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时间,类型和发展表现(表格的类型)

|&更新时间: 16:09&|&来源地:广东省&|&来源:原创&|
收藏到: |
资料类型:
适用地区:
评价资料可获得5%返点奖励哦(仅限使用点数下载的用户)。
我知道了,下次不再提示。
阅读:212次 下载:1次 发布人:  审核人:
提示:此资料已被改为免费资源,可免费下载!>>
&Copyright 1998 - 2013 TL100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雪域西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号 顺义区北务镇龙塘路南侧 010-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8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8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3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1.19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8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民庶之家”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选D。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租佃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生产关系,根源在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的盛行。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开始出现,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西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济形态,明清时期发展为主要的形式。
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知识点】
【答案】解析:A、C、D项
【思路点拨】
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知识点】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
【答案】解析: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即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④错误。
【思路点拨】
4、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古代小农经济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5.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A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6.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A.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答案】解析:“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棉花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人的穿衣需要,材料中的“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就是明证,这体现的是自自足的特点。C项表述不合史实;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D项
【思路点拨】
8.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棉B.麻C.毛D.丝
【答案】B 解析:当年,跨湖桥遗址挖掘中发现了陶瓷做的‘纺轮’和‘线轮在线轮中发现了纤维状物品,而这些是当时人类做纺线的‘工具’当时的跨湖桥人利用“线轮”、“纺轮”等工具将天然原料制纱成线。结合题干时间棉花是中国古代从印度引进的重要的纤维作物公元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中国的新疆、海南岛、云南等边疆地区开始种植棉花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开始养蚕、取丝、织绸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时间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9.(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相关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中的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汉末年到明代粮食生产发展概况。(6分)
今后,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大量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的继续稳定地增产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只将各项指标截至1979年为止。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49年增加不过2.4010,而复种指数则增加23.2%,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耕地面积亩产提高了两倍半还多(2.59)。与历史相比,1979牟的耕地面积亩产570斤,相当于清中叶367斤的155.3 010,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情况最好的1932年的295.4斤更大大增产,相当于后者的1.93倍。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注:耕地面积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复种指数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2)根据材料中的统计数据,概述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较之古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概括1979年粮食生产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8分)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变化情况:中国近代同古代相比,粮食生产全面衰落,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粮食劳动生产率下降,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5分)
原因: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6分)
(3)特点:耕地利用程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与亩产量都有较大发展,创历史记录。(4分)
认识:粮食生产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工业的发展,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粮食生产要走集约化道路。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要理顺、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4分)
【思路点拨】
10.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11.《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②可以作为中国先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有力佐证
③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④反映了封建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雍正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进 一步发展,劳资双方矛盾不断加剧。为此,清政府采取了对工人进行惩处以儆效尤。分析 选项可知:①③符合题意;②史实错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比中国稍早,④与题意无关。 故应选 D。
13.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
初年 北宋治
平年间 南宋
初年 元中统
四年 明朝永
产量 103.5
万千克 412.1
万千克 108.1
万千克 292.2
万千克 978.8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游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表格信息中唐朝、宋代、元朝以及明朝的铁年产量成逐渐上升,体现了铁产量的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故C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解读和把握。
1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宋代租佃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非行仁义……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说明宋代地主减免佃农地租并非是为了行善或施行仁义,而是因为佃农在无力生产和逃亡时地主的损失会更加严重,这表明,。
1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新航路开辟时期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国采取海禁政策,①不正确;中国的冶金技术与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④不正确;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所以外国人买中国商品,白银流入中国,②正确;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特征,白银才会流入并留在中国,③正确。
【思路点拨】
16.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
具。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知识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答案】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A、C错误;B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项正确。
【思路点拨】
17.(12分)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解析:第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的角度论证不同意观点可以从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第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参考答案:
(1)根源:自然经济或者小农经济。(1分)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只罗列观点不给分,2分。)
(2)演进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2分)两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分)
1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司母戊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礼器,故A项错误;甲骨文中出现“蚕、丝”,并不能说明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故B项错误;唐三彩是唐代陶器而非瓷器,故C项错误;人面鱼纹盆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手工业认知和把握。
19.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20.下列经济现象中,不属于明清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票号开始出现
C.区域间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D.花楼机用于织造精美的棉纺织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花楼机是我国汉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答题。
21.(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公元1年 960年 1300年 1700年
中国 450 450 600 600
欧洲 550 422 576 924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1)据材料,指出明清两朝“长期停滞”的表现,试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2)归纳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3)从政策和技术的层面分析1300年到1800年欧洲人均GDP猛增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的影响。(8分)
(4)你是否同意甲午“一战而全民皆醒矣”?说明理由(6分)
【知识点】甲午战争的影响·明清经济·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特点的比较·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第一问,结合材料信息“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回答,第二小问经济原因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人口增长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专制与民主、经济上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专制与人文主义等角度对比分析。第三问,结合题干时间限制政策因素从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回答,技术因素从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则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方面归纳回答。第四问,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回答可同意或不同意,依据所学可分别阐释相关理由。
参考答案:
(1)表现:人均GDP增长为零。(2分)
原因: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快。(4分,任答两点)
(2)特点: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代议制逐步确立。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兴起。(6分)
(3)原因: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或鼓励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4分)
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差距逐步拉大)。(4分)
(4)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潮盛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6分,任答三个方面)
不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连连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广大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不高。(6分,任答三个方面)
只有观点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思路点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多视角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D解析: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只有D项没有错误,故应该选D项。
2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C解析: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A表述不合史实;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不符合“元朝”;D与材料无关,因此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题干引用材料主要阐述了农妇采摘棉花、纺织织布,为孩子制作衣服,这反映了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C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24.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以北土风气高燥,绵毳断续,不能成缕,纵能做布,亦虚疏不堪用耳……南方卑湿,故作缕紧细,布亦坚实。”这说明当时()
A.气候造成北方棉花种植困难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气候影响南北棉纺织业发展 D.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经济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以北土风气高燥,绵毳断续,不能成缕,纵能做布,亦虚疏不堪用耳……南方卑湿,故作缕紧细,布亦坚实。”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说明气候对南北棉纺织业发展影响较大。故C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认识和把握。
25.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知识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耕文明的变异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踹匠会馆”是农耕文明的另类,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是农耕文明的附属物。建立“会馆“是个关键字眼说明罢工绝对不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所以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是不能选的。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和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矛盾的,所以不能选。 材料反映的是私人手工业,所以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当然不能选。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o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分)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镑的国际地位。(2分)分析在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6分)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4分)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4分)
(要求: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o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o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地位: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并列给分,2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丝绸、棉布、瓷器等大量出口;(2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扩大。(4分)
(2)国际地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2分)
历史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强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以英国等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6分)
(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2分)
本质:争夺世界经济霸权。(2分)
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4分)
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2分)
(4)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应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4分)
【思路点拨】
27.《汉书o食货志》认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其主要经济思想是
A.农商并重
B.民为邦本
C.休养生息
D.重农抑商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28、《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知识点】
【答案】解析:分析材料可容易排除BD两项说法,这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材料中主要论述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联系“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
【思路点拨】
29、《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30.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说明最晚应该出现在明朝白银在明朝出现故D项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正确理解
,都把诚信作为经商和做人的信条,下列突出商业诚信的是
A.商朝王亥“立皂市,服牛马,以为民利” B.战国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C.春秋范蠡“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D.晚清王炽“报效万数千金以赈之”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C 注意题目关键限制语:“突出商业诚信”,结合选项可判断,A项强调修立栅圈,驯养牛马,以为人民兴利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仗义疏财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中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4分)
(2)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4分)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 “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4分)
(3)变化: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2分)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解析:材料一译文大意是: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事情。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政策的不稳定。()根据特点时可从区域特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收入状态等角度分析说明;分析影响时可着重就对抑商政策的冲击、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倭寇对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得商业资本异常活跃等信息加以分析说明
【思路点拨】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时应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把握。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说:“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B.我国商品经济在清初达到顶峰
C.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徽商的衰落D.道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知识点】近代前夜的商品经济徽商的发展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3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知识点】
【答案】解析: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
【思路点拨】
35.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
【答案】解析:C项正确。
【思路点拨】
36.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
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
【知识点】
【答案】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D项中“开始”不符合历史史实。
【思路点拨】
37.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38.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知识点】
【答案】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司马迁认为商业最容易使人致富“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商业是穷人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思路点拨】
39.(15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与宋代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图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6分)材料三亚欧大陆桥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2分)
【答案】第一问,根据汉代与宋代丝绸之路线路图的比较,可以得出宋代比汉代到达的范围更广,到达地区有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也增加了海上通道等。第二小问,从宋代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政府重视等角度回答。第二问,主要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图片分析理解能力。从图示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角度分析回答,丝路背景从自然经济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影响从社会转型、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等角度与丝路比较。第三问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与全球化趋势下的整合合作及构建新丝绸之路角度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3)认识: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的需求,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欧亚空间的深度整合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丝绸之路 。(2分)
【思路点拨】东西方对外贸易的比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西欧殖民扩张特点、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评价,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1.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知识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解析: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C项分析最全面;A、D项只是问题的两个表面现象;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思路点拨】本题
42.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43.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知识点】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25分)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是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罗马货币)。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来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新航路开辟
材料三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日上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据材料一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结合材料一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商贸角度说明促使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因素以及对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有什么历史依据和现实条件?(8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历史上二次大规模的商路开通,对世界带来了怎样不同的影响?(4分)
【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1)形成: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分)
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3分)
(2)主要因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和商品的需求;欧亚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阻碍。(4分)(商贸角度,答了其它内容一律不给分。)
影响:“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文明开始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4分)(二点即可)
(3)历史依据:中国早在古代汉、唐时期,就已经开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发展。(2分)
现实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睦邻友好外交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国际形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答: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也可给分)(6分)
(4)“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圈,形成了朝贡贸易的格局;新航路的开辟,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答:“东方从属于西方”也可给分)(4分)
解析: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来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思路点拨】
45.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语法而不根据英语的法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 ,you go, you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洋泾浜英语诞生于18世纪初的香港和澳门,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说明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A、B、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业、商帮与经济政策
【答案】C解析:材料中“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的情形较为突出,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A B D三项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政府的积极作为显而易见,符合题意要求,而C项则是明清时间地域性商人组织,其中并无政府行政因素存在,故答案选C。
4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 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6分)
【知识点】
流民聚居;娱乐活动丰富。(4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城市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2分)中国城市化在年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2分,中国城市化特点答出一点即可)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应统筹兼顾,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
48.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49.(22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8分)
【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
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分)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
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古代商业及城市化发展历程二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三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C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 A 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 A 项;选项 B 中的市 ,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 B 项;选项 D 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 D 项;因此本题选 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城市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A 说的是唐朝后期的长安城B 说的是东晋至南朝陈时期D 说的是孝文帝迁都后的北魏平城只有C说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以答案选C。
51.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C.社会上读书重学的风气开始盛行
D.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街小巷”盛行、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足以从侧面证明材料所要表明的是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5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公元1年 960年 1300年 1700年
中国 450 450 600 600
欧洲 550 422 576 924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1)据材料,指出明清两朝“长期停滞”的表现,试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2)归纳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3)从政策和技术的层面分析1300年到1800年欧洲人均GDP猛增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的影响。(8分)
(4)你是否同意甲午“一战而全民皆醒矣”?说明理由(6分)
【知识点】甲午战争的影响·明清经济·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特点的比较·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第一问,结合材料信息“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回答,第二小问经济原因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人口增长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专制与民主、经济上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专制与人文主义等角度对比分析。第三问,结合题干时间限制政策因素从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回答,技术因素从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则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方面归纳回答。第四问,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回答可同意或不同意,依据所学可分别阐释相关理由。
参考答案:
(1)表现:人均GDP增长为零。(2分)
原因: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快。(4分,任答两点)
(2)特点: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代议制逐步确立。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兴起。(6分)
(3)原因: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或鼓励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4分)
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差距逐步拉大)。(4分)
(4)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潮盛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6分,任答三个方面)
不同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连连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广大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不高。(6分,任答三个方面)
只有观点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思路点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多视角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A.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知识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商业
【答案】C 解析:唐宋以来,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逐渐放松,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B项错误,唐宋以来至明清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解题时抓住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54.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 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
【答案】解析:
【思路点拨】
5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省加强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繁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D解析:①说法错误,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然而,强化君主专制这说法是错误的;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历史把握和理解
5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D解析: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57.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己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为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D解析:材料中“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是指中国古代坊市制度的破除,结合史实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北宋时期,坊市制度的破除极大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选。
宋代商品经济
58.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
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 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B解析:从材料,西汉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反而富有,造成农民流亡,存在着官商勾结的现象,故与材料不符;与材料中表述一致。
5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电;劝者,所以(本业)起”等。下列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
C.认识到物质对思想的影响 D.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知识点】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题干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和把握。
60.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
A. 晋商的迅速崛起 B.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 重农抑商的破产 D. 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帮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说明是长途贩运中出现了金融机构,这有利于晋商迅速崛起,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对付抗清斗争,故B错误;重农抑商的措施与材料信息相反,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是商业信息,与农业无关,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商帮起源的理解
61.(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⑴ 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⑵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4分)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百度文库
⑶ 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4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就是要从材料一去提炼答案, 可以在材料中围绕着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展开适当的论述。例如,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就可以总结出交通是否便利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再例如,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就可以总结出工商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就是要从材料二中去提炼答案,可以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镇功能的增多两个角度去概括答案,例如,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就属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再例如,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就属于城镇功能的增多。 (3)材料中的“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可以提炼出答案“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可以提炼出答案: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可以提炼出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带来很多的启示。例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有效职能。
参考答案:
(1)原因: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4分) (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4分) (3)因素: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②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③;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分) 启示:政府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62.史学家秦晖指出:(西)汉人往往提到异域或古时不流通黄金,谓有异于中土今日也;而唐人则对周边民族之流通黄金津津乐道而以为异。相应的,通用黄金各国的访唐者也常提唐人不用金,并以为异闻。材料信息实质上说明了
A.汉朝时期我国的黄金产量巨大
B.汉朝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过度开采导致唐朝黄金的资源枯竭
【知识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材料的信息可知,汉朝时期,黄金广泛流通,说明当时黄金是主要的货币,而唐朝时期,黄金已经退出了货币领域,并不是黄金产量的减少,而是黄金多用于器物,包括首饰、佛像等等所致,主要是因为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受到压制,所以选择C项。B项不准确,其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
【思路点拨】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
25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一: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①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②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③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④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⑤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⑥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⑦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中国盐税发展史》
材料二: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阅读材料一的表格,对古代中国的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西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9分)要求:提取信息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有必要的总结归纳。
【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答案:
(1)阶段和理由(阶段划分清晰并言之有理即可得6分)
②④:民间自由产销。
①③:官营
⑤⑥⑦:官商合作、官督商营
(2)特点:在菜单规定之外,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量大并品种丰富;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6分)
理解:中间菜不再受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限制,使宾客充分体会到美食和文艺的现世享乐,甚至采用了异教徒的古希腊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厨师和文艺家的个人才华。这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摆脱神学束缚的思想相符。(4分)(能从2个方面解读即可得4分)
(3)示例:(9分)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4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逐步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4分)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1分)
解析:(1)本题需要细读材料,对材料加以归类,各阶段具体管理模式如下①为官府运销②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③产、运、销完全官营④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民间自由销售⑤⑥⑦都体现了在政府监管下,商人经营的模式;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统治者的角度(政策、目的、统治者个人素质等),二是盐业自身的作用方面加以考虑
(2)依据材料“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得出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依据“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可以得出量大并品种丰富;依据“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可以得出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等。依据材料“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可以得出其中涉及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冲击,和古希腊文化的再现,所以有了相关理解。
(3)材料描述的西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最初传入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为人所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以及对西方的了解加深,西学的传入等,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并在一定时期成为时尚。解读时即要得出现象,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64.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世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A依据图片信息①反映的是英国商品远销世界各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②是唐代的对外交往示意图③为新航路的开辟④为罪恶的三角贸易。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64.右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
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
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
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宫殿占地的确广阔,城市政治色彩和政治职能明显突出。另外,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在图中并没有显示,西汉政府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府绝对不会支持商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 表格数据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