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格局大大格局的古诗词词

原标题:【经典】这25部国学经典,养大格局,成大境界,诗书传家

知乎上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拥有超过 1000 本个人藏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网上有一句话很红:最好的学位房,是家里的书房。

一个藏书多,有文化底蕴的家庭,我们管之叫“很有教养”“高的修养”

藏书,不光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但提到买书藏书,应该买什么?

经典,自是首选。经典是历经岁月洗涤,读的越多,越能明世道人心。

人一生必读的25部经典

一部《周易》海纳三千年智慧,没它就出不了诸葛亮、王阳明。

有军事家读它,是为了胸藏百万雄兵外交家读它,是为了练就铁齿铜牙;小人读它,是为了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君子读它,是为了安身处世,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它包藏权谋心计,像一柄尖刀直剜人性最深处的弱点,“千古禁书”《鬼谷子》。

千古“兵圣”,藏有许多人生启示的《孙子兵法》

能帮助人找回本身皆具的自性清净心《坛经》;一本包罗万象的千古地理奇书《山海经》

熟读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还有“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中国文化史纲、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三字经》,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等等。

经典不分年龄,只分领悟

“不希望别人的解读,影响自己的感悟”这是读经典的最高境界。

全部书目:《鬼谷子》《周易》《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浮生六记》《山海经》《坛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增广贤文》《弟子规》 《朱子家训》《 孝经》《二十四孝》《颜氏家训》《千字文》 《千家诗》《幼学琼林》《三字经》《 百家姓》

常读国学的女人,像水一样柔软,上善若水,更自尊自爱、善良贤慧。

常读经典的男人,思想更加深邃,心胸更开阔有格局。

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学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与其说藏书是不动产,倒不如说一个家的文化修养才是真正的不动产。

7、8岁的孩子也能写诗?写的诗句还在朋友圈被大家疯狂转发?!

前段时间,掌小萌的朋友圈被这几位孩子写的诗刷屏了!先来感受下小学生的诗:

爱读诗,还喜欢写诗。这群写诗的孩子当中,很多从小就开始背诵古诗,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开始是背着玩,慢慢的,就有了语感,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可见,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

16岁高中生武亦姝从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几乎满足了所有人对古代才女的想象。

在第二季的精彩比拼中,武亦姝的精彩表现无疑将“腹有诗书气自华”诠释得淋漓尽致。

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的沉稳淡定 

诗歌是最好的语言、文字,乃至精神学习的食粮

2017年9月新推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似乎更是在告诉家长们“孩子学习诗词有多重要”。

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约占课文总数30%。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

高中更甚,教育部特别指出,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篇目从14篇暴增到72篇。

这条消息里提到的一连串数字,生生让父母和孩子们“炸了”。

由此可见,古诗文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古诗文到底有多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说:

“中国的诗词能够激发起爱国热情,使读者会热爱我们走过的大好河山,会欣赏古人高雅的风范,会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讲特别重要。”

而“读诗”与“不读诗”的区别,或许就是“巧妙地出口成章”和“寥寥几个词汇”之间的差别。

当春天到来时你带孩子去看盛开的桃花,他会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等到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他会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孩子背的那些诗词,有些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却后的某天,当他/她走到了某个风景之中,或收获了某份心情,就忽然心生感悟,自然而然的体会了它们的含义。

先记住了词,又看到了景,后感受了情。

至于诗中的那些历史和人生,理智与情感,温度和奇妙,都能将美好种在孩子们心中。 4

很多家长意识到古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书成摞地给孩子买,效果却不怎么好。

即使孩子勉强背诵下来,很多也是背完就忘,要不就是机械记忆,一到考试就写错字。

【雨巷三周年】疯子寄语

(图为雨巷诗社社长万斌,网名:我是疯子)

 回顾今年点滴,家人们开始一个比一个忙了。蜗牛姐姐忙着公益事业;马大姐忙着开写作培训班;小锦忙着考研;婷婷忙着高考;牛牛忙着考证;小云忙着在中青网当对联讲师。而我,也忙着备课、磨课、研课、上课。对家人们的关心少了许多,使之心有所愧,不能给家人读书、不能给家人讲解诗联、甚至不能和家人聊聊天。我们各自在生活的轴承上,周而复始的忙碌着,一次一次的疲惫打消了进群的念头,一次一次的疏远建起了隔阂的城墙,一次一次的沉默斩断了火热的曾经。

       三年来,我不时在想一个问题,雨巷能走到哪里?走向哪里?后来,看到牛牛写三周年的文字,我,恍然大悟。雨巷有家人,就不会散。雨巷有家人,就会走进每一个家人的心里。无需问为何而来,只明了因何而聚。

       别家诗社办周年,热闹。我们,仅仅是为了纯粹记住这个日子罢了,记住我们相知相守已走过三个春秋。来的欢喜相迎,走的也欢喜相送。只是,疯子有时不太在意谁来了,却感伤谁走了,到底是缺乏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情怀。

       我这个社长算不上称职,也没有发挥什么带头作用,这点甚觉惭愧。唯一能坚持的,就是在公众号里发发文章,在部落里选一些精品出来,发给大家学习。

       假大空的话,我说不出口,那些什么给大家一个学习国粹文化的平台,什么寻找诗与远方的崇高,什么人才培养的摇篮,诸如此类,我们既没有资格去说,也没有兴致去说。只是单纯认为,有了一个茶馆,有了一些茶客,自然有了一些茶谈,诗社,亦是如此。生活所致,情趣所致,灵感来了,写上几笔,浅白也好,高深也罢,但凡不是违心之作,我们都值得品上一品。

       有朋友问我,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很久,最后给出一个勉强还算答案的答案:雨巷还活着。

       平淡无味的生活已经麻木了精神,哪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玩味什么文字。还好,三年了,雨巷还活着,只是有的活在人的笔下,有的嘛,自然会活在人的心里。

点击左下角扫码参与悟空问答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七绝 赋菊》 (唐代)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七绝-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格局的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