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的这几个篆书不认识吗

教你怎样学认篆字
教你怎样学认篆字
  这里,我们把不识篆字或认识篆字不多的人称作普通人,以别于精通篆字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学认篆体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认得常见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学认篆字说点浅见。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
  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而简体字“对”、“鸡”、“汉”、“欢”、“凤”中的部件“又”是由繁体字中不同的部件简化而来的,是“多对一”,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却又与篆字没有统一的对应规律。
  大多数人只熟悉简体字,至于它是由什么繁体字简化而来并不知道。这对于学认篆字来说,困难是会大一些。我在附录一中,列出了部分常见简化字部首与篆字的对应关系,也许能减轻你学认篆字的困难。
怎样学认篆字?
  怎样学认篆字?各人有各人的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体会:
  第一,学认篆字要有所本。五十多年前,我初中时学刻篆字图章,靠的就是一本四体千字文。如今,谁要是想学认篆字,不妨买一本真篆对照千字文或真草隶篆四体千字文。有了它,翻阅方便,携带轻便。
  第二,如前所说,先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本人利用《康熙字典》弄了一个部首篆真对照表(见附录一)。熟悉了对应规律后,再利用附录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着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对应的真体字或简体字的部首。
  第三,辨似。即将篆体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体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进行比较,辨认。
  第四,将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鸟、乌、必、庚、康、焉、惊、学、头等这些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记。
  第五,注意同一个部件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为一个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飒”)和作为一个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几乎完全不同(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
  又如部件“阝”,它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变化而来的,二对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阜”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邑”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右耳“阝”。
  第六,利用网络下载篆字图片作为学习资料也是不错的选择(见附录三)。
  第七,要学认更多的篆字,可查看《康熙字典》扫描版和《说文解字》扫描版。
附录一:篆真部首对照表
附录二:篆字部首试读表
附录三:从网络下载的篆真对照图片
附录四 请关注《旧报刊剪辑》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临习方法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印章源流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象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在篆书盛行的时代,因为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从而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明清以降,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篆刻艺术的同步发展。【小题1】关于我国的“印章艺术”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印章艺术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又称为篆刻艺术。B.马王堆汉墓中的发现表明了我国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印章。C.唐代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D.明清篆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篆刻艺术达到了繁荣期。【小题2】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以下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A.它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B.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井然秩序的体现。C.它是书画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D.它可以成为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它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B.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C.印章发展到明清,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人雅士个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D.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章篆刻艺术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高一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印章源流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中论述我国的“印章艺术”的发展的相关语段,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与之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马王堆汉墓中的发现表明了我国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印章。”没有根据,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B。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必不可少”不正确,作者只是说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所以选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属于强加因果关系。所以选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印章源流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印章源流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象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在篆书盛行的时代,因为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从而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明清以降,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篆刻艺术的同步发展。【小题1】关于我国的“印章艺术”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印章艺术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又称为篆刻艺术。B.马王堆汉墓中的发现表明了我国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印章。C.唐代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D.明清篆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篆刻艺术达到了繁荣期。【小题2】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以下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A.它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B.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井然秩序的体现。C.它是书画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D.它可以成为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它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B.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C.印章发展到明清,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人雅士个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D.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章篆刻艺术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印章源流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象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在篆书盛行的时代,因为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从而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明清以降,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篆刻艺术的同步发展。【小题1】关于我国的“印章艺术”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印章艺术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又称为篆刻艺术。B.马王堆汉墓中的发现表明了我国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印章。C.唐代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D.明清篆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篆刻艺术达到了繁荣期。【小题2】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以下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A.它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B.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井然秩序的体现。C.它是书画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D.它可以成为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它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B.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C.印章发展到明清,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人雅士个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D.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章篆刻艺术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相似的习题。耄耋老人王念周:练篆书练得如痴如醉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洛阳晚报
  王念周在练书法
  《百福百寿图》
  篆书对不少人来说跟火星文一般,难以辨识。可就有人喜欢啃硬骨头,对篆书情有独钟,如痴如醉,他就是住在孟津县城的王念周。
  1 喜欢挑战的他选择练篆书
  王念周今年81岁,退休前是一所学校的领导,特别忙。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王念周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好在他及时调整自己,寻找兴趣爱好,想办法让生活充实起来。他喜欢书法,决定提笔练字,最后选择了难度大、挑战性强的篆书。
  篆书认着难认,写着难写,王念周买来一本篆书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就查字典。比如“肃”“严”的篆体笔画多,拐来拐去的,练很多遍都记不住。王念周就观察它的字形,越看越觉得像一幅画,字所表达的意思全隐藏在这幅画里。王念周入了迷,练字一练就是一整天。家人担心他把身体累坏了,催着他出去找朋友玩,结果,他即便坐在人堆里也不说话,满脑子都是篆书。
  2 书写篆书版《毛泽东诗词》
  如今,王念周的篆书练得已有一定水平,周围有给老人过寿的,家里有孩子结婚的,都慕名来向他求字。王念周写“寿”字写多了,就想着增加难度写《百福百寿图》。他在4尺的宣纸上,用圆规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再用直尺、铅笔把这两个圆沿圆心平均分成若干个格子。王念周执笔填字,把不同篆体写法的“福”字和“寿”字分别填入两个圆内,这样一格格写下来,构成《百福百寿图》,既美观又大气。
  接着,王念周又开始一项新的挑战――书写篆书版《毛泽东诗词》。他搬着字典,查每个字相对应的篆字,比如《沁园春?雪》里“北国风光”里的“风”字,有很多种写法,他根据诗词的意境,选择最合适的篆体。如此枯燥的事,王念周却做得饶有兴趣。他把毛泽东的37首诗词全部用篆体写下来,装裱成册。
  3 成了“篆书通”
  王念周练篆书练得多了,不但书法自成风格,背诵毛泽东诗词、唐诗宋词等都是信手拈来,有关篆书的来源与写法等知识也不在话下,孟津县书法协会经常邀请他给大家讲篆书知识,他成了“篆书通”。周围有人得到一枚印章,不认识上面的字,只要让王念周过目,那都不是难事儿。
  因为练篆书,王念周喜欢看古书,《红楼梦》《西厢记》等书的繁体字版本,他读起来很顺畅。
  81岁的王念周虽然腿脚不灵便,但思维清晰、头脑灵活,每天都会坚持练4个小时的篆书,如果哪天不练,他连睡觉都睡不踏实。(洛阳晚报记者 闫卫利 文/图)
[ 责任编辑:史戎戎]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 诚聘英才 |  
       
网络服务:(6
业务咨询:(8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 张彦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书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