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形容性格特点对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偏爱古装剧,因为其是东方古典美的一张名片,也更能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其烂漫的想象手法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塑造出来,他们也秉持着自己独特的风貌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

历史剧:《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大明宫词的薛绍

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千古一帝,他有着极其传奇的登基经历,有着多疑而又专断的性格,他杀伐决断,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他多情而又无情,将陈阿娇贬斥长门宫,又逼迫了卫子夫自尽。胡玫作为一个女性导演,以其细腻而又大气的手法,塑造了汉武帝刘彻痛苦而又辉煌的一生。而对于汉武帝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应该从他的性格方面来分析。而情节的安排是尤为重要的,无论导演将其塑造成怎样的性格,他都应该按历史的轨迹去发展,胡玫在着墨极少的历史篇章上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汉武帝,不脱离历史,却又独具性格。

这部电视剧从刘彻四岁开篇,那时的汉朝内忧外患,内是七国之乱,外有匈奴入侵。汉景帝不得已采取“清君侧”杀了恩师晁错,却徒劳无功,而匈奴的侵犯使汉景帝不得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刘彻的亲姐姐送去和亲。那时的汉武帝虽处幼年,却依然树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在南宫公主出嫁的那刻,马车行使远方,而幼年的刘彻穷尽全身之力在追赶,这种感人的篇章在如此厚重的历史剧里却又给人强烈的心理震撼,虽然真实的历史上汉朝并没有真正的公主前去和亲,这一桥段也纯属杜撰,但是为了汉武帝对反抗匈奴的决心,这里的这种方法使戏剧效果更加冲突。

历史上都说,汉武帝因为儿时一句“若得阿娇为妇,便以进屋贮之”而得到刘嫖的青睐,向景帝说尽好话而使非嫡非长的刘彻得到了太子之位。作为一部根据《史记》和《汉书》改编的电视剧自然最真实的还原了这一情节,而汉武帝登基后,窦氏太皇太后又给了他极大的镇压,汉武帝的内心压抑之火可想而知,于是在大政归还后,不仅冷落了陈皇后,也将窦氏一族连根拔起,初登大宝的六年外戚的压制使汉武帝对权利的极其渴望,电视剧为了把汉武帝的这种权利欲的性格塑造好,在其后,卫青得汉武帝一路提拔后也终于权倾朝野,得到了汉武帝的猜忌,于是他不再重用卫青,而启用了霍去病。其实历史上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是如鱼和水,并没有这一说。


历史上的汉武帝是一个花心男,他曾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妇”,在电视剧里,只是单纯的安排了四个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美人。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和勾弋夫人。

电视剧里在陈阿娇之前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子,叫刘陵。但是年轻的汉武帝的意识里却非常清楚,此时的他大权未稳,必须得附着陈皇后的势力,于是说出了“天下纵有湖海万千,朕眼前只能取一瓢饮。”对待刘陵,他狠心拒绝,可见其无情。但是历史上的刘陵与汉武帝并无瓜葛。

汉武帝在四岁的时候便说出了“金屋藏娇”的情话,天生多情在此可见。但是由于对外戚干政的痛恨,再加上美貌的卫子夫的出现使他对陈阿娇弃置一旁,最后因巫蛊之祸而永禁长门

卫子夫成也巫蛊,败也巫蛊,因陈阿娇的巫蛊之祸成为皇后,年老时,又因被人嫁祸施巫蛊而终。武帝出兵匈奴,全靠卫家,最后却又屠戮了他们全门。

“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说的是李夫人,他是令汉武帝怀念一生的女人,只因芳华早逝,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胡玫比较偏爱卫子夫,电视剧中对李夫人着墨很少,但李夫人最后病危因面容憔悴拒绝面圣这一故事却得以了保留。

勾弋夫人怀胎十四月生下了皇六子刘弗陵,行事有武帝的作风,也很受武帝的喜爱。卫太子驾崩后,汉武帝为防太后专政,将勾弋夫人处死。

汉武帝身边的女人当然远非这几个,但是这四个女人具有传奇性和代表性,曾被武帝多情眷顾,结局却无一善终,虽然是一部铁血历史剧,但是以美人为缀,却独具浪漫。


、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的引领者

电视剧还是把汉武帝塑造的过于完美,在朝政决策上几无疏漏,就比如里面司马迁虽然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存在,仿佛却成了衬托汉武帝的酱油,汉武帝在临终之际召来了司马迁,司马迁说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佳句”而武帝说出了“你以为你真的了解真么,已经发生的,还没有发生的,朕不能改变也来不及改变了。”这句话说过之后,旁白交代了汉武帝驾崩。电视剧以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对话结束。人人都说司马迁做《史书》,对汉武帝颇有微词,但也算评价客观,可电视剧的这一安排好像是司马迁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体会这么汉武帝伟大的历史观一样。不过,这也将电视剧的史诗化风格得以更高的展现,将一种再伟大的历史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的震撼留给观众。我们能明显感觉出胡玫对英雄的膜拜,将武帝塑造成了神而非人,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媒难以承载很厚重的东西,既然这样那么电视剧里被神化的武帝更容易吸睛。

《汉武大帝》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古装剧,所以感触颇深。接下来要说的是《大明宫词》

这部电视剧纯属戏说,所以它并没有《汉武大帝》的厚重感,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戏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倒是独树一帜。

薛绍是太平公主一见钟情的男子,武则天为使太平公主愿望达成,将薛绍的结发妻子慧娘杀死,使太平公主与薛绍成亲。薛绍在坚守着和慧娘誓言的同时却又爱上太平公主的同时死在了她的剑下。薛绍这一性格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他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要求自己认为“一生只能爱一人”当他爱上太平公主的那一刻,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便选择了自尽。年轻时的赵文瑄非常符合薛绍温润如玉的气质,一举一动都透漏着一丝文弱,他是一个懦弱者,在强权面前不敢反抗。他极其矛盾和茫然,愧对慧娘,也愧对太平。所以死亡是他的必然结局,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道德上的解脱。

以上两部电视剧属于是在基础的剧本创作上直接改编的电视剧,下面我想谈谈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呈现。


金庸剧:《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和《神雕侠侣》里的杨过

以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和于正版的《神雕侠侣》为例看杨过的人物形象塑造

新生代武侠小说无疑是以金庸为鼻祖,他的影响之大无论对于亚洲还是全世界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则总是能引领收视热潮。我非常佩服金庸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精准,那么在文学作品嬗变为影视作品之后,人物的原有风貌是否能得以保存呢?我想以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和于正版的《神雕侠侣》对主人公杨过的塑造为例,来分析演员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关键性作用。

张纪中作为一个金庸剧的专业户,他所导演的很多金庸剧都被金庸迷奉之为经典,其中就包括《神雕侠侣》。此剧唯美而又飘逸,确实将原著的灵魂核心表达了出来,即杨过和小龙女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神雕侠为天下之大义的无私和凛然。反观于正的这一版本,也继续延续了以往于正“天雷滚滚”的路线,服饰装束更是色彩纷呈,十分花哨。但是撇去两版电视剧所呈现给人们最直观的体验,去理性地剖析人物造型,我认为于正在塑造主人公杨过这一形象上更胜一筹。

  1. 从演员的人物外形来分析

    金庸给了杨过一幅好皮囊,从而使很多女子都“一见杨过误终身”,书中对他的外貌描写也多是“眉清目秀”、“清秀”、“俊秀”等,那么观乎两版杨过演员的外形,黄晓明版的杨过给人一种太过俊朗而又刚强的感觉,没有“秀”的感觉,而陈晓面容秀气,似乎更加符合原著。杨过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黄晓明的外形也很正统,更像传统意义上大义凛然的英雄,这对于反对传统礼教的神雕侠似乎是格格不入的。陈晓的可塑性很强,亦正亦邪,为正义时,他可以为了一个无辜的被金兵以残忍手段而弄死的新生儿不断呼起自己的民族责任心,行事邪门时,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小龙女而冲破世俗所看重的纲常。陈晓在清秀而又亦正亦邪的外表下将这样一个复杂的英雄形象给塑造了出来。

  2. 从演员对人物性格的诠释来分析

    杨过的人物性格很复杂,即自卑又自负,既悲天悯人而又愤世嫉俗,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是他的性格中却很果决,不存在任何茫然的成分。而陈晓一怒一喝间便将杨过的凌厉性格塑造的很好,他的自负多来源于自卑,面对郭芙,他则是怀着一颗卑微的心,所以当郭芙在他面前趾高气扬时,他久久压抑的自卑终于喷发出来,从而演变为自负,即对郭芙的不屑。陈晓的发怒多像是积累后的怒而黄晓明的怒更像是片刻的火山喷发,一蹴而就,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而且黄晓明在塑造杨过形象上也显得单薄和乏力,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时小龙女被甄志丙奸污后而误以为一切是杨过所为后愤然离去。黄晓明的表演则是捶地顿足,一脸的无辜和傻气,而陈晓的表演则是慌乱和自责,更像是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再有就是,后来杨过在小龙女舍弃自己之后无意之中再回到郭靖黄蓉家中时,黄蓉怜其孤苦,要尽释前嫌,在原著中描写这一场景时,杨过也是感念之心大增,不仅传授内力于身体不健的黄蓉,更是要把洪七公的死因告诉她。虽然杨过是一个性情中人,但是绝不是很鲁莽,他的感情变化也是会经过一定的思考,而不是如黄晓明的表演那般像3岁的无脑婴儿般能顷刻间将这一欣喜给呈现出来,与杨过复杂的性格并不匹配。他将杨过的性格塑造得太过莽撞,从而使杨过失去了一定的灵韵与聪慧。

  3. 从演员对人物的感情态度来分析

    原著《神雕侠侣》是一部讲爱情的书。主人公杨过对小龙女的痴情更是世间少有。但是他的生性却遗传了父亲杨康的三分轻薄和无赖。他命里犯桃花,几乎所有的年轻的女子都“一见杨过终身误”,而他对那些女子们或许也曾砰然心动,但是已有小龙女珠玉在前了,他的心里便再也容纳不了第二个人。拿陆无双来说,她和杨过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各种满嘴胡言,相处之时可以更随意。而和小龙女,他则心怀敬重,处处端着,生怕惹她怒,惹她不高兴,少了一种随心。从性格匹配来说,陆无双可能跟杨过更配。但是他的痴情和不渝却是在风流之上的,他从每个女子身上都找到了小龙女的影子,足见其风流但不多情。之前说黄晓明没有陈晓的亦正亦邪之感,在他对待感情上就更能体现了。黄晓明没有那种邪气,也看不出来他的风流本性。他对待那些倾心于他的女子也仿佛并没有很深的感受,只是天天念叨着小龙女,只能看出来其痴情专一和心无旁骛,将杨过的形象在侠之大者的方向塑造起来,却忘了我们所喜爱的杨过是一个颠覆性的英雄。陈晓所饰演的杨过在一众女子之间,虽然没有漂泊不定,但至少也对一些多情的女子心生怜惜,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哪怕有一丁点的心动,也要立马用和小龙女发过的誓言来扼杀,也足见其风流本性,天生就是情种,且陈晓的眼角眉梢似乎更像一个情圣,他的表演也很放得开,没有黄晓明那般得拘束,更能将神雕侠的放浪不羁却又困于情感的形象给圆满地展现。

    我认为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不是情节所带给他的,更重要的是演员将人物性格塑造的饱满而有生命力。以上也只单单是我粗浅的看法。虽然新版的《神雕侠侣》剧情走向很狗血,但是陈晓所塑造的杨过却是又一大荧屏形象。


    人物:《倚天屠龙记》张无忌

    非常佩服金庸对人物性格极其准确的塑造,由于文字小说对人物塑造的成功,才能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得以成功。原著中的张无忌仁慈而又优柔寡断,应该是金庸笔下杀人最少的男主角,但是在感情方向毫无定性,在四女之中徘徊不定。皆因其天性过于纯良,从小生活在空无人迹的冰火岛,对人间险恶并不了解,只要别人对我好,我便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差,我也以德报怨。冰与火铸就了他温润的气质。由于缺乏人际交往,张无忌并没有统筹大局的能力,也缺少勾心斗角的算计,所以他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最后将大好河山留给了朱元璋,携赵敏飘然而去。

    苏有朋版的《倚天》应该是一个翻拍成功的范例。苏有朋与张无忌的形象也非常的贴切,电视剧也保留了原著中张无忌性格形成的脉络线,可谓是环境影响了性格。性格因果发展极为合理。


    安陵容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和宫里的其他妃子相比,她的出身是异常的低下,所以难免会自弃自伤。在原著小说中,是这样安排的,安陵容喜欢甄嬛的哥哥甄衍,但是甄嬛为了断绝安陵容的这一念头,给哥哥做了媒,自此安陵容便恨上了甄嬛。但是电视剧中确是安陵容在选秀时遭夏冬春的欺负,而得到了甄嬛的帮助,后来入宫前去投靠了甄嬛。她对甄嬛也算是全心以待,但是甄嬛似乎更看重与沈眉庄的情谊。刚开始她和沈眉庄得宠时并未向皇上推荐安陵容,而后来沈眉庄遭陷害才想起去扶持。对于安陵容这样敏感而又自卑的性格,她和甄嬛决裂的最为合理的理由应该是性格使然。而不应该是因情决裂。所以电视剧在塑造安陵容这一性格的转变更为合理。而陶欣然也将一个可恨而又可怜,自卑又自负的安陵容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活。比如她得宠时的喜极而泣,父亲被救后的喜极而泣,都能反应出她卑微的性格。

    网络小说更注重情节的推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还是很显乏力。比如《琅琊榜》的原著中塑造了一个智计多谋,却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梅长苏。但是形象却很书面化,有点单薄无力。

    而在胡歌的演绎下,梅长苏的性格才完整表现出来,少年时的天资骄纵,地狱归来后的自卑与自伤。梅长苏总是渴望变回林殊,也是因为其骨子里对梅长苏阴诡性格的不认同,而对林殊则是深刻的怀念。所以无论最后从家国方面还是从自身方面,变回林殊都是他最大的渴望,也是他的宿命。

    总结:电视剧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前期的性格导致后期性格的形成,一切皆是必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倒不如说是那些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但是时下有太多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味地追求情节,从而忘却了人物才是故事的核心

    历史剧的人物性格塑造: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塑造,人物按历史的轨迹去发展,越接近结局就越接近历史

    金庸剧的人物性格塑造:保留原著风格中金庸对人物塑造的准确把握度

    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虽然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但是需要电视剧编剧的后期加工才能将人物塑造好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偏爱古装剧,因为其是东方古典美的一张名片,也更能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其烂漫的想象手法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塑造出来,他们也秉持着自己独特的风貌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

历史剧:《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大明宫词的薛绍

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千古一帝,他有着极其传奇的登基经历,有着多疑而又专断的性格,他杀伐决断,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他多情而又无情,将陈阿娇贬斥长门宫,又逼迫了卫子夫自尽。胡玫作为一个女性导演,以其细腻而又大气的手法,塑造了汉武帝刘彻痛苦而又辉煌的一生。而对于汉武帝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应该从他的性格方面来分析。而情节的安排是尤为重要的,无论导演将其塑造成怎样的性格,他都应该按历史的轨迹去发展,胡玫在着墨极少的历史篇章上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汉武帝,不脱离历史,却又独具性格。

这部电视剧从刘彻四岁开篇,那时的汉朝内忧外患,内是七国之乱,外有匈奴入侵。汉景帝不得已采取“清君侧”杀了恩师晁错,却徒劳无功,而匈奴的侵犯使汉景帝不得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刘彻的亲姐姐送去和亲。那时的汉武帝虽处幼年,却依然树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在南宫公主出嫁的那刻,马车行使远方,而幼年的刘彻穷尽全身之力在追赶,这种感人的篇章在如此厚重的历史剧里却又给人强烈的心理震撼,虽然真实的历史上汉朝并没有真正的公主前去和亲,这一桥段也纯属杜撰,但是为了汉武帝对反抗匈奴的决心,这里的这种方法使戏剧效果更加冲突。

历史上都说,汉武帝因为儿时一句“若得阿娇为妇,便以进屋贮之”而得到刘嫖的青睐,向景帝说尽好话而使非嫡非长的刘彻得到了太子之位。作为一部根据《史记》和《汉书》改编的电视剧自然最真实的还原了这一情节,而汉武帝登基后,窦氏太皇太后又给了他极大的镇压,汉武帝的内心压抑之火可想而知,于是在大政归还后,不仅冷落了陈皇后,也将窦氏一族连根拔起,初登大宝的六年外戚的压制使汉武帝对权利的极其渴望,电视剧为了把汉武帝的这种权利欲的性格塑造好,在其后,卫青得汉武帝一路提拔后也终于权倾朝野,得到了汉武帝的猜忌,于是他不再重用卫青,而启用了霍去病。其实历史上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是如鱼和水,并没有这一说。


历史上的汉武帝是一个花心男,他曾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妇”,在电视剧里,只是单纯的安排了四个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美人。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和勾弋夫人。

电视剧里在陈阿娇之前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子,叫刘陵。但是年轻的汉武帝的意识里却非常清楚,此时的他大权未稳,必须得附着陈皇后的势力,于是说出了“天下纵有湖海万千,朕眼前只能取一瓢饮。”对待刘陵,他狠心拒绝,可见其无情。但是历史上的刘陵与汉武帝并无瓜葛。

汉武帝在四岁的时候便说出了“金屋藏娇”的情话,天生多情在此可见。但是由于对外戚干政的痛恨,再加上美貌的卫子夫的出现使他对陈阿娇弃置一旁,最后因巫蛊之祸而永禁长门

卫子夫成也巫蛊,败也巫蛊,因陈阿娇的巫蛊之祸成为皇后,年老时,又因被人嫁祸施巫蛊而终。武帝出兵匈奴,全靠卫家,最后却又屠戮了他们全门。

“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说的是李夫人,他是令汉武帝怀念一生的女人,只因芳华早逝,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胡玫比较偏爱卫子夫,电视剧中对李夫人着墨很少,但李夫人最后病危因面容憔悴拒绝面圣这一故事却得以了保留。

勾弋夫人怀胎十四月生下了皇六子刘弗陵,行事有武帝的作风,也很受武帝的喜爱。卫太子驾崩后,汉武帝为防太后专政,将勾弋夫人处死。

汉武帝身边的女人当然远非这几个,但是这四个女人具有传奇性和代表性,曾被武帝多情眷顾,结局却无一善终,虽然是一部铁血历史剧,但是以美人为缀,却独具浪漫。


、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的引领者

电视剧还是把汉武帝塑造的过于完美,在朝政决策上几无疏漏,就比如里面司马迁虽然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存在,仿佛却成了衬托汉武帝的酱油,汉武帝在临终之际召来了司马迁,司马迁说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佳句”而武帝说出了“你以为你真的了解真么,已经发生的,还没有发生的,朕不能改变也来不及改变了。”这句话说过之后,旁白交代了汉武帝驾崩。电视剧以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对话结束。人人都说司马迁做《史书》,对汉武帝颇有微词,但也算评价客观,可电视剧的这一安排好像是司马迁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体会这么汉武帝伟大的历史观一样。不过,这也将电视剧的史诗化风格得以更高的展现,将一种再伟大的历史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的震撼留给观众。我们能明显感觉出胡玫对英雄的膜拜,将武帝塑造成了神而非人,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媒难以承载很厚重的东西,既然这样那么电视剧里被神化的武帝更容易吸睛。

《汉武大帝》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古装剧,所以感触颇深。接下来要说的是《大明宫词》

这部电视剧纯属戏说,所以它并没有《汉武大帝》的厚重感,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戏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倒是独树一帜。

薛绍是太平公主一见钟情的男子,武则天为使太平公主愿望达成,将薛绍的结发妻子慧娘杀死,使太平公主与薛绍成亲。薛绍在坚守着和慧娘誓言的同时却又爱上太平公主的同时死在了她的剑下。薛绍这一性格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他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要求自己认为“一生只能爱一人”当他爱上太平公主的那一刻,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便选择了自尽。年轻时的赵文瑄非常符合薛绍温润如玉的气质,一举一动都透漏着一丝文弱,他是一个懦弱者,在强权面前不敢反抗。他极其矛盾和茫然,愧对慧娘,也愧对太平。所以死亡是他的必然结局,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道德上的解脱。

以上两部电视剧属于是在基础的剧本创作上直接改编的电视剧,下面我想谈谈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呈现。


金庸剧:《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和《神雕侠侣》里的杨过

以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和于正版的《神雕侠侣》为例看杨过的人物形象塑造

新生代武侠小说无疑是以金庸为鼻祖,他的影响之大无论对于亚洲还是全世界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则总是能引领收视热潮。我非常佩服金庸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精准,那么在文学作品嬗变为影视作品之后,人物的原有风貌是否能得以保存呢?我想以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和于正版的《神雕侠侣》对主人公杨过的塑造为例,来分析演员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关键性作用。

张纪中作为一个金庸剧的专业户,他所导演的很多金庸剧都被金庸迷奉之为经典,其中就包括《神雕侠侣》。此剧唯美而又飘逸,确实将原著的灵魂核心表达了出来,即杨过和小龙女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神雕侠为天下之大义的无私和凛然。反观于正的这一版本,也继续延续了以往于正“天雷滚滚”的路线,服饰装束更是色彩纷呈,十分花哨。但是撇去两版电视剧所呈现给人们最直观的体验,去理性地剖析人物造型,我认为于正在塑造主人公杨过这一形象上更胜一筹。

  1. 从演员的人物外形来分析

    金庸给了杨过一幅好皮囊,从而使很多女子都“一见杨过误终身”,书中对他的外貌描写也多是“眉清目秀”、“清秀”、“俊秀”等,那么观乎两版杨过演员的外形,黄晓明版的杨过给人一种太过俊朗而又刚强的感觉,没有“秀”的感觉,而陈晓面容秀气,似乎更加符合原著。杨过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黄晓明的外形也很正统,更像传统意义上大义凛然的英雄,这对于反对传统礼教的神雕侠似乎是格格不入的。陈晓的可塑性很强,亦正亦邪,为正义时,他可以为了一个无辜的被金兵以残忍手段而弄死的新生儿不断呼起自己的民族责任心,行事邪门时,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小龙女而冲破世俗所看重的纲常。陈晓在清秀而又亦正亦邪的外表下将这样一个复杂的英雄形象给塑造了出来。

  2. 从演员对人物性格的诠释来分析

    杨过的人物性格很复杂,即自卑又自负,既悲天悯人而又愤世嫉俗,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是他的性格中却很果决,不存在任何茫然的成分。而陈晓一怒一喝间便将杨过的凌厉性格塑造的很好,他的自负多来源于自卑,面对郭芙,他则是怀着一颗卑微的心,所以当郭芙在他面前趾高气扬时,他久久压抑的自卑终于喷发出来,从而演变为自负,即对郭芙的不屑。陈晓的发怒多像是积累后的怒而黄晓明的怒更像是片刻的火山喷发,一蹴而就,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而且黄晓明在塑造杨过形象上也显得单薄和乏力,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时小龙女被甄志丙奸污后而误以为一切是杨过所为后愤然离去。黄晓明的表演则是捶地顿足,一脸的无辜和傻气,而陈晓的表演则是慌乱和自责,更像是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再有就是,后来杨过在小龙女舍弃自己之后无意之中再回到郭靖黄蓉家中时,黄蓉怜其孤苦,要尽释前嫌,在原著中描写这一场景时,杨过也是感念之心大增,不仅传授内力于身体不健的黄蓉,更是要把洪七公的死因告诉她。虽然杨过是一个性情中人,但是绝不是很鲁莽,他的感情变化也是会经过一定的思考,而不是如黄晓明的表演那般像3岁的无脑婴儿般能顷刻间将这一欣喜给呈现出来,与杨过复杂的性格并不匹配。他将杨过的性格塑造得太过莽撞,从而使杨过失去了一定的灵韵与聪慧。

  3. 从演员对人物的感情态度来分析

    原著《神雕侠侣》是一部讲爱情的书。主人公杨过对小龙女的痴情更是世间少有。但是他的生性却遗传了父亲杨康的三分轻薄和无赖。他命里犯桃花,几乎所有的年轻的女子都“一见杨过终身误”,而他对那些女子们或许也曾砰然心动,但是已有小龙女珠玉在前了,他的心里便再也容纳不了第二个人。拿陆无双来说,她和杨过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各种满嘴胡言,相处之时可以更随意。而和小龙女,他则心怀敬重,处处端着,生怕惹她怒,惹她不高兴,少了一种随心。从性格匹配来说,陆无双可能跟杨过更配。但是他的痴情和不渝却是在风流之上的,他从每个女子身上都找到了小龙女的影子,足见其风流但不多情。之前说黄晓明没有陈晓的亦正亦邪之感,在他对待感情上就更能体现了。黄晓明没有那种邪气,也看不出来他的风流本性。他对待那些倾心于他的女子也仿佛并没有很深的感受,只是天天念叨着小龙女,只能看出来其痴情专一和心无旁骛,将杨过的形象在侠之大者的方向塑造起来,却忘了我们所喜爱的杨过是一个颠覆性的英雄。陈晓所饰演的杨过在一众女子之间,虽然没有漂泊不定,但至少也对一些多情的女子心生怜惜,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哪怕有一丁点的心动,也要立马用和小龙女发过的誓言来扼杀,也足见其风流本性,天生就是情种,且陈晓的眼角眉梢似乎更像一个情圣,他的表演也很放得开,没有黄晓明那般得拘束,更能将神雕侠的放浪不羁却又困于情感的形象给圆满地展现。

    我认为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不是情节所带给他的,更重要的是演员将人物性格塑造的饱满而有生命力。以上也只单单是我粗浅的看法。虽然新版的《神雕侠侣》剧情走向很狗血,但是陈晓所塑造的杨过却是又一大荧屏形象。


    人物:《倚天屠龙记》张无忌

    非常佩服金庸对人物性格极其准确的塑造,由于文字小说对人物塑造的成功,才能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得以成功。原著中的张无忌仁慈而又优柔寡断,应该是金庸笔下杀人最少的男主角,但是在感情方向毫无定性,在四女之中徘徊不定。皆因其天性过于纯良,从小生活在空无人迹的冰火岛,对人间险恶并不了解,只要别人对我好,我便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差,我也以德报怨。冰与火铸就了他温润的气质。由于缺乏人际交往,张无忌并没有统筹大局的能力,也缺少勾心斗角的算计,所以他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最后将大好河山留给了朱元璋,携赵敏飘然而去。

    苏有朋版的《倚天》应该是一个翻拍成功的范例。苏有朋与张无忌的形象也非常的贴切,电视剧也保留了原著中张无忌性格形成的脉络线,可谓是环境影响了性格。性格因果发展极为合理。


    安陵容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和宫里的其他妃子相比,她的出身是异常的低下,所以难免会自弃自伤。在原著小说中,是这样安排的,安陵容喜欢甄嬛的哥哥甄衍,但是甄嬛为了断绝安陵容的这一念头,给哥哥做了媒,自此安陵容便恨上了甄嬛。但是电视剧中确是安陵容在选秀时遭夏冬春的欺负,而得到了甄嬛的帮助,后来入宫前去投靠了甄嬛。她对甄嬛也算是全心以待,但是甄嬛似乎更看重与沈眉庄的情谊。刚开始她和沈眉庄得宠时并未向皇上推荐安陵容,而后来沈眉庄遭陷害才想起去扶持。对于安陵容这样敏感而又自卑的性格,她和甄嬛决裂的最为合理的理由应该是性格使然。而不应该是因情决裂。所以电视剧在塑造安陵容这一性格的转变更为合理。而陶欣然也将一个可恨而又可怜,自卑又自负的安陵容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活。比如她得宠时的喜极而泣,父亲被救后的喜极而泣,都能反应出她卑微的性格。

    网络小说更注重情节的推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还是很显乏力。比如《琅琊榜》的原著中塑造了一个智计多谋,却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梅长苏。但是形象却很书面化,有点单薄无力。

    而在胡歌的演绎下,梅长苏的性格才完整表现出来,少年时的天资骄纵,地狱归来后的自卑与自伤。梅长苏总是渴望变回林殊,也是因为其骨子里对梅长苏阴诡性格的不认同,而对林殊则是深刻的怀念。所以无论最后从家国方面还是从自身方面,变回林殊都是他最大的渴望,也是他的宿命。

    总结:电视剧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前期的性格导致后期性格的形成,一切皆是必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倒不如说是那些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但是时下有太多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味地追求情节,从而忘却了人物才是故事的核心

    历史剧的人物性格塑造: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塑造,人物按历史的轨迹去发展,越接近结局就越接近历史

    金庸剧的人物性格塑造:保留原著风格中金庸对人物塑造的准确把握度

    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虽然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但是需要电视剧编剧的后期加工才能将人物塑造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话形容性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