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写作:生活中的成功是靠努力成功的名人例子争取还是幸运

   新SAT写作要求考生在看过原文之后,自己再写一篇文章评价原文作者如何运用不同手段建立论点去说服读者。其实,新SAT也是套路满满,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套路运用的巧妙,这可能就是写作6/6/6和8/8/8的区别所在。

  常见的写作原文构成要素:

  第一段:话题引入(每次都在开头)

  第二段:主论点(位置灵活)

  第三段:论证和论据(一般位于文章中部)

  第四段:让步(位置灵活且有时不出现)

  结论(重申主论点,往往在结尾)

  以上这些要素,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唯一的区别是,各个要素在原文中所占篇幅、所处位置会有轻微差异。难度低的文章,各个要素面目清晰,位置合理。难度高的文章则相对模糊,需要大家花一些力气去分辨。但不管难易,本质不变。正因为每一篇SAT写作题原文都长得一样,所以考生要写的那篇作文也是标准的八股文,一切都源自套路。只要在理解和语言上不犯大错,拿到6/6/6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7/7/7或更高,也只是把套路走得更真诚一些而已。

  致力拿到写作满分的同学,请将以下9条要素熟读熟背,理解透彻!

  何谓insightfully,其实insightfully就是data mining(数据挖掘),新SAT考试要求诸位写出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文章。对于新SAT这类循证型写作来说,对题目的核心概念进行挖掘非常必要。

and organization), 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成功的“洗脑”给读者。分析非常关键,我们很少会看到858的考分,那正是因为分析不够好也会影响到其他两项阅读和写作的分数。

  well organized是说咱们SAT满分作文的行文组织要系统,有逻辑性;

  clearly focused是在要求大家进行新SAT写作时摘取的所有论证都必须指向中心论点,只有和论点相关的例证才是强有力的;

  clear coherence and smooth progression 是说童靴们必须将作者的例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按照由主到次、让步转折等顺序进行排列,这样能更好显示出各个例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让举例或是说理论证的过程有层次性。

  在这里注意这三个关键词:varied, accurate, apt。具体说来就是童靴们在进行写作时要使用多样的、准确的以及恰当的词汇。

  首先varied要求大家不需要哗众取宠的用“大词、难词”来显示词汇量,而应当对同一概念变化多种表达方式,在用词上要注意多使用同义词替换,切勿高频的使用同样的词汇。

  其次是accurate,在SAT写作中,用词要做到准确。最后就是apt,同学们应当注意使用标准的书面英语,口语化的语言最好不要出现在新SAT作文中。

  在这里注意这个关键词:variety。用词的多样在要素四已经说过,不光是用词,句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能有效地体现同学们运用语言的技巧。在进行SAT写作的过程中,在句子形式上也要注意长句、短句、简单句和复杂句的交替使用,比如非谓语、从句或者把句子写得长一点。

  在这里注意关键词:free of most errors,其实新SAT写作是允许有错误存在的。most一词表明一篇满分文章需要避免绝大部分的语法、用词错误;同时这也表明个别的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以及诸如拼写,标点符号和大小写等错误不影响一篇文章得满分。

  事实上,经过数十篇的写作部分评为8的满分作文进行大数据比对,对于SAT写作考试整体来说,更重要的是分析是否深刻,文章逻辑是否通畅,语言整体水平是否够高。

  新SAT写作满分的要素第六条:新SAT写作是在考察分析能力。

  新SAT变化会比较多一点,考对于阅读材料的应变能力。经过专业的训练后,要基本上达到能够在8分钟之内看完SAT写作所规定的文章。在读原文的过程中,着重去看每一行里面有没有可以去分析的点,比如某一句或两句是一个comparison(对比),或者某一段里面很明显就有几个数据。

  边读边用一些笔记划出一些重点:原文中用得比较好的单词、数据和修辞,把它们用不同的笔记符号标记。比如原文中的修辞用圆圈标记,例子论证用波浪号做标记。同一类功能的可以写入一段的手法都用同一个符号标记,这样在塑造文章的时候才不会很乱。在读的过程中要很快速地找到一些点,找到点之后,把零散的点拼在一起,再组成一篇文章。

  新SAT写作满分的要素第七条:新SAT写作对于快读阅读和分析要求很高。

  这就是很多同学会觉得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难以掌握,那是因为它花的时间会比较多。因为它需要花费大部分的篇幅进行paraphrase;写作时间50分钟,正如前文所说,8分钟是要花在阅读上面的,还要去思考布局,所以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对于写作耗费时间比较长,动作比较慢的同学,难度会更大一点。因为,每个paraphrase都要进行充分思考,这个要换什么词好,怎么去改写它。

  提升阅读速度需要靠平时的练习,阅读多了,速度就跟上来了。阅读时关键是集中精神,好好找点,做标记。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委员会)的评分老师对逻辑结构的分析就很重视,提升对它的分析能力还是要靠多练习改写能力。

  新SAT写作满分的要素第八条:通过不断练习与老师的反复点评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体系。

  比如数据分两种,文章开头的数据主要是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果数据放在主体段落的话,它的作用就是解释和支撑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再比如12月分的SAT亚太写作,文章开头就有很多数据说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学英语了,但是学习外语的美国人数却在下降。这就是一个数据上的对比,这就可以当做修辞来分析,比如澄清某个事实,引起读者对文章话题的关心。

  有一个很重要的套路就是无论分析哪个点,都必须回到文章的中心。毕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必须知道哪个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哪个不是重点。不是重点的话,即使你分析得很到位,也不会达到很高的分数。也就说,分析的话前提是要找到重点。那么考场中,如何快速找到三个要分析的点或者是写作手法,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写作思路呢?

  一般阅读文章之后,答卷上有一个框(planning)是可以用来打草稿的,可以事先在草稿框中写上三个大点:证据、逻辑和语言。读完文章之后,第一段、二段......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如何分到那三个部分中去。比如证据下面就会记下P1(第一段)、P2(第二段)……有什么样的证据,逻辑结构会写明白它到底是因果逻辑或者别的逻辑关系。分析完挑出重点:比如如果原文中出现了很多的举例论证,就不要每一个例子都去分析,而是去挑同学认为比较重要,可以去用比较好写的例子去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发现了很多点,但是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去筛选一下。

  新SAT写作满分的要素第九条:最有说服力的一定要放在前面,辅助的放在后面。

  写作目的是让你分析为什么文章有说服力,所以重点要放在前面。比如论证手法,structure,reasoning;作为辅助的各种修辞如word choice,humor,rhetorical question等等也许是文章最明显的特点,但也要放在后面。

  这里的“O,P ,and Q”为大家真考时要写的点,如:

  Body段落基本是「内容+分析+效果」的三层结构。

  「分析+效果」的长度大约是「内容」的两倍。以下的套路均可用在这个部分。

  一共有31种,由于篇幅受限,这里就不多展示了。


本文关键字:SAT写作,SAT写作评分,SAT写作提分

高中英语水平,基础比较差,有时间全心攻读SAT的学员

佛山SAT培训,SAT2000培训,节省学生学习流程,使学生一次性系统学习SAT课程,目标是获得考试高分、美国名校录取

SAT2000分联程冲刺小班(全日班)

招生对象:高中英语水平,基础比较差,有时间全心攻读SAT的学员

精英教师:北美考试院SAT培训精英团队,**EST资格认证

课程优势:阅读与写作并重,突出短阅读和词汇;阅读是SAT高分的核心,而词汇又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关键。在基础阶段打下坚实的词汇和阅读基础,掌握SAT数学基本概念和词汇,为冲刺高分做准备

附加优惠:两次全真模拟考试(期中期末各一次)搭配名师精讲点评,攻破难点。

课程目标:节省学生学习流程,使学生一次性系统学习SAT课程,目标是获得考试高分、美国名校录取

授课教材:环球北美考试院指定教材、**编著OG版教材、SAT真题上下册

SAT高分经验谈:如何冲破2200分

2200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自己也不敢相信考了这个分数,但是看了成绩单N遍后发现确实是2200没错。SAT阅读700,SAT写作700,SAT数学800,700 700 800=2200。没错……但是回顾自己从刚接触SAT到*后的复习这整个一个过程,其实这个分数想想还是挺合理的。现在来谈谈自己体会和心得。

众所周知,SATSAT阅读是*难攻克的一块。在那么一点的时间里要解决掉那么几篇那么长的文章真的是不容易,而且还有前面的几道填空来拖点时间。我在上课的时候,包括后来复习的那么多时间,都是按照老师的方法,死盯着词汇书背单词的。事实证明确实有效。各位可以把书封面都撕了扯了,然后按照周期的天数把单词打乱顺序后分5-7小叠,然后每天背一叠,就这样不停的轮不停的轮。**遍背的时候觉得眼生没关系,该过的过,等你轮到第6第7轮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百分之八十了。当然轮着看的遍数多了,有的单词自然而然连写下来也会了。

单词搞定,接下来就是正题阅读了。老师的方法就是:看一篇文章就看个开头结尾就OK了,然后直接去做题目。题目多数都是定位信息题,再按照行数返回文章去找内容,注意各种联系词,像转折啊,并列啊这种。

其实不少同学觉得自己语法能行了,整个中学学的语法那么透彻,但是说实话,**次接触SAT语法的时候真被吓到一下,整个概念就不一样么!我觉得上课的时候要好好听了……我当时的语法老师他的上课过程就是建立了一个系统,把我们学得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整和到一起,并且是符合SAT考试要求的系统。还有各种在做语法题时的解题公理,它们能帮你省不少时间,并且能帮你排除干扰选项。

SAT写作给的时间真的很短,据官方说其实给那么点时间就是为了给学生施加压力,也就是说,SAT写作就是一种压力性写作。出题者们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没有经过修改的,**时间内创作出来的文章,因为这样*能体现出学生本人*真实的想法。我在复习过程中做了一个工作,就是上google去搜了大量的名人材料和例子,并且去找一些相关他们的短介绍或者文章(一定要是英文的!这样能用**感觉的语言写出来,速度也快,假如用中文的还要有个大脑翻译过程,就显慢了),然后打印出来,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背背(背关键句,记关键的东西,相似度太高了要被认为抄袭的……)。

SAT数学简单,但是绝对不可以轻视!再简单的内容,如果你没有搞懂搞熟它的套路和类型方法,就想靠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它的话,四个字:注定失败!什么东西都不能轻视,这里的数学也是一样。在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前提下,要**适当做些题目来熟悉题目类型,并且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在真正考试的时候才能有备无患,又有熟练度和对出题套路的熟悉度,又有知识武装,四个字:注定成功。

以上就是SAT培训频道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准备的,希望考生们能认真阅读,小编还想提醒大家,在备考SAT考试时,一定要把技巧及基础实练相结合,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预祝大家在SAT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原标题:美国名校招生潜规则:这是你为「被录取」所要付出的残酷代价

《录取的代价》一书梳理了美国名校招生的各种潜规则。富豪子弟,校友子弟,名人子女和教职工子女有优先录取权,小众贵族运动特长生专为上流社会家庭子女而设,录取中对亚裔学生的歧视严重,政客和高校互相勾结以确保业已存在的这些潜规则得以继续运行。

这些特权和歧视挤压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和亚裔本应获得的名额,是一种极大的社会不公。最后,作者列举了不靠潜规则而完全按学生优秀与否来录取的三个小型高校(加州理工学院,伯里亚学院,库伯联盟学院),它们良好运转的实践为高校运行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本书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力争将孩子送入美国名校的家长们,这是一个虽嫌粗略,却也可以当作指南的路线图。

第二、对于在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中国,这是一个可能性不小的未来:“全面美化”后的高等教育界,或许会一如“以港为师”后的房地产业。

第三、它引出了两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这些“潜规则”是有人刻意设计的吗?如果答案为是,设计者又是谁?用国人熟悉的白话来说,“录取的代价”的体制渊源和阶级根源分别是什么?

第一章 麻雀如何变凤凰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如何录取那些巨额捐款者的子女,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单靠自身的学业能力是无法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的。

在本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列出了一些数据。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其低录取率也说明了想要进入哈佛大学的难度之大。实际上,哈佛大学接受申请人的申请比率仅为10%,再加上要考量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成绩,最终录取率还不到5%。

然而,对于那些巨额捐款者的子女们来说,尤其是那些至少要提供100万美元才能加入大学资源委员会(Committee on University Resources,COUR)的学生们,针对他们的录取比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在书中介绍说,该委员会所有时间段的成员累计共424名,有218名成员的336名子女进了哈佛,另有80名成员没有子女或孩子还没到上大学的年龄。

他还提到,根据他的调查,巨额捐款者子女的录取率超过50%,这要比普通录取率高出5倍还要多。尽管录取率异常之高,但那些巨额捐款者子女的能力却低于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有25%的人在毕业时得不到荣誉,而这一比例在普通学生中却仅有10%。

有些人试图解释这种巨大的差异,声称这些学生确实符合哈佛大学的入学标准而被批准录取。但作者在本章中指出,事实并非如此。他列举出了很多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出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最终被录取的例子。

马修·伯尔(Matthew Burr)就是其中一例。他的父亲克雷格(Craig L. Burr)是一位风险投资家,也是大学资源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给哈佛捐赠了100万美元。马修的SAT分数仅有1240分,比哈佛平均分低230分,但他仍然被成功录取。连他的高中招生顾问都曾说过,他的家庭背景一定会“帮助”他进入哈佛大学的。

除了在录取时可以直接获得SAT分数降几百分的优待以外,这些巨额捐款者的子女们还会受到其他“特殊照顾”。

例如,他们许多人都要和学院院长进行非正式的“面谈”,而正常情况下,院长一般都不会接受申请人的面试要求。哈佛大学还有一个名为“Z名单(Z-list, 译注:即末流名单)”的项目,允许那些富人家和与学校有要好关系家庭的本不符合录取资格的孩子们在下一年入学(译注:需多等一年,希望他们自己因种种原因会放弃,事实上基本无人放弃),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占用更多普通学生们的录取名额。

千万别以为花几百万就可以在Z名单上买一个位置,该名单上的学生多为有大笔捐赠的校友亲属(legacy students),白人,此外需要“有背景”。

另外,巨额捐款者的孩子们经常会被邀请参加哈佛饮食俱乐部(Harvard eating clubs,译注:不同的大学叫法略有区别,在哈佛更常被称为final clubs,在普林斯顿更常被称为eating clubs,是富豪权贵子弟的封闭社交团体)。在那里他们可以建立强大的社交网络,积攒人脉关系,也唯独在这里才能享受到这一特殊待遇。

第二章 杜克的“发展录取”

在本章中,作者深入研究了杜克大学和其他许多大学如何给予富裕家庭子女录取入学的特权。这些家庭富裕的子女一经被准许录取,他们家里便可能会给学校捐赠一笔巨款。

这也被称作“发展案例(development cases,译注:指本科申请时暂时搁置那些因学业表现和考试分数不足以获得录取的申请人,其录取与否取决于申请人家庭可能给予的捐赠。而此类申请人的家庭通常由以前给学校做过巨额捐赠的家庭推荐过来。)”策略。

在本章开头,作者介绍了一位在2001年申请杜克大学的学生莫德·巴恩(Maude Bunn,译注:父母分别为Willard Bunn III,和Cissy Bunn)。她在精英寄宿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没有被引入优秀学生协会,SAT成绩也不理想。

她的简历毫无竞争优势,根本不适合申请像杜克这样的顶级学校,但即便如此,她仍然被成功录取。而作者指出,她的家庭背景就是她被录取的唯一理由。巴恩家族经营一家咖啡机公司,对多所学院有过慷慨捐赠。莫德被杜克大学录取几个月后,她的父母应邀加入了杜克大学的筹款委员会,但他们拒绝透露给杜克大学捐了多少钱。

作者接着谈到,杜克大学和其他许多大学已经录取了数千名像莫德一样自身条件不合格的富裕家庭子女。“发展录取”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战绩,特别是杜克大学,所收入学捐赠款从1980年的1.3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8亿美元。

但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杜克大学并没有从校友手里一方获得大部分捐赠款,而是主要收取家庭富裕的非校友捐赠的资金。在90年代后期,杜克大学开始放宽录取条件,每年通过“发展录取”策略入学的案例高达100起,引领美国各大高校年复一年地从非校友捐赠者手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捐助款。

杜克大学和其他许多高校也开始通过在私立和市郊学校(译注:即富人子弟云集的学校)招聘申请人以寻求更多有意愿申请入学的家庭富裕的学生。

实际上,“发展录取”策略已经非常普遍,一些教育顾问甚至明码标价,“出售”入学名额。捐赠2万美元就可以申请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想申请排名前25的高校则至少要捐赠十万,而申请排名前10的顶尖名校则至少要捐赠25万,甚至经常高达100万美元。

最后,作者用本章的剩余篇幅列举了一些实例。

其中,亿万富翁罗伯特·巴斯(Robert Bass)两个孩子的录取申请最为引人注意。罗伯特·巴斯1989年加入斯坦福大学董事会,两年后他向学校捐了2500万美元,而且此后接连数年都有大额捐赠。1998年,罗伯特的长女玛格丽特·巴斯(Margret Bass)是在其高中申请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9名学生中唯一被成功录取的。

然而,玛格丽特的SAT成绩仅为1220分,低于斯坦福大学平均分140分,并且在那9名申请者当中她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二位。

玛格丽特于2002年毕业后,作者向斯坦福大学招生处主任询问了她当年的录取情况。招生处主任表示,斯坦福大学发展办公室确实向她提供了父母是巨额捐赠者的申请人名单,并且斯坦福大学在招生录取时的确会参照以往的捐赠记录予以考虑入学申请。

罗伯特·巴斯的次子蒂姆·巴斯(Tim Bass)的SAT成绩比他姐姐还要低,但他同样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他们的家庭律师说,蒂姆本来是被招来踢橄榄球的,但他的教练和其他球员都表示他充其量也就是个普通球员。

入校后他身披25号球衣,但很少上场。后来,作者采访了蒂姆在斯坦福的前任教练,他说招生办公室经常请他们挑选出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们。

在本章中,作者概述了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通过录取一些家境富裕的学生来讨好他们的家长以求得到相应“回报”的情况。

在本章开头,作者介绍了一位前经纪人兼创意艺术机构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他的儿子克里斯·奥维茨(Chris Ovitz)自身能力不足,但成功被布朗大学录取。

克里斯只是一名资质平平的普通学生,与布朗大学的录取标准还相差甚远。谈到克里斯,他的同学和老师都说他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他的考试成绩可以说是“差到不能再差。”而且,他还受过几次纪律处分。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在上初中时企图用棒球棒殴打女同学。

事实上,录取克里斯引发了很大争议,招生办公室对此进行了多次研讨商议。最后,学校做出妥协,同意录取克里斯为“特殊学生(special student)”。在克里斯入学后,他的父亲为感谢学校,对布朗大学进行了回报。不过他没有直接给予巨款捐助,而是利用他在影视圈的名人效应安排了很多知名演员和导演出席布朗大学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从而给学校带来影响和名望。

作者随后开始深入研究这些明星子女所具备而其他普通学生所没有的优势。作者首先说道,虽然名人子女不是大学招生的首选,但他们也会给予这些学生特权予以录取。

据大学升学顾问估测,名人子女在SAT上至少可以获得100分的特殊优待。他们还会被给予有陪同的个人校园游览(personal tour)、与院长进行一对一的特别面试,这些都是普通学生不具备的特权。一些大学甚至特意跑到其他州去采访名人的孩子。在普通入学申请者当中即便家境再优越也绝受不起这份殊荣。

最后,作者讲述了为何这些大学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录取名人子女。名人毕竟不是最主要的巨额捐助者群体,因此他们这么做不完全是为了获得金钱捐赠。

相反,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报刊杂志和其他新闻媒体经常关注这些名人子女,学校也可以借此机会大大提升知名度。布朗大学在众多高校中所获捐赠款额不多,环境平平,现在却利用“名人效应”策略成了一所“热门”学校。名人子女也会经常带着他们的父母出席活动并致辞,以此来感谢学校。

Enduring Legacies, 译注:美国多所大学执行的一项非常有争议的政策,即优先录取直系家族成员是校友的申请者,这些被录取的校友子弟就叫做legacy,这项政策叫做legacy preference,或legacy admission。

在这一章,作者主要围绕圣母大学(Notre Dame)对校友子弟录取特权进行了说明。

在本章开头,作者介绍了两位圣母大学的申请者约翰·西蒙斯(John Simmons)和凯文·德斯蒙德(Kevin Desmond)。作者写道,约翰在各方面都具备进入圣母大学学习的能力。

约翰还从事过各种志愿者工作,辅导其他同学学习,在医院服务外科病人,在当地救助站帮忙分发食物。相比之下,凯文的学业成绩和考试分数都要差一些,如他的SAT成绩比学校平均成绩低90分,班级排名15%,而84%的圣母大学新生在班级的排名都在前10%。

结果,学业上不符合条件的凯文成功被圣母大学录取,而更为优秀的约翰却吃了闭门羹。作者表示凯文能被录取是受益于校友子弟(优先录取)特权(legacy privilege)。虽然他没有达到圣母大学严苛的学术要求,但他的父亲,祖父,三个叔叔和五个兄姐都是圣母大学的校友,而且他家里还捐赠过奖学金(endowed a scholarship),这一点比包括约翰在内的其他任何申请者都更具有竞争力和说服力。

接下来,作者列举了拥有校友子弟优先录取的学生享有的不同优待方式,而这些都是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

首先,校友子弟有相当大的录取优势。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前校长威廉?鲍文(William Bowen)在一本书中写道,这些校友子弟被录取的可能性是其他普通申请者的两到四倍,而且无论他们的SAT成绩等级如何,被录取的可能性都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规定,外地学生的SAT成绩要比当地学生高30-35分才能予以录取。当然,如果他们是校友子弟则另当别论。在圣母大学,校友子弟申请者中有一半都被录取,而普通申请者的录取率仅有20%。

校友子弟在录取过程中也会得到其他照顾。他们可以从学院联络处得到专家的建议,从行政人员那里得到特别的参观和简介,在招生主任那里获得申请审查权,一些大学,比如布朗大学还专门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大学咨询服务。大学招生办公室成员通常都是校友,这些校友往往都会维护自身利益,这也会给校友子弟提供了优待。

最后,作者深度挖掘了校友子弟录取特权背后那段不堪的历史。历史上犹太学生在升学时曾受到阻碍和压制,而这一特权正源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犹太学生开始超越家境富裕的预科毕业生进入顶尖大学。

哈佛大学的犹太学生比例从1900年的7%增加到1922年的21.5%,其他顶级大学的犹太人学生比例也不断增加,且这一趋势日益凸显。为了保住校友捐助者的地位而不被犹太人所取代,大学招生处想出了一种看上去似乎没有歧视,但又会降低犹太人入学比率的方法—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有了这一规定,犹太学生的入学率显著下降,耶鲁大学下降了5%,哈佛大学下降了10-16%。

第五章 第九条与上流社会运动员的崛起

1972,美国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是美国1972年通过的一项联邦法律,确保女性有权平等地参与在公立学校提供的体育项目,适用于所有接受联邦资金的美国学校。第九条主要内容:女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女生在学校体育项目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福利,投诉不平等的女生不得遭到报复。

在这一章,作者说明了体育院校是如何优先录取体育特长生,使得家境富裕的学生们在贵族运动上表现出色,从而让他们有机会进入了顶级大学。 作者在本章开头解释了体育学院如何做出选择去赞助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富人、白人和社会关系良好的人。事实上,无论是从种族角度还是社会经济角度看,大学里的运动队的统一度都要比整个学生群体要高。

从事男子高尔夫、男子长曲棍球、女子长曲棍球、女子骑马和女子划船等运动的白人比例超过了84%。8所常春藤联盟高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6%的运动员来自美国最贫困的1/4人口,而这一比例在非专业运动员中为12%。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只有那些最富裕的美国人才能承担得起这些贵族运动的费用,而常春藤联盟高校却支助这些运动并对这部分人予以优先录取。

作者接下来提到,常春藤联盟学校至少开设了30个运动项目,这几乎是其他大学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些运动项目当中有许多都是公立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的,比如帆船、壁球、赛艇、跳水、高尔夫、水球和击剑。正是由于体育院校优先录取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才使得这些家境富裕的学生们在这些古老的贵族运动上表现出色,从而让他们有机会进入了顶级大学。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名叫帕特里克·加塔(Patrick Ghattas)的学生。他的学业等级为B级,SAT成绩是970分,比平均成绩低400分。尽管达不到圣母大学的学业要求,但由于他的击剑技术高超,最终被成功录取。作者提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接着他便列出了许多学业成绩不合格但运动技术高超并最终成功进入顶级学校的例子。

本章最后,作者说明了禁止性别歧视的美国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如何演变成了“富家女子大学录取的绿色通道”。第九条指出,大学体育代表队的男女比例要与学生整体的男女比例相一致。然而,高校并未加大对篮球等运动的资助力度,而是为女性提供了各种上流社会的体育项目。

从1992年到2002年,女子赛艇代表队的运动员人数从1555人增加到6690人,几乎是原来的四倍;女子骑马运动员从633人增加到1175人,是原来的两倍。

贵族女子运动增加的同时,许多在种族和经济上多样化的男子运动却遭到了削减,尤其是摔跤。摔跤是公立高中的主打项目,但在1988年至2002年期间,已有130所高校取消了这一项目。作者在本章末尾出说,第九条减少了社会经济多样性(socioeconomic diversity),并使上层阶级女性(更容易地)进入顶尖大学。

第六章 为教职工子女“开绿灯”

在这一章中,作者谈到了高校是如何为教职工子女录取开绿灯的。

作者首先提到,许多高校免去教职工子女的学费或为他们减免学费,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职工都努力争取录取名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负责招生的教师委员会,而且更换管理人员要比更换终身教授容易,因此许多招生主任大幅降低了对教职工子女的录取标准。

以圣母大学为例。作者指出,尽管教职工子女的SAT平均成绩要比普通申请学生低175分,但最终录取的教职工子女比例高达70%。圣母大学的招生人员提到,实际上在教职工中存在一种“特权文化”,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他们的子女自然也具备足够的能力被录取。

作者接着谈到了这类教职工福利问题。他说,教职工会为他们的特权辩解,将其解释为一种“职业礼遇”,但这种礼遇却意味着学业不合格的教员子女将占据本属于普通合格申请者的录取名额。在经济上,这一特权也间接损害到了普通学生的利益,增加了他们的学费负担。

此外,这些教师福利都是免税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享有特权的教师子女的教育费用都出自其他的纳税人,其中就包含了那些普通学生的父母。

最后,作者也指出,这种特权也常常会伤害孩子们自己。例如,在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教职工子女的成绩远远低于普通学生。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职工为了免学费而强迫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得并不开心。

在本章结尾处作者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他指出,高校应该出台较为灵活的计划方案,无论教职工子女去哪所学院或大学就读,都应该为他们减免或免除学费。

芝加哥大学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在采取这种灵活策略后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教师子女的入学比例下降了很多。作者还提议,高校可以给教职工加薪,这样他们就不会过分依赖免学费这项优待而逼迫孩子入学,从而降低教职工子女的入学比例。

第七章 “当代犹太人”

本章一开头作者谈到了在大学招生中普遍歧视亚裔美国人的恶劣现象。

本章开头处作者介绍了一位名叫朴亨利(Henry Park)的亚裔美国学生。亨利的学业成绩很好,SAT考试取得了1560分,其中包括满分800分的数学成绩。在SAT II的考试中,他在难度更大的数学考试中又得了800分,拉丁文成绩760分,物理成绩740分。

他在格罗顿高中(Groton School)就读,班级排名第14,他会拉小提琴,经常越野长跑,还和另外两名学生在某著名数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尽管他具备这些优秀的资历,他申请的所有常春藤联盟高校都拒绝了他,连班级里一些成绩还不如他的同学都被录取。

作者接着说道,这样的情况在亚裔美国家庭中非常普遍。现如今,亚裔美国学生成了当年的“犹太人”,在高校招生中也惨遭歧视和压制。

作者接着列举了亚裔美国学生遭受的各种不公平对待。研究人员在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的一份报告中发现,申请哈佛大学的亚裔美国学生SAT分数比白人学生的要略高,但录取亚裔美国人的比率却明显低于录取白人学生的比率。

亚裔美国人主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且申请学习生物学的学生居多,但这两个最主要的亚裔美国人群体中的录取比率也低得可怜。调查人员还发现,招生人员经常用固定思维去评价亚裔申请者,说他们内向/害羞,偏向科学/数学,工作很努力。

普林斯顿大学三位研究人员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亚裔美国学生的SAT成绩要比其他申请者高出50分才能获得同等机会被顶尖大学录取。耶鲁大学的相关记录显示,白人新生的SAT平均成绩比亚洲新生低40分,黑人和西班牙裔新生的平均成绩比亚洲新生低140-165分。

而在圣母大学,亚裔新生的平均成绩比白人高出19分。高校的专属餐饮俱乐部通常不会邀请亚裔学生参加,因此即便成功进入了顶尖大学就读,亚裔学生也常常会感到被他人排斥。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将重点放在了另一个在录取中遭受歧视和打压的群体——需要经济资助的国际学生。各大高校不断追求国际多元化,但大多数留学生都来自富裕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全额学费。

另一方面,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外国留学申请者则没有资格获得资助,经常在一些公立学校中被迫辍学。

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是有相关计划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录取学生时也会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本章最后,作者介绍了一位名叫卡西亚·索尔莱卡(Kasia Szalecka)的波兰留学生。她在高中时班级排名前10%,平均绩点达到3.8,但就是因为没有资格获得留学资助,她差一点就失去了到国外读大学的机会。

第八章 校友子弟优先录取的“自留地”

在本章,作者谈到了高校和政治之间的关联,以及政客如何通过支持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而获益。很多政客本人成绩不佳,是通过校友子弟优先录取而得以进入顶尖名校并加入那些权贵和富人子弟的私人社交团体而积攒人脉的,他们的子女往往也是如此。

作者在本章开头说明了政客和高校之间是如何建立互惠关系的。高校在录取时通常会给由政客资助的候选人以特殊的关照。例如,弗吉尼亚大学就会给那些由议员资助的申请者贴上“特殊关注”的标签以求得利益。作者曾与一位高等教育(议案)游说者进行了交谈,他提到:“假设学校规定平均绩点要达到3.5才能予以录取,那么由政客资助的申请者的绩点达到3.3的话就足够了。

作为回报,政客们通过会给高校提供政府资金。国会对指定大学的非竞争性拨款从1998年的4.95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20亿美元,是原来的四倍之多。

在这五年中,高校付给游说者的钱也翻了一番,达到6170万美元。作者接着列举了许多政客,他们都从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或与高校合作中获益颇丰,其中包括小布什(George W Bush)、约翰·克里(John Kerry)和阿尔·戈尔(Al Gore)(译注:小布什本人,其祖父、父亲、叔父、多位堂表兄弟和长女都是耶鲁校友;克里本人以及他的父亲和次女都是耶鲁校友;戈尔本人以及他的三女一子均为哈佛校友)。

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民主党人在民主党教育顾问迈克尔·丹南伯格(Michael Dannenberg)的带领下为主张废除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所做的努力。这是对平权行动所面临的日益增加的挑战的积极回应和有力支持,这一行动最终演变为民主党人对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提起诉讼。

丹南伯格认为,如果民主党以赞同平权法案的立场来反对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那么应该可以获得成功。在民主党议员支持废除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时,最高法院却以5比4的投票结果判定密歇根大学胜诉。此后,反对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运动彻底崩塌,丹南伯格和其他反对该特权的人士也很快也失去了反抗力量。

最近,一项要求高校公开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数据的提案在众议院以337票对83票被否决。作者在本章结尾处引用了丹南伯格的一句话:政府对废除校友子弟优先录取权的主张采取否定态度,但寄望于学生和校友可能会对此有所行动。

第九章 “零特权”高校的挑战

在这一章中,作者特别指出在他看来做出了正确选择的三所学校——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位于加州帕萨迪纳)、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和伯里亚学院(Berea,位于肯塔基州伯里亚)。

作者首先从加州理工学院开始谈起。他提到,相比美国其他任何一所知名高校,加州理工学院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全凭申请人自身能力来录取。在加州理工学院,校友子弟所占比率仅为1.5%,远低于其他知名高校。

招生委员会成员还表示,他们对校友子弟的录取标准甚至比录取普通学生还要严格。此外,加州理工学院在录取巨额捐赠者子女时也没有给他们“开绿灯”。

在加州理工学院54名理事成员中,仅有2名理事的子女在本校就读。加州理工学院也没有通过开展比如赛艇、壁球、帆船、骑马等上层贵族运动选拔学生予以录取,使得那些擅长运动的富裕家庭子女丧失了机会。最后,尽管免除教职工子女学费是为教工提供的福利,但加州理工学院不降标准录取教工子女。

作者随后谈及了另外两所他认为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申请标准的高校,分别是伯里亚学院和库伯联盟学院(译注:这两所学校都以提供低费/免费大学教育而著名,库伯联盟学院原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但从2013年起开始收学费[给所有学生提供半额奖学金]以维持收支平衡)。

与加州理工学院一样,库伯联盟学院也没有开辟任何形式的特权,并且还为合格申请者提供免费、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当提及开辟录取特权可以增加库柏联盟的捐赠款时,学校校长表示这些特权策略不适用于库伯联盟学院。

伯里亚学院在“录取特权”策略方面实际上比库伯联盟学院更为严苛,命令禁止任何特权。伯里亚学院主要是为阿巴拉契亚地区(the Appalachian area,译注:人文意义上的阿巴拉契亚地区与阿巴拉契亚山脉覆盖区不同,前者只包括后者的中南部)的贫困学生提供教育,不接收家庭收入超过5.1万美元的学生入学,这就将大多数校友子弟排除在外。

在伯里亚学院就读的学生家庭平均收入只有2.7万美元,且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尽管如此,伯里亚学院仍然是整个南部地区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校友人数上仅次于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译注:位于北卡戴维斯)。

最后,作者谈到了这三所“零特权”高校如何在无法获得家长巨额捐赠的情况下以保持学校正常运转。作者认为可以从这三所高校所共有的相似之处寻得问题的答案,共计四项,如下所示:

1.学校规模小。加州理工学院在校本科生仅900人,库伯联合学院950人,伯里亚学院1550人。

2.办学品牌好。这三所高校都有令人骄傲的办学品牌。加州理工学院自称是全美国提供最优质理科课程的高校之一;库伯联盟学院利用其独立的纽约院校这一特殊属性为捐赠者提供保障;伯里亚学院也通过推动历史发展,秉承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的理念获得大量捐赠款。

3.教职员工参与招生决策。这三所高校的教职员工都会深入参与到整个招生过程。教职员工负责对申请学生的学业能力进行严格把关,可以将招生过程中“录取特权”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4.独特的募资方式。这三所高校的募资方式都别具一格。加州理工学院回馈巨额捐赠者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的方式不是靠给他的孩子优先录取权,而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伯里亚学院则是将学生派往全国各地与捐赠者会面,并向他们保证将一直秉承致力于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的理念不断前行。

这三所高校的良好运行说明坚持零特权办校也可以获得好的结果,为高校运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更值得尊敬的道路。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袁岚峰,From 风云之声,微信号:fyvoice,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靠努力成功的名人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