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展的历史进程──理想信念教育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创新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基础上,更应着重加强对实践教育的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通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变为现实,因此勇于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最终旨归。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实践并以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其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突出体现在被恩格斯盛赞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譬如,在谈及费尔巴哈局限性时,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⑧。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⑨毛泽东进一步阐明,“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⑩文革后邓小平领导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实践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重要的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通过实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通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实现个人理想,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能够“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11。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应发挥课程在内容讲解、理论引导、答疑解惑、观照现实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破解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讲授过程中,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本课程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多重维度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进行讲解,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此外,四门课程之间应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并建立任课老师间定期集体备课机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问题进行研讨,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完善专题教学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按照整体性、现实性、理论性和重要性原则来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第二,注重实践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12学界一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的情景和模式,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专题研讨法等都属于这种形式。○13二是校园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校园环境为载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礼仪训练、创业大赛、模拟法庭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进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14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识深度、兴趣程度选题或者带着自己关心的问题,借助适当的方式走进社会,参与到生产实践中,直接体验、引起思考、深化认识、寻求答案。社会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主要在节假日进行,通过学生体验生活、调查社会、参观访问、志愿者行动等形式来实现。○15以上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不同高等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专业设置、历史文化背景、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总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有益补充,但由于实践经费短缺、保障机制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等原因,目前实践教学在各高校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开展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从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让更多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来。在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中,南开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教党【2013】25号)精神,按照《南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南党发【2012】1号)和《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南党发【2012】2号)要求,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启动南开大学第五届“周恩来班”争创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周恩来班”争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此次争创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恩来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通过评选“周恩来班”,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全校本科生班集体建设水平和对党的理论认识水平。在争创活动中,南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将是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评比的重要参考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周恩来班”争创活动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手段、新路径、新载体。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新兴媒体,进一步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和手段。南开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譬如南开大学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载体向学生们及时发布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校通过官方网站和BBS论坛组织讨论、进行答疑,此外,还先后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月”、“研究生学术周末”、“导师有约”等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校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以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讲授,真正实现了“理论热点面对面”。通过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和载体,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要:国内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近年来日渐深入,所涉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实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作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其研究总体特征表现在:一是与以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延续性与继承性;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理论问题探究的同进性与延伸性。三是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同质性。存在的不足是个性化研究方式突出、研究成果整合度差、实践指导性不够。今后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着力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以充实理论基奠;在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问题为中心扩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途径以增强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地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有鉴于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部分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回顾,以便为深入思考和研究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文献状况

国内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在文献数量上存在两个增长点,一是1999年到2001年之间;二是从2003年开始。在CNKI中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篇名进行跨数据库检索得出文献量为:2003年32篇,2004年9篇,2005年38篇,2006年28篇,2007年30篇,2008年至今为14篇;再以同样的方式检索1981年至2000年的文献总量,仅得出14篇。从研究文献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有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更加深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就研究路向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概念提出后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的深入,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研究是基于已有理想信念问题的研究成果,契合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进行的一种研究深入。目前从文献检索来看,专门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题来展开研究的仅有2006年东北师大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题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探析》。目前专门性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

二、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内容状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作了新的概括,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内涵,一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置理想信念的三个方面于核心地位,相关教育工作的展开也紧紧切合这一主题。当前,在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学界对此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其主要方面涉及如下内容:

一是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意义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高校培养目标和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出发,论证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有学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义:一是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三是从大学生未来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1]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对大学生进行共同理想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总体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角度虽然不一,但国家、社会和民族是考察这一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的三个重要维度。

二是关于理想信念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元问题”研究目前学界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对所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的概念分析在学理上也基本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如研究者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把“现有对理想信念内涵的界定与信仰的内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3]有学者指出:“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与信念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理想以信念为支撑,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体现并折射着信念;信念决定着理想的内容和方向,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精神动力”。[4]这代表了当前理论界对理想信念内涵及其辨证关系的大多数意见。对于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理想具有四个统一性,即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主体性与社会化的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有学者从学理的角度对理想信念内涵做了相关分析,认为理想信念是一个概念,它不同于单独的“理想”和“信念”。理想通常指一种关于未来奋斗目标的想象,主要指向未来,重在标志人与其奋斗目标的关系,而信念则侧重在面对现在,可以标志人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和关系。他们相互有交叉的地方,但也不宜相互替代;理想信念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带有更多的理性和客观性色彩;“理想信念”教育比单纯的“理想教育”有更丰富的内容,是一个更为全面的概念。[6]

三是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特点的研究。目前,总体上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在文献数量是最多的,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化分析占了很大比例。如有的通过调查,得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模糊认识,在理想信念方面有弱化趋向;指出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更具有优越性’这一问题仅有30.3%的同学选择‘同意’;有达64.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到乏味。[7]有研究者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教育内容设定、教育主体适应、理想信念形成环境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8]有研究者则具体地认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表现在:政治理想上政治淡化倾向明显,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普遍持冷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生活理想上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择偶理想上标准世俗化;道德理想上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等。[9]有学者单独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切入点,提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存在抽象化的问题,即将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抽象化、表面化,表现为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会议室等狭隘范围的失去现实生活内容、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论证和口头说教;表现在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的分析、把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把社会现实排斥于理想信念教育之外、把个人理想排斥于理想教育之外等几个方面。[10]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提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具有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比较性与选择性明显、曲折性与反复性较大、具体性和功利性突出四个特点。[11]

四是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成因研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也是学界广泛思考的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成因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而且基本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内外部因素来探讨。如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市场体制的利益驱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唯科技主义的盛行、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网络传媒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虚拟流变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了严峻挑战。[12]也有学者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特点形成的角度分析其原因,认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因素有市场体制与竞争压力的因素、科技发展与信息压力的因素、流动强化与风险压力因素、个体需要与社会压力因素。[13]

    五是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以提高其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学界广泛研究的领域,也是研究的重心。如有学者提出“在世俗化、功利化和碎片化等的影响下,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


原标题:补足精神之“钙”(《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④)――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人若身体缺钙,就容易骨质疏松,患上软骨病,立不起来。同样,一个人若精神没有支柱,就必然导致思想迷茫、萎靡颓废,甚至误入歧途、坠落深渊。

  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就是靠精神之“钙”铸就的。共产党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

  一 革命理想高于天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这一气吞山河的革命壮举、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引起了世人关注和探究。在历时两年、跨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击退追兵阻敌,创造了难以想象的人间奇迹。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做到的?红军坚若磐石的革命理想,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行动引领和精神支柱,标识着政党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是党员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其强大的目标吸引力、道德感召力和价值凝聚力,集聚了志同道合的人们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只有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伟大事业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中国共产党是靠共同的革命理想凝聚起来的政治组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90多年来,我们党虽历经各种挫折和磨难,但始终团结一心、风雨不动、坚若磐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勇往直前,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凝聚和感召。战争岁月,无数先烈为了理想和信仰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挥写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热血诗篇。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名。这在世界政党史上绝无仅有,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守护自己的理想信念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了理想和目标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献身新中国火热的建设事业,抒写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改革开放年代,广大共产党员为了理想和事业敢为人先、搏击潮头,谱写了“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恢宏乐章。

  坚定理想信念,就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动摇理想信念,就必然遭遇挫折失败。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甚至滑坡。有的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虚;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有的对中国道路和制度缺乏自信,总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等。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城池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解决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清醒,体现了我们党守护共产党人政治灵魂的高度自觉。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不能忘记入党时的誓言,不能忘记自己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回到党的宗旨和纲领上,回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上,回到党的纪律上,坚定心中的信仰,挺起信念的脊梁,坚守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6年3月,一首名为《马克思是个90后》的歌曲,以说唱混搭的曲风、时尚前卫的唱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受到许多大学生的追捧和传唱。“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但是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马克思坚守理想和真理的高尚情操,感染了无数90后,引起了广泛共鸣。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的光芒穿越100多年的风烟云雾,更加灿烂辉煌。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是对现实世界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学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没有哪一种学说能产生如此大的力量。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仍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人们赞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为它的崇高道义、科学方法和深邃远见所折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干扰,受到什么样的否定和诋毁,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自觉把它作为行动指南,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却同情劳动群众,把自己的学说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一经产生,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这样评价,如果没有马克思,没有工人运动,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列宁曾说过,马克思“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了这样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人们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掌握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变革现实的实践,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科学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弊病,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描绘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认同。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不忘老祖宗,又要说新话。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党宣言》用1万多字,深刻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神圣使命。这个“幽灵”,成为一切旧势力的掘墓人,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奏出了一曲曲迈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奋进凯歌。

  自古以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儒学经典《礼记》中的“大同”社会,无论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莫尔的“乌托邦”,无论是傅立叶的“法郎吉”还是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但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撑,最后都成为空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犹如一次壮丽日出,照亮了人类通向理想社会的康庄大道。100多年过去了,共产主义运动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