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与汤显祖诞辰多少年

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关公关公1蝶恋花春满园月季财神赵公明奔马宝马送福报喜图花鸟图秋实扇面画国色天香关公 关公1 蝶恋花 春满园 月季 财神赵公明 奔马 宝马送福 报喜图 花鸟图 秋实 扇面画 国色天香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 和莎士比亚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时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江西抚州举办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活动,开幕式现场精彩壮观。
  汤显祖是抚州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先贤,他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四部传奇剧作,合称《临川四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高峰&。汤显祖剧作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鲜活的独创性,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汤显祖剧作自问世以来,即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彪炳史册、光耀千古、历演不衰,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他的剧作和与其同时代的英国莎士比亚、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剧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从2015年底开始,抚州市组团先后远赴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地开展活动。特别是今年4月,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斯特拉福德区议会、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在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主办了&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暨&抚州文化周&&。文化活动周期间,在莎翁旧居花园演出了赣剧《紫钗记》选段&怨撒金钱&、抚州采茶戏《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南丰傩舞、金溪手摇狮等节目;在斯特拉福德图书馆举办了汤显祖图片展,介绍汤翁生平、艺术成就和汤翁故里抚州的概况。&抚州文化活动周&的演出和展览还走进了英国利兹大学,获得英国师生的好评。这是抚州市第一次在国外举办文化周活动,共演出10场,展览5天,吸引数万人参观,旋起了一股中国抚州文化风。这股抚州文化旋风引起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取得了巨大反响。
  作为汤显祖的家乡,抚州市十分重视传承汤翁文化。举办过多次汤显祖文化艺术节及汤显祖学术高峰论坛,掀起了一拨拨&汤剧&、&汤学&热潮,向世界展示了汤学剧作的魅力。今年以来,抚州市成立了汤显祖国际学术研究中心,开办了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网站,出版了&汤显祖研究丛刊&。特别是精心创排了乡音版《临川四梦》,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创排了音乐剧《汤显祖》,与中国阳光集团在梦湖共同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建立了戏剧创作基地、设置临川四梦传承班,对汤显祖纪念馆进行了修整改造,对汤显祖故居进行了恢复重建,全力打造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使抚州处处体现是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把抚州打造成为集写戏、看戏、演戏、评戏为一体的中国戏都。
值班主任:曹乐平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日报
舜网-济南日报
舜网-济南日报
舜网-济南日报
舜网-济南日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日报
中国日报网
北京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华西都市报
中国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
北京青年报
楚天都市报
四川新闻网
齐鲁晚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舜网-济南时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舜网-济南时报
舜网-济南时报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家庭医生在线
近日有网友爆料,王思聪带着两个美女出街,其中一个为王思聪现女友豆得儿。从网友提供的照片来看,王思聪戴上了项链、戒指、手串,重新回归珠光宝气的思聪本色。两个美女陪伴左右,其中一个是王思聪现女友豆得儿。网友表示:“豆得儿这是熟谙思聪本性,允许共存的节奏?”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_国际先驱导报_新华网
 --  --  --  --  -- 
 --  --  --  --  -- 
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
国际先驱导报
  四百多年前,当位于英国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正在上演莎翁戏剧《仲夏夜之梦》时,东方庙会的中国戏台也在演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1930年,日本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如是评价,这是汤显祖第一次被人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如果四百多年前两人能够相遇,那将是怎样的场景?正值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纪念两位大师,中英两国也将开展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本报记者分别走进了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的汤显祖故里,借由他们的亲身探访,或可与历史时空对接,感知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和丰富记忆#
寻梦汤显祖故里  
正如莎士比亚的剧本被搬上多国戏剧舞台一样,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也享誉海外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袁慧晶、李美娟发自南昌 隔着抚河与临川城区遥遥相对的文昌里,是文昌汤氏族居之地和祖墓之所,也是汤显祖的出生地。抚河上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文昌桥。汤显祖在《吾庐》一诗中写道:“文昌通旧观,东井饮余晖。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描写的就是当时这里的景色。其中,“桥”即文昌桥,“旧观”即文昌桥北的关帝庙。  汤显祖曾自述先祖“时经丧乱,流离伏匿”,延续下来“不亦难乎”,于永乐年间()选定临川城东门外文昌里繁衍生息。
旧宅宗祠已难觅 汤氏宗谱幸保存
  文昌里隶属江西抚州,如今行走在此,看着一排排高大的古建筑,穿越感强烈。在文昌里长大的汤学专家、抚州市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吴凤雏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这些古建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岁月动荡,汤家旧宅和祖坟山没能保存下来,只能大致辨别方位。吴凤雏指着一块半月形已基本淤塞的池塘告诉记者,“这应该是当年文昌汤氏宗祠前的‘月塘’。”  据吴凤雏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文昌里曾发现了汤显袓墓碑,是清光绪临川知县江召棠为汤公重立之碑,碑旁石柱上镌有“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1957年,当地政府在重修汤墓时,还在墓旁建了牡丹亭。但可惜的是,一切尽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中。  目前,包括汤墓原址、文昌桥在内的附近一带正被抚州市政府整体打造为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初期的征迁工作已基本完成。而在抚州市城区的人民公园内,于1982年重建的汤显祖墓园,植被丰富、水光山色、亭台错落,虽只是个衣冠冢,但引来诸多研究者瞻仰、凭吊。  假如你想要见见汤氏后人,云山镇汤家村不容错过。整个村子坐北朝南,村后树木葱茏,村南是一马平川的田野,东乡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据传,汤显祖后裔汤云池就是看中这里秀丽的风光而举家迁来此地的。后来,汤氏后裔还在文昌里和汤家村来回居住。目前,村子里人口不多,汤氏是大姓。  汤廷水是汤显祖嫡系第13代世孙。他脸型清瘦,与流传下来画像中的汤翁像颇有几分形似。文昌汤氏宗谱能够在文革期间保存下来,这位老人功不可没。  “除四旧时,我把族谱用油纸包好藏在牛粪里,再用课本代替了族谱去烧掉。但牌位没能保住。”汤廷水说,而他当年才十几岁。据了解,这本200余年前撰写的汤氏宗谱现为国家二级文物,宗谱中记录了汤显祖5岁题诗、13岁督学试举等生平之事,还载有汤氏家族的家训和戒律。  负责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组建筹备工作的抚州市文化局副调研员陈伟铭认为,这份宗谱对汤显祖文化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汤学研究者提供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
用古老唱腔重唱《牡丹亭》
  汤显祖一生著有四部半剧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和半部“未成之作”《紫箫记》,在“玉茗堂四梦”中,又以《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大。  三百多年来,《牡丹亭》在戏曲舞台上被多个剧种盛演不衰。虽然昆曲版的《牡丹亭》最广为流传,但在最初,《牡丹亭》却是汤显祖亲自教给家乡“宜伶”,并用旧时“宜黄腔”(又称“海盐腔”)演出的。  在古代,抚州不仅是名播遐迩的“才子之乡”,更是地道的“戏窝子”。明嘉靖年间,宜黄大司马谭纶在丁忧返乡时,因其在浙江治兵期间酷爱海盐腔,便把海盐腔的家班带回宜黄,引得宜黄艺伶竞相学唱。海盐腔与宜黄的乡音土语相结合,就形成了海盐支派的“宜黄腔”。等到汤显祖弃官归故里时,演唱海盐腔的伶人已逾千人,大小戏班不下三五十个。  从汤显祖留下的诗文“小园须着小宜伶”、“离歌分付小宜黄”、“宜伶相伴酒中禅”等不难发现,玉茗堂最初的演唱者实为宜伶。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学拓荒之作”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也是他为宜黄伶人的祖师祠写的。汤显祖还说:“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竄,云便吴歌。”是说《牡丹亭记》原来不是为昆山腔所作。玉茗堂传奇的改编者众多,是他们把宜黄腔改成昆山腔的,其不协律处一曲或数见,可见汤显祖写戏时是协南戏宜黄腔之律而无意协昆腔之律。  但这种宜黄腔后经流变,在全国各地已难寻踪迹,用当年宜黄腔演出《牡丹亭》的情景已不复可见。抚州市已邀请上海越剧院名导童薇薇用海盐腔复排“玉茗堂四梦”,计划今年9月在北京演出。童薇薇对本报记者表示,新剧将大胆创新,将“四梦”合为一剧,以展现汤显祖创作的心路历程;在声腔方面,打算从抚州当地“非遗”旴河高腔中发掘出曲牌体的海盐腔来作为主导唱腔。
全球化语境下的汤显祖
  正如莎士比亚的剧本被译成多种语言搬上多国戏剧舞台一样,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也享誉海外。  著有《汤显祖大传》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龚重谟介绍说,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牡丹亭》的折子戏《游园惊梦》和《春香闹学》为时两个来月,轰动了整个美国,每场结束至少谢幕15次之多。当时美国人这样评论:“中国剧,雍容大雅,位置之高,分量之重,为世界戏剧之冠。”而后,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也历时海内外“八年的演出,场场爆满街”。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前院长苏子裕说,《牡丹亭》有英、德、法、日、俄的译本,美、日、俄等国也都有“汤学”的研究者。在他看来,汤显祖“不仅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全球化视野正在形成。  “汤显祖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们进行心灵对话,在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方面有共同语言。”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说,汤显祖不仅仅直率描写人的欲望,更把人欲升华为“至情”,并认定这种“至情”具有超越生死的不朽意义。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靝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汤显祖文化名片的国际推广在过去几年已有成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也参与了相关项目。“未来,一方面可进一步完善‘汤学’的体系建设,如在诗文领域进行开拓;另一方面汤学还需更加国际化,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探访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莎士比亚早已走出国界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文化符号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施洋发自伦敦 穿过古老的伦敦塔桥,从桥一端拾级而下,走过几条幽暗狭窄的小巷,视线便豁然开朗了。一座白色的木结构环形建筑物近在眼前,这座始建于400多年前(1599年)的建筑就是著名的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剧场不插电 票价很“亲民”
  剧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泰晤士河南岸,身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与市政府大楼比邻而居,对岸是同样历史悠久的圣保罗大教堂和议会大厦。莎士比亚在这座剧场里完成了诸多举世闻名的剧本,这座剧场也因他而得名。然而,这座著名剧场却命途多舛,几经损毁。1613年,在演出《亨氏八世》期间,一个道具迸发的一丝火星意外地引燃了一场大火,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剧场被毁,全场3000名观众却毫发无伤,道具和手稿等也都得以保存完好。在17世纪40年代,这座剧场又因清教徒的施压而被迫关闭。  幸运的是,在美国导演和演员山姆·沃纳梅克的支持下,重建的剧场于1997年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建的剧场可分为三个部分:环球剧院、展览观光和环球教育。  其中,主体是被称为“院子”的露天环状剧院,剧院的设计模仿了原剧院的样式,类似于“伦敦碗”的构造,中央是露天的表演区,矗立着一座王宫式的戏台,四周是全由木头搭建的环状观众席,共分三层。出于消防安全考虑,原本能容纳3000人的坐席被缩减至1500人左右。而为了还原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表演形式,演员们在演出时不佩戴麦克风,整个剧院亦找不到一个扩音器,同时演出不配字幕,观众与演员不通过任何媒介直接交流,这令整出戏剧呈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古典主义风格。  露天剧院的演出季通常在夏季,一直延续到九、十月份,在其余时间,剧院则仅仅用来展览或教育。演出的票价十分“亲民”,一张坐票从20英镑到60英镑不等,而每张站票往往仅收5英镑。演出门票也非常火爆,时常一票难求。据环球剧场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统计,2015年的上座率将近90%。此外,露天剧院还会在特殊时期举办一些特别活动。例如,今年4月23日,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之际,恰逢莎翁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剧组结束全球巡演,将重回环球剧场,在露天剧院进行为期两天的闭幕演出。
“莎学”爱好者的舞台
  没有演出时,游客可以进入露天剧院尽情参观,同时有专业导游讲解莎士比亚和环球剧场的相关知识。参观全年都向观众开放。在非演出季,演员们还会穿上戏服在“院子”中和游客互动,进行戏剧片段表演等。此外,环球剧场一年四季都举办展览,展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戏服、伦敦老照片等,生动地向参观者讲述莎士比亚的生平、环球剧场的前世今生和400年前的伦敦风貌。  环球教育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剧场自身开办戏剧学校,为热爱戏剧表演和艺术的年轻人提供教育平台,还与伦敦名校国王大学联合开设莎士比亚研究学专业,面向全球的莎士比亚作品爱好者,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此外,环球教育不定时举行读书会和研讨会,从10岁的儿童到60岁的老人都被邀请参加,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汇聚一堂,就关于莎士比亚的议题进行交流思考、观点碰撞。  400多年来,莎士比亚早已走出国界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文化符号。他的影响跨越了400年的历史长河,遍及五洲。演讲堂则为莎士比亚的全球化效应提供了生动的注解。在演讲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莎士比亚学者们侃侃而谈,通过一场场演讲和辩论,探索莎士比亚的作品与各个时代的人们、与不同政治和文化迸发出的化学效应;讨论不同时期的表演如何反映当时的全球及本土政治环境……无论对哪些问题怀有好奇,莎士比亚的爱好者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得到启发。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还组织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活动。剧场在泰晤士河畔新建起了37块银幕,从威敏斯特桥延伸至塔桥,总长达2.5公里。每块银幕上都将播放一部特别制作的10分钟电影短片,讲述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剧作。值得一提的是,每部短片取景于原作场景的真实所在地。于是,在这里,可以看见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在金字塔前的倩影,贪婪商人夏洛克在犹太贫民区数钱的猥琐模样,还有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站在丹麦的克伦堡中……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精彩推荐:
  本专题所登载文章均为《国际先驱导报》提供给新华网的独家报道。其他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010年起《国际先驱导报》每周出版一期,4开32版,国内外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65
年定价:98元
零售价:2元
地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国际先驱导报》发行处。邮编:100031
社 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
57号(100803)
传 真:(010)
编辑部:(010)
市场部:(010)
发行部:(01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
广告总代理:众智实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汤显祖诞辰400周年专题报道方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汤显祖诞辰400周年专题报道方1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华社 >> 新闻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 学者:二者对比可促进文学发展
发布时间:
16:04:01&&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作者:
白洋浏览次数: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洋报道】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均有多部知名作品流传于世。虽然汤显祖的创作看重音律,而莎士比亚更加侧重内容,但两位大师都在各自的剧作中表现出对人性的讴歌,人文主义精神在他们的作品里展露无遗。
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辜正坤接受了《欧洲时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因为翻译等原因,不少中国人将莎士比亚作品误解为话剧作品;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对比,本质是对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将促进不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不谋而合人文主义精神展露无遗
一位西方文学巨匠,一位中国戏剧名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远隔重洋但巧合不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其实有很多共性,这值得中英双方学者研究。”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邹元江表示。
北京《人民日报》报道,16世纪,在地球的两端,中国和西方社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深受社会自由思潮的影响,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戏剧大师都在各自的剧作中表现出对人性的讴歌,而且人文主义精神在他们的作品里都展露无遗。
在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中,他塑造了一个坚决不向封建礼教低头、为情生死的杜丽娘,展示了他“以情抗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汤显祖的思想不谋而合,莎士比亚也主张“真情”、“真爱”,塑造了罗密欧、朱丽叶等一批“痴情”的人物形象。
对于两位大师的共同点,邹元江补充道,“从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到杜丽娘的‘人生在世,怎生叫做吃饭’,两位其实都在关注人生的终极问题。”
除此之外,巧合的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在剧作中运用了“梦境”。
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在这四部剧中,主人翁或因情生梦,或因梦生情,汤显祖用了巧妙的方法穿插入千遍万化的梦境。
而另一边,据不完全统计,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至少有99个地方说到过“梦”,《仲夏夜之梦》就是最经典的例子。作品中,莎士比亚借助月光,布置一个梦境,再加上精灵和梦幻自然的描述,改变故事的走向,成功创造了浪漫的梦境。
无论是人文主义精神还是对梦的诠释,两位大师的剧作都冲破了当时的教条,尽情地展示了时代精神,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至今,他们仍影响深远。汤显祖一曲《牡丹亭》经历代改编演出后,成为各种戏曲形式经久不衰的演出题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由知名作家白先勇改编成青春昆曲版后,无论国内外演出都场场爆满。
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被翻译成了中、法、德、意等100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莎士比亚全集》等莎翁系列图书近日亮相第九届重庆读书月活动,吸引民众拍照留念。(图片来源:中新社)
各有千秋:重音律 VS 重内容
“现在中英都有很多纪念活动,它们引导着大家去关注两位大师的同与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程朝翔说,“比起相似点,我们更应该关注异处,因为这有利用于双方吸取经验、借鉴不足、相互促进。”
诚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戏剧结构、悲喜剧表现形式和发展条件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以“传奇”为主,其中的曲文看重音律。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为“话剧”,其擅长的无韵体诗对韵文几乎不要求,反而更加侧重编剧的内容。
进一步来说,在悲喜剧表现形式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处理方法。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皆大欢喜是最好的结局,这种思想贯穿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在《紫钗记》中,李益和霍小玉虽历经磨难,但最后终成眷属,幸福结尾。
而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界限分明,喜剧就是以喜结尾,而悲剧大多以伤结束。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成功复仇杀父凶手,但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莎士比亚也由此创作了“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谈及两者的传播范围,程朝翔教授表示:“目前来看,在研究学者的规模、剧作改编数量和影响力上看,莎士比亚戏剧的发展和传播都较为成熟和广泛。”
汤显祖还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戏剧仍以小规模的方式展示,大多数平民百姓对戏剧演出都是望而却步。而在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每天下午两点都有两三个喜剧在不同的地方演出。戏剧俨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人们也逐渐适应着这种休闲生活方式。
对比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可促进文学发展
《欧洲时报》:今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很多人都愿意将两人进行对比。在您看来,除了生活于同一时代,他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差异?
辜正坤:两人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容。莎士比亚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呈现,比如《哈姆雷特》,几乎就是一首长达几千行的长诗;而汤显祖在剧中人物对话的间隙,也插入大量的诗歌,虽然这些诗歌不影响剧情,但读起来非常美,表演时也更令人震撼。事实上,汤显祖最伟大的也不是他的故事和对话,而是这些诗歌。在我看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非常希望被视为一个大诗人。至于两人不同的地方,非常多,写作的手法、文章的结构和思想主题都不同,可是目前,虽然很多人都提出要对比两人,但真正对两人进行了充分对比并形成了学术成果的几乎还没有,要详细对比两人,还需要时间。
《欧洲时报》:那从他们都写诗这一点来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不同呢?
辜正坤:比较而言,莎士比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都更胜一筹。西方有思考重大的哲理性问题的传统,所以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将人性的欲望、人生的思考深刻呈现出来。比如知名的“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就不仅反映哈姆雷特自己面对选择时的痛苦,也将任何时候的选择都是困难的这一题目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广泛共鸣和思考。而中国的诗歌多用于讲情和言志,所以汤显祖的诗歌也非常优美,尤其擅长表现人物的情绪。
此外,虽然都采用诗歌的形式,但莎士比亚一写就特别长,甚至整部剧就是一首长诗;而汤显祖的诗歌则穿插在故事和人物对话中,这也反映了中国崇尚阴阳平衡、张弛有度的哲学态度。在我个人看来,汤显祖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剧作的形式。
《欧洲时报》:在您看来,中国人为什么愿意拿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有怎样的意义?
辜正坤:事实上,我很可能就是最早提出要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进行对比的学者之一,大约在40年前,我就在一些场合提出这个观点。将两人进行对比,首先可以让中国人对于本国的戏剧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汤显祖用诗歌和对话相间的形式创作,过去的人们就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创作的,而一和莎士比亚进行对比,大家就知道这种形式其实是中国所独有的,而且也能看出这种形式的优点。
此外,通过两人的对比,也让两国的人们对彼此文化有更深刻了解,也可以相互借鉴。如中国人可以借鉴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自己诗歌的哲理性,英国人也可以借鉴中国诗歌表现情绪的特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仅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进行对比,而应该把更多的中国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也纳入其中。因为有学者就提出,现在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可能不只是莎士比亚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凝聚了当时英国若干戏剧创作精英的团体努力。将更多中国剧作家纳入对比,将帮助人们对中西方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两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诗人
《欧洲时报》:我们留意到,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由您主编的《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也正好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二者之间是否有存在关联?
辜正坤:此次出版的全集历时8年,先后有23个中国翻译家参与翻译,能够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前夕出版,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欧洲时报》:此前,中国已经有不少莎士比亚作品的中文版,此次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与此前版本相比有什么不同?
辜正坤:中国此前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主要有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三个版本。方平的版本则更加注重译文的形式,他对译文进行了分行,让翻译后的莎士比亚版本更像诗歌。但有所不足的是这个版本的译文没有押韵,翻译后的诗行数也不能与原文一一对应。
此次,我们这个版本对诗体原文都采用了诗体进行翻译,并对所有的诗行都进行了编号,确保每一行翻译都与原文所在的行数相对应。通过我们的版本,读者不仅能体会到原文诗意的美,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译文的原文,从而进行对照阅读。
《欧洲时报》:为什么这个版本对要用诗体进行翻译如此重视?
辜正坤:正是因为此前大多数翻译都采用散文体的原因,导致不少中国人对莎士比亚都有误解——只觉得他是一个知名的剧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也与今天大家看到的话剧类似。但事实上,莎士比亚在西方首先被看成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剧作家。在他的39部剧作中,大约有37部都是诗剧。
此外,莎士比亚具有如此高的文学地位,并不纯粹因为他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他所描述的那些故事,在他生活的时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被其他人讲述过。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他采用诗歌的形式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其实,莎士比亚本人也更重视自己诗人的身份。在他生前,他自己没有将任何一部戏剧出版,所有他自己出版的作品,都是自己的诗集。所以用诗体翻译,不仅可以更好还原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也能让更多的读者意识到,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诗剧而非话剧。
(编辑:木槿)
Copyright (C) 2008 Nouvelles d'Europ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莎士比亚跟汤显祖对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