才、100名上海市行业知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300名集团优秀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在高端领军人才的带动下,现代设计集团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共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0余项,市级课题80项;主持和参与编制了国家和行业标准200余册;获得各类知识产权近130项……在建设部历年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在权威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评比中,已从2001年的177位,上升至2010年的75位,是国内最早跻身全球百强的建筑设计企业。  “当然,参与迪士尼项目,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现代设计集团领导层表示:“通过迪士尼项目的运作,可以进一步积累国际化项目管理的经验,形成一套国际化项目运作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二)上海中心凌越前沿 BIM智领上海中心大厦铸就辉煌&&&&一座伟大的建筑即将拔地而起,它吸引着世界人的眼球,它是中国人的骄傲,它就是位于中国上海小陆家嘴核心区的上海中心大厦。它是宏伟的,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580米,总高度632米,总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组&成和谐的超高层建筑群;它是绿色的,在建筑设计和运营阶段以绿色建筑为目标,未来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高级别认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它是现代的,&上海中心大厦具有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环境,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以及集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文化城和特色的会议设施;&它是经典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在优化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空间、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综合配套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上海金融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如此庞大的体量,如此炫目的造型,如何能够顺利地得以设计和施工,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然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顾建平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特大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都非常复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把项目做得更加完美,我们选择了BIM这个现代化手段,把各个工种、各个阶段不同的工作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来共同完成。Autodesk Revit、Autodesk Navisworks、Autodesk Ecotect、Autodesk Inventor等一系列成熟的设计解决方案,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又减少了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借BIM智慧,突破经典  632米的总高度对于中国来讲的确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设计方面针对于体量和形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作怎样的思考?这是设计单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指定单位——Gensler和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更多的想从科技角度去诠释其建筑理念,从而更好地把握经典建筑的核心。在这里,BIM的智慧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灵感溯源于历史和未来,旨在将历史与未来有机结合在一起。旋转的形式,似中国的水墨画,简单立体而一气呵成,同时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思考。旋转是一个万物形成的本源,这个形态连接了时空、超越了时空,它是未来的一种形态。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超高层建筑,最大挑战就是风阻问题,而这样的旋转又恰恰在借力打力,与比较规则的楼体相比,可减少大约32%的风阻,同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  不难看出,这样的外形对于建筑功能与施工建造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我们利用BIM进行了突破性的处理,采用了双层表皮的概念:内层表皮是非常&规律的几何形状,外层表皮采取旋转的方式。” Gensler上海办公室的资深设计师彭武说,“BIM平台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的外形完全是基于数字化平台来实现的,传统的二维平台根本无法满&足异型建筑各个细部的衔接,尤其是对于这种超级体量的建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BIM在设计阶段的参数化运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几何问题。”  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夏军作为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进程与协调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BIM解决了项目本身很&多挑战性的课题。从设计角度来看,幕墙就是其中之一。旋转的形态决定其结构与幕墙玻璃必须轻盈,悬挂在整个楼体的外侧,不直接同楼板发生关联,用直面的玻&璃做成双曲面的空间形态,在视觉效果实现的同时,考虑可建造性。BIM在这里帮助设计师完成了精确的定位,并把这种定位放到BIM平台上,让所有专业来共&享这个计算和设计带来的成果,帮助其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幕墙设计方案。  BIM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除建筑设计外,还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多的益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经营部副主任陈继良说:“BIM是施工图设计很好的帮助者。”  对于异型建筑来说,用通常的设计手段是无法准确定位这些异型的点的。而且,上海中心大厦这个建筑又非常复杂,尤其是设备层和避难层,由于结构的&原因,有很多杆件穿插在设备层中间,通过二维设计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设计难题的,所以就运用BIM通过三维设计完成了整个设备层的设计工作,有效地&避免了杆件之间的相互碰撞。陈继良介绍到,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是以AutoCAD为主进行出图,以Autodesk Revit软件为建模基本手段,并使用Autodesk Navisworks和Autodesk Ecotect进行碰撞检测和CFT模拟,使之互相衔接,从而实现了高效率出图、减少返工、节省材料。BIM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高精确度运算和高灵活度适应的能力,在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化设计的新语境完成了建筑的新范式。&  驾驭BIM,重筹在握  从方案到施工需要一个深化设计的过程,以支撑施工的顺利进行。如果说在设计阶段,BIM把想象中的概念变为了可视化的形态,那么在施工方面,则看到了BIM更加实际的作用,它将可视化的理念变成了现实,可见,BIM是整个施工阶段的重要筹码。  正如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晓明所说,“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在施工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高度。我们在整个建造的过程中,全程都将BIM纳入其中,整个周期都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完成的,正是BIM让我们从模拟阶段轻松过渡到实际的建造上来。”  BIM在施工阶段的运用十分广泛。不论幕墙、机电还是结构,BIM在各个专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结构方面,更多的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的形态、高度和外幕墙结构变化等的问题上。那么,BIM又是如何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呢?对此,美国宋腾汤玛沙帝结构师事务所副总裁朱毅表示,“整个项目的结构工程都是相当复杂的。初期,我们总共做了二十多个方案,就旋转的外形而言,最终选定了矩柱与支外伸臂加上支核心筒的结构体系,正是BIM平台,&为我们理解复杂几何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帮助,使结构选型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而且直接。”  在这个项目里,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和美国宋腾汤玛沙帝结构师事务所分别承担着工程设计和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BIM应用是集建模、检测、计算、模拟、数据集成等工作为一体的三维建筑信息管理工程,这项工作覆盖了工程的设计、深化设计、制造、施工管理乃至后期运营管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从整个项目来看,碰撞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初,施工技术人员采用传统方法,利用二维图纸将建筑结构图进行叠加,而 BIM技术则通过软件对综合管线进行碰撞检测,利用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进行三维管线建模,快速查找模型中的所有撞点,并出具碰撞检测报告。在深化设计过程中选用Autodesk Navisworks系列软件,实现管线碰撞检测,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二维设计下无法避免的错、漏、碰、撞等现象。根据结果,对管线进行调整,从而满足设&计施工规范、体现设计意图、符合业主要求、维护检修空间的要求,使得最终模型显示为零碰撞。同时,借由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可以直接展现各专业的&安装顺序、施工方案以及完成后的最终效果。  “有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模型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展开运用到很多施工的管理方面,比如施工的物流配送。”于晓明说。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通&过BIM实现的预制加工设计,是以深化设计阶段所拥有的BIM模型为基础,导入Autodesk Inventor软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机械设计以及归类标注、材料统计等工作,将BIM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设计图纸,指导工厂生产加工,在保证高品&质管道制作的前提下,减少现场加工的工作量。然后利用BIM模型进行工作面划分,再通过BIM的材料统计功能,对单个工作区域的材料进行归类统计,要求材&料供应商按统计结果将管道、配件分装后送到材料配送中心。BIM模型的精确归类统计大幅减少了材料发放审核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了领用的误差,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与材料的运输成本。BIM协同&绿色接力  早在项目的筹建阶段,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理念就已经形成,即垂直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其中的绿色,不仅是理念,更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未&来运营的一个标准。据顾建平介绍,上海中心大厦以体现人文关怀、强化节资高效、保障职能便捷为绿色建筑技术特色,以室内环境达标率100%、非传统水源利&用最大化、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绿色施工和智能化物业管理为建设目标,旨在建筑设计和运营阶段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高级别认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  业主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要求,然而这期间,项目内部还曾就是否采用BIM技术持有不同的观点。几年过去了,回过头总结BIM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可见当初对BIM的坚持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从长远来看,更是明智的,特别是在绿色施工和低碳工程上,BIM 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超高层建筑体量大、系统设施复杂、运营能耗大、室内环境质量要求高、集中排放负荷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安全性约束大等先天约束条件所限,围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把控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利用BIM,合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本地化材料、高强材料和可循环材料的&使用,优化结构设计、可视化室内自然采光模拟、营造室内舒适热环境等,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接力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今后超高层建筑的环保节能提供了范例,从而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科技进步。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存在挑战巨大、项目参与方众多、分支系统复杂、信息量大、有效传递困难、成本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以 BIM为手段,应用Autodesk Revit建立模型,并在三维的环境里面完成对项目的修改和深化设计,针对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了工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交流,从而帮助项目的最高决策者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和控制,意义非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IM在项目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传统的运营管理要依靠很多的图纸来开展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查找图纸&就变得非常复杂,耗时耗力。如今,上海中心大厦通过BIM系统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信息模型,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图纸查询和检修,有利于及时解决突发事故;再&者,关于上海中心大厦日后的运营,BIM也作了科学的计划,对此,夏军指出,“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它的投资非常巨大,建筑生命周期越长,其投资回报也就&越高。”在BIM系统中,上海中心大厦整个的生命周期预计达到100年左右,未来的运营、使用、维修和更新等方面的问题,都已经通过BIM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在正常的范围内,生命周期将一直延伸下去。  上海的又一建筑传奇——上海中心大厦,已经把BIM技术完整地引入到了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作为上海发展成就的重要见证,上海中心大厦正竭尽全力为世人展现一座融汇了中华文明内涵与西方建筑艺术的摩天巨作。第五章&房企标准化革命&地产行业挣钱变得不容易(一)万科、龙湖、万达等龙头房企率先尝试产业、IT或产品的标准化,这是挡不住的行业潮流。  2008年之前,“窗框漏水”排在万科所有项目业主投诉第一名,投诉率接近50%。  但在此后万科用“产业化”模式建设的楼盘中,这个数字降到了零。  同样的“漏水”问题,龙湖有另一套处理办法。2011年,龙湖上马了一套客户投诉及工程质量追踪系统。这套系统的原理是,通过物业这个神经末端,把所有的客户投诉收集归类,分为150多种。然后,将这些信息追溯至土建工程师,并与人力资源系统打通,纳入绩效考核系统——投诉与相关人员未来升迁、奖金挂钩。  同时,这150多种投诉还将最终追溯到承建标段的乙方——总包和专业分工方,再与成本系统打通,进入龙湖的战略分工方体系,直接影响“金牌战略分工方”的评选。那些投诉超标的乙方有可能因此被剔除出龙湖的合作名单。  龙湖的这套“跨职能协作IT平台”管理体系,和以万科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标准化探索的两大流派。此外,SOHO中国、万达等多家大型开发商,也已投身这场“标准化”大潮。近年来房地产业逐渐成为一个“被周期性宏观调控”的行业,过去基本拿到地就能赚钱,而现在却日益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一些危机意识较浓的大开发商开始了精细化、标准化作业的努力。到了2012年,“精耕细作”更成为房企占领生存制高点的大问题。  所谓标准化,按照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们为“标准化”延伸了更多的内涵。  挡不住的潮流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其实很幼稚,供应链割裂,管理粗放。但这已经难以为继。现在大家都在想怎么把这个行业做得更标准化。”龙湖地产执行董事兼首席市场官秦力洪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就在这轮房地产调控之前,房地产还基本上是个“只要能造出来就不怕卖不出去”的市场;随着调控步步深入,部分开发商开始意识到“过去一去不返,行业政策已彻底转向”,一场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的行业大戏,正拉开序幕。  “我们现在进入了‘下半场’,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开发商要有不同的‘踢法’。”万科总裁郁亮2011年底曾向媒体表示。他认为,竞争将转移到“软”实力方面,包括建筑质量、&运营管控,以及更灵敏的市场神经和更高效的IT支持等等。  多数大开发商已经感受到了这股挡不住的潮流。“这是绝对要发生的行业变革。”龙湖地产信息中心总监万国锋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大家一定得从手工画制升级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从二维的平面图升级到3D虚拟搭建。”  未来政策变幻莫测,市场环境日益“挑剔”,人工成本节节走高,这些都加速了产业标准化的革命进程。  人力成本甚至是比行业调控更直接的压力。秦力洪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现在最大问题还不是钱,是找不到人。在龙湖,做建筑基础工作的工人平均年龄达45岁左右,基本没有小伙子。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新一代农民工都不愿意上工地了。人工成本比三年前至少增长了一倍,人口红利已近尾声,我们感受非常明显。”  建筑行业对劳动人口结构的潜变十分敏感。据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2011年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中国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称,尽管未来几年该比例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人口学家、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例过半,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中国已告别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中国过去高度依赖城乡分治、享受人口红利的发展路径将不可持续。  这种变化也促使万科加速“产业化”实践。万科建研中心负责人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日本产业化的经验是,在同样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产业化项目的工人数量比传统项目减少超过一半。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工人平均年龄逐渐提高,中国的工人也会往这条路上走。所以我们希望尽早启动产业化。”  万科实验  在位于东莞的万科建研中心,财新《新世纪》记者看到,机器把一根长条钢材连续三次弯曲90度,形成一个规整的正方形。整个过程都由机器完成,而在传统的建筑工地上,这种工作一般都由工人手工操作完成。  万科建研中心负责人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产业化主要解决保证建筑质量和降低人工成本两个问题。现场浇注等工作还难以避免传统手工操作,但相当部分装配式操作,是能够在工厂里通过机器统一生产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保证零误差。”  产业化住宅,又称装配式住宅,指把盖房子需要的构件,如PC楼板、墙板、钢筋等在构件厂做好,再运到现场来组装,整个过程与汽车生产流程类似。上述建研中心负责人介绍,万科承建的深圳龙华008地块就是产业化住宅,项目质量好、效率高,而且工地用工最少。工人刚开始做时觉得难,但盖了几层房子操作熟练后,就会觉得标准化装配又快又好。  万科的产业化已不再是“概念”,而是将住宅变成了可复制的产品。从1999年最早的“住宅研发中心”开始,到2011年,万科已开工产业化住宅面积273万平方米,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四大区域的14个城市。  不过,要实现向工地大规模推广,万科还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运输问题和总体建安成本的控制。华南是万科的重镇,尚可依赖珠江水系走水运,但要把工厂化的构件运到北方,运输成本就要大大提高了。  为此,万科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区域发展了大型构件厂,通过位于东莞的建研基地研发技术,制定标准,然后把技术输出给这些区域构件厂,给予配套的指导培训,让他们按照万科的要求提供产品,再就近运到工地。  “工业化一定要就近运输,远的话就失去意义了。”上述建研中心负责人透露,万科北京长阳半岛项目和回龙观金域华府项目,都是使用北京构件厂产品建设的产业化住宅。  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产业化的规范标准,万科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技术应用的问题。“我们需要筛选培训下游产业链的构件厂,寻找具备施工能力的总包单位,寻求长期的战略合作。在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因为国内前无古人,而国外经验也不能照搬,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建研中心负责人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万科在产业化摸索中,可称初见成效的是对总体建安成本的控制,“产业化的成本比传统模式大概每平方米多二三百元,但若结合政策补贴和规模效应,能做到和传统模式打平,甚至更省钱。”上述建研中心负责人透露,北京长阳半岛项目加上政府补贴,成本基本上和传统模式打平。不过,产业化的作用不在于成本节约,而是提高效率。据他介绍,万科的产业化项目能够比传统项目的完成速度快30%-50%。  “我认为产业化的春天快到了”,郁亮向媒体表示。据他介绍,深圳、上海、北京、沈阳等城市都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对产业化住宅,政策规定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奖励不超过总建筑面积3%的建筑面积。  不过,产业化产品难免形态单一。所以万科目前多在承建的政府保障房或中档楼盘中推广产业化,并不打算在高档住房、别墅中采用。龙湖IT图景  定位于中高端产品,尤其别墅产品的龙湖,走的是与万科截然不同的路数。“万科是实体工厂化,这可能适合万科,但不适合我们。龙湖擅长的托斯塔纳风格,需要集成工艺和方法,但最后还是要靠农民工一砖一瓦地在现场组装实现。”秦力洪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龙湖的策略是运用IT平台管理体系,来实施对工艺和方法的集成、监督与管控。IT管理体系的末端在物业,龙湖将业主投诉集中分析,归到相应的工程师和工程分包方,并与人力资源系统打通,与相关人员升迁、绩效挂钩。在工程质量追踪系统里,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工程分包方年度绩效考核不能得A,而“金牌战略分工方”则可以在龙湖未来的招标里比别人享受一定的优惠。  “如果分包方的质量持续排名靠末,我们就可能取消分包资格。对他们来说,要想得到未来潜在的千万元利润,就应该在现在多花两百万元把事情做好。”秦力洪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经过十年的探索,龙湖已经完成了收益预测测算系统、成本系统、CRM系统等多套系统的建设,目前龙湖的IT系统已更新至第四代。  “在组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仅仅靠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低成本的工具,使企业管理层的思路、企业制度得以固化,防止公司管理在扩张中变形,并在操作效率上得到保障。这是龙湖建设IT系统最大的诉求。”龙湖地产信息中心总监万国锋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2011年10月中旬,龙湖启动了代号为“抢收华东”的促销行动,该轮促销在上海和杭州两地三个项目(上海郦城、上海好望山和杭州香醍溪岸)同时展开,以限时团购策略推出近1000套房源,五天内共收回认购金额近20亿元。但华东的另外两个城市——无锡和常州并未加入此次“抢收”行动。  “为这种价格调整策略提供决策支持的,是背后一套成熟的价格测算、价格规划审批和收益测算系统。”万国锋称,龙湖的定价有七步法,运营系统自动分析价格调整对关键指标的影响,指标包括:内部收益率、净利润率、毛利率、货值去化率等。  从项目负责人到地区公司负责人再到集团,所有人服务的不是一个单品或阶段性的消费行为,而是这个项目总体投资的指标。“我们是一个集成公司,如果内部没有一个很强的、惟一的控制指标,前端的反应就会迟钝,无法打像‘抢收华东’这样的仗。”万国锋说。  在龙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OA系统,大到开盘价格审批,小到领一个本、一支笔,所有工作都通过这套OA系统完成,一个项目的开盘价格从测算到一路审批,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  明源软件副总裁、明源地产研究院院长姚武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以前开发商利润主要来源于土地增值收益,但在持续调控、竞争激烈、利润摊薄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运营管理增加的收益在利润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据明源地产研究院测算,过去土地开发溢价占到收益的三分之二,而运营效益只占三分之一。而现在,运营及成本管控越发重要,“省钱即挣钱”、“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及成本价值工程是当前房企成本管理的三大策略。  龙湖的IT系统不仅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像北京大兴龙湖时代天街项目的楼面价约7500元/平方米,开盘价是11800元/平方米,很多人认为该项目根本做不出利润。  但据万国锋介绍,龙湖通过IT系统控制成本,最后仍保持了一定空间的价格调整余地,仍能保证微利。“IT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当大脑发出指令时,我能够保证最末端的操作是准确、精确的。”万国锋表示。  不过,在调控政策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中,龙湖的收益测算系统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基于当前的假设,它的精确度是可以保证的,但它不能保证明年。明年调控形势如何?当假设变化时,各部门就需要不断更新条件,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秦力洪坦承。  下一步,万国锋希望建设一个开放的“跨职能协作IT平台”,把各个系统打通,那时公司运营的效率会有更大提高,这个计划已经排到了2015年。  对冲市场风险  明源软件是一些房地产公司的IT系统设计商。姚武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分析称,房企IT化过程跟其他行业基本一致。第一阶段是部门级运用,通过电算化提升计算、统计、查询和资料整理等工作的效率;第二阶段进入跨部门协同的管理,比如常见的ERP,这个阶段注重管理的标准化,以及跨专业线的协同合作;第三阶段则是站在企业集团层面的经营视角,需要以测算经营风险和收益为核心的IT系统的支持。  “现在大部分开发商在第二阶段,而像万科、龙湖这些开发商已经向第三阶段迈进。有的开发商,是先把自己的管理和体系做强了,再去扩张,比较稳健;有的是先做大了,但并不强,反过来再补课。”&姚武说。  SOHO中国也进行了IT化的尝试。潘石屹撰文称,银河SOHO项目首次应用了“BIM系统(建筑信息模型)”。BIM原是制造波音飞机的技术,以前施工图纸发现不了的错误,只要放在BIM系统上,不合理的地方会很快显示出来。实施BIM系统对于公司的管理、工作流程都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同时,BIM每年还能节约几千万元的洽商成本,即修改设计图纸等成本。  IT化管理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先把房子在网上模拟建出来,所有的材料使用量、成本、管线交叉都通过系统显示出来,系统自动提示怎么安排施工、交叉施工、谁先进场谁后进场。  “这都是未来要解决和广泛应用的。”万国锋向记者表示。“过去用的方法是手工叠图,把各种图放在一起,让有经验的人来读图,但大项目读图很难保证精准度。”因此就会发生类似于种树种到了水管上这样的低级错误。  在万达,标准化改革体现在“模块化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万达是国内惟一实现商业地产项目快速可复制的企业,2011年万达新发展项目20个。为了保证所有项目质量、品质的统一性,万达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化制度。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2011年内部工作总结上表示,“标准出来后,各地公司不用自己去创新,按标准做就可以。如果放任各地公司自己去做,由于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不一样,会导致产品千差万别。”  据王健林介绍,2011年万达的豪宅项目正式推出B版标准,同时完成C版、D版精装住宅标准的试点工作,今年将全面推行。商管公司推出租金标准化管理,管理模块同步上线运行。招商品牌库的标准化体现在,以前只要是品牌库的品牌,所有广场都可以引进,不分档次,结果导致广场品牌参差不齐,同时也给员工留下“犯错机会”,商家关系好就什么广场都能进。  去年招商部门把品牌库里的1000多个品牌分成A、B、C、D四个等级,明确规定,A级店只能选A、B级品牌,B级店只能选A、B、C级品牌,只有C级店才可以引入D级品牌,使招商管理更加规范。  王健林所指的“犯错机会”,其实代表了房地产领域的诸多“寻租空间”,而内部透明的管理系统,则能够有效地防范贪腐“触礁”。以龙湖时代天街的收益自动测算系统为例,某套房子的价格从105万元调到100万元,系统就会自动算出全项目收益的变化,包括董事长吴亚军在内,谁对这套房子的价格调整做了审批,系统都一目了然。  在此轮房地产调控中,房地产开发商的销售成绩已拉开明显差距,一些企业表现出良好的“转弯”能力,而一些企业则略显笨拙。“在中国,可以预测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只能说在趋势比较明显的时候,你能否尽快调整过来,这是地产公司必须具备的能力。”姚武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  他认为,大型开发商在对政策的预测上都差不多,但据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应对、调整的速度却快慢有别,这正反映了他们在运营能力上的差距。“比如万科,集团只关注去化率指标,其他的都基本放权给地区公司了,这样一来,其项目价格调整非常灵活、迅捷。但其他很多公司任何调整都需要层层上报,反应迟钝,这就是原来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好。”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万科在集团层面只要求地方公司完成“去化率60%”这一目标,其他的所有决策都由地方公司自行研究决定。  在姚武看来,随着房企跨区域、多业态、多项目发展,“过去看单个项目的建设能力,现在要看多项目能否整体协调。不少百亿军团的开发商跟我们说,以他们现在的运营能力,三个月就能调整到位。”  本轮房地产调控已推行近两年,多数大型开发商认为,政策短期内不容乐观,2012年将会非常难熬(详见本刊2012年第2期“&房地产大考”)。为对冲政策风险,目前开发商都奉守“现金流为上”的策略&。姚武介绍,为开源节流,现在很多房地产公司总裁常亲赴销售现场打气,同时也开始亲自掌控成本和采购管理。  调控大棒下,房地产企业的问题将被逐步且充分地暴露在业绩层面,那些产品结构不对,调整速度慢,运营效率低下的企业,无疑是危险的。第六章&《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质[2011]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mohurd.gov.cn 日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二)具体目标&& 1、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承包类&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提升设计集成、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勘察设计类&完善提升企业管理系统,强化勘察设计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高工程勘察问题分析能力,提升检测监测分析水平,提高设计集成化与智能化程度。&&&&施工类&优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建设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支撑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持续发展。以上各类企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初步建立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实现与企业和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和集中管控能力。2、专项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改进传统的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3、信息化标准完善建筑业行业与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相关的信息化标准,推动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三、发展重点(一)建筑企业信息系统&&& 1、工程总承包类企业围绕企业应用的两个层面,重点建设一个平台、八大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八大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1)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重点强化数据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信息系统高效高质量运行。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对重要应用系统实现分级保护,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标准体系,支撑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编码、信息资源(如数据模型、模板等)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标准。(2)应用系统①设计与施工集成系统重点研究与应用智能化、可视化、模型设计、协同等技术,在提升各设计专业软件和普及应用新型智能二维和三维设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方案/工艺设计集成系统和专有技术与方案设计数据库,集成主要方案/工艺设计软件,创建方案/工艺设计协同工作平台;逐步建立工程设计集成系统和工程数据库,集成主要工程设计软件,创建工程设计协同工作平台;同时,逐步实现方案/工艺设计、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企业级管理等系统的集成。&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以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理论为基础,完善提升项目管理系统构架、管理工作流和信息流,整合项目资源,建立集成项目管理系统,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执行力。规范与整合项目资源分解结构(WBS、CBS、OBS、RBS等)和编码体系;深化估算、投标报价和费用控制等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工程估算、报价与费用控制的体系;完善商务与合同管理、风险管理及工程财务管理等系统,提升项目法律、融资、商务、资金、费用与成本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深化应用计划进度控制系统,逐步建立施工管理和开车管理系统。同时,逐步实现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③项目文档管理系统整合与提升项目文档管理系统。优化文档管理流程,建立管理标准,完善文件编码体系;强化以工作流和状态为核心的过程管理和沟通管理,开发推广文档计划、跟踪、检测等控制功能,实现文档产生、批准、发布、升版、作废的生命周期管理,并逐步实现该系统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④材料与采购管理系统完善材料与采购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级材料标准库和编码库,实现材料表、请购、询价、评标、采购、催交、检验、运输、接运、仓库管理、材料预测、配料、材料发放及结算等全过程一体化的材料和采购管理;逐步建立以信誉认证、交易和电子支付等为核心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优化材料供销过程;实现材料库与工厂安装模拟可视化系统的集成;逐步实现该系统与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系统的集成。⑤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应用工作流、内容管理、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有效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增强运营管理的体系化和流程化,提高远程办公和协同工作能力;逐步实现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⑥&综合管理系统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经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体系和核心业务系统为支撑,建立企业级综合管理系统,为决策层和职能管理层提供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企业项目与组织分解结构,建立项目核算和管控体系,加强经营、综合和执行计划的管理,实现预算、调度、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层面的统筹、协同、分级管控和资源优化配置。⑦辅助决策系统逐步建立企业数据仓库,并利用商业智能(BI)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依据决策理论,逐步建立辅助决策系统。⑧知识管理系统与智能企业门户收集、整理、组织和整合描述设计对象和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源,研究知识管理机制与体系及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的工具、方法、过程,建立知识管理的体系和系统。基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和企业数据仓库,整合企业内外网络信息资源,逐步建立智能企业门户,方便知识的利用,形成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与个人信息资源中心。2、勘察设计类企业&&&&(1)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按需提升局域网、广域网和通信系统的性能。网络的主干带宽与客户端带宽能满足应用需求;条件具备时采用万兆网络平台,满足国际合作、异地协同工作及多媒体应用等需求。加强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如虚拟专用网技术、3G无线通讯技术等,重视工程项目专网的建设。适时更新和配备计算机设备,提高存储与备份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满足不断发展的企业应用需求。配备有效的网络管理工具,实现对企业局域网与广域网、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系统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根据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和应用需求,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具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信息安全体系。(2)应用系统推进BIM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技术应用,提升和完善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管理与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促进企业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研究发展基于BIM技术的集成设计系统,逐步实现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信息共享及协同。企业运营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系统,并实现上述系统的集成;建设企业门户网站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探索研究电子商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升。生产经营管理。完善包含经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功能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与企业运营管理等系统有效集成,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3)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勘察设计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探索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科学采集、广泛共享、快速流动、深度开发、有序配置、有效利用。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包括勘察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图数据库,建筑材料、部品、工艺和设备数据库,岩土工程、区域水文地质、地下工程和相关检测监测数据库,建筑方案和典型设计数据库,以及工程项目信息与文档数据库等。建设企业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设计图档、文档、图书、期刊、技术资料、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数字化管理。探索研究勘察设计知识的采集模式和表达方式,构建勘察设计知识库,积累并科学利用勘察设计知识资源,辅助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制定企业资源数据库和知识库相关标准,重点研究制定资料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电子工程图档信息等标准,为行业数据共享创造条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勘察设计企业的特点,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并研究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3、施工类企业(1)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结合企业需求实现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企业向集约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发展。依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求,梳理、优化企业管理和主营业务流程,整合资源,适应信息化处理需求。&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覆盖下属企业的专用网络,并实现项目现场与企业网络的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参考国家及行业标准,借鉴其他企业标准,制定本企业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建设基础信息编码及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标准。②应用系统项目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全面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物资设备、工程项目等管理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知识的采集和管理方法,建立知识管理机制,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知识资源再利用平台。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仓库,逐步发展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围绕施工项目,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2)&一级施工企业&&&&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下属企业及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②应用系统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普及应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企业办公效率。项目综合管理系统。普及应用项目综合管理系统,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并集成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物资材料等三大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围绕施工项目,逐步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3)二级及专业分包施工企业&&&&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②应用系统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企业办公效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并集成财务资金及物资材料等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二)专项信息技术应用1、设计阶段&&&&(1)积极推进协同设计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协同设计技术改变工程设计的沟通方式,减少“错、漏、碰、缺”等错误的发生,提高设计产品质量。&&&&(2)探索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技术,提高参数化、可视化和性能化设计能力,并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3)积极探索项目全生命期管理(PL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4)研究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各类超高、超长、大跨等复杂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解决大型复杂结构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等问题,促进工程结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的提高。&&&&(5)推进仿真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便客户参与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6)探索研究勘察设计成果电子交付与存档技术,逐步实现从传统文档管理到电子文档管理的转变。2、施工阶段(1)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2)继续推广应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变形监测、施工深化设计、大体积混凝土计算机测温等计算机应用系统。(3)推广应用虚拟现实和仿真模拟技术,辅助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和控制,实现事前控制和动态管理。(4)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应用移动通讯和射频技术,通过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工程现场远程监控和管理。(5)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6)研究工程测量与定位信息技术在大型复杂超高建筑工程以及隧道、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实现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7)研究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建筑及构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三)信息化标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行业与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重点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建立覆盖信息化应用水平、技术水平、普及程度以及应用成效等方面的建筑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1.&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组织制定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准,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3.&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4.&积极推动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和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水平。5.&组织开展建筑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企业与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并推动本地区以及建筑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6.&培育产业化示范基地,扶持自主产权软件企业,带动建筑业应用软件的产业化发展。(二)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1.&组织编制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与集成。2.&组织行业信息化经验和技术交流,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活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3.&开展行业信息化培训,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4.&开展行业应用软件的评价和推荐活动,保障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效益。(三)加强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推进企业信息化主管(CIO)制度。2.&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3.&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每年应编制独立的信息化预算,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4.&重视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工作,重点进行业务流程与信息的标准化。5.&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安全。
A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2、老庄结构院: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3、朱炳寅观点: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4、网上观点: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④-1、&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④-2、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B &综合以上资料结论如下:1、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2、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3、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4、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5、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荒联机版存档转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