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改变命运全部》的全部内容

了凡四训原文|白话文_古诗文网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_13.aspx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了凡四训》:认识命运的真相
日 08:47:00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光是知命安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而在后期根据安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愿您读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勇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而能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虚妄不实的。宇宙总是成、住、坏、空不停的演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进一步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当然,人生在世离不开世间法,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我们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编辑:晏如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了凡四训》原文及白话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了凡四训》原文及白话文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了凡四训》第一集:一部改变你一生命运的经典
《了凡四训》第一集:一部改变你一生命运的经典
俞夜俞美丽
平台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本平台的编辑浩然。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人心浮躁也是在所难免。但是,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着浮躁心态,这与我们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体制上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也和经济增长过快、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媒体不正确的引导分不开的。由于浮躁,造成一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社会世风日下;人性的阴暗面被更大地释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遍地盛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无从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与日俱增。有人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而眼下,这粒沙正是我们浮躁的心。每天抽出些时间,一杯茶、一本书,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稍作调整,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让自己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毕竟,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生活的有力后盾,也是我们能在纷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强大保障。近期,浩然为大家推出一部经典之作《了凡四训》,相信不少朋友已有所耳闻。因原文出自明朝古文,年代久远,较之现代语言出入很大。对于涉及古典文言文不多的听众而言,不免晦涩难懂、望而生畏,也难以培养听众长期的兴趣。因此,浩然决定用最浅显易懂的现代话为朋友们解读,让经典变得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原味。也希望通过这部经典的学习,让我们共同勉励,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不再迷惘,彻底洗涤心底所有的尘埃和污垢,让心灵得以净化,让灵魂得以升华。在讲解这部经典之前,我们先对本书的作者以及本书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袁黄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禅学、民生、农业、教育、军事、历法、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名噪一时。本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导他的儿子袁天启,如何认识命运真相、明辨善恶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人生中一切福祸皆为自己掌握,行善则会积福,作恶则会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阐明此理,鼓励儿子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让读者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改变个人命运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们从本书标题讲起。《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关于[了凡]二字的说法。第一、是讲到人。如果不是圣人,就是一个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要渐渐消除,所以称作[了凡]。第二、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四训]是四种教导,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祛恶扬善的经验,写成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立命之学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一篇文字很长,现在依次讲解。原文: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译文: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谋生,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这段话了凡先生自己叙述,他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译文: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仙风道骨、飘然若仙,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向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从政当官,为何不读书呢?我就把母亲叫我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请问老人的姓名,是那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我得到他的真传。照注定的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因此,我就领了这位老人到我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要我好好的待他。并且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了凡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他父亲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凡夫都有数。所以懂得这个原理,也就明白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精通[皇极经]。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看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原文:余遂起读书之念。译文: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立刻动了读书的念头。原文: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译文:和我的表哥沈称商量。表哥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收学生读书。我送你去他那里寄宿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作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用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原文: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译文: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明年,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府教育厅,管一个省的教育的。所以地方上考试,能不能考取,考第几名?命里都注定了。所以到第二年了凡先生去参加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收听,明天同一时间,浩然继续为大家讲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俞夜俞美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爱你如深海心,暗自涌流。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凡四训白话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