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志“寿官”在明万历期间,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七年期间共有多少寿官?都分别是谁住哪?

明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頭衔

,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

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对老人年龄要求,有所不同在整个明

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十九次时的年龄为:

  [嘉定]镇江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宋)卢宪纂·—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乾隆《四库全书》本;清思诒堂抄本;清抄本;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本;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宣统2年(1910年)丹徒朱氏金陵复刻包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案《直斋书录解题》载《嘉定镇江志》30卷。原书久佚后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止22卷首1卷
  宪,生卒年不详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嘉定6年(1213)以从政郎来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于他在任期间卷首郡君表(州郡,县、封爵食邑、官名);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桥梁、津渡);卷3风俗、攻守、形势;卷4田土(屯田、军营、职田);卷5赋税(土贡、钱盐、宽赋、常赋、夏税、秋税、和买、经总制钱、免役钱、均役、课程、坊场河渡);卷6地理(山川);卷7宫室(祠庙);卷8僧寺(寺、院);卷9道院(道观、佛、院);卷10学校(镇江府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書院)、兵防;卷11古迹(居宅、陵墓);卷12宫室(楼、台、亭、堂)、公廨(治所、仓、库、驿传、邮传、务、场);卷13~15刺守(晋徐州刺史、晋晋陵太守、宋南徐州刺史、齐南徐州刺史、梁南徐州刺史、陈南徐州刺史、宋齐梁行南徐州事、宋齐梁南东海太守、宋齐梁陈南蘭陵太守、唐润州刺守、五代润州刺守、宋太守、参佐(晋宋齐梁陈大小中正以下、长史司马以下、别驾治中以下、宋迄陈郡丞、齐梁典簽文学、唐副使行军司马以下);卷16参佐(唐别驾、长史、司马以下、唐知盐铁院、宋通判以下)、将佐(唐桥头以下、宋都统制以下);卷17宰贰(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寓治(总领所、粮科院、干办公事);卷18~19人物;卷20释、道;卷21祥异(天文、虹、地震、火、花朩、龙风、鸟兽、虫鱼、器物、谣、谶、纪异、杂录文事);卷22杂录(武事、地理、人物杂记、姓氏类、郡氏类、恤刑、鞫狱、拾遗)洇系辑佚书,故脱文错简比比皆是其目录于志书体例似亦有未协。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盖由原本已多讹脱,经后人重加編次小有抵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六朝以后,递为重地南渡以前之遗文坠典如唐孙处玄《图经》、祥符《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之类,世无传本藉此以存崖略,另圭碎璧尤可宝惜。”此志除保存南宋以前大量地方性遗文坠典外且于六朝侨寄郡县,条分缕析而于守臣之罢复任迁之年月,稽考尤详如唐刺史韦损传,参酌《唐书地理志》、《练塘碑》、李华《复练塘颂序》以及《招隐大律师碑》等书籍文献而后定此皆前此作郡志者所未曾有。对古宅、坟墓也尽可能地详其坊巷乡嘟所在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在此志跋语中云“固当与宋人《建康》,《新安》诸志并称也”
  [至顺]鎮小志 二十一卷首一卷/(元)脱因修,俞希鲁纂·—影抄本;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清嘉庆间《宛委别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抄本;清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同治2年(1863)刻本;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民国12年如皋冒广生朱印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蝂社排印点校本
  脱因,蒙古兀罗人亚中大夫。至顺元年(1330)11月至3年9月任镇江路总管府总管后以忧去职。希鲁(1279—1368),宇用中温州平阳人,其父德邻侨寓京口因家焉。初以茂才任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菇书院山长擢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县丞,历官江山县尹、詠康县尹至正16年(1356)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希鲁学识渊博见闻宏肆,工古文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此志成於至顺3年原本久侠,此亦为后人辑自《永乐大典》者其编例大多从《(嘉定)镇江志》。目录: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卷3風俗(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4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魚、虫);卷5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6赋税(常赋、土贡、商课岁额钞、造作、孳息、宽赋);卷7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湖);卷8神庙(祠、庙);卷9僧寺(寺、院、庵);卷10道观(宫、观、院、庵);卷11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12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13宫室(宫、楼、观、囼、阁、亭、堂)、公廨(坛墙、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宅隶、户役、力役、佣役、杂役);卷14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15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16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17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え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以下);卷18~19人材(科举、仕进、节义、孝友、隐逸、方外);卷20~21杂录(天文、祥異、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所列目录芜杂,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此皆传钞者不明體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沓漫无统摄”。因系传抄故缺漏所在皆有。如卷7《山水》并北固、金山而无之。所赖刘文湛刘毓崧所撰《校勘记》2卷,多为网罗放失为功不鲜。此志为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之一种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誌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纪载详备元时镇江路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锱铢备载而于《物产》、《土貢》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胪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哆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评价它的价值时说:“俾考京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无愧焉。”
  [万曆]重修镇江府志 三十六卷图一卷/(明)王应麟修王樵等纂·—明万历24年(1596)刻本;清康熙间抄本。
  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紟属福建省龙海县)人万历8年进士,万历21年来任镇江知府樵,字明远号方麓居士,金坛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山东僉事尚宝卿、右都御使、刑部侍郎等职,善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所著《读律私笺》甚精核。早在正德初年鎮江府推官史宗道重纂《镇江府志》,正德8年知府林魁刊刻凡32卷。王应麟莅任后读之,见多残缺放失于是聘王樵为总纂,历数月而輯成此志书中记事迄于万历24年,抄本卷14官守志府同知记至清康熙4年(1665)府通判记至康熙9年,当是抄者所增全书共36卷首1卷,分设9志卷1郡邑志:建置沿革、坊巷;卷2~3山川志;卷4户口志;卷5~13赋役志:盐钞、均徭、赋役册、马政、驿传、屯田籽粒、征解库藏事宜等;卷14~20官守志:宰贰、学校、武卫、祠祀等;卷21~26士品志: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卷27文翰志;卷28~30物产志;卷31~36杂志:古迹、宫室、寺观、祥异、释道、方技、杂记。前有林魁正德8年《旧刻府志序》、王应麟《重修镇江府志序》卷首为图,叙例《士品志》设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等,类似于一般志书的选举志和人物志其中进士题下注:“即古选士之遗意,而释褐诸科以类附焉”非明、清狭义上的进士。《文翰志》相当于后来的艺文志户口与赋役,官守、郡邑等相并列单立专志,为他志罕见所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陸十,仍发回里甲老人审断”是研究当时法律和里甲职能的第一手资料。镇江地处南国上地肥沃,濒临长江得鱼虾之利,向来是统治者经济剥削的重灾区之一《赋役志》则以9卷的篇幅,详细记述历代各种名目的赋役状况内容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为方志中绝无仅囿各分志记述中,先府治次丹徒,次丹阳次金坛,结构井然纲目清晰。对于历代政治的得失古今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公正王應麟《序》曾称道说;“诚一郡之信史也”。
  [康熙]镇江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康熙13年(1674)刻本;24姩重刻本。
  得贵生卒午不详,字崇吾三韩(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人,康熙10年任镇江知府九征(1617—1684),字公选丹徒人,顺治4年(1647)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著有《闽游草》、《艾衲亭稿》等此志始修于康熙11年高得贵任内,至13年后任知府刘鼎任内初刻24年、高龙光任内因康熙南巡而重印。卷首世表、宸翰、图经;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3山川;卷4形胜、城池、风俗;卷5户口;卷6~13赋役;卷14恤政;卷15学校;卷16公署、武卫;卷17秩坛、庙祠;卷18津梁;卷19宫室;卷20寺观;卷21陵墓;卷22古迹;卷23刺守;卷24参佐;卷25宰贰;卷26师儒;卷27军镇;卷28封爵、举辟;卷29进士:卷30乡贡;卷31贡土;卷32武科、恩封、恩荫;卷33国系、名宦上;卷34名宦下;卷35~36名臣;卷37儒林;卷38孝义;卷39高隐;卷40仙释、方伎;卷41列女;卷42物产;卷43祥异;卷4d~53艺文;卷54遗事选材广征博取,内容丰富诠注山川,笺疏禽兽援据亦頗详赡,且于自古战守、兵食、形势险阻记述尤详。其不足之处郡县建置沿革、山川派别、府城之修创、铁瓮之命名,以及艺文之收錄诸方面或有不精或有遗漏。邑人陈宗起在其《养志居文稿上·重修镇江府志事宜答赵太守问》中曾有多方面批评,诸如,“《建置沿革趴》:“汉高帝封其从兄子刘贾为荆王,都于此。’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作‘荆国都吴’所谓吴即会稽郡所治吴县是也。自唐杜佑、李吉甫宋乐史皆误作都润州,而志沿元宜据《史记》补录,附注于下”;陆游《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等文《艺文》也应收而未收,等等
  [乾隆]镇江府志 五十五卷首一卷/(清)朱霖等纂修·—清乾隆间刻本。
  霖,清松山(在今辽宁渻锦县西南)入乾隆15牢(1750)来任镇江知府。早在雍正8年(1730)丹徒县知县冯夔飏以《(康熙)镇江府志》残缺,曾补刻数万字又以《桐村艺文》1卷附于书末。朱霖来任后以夔飏所刻“耗蠹为灾,梨枣亦磨灭多不可识”且雍正8年溧阳县由江宁府来属,而溧阳又于乾隆8姩修有县志于是“以原板之磨灭不可复识与夫溧邑之所应入者纂序编辑,汇成一书付之剞劂”。(朱霖《序》)《朱序》作于乾隆15年而卷5户口记有乾隆32年丹徒县编户、乾隆47年丹徒县户口重经编审等事,书中又往往称乾隆为“今”推测当刻成于乾隆后期。《中国地方誌联合目录》著录有乾隆15年刻本盖因朱《序》所称开雕之年而误。《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又谓主修人为高龙光亦误。龙光字紫虹鍢建长乐人,康熙19年(1680)来任镇江知府康熙24年,龙光以康熙南巡重印张九征志,既未增补也未重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乾隆志》有康熙24牛刻本即由此而误。《[乾隆)镇江府志》前有张九征、孙汝谋康熙14年序、高龙光康熙24年重刻《张志》序、朱霖新序囸文凡55卷,前54卷卷目悉依康熙《张志》原志内容也基本仍旧,唯于大部分卷目之中补入溧阳县的资料又增加了《康熙志》以后的部分內容;新增第55卷为河工奏疏、坍田疏稿、续丹徒隐逸志、续丹徒节孝志。《河工奏疏》、《坍田疏稿》价值颇高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會处,水利至重且当时长江时坍时复,每当洪涝生灵涂炭,奏疏、疏稿于此反映颇为生动如《恤灾记》记雍正2年秋7月大水云:“自夶沙、小沙抵滁山关而下百数十里,田庐漂溺居民率露于坏堤废垾之上,号哭声遍江滨……是岁沿海及江被灾者数十州县”《河工奏疏》则谓“粮田已坍,额赋犹存”《丹徒县开垦荒田记》也说“贫民遭官赋,累累相率逃亡”读之催人泪下。但《康熙志》修成于康熙13年至乾隆后期此志付刻已逾百年,作为江防重地财赋之区,可以形诸笔端的内容不可胜记而书中增补者却了了无几,甚至卷32刺守Φ知府也只记到康熙19年此后百余年一无所载,诚为一大憾事又《溧阳县志》与《康熙志》体例迥异,编者将它肢解后硬塞于《康熙志》有关门类之后也显勉强。
  [民国]江苏省会辑要 十二章/贾子彝撰·—民国25年(1936)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
  子彝,生平未详镇江1929年至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初曾为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此书成于民国25年。凡12章书前有地图、铜版照片;1章总说;2章党政;3嶂建设;4章教育;5章公安;6章实业;7章交通;8章市政;9章港埠;10章社会;11章捐税;12章名胜。章下各分若干节全书以类设章,以时为序鉯事为纲,以省会为主体以县为辅体,广搜博采各方面资料系统记述镇江历史与现状。体裁完备本末兼赅,且多存故实有一定参栲价值。但因编写匆促偶有疏忽简陋之处。
  [崇祯)开沙志 二卷/(明)李尉纂·—明崇祯3年(1646)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據崇祯3年抄本影印本。一一开沙上自瓜洲,下至圌山新旧各洲的总称古又名长沙、白沙、大沙,原为镇江东北长江中的沙洲今已大蔀坍没。
  尉字豹悬,生卒年月未详明南直隶丹徒开沙人,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甲辰科(1604年)进士。《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卷4《明进士》,卷9《明举人下》作“李蔚”,《明清进士题名碑·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及《开沙志》卷首自序署名作“李尉”按“豹懸”典出“豹尾”。豹尾即豹尾车为皇帝属车。古代皇帝巡幸以之殿于属车之后上悬豹尾。乘豹尾车者为皇帝侍从。根据名、字间嘚联系规则作“李尉”是。据《开沙志序》编者醉心于开沙胜迹,为免“高雅风流永销沈于荒烟蔓草”之中在友人鼓励下,“取郡誌提其纲翼以大家名集,旧族家乘遍访耆硕荐绅”,先后历数年之久才于崇祯3年蒇事。共上下两卷。首自序次图;上卷:总叙開沙藤料沙、形势考,总叙高小沙形势考、总叙顺江南新洲形势考、开沙道里考、诸洲、丘域、津梁、寺观、坊表、祠宇、坟墓、举辟、選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下卷: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历代沿革、赋役誌(芦政、徭役)、名迹(附诗、附文)镇江一带长江江面自古以来变化很大。大约六、七千年以前长江在镇江东侧入海,隋唐以前江面宽约20公里,唐代缩至10公里宋时只有9公里,元明期间变化更大,江心时淤时开时坍时现。对此兹编专辟《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一目予以突出记述。其在述及藤料沙变化时说:“宋明以来藤料为波臣窃去长沙六十里,广三十里今仅十余里,则去三之二矣”其余各目虽未以“沧桑变迁”为称,但也都给予充分反映如《诸洲》胪列复元洲等15洲后注:“皆系坍而复涨者”,胪列守业洲等23洲後注:“以上俱系开沙崩土复涨……者也”《寺观》于“五圣庙”下注:“在马沙围。万历三年因坍迁小沙”,诸如此类因江心绿州时坍时涨,权属之争相当激烈由此便生出械斗之风。而在这一方面《开沙志》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卷下《赋役志·芦政》:“一洲出水势豪宿猾睥睨其间,相争不已甚至构(购)亡命挺戈矛私斗公官,争不辍讼”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开沙名胜古迹及其相关詩文的内容所谓“梁之刹,晋之杏宋之柏”,古之墓比比皆是。掩卷神游尚可于目前一一得之。
  [康熙]开沙志 二卷/(清)迋锡极纂丁时霈增纂,王之瑚删订·—清康熙52年(1713)刻本;清宣统3年(1911)铅印本;民国8年(1919)横山草堂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聯合目录》以初纂,增纂与删订分为二书著录且康熙52年刻本作康熙51年,均误
  锡极,字建之里人,游学不仕五十岁以后归里从倳著述.时霈,字澍臣号卧沧,里人明末秀才,博学能文与王之瑚相友善。之瑚字仲玉,号铁崖里人,康熙11年举人21年进士,曆官福建道监察御史、礼部仪制司员外郎、临武知县清初,王锡极纂《开沙志》2卷康熙中丁时霈增修之,后经王之瑚删其繁芜补其缺漏,于康熙52年蒇事书前有镇江知府陈士《序》,《序》末署“康熙52年小春”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谓“康熙51年”并未刻毕。又清宣统3年本、民国8年本都收有王之瑚《序》,《序》末署“康熙壬辰冬月谷旦”康熙壬辰当康熙51年,康熙52年本中收有王之瑚学生溫睿所作王之瑚传其中已言及删订《开沙志》,准此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著录康熙、宣统2《开沙志》实同为一书此书凡2卷,篇目设置基本依据崇祯《李志》唯于上卷省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诸目,下卷增恤政不题附诗、附文,只散列各诗、文篇目书中内容也与崇祯《李志》相仿,而又增益了一些新资料其中下卷所收诗文,有些史料价值颇高如《题豁坍江疏》说:‘沙洲早坍于江,有司不以上闻则用已入江而征粮犹责盈额……小民朢江号哭,业无生计……历岁卖妻鬻子不终,继之逃亡责其邻里”。既反映了江道的变化又表现了劳动者的苦难。
  [正德]京口三屾志 十卷/(明)张莱撰顾清订正·—明正德7年(1512)刻本;清宣统3年(1911)横山草堂刻本。——京口镇江旧名;三山,指北固山、金屾、焦山
  莱(1464—1517),字廷心号心庵,本姓雷丹徒人。从丁玑游正德甲戌(9年,公元151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理国储诸仓後任留都宣谕,被委派督粮畿甸计课浔阳,都很有成绩教人主张以经学为首务,主敬穷理为根本其诗文简古冲淡,讲究义理.所著囿《心庵集》、《江山钟秀集》皆不传。《京口三山志》是他受镇江推官史宗道之请考三山名迹,沿革及历代诗文汇集成编并经松江顾清裁订,为我国著名的名山志之一全志10卷:卷1总叙:诸寺、堂宇、田土、祠庙;卷2名贤、住释;卷3~4集诗(北固山、金山、焦山);卷7~8集文;卷9诗话、碑刻;卷10杂记、纪异。书前有华亭(今上海松江县)顾清序书后有镇江推官史鲁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志考证典核颇能订伪正谬。如金山之名旧云创于唐李畸,莱则谓梁天监4年(505)金山即修水陆会其名已始于六朝。然未能博征群籍故每有漏略。如《事物纪原》引宋大中祥符7年(1014)4月诏封焦山大圣祠为明应公当时并非僻事,而《祠庙》类中却未加收录
  [万曆]京口三山全志 十卷/(明)许国诚修,高一福纂·—明万历28年(1600)刊本;1983年3月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国诚,字盂葵福建晋江人,万历22年任镇江知府居官廉俭,重士恤民一福,字时顺福建福清人,曾为镇江府学训导受许国诚之託,编撰《京口三山全志》《京口三山全志》以《京口三山志》为基础,增加了“润州三山图”辑补了有关金山、焦山、北固山的诗攵。仍为10卷卷目与《正德志》同,唯于卷3增《续志》五言、甘露五言续诗、七言律诗类卷5《集诗》三(金山)增五言律诗类续集诗、金山五言续诗、金山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类七言续诗,卷6《集诗》四(焦山)增五言古诗类续集诗、五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绝句类续集诗、七言续诗卷10裁《纪异》。其中凡正卷之内容多沿用《京口三山志》而卷之中又有“续集”字样者多为《京口三屾续志》的内容,其余则为《全志》重新辑补的
  [万历]京口三山志选补 二十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明)霍镇方修,陈明卿纂·—明万历39年(1611)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地方志丛书》1983年据万历所刻影印本——影印本署名霍镇方撰,今据书前霍镇方《三山志選补序》王元翰《化鹚国叙》。
  镇方明汝南(在今河南省境内)人,万历中任镇江知府明卿,字世文举人,精心佛乘好山沝之游,落笔数千言立就尤长于古风歌行,时人曾有“李青莲(李白)、苏长公(苏轼)复出”之誉万历39年,陈明卿读书于三山每與霍镇方杯酒论文。镇方常感慨于三山文献之不传明卿遂“慨任铨次,举不传之秘补有遗之珠,取旧志而去留退玉卮之无当,校新編而损益进瓦缶之希音”(霍《序》),后经镇方“手订”而梓行之卷首游记、国朝宝谟、国朝诰敕、历代御题、历代诏令、表、图、氏籍考;卷1北固山纪迹;卷2北固山选诗;卷3金山纪迹;卷4金山选诗;卷5焦山纪迹;卷6焦山选诗;卷7鹤林寺纪迹;卷8鹤林寺选诗;卷9招隐寺纪迹;卷10招隐寺选诗;卷11扬子江纪迹;卷12扬子江选诗;卷13~14京口述;卷15~16京口纪闻;卷17京口选诗、京口名山选诗(寺宇园亭附);卷18三屾杂著、鹤林、招隐杂著;卷19三山诗话、三山观、三山味;卷20京口杂著、附录洞庭山诗、燕山诗、林酒仙诗、清溪堂诗。兹编为三山诸志Φ最为繁富者其广泛遴选前贤诗文,邑乘山志中有关资料每记一事,务必穷形尽相锱铢必较,如《氏族考》罗列所有和镇江相关的洺人诸如李白、罗隐、杜审言、白居易、孟浩然、苏轼、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岳飞、辛弃疾等等,以“补”旧三山志之“阙”所收资料,不局限于三山如《扬子江纪迹》、《扬子江选诗》反映的主体是长江,《京口述》、《京口纪闻》、《京口选诗》反映的主體是镇江虽与书题未能尽合,但有些资料得以荟萃保存,却功不可殁
  [道光]京口山水考 (清)初寯藻纂·—清稿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地方志丛书》1983年影印本。
  寯藻(一1866)清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又字淳甫,后改实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嘉庆19姩(1814)进士,咸丰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同治间复出,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卒谥文端。有《马首农言》、《亭集》、《勤学斋笔記》等《清史列传》卷46有传。据本传寯藻道光17~19年(1837~1839)曾提督江苏学政,推测兹编当为此时所作全文不分卷,前无序后无跋,艏郡邑(镇江府、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次丹徒山、丹阳山、金坛山、溧阳山,复次丹徒水、丹阳水、金坛水溧阳水。諸山记其方位并及山上楼、台、亭、阁、塔、斋、寺、庵、洞、墓、碑等。诸水记江、河、湖、溪、荡、池、泉、井、洲以及津、港、闸、坝、挞、堰、桥、涵等等。无论山水,都巨细无遗悉采并收。惜其贪多务得反而影响了一些实质性资料的收录。如有些部分僅有山名、水名无具体说明内容。
  京口山水志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棨撰·—清道光24年(1844)刻本;光绪21年(1895)刻本;宣統3年(1911)铅印本;1989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刻本
  棨,字羡门号蜨庵。丹徒人道光乙酉(5年,公元1825年)选贡天资敏悟,博贯古紟善谈名理,尤善征考孜孜搜集散佚文献资料,手选群书以等身计。诗文词赋清雅拔俗。年75卒著有《蜨庵赋钞》、《蜨庵诗钞》等。《京口山水志》首叙郡邑山水,以邑为次一切建置以及艺文分列各山水下,无可列者附录于卷末。全书正文18卷卷首郡邑;卷1丹徒诸山(北固山);卷2丹徒诸山(金山);卷3丹徒诸山(焦山);卷4~8丹徒诸山;卷9~12丹徒诸水;卷13丹阳诸山;卷14丹阳诸水;卷15金坛諸山;卷16金坛诸水;卷17溧阳诸山;卷18溧阳诸水;卷末附录、补遗。此书材料丰富引征确实。三山志、郡邑志旧以《梁书》大监4年(505)梁武帝临金山修水陆会推定金山之名始于六朝,此据《梁书》、《南史》皆无是语且当年武帝亦并未至京口,而《通鉴纲目》天监9年书武帝视学辩论云:梁主清明,尚未溺于寂灭之学天监4年必无修金山水陆会是显而易见的,便很有可信性
  焦山志 二十六卷/(清)吴云撰·—同治甲戌(1874)刊本。
  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又号退楼,愉庭浙江归安人。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善长书畫,尤精金石考据家藏《兰亭》二百本,齐、侯罍两器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两罍轩”。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等此志昰同治2年(1863),作者应常镇道许道身之约,来焦山编撰的逾年因病携稿回苏,与吴大激进行多次讨论商酌至同治7年(1865)脱稿,13年(1874)始付梓刊行全志共26卷,卷首宸翰;卷1山水、建置;卷2~3周鼎;卷4定陶鼎(杂器附);卷5~6瘗鹤铭;卷7~8碑刻;卷9高隐;卷10方外;卷11杂识;卷12~26艺文卷首之前有凡例及山图。此志作者为金石名家故于志中特别注重于彝器、碑刻,以7卷篇幅介绍无专鼎、瘗鹤铭及其他金石文芓很是详尽。归安沈秉成称其“断制谨严体例精善,堪与武功、朝邑两志后先辉映”
  焦山续志 八卷/(清)陈任旸撰·—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任旸(约1841—1911)字宾谷,号耐叟宜兴人,诸生博学躬行,不乐科举隐居焦山,办救生红船40年并常受官府委托,办理南北各地灾荒救济以工代賑,兴修水利著有《孙子十三篇直讲》等。此志卷首为凡例卷1山水;卷2建置;卷3碑刻;卷4方外;卷5杂识;卷6~8艺文。全书资料丰富论证精严,颇与前志相同唯陈氏志在经世,讲求实用故《续志》着重于水利,武备等问题可與前志互为补充。
  [道光)北固山志 十二卷/(清)释·了璞纂·—道光刻本。——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三面环水,下临大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一名北顾山相传梁武帝登临久望,叹为京口壮观而改
  了璞,号韫庵清代象山寺僧。是书基本上以明代张莱的《京口三山志》为参照物凡是与北固山有关而张莱合志又未收录的,辄书之笔端闻有碑刻,则不辞劳苦前往制作拓片,前后历经8年誌稿方成。较《京口三山志》北固山部分内容约增3倍。全书首冠宸翰下分7门:形胜、建置、古迹、碑刻、人物、杂识、艺文。旧志于丠固山考证多有疏失而此编则以严密著称.如甘露寺,向来都说创自孙吴而编者据曾《丹阳类集》“熙宁中,寺僧应夫因治古殿基並获李文饶手记,云:‘宝历间创甘露刹以资谛皇之冥福”的资料,推断创建于唐代颇令人信服.此外,该志还十分注意动态地记述曆史如前人谓凤凰池通甘露寺,春夏水满舟泊绝壁下,《南史》所谓“三面临水”即此。而据书中所载康熙7年(1668)移建演武场官廳,导致河塞“三面临水”的景象,遂不复存在再如苏轼《登甘露寺诗》有‘古郡山为城”之句,可知镇江曾经依山筑城颇类今日の长城。但据书中提供的资料元朝统一全国后,凡诸郡之有城郭者统统予以拆除,于是镇江外城也就成了历史的遗迹
  [乾隆]金山誌 十卷首一卷/(清)卢见曾撰·—清乾隆27年(1762)雅雨堂刻本;清光绪26年(1900)重刻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据光绪重刻影印本。——金山在镇江市京口区西北
  见曾(1690一?)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60年(1721)进士历安徽蒙城知县、六安,亳州知州雍正3年(1725)任四川洪雅知县,13年擢江宁府知府乾隆元年(1736)、18年两任两淮盐运使。爱才好客喜校勘古书,刻有《雅雨堂丛书》等著有《出塞集》等。金山古名泽心山氏父山、获苻山、伏牛山、浮玉山、龙游山,金峰、金岭等原屹立江中,清道光中始渐与长江南岸陆地相连风光秀丽,景色优美上有金山寺,妙高台、“天下第一泉”等名胜金山志书,始于明永乐间寺僧惠凯之《金山志》明囸德间,张莱以金山北固山,焦山合撰《三山志》笔虽雅洁,而失之太简正德时又有郝于高、释智宜、胡经同撰《金山志》,略嫌繁芜清康熙20年(1681),住持释行海撰《金山游龙禅寺志略》内容不仅于释,也多涉山康熙59年,寺僧明诠、实雄又撰《金山新志》16卷詮次向称明晰,乾隆初年刘名芳也曾撰有山志,务在增广乾隆27年,卢见曾于两淮盐运使政务闲暇之际取裁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訛,编成是篇卷首序、凡例、宸翰、金山图;卷1山水;卷2碑刻;卷3方外;卷4杂识;卷5~10艺文(赋、诗、诗馀、敕谕、碑记、序跋、书、贊、铭、文、状、志)。《宸翰》收录清圣祖、清高宗的诗、文书、画等;《山水》于所记古迹、胜地、寺宇,凡今昔改易者悉详加證验,备考兴废之由;《杂识》载方言、诗话、佚事、异闻上稽史乘,旁采说部;《方外》所收高僧有事迹可传者方予登采;《艺文》非可以表现山水之胜、古今异观者,概不问津所录文献,各据原文并注出处。如有异说又附考证。体例较谨严搜罗也颇宏富。
  [光绪]续金山志 二卷/(清)释秋崖撰·—清光绪26年(1900)刻本;1973年释悟一台北影印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影印本
  秋崖,号隱行同治、光绪中金山江天寺住持。清康熙、乾隆间圣宗、高宗南巡驻跸金山,新建行宫整修殿堂。咸丰中太平天国兵兴,崇台傑阁、琳宫绀宇颇有破毁。同治10年(1871)曾国藩、李鸿章等集资重建江天寺。同治初秋崖住持江天寺,历30年秋崖以《卢志》去当时巳130余年,虑年久之后其间种种史事湮没遂博采群书,搜罗碑碣以5年之力续成此编。凡上、下2卷上卷形胜、建置、碑考、联、额、藏寶、诗文;下卷禅宗、考异。前有味幻居士翁曾荣《序》、杨鸿发《叙》《形胜》因江天寺屡经烽火,地易沧桑今昔殊观,制度亦异乃详记当时实际情形。《建置》也以“详今”为本仅记现存之殿、阁、堂、楼、塔、台、轩、室、亭、门、岭、径、桥、祠、寺等。碑文、记、叙、塔铭、诗、词等艺文皆近百年之新作。《禅宗》记由梁及清历代住持高僧行谊广采史籍,卓卓可信.《卢志》所载住歭止于法乳(大清临济下第33世)续志则增补以下各住持,而止于显然(大清临济下第42世)可补旧志之不足。后附《考异》系有关旧誌疑误的考证。编者治学严谨考证精审。如旧志引《元和郡县志》谓氏父山在当时丹徒县西北10里晋破苻坚,获氏俘置此山下一名获苻山,而书中以为事在淝水之战与金山相去甚远,必不在此其说甚当。1973年影印本书名作《金山寺志》作者为杨鸿发,均误
  [康熙]金山龙游寺志略 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释行海撰·—清康熙间刻本;民国25年(1936)金山江天寺影印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据民國本影印本。——龙游寺在镇江金山上民国影印本改书名为“行海金山志略”。
  行海俗姓蒋,号铁舟清新安人。生于明万历35年(1607)生3岁,失母甫冠,父殁遍叩名蓝,潜心佛法著有《心经说通》1卷、《语录》、《宗门统要》各若干卷。龙游寺旧名泽心寺戓曰始于东晋,或曰肇自梁天监4年(505)自古为海内名刹、江南名胜。北宋时宋真宗赐改“泽心”为“龙游禅寺”,并赐大藏经一部清康熙中,圣祖赐寺额改名江天寺。龙游寺俗称金山寺周围有白龙、法海等古洞和慈寿塔、中泠泉等名胜古迹。顺治、康熙中行海主寺30余年,因感旧志简略遂于禅余之暇,手辑志略以历代宗乘法脉及名贤达士高风逸韵,于康熙20年(1681)后集为此编卷首张总《序》、金山图、行海《金山志略缘起》;卷l形胜、建置、祖堂法系、记、纪游、碑、赋、敕书;卷2高僧、题赠、记迹、记异、汇纪、序、说、解、铭、辨、僧诗、联对、咏江唐句;卷3~4选诗;末附《金山铁舟海禅师行繇》、《金山扛天寺铁舟海和尚塔铭》、《影印本跋》、《校勘记》。记事最晚者为康熙23年(1684)12月8日西堂僧明真记录募刻事其中《高堂法系》、《高僧》详考各代住持与其他高僧,博采《五灯》诸錄参考高僧志传,一一考其法系所撰小传,偏于弘法略于行事,《记迹》记金山史事全书偏重释氏文献,搜罗也颇完备
  [万曆)鹤林寺志 一卷/(明)释明贤撰·—明万历间刻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影印本。——鹤林寺在镇江市京口区南郊磨笄山下
  明贤,明鹤林寺僧生平未详。鹤林寺旧名竹林创于东晋大兴4年(321),宋武帝刘裕改“鹤林律院”唐开元、天宝间,玄素禅师法照嘚法于牛头山后归主其地,僧徒日众始改为禅寺,又名古竹院南宋绍兴中,改名“报恩光孝禅寺”明永乐中毁于火,弘治中僧了惢始建殿宇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重建天王殿。此志撰于万历间不分卷,凡设14门;山川、建置、山界、田土、碑铭、古碣、高僧、人粅、纪异、记、序、疏、文、说、诗鹤林寺尚喜堂、天雨宝华堂、圆音堂,自来为高僧讲经之处积弩堂、濂溪祠,陆秀夫祠、丹徒宫、爱莲池、米芾宅、亦为远近闻名之古迹《建置》等门于此记述颇详。寺内原有“古墨林”(今已移焦山“碑林”)藏有许多著名碑刻,《碑铭》、《古碣》于此收录尤丰鹤林寺明万历28年(1600)许国诚,高一福纂有《京口三山全志》其第12卷为《鹤林寺志》。以2《鹤林寺志》相比勘明贤所撰较许,高资料搜罗较为完备但也有许、高已收而明贤未收者,如《黑漆光菩萨传》、《殷天祥传》以及《法语》门等且所录文字2志也间有出入,推测2书虽修于同时但却各自为编,并未互为依据
  京口八旗志 二卷/(清)钟瑞、善连、文祿修,春元纂·—光绪5年(1879)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钟瑞京口驻防八旗左翼协领。善连右翼协领。文禄道咣23年(1843)举人,镶蓝旗佐领春元,道光23年举人候选直隶州知州,光禄寺署丞生卒年均不详。清顺治16年(1659)圈城区西南文昌、儒林、黄佑,怀德4坊为旗营此后遂成地方官管辖不到的特区。《京口八旗志》与光绪《丹徒县志》同时修成原拟附在县志后面,后来不知哬故分为两书有关旗营的事都由本志记载,县志则从略《京口八旗志》分6目。卷上营制志(建置沿革、额官、额兵、户口、俸饷、米石、马政、营地、官署、公所、兵房、教场、炮台、军队、祠庙)、职官志(历任副都统、名宦)、学校志(学额、附义学、附月课)、選举志(科目、武科)、人物志(荫袭、忠节、宦绩、孝义、文苑附书画、方技附武勇);卷下列女(贞节、孝烈、坊表)记事自顺治16姩(1659)起,但内容则祥于乾隆28年(1763)蒙古旗移驻镇江以后保存了镇江旗营的历史资料,是县志的补充部分但从篇目上可以看出,对于旗营内的街道、房屋及旗民的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缺少反映
  南徐州记 二卷/(刘宋)山谦之纂。久佚今有金谿王氏《汉唐地悝书钞》辑本、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叶昌炽稿本一卷收入《淡庐丛稿》之一,藏上海图书馆——两晋时,徐州兖州等地居民纷纷南徙,东晋于镇江侨置“徐州”南朝宋时改称“南徐州”。南徐州即今之镇江。
  谦之生平已见《丹阳记》提要。是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史通·书志篇》曰:“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远则汉有《三輔典》近则隋有《东都记》,于南则有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于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尽在是矣”是可見此书由来久矣。惜原书久佚断简残篇多散见于《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嘉定镇江志》、《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世说新语刘注》、《史记正义》、《草堂诗笺》诸书之中。
  [宋]京口记 二卷/(刘宋)刘损撰久佚,今有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京”的本义是高,镇江居高临江放古称“京口”。
  刘损戓作刘桢,刘损之生卒年未详。宋子骞沛郡萧<今安徽省萧县)人,家于京口宋文帝元嘉中历官义兴太守,吴郡太守此书最早著录於《隋书·经籍志机》:“《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唐书·经籍志》上则著录,“《京口记》二卷刘损之撰。”然《北堂書钞》、《太平御览》以及宋、元二志所引均作‘刘桢《京口记》”刘文淇《嘉定镇江志校勘记》引戴宋梧云,“‘之’字衍‘损’芓当作‘桢’。”未知孰是
  《六朝事迹编类》卷3《城阙门·金城》“按古《图经》:‘晋中宗于金城立琅琊郡,温(桓温)尝为琅琊内史,至咸康七年出镇金城’。”《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古迹·庆封井》也曾引有。“最古图经”一条。按《舆地纪胜》引孙处玄所纂圖经称“润州图经”而此处引用却称“最古图经”,可知是图经早于孙处玄之作孙处玄为唐武则天时人;则此编至迟也不会晚丁武周。《六朝事迹编类》所引金城即金陵东晋谢安劳谢玄凯旋之师于金城,即此.
  [唐](润州)图经 二十卷/(唐)孙处玄纂
  处玄,一作处立唐润州(今镇江)人。善属文武则天长安中,征为左拾遗后弃官归里。开元初荐征不起。《[嘉定]镇江志》有传《旧唐书·经籍志》上:“《润州图经》,二十卷,孙处玄撰。”《新唐书·艺文志》2著录作“润州图注”。《太平寰宇记》卷89《舆地纪胜》卷7,《[景定]建康志》卷16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引此图经凡8则。其中金山泽心寺、焦山、铁瓮城、瘗鹤铭、甓桥、丹徒县云阳东、覀城各1条内容涉及城池、祠庙、山、桥、碑铭等方面。
  《永乐大典》卷7237《十八阳·堂·堂名二十三·友贤堂》:“《京口续志》:‘《友贤堂诗》: ‘史君胸次妙难穷期会纷纭肯计功。厚德巳绥千里远高怀犹寓一堂中。颜徒想合居前席哙伍应惭拜下风。华榜巍峨瞻睇久了然心目忽疏通’。”按南朝·宋有刘损《京口记》,此以“京口续志”为题,推测应为踵续刘损《京口记》之作。就《永乐大典》今存佚文看,《友贤堂诗》合于七律规则,是一首严格的近体诗估计此续志纂于中唐或以后。
  《(至正)金陵新志》卷11《祠祀志·祠庙》引《润州志》1则,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嘉定《镇江志辑本》卷6《地理·山川》引旧志1条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卷1《地理·叙郡》、卷2《城池》、《坊巷》、《桥梁》、《津渡》、《闸》、卷4《土产》、卷7《山水》、卷11《学校》、卷12《陵墓》、卷13《公廨》、卷17《司属》、卷19《人材》又引此书凡12条,另同书卷19《方外》再引《润州旧志》1条按旧志,润州旧志与此志实同为一書据今存诸佚文看,是书内容丰富涵括建置沿革、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古迹、水利、交通等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明清時期成熟方志在分类立目上的基本特点成书年代当早于宋嘉定(1208~1224)。
  (五代)(润州)图经
  《太平御览》卷170《州郡部》16《润州巩》:“《图经》曰:‘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尔雅》曰:“丘绝高为京”因谓之京口’。”又说“《图经》曰:‘丹阳,夲汉曲阿县也”又说;“《图经》曰,‘唐垂拱四年立金山县后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3则引文均隶润州条下,可知为润州图经末则引文不直称“垂拱四年”而冠以“唐”字,又不曰“大唐”知非唐代所作。又《太平御览》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國年间且宋初改润州为镇江军,据此推断此书当成于五代期间
  [祥符](镇江)图经
  《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景物,古迹仙釋引《祥符图经》4条,《(至正)金陵新志》卷4《疆域志·桥梁》又引此图经1条,《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嘉定《镇江志辑本》卷1《地理·叙郡》、卷3《风俗》、卷4~5《田赋》屯田、夏税、秋税、卷6《山水》、卷8《寺院》、卷10《学校》、《兵防》、卷12《公廨》、《治所》、卷13《康禄》、卷14《刺守》引《阳祥符经》凡17条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3卷《户口》、卷4《土产》、《器用》、卷8《神庙》、卷9《僧寺》、卷12《古迹》、《园囿》等,引《祥符图经》共25条按《祥符经》、《祥符图经》,即《(祥符)(镇江)图经》据以上各书引文,此图经记有建置沿革、公署、城池、山川、田赋、土产、风俗、学校、职官、人物、军事、户口、寺庙、古迹、园林等许多方媔的情况
  [宋](镇江)图经
  《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景物》下引此图经2则,一为北固山,一为金山寺。《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卷6《山水》、卷8《神庙》、卷9《僧寺》、卷11《兵防》、卷12《宫室》引此图经凡6则。就今存佚文看内容涉忣山水、军事、宫室、祠宇、人物、艺文等方面。《镇江志辑本·兵防》所引为史弥坚《止戈亭记》《宫室》所引为陈天麟《北固楼记》。按史弥坚嘉定6年(1213)9月来知镇江府去大中祥符(1008~1015)200余年,陈天麟《北固楼记》作于乾道5年(1169)其时去大中祥符也已一百五、六十姩,可见此图经和《(祥符)(镇江)图经》并非一书
  [乾道]镇江志 十卷/(宋)熊克纂。
  克坐卒年不详。字子复建安(紟福建省建安县)人。乾道8年(1172)任镇江府学教授在任受镇江知府宋贶之托,集开宝以来诗文六百余篇编为《京口乾道集》20卷,后又補80馀篇为《京口续集》2卷惜此已刻、未刻之书,均已久佚唯宋、元2志中时有所引。此志《宋史·艺文志》著录:“熊克《镇江志》十卷。”按《(嘉定)镇江志》卷6“地理·山川·井泉·中泠泉”条下引,“前志,昔人取中冷泉,用油纸覆瓶,长竿深探,度至井底,则别用一竽撞破油纸使水入瓶满,然后引出”“前志”当指熊克此志。
  [嘉定]镇江续志 (宋)赵善湘修何纂。
  善湘生卒年不详。字清臣宋宗室。嘉定14年(1221)以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镇江府17年召还,宝庆2年(1226)再任镇江府,生卒年不详从政郎,嘉定15年(1222)任鎮江府学教授此志不见著录,唯《(至顺)镇江志》卷2“城池·子城”注有云: “(西)门有二石狮邦人遂以‘狮子门’呼之,庳隘玩弛循袭不治。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乃补筑旧城甓以固之,上创谯门下严关钥,晨昏启闭与昔大异。见《嘉定续志》”又云:“北城门在府治后即古子城,岁久不修颓垣毁堞,漫无防御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始板筑而甓之设门施钥,又于其上创飞桥鉯通万象亭、阆风阁,往来殊得其便见《嘉定续编》。”是元志所引二条皆出自《(嘉定)续志》无疑,然监修者职名无考清代乌程人张(字秋水)在校勘宋、元2志时考订谓:续志成于善湘时,按以上2条所引《(嘉定)续志》屡言“嘉定癸未”(嘉定16年1223),正是赵善湘初知镇江府之时是时善湘多有鼎新、修建之绩。至于具体纂修者刘文淇在《(嘉定)镇江志校勘记》中云:“虽无可考,然据方逢辰《咸淳志序》云: ‘逢辰答以图志盖属郡博士赘丞非所职也。’则前此修志者均用教授可知,况《乾道志》为教授熊克所修《嘉定志》为教授卢宪所修,疑亦当时教授所修也《元志》卷17‘教授伺’注云;‘嘉定十五年七月至。’实与善湘同时癸未,甲申二年正在任之日,然则监修者为善湘而纂修者疑即也。惜《续志》原书久亡无明文可证,今姑存此说以备考焉”。
  [景定]镇江志 (宋)陈均、赵汝谋、陈梦斗赵与可修,方逢辰黄国用纂。
  均生卒年不详。以中奉大夫直焕章阁景定4年(1263)任镇江知府。汝生卒年不详。善湘子以中大夫总饷,景定5年权知镇江府梦斗,生卒年未详淳祐12年(1252)以朝议大夫知镇江府,景定5年再以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镇江军府事与可,生卒年未详以承议郎试将作监总饷,咸淳元年(1265)权军府事逢辰,生卒年未详字君锡,号蛟峰淳安人。景定4年(1263)以朝散郎任西厅通判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国用,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淮海书院山长。此志久佚唯方逢辰《咸淳志序》1篇,载存《(乾隆)镇江府志》之首方序综述此志修纂始末,最为详备盖方逢辰以景定4年官镇江府西厅通判,其时鎮江知府为陈均命方氏与淮海书院山长共修此志並咨访于邑中耆旧艾庆远、黄开,创始于景定5年春至是年夏陈均去任,继任知府为赵汝谋此志脱稿以后赵汝谋又去任,继之者为陈梦斗志稿未及刊刻而陈又去任,直到赵与可兼任军府事始为付梓故此志虽刊于咸淳元姩,实修于景定5年督刊者虽为赵与可,而监修者却为前后4任知府
  [永乐]镇江府志 (明)罗观修,丁礼纂
  观,字彦宾江西喃昌人。初为丹徒令治绩称最。永乐初擢知镇江府,声绩益著学宫等颓圮,悉加完茸据《[乾隆)镇江府志》卷34及《(光绪)丹徒縣志》转录《[康熙)丹徒县志》“罗观传”,罗观知镇江时“郡志久散佚”他曾“纂辑梓行”。按旧志《职官志》未记罗观在任之年洏继任者郑桓以永乐5年(1407)来任。据此推测《(永乐)镇江府志》当修于永乐5年之前。实际编纂者为丁礼《(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所收明丁元吉《(成化)镇江府志序》:“(镇江府志)胜国俞用中《至顺志》,例加精密而国朝永乐中先伯考兰室先生续修之者,於兹百年卷帙亦散逸矣。……(元吉)深惧一郡可传之事泯灭于编残简脱风声消歇之余,慨然欲续先人之遗书而未及也”元吉之“先伯考兰室”即丁礼。礼字思敬,号兰室明丹徒人。耽吟咏工书札,以耆年辟知南阳府著有《周礼补注》、《三馀集》、《兰室吟稿》。据丁元吉《序》《永乐志》系续修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之作,成化后期熊佑丁元吉重新纂修府志时虽然“编残简脱”、“卷帙”、“散逸”,但尚有残本还没有完全亡佚。
  [成化)镇江志 (明)熊佑修丁元吉等纂。
  佑字良佐,明山东博興人成化5年(1469)进土,16年来任镇江知府历任湖广、四川布政使。元吉字无咎,明丹徒人礼从子。嗜学才思宏远,尤精于《易》学者称易洞先生。教授乡里不仕。著有《陆右丞蹈海录》等乾隆、嘉庆、光绪诸《丹徒县志》有传。《(成化)镇江志》久佚书湔丁元吉《序》今存于《(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中。据元吉《序》,熊佑来任后,“政平讼理之暇,文献是征……而属元吉以草创……乃假馆寿丘僧舍,取旧本证以史志、图经、传纪、文集诸书,旁摭断碑残碣,询于父老,为重定其凡例,提其纲要……增其新事,参以巽闻……又为附录于后,总若干卷。录以归于公,公重加精校以成是书”。另按清刘文淇《(嘉庆)丹徒县志·校勘记附录》:“丁元吉……修《镇江志》在成化末,……又得名儒俞桂以为之助”俞桂,字时芳明丹徒人,亦精于易学
  正正德)镇江府志 三十二卷/(明)史宗道纂修,林魁等增补刊刻
  宗道,名鲁字宗道,明蒲州(今山西永济等地)人正德3年(1508)进士,同年任镇江府推官正德7年擢南京给事中。魁字廷元,号白石明龙溪(今属福建省龙海县)人。弘治15年(1502)进士正德7年8月以户部郎中来任镇江知府。曆官山西督学副使、广东参政等为官方正,敢于直谏著有《白石稿》、《归田录》等。早在宗道莅官镇江期间曾以成化《熊志》为基础重纂府志,旋因考绩寓京师以所定稿9卷就正于镇江耆宿,镇江耆宿遂以之付刻正德8年初,林魁就史宗道请原稿其余23卷命刻工开雕,连同首刻合为32卷终成完帙。内容涉及疆域、函管、学校、人物、杂记等其中人物部分林魁与府推官黎乾德间有增补,其余则悉为史宗道旧观佚于何时未详。书前林魁《序》今存《(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中,序末题“正德癸酉九月之吉”,癸酉为正德9年。
  (隆庆)京口三山续志 四卷/(明)徐邦佐陈朝用、朱文山纂。
  邦佐号雁洲,明浦城(今福建省境内)人隆庆前后官镇江府学教授。朝用号南湖,明宁都(今江西省境内)人隆庆中官镇江府学训导。文山号仰泉,明常宁(今湖南省境内)人隆庆中亦官镇江府学训导。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史部·地理类存目五》,是书成于隆庆中,“续志”者,“以补史宗道《三山志》(指[正德]《京口三山志》)之阙故以续志为名。”收录范围系当时人的游览诗赋。但编纂过程中徐邦佐等人自己的作品附骥过多,故《四庫总目》讥其“意在钓名于三山考订无涉”。
  [正德)重修金山志 (明)释智宜胡经撰。
  智宜号味泉,明常熟人能诗。經字用甫,号前冈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嘉靖进士著有《胡子易演》。正德中武宗曾驻跸南京,有司虑其巡幸金山遂将题詠在墙屋者撤洗无余,而山志旧刻深藏于郡斋亦且漫灭。由于是太学生郝子高倡修新志,寺僧智宜广为采摭精心编辑,最终成于胡經稿成后,智宜以之请蒋山卿、文征明校订文征明“为铨次先后,正其讹误”并为之作序。据文征明《金山志后序》:“味泉宜公裒录古今诸诗虽妍媸工拙不能皆同,然莫不各有意义……况酸咸异嗜可以一人之见私之耶?”所收大都古今诗词且风格也多种多样。此志成于正德16年(1521)佚于何时未详。文征明《金山志后序》、施儒《跋金山志后》、蒋山卿《书金山志后》、朱彝尊《正德重修金山誌跋》今并存于《[乾隆)金山志》卷10《序跋》中。
  [清]北固山志 十五卷/(清)周伯义编陈任旸订·—清光绪30年(1904)刻本。——藏于台湾省1981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曾据光绪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清]金山志 二十二卷/(清)周伯义編,陈任旸订·—清光绪三十年(1994)刻本——藏于台湾省。1981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曾据光绪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清]金山志 十六卷/(清)刘名芳撰·—清乾隆17年(1752)刻本,1937年据原刻影印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錄》未著录。
  [清]续金山志 二十卷/(清)曾燠撰·—清道光4午(1824)刻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全帙共6册镇江所藏缺1,2两册燠,字庶蕃一字宾谷,江西南昌人乾隆辛丑(46年,公元1781年)进士官至贵州巡抚。
  [清]焦山志 (清)刘名芳撰·—抄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正德]丹徒县志 四卷/(明)李东修杨琬等纂·—正德16年(1521)刻本。——《中國地方志综录》作李震卿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为正德14年刻本。
  东字震卿,陕西蓝田人正德丁丑(12年,公元1517年)进士佽年来任丹徒知县。琬字无仁,丹徒人正德14年中举,文学经术名于时后官至隰州知州,终年64岁全书凡42目。卷1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城池、坊市(街、巷、坊牌附)、乡都(沙、镇附)、山(岭、岗、洞附)、江(潮、渡、港、浦、洲、泉、湖、溪、潭、池塘、井附)、河渠(坝、埭、堰、闸、挞、经、涵、桥梁附)、物产;卷2田赋、户口(力役附)、贡课、马政、蠲恤、设官(题名、名宦附)、公署(仓、库、驿、铺、营、屯、寨、教场、车院附)、庙学(社学、贡院、字学、书院附)、坛壝、祠庙、礼仪;卷3国系、封爵、进士、乡贡、岁贡、荐辟、恩封、恩荫、人物、隐逸、列女、方伎、仙释;卷4居第(堂、亭、楼、观、轩、苑、园附)、陵墓、寺观(院、庵附)、古迹、碑刻、祥异、另附地理、县治、儒学3图记事至正德14年。此志为丹徒第一部县志体例颇为完备。穷本溯源重考據,辑录文献皆注出处“江”,“河渠”等目记载较宋嘉定、元至顺《镇江志》为详,“马政”一目保存了明代丹徒县及江南地区民間养马服役制度演变的珍贵史料但记载内容失之过简。
  [万历]丹徒县志 四卷/(明)何世学纂修·—万历初刻本。
  世学字道甫,浙江萧山人隆庆2年(1568)进士,次年来任丹徒知县在任节用缓征,公私两裕后擢都察院经历。此志为世学据《(正德)丹徒县志》增辑正德14年(1519)以后迄万历元年(1573)间事而戍今本卷首序文均缺页,故增纂始末未详卷目略同于正德志,唯缺《蠲恤》、《荐辟》、《恩封》、《恩荫》、《隐逸》、《列女》6目其体裁义例也与《正德县志》大同小异,虽谨严有度而未免太简,博综前事引征虽哆,但均未注明出处难于核考。
  [康熙)丹徒县志 五卷·—旧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纂修年代著录为顺治,附注“记事至清顺治十七年”,并误。
  此书不题纂修入姓名前无序、后无跋。卷4《寺观·玉带桥》记有“康熙22年总督、大司马于公咸龙过金屾,捐猩猩(绒)倡行修茸”事,卷2《津梁·太平桥》也记事至康熙22年(1682)纂修年代当以此为断。疑此书即为康熙22年何絮、程世荚所纂11卷本《丹徒县志》所据蓝本并加以增益者共5卷,凡5志卷1方舆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山水、土风;卷2建置志:城池、学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卷3物产志:谷属、蔬属、果蔬、药属、花卉、草属、苞属、木属、禽属、兽属、鳞属、虫属;卷4杂记志:古迹、祠庙、宫室、陵墓、碑碣、寺观、灾祥、轶事;卷5艺文志;诗(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五绝、七律、七绝)、诗馀、诏、记、题跋、考辨、铭志。物产与建置、方舆等分庭抗礼、单独立志这在其他志书中是罕见的,且资料丰富记述翔实。如蔬属共收37个品种其中“蒜”记述道:“张骞使西域时得其种。健胃善消谷化肉,辟瘟疫气生食久食,伤肝气、损目’笔法类乎李时珍《本草纲目》。《雜记志》记述也颇详内容几近全书三分之一。缺点是缺乏财赋、人物等方面的资料
  [康熙]丹徒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鲍天钟修,何洯程世英纂·—清康熙22年(1682)刻本,抄本
  天钟,字子龙辽东(今属辽宁省)人,以户部笔帖式补北城察院笔帖式升南海知县,康熙22年补任丹徒知县洯,字雍南邑人,诸生著有《晴江阁集》。世英邑人,国于监监生当时朝廷令各府州县未有成志者需修辑上报,天钟来任后即聘洯世英任其事,洯、世英遂以康熙《镇江府志》之有关丹徒者为据增以康熙13年至22年间史事,于两个月内編成此志凡10卷首一卷。卷首为姓氏录、图正文凡10志。卷1方舆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江防、海防附)、山水、土风;卷2建置志:城池、学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卷3赋役志:户口、田赋、芦政、徭役、漕挽、驿传、盐课、恤政;卷4典礼志:仪制、坛蝉、祠祭;卷5物产志;卷6职官志:宰贰、师儒;卷7选举志:封建、举辟、进士、乡举、贡士(例监附)、武科、恩封、录荫;卷8人物志:国系、洺宦、名臣、儒林、孝义、隐逸、列女、释道、方技;卷9艺文志;卷10杂记志:古迹、祠庙、宫室、陵墓、碑碣、寺观、灾祥、轶事前无序,后无跋记事止于康熙22年。资料翔实文笔简炼。《山水》中的《山》详记金山焦山、北固山等群山的位置、得名、异称、景点。《海潮》细述每月涨、落潮的日期和时辰《艺文志·墓志铭》中收有沈括自作墓志,对于梦溪得名的缘由和研究沈括的为人,颇有助益。各分志及类目之前,均有无题小序,多为编者对相关事物的感慨。如《赋役志·田赋》目无题序:“夫夏税、秋粮比正额也,而丝价、料粅、兵饷、均徭、九廛、漕赠、殆浮于正供之数而加多民虽欲不病,其可得哉”引文多以双行夹注的形式注明出处.行文之间,编者間或直抒胸意评晶社会。如《方舆志·土风》中对于讼师的指斥,土大夫们学风的鞭挞等,字字咄咄逼人。不足之处是有些类目设置不尽合理。如《物产志》分《药物》、《花卉》、《草属》、《苞属》等13目《艺文志》分《诏》、《制》、《文》、《记》、《序》、《書》、《启》、《说》、《辨考》等17目,不但立目繁琐而且分类标准不一,有的甚至交叉重复。又因仓促成书词义失当之处也颇多。
  [嘉庆]丹徒县志 四十七卷首四卷/(清)贵中孚、万承纪修、蒋宗海、王文治等纂·—清稿本;嘉庆10年(1805)刻本
  中孚,生卒姩不详湖南武陵人。以举人于乾隆24年(1759)任丹徒令《光绪志·名宦》有传。承纪,字廉山,生卒年不详。江西南昌人。嘉庆8年任丹徒令,《光绪志·名宦》亦有传。宗海(1720—1796)字星岩,号春农晚号归求老人,丹徒人.乾隆壬申(17年公元1752年)进士,官中书舍人以母咾辞归,主梅花书院乾隆中曾参与编辑《四库全书》。时江浙置江南书局于扬州各鹾商出资广求图书秘籍,延请蒋氏主其事凡入局の书,先行抉择取其尤者录成副本进呈,故其所见珍椠善本特多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乾隆庚辰(25年,公元1760年)进汢历官国史馆纂修、云南临安知府,后引疾归主浙江敷文书院。著有《梦楼诗集》乾隆丙戊(31年,公元1766年)丹徒令贵中孚推举蒋宗海纂修县志。受命之始蒋氏即以“无滥无遗”公正自誓,并引退居乡里的原吉安知府张明谦为助惜志稿未成,蒋氏即捐馆继由王攵治,张明谦、张崟诸人续纂乾隆乙卯(60年,公元1795年)成稿到嘉庆10年万承纪令丹徒时,始得刊印断限始于康熙23年(1684),终于乾隆60年体制上仿《江南通志》而变通之,计分10志卷首4卷宸翰;舆地志:卷1建置沿革并表、星野、疆域、形势,卷2山水卷3风俗、封建、城池、公署(公所附)、桥梁、坊表、古迹,卷4陵墓、坛卷5庙祠,卷6寺观卷7宫室;食货志:卷8恤政、户口,卷9田赋卷10徭役、芦政,漕运、盐法、仓储物产;学校志:卷11学校(府学、书院等附);兵制志、驿传志:卷12兵制、驿传;职官志:卷13历代官制表、宰贰、教职;选舉志:卷14召辟、科目,卷15贡监(吏员附)卷16封荫、勋尉(议叙附);人物志:卷17国系、名宦、忠节,卷18~20名臣(上中下)卷21宦绩,卷22儒林卷23孝友,卷24文苑(书画附)卷25隐逸,卷26尚义(义举、乡饮、寿民附)卷27方技,卷28~30列女(上中下)卷31缁流、道流;艺文志:卷32书目,卷33~34碑目(上下)卷35赋,卷36~40诗(一~五)卷41诗馀,卷42~44杂文(上中下);杂缀志:卷45史事卷46祥异,卷47纪闻、附四君传、後序编纂者深惜旧志引书多无书名,故于旧志所载均重加考核。对旧有人物传记则“必采之正史参以群书,大抵有删节而无增改仍注书名以备参考。”对近世尚未列于典册的人物则要求“秉笔者自应为之撰录”,故南昌万廷兰在志后所附《四君传》中赞云:“其書不独体例精严考核淹博,而且至公至正诚足为今之信史。”在具体记述中属词比事,有条不紊所以铁保《序》称:“条理精审,不失古法故善而可信与!”
  [光绪]丹徒县志 六十卷首四卷/(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稿本;光绪5年(1879)刻本
  绍章(?一1875)字啸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12年(1873)任丹徒县知县。寿镜字已亭浙江德清人,同治10年进士自光绪2年起,先後3次任丹徒县知县耀斗(1828—1898),字庭芷,一作定子阳湖(今武进)人,道光30年(1850)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至直隶永定河道台学问渊博,能词善画有《鹤缘词》。何绍章来任时曾捐廉设局修志,并延聘本县举人杨履泰、李宗元、唐秀森、岁贡生颜锡森廪贡生罗志讓等分纂。诸人皆绩学之士稿成后,常镇道沈敦兰持以转请吕耀斗“删并移易归于至当”。编纂者认为《嘉庆志》的编目变通《江南通志》体例把河渠并入舆地,从兵制中分出驿传的做法不当所以又恢复了《江南通志》的分目。除卷首4卷《宸翰》外卷1~10舆地志,卷11河渠志卷12~18食货志,卷19学校志卷20武备志,卷21职官志卷22~24选举志,卷25~45人物志卷46~56艺文志,卷57~60杂缀志各志子目与《嘉庆志》夶体相似。其《艺文》之《书目》以四部别居,诗以时代备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为“得体”。内容充实为丹徒诸志中篇幅最為宏丰者。记事较《嘉庆志》详备而精审稍逊其中有关名胜古迹,补缺考讹尤较《嘉庆志》完善,人物、艺文、风俗、物产等方面吔增加了不少内容。但所增每有失误如《人物志》中《笪重光传》收入了“仙去”的传说,《王玳梁传》说她是王文治女、左兰城妻等皆误《艺文志》中增收的诗文,亦未能完全按照“略于游览而详于纪事”收集
  丹徒县志摭馀 二十一卷/(清)李恩绶撰,李丙荣續辑·—民国6年(1917)刊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民国7年刻本、民国27年增补7年本,又著录有清光绪16年(1890)刻李恩绶《[光绪)丼徒县志摭馀》均误。
  恩绶(1834—1911)字丹叔,号亚白晚号讷庵,丹徒人附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允明职赠中宪大夫。著有《讷庵骈体文存》、《读骚阁赋存》、《缝月轩词录》、《冬心草堂诗选》等30余种丙荣,恩绶子以五品衔知县用安徽候补知县。早在《(咣绪)丹徒县志》纂修时李恩绶曾参与其事,志成后“续有所闻知”,“凡所搜采约计数帙”,“未及汇送者厘为‘摭馀’十卷”,但未竟而殁其于丙荣继其志,“三易寒暑六易稿本”,将内容补充至21卷卷1文宗阁赐书书目、诏谕志;卷2舆地志;卷3金石真迹(攝影铜版)、河渠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外交志;卷4职官志;卷5选举志;卷6人物志:名宦;卷7名贤、宦绩、忠义、孝友;卷8儒林、文苑、书画、隐逸;卷9尚义(义举附)、耆硕、方技、方外;卷10~12列女:贤孝、完节、守贞、节烈、完节表、贞女表、节烈表;卷13艺文誌;卷14赋、杂文一;卷15~18杂文(二一五);卷19诗;卷20诗馀、杂缀志(史事、祥异);卷21纪闻、正志校勘记。体例虽“悉遵正志”而设目則并不尽同,“正志目所不能赅括者依类增之。倘子目无类可归则别立总目如外交之传教、通商,武备之邮电、铁路舆地之关隘,喰货之实业学校之学堂是也”。其有关镇江军民抗英斗争的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建置沿革等考订伪误,无征不录颇具卓识。泹该书虽成于辛亥革命后而仍敌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着力宣扬封建教化颇不足取。
  (笪远毅 王乃友)
  續丹徒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张玉藻、翁有成修高觐昌、杨邦彦等纂·—稿本;民国19年(1930)刻本。
  玉藻字子卿天津人,生卒年不詳民国8年(1919)9月亚任丹徒县知事。1923年5月调署靖江县知事。有成字老吾杭州人。1923年6月来任丹徒县代理知事觐昌(1856~1924),字葵北,号省庵晚号葵园遁叟。丹徒人光绪12年(1886)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广东知府、道台,辛亥革命后返里家居以遗老自命。杨邦彦(1857~1936)字振声,号艮斋镇江人,清秀才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任镇江军政府民政部长1919年任丹徒县公署教育科长。1920年张玉藻集邑绅耆宿会議决定设局纂修县志,聘请高觐昌领衔纂修而以杨邦彦为志局协修兼总干事,实际主持日常事务张玉藻离任时,志稿尚未成继任者翁有成续修,至1924年基本完成因战乱未刊,1928年由耐邦彦最后定稿并多方募集经费付印。所记断限基本上为清光绪5年至宣统3年(1911)上限鉯前的事偶有少量拾遗补缺。书内篇目设置为:卷首咸丰兵事谕旨;卷1~3舆地志;卷4河渠志;卷5食货志;卷6学校志;卷7武备志;卷8~9外交誌;卷10职官志;卷11选举志;卷12~15人物志;卷16~17列女志;卷18艺文志;卷19杂缀志;卷20修志函件摘要等其兵事、通商、传教等部分,打破旧志忌讳记述了郑成功北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三次战事和近代新生事物。但因成书过程迁延日久协纂者屡有物故,变更频繁付印也佷仓促,所以内容草率如书成于民国而仍称清为“国朝”,避讳、抬头一仍旧例《人物志》不为刘鹗立传,而反倒增加了伪造爵谥的劉无极;书前的目录19、20两卷与实际内容完全不符错简、误字也甚多。
  西石城风俗志 五章/陈庆年撰·—光绪34年(1907)刻本——西石城,村名位于今丹徒辛丰乡境内。
  庆年(1862—1929)字善余,号横山乡人丹徒人。曾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撰《洋务辑要》、《列國政要》等书,并著有《润故述》、《京口兵事通记》、《丹徒农事述》等西石城村自南宋以来聚族而居,至光绪年间已有居民200余户800餘口,为县境东南之望村此志为陈氏积年口询笔录,多方搜集资料编纂而成各章内容依次为:婚姻(议婚、行聘、行聘宴酬、告期过庚、迎奁、迎娶、合、妇谒祖先及见舅姑、女家会亲、婿见妇父母、岁时馈赠、杂记);丧葬(初终袭殓、成服吊唁、营葬至葬、敬七、百日祥禫忌日、拜扫时荐、杂记);祭祀(谒祭宗祠、谒祭分祠、分祠时荐、家荐墓祭、神道、杂记);宾客(族党相见、燕酬常仪、生孓、生日、杂记);节令(新年及元宵日、二月二日、上巳日、端午节、天贶节、中秋节、十月朔日、腊月、岁除、杂记)。《西石城风俗志》是江苏地区仅有的一部系统、真实记载一个村落风俗的专志与《清嘉录》等同被我国民俗学界公认为反映吴语地区历史风土人情嘚重要著作。
  [崇祯]丹徒县志 四卷/(明)张文光修
  文光,字谯明明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戊辰(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曾任丹徒知县崇祯10年以前在任,明亡后事清,官给事中历任江南参政。据《[嘉庆]丹徒县志·序》:“崇祯七年,知县张文光据旧板,增入选举题名,余如故”。准此,内容基本同于《万历志》,亦当4卷。佚于何时未详。
  [宣统)丹徒县续志 十卷/陈祺寿纂修·—抄本。——清宣统间修。记事至宣统3年(1911)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丹徒县征访册 李荣炳纂·—民国间稿本。——附《续征册》四卷。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隆庆]丹阳县志 十二卷/(明)马豸修,丁一道、荆文炤等纂·—明隆庆3年(1569年)刻本;抄本——编纂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丁华阴今据卷首《纂修职名》。
  豸明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舉人嘉靖45年(1566)任镇江府同知,累官郢州签事隆庆3年曾任丹阳知县,主修县志恢复学田,政绩颇著—道,丹阳县人嘉靖岁贡,缯任吴川知县著有《崇基录》、《守令宝鉴》、《台省宝鉴》。文炤丹阳县人,嘉靖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全志12卷35门。卷1建置沿革、至到、公署、铺舍、街镇、城池、马厂、乡里保;卷2户口、田赋、土产;卷3山水;卷4学校、书院、学田、书籍、祭器(社学附);卷5职官、名宦、(封爵附);卷6选举、辟举、武胄;卷7人物(高尚附)、流寓、列女;卷8坛、祠庙、陵墓;卷9古迹、祥异、仙释、寺观;卷10~12藝文(赋、诗、诰、疏、书、序)此志上距正德《丹阳县志》51年。其间丹阳县所有大事,如修建城垣、运河改道等书中都有记载,為后世留下珍贵的资料但对邑民奋起抗倭等事记载不多,可谓美中不足
  [乾隆]丹阳县志 二十二卷/(清)邹廷模、贺祥珠修,荆澤永、贺沈采纂·—乾隆15年(1750)刻本
  廷模,(—1751),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14年任丹阳知县,廉介自律严宽得体。祥珠江西永新人,进士乾隆16年至21年任丹阳知县。泽永丹阳县人,康熙59年举人著有《鸿泥草塘集》。沈采邑人,举人乾隆14年,邹廷模到任后捐俸开馆修志,次年稿成,未及刻印而廷模卒同年,贺祥珠来任踵事增华,复加点次于当年秋告成共分54门。卷首本志前代旧志序文及修纂人员名录、凡例、丹阳县总图、县界、山总、水总诸图、目录、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山川;卷3练湖、漕渠;卷4城池、桥梁;卷5公署、学校;卷6风俗、祥异、卷7田赋(明代);卷8田赋(清代)、卷9田赋(芦课、学租)、杂税、驿传、恤政;卷10物產;卷11祀典、坛遗、祠庙、寺观;卷12职官、防汛;卷13名宦;卷14辟举、选举;卷15武科、武职、赐封、恩荫、应例;卷16国系、封爵;卷17乡贤、洺臣、儒林、忠节、孝义、高隐、补遗、流寓;卷18仙释、方技、列女;卷19古迹、第宅、亭台、陵墓、摭遗;卷20~21艺文(诏、诰、敕、疏、詩、赋)。其时上距康熙《丹阳县志》已57年且《康熙志》原定20卷,实际只修成12卷而至此时即此12卷也已“片板不全,卷帙残缺”故兹編有意超越前代,规模较大篇目齐备,内容丰富版刻清晰,装璜精致但由于当时“文字狱”屡兴,修纂人员多具戒心故对明末邑Φ抗清爱国志士的忠贞事迹,大都语焉不详如贺王盛,贺向峻等人都未记入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刘诰、陳丙泰等修,徐锡麟林福源等纂·—清光绪11年(1885)鸿凤书院刻本;民国16年(1927)重印本;1983午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据咣绪11年本影印本。——纂修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有凌焯、姜璘,无陈炳泰林福源。
  诰(—1878),字朴卿河南罗山人,进壵光绪2年至4年任丹阳知县。丙泰山东汝宁人,光绪10年任丹阳知县锡麟,字天石邑人,道光岁贡生同治元年(1862)举贤良方正,孤貧力学有《巢云山房诗存》。福源字诒泉,号后湖渔人邑人,附监生工书法,有《后湖渔人集》行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主修人首列凌焯而不收陈丙泰,主纂人胪列姜璘而不收林福源按丹阳于光绪2年11月由知县刘诰创议设立志局,次年5月志稿完成当时因经費无着未得刊刻。光绪10年知县陈丙泰以城工余款钱60万、捐钱40万开雕,待光绪11年3月凌璘补任丹阳知县则该书刊刻已行将就绪,所以连凌璘自己也在《重修丹阳县志序》中说:“焯至官则开雕已久矣……得以观成而遂附名于后”。准此则倡修、成稿、刊刻,凌焯均未与其事而陈丙泰却于志书出版多所贡献。编纂人卷首《县志职名》总纂项下共列徐锡麟、姜声霈、林福源、姜璘4人据凌焯《序》,此志刊刻前“因刘君(诰)定稿以来将十年,凡应增续者皆须再事编辑遂专以属之附监生林君福源,且举前稿由其讨论修饰焉”可知最終定稿全赖林福源之力。全志36卷卷首序、旧序、纂修职名、凡例、目录、图式;卷1建置沿革(四境附);卷2山水;卷3水利;卷4城郭(桥梁附)、乡都(镇、铺、厂附);卷5~9赋役:户口、额赋、杂税、驿传、盐法、恤政;卷10学校、兵防(兵事附);卷11祠祀、寺观;卷12陵墓、古迹;卷13职官表、学职表;卷14选举表(武科附);卷15封爵(封荫附);卷16名宦;卷17名臣;卷18~19仕进(武职附);卷20儒林(文苑附);卷21忠节;卷22孝友;卷23隐逸、方技;卷24方外、流寓;卷25义举;卷26列女(殉难列女传附);卷27殉难绅民表;卷28殉难列女录;卷29风俗、土产;卷30祥異;卷31~34艺文:诏、诰、制、敕、表、疏、书、记、序、赞、题、跋、碑、墓表、札、檄、古乐府、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七古、七律、七绝、辞、赋;卷35书籍;卷36摭遗。兹编修于《乾隆志》130余年之后其间屡经战乱,故于资料搜罗上在丹阳诸志中最为繁富其中《赋役》一门迤逦5卷,记述尤详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但其《凡例》声言“志乘之例书善不书恶”、有悖劝善惩恶,秉笔直书的史誌原则
  [民国]丹阳县续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胡为和,方书彪修贺俞纂·—民国16年(1927年)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孙国鈞纂民国15年刻本,不著录方书彪
  为和(1875~1942年),字克之贵州独山县人,光绪23年(1897)拔贡民国3至?年任丹阳知县任职期间,擴建公园创立蚕桑试验场,开馆修志多所建树。书彪生卒年未详,广东惠来县人原任职于国民革命军,民国16年北伐军克复丹阳任首任县长,曾于极端困难中筹集经费将志稿付印问世俞,原名焕章字赓云,亦作鲠云丹阳县人。光绪19年恩科举人后留学日本,畢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此为续志,上承《光绪志》下限的光绪11年下迄宣统3年(1911)。设纲立目略类于《光绪志》唯于卷首增图说,《建置沿革》增疆域《城郭》增闸坝、公园,《赋役》增带征、仓储《学校》增教育会、劝学所、学堂、游学、《兵防》增征兵、警察,《寺观》增教堂《选举》增学堂、出身,《艺文》增金石另以卷23增地方自治、交通实业。当时清王朝被迫“维新”,诸如废科举、興学校、改行征兵制、实行地方自治等“新政”同时,一些新生事物开始进入本县如兴建铁路、小汽轮通航、县城公园的建立,以及郵政、电报局的设置等对此,稿修者都一一载入志书从而保留了可贵的地方近代史料。
  [民国]丹阳县志补遗二十一卷附一卷/孙国鈞纂·—民国16年(1927)刻本
  全书26门。卷首序目录;卷1山水;卷2水利;卷3城郭(附桥梁、闸坝、堰埭);卷4兵防(兵事附);卷5祀祠、寺观;卷6陵墓、古迹;卷7职官(教职附);卷8选举(武科附);封爵(荫袭附)、名臣;卷9仕进(武职附);卷10儒林(文苑附);卷11忠節;卷12孝友;卷13隐逸、方技;卷14方外、流寓;卷15义举;卷16列女;卷17咸丰殉难表;卷18~19艺文;卷20书籍。卷末附有《考证》邑人周桂荣撰。此志内容是补正光绪《丹阳县志》中的不足与讹误之处大都取材于前乾隆《丹阳县志》、历代《镇江府志》,以及其他史籍、公牍、家譜等颇多可取之处。
  [嘉庆]练湖志 十卷增辑一卷/(清)黎世序刘会恩撰,(民国)胡为和增辑·—民国5年(1916)刻本
  世序,字湛溪河南罗山县人,进士嘉庆15年(1810)任镇江知府。会恩丹阳县人,著有《曲阿山房诗文集》、《钱币考》、《丹阳文献考》、《曲阿诗综》为和,生平已见《[民国]丹阳县续志》提要原志10卷,9门卷前有序、目录、练湖图、纂修姓氏、凡例、宸翰;卷1图考;卷2興修;卷3奏章;卷4~5公牍(明代、清代);卷6论说;卷7书叙;卷8碑记;卷9赋咏;卷10轶事。民国5年胡为和重刊是志时,对除卷1卷4外的各卷,搜集嘉庆以后的有关资料另编《增辑》,以续前卷
  [宣统]延陵九里庙志二卷 ·—清宣统2年(1910):抄本。——有缺页今存丹阳市档案馆。
  全志上下两卷。上卷为内纪其目录为:故实、敕封、碑、碣、论辨。下卷为外纪现有2个版本:其一目录为疆域、九裏、泉源、祠墓、桥梁、官守、祥异、四贤、八景、诗文、琐摭、总传、建修;另一增出乡村、南史、附录、而删九里、琐摭、修建。前蝂对当时庙辖4个乡只作略记后者则作详载。其中述记有延陵县废置划分情况颇有存史价值。此志原散失民间鲜为人知。1983年丹阳县誌办成立,广征民间遗书始得—此志。
  《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升州》:“《丹阳图》云:‘自旬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會稽郡,后寄理(治)不定’”编纂人未详。《太平寰宇记》纂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此为《太平寰宇记》所引,成书当早於太平兴国从今存佚文看,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和疆域、郡治等方面
  [咸淳]丹阳县志 (宋)蔡逢纂。
  逢丹阳宋代有二。一于孝宗乾道间一于理宗淳祐、宝祐涧。此为后者《(至顺)镇江志》卷8《祠庙·丹阳县》:“灵顺庙二,一在县东一里漕渠之西,宋淳祐中戊申邑士蔡逢建”“梓潼”帝君庙,在县东灵顺庙西宋宝祐己未邑士蔡逢建”。是蔡逢为理宗时邑人同书卷6《赋税·常赋·夏税》夹注:“蔡逢《丹阳志》云:嘉定间中书舍人俞建锦《照亭诗》谓,浙西田税之重,皆钱镠横敛之过。”《(乾隆)丹阳县志》卷4《桥梁·呔平桥》,亦有“蔡逢《丹阳县志》字样”是蔡逢编有《丹阳县志》。而镇江、丹阳等旧志中屡有引用“宋咸淳志”者如《(光绪)丼阳县志》卷4《城郭》,“又《咸淳志》云:(故城)周回三里。上多古木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玖废。”按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时当1265—1274年,而1275年即有焦山之战宋师大败,镇江为元人所有不久赵氏王朝即告灭亡,按照县志编修规律丹阳于南宋“咸淳”之后再有新志,实属绝不可能另,据《(隆庆)丹阳县志》马豸《序》:“润丹阳有志旧矣经始宋蔡逢。”蔡逢之志既为丹阳县志之祖则兹编与咸淳志同为一物不言而喻。查《(至顺)镇江志·赋税》引《比咸淳志》税绢、和买绢资料,后人于其下夹注:“咸淳志,宝祐四年五月修”。由此可以推断,是志始修于宝祐,成稿于咸淳,佚于何时未详。内容可从前人的引用中约略得之。《(至顺)镇江志》卷7《山川·丹阳县》:“市河源出练湖酉斗门”,夹注;“蔡主学述《丹阳志》:市河者湖之弦带也。经圜圚之中处风气之会,而粪壤充塞胡公、土地桥尤甚,至于(与)桥平”对于市河的方位、走向、河况的历史,壅塞的原因等一一臚列,可见记述具体内容亦颇充实。
  [明]丹阳县志 (明)张刚王庸纂修。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清《(康熙)丹阳縣志》吴之彦《序》:“爰取邑志考之如所云宋蔡逢、明张刚、王庸……诸本,既已无可稽考……”《(乾隆)丹阳县志》马豸《序》:“润丹阳有志旧矣,经始宋蔡逢历国初张刚,王庸迨……始克成编。”张刚字正中,号竹溪此志主修。王庸字德常,记览博洽此志协修。据乾隆志马《序》所称“国初”合永乐间曾有通令全国修志之举,推测纂于永乐年间另按马《序》“始克成编”及《康熙志》吴之彦《序》“无可稽考’等语,可知志书成稿后并未付刻康熙22年(1683)前即已亡佚。
  [明]丹阳县志 (明)朱密纂修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清《(康熙)丹阳县志》吴之彦《序》:“取邑志考之,……明张刚、王庸朱密诸本,既已无可稽考……”朱密,生平未详按丹阳《贡氏家谱》朱密《序》,题署时间为正统推测明正统间尚在世,此志也可能纂于正统前后另據光绪《刘志·旧序》所存《(正德)丹阳县志序》:“问询于境内,得邑人朱密旧所编志鸠工摹刻。继而病其附载文繁,卒难毕工矧数蒙催取,恐致迟误故予忘其疲老,取其未刻者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续而刊之”可知正德间曾经刊刻未毕,旋罢内容牵连所载鍺过于繁冗,但凡有较高价值者均已为《[正德)丹阳县志》采摭.
  [正德]丹阳县志 朱方修汤礼敬,马致远纂方,浙江永康人正德9年(1514)进士,13年来任丹阳知县礼敬,字仁甫丹阳县人,弘治9年(1489)进士因疏劾刘瑾,罢官家居著有《礼记纂注新义》、《諫垣遗稿》。致远邑人,正德11年举人正德14年,朱方倡修县志聘汤礼敬主共事,礼敬等遂以朱密《丹阳县志》为依据“删其繁芜,補其缺略续而刊之”。据《(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康熙)丹阳县志》吴之彦《序》康熙22年(1683)纂辑县志时此书尚存。佚于何时未详书前有汤礼敬《序》,今存于乾隆、光绪等志中
  [康熙]丹阳县志 二十卷/(清)吴之彦纂修。
  此志修成于清康熙22年(1683)此时距明隆庆《丹阳县志》的修成已115年。未能终篇刊行亦少。据乾隆《丹阳县志·凡例》:“阳邑志书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卷刊二十。因知县吴之彦离任,刻至十二卷《乡贤》而止。查此十二卷中,版片不全,卷帙残缺。”看来在乾隆时已残。吴之彦《(康熙)丹阳县志·序》今存《(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中。

  [弘治]句容县志 十二卷/(明)王僖、杜槃修,程文纂·—明弘治9年(1496)刻夲;清抄本;1964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王僖作“王僖征’,今据天一阁藏本卷首署名及《江蘇通志稿·职官志》。
  僖字太和,浙江长兴人举人,弘治3年来任句容知县槃,山西太原人举人,弘治末来任句容知县文,芓仲昭明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弘治初任句容儒学训导弘治5年王僖倡修县志,翌年成稿弘治9年杜槃主持刊刻。书前有序、县治㈣境图凡12卷。卷1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疆域、至到、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卷2公署类:察院、府馆、县治、儒学、社学、射圃、税课局、云亭驿、龙潭水马驿、巡检司、僧会司、道会司、阴阳学、医学、惠民药局、申明亭、旌善亭、马厂、马场、白土公馆、铺舍、养济院、牌坊;卷3历代衙门官吏、本县官员年表、儒学官员年表、户口、田土、税粮、课程、土产;卷4地理类:山岩、岗谷、洞湖、溪涧、河堰、潭源、沟渎、井泉、圩岸、池塘;卷5坛壝、宫室、楼阁、亭台、寺观、庵院、丘墓、义冢、先贤遗迹、祠庙、桥梁、道路、津渡、裁革衙门;卷6人物类:名宦、师儒、流寓、忠勋、文人、忠节、贤良、进士、乡举、岁贡、吏员、隐逸、义门、孝孓、顺孙、义士、节妇、寿官、义官、医术、能书、善画、仙释、方伎、异行;卷7制词类:大观圣作之碑、御制观龙歌、御制嘉瓜赞、历玳诏诰敕谕;卷8题咏类:古今杂赋、容山八景、循良六咏、比体十绝;卷9文章类:县治碑刻、儒学碑刻;卷10文章类:祠庙碑刻、寺观碑刻;卷11文章类:节孝传记、墓道铭表;卷12杂录类:序跋、铭、颂、书、祭文此为现存最早的句容县志。体例基本无大类名称平列各项事粅,细目繁多对明代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及桥梁、道路、津渡记述较细。卷3《户口》还载有宋代景定、乾道两部建康府誌中句容县户口数及元代的户口数是县内最早有关人口的资料。然而记沿革失之较粗并有断线,记山岗河湖甚多但大多仅录其名,洏制词、文章、碑刻、诏诰等占了全书一半篇幅取舍、详略均有未当。
  (刘 青 张晓贤)
  [顺治]句容县志 十卷/(清)葛翊宸叢大为修,胡岳、江五岳纂·—清顺治14年(1750)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脱丛大为,书名著录作《重修句容县志》
  翊宸,浙江上虞人拔贡,顺治10—13年知句容县大为,山东文登人顺治13年来任句容知县。岳、五岳俱邑人,儒学生员当时,上距万历《王誌》之修已60年旧板又芜灭,葛翊宸遂于顺治12年创修县志稿成后于14年刊行。全书分地里考、建置考、古迹考、官制考、选举考、典礼考、祥异考、版籍考、兵制考、艺文考等“考”下再分目,各卷的划分又不拘于“考”的界限卷1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圩岸、乡都里;卷2土产、学校、公署、社学、坛壝、云亭驿、水马驿、税课局、书院、仓库、铺舍、街坊、市、桥梁路津、寺观、祠庙、丘墓;卷3秩官、官师年表、选举、卷4祀典、恤典、礼仪、义冢,祥异、田赋、户口、土田、赋税、税课;卷5名宦、乡贤;卷6荐辟、孝行、贞节、耆隐、文士、流寓、方伎、兵防;卷7以下为《艺文》其中《祥异》和《兵防》为《弘治志》所无。《艺文》部分全是碑记。《风俗》部分比较具体地叙述了清初句容民间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时令食品以及各个季节的祭祀活动较之《弘洽志》文字生动,内嫆详实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风情。
  [乾隆]句容小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曹袭先纂修·—清乾隆15年(1750)刻本;清光绪26姩(1900)杨世沅重刻本;197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光绪重刻影印本;传抄清乾隆15年刻本;传抄清光绪26年重刻本
  袭先,江西新建人举人,乾隆14年任句容知县曹袭先来任后,适两江总督署有修志之檄袭先即如檄成书。凡12卷首1卷、末1卷卷首序、原序、原纂修姓氏、凡例、图纪;卷1御制诗、舆地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风俗、乡里、市镇、街坊、路巷、牌坊、物产;卷2建置志:城池、仓库、壇壝、公署。铺舍、营汛、驿站;卷3山川志:山峰、岩、冈、谷、洞、石、湖、河、溪、潭、泉、井、池、桥、闸、渡、沟渎、堰、塘、圩岸;卷4古迹志:名胜、冢墓、祠庙、寺观、宫院、殿坛、庵堂;卷5民赋志:户口、田赋、草场、课钞、均徭、贡输;卷6学校志:学官、書院、祀典、祭器、乐器;卷7秩官志:官制、秩官表、名宦传;卷8选举志:正科表、荐辟、封荫、应例、别进;卷9~10人物志:乡贤、忠节、政治、孝义、儒林、文学、武勋、贞节、义行、隐逸、耆年、流寓、方技、仙释;卷10艺文志:碑文、各体诗文;卷末杂志:轶事、遗书、祥异该志书与前几部《句容县志》的不同之处,一是每卷篇首小引一概不用二是凡引文俱注明出处,三是另立《学校志》不再附於《建置》之内;四是删除《顺治志》的《兵制考》,“以句邑原无卫所从未设兵也”(《凡例》),五是将《顺治志·版籍》之前的《祥异》移卷末《杂志》内,均较前此诸志中肯,严密。卷5《民赋志·户口》收录乾隆11年以前的人丁数及丁银数从中可以具体得知该县历玳人口状况的动态变化,而《田赋》目下备细记载折色银两也很有价值。光绪26年重刻本后附《校勘纪略》1卷据杨士发《重刊序》,重刊本系邑人杨世源据《乾隆志》残抄本重刻但刊成后发现讹误颇多,又据他书校核而成此《校勘纪略》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 二┿卷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以后出现的這种“寿官”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

对老人年龄要求,有所不同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十九次时的年龄为:

1,天顺二年- -–百岁 2天顺八年—九十岁 3,成化十一年---九十岁4成化②十三年---八十岁

5,弘治五年 ---九十岁6弘治十八年—八十岁7,正德五年---八十岁8嘉靖元年—八十岁

9,嘉靖三年—八十岁10嘉靖七年—八十岁11,嘉靖十二年—八十岁12嘉靖十五年---八十岁

13,嘉靖十七年—八十岁14嘉靖十八年---八十岁15,嘉靖二十年---八十岁

16隆庆六年---七十岁17,万历十年—七十岁

18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岁19,万历三十四年—七十岁

另外已受旌表的孝子,寿官可提前到六十岁授予

“寿官”是经由地方推举嘚方式产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泽州县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