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先祖的回声任务奖励的奖励怎么没有

如何玩转社群营销?--任务攻略|任务易社群到底怎么玩出商业模式? - 知乎463被浏览19924分享邀请回答/p/20701545这里单独针对“学习型”付费社群这种模式再补充一些内容,就不单独写专栏了。这类社群很多,我还是拿罗辑思维做例子吧,谁让它最大呢。首先,学习型社群的兴旺有其天生的土壤。作为中国人,我们都觉得教育很重要并且觉得教育体制问题很大。我们看过很多被教育毁掉的人的故事,跟很多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而成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的故事。这些都是真的,但也都不是全部。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到了关键时期,也就是当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找寻另外的方向时,更需要获得家庭或社群的支持。多半是因为这些角色不存在,以至于当教育无法给予协助时,出现了问题。家庭和社群(包括网络社群)的支持才是那些在教育体制受挫离开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今这个网络时代,欠缺的不是教育资源,而是激励与动机。我们想像中优秀的教育,也许是那种光是靠着教育就可以替所有人找到方向、给予支持,让每个人都发挥的那种(不管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存在),但起码我们当前的教育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把期望全部寄托在教育上不切实际。就像上班一样,在一家公司做不下去了,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跟人生,那就换工作或者创业,不用一直把自己人生的失败都怪在公司上头。但当一家公司过度地承诺了,同时工作者也没有其他选项时,那当公司出问题,工作者就会无法适应。我们的教育往往如此。正因为我们的家庭和社群支持糟糕已成常态,所以大家都把赌注放在教育上。一旦不理想,于是当社群出现时,必定会极度认可。但需求归需求,能运作好,则是另一回事。要想打造成功,首先要有一个会洗脑术的组织者,无论是用哪种媒体形式,重点是建立起权威。让我们打开《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任意选择一段——十几年前,巴西有一家企业,老板叫塞姆勒。……前不久,我遇到一个广州的企业家,他从事的是传统制造业,一直渴望能完成互联网转型。?可是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靠自个儿可能没戏,所以就想了一个招:“员工们不都嫌制造业没钱赚,想跳槽吗?那就在公司里搞个创业PK大赛,跟那个《赢在中国》是一样一样的,每年两次。全民投票,如果这届大赛你赢了,你去创业,我就支持你,白给你个人股份,我控股就行。”对于那些有创业计划的人,这个思路就很有新鲜感,也很有吸引力。结果几年之后,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居然控股了几个具有强烈互联网基因的子公司。很多人都说变革难,关键你要知道你变革的是什么,你以为变革产品就行了?你以为搞一搞市场调研就行了?不行的,组织得变。既然世界是不确定的,那怎么办呢?其实终极的答案是,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我还记得当年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指在得病和不得病之间的那种摇摇欲坠的状态。?对啊,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也许你自认为是健康的,可是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不说别的,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可是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如果你再用确定性的、可控制的思路去面对你的竞争对手,你可能就会面对大象被蚂蚁吃掉这样的结局。??怎么办?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什么叫不确定性?其实就是一个“人”字。?我们还会说到战争,战争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尤其是在古代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侦察设备,也许连敌方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名将不见得一定是大儒,很多名将一个大字都不识。?高阳先生笔下的清代名将鲍超就不识字,但是有很好的直觉,他站在山头一看,时候差不多了,就喊:“兄弟们,冲啊!”大部队就冲下去了。?但是什么时候喊这句,这就是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只有在直觉非常好的将领的心中才会有。?所以岳飞有一句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请注意,“一心”就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心里可以掌握这个秘密。柳传志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可能要被西方管理学笑话死,他说,在中国做企业要“因人设事”。事儿得靠谱,更重要的是得找到靠谱的人,我觉得这人能够控制这个事,这事就可以干了,这就叫“因人设事”。?所以乔布斯故去之后,你骂库克有什么用???他不是乔布斯,你希望他达到乔布斯用他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完成的那种创新,可能吗???他根本就不具备乔布斯那种不确定性,自然不可能带来令你惊讶的结果。??“旧时代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传统的精英们束手无策,现在是轮到我们登场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我们的社会。”正是如此,以不确定性对付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具有了不确定性。??有很多人在问,《罗辑思维》有确定性吗?万一你罗胖哪天出车祸死了呢?或者你哪天厌倦了不想干了,这个商业模式不就垮了吗???我的答案是两条。??第一条,垮了就垮了,那它就是回归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生物就像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有生有死,这难道不正常吗?为什么要追逐那种控制,一定要基业长青呢???“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没有了生命力却还苟延残喘着,那叫吸血僵尸。何必要追求长久???第二条,如果它很长久怎么办?还是回到生态系统。??总之,请参与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重建中来,我们等着你。嗯,道理说的都蛮不错,但这种让你忍不住想点赞的冲动是从何而来。我拆解开你就懂了。因为……因为……这整个就是一篇广告啊。用口语以叙述事情的方式,来做为整个广告的主轴,在最后再引出要推广的服务。说实在的,像这样看似平凡、但却颇具深度的手法,才是真正的营销。我甚至觉得办讲座推课程建社群的讲师(尤其是成功学的),都应该把罗胖(或者其他曾经大量吸粉的演讲者)的演讲多看几遍。首先,这篇“广告”因为来源于宣讲内容,所以和很多类似的文章不同,不仅仅是在描述故事,而是在和观众对话,有点像所谓打破“第四面墙”的影视拍摄手法,就像《纸牌屋》一样,在影片进行的过程里,角色直接与观众对话和交流,并带领观众进入他设计好的框架和情境里。具体内容上,先从塞姆勒的故事开始说起,然后转移到“遇到的企业家”,叙述的焦点先围绕在别的地方,让观众的焦点,有时间先从生动的故事,慢慢转移进这个广告,像这样的动作,用相声和演讲来解释的话,就叫做开场前的“定场”,意思是先留白一些些时间,让听众把焦点转移到主讲者身上,好让主讲者可以开始他的讲题,也好让主讲者的位置能够站定。接下来罗胖用了一句非常轻描淡写、但却是富含深度的话——很多人都说变革难,关键你要知道你变革的是什么,你以为变革产品就行了?你以为搞一搞市场调研就行了?不行的,组织得变。“你要知道”、“你以为”……这些属于“知觉用词”,即预先假设了接下来任何会发生的事,所作出的一个知觉上的语法。知道、明白、了解、注意、觉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知觉用词”的范畴。“知觉用词”一般人会觉得好像很平常、甚至一点也不起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常会使用,但它恐怖的地方在于,当有人对你使用“知觉用词”时,你不管回答是 YES 还是 NO ,你都会中招。比如说那些似是而非的诡辩,往往是这套原理:“你知道他多努力吗?”“你知道我的粉丝都觉得我很客观吗?”“你知道点赞是最大的支持吗?”“你知道那些人有多无耻吗?”“你知道我并不想这样做吗?”“大家知道那种感受吗?”……“你知道你正在看这些文字的同时,你就已经深深的被我影响了吗?”是的!以上这些“知觉用词”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不管你的回答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你都会受这些文字叙述的影响,而逐渐的踏入我为你铺设好的“格局”里。之后,立刻使用了“普遍经验”和“连续赞同”的话术,并且加入了“绝对”、“谁敢说”这类有特别加重语气的词:对啊,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也许你自认为是健康的,可是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不说别的,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可是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如果你再用确定性的、可控制的思路去面对你的竞争对手,你可能就会面对大象被蚂蚁吃掉这样的结局。……他不是乔布斯,你希望他达到乔布斯用他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完成的那种创新,可能吗???“普遍经验”,意思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过的经验,比方说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或从喜欢到讨厌的感受,等等,这些都是“普遍经验”。“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在古代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侦察设备,也许连敌方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名将不见得一定是大儒,很多名将一个大字都不识”……嗯,就是这样。至于“连续赞同”,指的正是连续获得对方“潜意识”认同的,即利用普遍经验让对方内心产生多个 YES 的语句。你看,这么简单的一段话里,不简单吧。旧时代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传统的精英们束手无策,现在是轮到我们登场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我们的社会。”正是如此,以不确定性对付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具有了不确定性。??有很多人在问,《罗辑思维》有确定性吗?万一你罗胖哪天出车祸死了呢?或者你哪天厌倦了不想干了,这个商业模式不就垮了吗???我的答案是两条。??第一条,垮了就垮了,那它就是回归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生物就像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有生有死,这难道不正常吗?为什么要追逐那种控制,一定要基业长青呢???“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没有了生命力却还苟延残喘着,那叫吸血僵尸。何必要追求长久???接下来就是讲“不确定性”的“好处”,以及运用了多个“你”和“我们”,来试着让观众的潜意识“对号入座”。这是营销的常规手法,会让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产生联系,毕竟每个人在意的都是自己、以及在意关心自己的人。当然,以上这段话还用上了一些“臆测”、“名词化”、“删减”以及“扭曲”等技术,让你在还没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时,潜意识就不知不觉的认同他的说法了。最后总结——总之,请参与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重建中来,我们等着你。通常广告结尾都是让消费者去购买产品、拨打热线或是上网搜索,但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是给出“我们是同一类人,而且是先行者”的暗示,来影响消费者的潜意识做出最后的决定。什么决定呢?当然是加入社群了。以上只是一个小例子,除了以上这种正面营销,还有一些甚至是付诸恐惧。也许你讨厌“每天喝杯牛奶就可抵抗辐射,不过喝法要对才行”这种狗屁文章,但你是否会反感“如果不了解系统思维你将无法迎接时代变革,不过理解方式要对才行”这种干货文章呢?你是否被振振有词给迷惑了?无知使人恐惧,面对一无所知的事物,你的心中缺少可以比较的基准,只能任人摆布。比如说你今天要买一瓶红酒,你没有喝过,更没有产地,年份、原料、酿酒的相关知识,看到一瓶两千块的高档货,要下手前心中那股怕被欺骗的不安感,总让人感觉不踏实。但只要你有了基础的正确认知,以后再看到这种毫无根据的“捷径”,你就会从心底发出一个微笑。当读者感觉到了不安,同时演讲者(或作者)也表现出不安时,呈现出来的便是用同理心的态度去配合和同步对方“当前”的情绪。情绪一旦同步了,再搭配一些导引的后续技术之后,就渐渐让对方掉进你设下的“局”里,不知不觉的受你影响了。这就是为何当你心情不好时,就算别人再怎么鼓励你都没用,唯有一个同步你心情的人陪伴你时,你的情绪才会受到真正的释放。 这就是为何在“贫穷是什么体验”的问题下,改变贫穷的教导得不到认同,而开头就说“我曾经一贫如洗”会得到更多的赞同。真正摆脱贫穷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自己成功的好习惯,也有让自己经常遭遇失败的坏习惯,如果你能够把过去旧有的失败坏习惯改掉,并从现在开始增加好习惯的话,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幅提升! (嗯……以上这段话是废话,但……如果你有仔细看的话,就会知道它是个非常好的“同步”语句,这也是你可以开始去锻炼自己去揣摩的。) --------------这时候你恐怕要说,我不是催眠大师,没有这等功力,怎么办?人类天生的能力,是模仿,你说你做不到,很多时候只是你不愿意罢了。付费社群并不是骗钱或者传销,只是一种打破过去传统形式的新的学习型组织,不应该妖魔化。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家庭背景、信念都不同,这一切种种累积起来的知识、眼界的差距必然很大,相比起来,那种号称一个月改变你人生的培训班,才是更骗人的东西。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行,就好像小孩如果还不会走路,你也不可能立刻要他参加奥运马拉松赛跑吧? 另外,金钱是一个“交换”的工具,你如果想要得到金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到“更大的交换”或是“与更多的人做交换”。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每天都有无数的“交换”,所以才会产生这样无数的“金钱”流动。乔布斯用他制作的iPhone来和全世界的人做交换,才能从全世界人的口袋里换来金钱;精选总统的特朗普也是盖了无数的高级大楼、高尔夫球场、赌场,来与全世界的人做交换,他才能当上亿万富翁。社群经营者也只是把成长经验、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积累下来的“解决方案”,与大家做价值与价格的“交换”而已,跟世界上的每个人,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至于针对潜意识的营销,你也许会说:“如果你的东西真的那么好,那你干嘛要做营销?应该大家自动就会来找你才对。”很显然,正是因为我的东西够好、能真正帮助到人,所以才要做营销让更多人的知道啊。就像iPhone产品那么好,但如果乔布斯不做营销的话,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吗? 这也正是乔布斯之所以会花么多时间,制作PPT、流程、讲稿、制造惊奇、不断演练……来设计一场“世界级”的发布会来宣传他产品的原因了。 当然,也可能有人问:“如果社群提供的东西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不免费呢?”问这种话的朋友,就好像是在问餐厅老板:“如果你的食物那么好吃,可以喂饱人的肚子,那为什么不免费让我吃呢?”很显然,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啊。如果给予的价值和价格没有“一致”的话,那就会破坏彼此间的“交换”了。试想想,是免费得到一样东西你会珍惜?还是自己花钱去买的东西你会比较珍惜呢?所以,如果有变现的机会,我想我一定愿意参与,同时想对钱却不够的朋友说:“如果你现在没有钱没关系,建议可以先从我之前免费提供的文章开始看起。”毕竟每一个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一个交换都是有价值的,这才是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啊。省钱其实是很错误的思维习惯。如果你要用的一切东西,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适时的出现在你面前任你使用,那你还会需要去购买它们吗?就是因为你的内在觉得“匮乏”,认为自己不是丰盛富足的,所以才会想要去省钱。 真正内在丰盛富足的人,他可以只用内在的“丰盛富足”,就能够与任何人做到价值上的“交换”了。信息是开放的,很多时候只是你刚好没看到而已,你在哪一个层级,就只能接触到那个层级的人,接触到那个层级的信息,所以付费,有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你无法拥有的知识,而是让你拥有你本该重视却没有重视的知识。看到这里,你是否被我打动?是否有想付费加入我的社群的微小念头(假如我有的话)?所以,只要你会模仿,一切就这么简单。--------------接续社群的话题,有了厉害的组织者,还需要什么呢?需要奖励、责任和习惯。付费社群和课程有很多共通之处,让社群成员能够彼此分享和竞争进度,并且产生某种类似积分的“社群贡献值”,用于兑换物质或精神奖励,这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技巧。乍看起来只是建立条件引诱,但其实别有用意。当我们花费时间与资源给商业伙伴寄送手写的信函与纪念品时,我们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他们的重要及我们的诚挚感谢。如果你获得社群专属的定制物,也一定会了解有人注意到你的努力。关于赏罚的力量,里面的技巧实在太多,在这里很难一次全部都介绍,比方说赏罚前要先建立你和对方之间的一样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那你的赏罚根本不会产生效果…… 另外,你要正确使用制约,在你的社群成员做出你要的行为时,给予最适时的赏罚,这些都是强化社群的重要关键。责任感无需多言,任何社群都需要靠共同的意识及责任感维系。通过社群的仪式,社群成员会在活动中产生一些难忘的体验,演化为共同的意识和责任感。部分被纳入核心的成员,由于承担了组织的使命感,则具备了更强的归属和动机。最后,是让社群成为习惯,当社群成员累积了足够时间和精力在社群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都已经努力到这个程度了,现在放弃就白费了”的感觉,让人不会轻易放弃现下的习惯。而不管做多作少,总之做了些什么,那也说明了社群证明了你可以有所突破,增加了自己的信心,会产生这种“对自己有所交代”的心态就是沉没成本所造成的效益。其实社群的机制相当复杂,由参与者的内在及外在、自私或利他的各种动机组织而成。一个健康、长远的社群源自于这些因素不同比例的组合,某些来自于社群的自我驱动,其余则需有心的社群经营者浇灌。那些最神秘的处方,往往与构成我们人性的成分相同。--------------最后是题外话,与社群无关。首先你可以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你相信你是理性的吗?你相信你是不轻易被操控的吗?你知道要怎么样才不会被别人影响呢?现在正在看这篇回答的你,也可以好好想一下,你每次在为一件事情做决定时,是不是都很理性的呢?或者你觉得你是个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的人呢? 其实,当你点进来看这篇回答时,你就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了!如果你是看到问题点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问题的影响;如果你是从别人的赞点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你那位关注对象的影响;如果你是看到朋友分享而点选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你朋友的影响……没错!我们其实都是“无时无刻”都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被影响后而决定去做的,并不是我们理性判断后的产物。 所以,你如果想要让外在这些“影响物”减弱的方法,你只能随时去注意你身上的一个“反应”,因为这个“反应”决定了你受影响的程度大小。 这个“反应”就是我们人类都会有的——情绪。对!任何事情只要有带给你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反应,那你就是受到影响了!而如果这些情绪反应很大的话,那你被影响的就会很深。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够不受情绪的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受到外在的批评、责骂、关心、引诱、赞美的时候,能不轻易的被影响,而去做那些想要影响我们的人要我们做的事呢? 也许你会说:很简单啊,我随时随地处在高度警觉的状态,这样就不会受影响了。然而,当你处在越不想被人控制的状态、并且防卫心越强时,那就等于是另一种的被控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控制”了。所以,该如何不被人控制、也不受反控制的影响呢? 当你对于每件事都以“平和”的状态去面对时,也就不容易被控制了。这也就是“无欲则刚”,当你对于事情的发生,都以抽离的旁观者角度看待的话,你就不容易掉进情绪的陷阱里,也不容易受外在世界的影响。 在知乎上我对任何时事的评价往往被人认为相对客观(当然,也不免少有人赞同),有人问如何做到总是有自己的见解?原因便是因为我基本没有情绪,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到无趣。当然,我们人不是修道人士,没办法每个事件发生时,都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或是抽离以更大的高度看世界,这样不仅过于冷血,也失去了俗世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用选择的方式,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比方说跟自己家人朋友交流时就不必以抽离,可以深刻的体验与他们相处的当下,这样也比较有人味。 而当遇到陌生人、外来事件、不熟悉的事物来临时,没必要情绪激动,而是以抽离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比较不容易受影响。 另外,你也可以在每次有情绪来临时,问一下自己:刚刚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样的情绪呢? 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去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你自我的觉察力就会提升,而你也就不容易被人操控了。 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并不等于事件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戴着一副“眼镜”在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每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角度会不同,而诠释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简单的说,每个人谈论的都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而已。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和想法、以及从小到大的教育和环境等等所累积起来的。每个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世界都不同,我们要如何将这个态度吸收和内化到我们的身体里,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呢?你可以试着从今天起,带着这个“看到的不是真相”的想法和念头,去与人沟通和交流。有时候我觉的真应该收点钱,你才会感受到理性的“珍贵性”和“稀有性”。你说呢?^o^103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任务显示的奖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