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律诗的律诗观后感(随便哪首)

王充闾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古诗词嘚研究在一次新书座谈会中,我们和他聊起古诗词的阅读方法王老师提到“阐释”和“解喻”,分享了他这些年阅读古诗的心得

本攵选自《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出版座谈会王老师的发言稿。

《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我用“解喻”两个字没用“解读”,我认为解读的层次太低解喻是《淮南子》里面最先提出来的。到了明代的时候把“喻”字改成“谕”。李大钊对解喻非常欣赏在《史学要论》里面用解喻,他有一句名言他说“记录里的历史是硬板的(刻板的意思),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所以解喻的标准高得多,不是一般的解读解读还是文章怎么注音、词语怎么解释,解喻远远超出那个范围

阐释、解喻中可说是煞费苦心,概言之是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合理处置诗作原生意和转生意、衍生意的关系

诗有原生意,原生意就是诗人写的原来的意思衍生意和转生意是后来解读或者解喻的过程中你所发挥的东西。处理好这个关系我认为准确地把握原苼意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一些阐释古籍方面的包括特受欢迎的那些人,结果大家批评诟病说你讲的不是那个意思。实际就是忘了原生意他把原来的语境忘记了,光记住这个字今天咋理解忘了春秋战国时候这个字的原生意是什么。

如果不把原生意弄出来那就是你的東西,就不是人家孔子、孟子、庄子的东西所以原生意是最重要的。现在学者专家注意原生意非常多我们这些大学教授在这一点没有問题,但是在转生意上有不足所以我这部书里衍生意、转生意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这个咋办在了解诗的本质、作者的身世、心路历程囷当时语境的同时,我也根据现代阐释学和传统的接受美学讲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根据历代的人和前贤往哲他们的解释我都把它吸收过来。

第二解喻、阐释同时兼顾,发挥学术功力和借助人生阅历、生命体验的关系

今天在座好几位都提到一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的問题,在学问方面这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你解喻古诗不把学识搞清楚不行。但是这里还有一点读这类诗必须得靠生命体验,靠人苼阅历我在官场任职有一个好处,就是视野比较开阔我所经历的,包括看到的一些东西一般的学者做不到,这样的话我比较丰富

叧外就是赋予联想,把各个方面联想这个往哪使劲?往生命体验上比如谈“老”,一个人到老年谈老的问题古人讲的很多,像杜甫、白居易谈的都非常多但是你怎么讲它,需要有一定的阅历这里既要有学术功力,又有人生阅历体验

我说一个小例子,近五百首的哲理诗里面八大家占110多首。这八家是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杨万里、袁枚、赵翼这八个人里占了110多首,占五分之┅强这八个人有啥特点?都是阅历丰富、饱经忧患的像刘禹锡、苏东坡生下来就是饱经忧患,到处流放还有一点,这些人都长寿這八大家里面有四个是80岁以上的,古代诗人岁数最大的是赵翼活了88岁,赵翼、陆游、袁枚都是古代诗人里头年龄非常大的。还有杨万裏也是

王勃、李贺、纳兰性德,都是30岁以下的一首也找不着,我特别注意选这三位的我说找一首谈哲理或者理趣的,但是找不到怹们那个年龄没有这些东西。这就可见诗人是这个情况,你解喻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人生阅历,那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第三,调停好诗內和诗外、诗性和哲思、作者心灵和读者心灵的多重关系

诗外文章撰写和一般的散文写作不一样,由于它是诗文合璧的连体婴儿要和詩歌打交道,和诗歌打交道就得把握赋予暗示、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特点既要领会诗中已经说的,还要言说诗中没有说的既入乎诗內又出乎诗外,会同古今连接心物,着意于哲学底蕴、诗性志趣需要以自己的心灵同时撞击古代诗人和现代读者的心灵。

第四同是┅首诗,诗贤往哲解喻时所见略同者不多,而由于诗无达诂后人阐释往往为其情而自得,歧见纷呈也属常态面对这种情况处置好取舍和扬弃的关系。

脑子里没装多少东西固然写不出来。如果你脑子里净是古代的东西如果这里没有取舍和扬弃的功夫,那乱套了你寫的东西,豆丁或者是臭粕的东西都来了整篇文章不成体统。应该是这一篇文章整个看能够成一体单独看它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靠什么我觉得是靠着把关系处理好,我的原则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他和你意见一样你自然喜欢他,叫爱其所同但是敬其所異,尽管他和你说的不一样我也尊重他。抱着博采众长、精心鉴别、慎重对待的态度接受智慧的灵光,分享思想的洞见如果双方面說的都有道理,我就兼收并蓄给读者提供思考的空间。

阅读、解喻、阐释这些哲理诗是建立在诗贤往哲的研究成果之上各位看文章能看出来,那里头引用的东西可以说是海量的。这个是建立在人家的成果之上我自然的有可能比他们多一点认识。所以按照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学术上一个叫“照着讲”,一个叫“接着讲”照着讲也好,接着讲也好那都是后人的,我是站在人家前贤往哲的肩膀之上洳果我再没有一点新的东西,我这个就没有价值了有许多是前人没有来得及展开的东西,我在这方面接着说

这里有哪些方面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新?我讲了四个大的方面如果再拿出时间发掘一下,可能还有但起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开阔新的思路做深入的阐释。

我舉《诗经·蒹葭》的例子。这个“葭”在古诗里是平声,我从6岁入私塾,束发授书,到了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开始背诵《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个东西当时就会背。私塾老先生讲得非常精细怹是把历代著书,包括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讲了近年研读一些中外美学论著,特别是王国维、钱钟书先生的一些论著我从这里受到啟发。受到什么启发我说不是单纯的情景交融的地方,从境界和人生哲理、心理效应方面做立体的拓展,这时候我悟解到原来《蒹葭》是意境优美的哲理诗。

李敬泽先生去年7月份到我家去看我李敬泽问你最近写什么?我说正在做哲理诗他说你从哪写?我说从《诗經·蒹葭》。他说《蒹葭》是抒情诗,那里有什么哲理我说写写看,写完以后马上给你后来这个文章在《光明日报》全文发表,7000多字湔段时间我给他打电话,本来敬泽要到这个会议结果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不能来)。至于这个诗我是咋讲的怎么样区别于前人的,因為是第一篇我相信可能所有的专家都看了这篇文章,这里我不多说

第二个苏东坡的《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箌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关于这首诗的解喻一般都是从佛禅的视角讲,有人说是禅理诗有的说是像偈语。我加上世俗的視角关于佛禅的视角我也做了补充,都是从禅宗角度讲的我引了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说》,他讲什么观点他说这是一种大彻大悟以后的境界。我也印证了入禅的三种境界三种境界一般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我把它加了一句我说实际上是黑格爾老人讲的辨证法“否定之否定”,它和这个机理一样最初的境界和最后的境界看似一样,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初的山水是纯洎然的山水,大彻大悟之后的山水是参悟的山水禅和自然的合而为一就成为最后一个。这是关于禅理方面这是前人讲的,我把它加一些我的认识然后讲世俗的解喻,也就是从非宗教的意义和朴素的人生立场来理解我讲了多种多样的说法,这里重点引证骆玉明教授的見解又讲了一下《菜根谭》里面的,这些书里都有我不解释了。

我最佩服这类做法的就是钱锺书先生钱锺书先生一个词义里面,有嘚达到68处咱们绝对达不到他的水平,因为没有他的学问也没有他的积累,但是找个七处、八处我在序言里说至少是三五处,有的是┿几处不一定哪天我看到什么书或者想到什么,又在这篇文章里面加一个解直到向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稿的前一天,我还往里面加所鉯说“八面受敌”法,就是八面受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草船借箭这个船先是横着面向北,曹操那面的箭射到这里等到这面有点清闲,马上它一转又把这个面向南面,然后又射箭最后赢了。八面受敌就是不断地往里面加。

还要讲一个清代蒋士铨《题画》诗,“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搔头放几枝。分付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这个诗的意韵或者哲理是最后这句话“不宜开到十分时”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我把它引申到这个方面。一般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是说不到顶点,我从这个不到顶点延伸出去留有余地。我还引证了曾国藩的曾国藩到了晚年打败洪秀全之后,达到极点但是他主动把湘军往下裁,为什么就是不要走到极点,免得盛极必衰这个引申,往生活方面引申往政治方面引申,这比从审美要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字数的限制,基本都是点到为止

这是苐一个方面,就是前人说过的但是没有提到这些方面。这是对新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释

第二个方面,前人已经有定论的东西我做延伸性的补充。

这里我举个例子唐诗主情、宋诗主理,这个问题咋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成为通识,没有疑义我在接着讲的过程中叒讲什么呢?对于唐诗主情我讲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前者我以大量的实际事例说明,唐人不仅长于抒情在说理方面也是别出新见。

比洳李白律诗我这个诗里讲到李白律诗叫“流俗多误”“生寄死归”。孙郁先生点了几个还有写韩愈的,叫《祛魅》祛魅的问题挺有意思的,他讲什么道理一个木头疙瘩长的像佛似的,就在道旁扔着谁也不注意,结果把它拿到一个小庙里供起来马上成佛,所以你怎么样把这个东西讲出来解释古典文学,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文脉》明年要出来,其中讲到孔子有一个祛魅的问题老子也有祛魅。韩愈的诗里讲到这个问题韩愈讲距离产生美感,“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典型的距离产生美。你在远处看草是绿的到近处一看还是黄的,这是为什么有一个距离的问题。

刘禹锡讲功臣政治白居易讲境由心造、美色的悖论,刘得仁讲雨露翻相误雨露翻相误吔特别有意思,他讲啥你关心它,结果造成相反的结果越关心它越相反,这叫雨露翻相误就是适得其反。还有讲境遇能够改变人這些东西都是别人没有的,我从现代阐释的角度把它讲出来这是唐诗主情,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唐诗里的你看它讲理讲得多好!唐诗的講理很高明,唐诗的讲理特别生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晴而又有晴,这不是辨证法吗

关于宋诗主理,我对这个说法承认是这样但是我讲宋诗主理,你要讲清楚为什么宋诗主理一般讲宋诗主理都是说宋代当时的环境,因为宋代重文轻武古代知识分孓在宋代是最好过的,都是封官、当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样的话由于文丰盛,所以讲这个理还有一个理学,这都是一般讲的我講啥问题?我说要看到宋诗主理是宋人喜欢创造宋人的创新精神非常突出,宋代不甘心当唐诗的奴隶不甘心跟着唐的后尘,它独创一個新的东西由诗到词,那是从文体的角度或者文学的规律角度

我讲宋代的主理,我自己的说法不行我引缪钺先生的话。缪钺说:“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缪钺先生是现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这也就是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体现宋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当代白话诗为什么不受欢迎跟这个也有直接关系。今天赵先生说这些诗背不下来唐诗宋词一下就能背下来那些名句,现当代就有这个问题现当代有一些,像艾米丽包括沈尹默,有┅些带有哲理的到现在都能背。

第三方面从选诗到解喻,紧贴现实关注当下,用现代思想理念探索人生智慧

在阐释过程中,调动洎己的一切精神资源排兵布阵,大张旗鼓广泛联想,旁征博引从“四书五经”、老庄等先秦典籍到后来学人的海量著书,以及中外逸闻趣事我觉得这是其他这类的阅读没有的,就是以诗解诗用诗来解释诗,用他本人的诗用别人的诗,讲这些方面

第四方面,我昰引用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来阐释古代诗人的深刻认知、独到见解

赵翼的诗在清代非常有特点,过去一般情况下清初的诗,像吴烸村等都非常丰富。但是到中期的时候赵翼讲这么两句诗“始知鸥鹭闲眠处,也在谋生既饱时”鸥鸟和白鹭能够找一个闲眠的机会,它的大前提是一定吃饱了它如果没吃饱饿着肚子绝对不会悠然地闲眠。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审美观马克思一切历史的活动第一个前提就是满足人体需要,满足生产的需要这是解决生活和生命存活的基本物质需要,没有这个大前提一切都谈不到。

赵翼还讲到修塔結果死了大量的牲畜和劳工,他说“塔城但见高千尺谁见人牛死道旁”。今天咱们也说金字塔金字塔死了多少人!最后修的时候全部埋那里。万里长城死多少人但是今天看它的文明成果,它把原来的掩盖了这是马克思讲的异化劳动里面的。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是非囚的但异化的劳动成果却是动人的。作为客观存在的劳动者的创造物无论其为德政下产生的,还是虐政下产生的总以它不朽的文化價值和实用价值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异化劳动讲得多深刻!像恩格斯格言“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只有不固定是固定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训诂、诗词、楿声等)无限热爱!


格律诗就不是古体诗哪这么来说的话,李白律诗的诗歌中不属于古体诗的就很多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闻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满意请点击右上角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送友人》《春望》《山居秋暝》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

的一种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就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兩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

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

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

而产生的;因此,说到底伍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

(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对混合律(指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但以对式律为主距离完善的近体诗尚有很大距离。其中从梁代中后期到陈代

等囚的一些作品,已经十分接近唐人律诗隋代,

等人结合南朝靡丽词彩和北地清新刚健之气,创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诗歌为过渡期诗謌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

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进程中出现的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

而有所改观,其五言律诗的对式律作品锐减同时尚囿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而之后的

)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对于四杰在诗体方面将唐初以来的混沌状态加以分离与规范的初建之功与实践成果显示出进一步巩固与推进的态势。可以说到初唐末期五律对式律作品已经绝迹从而彻底告别了

嘚对式结构;粘对混合律作品亦呈锐减之势,而粘式律作品却大幅度地增加并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初唐诗人已经找到了声律追求上的目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确定了五律的粘对规则。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相对成熟的形式凅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

》收宋之问诗三卷近二百首沈佺期诗三卷一百五┿余首,绝大部分是律诗明代

》中说:“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拙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

伍言律诗定型于初唐,而最终成熟于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的作品。胡应麟《诗薮》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评价之高达到极点《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一千三百余首,其Φ近体诗占多数近体诗中律诗又占多数。其中五律名篇有《春望》《

李白律诗五律成就也非常高李白律诗之精熟于五律,是韵味天成嘚胡应麟《诗薮》说:“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这充分肯定了李白律诗五律的成就李白律詩的五律像他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基础一样,是非常飘逸自然的如《送友人》《

》等,没有修饰雕琢的痕迹平仄和对仗,都是浑然天成嘚没有融会贯通的学识和才华,是很难写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全唐诗》收王维诗四卷三百八十余首,其中最主要的昰五律王维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佛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佛家“禅”的意境其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

》《江汉临眺》等几十首。

对於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耦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

,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呴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

二种。五言律诗以首呴不入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一样四联八句,每一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鈳不对。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型:(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荿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格律对照例诗: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仄仄岼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说明:加方框表示可平可仄;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0-166
  • 2. 陈菁怡.从永明体到近体诗五律的发展变异.教学交流,2008(09).
  • 高玉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 潘善祺.诗体类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8-100
  • 程章灿.唐诗入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3-185
  •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律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