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长痘痘上长痘痘怎么办,3 天之内能不能消掉,3天后要去相亲...怎么办

被惰性所消磨。传奇外传私服寒食东风御柳斜;

森碟获奖照片腾讯体育讯 北京时间6月8日,著名跳水运动员田亮更新微博,发出两张自己10岁女儿森碟(田雨橙)参加田径比赛的照片,并透露说森碟拿到世界比赛的标枪和跑步两块铜牌,田亮还不忘调侃一番:“森碟,跳水不考虑一下嘛?”森碟和弟弟目前在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读书。近日亚洲英国国际学校联盟举办2018年的小学生体育比赛,参赛的就是联盟中的中外学生。森碟目前读小学四年级,田亮骄傲地透露:“第一次来参加世界比赛,标枪跑步都拿到了铜牌的好成绩!”森碟登上领奖台森碟挂着奖牌站在第三名的领奖台上,获得冠亚军的是和她一样身高体长的外国小朋友。田亮发图的时候,还很细心地将冠亚军的图像都:??。不过田亮还在微博上调皮地调侃:“森碟,跳水不考虑一下嘛?”今年4月15日森碟10岁生日那天,田亮就发微博说:“4月15日是森碟的10岁生日,田亮当时送给女儿一个跳水造型的生日蛋糕,并表示:十岁就是大孩子了,可爸爸担心的?

  近日,云南省电动车城市换电项目在昆明启动,类似共享电池的模式将在昆明推广,车主使用扫码后即可直接更换电池,10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可重新上路。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形式之后,共享电池是共享经济的又一创新产品。共享电池不仅解决了长久以来电动车路上电池耗。?薮Τ涞绲哪烟,而且也免去了在街头临时充电的等待之苦,值得肯定和期待。  但是,共享电池尽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众所周知,在电动自行车的众多组件中,最为危险也是使用说明书中重点提醒的,就是电动自行车中的电池部分。因此,这个部分也常常被打上“非专业修理人员勿动”的警示标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特殊情况下,电动自行车电池瞬间产生的电流非常强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是因为非专业人员随意移动电源,可能对电动自行车的其他组件造成破坏。  对共享电池来说,它只是提供了共享、共享电池柜和成组电池,至?

如果你是90后,你的第一部手机六成概率是诺基亚;如果你是80后,第一部手机八成是诺基亚。但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手机行业的更迭速度致使众多手机企业消失,诺基亚也在这一轮轮的革新中败下阵来,被迫两次售卖手机业务。目前诺基亚的新家叫“ ”,一家来自诺基亚老家芬兰的新企业, 在拿到诺基亚十年授权后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全球市场区域性划分,将重要的几个区域进行地域研发与发布,目前诺基亚在下重新焕发生机,众多诺基亚用户也纷纷回归,拥抱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  5月21日晚,诺基亚手机“新归宿”芬兰初创企业 宣布,最新获得超过1亿美元投资,用于业务扩增和2018年企业发展。此轮融资过后, 市场估值将超10亿美元,诺基亚手机或将迎来新变化,这对手机行业不失为一件好事。  数据显示,诺基亚被 “接管”后,去年共售出手机7,000万台,业务扩展至全球80个国家,同时在170个国家有诺基亚手机激活。截至目前,诺基亚手机在全球拥?

原标题:出国旅游查出“癌症” 花62万打“抗癌针”近年来,爱美的女士越来越多,对于保养一点也不吝啬。个别美容机构正是看中这一点,专门瞄准爱美女士的钱财。6日,湖南株洲市公安局天元分局通报了一起海外医疗诈骗案,该团伙打着免费旅游的幌子引诱对象出国,虚构病情进行诈骗。经初步核实,该案涉及全国26个。?芎θ舜?731人,涉案金额/eaw/.html

  • 《中国达人秀》(英语:China?s Got Talent)是中国东方卫视制作的一款真人秀节目,自2010年7月25日开始每周日晚在东方卫视播出,该节目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由于与节目《英国达人》的制作公司同为FremantleMedia,比赛的模式也比较类似。最后的胜者将获得在拉斯维加斯表演三个月的合约并且成为台湾著名歌手蔡依林、赵晨浩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嘉宾。节目主持人为程雷,评委方面,则由高晓松、伊能静与周立波三人来担任。

有人说过,张伯驹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你只知道故宫,却不了解张伯驹的一生。那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时至今日,故宫的镇馆之宝上,依然留有他的气息。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行过的姿态。

清末民初的河南项城,曾有两家大户,一袁一张。1898 年,张伯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家,7 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这一去,人生发生了巨变。

张镇芳是光绪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当过河南总督。因擅长理财,在天津创办了盐业银行,位高权重,财运亨通。张伯驹到天津后,自然是锦衣玉食。他也没让张镇芳失望,聪颖好学, 7 岁入私塾,9 岁能写诗,一本《古文观止》倒背如流。

家里人想让他做军官。然而,看到军阀内斗,发觉政治风云竟如儿戏,张伯驹认为做军人简直是自辱,毅然脱下军装,从此在家读书,写诗作画,看戏唱曲。

30 岁这年,张伯驹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一天,他外出办事,在古玩字画的地摊边溜达。突然,一幅写有 丛碧山房 四个大字的书法闯入眼帘。凭着旧学根底,张伯驹断定此作不俗,马上掏了一千大洋买下。待回家细细研究,居然是康熙御笔。

这一年,父亲安排他打理银行。他却每日闲散读书,而只要看中的字画,再贵也要买。为了收藏名品,一掷千金,气得母亲整日在家哀叹: 让你做官不去,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知道花钱买字画!

相比之下,生活上,他却极为素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常年一袭长衫,出门从不讲派头。与遗老相交,却不酸腐,与阔公子为友,却不沾染纨绔习气,来往不乏名伶,身上却没有丝毫浮薄的味道。

他的志向只有一个,那是做名士。

要讲张伯驹一生的跌宕,必须先讲讲他的夫人潘素。

说起潘素,也是个奇女子。她生于姑苏,先祖为清代状元宰相。可惜父亲是个纨绔子弟,将祖产挥霍一空。幼年时,生母为潘素聘名师,音律、绘画、无一不通。潘素 13 岁时,母亲病逝,继母便将她送到青楼。因弹得一手好琵琶,出落秀气,谈吐不俗,很快红透了上海滩,一时间博得了 潘妃 的美誉。

每年,张伯驹会到上海查账。为了应酬,常去风月场所走动。看到潘素的第一眼,张伯驹沦陷了。

一见倾心后,张伯驹发誓要娶潘素。当时,潘素早被一位有权有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一听说张伯驹有意于潘素,对方赶紧派人将潘素软禁。上海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张伯驹便托好友买通了中将的兵卫,连夜将潘素带走。几日后,携潘素回到北京,迅速成婚。

回到北京,张伯驹将巨款分给其他太太,结束了复杂的婚姻关系,从此专宠潘素一人。张伯驹见潘素聪慧,请人教她山水画、通鉴古文。潘素果然没有辜负张伯驹的栽培,悉心钻研工笔画法,日后成了颇有造诣的青绿山水画家,连张大千都赞叹不已。

从此,潘素抚琴泼墨,张伯驹填词作诗,琴瑟和鸣。但对张伯驹而言,潘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后来的岁月里,人世间无数悲欢荣辱,如暴风骤雨向张伯驹袭来,潘素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一步也没有离去。

一开始,张伯驹豪掷千金买字画,是满足个人情致。当他知晓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民间,又被倒到国外后,内心的忧愤便越来越重。

那一年,听说溥儒要将《平复帖》转,张伯驹坐不住了。溥儒是恭亲王之孙,手上有大量字画珍品。此前,他曾将国宝级的《照夜白图》倒给英国人,气得张伯驹直跺脚。而这次的《平复帖》,是西晋文人陆机的真迹,有 1700 年历史,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手迹,素有 中华第一帖 之誉,上面盖满历朝历代名家印章。满纸生辉,其文物价值,自不用多言。

如果流失到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溥儒说自己不缺钱,可张伯驹一问,他要 20 万大洋。三番两次请人说和,一毛钱也不便宜。张伯驹只能作罢。时至 1937 年,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正是缺钱的时候,二话不说,借出一万大洋。最后,在旁人的撮合下,张伯驹以四万大洋购得《平复帖》,成功将这件重量级国宝留在了中国国土上。

此后,张伯驹陆续收得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他将京津两地的几处房产,只为买下这些珍贵的古字画。

1941 年,上海一场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那天,张伯驹出门办事,迎面出现三个大汉,拔枪示威,将张伯驹绑走。不久后,潘素接到电话,绑匪要求交出 200 万,否则撕票。潘素急得到处求人: 一时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别说 200 万,100 万也凑不出来,看来只能字画了!

经多方斡旋后,潘素终于跟张伯驹见上一面。当时,张伯驹已瘦得没了人形,却对潘素说: 宁死魔窟,也不得变!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

为了救张伯驹,潘素托他的好友多方打听,这才得知是仇家所为。原来,张伯驹到上海任职,对方恨其挡了自己的仕途,勾结 76 号 务机构绑架。不久后,绑匪害怕事情闹大,将张伯驹移交给上海一个伪军头目。潘素去要人时,对方竟然狮子大开口,要 20 根金条。潘素无可奈何,只好到处借债,这才赎回张伯驹。

离开上海后,潘素将女儿托人照顾,往来于北平与西安之间长达数年。女儿长大后才得知,当时北平沦陷,为了不让《平复帖》等国宝出任何意外,母亲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带出了北京。

张伯驹说: 我死了没什么,它们才是我的命。

1946 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古董商马霁川正在一件非同寻常的 东北货 ,那是《游春图》。

《游春图》运笔精到,意趣无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 天下第一画卷 的美称。当时,故宫正在收购民间珍品,张伯驹听到消息,希望故宫出面购买,如果经费不足,愿代周转。可是马霁川开出天价,开口是 800 两黄金,故宫只能望画兴叹。

听说马霁川准备将画给洋人,张伯驹多方奔走呼吁: 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 马霁川有点怕了,便说: 220 两黄金,有钱来拿!

为凑钱,张伯驹只好了弓弦胡同的宅子。要知道,这宅子可不一般,原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名宅。马未都曾说: 这宅子搁在今天,光拆迁,得一个多亿。

谁知,拿到黄金时,马霁川又借口成色不好, 还要再追加 20 两,否则我给别人了。 张伯驹只好回家央求潘素变金银首饰,终于将《游春图》收入囊中。

后来,南京总统府派人来京,打听《游春图》下落,愿以 500 两黄金入藏《游春图》。张伯驹复函称: 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恕君海涵。

为了一件件国宝,张伯驹倾家荡产,宁死不。谁能想到,1956 年,他决定将平生所藏,尽数捐献国家。其中包括《平复帖》、《游春图》、杜牧手卷、范仲淹手卷等 8 幅一级珍品。这 8 幅字画,都是上上极品。即使在当时,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学界有称: 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后台回复 先生 ,可以提取一部纪录片,让你看到张伯驹捐献 8 幅顶级国宝给故宫时的更多曲折的故事)

为此,政府本欲奖励张伯驹 20 万元,他却分文不取,只答应收下文化部发的一张奖状。

很多人问张伯驹,为什么要无偿捐献?他说: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在张伯驹眼中,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真可睥睨外国。这些文物,首先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花多少代价留下来,都值得。

然而一年后,张伯驹被打成了 右派 。

青年时代,张伯驹已是发烧级票友。30 岁时,他与京剧大师余叔岩学戏。余叔岩不肯教给孟小冬的戏,却愿意教给张伯驹。40 岁时,为给河南赈灾,他在北平唱了一天堂会,请的全是戏剧界最顶尖的角儿。为推动京剧发展,还创立 国剧会社 ,不遗余力推广国粹。

建国后,为响应 百花齐放 的口号,张伯驹拉了一帮老艺人,排练戏曲《马思远》。没想到却遭人攻击,被视为封建余孽。随即被打成了右派。

别人被扣帽子,大多唉声叹息。张伯驹却闲居在家,并不当做负担。解放时期,他与 儒帅 陈毅有过私交,算是棋友。陈毅听说此事,觉得荒唐: 张伯驹一个读书人,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可能是右派?

有人问张伯驹作何感想,张伯驹说: 戴什么帽子,我倒无所谓,一个渺小的凡人,生死得失,无关大局。但要说我反动,实在是有些冤枉。

明知自己冤枉,1961 年,陈毅安排他和潘素去吉林博物馆,临行前,陈毅问: 关于右派的事,你有些想不通吧? 张伯驹却说: 这件事的确出我意料,但受些教育,未尝不可。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

等到了吉林博物馆,参与鉴定工作。张伯驹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博物馆人员。此外,他又决定将 30 余件文物字画,一并捐献给吉林博物馆。其中包括南宋的一幅《百花图》。此画不但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作品,被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对张伯驹的个人意义,亦不同于其他。

张伯驹曾说: 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是如此,他还是毫无保留地捐了出去。

被打成右派时,单位要求女儿与张伯驹划清界限。女儿很不服气。张伯驹却说: 只要我们没有亏欠国家,没说过一句坏话,可以坦然行事。

他还不知道,更大的厄运正等着他。

1966 年,浩劫袭来,张伯驹被定性为 现行反革命 。隔离审查 8 个月后,被吉林博物馆辞退,送到舒兰县插队。当时张伯驹已近 70 岁,县上一看, 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 无奈之下,张伯驹和潘素只能冒着大雪,回到北京。

回京后才发现,自己的宅子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夫妇两人,只好蜗居在 10 平米的小房子里。他们没有户口,分不到粮票。这个曾坐拥亿万家产的民国公子,只好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虽清贫寒苦,张伯驹和潘素,依然在家画画作诗,陶冶性情,内心好似未曾遭受任何震荡。当时,多少被侮辱、被诬陷的人,要么愤愤不平,要么自叹自哀。唯独张伯驹,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对此,红学大家周汝昌感佩道: 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要知道,当初张家生活好时,曾有 10 位管家,负责中西餐的 4 位大厨。他在丛碧山房会客,席间有一道菜,叫做 清炒口蘑丁。 听起来平平淡淡,其实大有来头:野生口蘑产自张家口外草原,产量极少,异常珍贵,味道鲜美,远非其他菌类所能及,美食家多用它调羹、打卤,舍得清炒的,大概只有张伯驹一人。

而多年后,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只见他孤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黄永玉不禁感叹道: 能喝此蹩脚红菜汤,先生真乃大忍人也!

生活的落差,并没有让张伯驹感到不平。在文革中最困难的 3 年里,有人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 20 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张伯驹的散逸超达,是常人所达不到的。对他而言,再大的风云变幻,也动摇不了心性,再大的浪潮袭来,也不会为其所困——荣辱得失,过眼烟云。

1972 年,陈毅去世。张伯驹本想吊唁,因政治身份未能如愿。只好送上一幅挽联。追悼会上,毛泽东看到挽联,问: 书法好,词也好,这是谁写的? 陈毅夫人张茜一听,忙说: 这是张伯驹送来的! 毛问: 他现在还好吗? 听完张茜介绍张伯驹一家人的处境,毛泽东对周恩来嘱咐道: 你去安排一下吧。

这样,张伯驹进了文史馆,潘素进了中国画院。

除了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 做人 二字上,张伯驹一生亦是万中无一之高标。

作家章诒和第一次见他,觉得他不容易接近。聊了一下午,都是潘素说话,他在一旁,半天也不理人。后来章诒和才知道,张伯驹个性散淡,待人是如此。

红学家周汝昌跟他熟了,到他家里去,也不用打招呼,自己翻看藏书、欣赏字画,想来来,想走走。在后辈面前,张伯驹没有半点傲气的派头。

当初,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想研究《平复帖》上的印章,又不敢轻易开口。酝酿了好几日,才向张伯驹张提出请求。出乎意料的是,张伯驹说: 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 王世襄听了,下巴差点掉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平复帖》捧回家,不敢有半点闪失。

章诒和的回忆录中,写过张伯驹两件事:

● 其一,抗战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被蒋介石没收家产,从此以典当为生。日本方面一心想要将其笼络至麾下,借他的背景做些事情。袁克定宁可饿死,也不做汉奸。张伯驹得知,见他生活难以为继,把他接到自己家住。袁克定拿到文史馆工资,张伯驹分文不取,对他一养是 10 年,直到 1955 年去世。

● 其二,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最后凄苦而死,自己只得搬家。碍于其右派身份,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敢上门吊慰。直到有一天,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居然是张伯驹夫妇。两人得知章伯钧的死讯后,多方打听,拄着拐棍找了整整一天,才寻访到她的住处。

对此,章诒和写道: 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张氏夫妇不过是君子之交,看看画,吃吃饭而已。怎能和父亲的至亲相比?怎能与父亲的战友相比?怎能同那些曾受父亲提拔、关照与接济的人相比?人心鄙夷,世情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之人,却悄悄叩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 ……

难怪有人说,张伯驹这一生最宝贵的,并不在于他曾有万贯家财、逍遥富贵,也不在于他无偿捐献了《平复帖》《游春图》这样的重量级国宝。最宝贵的,是他的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

他的生命气息与光泽,才是永恒之物。

1982 年 2 月,因为感冒,张伯驹住进北大医院。

他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但医院方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

病房内无比嘈杂,已经 84 岁的张伯驹目睹身旁的病人死亡,情绪极坏。潘素再次与医院交涉,依旧被拒绝。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有气无力地握了握他的手,只能默默地流泪。

两天后,病房又死一人,张伯驹转成肺炎。

在上级领导批文下来的前一天,1982 年 2 月 26 日,张伯驹早已停止了呼吸 ……

当时,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 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

在追悼会上,经济学家千家驹感慨道: 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多年后,一向以嬉皮笑脸示人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讲起张伯驹的死,不禁眼泪婆娑,长叹唏嘘。

他说: 张伯驹他没有死,你灭不了他!当年他说过,‘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我跟你们说,咱们都死光了,千秋后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

“我跟你们说,咱们都死光了,千秋后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他称得上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人,一个真正不朽的人!历史会给他一个公平的交代!

故宫是国家的财富 他怎么可能有?!

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晋·陆机《平复帖》是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杜牧《张好好诗》、唐·李白《上阳台帖》、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这其中,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宋·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的,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隋·展子虔《游春图》、宋·赵佶《雪江归棹图》、明·唐寅《王蜀宫妓图》等是张伯驹让与国家,国家文物局收购后陆续调拨故宫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阳台帖》则系张伯驹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另外,故宫博物院还于1959年购买了张伯驹曾收藏的宋·赵孟坚《行书自书诗》。需要别强调的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等都是故宫博物院当时有意收购,但因各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们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居功至伟。

收集故宫散失文物交给国家,的确居功至伟。如果不是听百家讲坛国家宝藏,还真不知道张伯驹。中国第一收藏家当之无愧。

倒是想起来维克多雨果的一句话:他一生只有一个过错,是过分爱了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他的国家和他的儿子。

半个故宫?这么大手笔?

说简单点, 是溥仪当年偷了很多宝贝,结果到1945年流失了, 靠着张伯驹等人, 个人收买了回来, 最后回到国家手中.

半个故宫夸张了, 关键是溥仪偷走的书画等, 都是最珍贵的.

如果溥仪没偷走, 那这些书画, 现在应该在台北故宫.

说简单点, 是溥仪当年偷了很多宝贝,结果到1945年流失了, 靠着张伯驹等人, 个人收买了回来, 最后回 ...

本来是件好事 这样一夸张 让人有点觉得不靠谱了

想想梁思成吧,因保护北京城墙和古建筑反对苏联专家提出的拆除北京旧城新建首都的方案得罪了当局,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文革中又受到迫害,最后含恨而终。张伯驹能挺过反右,文革,活到平反,实属幸运直至!

想想梁思成吧,因保护北京城墙和古建筑反对苏联专家提出的拆除北京旧城新建首都的方案得罪了当局,被扣上右 ...

呵呵, 1957年反右派时, 梁先生根本没被扣右派的帽子,反而是反右派的.

呵呵, 1957年反右派时, 梁先生根本没被扣右派的帽子,反而是反右派的.

他知道他不跟潮流的下场是什麽

他知道他不跟潮流的下场是什麽

那这里的 跟潮流 ,是右派, 还是反右派呢?

我的疑问在于,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梁先生, 在1957年会被打成右派? 这认知是怎么产生的?

《……可我总觉得国家对不起他》,这个标题,把路带偏了吧?

——“为纪念张伯驹诞辰12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等近日举办纪念展、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表达对张伯驹的缅怀之情……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座谈会上说,我们今天纪念张伯驹先生,要学习他始终心系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要学习他践行文化理想的执着精神;要学习他勤奋进取、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要学习他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人格修为……”

50年代末 成了右派. 当时陈毅元帅跟其有私交, 当面说 我们的组织对不住你 .并安排他去吉林省博物馆任副馆长(当时没有正馆长, 实际他是一把手).三年困难时期, 他带着吉林省博物馆一班人, 到北京等很多地方, 为吉林收购了很多珍贵书画(收购自民间,显然,因为是困难时期, 老百姓把家里的文物都了,所以从某意义上说, WG前, 只要是认定为文物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被国家收藏), 吉林馆目前书画类在全国排得上名次, 完全是张伯驹的功劳.

后来60年代他请辞, 吉林方面还一直挽留.离开前,把自己收藏的最后一些书画捐献给了吉林馆.后来回到北京, 户口没能落实, 直到陈毅追悼会, 他写的挽联被到场的毛泽东看到, 毛一追问,一打听他的现状, 户口问题解决了.

1978年彻底平反, 接着工作职务多了一大堆头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巴长痘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