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出版的诗经 凤喈凤详解有收藏价值吗?

乾隆时代,得不偿失的盛世
——陈老师讲历史
价格:¥27.50 &&
8016人阅读
4029人阅读
1652人阅读
1193人阅读
1726人阅读
四库全书保护图书还是毁坏
四库全书保护图书还是毁坏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二、删削只举几例,据黄裳先生考证: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三、篡改鲁迅先生就说过:“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病后杂谈之余》) 不但与清代统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明人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两宋。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与犯忌的“胡”“戎”“夷”“虏”等并不相关,可是奴才们害怕专制淫威,为保险起见“觉悟高”,须知“狗总是跑在最前面的”。四、错讹戊戌变法时支持新法的陕西进士李岳瑞,在其笔记《悔逸斋笔乘》中提到乾隆御制、四库馆臣校订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曩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汉》、《国志》校勘无愧精审,《晋书》以次,则讹字不可枚举。”是四库馆臣的疏忽吗?不是。这是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共同表演的取悦皇帝的“哑剧”——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错误,等待喜欢校书的乾隆看到后标出,再对馆臣的“不学”降旨申斥,从而“龙心大悦”,觉得自己的学问也在“皆海内一流,一时博雅之彦”的四库馆臣之上。“然上虽喜校书,不过偶尔批阅,初非逐字雠校,且久而益厌。每样本进呈,并不开视,辄以朱笔大书校过无误,照本发印。司事者虽明知其讹误,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第1章 二平准噶尔
在清朝康雍乾三朝重新统一西北边疆的问题上,既要承认重新统一对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清朝统一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准噶尔蒙古所带来的灾难。 准噶尔部和清朝对峙70多年,清朝统治者对其抱有很深的敌视和不信任心理,据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帝在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杜绝后患,采取了极为残酷的屠杀政策。 准噶尔原有60多万人口,由于战争,内讧,瘟疫,清军屠杀(男子),掳掠(女子),逃亡,准噶尔部人丁殆尽, 幸存者依附于外蒙古赛音诺颜部者曰额鲁特,游牧青海者曰绰罗斯。绰罗斯部辖旗二:南右翼头旗,北中旗。共有佐领六个半。
1.策妄阿拉布坦与康熙末期清朝的准噶尔政策
1689年,噶尔丹死后,准噶尔部进入策妄阿拉布坦的统治时期。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实力的增强,策妄阿拉布坦积极向青藏高原发展势力,与清朝的摩擦增多,最终酿成军事战争。如何解决准噶尔问题,康熙帝则提出以汉代赵充国治羌方略平定准噶尔。清朝一方面是屯田筑城,以待时机战胜对手;另一方面是进军...&&&
来源:《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3年第00期
作者:刘锦
2.浅析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
探讨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通过众多的历史材料阐明清政府在与哈萨克的接触之初以及在平剿叛乱中,二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进一步发展,表明历史上清政府与哈萨克诸部友好相处的事实及清廷对西部边疆和平、稳定的关注。&&&
来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02期
作者:郭欣婷
3.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正& 这张挂图是配合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叙述的“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这一历史事件编辑的。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扶植下自称可汗,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妄图分裂祖国的主张。1691年沙俄公然唆使噶尔丹进攻内蒙古,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
来源:《历史教学》
1982年第01期
作者:齐吉祥
4.乾隆对彻底平定准噶尔的指导作用
&正& 乾隆统治时期,清中央政府彻底平定准噶尔部,是清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要事件,也是乾隆全部政治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研究和正确评价这次战争,对于清代前期史的研究和乾隆其人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乾隆对这次战争的指导这个侧面,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这次战...&&&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
1984年第01期
作者:张羽新
5.乾隆朝两次平定准噶尔始末
&正& 乾隆帝对自己的文治远不如对自己的武功更为欣赏。晚年他自称“十全老人”,写诗自赞“十全大武扬”,用汉、满、蒙、维吾尔文字刻碑《十全记》,记录下“十全武功”的煌煌业绩。居“十全武功”首位的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第04期
作者:杨鸿英
6.论清朝统一新疆对中亚的意义
&正&1759年,清朝收复南疆,继1757年平定准噶尔收复北疆后,最终完成了对今天新疆地区的统一。这不仅对清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清朝的政治、经济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18世纪后期中亚的发展也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论,一般多注重于对前者之研究,对后者的研究则颇为缺乏,或不...&&&
来源:《欧亚学刊》
2004年第00期
作者:贾建飞
第2章 大小金川之役
两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与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九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终于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1.乾隆一征金川:空耗钱粮无功而返
乾隆一征金川之战就这样草草地收场了。此战,清廷付出了巨大代价:出兵6.3万人,耗银1760多万两,耗米76万多石、面2万多石、豆类7千多石,耗时2年多,阵亡士兵5000余人,战死大将数十人,斩朝廷大员2人,但取得的战果只是遏制了莎罗奔的扩张野心、维持了当地的政...&&&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王宝琦
2.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论乾隆朝金川之役
&正& 金川战争发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列名于&十全武功&之内,是清王朝对聚居于四川西部高山土的藏族部落的征讨。这场战争距今已有二百数十年,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形象已经淡褪,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它。但它却是18世纪内时间最长、耗费最大、动员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很特殊。...&&&
来源:《历史研究》
1993年第03期
作者:戴逸;华立
3.评乾隆两度平定金川的实质
&正& 一、清政府两度征剿大、小金川之役概述清代乾隆年间,曾两度调动大军,征剿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这就是民间至今所传称的:“乾隆皇帝打金川”和史籍所载“乾隆初定金川”和“乾隆再定金川”,统称“乾隆平定金川之役”,先后共两次。&&&
来源:《西藏研究》
1989年第02期
作者:雀丹
4.评乾隆朝金川之役
李鸿彬;白杰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government forces suppressed a local rebellion in Jinchuan. The &Battle of Jinchuan&as it has become known, was consistent with state strategy which aimed at maintaining the unity of the nation, protecting its territory and frus...&&&
来源:《清史研究》
1998年第02期
作者:李鸿彬;白杰
5.乾隆朝金川战争中的天时、地势与人心
本文着重分析金川战争时间之久,投入力量之大,而战斗艰苦,所获战果微小。主要是天特、地势、人心对清军不利,影响到了战争决策、官兵关系,军队士气、战斗力、后勤运输、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滞了清方的军事行动。金川战争显示了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的复杂性,也标志着清王朝的自盛转衰...&&&
来源:《北大史学》
1993年第00期
作者:戴逸;华立
6.论乾隆朝金川战役对清政府的影响
乾隆朝金川之役,是乾隆皇帝所推崇的&十全武功&中的两次。这两次战役,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每一个方面均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战争的两面性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来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年第05期
作者:齐德舜
第3章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55年,清朝政府出兵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分裂势力,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攻克伊犁,释放作为人质禁锢于伊犁的大和卓(名波罗尼都)、小和卓(名霍集占)。伊犁平定后,清朝命令他返回南疆,招抚旧部,统领维吾尔民众。大和卓返叶儿羌(今莎车)统领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兰教务。1756年小和卓霍集占从伊犁逃回,参与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阴谋发动叛乱,兵败逃叶儿羌。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清廷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自吐鲁番进发,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1759年夏天,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素勒坦沙执杀。
1.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兆惠平定大小和卓
&正&这族人以游牧为生,遨游大漠,倒也逍遥快乐。但清廷势力进展到回疆之后,征敛越来越多。木卓伦起初还想委曲求全,尽量设法供应。哪知官吏贪得无厌,弄得合族民不聊生。木卓伦和族人一商量,都觉得如此下去实在没有生路,几次派人向当道求情,求减征赋,不料征赋并未减少,反而引起了清廷的疑虑。正...&&&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第04期
作者:李扬
2.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
王欣;蔡宇安
新疆境内的和卓家族是在 16世纪 2 0年代从中亚地区渗入的。由于披着所谓“圣裔”的外衣 ,所以他们起初对于当地的广大穆斯林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欺骗性。和卓家族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政教合一的色彩 ,借助政权巩固教权 ,利用教权控制政权 ;教派之争通常引发政局动荡和社会的动乱。这一点与清朝...&&&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05年第01期
作者:王欣;蔡宇安
3.乾隆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
战局焦灼终归失败乾隆帝得知大小和卓起事十分震惊,他先命人剿灭北疆的阿睦尔撒纳,待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确认阿睦尔撒纳身故后,乾隆帝又迅速派出以靖逆将军雅尔哈善为首的8000人大军,征讨大小和卓。清军与回部的首战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
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郭琪
4.清朝处理大小和卓问题之政策及其演变
&正&大小和卓乃白山派和卓后裔,初被准噶尔囚禁于伊犁附近的阿巴噶斯,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后获释。清朝任命大小和卓为回部长,本欲利用其&圣裔&身份招服南疆,以实现和平统一的目的,但大小和卓降而复叛,割据自立,打乱了清朝原有计划。清朝被迫出兵平叛,并在平叛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以巩固统治。&&&
来源:《伊斯兰文化》
2009年第01期
作者:王力
第4章 平定林爽文起义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为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在林爽文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林爽文事件与朱一贵起义、戴潮春事件并称台湾清治时期三大民变。尽管这次起义仅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被镇压,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深远的。
1.台湾十八世纪的林爽文起义
&正& 林爽文,台湾彰化县人,原籍福建漳州平和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父来台,居台湾彰化县大里杙,以耕田、赶车为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天地会传入台湾,不久,林爽文成为台湾&&&
来源:《文史知识》
1990年第05期
作者:实之
2.试论林爽文顺天政权的性质及意义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爆发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其中有些次起义都建立过政权。对这些政权的性质,在近些年的农民战争史研究中,有过几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些都是封建性的政权;有的认为是农民的革命的政权;有的则根本否认它是一个政权。这些论述大都限于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因...&&&
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1年第00期
作者:刘如仲
3.论乾隆帝出兵台湾的战略得失
在平定台湾的战争中 ,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攻势战略因清军将领分兵作战 ,无法实现战略协同 ,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 ,造成了战场上损兵折将 ,被动挨打的局面 ;战争后期 ,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 ,实行集中统一的指挥 ,首先进攻诸罗 ,扭转了战局 ,保证了平定台湾的胜利。&&&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03年第01期
作者:曹凤祥
4.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的战略
本文论述了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的战略及其转变。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对台攻势战略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 ,造成了战场上清军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 ;战争后期 ,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 ,作出了首先进攻诸罗的战略决策 ,扭转了战局 ,使清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战争后期平定...&&&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04期
作者:曹凤祥
5.官兵腐败
乾隆平定台湾:一场自诩...
&正&6月5日晚,在保利十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乾隆帝《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人民币7475万元成交。此画作是乾隆为了宣扬战功,在平定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后,为班师回朝的功臣绘制的。乾隆晚年,总结自己一生指挥的十次重要军事行动为&十全武功&,故自诩&十全老人&。这其中包括两次...&&&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15年第13期
作者:解宏乾
第5章 清缅战争、安南之役、两次征战廓尔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恒为经略,再次大举征缅,沿途未遇缅军主力,却因热带雨林中的瘴气而损失惨重。此时,缅甸东部新征服的暹罗(今泰国)暴发起义,缅军为避免两线作战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因中瘴气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清乾隆五十二年,广南王国(今越南南部)亲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国(今越南北部),直捣其首都东京(今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请求清政府干涉。起初战事比较顺利,取得一些胜利;后来孙士毅轻敌冒进,在次年遭到惨败,狼狈逃回国。这次战争,清军无疑是失败了,但由于阮文惠最终主动停战请和,乾隆帝仍把它记入“十全武功”。
1.清代中前期的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明清更替对传统的中缅宗藩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缅甸东吁王朝拒绝向清王朝臣服。直到乾隆时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才重新向清王朝入贡,其媒介就是边境地区矿丁吴尚贤的劝说。然而,1752年东吁王朝的猝死令新建立的中缅宗藩关系流产。中缅关系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清代中前期双方国力对比和内外环境的变...&&&
来源:《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01期
作者:赵玉敏
2.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张明富;张颖超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
来源:《史学集刊》
2006年第06期
作者:张明富;张颖超
3.阿桂与缅甸之战
&正&阿桂字广庭,姓章佳氏,初系满洲正蓝旗人,后以功奉旨抬入上三旗,遂改隶满洲正白旗。其父乃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阿克敦。阿桂,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后历任寺丞、员外郎、军机处章京、内阁学士、侍郎、尚书、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副将军、定西将军等内外军政要职,战功累累,政绩卓著,是...&&&
来源:《满学研究》
1996年第00期
作者:韩茹
4.廓尔喀侵略西藏事件
&正&一、廓尔喀第一次入侵,地方官许银讲和公元18世纪中叶,位于西藏西南方、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邦国,其内部在经过长期权力纷争后,渐渐地形成了大小30多个部落,户口22万强。其中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巴勒布人生活居住的阳布(又作雅木布,即今加德满都)、库科木(库库穆)、易隆(叶楞)三部势力...&&&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2014年第02期
5.世界屋脊之战——乾隆“十全武功”之驱廓保藏
&正&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上,坐落着一座碑亭。这就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落成的&御制十全记碑&。碑上用藏、蒙古、汉、满四种文字刻下了乾隆亲自撰写的碑文,用以宣扬乾隆一朝的十全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来源:《紫禁城》
2009年第11期
作者:郭晔旻
6.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兵源及军费考略
乾隆朝两次廓尔喀之役是清政府在西南边境的两次对外用兵,较之第一次廓尔喀战争,第二次廓尔喀之役不但持续时间长、战线长,而且翻越了喜马拉雅山,一度攻入了廓境,在当时交通运输落后、环境恶劣、边疆尚不安宁的条件下,对于这样一次特殊的对外用兵,清政府如何解决战争过程中军队调用、军需供给...&&&
来源:《西藏研究》
2013年第02期
作者:高晓波
7.廓尔喀之战后清朝对西藏的施政及实质
&正& 清朝乾隆年间,西藏发生的廓尔喀大举入侵西藏的事件,经过清政府派兵进藏,很快地平息了这场侵略战争。在此同时,清乾隆帝和清政府深感育必要对西藏地方进行一次深入的整顿,所以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一章程的颁布对西藏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政治、宗教、经济、...&&&
来源:《康定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01期
作者:陶勇
8.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
本文依据《廓尔喀纪略》等原始史料,扼要地叙述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廓尔喀第二次侵略西藏及清廷遣军入藏收复失地,深入廓境,接受求和的全过程,并清晰地交代作战期间清中央、清驻藏官员与西藏地方当局三方面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适为笔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中的议和潜流》(载本刊...&&&
来源:《中国藏学》
2007年第04期
作者:邓锐龄
第6章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大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1.词籍禁毁与词学发展——以清乾隆朝为中心
词籍禁毁主要与清代文字狱、《四库全书》修纂相伴而行,分成全毁、抽毁、应毁、违碍等不同毁弃程度,以及别集、诗文集所附词集词作、总集选集、词谱词韵等文本载体形式,能够作为一种特别书禁门类而存在相对独立的研究价值。禁毁词籍,政治考量是主因,次要因素是文化。在乾隆朝后期《四库全书》...&&&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2012年第03期
作者:谢永芳
2.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乾隆皇帝政治思想的影响之下,《四库全书》反映了明亡清兴、民族主义以及忠君的思想特征,呈现出儒家经典地位至上、注重考证、文风雅醇以及忽略科技的特点。&&&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02期
作者:王作华
3.纪昀与《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著名学者纪昀参与其中,既总揽全局,“撮举大纲”,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又主持纂成《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并先后主持文渊阁、文源阁和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复校事宜以及各阁《四库全书》的补遗工作,...&&&
来源:《安徽史学》
2005年第04期
作者:黄爱平
4.《四库全书》缘何不收万历《大明会典》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行政法典,其刊本有两种,一为一百八十卷本正德《会典》,一为二百二十八卷本万历《会典》。然《四库全书》收录了正德《会典》,却未收内容更为详尽的定本万历《会典》。对此,《四库全书总目》进行了一系列解释。笔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四库全书》对万历《会典》是讳而不...&&&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3年第03期
作者:鞠明库
5.《四库全书》编纂与中国古文献之劫难
文章认为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在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文献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献和人们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摧残。文章系统介绍了乾隆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而大兴查检、禁毁图书之实的全过程,同时也指出书籍能否流传,完全在于书籍本身之价值,封建专制者“寓禁于征”的愿望只能是一厢情...&&&
来源:《图书与情报》
2004年第02期
作者:郭向东
6.清修《四库全书》时河南禁毁书查缴研究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伴随进行的禁毁书查缴运动使我国古代典籍遭到了一次巨大浩劫。河南一直与这场运动相始终,共查缴书籍约为5496部;共有38个豫人的65种著作被禁毁。以河南为个案分析,以此揭示乾隆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给中国古代典籍造成之灾难。&&&
来源:《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03期
作者:高远
7.论乾隆朝四库修书的失载
乾隆时四库修书,因民族和本朝忌讳、修书与学者眼光、管理疏漏及馆臣舞弊等,其所收并不全面。有该收而未收者,有故意摒弃删毁者,这给四库修书著录带来了缺载,亦为文化上的一大损失。&&&
来源:《史学月刊》
2008年第12期
作者:陈晓华
8.四库禁毁唐集考述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一批唐人文集因文字妄诞、作序者与评点者牵连、征引禁书等多种原因被禁毁、删削。其中王锡侯《唐诗试帖详解》与钱谦益《钱注杜诗》两种分别代表庶民通俗文学和士大夫精英文学的唐集禁毁状况,表明了在清代基层社会中,通俗举业文集取代了善本唐集,成为了唐代文学知识传...&&&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06期
作者:刘玉珺
第7章 文字狱
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
1.乾隆为什么要搞文字狱
&正&消灭记忆一乾隆四十二年初,江西新昌县衙门口,一个目露凶光的中年人,挟着一本厚厚的大书来告状。告状人叫王泷南,是当地著名的&光&&&
来源:《西部》
2008年第17期
作者:张宏杰
2.弘历的意识与乾隆朝文字狱
4.党逆案弘历以为自己查办文字狱是效法祖宗,而且他办理的数起文字狱,确实是过去旧案的重提,如谢济世、屈大均、李级等案,自然容不得人们非议祖宗们办过的文字狱。乾隆朝就有两起同情被罪者的党逆案。乾隆三十二年五月,江苏华亭县发生“苏显《闲...&&&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第06期
作者:霍存福
3.乾隆时期文字狱高潮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乾隆朝中后期,尤其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之后,文字狱案件数量骤增,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在于乾隆中后期文化政策的突变;乾隆作为满族人,自卑心理增强;乾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以及欲通过文字狱案件的严惩达到巩固统治、加强社会控制的目的等。在此,笔者主要从文化政策的...&&&
来源:《文化学刊》
2016年第07期
作者:单敏
4.“文字狱”的另一面——解读清朝“文字狱”中的诬陷案
&文字狱&自古有之,以清朝乾隆时期为最盛。学界对&文字狱&的研究多集中于庄廷龙《明史》案、《南山集》案、曾静案等大的案件,研究视角往往是自上而下地将&文字狱&视为一种满族统治者针对汉族文人的压迫政策,是一种封建专制统治的&文统&策略。其实,&文字狱&中还有大量由小民发起的诬告陷害案件...&&&
来源:《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2年第01期
作者:高涛
5.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及其恶果
&正&一清王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1735年即帝位,翌年改年号乾隆,1796年让位于其子颙琰(是为嘉庆帝),乾隆自称太上皇。1799年去世,享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加上三年多的太上皇,乾隆&&&
来源:《书屋》
2013年第07期
作者:李凌
6.《四库全书》与文字狱
This essay, through a concrete analysis and inquiry in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i Ku Quan Shu from Qian Long 42 to 47 and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concludes that the Qing rulers initiation of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large scale com...&&&
来源:《清史研究》
1997年第01期
作者:张杰
7.乾隆文字狱阴影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开始作家就明言:本书&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书中&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这是曹雪芹诚实的告白,还是他为掩护自己干涉时世而散布的烟幕?在那文化领域杀机四伏,文人动辄便...&&&
来源:《国学》
2007年第07期
作者:石昌渝
8.清代“文字狱”下未失掉的诗人品格
清代大兴&文字狱&,使得一些文人创作出现了回避现实而偏向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有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敢于批判&文字狱&的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揭露和谴责官吏对百姓的摧残,表现出了高尚的诗人品格。&&&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第04期
作者:高敏
9.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及禁书简论
清朝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专制极为惨烈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字狱案及禁书案规模空前,就所杀载的人数和所禁毁的书籍数量而言,前所未有。这一时期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仅给当时的中国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而且使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使中国社会较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
来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
1993年第Z1期
作者:唐玉萍
第8章 议罪银
议罪银,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和珅提议设立的一项以钱顶罪的制度,即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此法出台后,立即受到贪官污吏的欢迎,同时也招致一些直吏的质疑。应该说,议罪银制度的实施,使乾隆皇帝的钱包鼓了起来,解决了他个人的财政危机。但同时,也加速了那些贪官们敛财的力度和速度,加深了清王朝腐败的速度。
1.清代乾隆时期的议罪银制度
&正&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清代乾隆时期的议罪银制度,便是其中突出的一种。议罪银又称&自行议罪银&、&议罚银&、&罚银&、&罚款&、&罚项&等等。&&&
来源:《文史知识》
1986年第02期
作者:林新奇
2.论乾隆时期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
&正& 清代罚俸制度为清史学者所周知。但议罪银制度却知者甚少,而且往往为人们所误解。如近年出版的《清史论丛》(第五辑)中,即有把议罪银与罚俸混为一谈者。为此,本文拟在阐述乾隆时期议罪银制度基本内容的同时,着重分析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罚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如春秋战...&&&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6年第03期
作者:林新奇
3.尹壮图上疏停罚“议罪银”述论
“议罪银”是乾隆朝中叶逐渐形成的对督抚大员因过误,自认缴银的惩罚制度。缴银数额巨大,督抚大员通过认缴银两的方式以避免革职问罪,使清代的法纪受到抵毁,是乾隆朝督抚侵贪的原因之一。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疏停罚,引发对乾隆盛世的微辞,遭斥被迫回籍归养。&&&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01期
作者:卢经
4.“议罪银”充实乾隆皇帝小金库
&正&乾隆在位六十年间,上宽政事,下恤百姓,多少也算得上是仁明的君主。但是纵观乾隆的一生,却也是挥霍的一生。乾隆对金钱的挥霍是有史可鉴的。他一生六下江南,共花去白&&&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2010年第09期
第9章 乾隆的专制统治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1.论乾隆后期的专制统治
&正&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上谕谓:“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酌量精神,视古帝王耄期倦勤之义,或可稍安颐养。而此时正振作有为之日,方当乾惕日加,励精求治,不肯纤毫自懈。”乾隆帝明确地告谕天下,他虽六十有三,“而精力强盛如常”,决心继续朝乾夕...&&&
来源:《清史研究》
1991年第01期
作者:赵秉忠
2.论乾隆的等级伦理观及其维护等级伦理的措施
&正& 清高宗乾隆在位之际(年),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王权的发展至于极点,同时开始趋于衰落。等级伦理与专制王权的结合反映在乾隆身上,具有鲜&&&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8年第03期
作者:张仁善
3.乾隆皇帝当政六十年
巡幸占十载
乾隆南巡的目的,是以皇祖康熙为榜样,实地了解治政的得失,笼络江南地主阶级,进一步促进江浙经济的繁荣富庶,同时也是为了欣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秀丽景色。乾隆六次南巡的时间依次是乾隆16年(1751年)、22年(1757年)、27年(1762)、30年...&&&
来源:《中国档案报》
4.乾隆反贪为什么不成功
为什么在惩贪最严厉的乾隆时代却出现了严刑峻法也难遏制的贪贿之风?为什么中国古代第一巨贪和珅恰恰是在乾隆眼皮底下养成的?政治腐败,和珅有很大责任,乾隆则负更大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还是皇权极于巅峰下不受监督和制约的专制政治体制出了问题,和珅与乾隆个人道德的堕落,不过是专制体制根本性...&&&
来源:《中国改革》
2006年第12期
作者:郭成康
5.社会现实、人际关系、政治文化与乾隆时代的腐败
乾隆时代经济上贫富差距悬殊,政治上专制强化,思想领域是儒家思想为主导;乾隆时代奢靡之风盛行,人际交往更趋世俗化,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更加重财好利;乾隆时代的政治文化依然是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的要素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发生了弱化,而是得到加强。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
来源:《攀登》
2015年第03期
作者:刘志勇
6.浅论清代乾隆时期贪污腐败问题的成因
清代乾隆时期社会贪污腐败的范围之广,手段之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皆具代表性。成因既有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造成的影响,以及清代监察制度的弱化和捐监制度的实行,亦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和官吏选拔制度的弊端。通过对乾隆时期贪污腐败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乾隆时期贪污腐败问题的成...&&&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8年第03期
作者:殷琦
第10章 乾隆焚书
乾隆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乾隆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书籍达71万卷之多。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1.中国古代的四次焚书事件
&正&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他&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来源:《初中生学习(高)》
2015年第12期
作者:秦笙
2.清代编《四库全书》引发的大焚书
清代编《四库全书》引发的大焚书宋运科《四库全书》是我国清朝乾隆时由政府主持编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共收录清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16种,共79309卷,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编辑这样一部大型丛书,对于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典籍,起到一定作用...&&&
来源:《华夏文化》
1997年第03期
作者:宋运科
3.《四库全书》的纂修与清代的文化专制
罗威;贺双非
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来源:《益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02期
作者:罗威;贺双非
4.旷古虐政:乾隆禁毁历史文献论析
&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璀灿的文化典籍,并以历史文献名邦称著于世。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这些历史文献却遭到数次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虽然起源于秦火,但却以清代乾隆年间为登峰造极。这一期间禁毁历史文献之多,搜求之细,惩办之严,世所罕见。这次禁毁文献是我国学术文化遗产遭到的一次旷...&&&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1992年第02期
作者:姚伟钧
第11章 捐纳制度
捐纳,又叫赀选、开纳,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
1.捐纳──清代的卖官鬻爵制度
科举制度下,科目铨选被视为显耀仕途,异途捐纳为官场所诟病,登仕者多讳指不言;一些赀郎虽入仕途,仍不免奔竞于场屋,力图转经正途归班铨选。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经历颇具讽刺意味。严复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留学归国,“以赀为同知,累保道员”,出任...&&&
来源:《文史杂志》
1999年第06期
作者:鲁子健
2.清代捐纳制度下打折卖官的见证——正实收
&正&正实收也称实收,是清代捐纳(捐输)制度下政府卖官买官的收据。现代社会,花钱谋官是腐败行为,见不得光。而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曾有公开、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捐纳制度,平民或低级官员交纳一定数额的银两或粮食,可得相应的官职或头衔。捐纳制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嗣后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开办捐纳,...&&&
来源:《兰台世界》
2014年第26期
3.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
&正& 捐纳,是我国封建王朝依靠卖官鬻爵的一项财政收入措施。它始自秦汉,历代皆有。就其开捐项目之繁,次数之频,影响之深,以清代为最。本文试就清代前期捐纳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影响,提出几点看法。&&&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
1985年第04期
作者:姜守鹏
4.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的腐败
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腐朽,强烈要求变革封建政治,停止捐纳制度。指出:“捐纳十羊九牧,官多民少,最为无策”。“不废捐纳,天下终不得治”。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再一次强烈呼吁停止捐纳制度。“多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而官制改革...&&&
来源:《探索与争鸣》
2000年第04期
作者:谢俊美
第12章 闭关锁国
当初乾隆反感儒家的“华夷有别”、“尊王攘夷”等民族偏见意识,大兴文字狱,如今这些观念已深入他的骨髓。乾隆王朝已在表面繁华的外衣下,内部已开始腐烂了。可以说,对落后文明的抱残守缺,使大清王朝凶多吉少。
1.1757年乾隆使中国彻底闭关锁国
...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增强对外贸易,从而彻底关上了中国的大门。最终在几十年后,双方不得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马戛尔尼广州“十三行”东印度公司的商船1757年乾隆使中国彻底闭关锁国&&&
来源:《科学大观园》
2006年第13期
2.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
&正& 人们阅读和研究历史,总不免要从今天的视角去评说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当前的生活经验能够使人们更深地思索过去,对历史上的功绩和失误看得更清楚,体会更深刻。历史不能照原样重演,已经逝去的岁月不能重新开始,对过去的悔恨、惋惜都无济于事,因为我们不能重铸过去。但我们却可以从历史中学...&&&
来源:《清史研究》
1993年第03期
作者:戴逸
3.失去了的机会——略论18世纪的中英关系
18世纪时,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也逐渐增加。从国际环境看,这是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轨的好时机。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隔离中外人民的交流、接触,笼统地排斥外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从而捆绑了自己的手脚,使中国失去了赶...&&&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8年第05期
作者:戴逸
4.论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正& 一、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性明清时期(公元年鸦片战争以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嘉靖年间(年)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科技文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明清之际(十七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各国,究其原因,与明清两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有密切的...&&&
来源:《海交史研究》
1995年第01期
作者:徐明德
5.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根源及其教训
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以史为鉴 ,以免重蹈覆辙 ,因此应充分挖掘其现实意义。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因此 ,国家要发展 ,闭关是不行的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才能弥补过去闭关锁国造成的损失 ,加速发展&&&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05期
作者:常筑
6.浅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
&正& 我们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历史进入了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了。这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人民长期与世隔绝,闭目塞听,窒息了伟大民族的勃勃生机,压抑了亿万中国人...&&&
来源:《桂海论丛》
1987年第05期
作者:黎光
价格:¥27.5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乾隆时代,得不偿失的盛世
价格:¥27.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凤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