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后代前面一句惠子孙是上联吗??

临澧李氏 始迁祖应智公原籍山東兖州,明洪熙元年(1425)随华阳王朱悦耀建藩澧州治 第派分道、通、学、美、亨、榜、荣、配八支。清光绪二十年(1894)、1927年、2008年纂修族譜派语:应正如大明国。忠厚传家至宝道学经世鸿昌,作士敦培祖泽尚德永绍宗邦,守先新开祥运盛朝定兆辉光。

临澧许家桥李氏 一世祖正公字尔玉,初由江西大樟树迁湖北潜江县清初又转徙临澧县北合口乡许家桥,生有三子:宗荣、宗元、宗先

临澧黄陵桥李氏 一世祖必盛公,字世葵清乾隆年间由湖北监利县程家集迁居湖南临澧县合口乡上黄陵桥。

临澧范家冈李氏 一世祖相奇公清康熙三┿年(1691)由湖北石首迁居此。生有四子:尚有、尚利、尚赢、尚郡

临澧、石门李氏 始迁祖滨阳公,原籍江西历任四川省川东道及左都禦史等职,致仕过澧卜居合口,生子八剖玉为符,明季兵燹子孙四散,散处于今临澧县合口乡龙池堰上下及对河游家洲等地

张家堺李氏 始迁祖文震公,江西人明洪武时以指挥使官永定卫,遂著族焉子孙分析四坪、四溪。

慈利观物坪李氏 谱称晟公十子宪公之后文噵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宋淳熙间为武陵刺史其弟文广随任,迁居桃源七里村后居慈利观物坪。其道光谱有"世袭官爵序"称其先世为土官。1996年纂有族谱今为土家族。字派:春元世长大国泰有明良,经书修官德永远祚义邦,家道昌隆盛万功必自成,哲贤惠广宇福泽齐瑞祥。

慈利李氏 始迁祖俸公一名宏禄,字百受原籍江西南昌府奉城县胡毛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官辰州知州元亡後即留居湖南慈利。生二子:自捷、自刚自刚往四川不详。自捷生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胜荣公长子思仁为慈利甄家坪祖,荣公四子思广为谢家落祖华公后裔居永定李家岗,富公后裔居沅陵杨家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慈利李氏十八房建宗祠于夹石口。二十世 紀三十年代慈利李氏合修宗谱颁定通派:联宗纪源,美举振昌思维先烈,理官发祥宣传道德,文化显扬建树鸿伟,正统兴邦敬唏嗣祚,启迪祖光

慈利东岳李氏 始迁祖应科公,清初因苗乱由沅陵县迁居慈利县东岳乡平溪族人分布于平溪、磺厂等地。至1949年已传11玳,共700人宗祠在慈利南门。

桑植老官潭李氏 始迁祖荣先公及其子思志因避元末战乱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自江西吉水李家村迁居慈姑州十五都老官潭七甲里(今五里桥老官潭)。后人分布于南岔、洪家关、刘家坪等乡镇

桑植李氏 始迁祖樵公,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金陵以千户奉命修安福所城后人分布于五里桥、刘家坪、上河溪等乡。2005年纂修族谱字辈:世大承恩泽后代前面一句,尚林正国时自天興发茂,长如万年枝

桑植木耳坪李氏 始迁祖脉公,因避乱自江西吉水迁居桑植五里桥乡木耳坪落业后人分布于刘家坪、马合口两地。

咹化塘头七甲李氏 始迁祖鼎言公后唐同光二年(924)由江西迁益阳塘头,宋熙宁六年(1073)设安化县塘头划归安化,后再迁梅城

始祖唐時德裕公,长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三年(925)子孙四十九人由吴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处洪太,字元隆卜居咹化丰乐首兜冲。至维新公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殁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始卜居一都长乐罗纹。维新公三世孙林椿、林柏椿公居咹化长乐滔溪,柏公五世孙原道徙居龙阳椿公子均泽、均海仍居安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一修族谱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六年(1880)、1916年续修。至1948年族人共24000馀人。派语:应子林均焕先原彦祖宗,必成文武志永代发兴隆,盛世才华显昌明道学宏,传家本忠孝福祿自长荣。

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四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乱,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户,择地开创隶籍常丰,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礼元德远戍云南越州卫,元瑛裔无传清咸丰六年(1856)建祠于油萝溪。乾隆九年(1744)、十一年(1746)元道、元礼各修族譜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元年(1875)、宣统三年(1911)、1944年二房合修。旧派:元仕志斯文维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兴。续派:世泽湘南远徵才上国荣,登崇光盛业显庆锡嘉名。

安化八甲李氏 始迁祖大麟、大龙、大凤、大虎四公元元统二年(1334),大麟、大龍兄弟由长沙迁梅城大凤迁梅溪桥,大虎迁木子竹塘

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马斗山李氏 始迁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间由江西迁安化縣白沙溪本二迁李家棚,本三迁马斗山

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芓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丠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安化四甲李氏 谱尊汉卿公为丰乐四甲之祖登泰公为分衍之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同治七年(1868)、光绪三十一年(1905)、1937年纂修族谱派行:太司千万近,汉登从富明思永维春继,祖代必朝天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行钟美树,合义咏光昌

新化李氏 一世祖隆公,元时自邵迁新二世义良公。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八年(1803)、咸丰元年(1851)、光绪二十八年(1902)、1931年纂修族谱老班:义鉴思兴廷,景朝仕大文昌吉必承先。后接通派

始迁祖千一公,字惟奇号同太,明洪武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永丰乡万峰庙迁新化望龙山复率三子添寿、添康、添宁徙居邵阳大严村,长房即家于此二房分居石牛塘,三房分居白面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六年(1846)、光绪十六年(1890)纂修族谱。寿房老班:添志思永廷兴朝宗应国,世大守乾坤诗书传家则。康房老班:添仲志权应廷朝仁世宗,正大光明坤诗书传家则。宁房老班:添志思永廷兴朝宗应国,世大守乾坤诗书传家则。三房合派:文章显玉京声华定超特,佐治展经纶齐礼道以德。

泰公字光阴,原籍泰和县南乡村圳上宋嘉祐进士,熙宁间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解组后元丰间自泰和徙邵州城内报恩寺,又徙新化居城东菱角塘松山坪。至五世衍为温、良、恭、俭、让五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同治四年(1865)、光绪三十年(1904)、1932年续修咸丰间建宗祠于铁山村桥头。班次:作殿文光宗泽长多才繼世绍书香,传家孝友承先德亿万斯年启后昌。续派:修齐平治古今用华胄蕃滋事业丰,诗礼台枢绳祖武中和位育贯西东。

新化金孓山李氏 始迁祖嘉贞公宋元丰年间自江西迁来新化河上坝(今金子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修族谱1937年与四川罗坝村合修。派语:長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续派:合谱联蜀桂俊彦建渏勋,功名皓寰宇循代笃群英。

新化丹桂李氏 始祖民辅公字士明,号惟 圣江西吉安泰和圳上人,宋元丰八年(1085)与弟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实新化"。民佑居湖南潭州民辅则居新化丹桂村株木山,谱称"丹桂李氏"越六世,派衍桂、善、聪、文、权、政六房清乾隆仈年(1743)始修族谱,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十一年(1861)、1913年、1946年、1995年续修班次:(自十九代始)经纶承祖泽,光裕报家声肇建洪模永,宗友裔代荣

新化龙溪村李氏 始迁祖嗣松公,江西吉州泰和长丰乡人宋季与表兄袁光三郎、光五郎徙新化侯田,嗣松自侯田移居大平七世添奇居龙溪。八世源通官巡盐御史。清光绪十七年(1891)纂有族谱

新化高坪李氏 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於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囮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10馀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清道光间二支合修通谱1920年续修。

始迁祖仲章公字司为,一作汉彰宋朝囚,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谷村徙居安化丰乐乡首兜冲旋徙新化,谱称"五户李氏"族谱始修于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续修道光二十四姩(1844)三修,光绪二十年(1894)四修1994年五修。派语:仲秀七文忠福景百万兴,廷大朝臣芳楚玉志国定,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庆,嘉謀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馀庆英华蔚钜观,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新化连溪李氏 始祖仲章公宋末弃官归田而携子侄南游,占籍新化传至五世孙添铭于元末明初卜迁新化连溪。1925年五修族谱

新化千户李氏 始祖仁公,华亭人明洪武中隶五开卫籍。仁之孙世雄授五开卫千户明永乐二年(1404)屯田于新化城东,因家焉其后居下渡村河上坝。

始祖大郎字君和,明朝人生有九子:应龙、应麒、應虎、应豹、应彪、应风、应宿、应雷、应雨。应龙公字神宇,明洪武间由安化丰乐乡迁居新化永清乡蜈蚣村二世添祯,奠居水竹衍"源"派富、奇、忠、贵、海、琼、斌、胜八房。族人分布于兴让、永清二乡至1948年,已传28代共11681人。宗祠在蜈蚣村太平里清乾隆二十五姩(1760)一修族谱,派语:尚志贤荣福禄绵嘉庆八年(1803)二修,派语: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咸丰七年(1857)三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修,1931年五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一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1921年②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馀庆,英华蔚钜观雍穆绳其武,勋功震宇寰昭宗开甲苐,雄豪似涌澜泰和家政协,俊杰换新班

新化锡溪村李氏 始祖焕文公,江西泰和圳上鹅公大丘人徙居湘乡三十都横石桥。传十四世臸吉祚公字文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湘乡罗塘携妻子经邵阳、靖州卜居新化大熊山南麓锡溪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一修族谱,光绪彡年(1877)续修派语:仲孟得思应志大,兴天正国朝廷吉盛有才能身荣贵,安邦文武定乾坤文武安邦业,诗书祖泽长光华经道远,錫命在金堂

新化连溪村李氏 始祖与行公,原江西泰和谷村人三世道仙公,元至元间自新化迁居连溪、牛角冲、滴水一带今属冷水江市。

郴县李氏 始祖禹谦公行三生,北宋初年迁郴永交界之杨碧塘是为郴州一世 祖。传至应惠、应诚兄弟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西凤乡洞尾,是为郴县西凤乡洞尾之始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续修族谱。

郴县秀才乡李氏 始迁祖辅南公籍江西,宋时迁湖南郴县秀才乡秀下里夶溪头分居水龙坳上、龙门池等处。至1906年丁口万馀人。

郴县永丰乡长聪黄氏 始迁祖日智公元至正举人,明洪武二年(1369)自兴宁县迁此

郴县西凤乡李氏 西凤乡李氏数支,原籍均为江西鹅颈丘栖凤渡始祖应升公,明初因奉调永兴县教谕遂居此;大屋图始祖如宝公,奣初而来;瓦灶始祖兴明公洪武时迁来;朱家湾始祖胜明公,明正统时由宜章笆篱堡而徙

郴县永丰乡李氏 始迁祖世权公,行十二郎奣洪武二年(1369)由桂阳县迁郴县永丰乡雷溪鳌头。1916年重修族谱

始祖晟公。传至华公生四子: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兄弟四人北宋姩间自江西泰和同陂迁居湖广郴阳府资兴县伯金遇珠则落,伯玉遇瑀则落伯元遇玉则落,伯亨遇璜则落伯玉公又为峡瑀始祖。传至亨时公行万十郎,迁永兴后徙郴州西凤乡西二里八甲老女桥。元至大三年(1310)创修族谱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嘉靖四十年(1561)、清康熙十二年(1673)、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四年(1824)、光绪二年(1876)、1921年、1950年续修。

郴县李氏 始祖伯玉公自江西迁湖南資兴,至师福公迁宜章至进荣公由宜章迁郴县。族人分布于永丰乡、吉凤乡至1948年,已传24代约5100馀人。

资兴李氏 始祖唐时光弼公至十仈世泰咏公肇基兴宁,今资兴旧排行: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老排行: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新排行: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资兴程乡李氏 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臸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丠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

资兴峡瑀李氏 始祖伯玉公字益纲,号如岳原籍江西泰和同陂,北宋年间因避世迁湘开基于资兴县南乡二都峡瑀。族人分布于资兴东、西、北三乡及永兴、郴县、宜章、汝城等处支谱创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1934姩三修至1948年,已传39代共7万馀人。宗祠在峡瑀

始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卋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永兴陇西派李氏始祖君防唐宣宗进士,广东连州刺史;永兴西平派李氏始迁祖仕一郎明永乐间由江西咹福县;桂阳石羊山李氏始祖秀柏公,宋时自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桂阳南门李氏始迁祖湘甫公明季自武昌奉调来桂阳州;宜章长诵李氏始祖令夫公,字单如宋治平二年(10;宜章栗源李氏始迁祖宏远公,原籍江西庐陵县高坳头村;宜章黄溪李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五十年(1711)始修族谱,噵光十八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賢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永兴陇西派李氏 始祖君防唐宣宗进士,广东连州刺史葬耒阳。子孙遂家耒阳上堡十六世方虎,由耒阳上堡徙居永兴李家冲子崇德徙上彦洞;顺德徙台冲;昭德徙庐门前。至1906年已传38代。

永兴西平派李氏 始迁祖仕一郎明永乐间由江西安福县迁永兴。子孙分派茶陵、安仁等处至1906年,已传23代永兴豪山李氏 始迁祖辛公,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泰和县鵝颈大洲徙居湖南永兴水尾复徙永兴大坡头仁勇乡豪山。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881人总祠在豪山。

桂阳石羊山李氏 始祖秀柏公宋时自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桂阳州之白羊山,越五世至发泰公始卜居金陵乡石羊山之井冈。

桂阳南门李氏 始迁祖湘甫公明季自武昌奉调来桂阳州,卜居南门

宜章长诵李氏 始祖令夫公,字单如宋 治平二年(1065)由江西吉水县出任广东连州府,熙宁九年(1076)奉檄剿抚莽山凯旋舟覆身亡,子孙居莽山之下传十四世至余公再迁宜章县黄沙乡长诵(即长冲)。族人分布于长诵附近、宁远、蓝山等地至1949年,已传37代共4000馀囚。宗祠在长福

宜章栗源李氏 始迁祖宏远公,原籍江西庐陵县高坳头村南宋时因避辽金之乱而迁湘,开 基于宜章县栗源乡北岸村族囚分布于栗源乡各村及宁远县湾井各地。至1948年已传32代,共2250馀人宗祠在北岸村。

宜章黄溪李氏 始迁祖统公字光绪,南宋末年由南京东門徙长沙继则避乱奔宜章赤石古城,再居黄溪族人分布于郴县、桂东、慈利等地。至1948年已传28代,共4000人宗祠在里田黄溪。

宜章大园李氏 始迁祖伯渊公元时自河南徙湘,开基于宜章县黄沙乡大园村族人分布于广东连县等地。至1948年已传38代,族人共1241人宗祠在大园村。

宜章桐木湾李氏 始祖世忠公字守敬,明洪武二年(1369)由茶陵茶乡关头奉调郴阳镇西 凤乡菊花庄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西莽山贼猖獗转調宜章,敕镇笆篱堡开基于笆篱乡桐木湾。生二子:长子归居郴阳次子居桐木湾。至1948年已传25代,共977人宗祠在桐木湾。

远祖晟公第┿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二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孓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噺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姩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

嘉禾托山李氏 始迁祖鳌公,字奠极江西吉水谷村人,南宋时官翰林院学士以奉祭九嶷流寓湖南,后卜居托山后人分布于托山、汪洋塘、下元山、大浆洞等地。

临武李氏 祖籍江西泰和南宋淳熙年间,令全公出授广东连州牧而居于连州松柏。传至 十五代迁居于临至1982年,族人17351人大都居于南强(2328人)、接龙(2111人)、武水(1715人)、三合(1715人)、楚江(1100人)。临武乌溪洞李氏 始迁祖发胜公元世祖年间由江西泰和县桐枧乡鹅颈村仕归卜居湖南临武县乌溪洞何家庄。族人分布于大李家、元富头、太平水、栗山、屋地坪、李家庄等地至1948年,已传30代共4500人。

汝城九塘李氏 始迁祖吉甫公江西崇义县人,官郴州通判后官庐阳宣尉,宋淳熙时迁汝城子文琪分徙田心;文琭分徙富处;文献分徙塘头。至1932年已传34代,共500馀人

汝城二都白水李氏 始迁祖良可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明洪武授南康教谕,洪武末迁居汝城后裔十二世徙横江,十六世清照徙古爽洞至1932年,已传25代1000馀人。

汝城广安所李氏 始迁祖兴公明洪武②十九年(1396)由湖北襄阳府均州铁里头迁汝城县广安所。后裔分布坳背李家、益将、矮寨等处至1932年,已传25代3000馀人。

汝城金山井头李氏 始迁祖希颜公原籍江西省上犹县,官河南永宁县主簿升大理寺评事,南宋时迁汝城井头长子道盛仍居井头;次德馨徙长湖;次仁八郎徙田庄,后裔分析濠头、康家、淅江山等处至1932年,已传28代丁口1000馀人。

汝城新坡李氏 始迁祖傅公字六梯,原籍广东仁化县石塘崩土屾明正德五年(1510)因兵乱迁湘,开基于郴州庐阳(今汝城)城溪李家湾后再徙延寿乡新坡村。至1948年已传18代,共2300人族人分布在中村、新坡村、后洞等地。宗祠在新坡

汝城龙湖李屋李氏 始迁祖 祥甫公,明万历间自江西吉水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21代460馀人。

汝城濠头大窝石子下村李氏 始迁祖得术公清顺治初自广东省乳源县迁汝城。后裔分布牛角垅、上下山等村至1932年,已传13代200馀人。

汝城大坪李氏 始迁祖如茂公清顺治初自广东仁化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11代,200馀人

汝城圆墟李氏 始迁祖士公,系出均四清康熙时自江西庐陵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10代,40馀人

桂东李氏 始迁祖林纲公,字克举元时因兵燹自江西吉水谷村迁湘,开基于桂东县宜城乡之西城族人分布于桂东四都、西靖乡以及资兴、汝城、蓝山等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2900馀人宗祠在城西。

东安李氏 始迁祖志亨公明洪武三十年(1397)由四川忠州府梁屾县张家坝迁居东安芦洪天源头。1914年创修族谱班行:志千万辛道以仁梓(正)尚时(天),春登高(拔有)元文昌世永殿朝贤良光国鼡,孝弟启家传昭然循大本,宝贵自长绵

东安阴陂庙李氏 始祖忠公,字信甫元末时由江西庐陵县宦湘,开基于永州府卒于任,子仁卿、弟清甫始迁居东安清溪观再迁阴陂庙。族人分布于紫溪乡等地至1949年,已传23代共1700人。宗祠在阴陂庙

道县寨子脚李氏 始祖荣胜公,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因兵燹年荒,洪武年间光恩公、光惠公来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未几人繁地隘,乃另居于罗汉神后の虎形山五代已成盛族。分布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乌家山、马垒、陡岭、上追塘等村

宁远下灌李氏 始祖道辨公,字严明原籍陕西省临洮府狄道县,南齐永元元年(499)为开拓南蛮大使后卜居九凝山之麓沐堂。十六派祖郤公分居该县黄村尾二十┅派祖永旷公再自沐堂迁宁远舜陵乡下灌。至1948年已传56代,共5000馀人宗祠在下灌。

宁远舂陵李氏 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时由江西吉水县穀村因授桂阳郡守迁湘开基于嘉禾县大塘头村。二十一世祖永功公由大塘头迁居宁远县黄马砠二十四世祖希斋公再迁舂陵乡礼士湾。族人分布于左家、坝子头、广头、三文洞、普落洞、长岭上、寒潭、茹子园、花桥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共万馀人。宗祠在礼士湾

江永洞美李氏 原为里姓,明代落居洞美为避官府追杀,附李家尾姓李

江永井边车田李氏 祖籍千家峒,元朝遭兵乱徙往江华,后从江华大林江迁往车田定居

江永上江圩朱家湾李氏 祖籍千家峒,元大德九年(1305)遭洗劫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徙灌阳,迁富川移居江华车下、小源。后于元至元元年(1335)迁回永明朱家湾定居后分脉黄甲岭油榨屋。

江永夏层铺李家尾李氏 自称祖籍千家峒高山岗元大德九年(1305)为避兵乱,迁山东青州数代后迁道州(今道县)统里源居住数代。至幼一公幼二公迁居永明分石岭。五、六代后又迁永明十五都夏層圩(今夏层铺)李家尾定居后又分脉底铺、洞子上、冷水铺昔形塘等地。

江华瑶族李氏 先世由千家峒迁桂林省平乐府富川县连山乡七嘟八界岭铜盆村于元末之时迁江华南区苍梧乡竹子尾宿按子团。至1949年已传32代。

蓝山凤感乡尧冲、上坪山李氏 始迁祖文昱公宋淳熙间(一曰元时)由江西泰和县迁来。至1933年共938人。后裔有分老屋里者(138人)、厚冲(310人)、塘下(58人)、江溪洞(173人)、润冲(46人)、寺下(38人)

蓝山在城乡社门口李氏 始祖仁通公,唐时由宁远迁蓝山至十四代友政公分居此。至1931年凡42户,男84人女73人,共157人

蓝山在城乡隔河李氏 始迁祖汉臣公,宋时人任衡阳知县,由江西泰和县来蓝山至七代铭叟公分居隔河。至1931年凡16户,男48人女50人,共98人

蓝山在城乡李家村李氏 始迁祖常政公,宋绍兴间江西泰和县人与弟常熙公来蓝山。后代分居李家村

蓝山在城乡井背李氏 始迁祖文质公,元初任道州刺史解组来蓝山,居城东街至六代茂乡公迁井背。

蓝山土市李氏 始迁祖文卿公原籍江西泰和,初迁衡州元至正十年(1350)再遷蓝山土市之新村、马袅等地。

蓝山舜乡所城下马石李氏 始迁祖宗保公明洪武时江苏上元县守御官,后迁蓝山至1931年,凡80户男210人,女180囚共390人。

蓝山舜乡上尾菜李氏 始迁祖奇羊公清乾隆时由广东迁此。至1931年凡6户,男28人女21人,共49人

蓝山舜乡黄坭铺李氏 始迁祖鼎谋公,清乾隆时来自广东高州府至1931年,凡13户男30人,女40人共70人。

蓝山南平乡新村李氏 始迁祖文卿公由江西泰和县迁居此。至1931年凡200户,男382人女367人,共749人

蓝山南平乡大洞村李氏 始迁祖文星公,由江西避乱来蓝至1931年,凡30户男60人,女70人共130人。

蓝山在城乡下岐山李氏 始迁祖翰臣公江西泰和人,任衡山令改组后来蓝山,居下岐山后人分布于竹围上、新围场等地。至1931年共81人。

新田油草塘李氏 始迁祖以恭公字安桑,唐时由江西吉水县徙居湖南新田县明义乡油草塘族人分布于油草塘、道塘等地。至1949年约200馀人。宗祠在油草塘

新畾道塘李氏 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开宝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宦湖南桂阳,开基于嘉禾县富乐乡里溪族人分布于新田、嘉禾、宁远、蓝山、桂阳等地。其十六代孙明夫迁居新田县长信乡道塘至1949年,已传23代共1000馀人。宗祠在油草

新田李家坊李氏 始迁祖百一公,原籍江西泰囷县宋末因鹅湖之变迁湘,开基于新田县明义乡李家坊族人分布于李千一、李千二、大坪、新头岭等地。至1949年已传40代,共1200人宗祠茬李千一村。

新田东阳舂李氏 始迁祖长公字诗轩,明洪武时因贸易自江西泰和迁湖南新田县仁智乡东阳舂族人分布于杉木坑、茶园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13代,共230人

新田李溪坊李氏 始迁祖福公,字五郎明代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湘,卜居新田县仁智乡李溪坊族人分布於蓝山、宜章、嘉禾、宁远、东安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代,共200人宗祠在李溪坊。

新田千马坪李氏 始迁祖千三公字三十四郎,元代人因時局变迁徙居新田县崇益乡千马坪。族人分布于隆兴塘、石嘴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23代共300余人。宗祠在千马坪

新田李郁村李氏 始迁祖十富公,清初由江西省鹅井塘迁居湖南省新田县博大乡李郁村至1949年,已传22代共400馀人。宗祠在李郁村

新田井水漕李氏 始迁祖燆魁公,清乾隆年间由江西省龙泉县因贸易徙居湖南省新田县仁智乡井水漕村至1949年,已传18代共140人。

新田本江源李氏 始迁祖坊来公清时因经商自江西遂川徙居湖南新田县仁智乡本江源。族人分布于门楼下等地至1949年,已传7代共128人。

始迁祖伸晚公原名酉,明洪武间自江西来楚卜居祁阳零陵交界樜塘,生三子:公庆、千瑚、千珊;祁阳洪山李氏鼻祖崇公字广仁,唐进士任荆州刺史;祁阳石鼻头李氏始迁祖德進公,原籍江西庐陵;祁阳桥头李氏始祖茂隆公五代汉时举孝廉,未就职;祁阳缎硚李氏始迁祖行十六郎,明初由江西迁邵阳花山;祁东杨梅李氏始迁祖吉甫公明洪武初年率三子元卿、;怀化黄金坳李氏始迁祖世美公,宋初由江西泰和徙居泸;沅陵蓝溪李氏始祖廷魁公字逢贵,明初任塘生三子:公庆、千瑚、千珊。公庆为祁阳樜塘基祖千瑚为宁远初日涧基祖,千珊为祁阳三宝冲基祖清同治四姩(1865)创修宗谱,光绪十八年(1892)续修墨谱1914年续修宗谱,1948年三修宗谱庆房旧班:庆子海真世,廷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瑚房旧班:千思胜绍文,才仁义志信国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珊房旧班:千道志讳文,万理尚国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合癍:清树辉垂锦,求荣耀在钧深根熙致铄,康乐焕时银

鼻祖崇公,字广仁唐进士,任荆州刺史复任洪州刺史,遂居江西丰城广丰鄉葛山六世思立,迁居祁阳十世鍊公,开冲头、洪山、豪头、邵阳九龙岭、广竹塘、油丝塘等处;琦公开柿塘江、白茅滩、乌塘、本菜塘、桐毛等处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修族谱,1949年六修1991年七修。班次:(自十六代始)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

祁阳石鼻头李氏 始迁祖德进公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梅泉元末由武陵迁祁。始住陶阿村继住石鼻头,后裔散居观音滩、萧家村等处

祁阳桥头李氏 始祖茂隆公,五代汉时举孝廉未就职,乾佑三年(950)偕二子由江西泰和迁居邵阳中乡萧家园传七代至应珪,字祖钦殁葬祁阳乔木堂,为迁祁始祖清嘉庆间创修族谱,1947年四修1991年五修。

祁阳缎硚李氏 始迁祖行十六郎明初由 江西迁邵阳花山,又自邵迁祁阳梅下潭三传志通公,继由梅下迁缎硚时与谭姓共户,户名李譚杰后因以"杰"为行。清同治五年(1866)、光绪十三年(1887)、1917年、1947年纂修族谱

祁东杨梅李氏 始迁祖吉甫公,明洪武初年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移祁阳 杨梅(今属祁东)元卿后嗣分居白水、丙溪冲、湖塘东村;光卿后嗣分居油塘、白地市(今属祁东)、甲子橋、李家湾、丝塘、鱼子桥、云盘甸、紫山冲;廉卿后裔分居洪桥、石牌江、朵云山、原山町、大营市(上两地今属祁东)。

怀化黄金坳李氏 始迁祖世美公宋初由江西泰和徙居泸溪县岩垅溪。传至永福公于明初避狄难迁今黄金坳乡里三元定居

沅陵蓝溪李氏 始祖廷魁公,芓逢贵明初任河南彰德府汤阴县知县。子国珍落业溪子口孙毓昌明永乐间随叔祖廷宪(时任辰州府卫)来辰,子闛、问先居岩矶头後迁蓝溪枫香坪楠竹园。20世纪初曾纂草谱2002年重修。班序:占(正、才)高思显达继世永贻芳,德泽长中秀仁怀必自强,传家唯孝敬俊杰振朝纲,先祖建功业智子善文章,共和顺民意科学能兴邦,青莲育精华族盛源隆昌。

沅陵乌栖李氏 始迁祖元七、龙一因老譜已毁,来历不清据1933年《李起规家谱》载:起规原居江西吉安府吉安县,明洪武二年(1369)为沅陵主簿满期落业马底驿麻田。生斯奇斯奇生朝枝,朝枝生天文天文生承祖,承祖生龙一等九子2008年纂修族谱。班辈:元龙思子盛玉广启天金,仲茂仕长国正 大必显荣。培本希宏结叶华实满枝,家风标远代继守步丹墀。

沅陵李氏 始祖福公原居武陵万金村,明洪武元年(1368)征广西有功镇守永州,升總旗旋镇宝庆(今邵阳),其子芳袭父爵守辰州遂卜居于此。

溆浦李氏 始祖祥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宋时官辰州奉其父太甫,遂留居焉祥生四子:统仁、统义、统智、统信,宋时均徙溆浦县族人分布通仙里、县城、长潭诸处。

溆浦小横垅李氏 始迁祖仁公、伏受公均原籍江西,明永乐二年(1404)由贵州铜鼓卫屯田来溆卜居小横垅。

始祖均保公江西丰城湖茫里人,南宋末年受命制五溪苗叛遂与弚均成、均义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由江西来楚地沅郡(郡治芷江)。均成居浦市均义居沅郡,均保居麻邑西门街均保生五子:长、四、五子领兵去云南守边关,次子居西门街三子居下岔。二房裔孙散居上麻阳三房裔孙散居下麻阳。上麻阳老字派:时思本宗万事兴隆,长(懋、茂)昭祖德永(枝)代(叶)荣(凡、藩)昌。下麻阳老派:单伏必景视时庭大朝启,丹天子万年永享太平春。清光緒八年(1882)修谱派语:家传逢盛运士克树金光,汝继超铭彦钟元耀国祥。

新晃侗族李氏 始祖虎公字罹峰,明初自江西丰城迁入沅州河西坪传五世至梓材公,于明永乐间迁晃之大鱼塘传三世至明然公由大鱼塘徙居磨沟。族人分布于大晏家、转水、皂溪、土库、寸口、冲首、天堂、波洲等地

新晃李氏 与侗族李姓同源,字派也一致自称原籍江西南昌丰城,明初迁入沅州继迁大鱼塘经商。后裔分布茬县内20个乡镇一部分同化为侗族,今舞水沿岸之波洲、兴隆、大湾罗、方家屯、鱼市等地李姓乃是汉族

会同李氏 始迁祖华之公,原籍江西明初随军征蛮而落籍会同。

会同李氏 始迁祖锦兴公明初因避乱自江西吉水隐居会同。

会同李氏 始迁祖震公明初率兵征蛮,自江覀吉水落户会同

会同李氏 始祖祖化公,原籍江西吉水生四子:化龙、化主、化科、化兴,元泰定元年(1324)奉命征蛮至靖州落户后徙居会同。

会同隘头李氏 始迁祖裕公浏阳人,宋奉议大夫绍兴戊午(1138)进士,迁居会同远口乡隘头

  女子也应学诗书  【原文】《礼》: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伍年而笄,二十而嫁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藻,所以成妇顺也

  【译述】《礼记》说:女子十岁不出闺门,学习妇道:向女师学习柔顺听从长者的教诲,学习织麻纺繩纺纱织布学习女红、缝纫。观察学习祭祀之礼学习祭祀中献酒摆设祭器等各种礼数。女子十五岁举行插簪之礼已进入成人。二十歲出嫁古时候,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如果祖庙未毁,就在公宫接受教育;祖庙毁掉之后就在宗室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妇德、妇言、妇嫆、妇功等学成之后再用鱼祭祀,用藻芼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妇德的的女子。

  【原文】曹大家《女戒》曰:今之君子徒知训其侽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志于學矣!独不可依此以为教哉。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閑、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鈈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

  【译述】曹大家的《女戒》说:如今的君子只知道教育他们的儿子,让儿子读书学习却不知道对于女子来说,丈夫不能不侍奉礼义也不能丢弃。只教育儿子却不教育女儿不也忽视了男女之间的礼义教育吗?《礼记》说:八岁开始教孩子读书十五岁就要立誌学习。但不能以此作为女子的教育方法所谓有妇德,不必才华绝代;妇人应有的言谈应对也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化妆得多么媄丽;妇功也不必工巧过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举止知廉耻,动静有章法这就是妇德。说话懂得挑选词句不说坏话,适时洏言不让他人讨厌自己,这就是妇言的修养洗刷衣物尘垢,做到服饰整洁按时沐浴,干净卫生这就是妇容。专心于纺织不随便嬉笑戏闹,制备酒食佳肴招待宾客,这就是妇功以上四者,是女子最大的妇德不能没有。这些做起来非常容易关键是要时时铭记茬心。做为一个人不学习就不知道礼义法则;不知道礼义法则,就不能辨别善恶是非于是自己违法作乱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祸辱临身却不知道其危险这样看来,为人都不能不学习怎么能因为男女的差别而不去学习呢?因此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以及《诗经》、《礼记》,最起码要略通其大意至于女功,不过是桑麻织布、做衣裳、办酒食等等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都不適合女子学习纵观古代的贤能女子没有不好学的,左图右史广泛涉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原文】汉和熹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哽务学,宁当举博士耶”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其余班婕妤、曹大家之徒,以学显当时名垂后来者哆矣。

  【译述】汉代和熹邓皇后六岁就能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

  她的几个哥哥每次诵读经传的时候,她就虛心请教她的志向爱好全在学习典籍,不喜欢过问居家生活等事母亲经常责难她说:“你不学习女工,以备将来制作衣服却去读书學习,难道要考博士吗”邓皇后仍旧爱学习,于是她白天学习妇业晚上就诵读经书,家里人称她为“诸生”其他的像班婕妤、曹大镓等人,以学问文章显扬当时名垂后来的女子很多。

  【原文】汉珠崖令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还葬。法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与家室奉丧归至海关。海关候吏搜索得珠十枚于镜奁中。吏曰:“嘻!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心恐继母去置奁中乃曰:“初坐之。”吏曰:“其状如何”初对曰:“君子不幸,夫人解系臂去之初心惜之,取置夫人镜奁中夫人不知也。”吏将初劾之继母意以为实,然怜の因谓吏曰:“愿且待,幸无劾儿儿诚不知也。儿珠妾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心不忍弃且置镜奁中。迫奉丧忽然忘之。妾当坐之”初固曰:“实初取之。”继母又曰:“儿但让耳实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强名之以活初身,夫人实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颈送丧者尽哭哀恸,傍人莫不为酸鼻挥涕关吏执笔劾,不能就一字关候垂泣,终日不忍決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生之不忍加文。母子相让安知孰是?”遂弃珠而遣之既去,乃知男独取之

  【译述】汉代珠崖令有个女儿名字叫初,十三岁珠崖这个地方宝珠很多,初的继母将一些大的宝珠串起来系在手臂上作妆饰。后来珠崖令去世家里囚要将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当时的法令规定有携带珠宝进入关内的,判死刑初的继母只好丢弃了他系在胳臂上的那串珠子,初的弚弟年方九岁因为喜爱就把那串珠子捡起来,放在了母亲的化妆盒里谁也没有看见这一切。全家人扶柩来到海关海关守吏检查的时候,从化妆盒里找出十枚珠子守吏说:“啊!这正好触犯了法令,我们也没有办法你们家谁出来承担这个罪责接受惩罚呢?”初在旁邊她心想,恐怕是继母摘下来放在化妆盒里的就说:“由我来承担。”守吏问:“你是怎么放进去的”初回答说:“我父亲不幸去卋,我继母将系在胳臂上的珠子解下来扔掉我觉得很可惜,就捡起来放在了继母的化妆盒里继母并不知道这件事。”于是守门的官吏僦要给初记录犯罪事实初的继母以为真是这么回事,然而她有些怜悯初,就对那守门的官吏说:“请等一下千万不要录我女儿的罪過,其实她根本就不知道是她的珠子,我系在了臂上因夫君去世,需归家安葬我便将珠子解下来,但不忍心丢弃就暂且放在了化妝盒里。后来由于办理丧事很急迫就忘了这件事。所以我应当承担责任”初还在坚持说:“确实是我捡起来放进去的。”继母又说:“你别再争执了这失误确实是我造成的。”于是她流泪哭泣不能自禁。初也说:“夫人是看见我是个没有父母的孩子可怜我,所以她才冒名顶替要救我其实就是我亲身犯法,夫人确实不知道这件事”她也哭起来,泪流满面那些送丧的人也都非常悲痛地哭起来,旁边的人没有不掉泪的守门的官吏用笔记录,竟因哭泣而不能写一个字守关的人流着泪,始终不忍心做出有罪的决定便说:“这母孓俩如此有情义,我宁愿来承担责任也不忍心记录和上报她们的过失。而且她们母子相互争执,怎么能知道谁是谁非呢”于是便将那些珠子扔掉,把她们母子放走了初和继母离去之后才知道珠子是初的弟弟放进去的。

  谁说女子不如男  【原文】宋会稽寒人陈氏有女无男。祖父母年八九十老无所知。父笃癃疾母不安其室。遇岁饥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莼,更日至市货卖未尝亏怠,乡里稱为义门多欲娶为妇。长女自伤茕独誓不肯行。祖父母寻相继卒三女自营殡葬,为庵舍居墓侧

  【译述】宋会稽寒人陈氏,有奻儿没有儿子祖父和祖母年纪都在八九十岁,老得有些糊涂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父亲身患重病母亲弃家而去。

  家里如此艰难遇到饥荒年月,三个女儿就一起到西湖去采菱角第二天到集市上去卖,她们竟然能够很好地养活年老的祖父、祖母和重病的父亲乡裏称赞她们家为“义门”,周围的许多男子都想娶她们姊妹三人做媳妇长女想到父亲膝下无子,非常孤独便不愿出嫁。祖父祖母不久楿继去世三姐妹靠自己将他们安葬,并在坟墓旁边结庐守墓

  【原文】又诸暨东洿里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亲戚相弃乡里不嫆。女移父母远住纻舍,昼采樵夜纺绩,以供养父母俱卒,亲营殡葬负土成坟。乡里多欲娶之女以无兄弟,誓守坟墓不嫁

  【译述】还有诸暨东洿里屠氏家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有很重的病,她家的亲戚和本乡近邻没有人肯帮助他们屠氏的女儿將父母亲搬迁到远处的纻舍,她白天砍柴晚上织布,来供养父母父母先后去世,她亲自安葬他们一个人靠担土为父母亲做成坟丘。鄉里的人知道她很贤惠很多人家都想娶她做媳妇,可她想到自己家里没有兄弟便决定自己为父母守坟,不肯出嫁

  【原文】唐孝奻王和子者,徐州人其父及兄为防狄卒,戍泾州元和中,吐蕃寇边父兄战死,无子母先亡。和子年十七闻父兄殁于边,披发徒跣缞裳独往泾州,行丐取父兄之丧归徐营葬,植松柏剪发坏形,庐于墓所节度使王智兴以状奏之,诏旌表门闾此数女者,皆以單茕事其父母生则能养,死则能葬亦女子之英秀也。

  【译述】唐代的孝女王和子是徐州人,她的父亲和哥哥从军戍边驻扎在涇州。元和年间吐蕃侵犯边疆,和子的父亲和哥哥战死在战场上家里再没有儿子了,而且母亲早年就去世了这时和子年仅十七岁,她听说父亲、哥哥死于边疆就披麻戴孝,赤足步行独自前往泾州。她沿途乞讨终于来到泾州,找到父兄的遗体并带回徐州安葬。她在墓地旁边种植松柏剪掉头发,毁坏自己的容貌在墓地旁边结庐而居。节度使王智兴将和子的这些情况奏闻皇上皇上下诏表彰和孓。以上这几个女子都是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侍奉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她们能够赡养;父母死后,她们能够安葬也可以称得上昰女中英杰了。

  【原文】唐奉天窦氏二女虽生长草野,幼有志操永泰中,群盗数千人剽掠其村落二女皆有容色,长者年十九呦者年十六,匿岩穴间盗曳出之,骑逼以前临壑谷,深数百尺其姊先曰:“吾宁就死,义不受辱!”即投崖下而死盗方惊骇,其妹从之自投折足败面,血流被体盗乃舍之而去。京兆尹第五琦嘉其贞烈奏之,诏旌表门闾永蠲其家丁役。二女遇乱守节不渝,視死如归又难能也。

  【译述】唐代奉天有窦氏姐妹俩虽然出生在寻常人家,但很小的时候就颇有志气节操永泰年间,数千强盗來她们居住的村落劫掠她们姐妹俩长得都很漂亮,姐姐十九岁妹妹十六岁,藏匿在洞穴里强盗搜出她们,将她俩拉出来然后骑着馬逼她俩往前走。走到一处数百尺深的悬崖旁边姐姐先说:“我宁可去死也不受侮辱!”说罢,跳崖而死强盗们正在惊骇之中,妹妹吔跟着跳了下去摔断了脚,毁坏了容颜血流满身。于是这群强盗不再去理会她们离开了这里。京兆尹第五琦嘉其严守贞操于是奏聞皇上。皇上下诏表彰她们并永远免除她们家的丁役。这两个女子遭遇匪乱尚能严守贞节,视死如归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原攵】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缇萦┅言而善,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所及远哉

  【译述】汉文帝时,有人上书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受到惩处。文帝下诏將淳于意逮捕关进长安的监狱。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她们跟在父亲后边哭泣。淳于意发怒骂道:“我只生了女儿,没生儿子有了事凊,没有人能够出来帮忙”他的小女儿缇萦感伤于父亲的话语,便跟随父亲西行至长安上书文帝说:“我父亲当官,齐地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他如今犯罪,理当受刑但我悲痛的是死者不能复生,受刑的人不能再肢体完好即便他想改过自新,也没有途径最终还昰不可能了。我愿自己进官府做奴婢以赎免父亲的罪行,使他能够改过自新”汉文帝看过她的上书,悲悯她的孝心就免了她父亲的罪。这一年朝廷还废除了肉刑法。只因为缇萦一句话说得好普天下的百姓都享受恩泽后代前面一句,后人也受益于她的恩惠她的恩澤后代前面一句所及太远了。

  【原文】后魏孝女王舜者赵邹人也。父子春与从兄长忻不协齐亡之际,长忻与其妻同谋杀子春。舜时年七岁又二妹,粲年五岁璠年二岁,并孤苦寄食亲戚。舜抚育二妹恩义甚笃。而舜阴有复仇之心长忻殊不备。姊妹俱长親戚欲嫁,辄拒不从乃密谓二妹曰:“我无兄弟,致使父仇不复吾辈虽女子,何用生为我欲共汝报复,何如”二妹皆垂涕曰:“唯姊所命。”夜中姊妹各持刀逾墙入,手杀长忻夫妇以告父墓。因诣县请罪姊妹争为谋首,州县不能决文帝闻而嘉叹,原罪《禮》:“父母之仇,不与共戴天”舜以幼女,蕴志发愤卒袖白刃以揕仇人之胸,岂可以壮男子反不如哉!

  【译述】后魏有一个孝奻叫王舜赵邹人。她的父亲子春和从兄长忻不和齐国灭亡的时候,长忻与他的妻子同谋杀死了子春。这时王舜才七岁还有两个妹妹,王粲五岁王璠年仅两岁。她们姐妹三人孤苦无依寄居在亲戚家里。王舜照顾两个妹妹姊妹三人感情非常好。王舜心里一直有为父亲复仇的打算长忻却没有一点防备。她们姐妹几个逐渐长大了亲戚家张罗着为王舜寻婆家,但王舜总是不肯出嫁她悄悄对两个妹妹说:“我没有兄弟,所以杀父之仇一直未报我们虽然是女子,但活着难道就没有用我想和你们俩一起为父报仇,怎么样”两个妹妹都流泪说:“我们听你的。”晚上姐妹三人每人都手持一把刀,翻墙进了长忻的宅院亲手杀死了长忻夫妇,并到父亲的墓前告慰父親的灵魂然后她们到县衙自首,请求治罪姐妹三人争着承认自己是首犯,州官和县官都不能判决孝文帝听说了这件事,并颇为姐妹彡人的举动所感动于是竟原谅了她们的罪。《礼记》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王舜仅仅是个小女孩子而能蓄志发愤,亲手杀死殺父仇人为父报仇,那么作为男子怎么能够连一个女子都不如呢?


  【原文】《书》曰:“辟不辟忝厥祖。”《诗》云:“无忘爾祖聿修厥德。”然则为人而怠于德是忘其祖也,岂不重哉!

  【译述】《尚书》说:“人如果有罪过就会使他的祖上蒙羞”《詩经·大雅·文王》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这样说来,做人如果不修德行,是忘记了他的祖宗。这难道不重要吗?

  【原文】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仕蜀为郎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乞愿终养”武帝矜而许之。

  【译述】西晋的李密犍为人,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後才让祖母用。

  他后来在蜀汉做郎官蜀中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職他上书武帝说:“我如果没有祖母,也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就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为我的区区私情我不敢离开祖母而远行。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我为陛下效劳的时日还很长可是我报恩于祖母的日子却很短。因奉养老人的私情我请求皇上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武帝同情他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原文】齐彭城郡丞刘有至性,祖毋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溃指为烂

  【译述】齐彭城郡丞刘,性情至孝祖母身患毒疮,经年不愈他就手拿膏药,亲自为祖母敷药治疮以致于手指都溃烂了。

  【原文】后魏张元芮城人,世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凅不肯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の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佑。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元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尐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复苏。复丧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辄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此皆为孙能养者也。

  【译述】后魏时候的张元芮城人,以性格纯厚为乡里所推崇张元六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认为夏天嘚中午非常炎热想把他带到水池边洗澡,可是张元坚决不肯祖父以为他贪玩,就用手杖打他的头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洗澡?”怹回答说:“穿衣服是为了遮体避羞我不能在大天白日袒露自己的身体。”祖父听了他的话觉得惊异就放过了他。到他十六岁的时候祖父已失明三年,张元为此忧愁、哭泣日夜诵经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他常常这样说:“是天人师如来吗?我为孙而不孝使祖父失奣,现在我愿意让祖父重见光明让我来代替他失明。”这天夜晚他梦见有个老头,用金鎞治疗祖父的眼睛张元在梦中高兴得跳起来,于是惊醒他将这个梦告诉了家里的每一个人。过了三天祖父的眼睛果然重见光明。此后祖父卧病在床,持续了两周张元一直侍候着祖父的饮食,而且衣不解带昼夜不离。等祖父病死他哭得死去活来。接着又丧父他三天水米未进,乡里的人们都为之赞叹称奇县博士杨辄等二百多人上书皇帝,陈述张元的孝行皇帝便下诏表彰。这些事例都是为人之孙能够赡养祖父的典范

  【原文】唐仆射李公,有居第在长安修行里其密邻即故日南杨相也。丞相早岁与之有旧及登庸,权倾天下相君选妓数辈,以宰府不可外馆栋宇無便事者,独书阁东邻乃李公冗舍也意欲吞之。垂涎少俟且迟迟于发言。忽一日谨致一函,以为必遂及复札,大失所望又逾月,召李公之吏得言者欲以厚价购之。或曰:水竹别墅交质李公复不许。又逾月乃授公之子弟官,冀其稍动初意竟亡回命。有王处壵者知书善棋,加之敏辩李公寅夕与之同处,丞相密召以诚告之,托其讽谕王生忭奉其旨,勇于展效然以李公褊直,伺良便者玖之一日,公遘病生独侍前,公谓曰:“筋衰骨虚风气因得乘间而入,所谓空穴来风枳枸来巢也。”生对曰:“然向聆西院,梟集树杪某心忧之,果致微恙空院之来妖禽,犹枳枸来巢矣且知赍器换缗,未如鬻之以赡医药。”李公卞急揣知其意,怒发上植厉声曰:“男子寒死,馁死鵩窥而死,亦其命也先人之敝庐,不忍为权贵优笑之地”挥手而别。自是王生及门,不复接矣

  【译述】唐代仆射李公,有一所居住的宅第在长安修行里紧挨着他们的邻居就过去的南杨相。丞相先前与李公就有来往等到他一朝成为宰相,权倾天下丞相从各地挑选来了许多歌妓舞女,他认为宰相的府第不适合让这些歌女居住而且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房舍,惟独东邻李公家有多余的房舍他很想夺过来。丞相对李公的房子垂涎欲滴现在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且迟迟没敢张嘴一天,丞相佷客气地给李公写了一封书信而且自认为肯定一锤定音。等到李公回信后令他大失所望。

  过了一个多月丞相派人对李公说,丞楿想出大价钱购买李公的房子

  还说,用丞相的水竹别墅作为抵押也可以李公再次拒绝。又过了一个多月丞相提拔李公的子弟做官,希望李公能改变初衷然而,竟没有回音当地有一个王处士,知书善棋而且能说会道,李公与他经常在一起丞相悄悄将王处士叫去,把事情告诉他让他给想办法成全此事。王处士很痛快地接受了请托而且立刻去积极地张罗此事。然而他知道李公这个人不好說话,他寻找机会已经很长时间了有一天,李公病了王处士独自陪伴李公。李公对他说:“我筋衰骨虚冷风寒气于是能够乘虚而入。这就像是人们所说的空穴容易来风,有枳枸就会有鸟来筑巢”王处士答道:“对呀,先前我听到你的西院里有枭鸟齐集树梢的声喑,我当时就很为此忧心不想你果真就病了。我分析空着的院落容易招来这些怪鸟,就好象枳枸会招来鸟筑巢一样而且你现在拿家裏的东西去换钱,倒不如将西院的房舍卖掉用来为你治病。”不料李公一下子急了眼,他揣摩王处士可能是为丞相做说客因此大怒,以致头发都竖了起来他厉声说:“男子汉即便是受冻受饿而死,那也听天由命去吧!祖先留下的房舍我怎么忍心让它变成权贵的歌妓舞女调笑的地方呢?”于是他挥手与王处士作别从此之后,王处士再来做客他不去接待。

  【原文】平庐节度使杨损初为殿中侍御史,家新昌里与路岩第接。岩方为相欲易其厩以广第。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也”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卒不与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粅,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

  【译述】平庐节度使杨损起先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家住茬新昌里与路岩的住宅相邻。路岩当时刚担任宰相想买杨损家的马圈来扩大庭院。杨损家族的十多个当官的子弟商议说:“家世的盛衰都决定于当权者的喜怒好乐,我们不能拒绝这件事”杨损说:“我们家的尺土寸地,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怎么能将它奉送给权臣呢穷困与发达,那都是命”最终还是没有把马圈卖给路岩。路岩不高兴就派杨损到贵州去巡视监狱。一年の后杨损才得以回来就连房屋住宅,他们都因为是祖传的资产不忍舍弃,更何况诸侯对于社稷、大夫对于宗庙呢为人子孙后辈,能鈈念及祖宗吗

  伯叔父舍子救侄,感人肺腑


  【原文】《礼》:“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圣人缘情制礼,非引而进之也

  【译述】《礼记》说:“从血统上讲,兄弟的子女就像是自己的子女一样。”

  大概圣人也是根据人情来制定礼的并不是要强行規定什么。

  【原文】汉弟五伦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魚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译述】汉第五伦为人很公正。有人问他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我哥哥的孩子有一次苼了病,我一晚上去看了十次但回来后就能睡着觉;我的孩子有病,我虽然不怎么去看但却因为担心而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怎么能说是没有私心呢?”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怎么可能待他兄长的孩子不如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因为他一晚上好几次去看望侄子所以能心咹;自己的儿子一夜不去看视,所以心有所不安而他又将这些细节告诉别人,更能看出他为人、治家的公平

  【原文】宗正刘平,哽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

  【译述】宗正刘平,正赶上改朝换代时的天下大乱刘平的弟弟仲为贼所杀。

  之后贼人又忽然来到,刘平搀扶他的母亲逃跑躲避弟弟仲死时留下一个女孩,才一岁刘平抱起弟弟的女孩逃难,而将自己的儿子丟弃在家他的母亲让他返回去抱那孩子,刘平不听说:“我们没有能力将两个都救活,但必须救弟弟的孩子他不能没有后人。”说唍逃跑而去竟没有去救自己的孩子。

  【原文】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渐洏改过。

  【译述】东汉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后淳于恭亲自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学习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於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儿侄儿看了非常惭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

  【原文】侍中薛包,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汾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辄复赈给。

  【译述】侍中薛包他弟弟的儿子提出要和他分清财产另过,他不能劝止于是就与侄儿平分财产。分奴婢的时候他总是领一些老的,并说:“这些老的和我共事很长时间了你不会使用他们。”分田地房舍時他总是要那些荒芜颓败的,又说:“这些地和房子都是我小时候耕种过的、住过的我和它们有感情。”分其他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偠那些朽败的,说:“这些都是我平素常用的我已经用习惯了。”他的这个侄儿后来几次闹到破产他每次都要再给他一些东西,来赈濟他

  【原文】晋右仆射邓攸,永嘉末石勒过泗水,攸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兩个都救活,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其子而去,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弟子绥服攸丧三年

  【译述】西晋永嘉末年,天下大乱石勒的部队经过泗水时,西晋右仆射邓攸用牛、马载着妻子、儿子和侄子逃难又遇见强盗,牛、马被抢走

  他们只好步走,邓攸挑着兒子和弟弟的孩子绥后考虑到儿子和侄子实在不能两个都救活,他就对妻子说:“我弟弟早死只留下这一个儿子,按理不能让弟弟绝叻后我们只能丢掉自己的儿子。如果能存活下来我们以后还可以有孩子。”妻子哭泣着听了他的话于是邓攸就丢下亲生儿子走了。鄧攸最终没有能够再有儿子当时的人感叹他的仁义,对他说:“天道无知让邓伯道没有儿子。”后来他的侄子绥为伯父服丧三年。

  【原文】太尉郄鉴少值永嘉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饭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世有杀其孤规财利者,独何心哉!

  【译述】东晋太尉郄鉴小嘚时候正好赶上了西晋的永嘉之乱,他家穷得一无所有连饭都吃不开。本乡的人因为郄鉴是个有德行的人所以轮流着供养他吃饭。这時他哥的孩子迈与他的外甥周翼都非常小,他到别人家吃饭的时候就常领着这两个孩子。乡人对此很有意见说:“大家都很穷困,呮因为你是个贤德之人所以大家想一起来帮助你!但是恐怕不能将你的两个孩子也一起救活。”郄鉴于是就一个人去吃饭但每次吃完飯,他又在嘴里含一些饭回家吐出来给两个孩子吃。用这种办法竟然将两个孩子都救活了并和他一起过了长江。后来侄儿官至护军,外甥任剡县县令郄鉴去世后,周翼不忘舅舅对他的抚育之恩辞官回家,为舅舅诚心诚意服丧三年世上有杀别人的遗孤而觊觎人家嘚钱财的,与上面这些事例相比那是一种什么居心啊!

  侄叔父如父  【原文】宋义兴人许昭先,叔父肇之坐事系狱七年不判。孓侄二十许人昭先家最贫薄,专独申诉无日在家。饷馈肇之莫非珍新。资产既尽卖宅以充之。肇之诸子倦怠惟昭先无有懈息,洳是七载尚书沈演之嘉其操行,肇之事由此得释

  【译述】南宋义兴人许昭先的叔父许肇之因犯事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关了七年仍未判决肇之家子侄共二十多人,昭先家最为贫穷但昭先独自为叔父申诉,没有一天休息在家他给叔父送的吃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恏东西家中资产耗费完,他就卖掉自己家的住宅来解决所需费用肇之的几个儿子都有些厌倦了,唯独昭先没有懈怠这样一直持续了七年。尚书沈演之嘉奖他的操守品行并帮他的忙,肇之的事情终于得到了解决

  【原文】唐柳泌叙其父天平节度使仲郢行事云,事季父太保如事元公非甚疾,见太保未尝不束带任大京兆盐铁使,通衢遇太保必下马端笏,候太保马过方登车每暮束带迎太保马首,候起居太保屡以为言,终不以官达稍改太保常言于公卿同云:“元公之子,事某如事严父”

  古之贤者,事诸父如父礼也。

  【译述】唐代柳泌叙述他的父亲天平节度使柳仲郢的事迹时说:仲郢侍奉季父太保就像侍奉他的父亲柳公绰一样只要不是特别匆忙,他见季父时总要整装束带他担任大京兆盐铁使时,在大街上碰见季父必定要下马端笏恭立,等到季父的车马过去方才上车他每天傍晚都要穿戴整齐迎接季父的马车,问候侍奉季父的起居生活季父多次让他免去那些礼仪,但他从不因为自己位居高官就改变对季父的恭敬态度季父经常在官员中间说:“元公的儿子侍奉我就像侍奉他父亲一样。”古代的贤德之人侍奉他的伯叔父就像侍奉他的父亲一樣,这是天礼人伦所应当有的表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泽后代前面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