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世纪法国才有弩,英国只有弓没有弩

传统弓的精度究竟如何?西方的射法真的比东方射法准吗?
之前有读者朋友在回复中提出让小编出一篇介绍传统弓的文章,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弓箭。
在古今中外很多典籍记载和传说故事中,都有很多厉害的神射手,中国古代的养由基可以百步穿杨;草原的骑射手可以射下低空飞行的大雕;英国的侠客罗宾汉能一箭劈开靶子上的箭……
(视频:动画片《勇敢传说》中的公主一箭劈开了靶子上的箭)
这些故事里,神射手的弓威力都很强,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非常高的射击精度。那么,没有任何瞄准附件的传统弓,极限精度究竟有多高呢?
上图:传统弓只有一根弓一张弦
上图:现代经济反曲弓有各种附件,包括瞄具
较真的话,养由基百步穿杨,是一个寓言故事,有夸张的成分。古人以两步为一步,即五尺,我们今天的一步古人称之为“跬”。一百步就是五百尺,即使先秦的尺小,一百步也有一百一二十米,在一百米的距离上射中杨柳的树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来,肉眼已经难以看清柳叶那么大的目标。
二来,古代的箭杆多为竹木等天然材料制作,不可能像子弹一样规格一致,就算精挑细选,不同的箭在重量、绕度(软硬程度)、直度上也会有不可控的误差。
同样,罗宾汉也是传说中的人物,可信度需要打一些折扣。
但是在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可信的记载。
三国时期的吕布,便是一名神射手,有“飞将军”的称号,辕门射戟的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当属可信。不过,《三国演义》大大的夸张了辕门射戟的距离。
上图:瓷画《辕门射戟》
当时吕布军营中只有一千二百人,而且多为步兵,古人强调步兵要密集,所以吕布当时的军营面积应当不大,中军帐距离辕门的距离应当不会超过五十米。不过在几十米的距离射中戟的小枝,已经足以证明吕布的神勇了。
除此之外,还有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朝的王舜臣连续射杀七名羌军先锋(其中有三人被射中眉心),都是相对可信的记载。
在国外的史籍记载中也有不少神射手,比如日本的那须与一曾经射中一艘船上摇摆不定的扇子;维京神射手费恩曾经在较近的距离射断敌人的弓弦;土耳其弓箭手可以在十米内射中敌人的眼珠……
上图:神射手那须与一,和武士刀一样,弓也是日本武士常用的武器。
现代的传统弓射手,也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他们的成绩可以与典籍记载互为映证。
美国有一位大师,名叫拜伦-弗格森,他可以在近距离射击上抛的药丸。古代土耳其射手在十米内射中敌人的眼珠,应当也不是虚言。
(拜伦-佛格森大师的射箭表演)
另外韩国弓道的射击距离是145米,即中国古代的百步,靶标有两米高一米多宽,差不多相当于古代重骑兵正面剪影的面积。韩国的弓道九段标准是四十五箭中靶三十九箭以上,可见古代百步之外射杀敌军骑兵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上图:韩国弓道研习者正在射击145米外的靶子
国内的传统弓比赛中也有一些出色成绩。国内传统弓制一般有两种,其中俱乐部联赛的传统弓比赛又称“国际传统弓”比赛,不论东西方的传统射法均可参赛,距离为三十米。在俱乐部联赛的决赛中曾经有选手打出过三箭全十环的绝佳成绩,相当于三支箭全部射进一个三十米外的一支手镯内。
上图:传统弓比赛中出现的较好成绩
当然,论到精度,传统弓是比不上竞技反曲弓的,这是一种现代专为射准设计的弓,也就是奥运会射箭比赛所用的弓。竞技反曲弓所使用的是西方的地中海射法,而非东方的拇指式射法。
上图:现代竞技反曲弓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扣弦,射手佩戴护指,这种射法被成为地中海式射法
上图:地中海射法所用的护指
上图:东方射法有很多种,但是都用拇指扣弦,射手佩戴扳指,这些射法被统称为拇指式,也叫蒙古式。
上图:各种不同的扳指
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说法,西方的地中海射法精度比东方的拇指式射法要高。
这种说法曾经长期甚嚣尘上,甚至一度成为公论。国内专家纷纷为东方民族为何采用拇指射法提出各种解释,比如适合骑射、东方弓太短无法使用三指扣弦等等。其实这些解释都非常无力,匈牙利人用地中海射法照样可以骑射,日本人用着两米长的大弓依然用拇指扣弦。
上图:匈牙利骑射大师卡萨
实际上,地中海射法的精度高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拇指射法精度更高。
拜伦-佛格森大师使用地中海射法,但是他的弓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弓,而是我们称之为美式弓或者光弓的弓种。这种弓没有任何附件,但是弓把上方开有一个缺口,也就是弓窗,箭搭在弓窗中的箭台上,箭可以从中心出去。
上图:弓窗和箭台
而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弓,是没有弓窗和箭台的,箭在弓把的一侧,有一些偏差,所谓“箭走偏锋”。地中海射法如果没有弓窗箭台,没法避免箭杆与弓之间的摩擦,射出去之后,箭尾会摆动,需要飞行一段距离才能稳定,对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而拇指式射法通过一些时间的练习,可以通过一些前手的细微动作做到“让箭”,让箭在离弦之后不接触弓,箭刚刚离弦便可以直飞。国外曾经做过一个视频,对比同在拇指式的情况下,让箭与不让箭的情况:
(视频:拇指射法的不让箭与让箭的对比,可以看到前两箭箭尾摆动很大,后两箭则出箭很直)
下面两张图的对比或许更清楚:
上图:英格兰长弓(地中海射法)箭离弦时,箭杆箭羽已经蹭到了弓
上图:日本和弓(拇指射法)箭离弦时,箭杆箭羽几乎没有蹭到弓
所以同为初学者的情况下,地中海式的选手精度不比拇指式差甚至更高,而在双方都为老手的情况下,拇指式的精度大大超过地中海式。在传统弓的俱乐部联赛中,拇指式和地中海式都可以参赛,但是入围八强和四强的选手,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东方拇指式射法。
其实美国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美国的传统弓比赛中,拇指式曾经被禁止参赛,就算参赛,也不准佩戴扳指。他们认为配合拇指射法的扳指,简直是一种“撒放器”,属于“作弊行为”。不过,在一些拇指式射手的要求下,近些年美国已经在规则中给拇指式射法解禁。
上图:美国出版的拇指射法教材《The way of archery》
类似的还有弩和弓在精度上的差距。很多人认为弩的精度比弓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传统的弩机包括秦弩汉弩,虽然在构造上的确精妙,但是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扳机力。
扳机力就是扣动扳机使武器发射所需的力。现代步枪的扳机力一般为2公斤以内,食指一扣便可击发,扣动扳机的时候枪身不会又太大的抖动,不会对精度产生影响。但是古代弩机力则是和弩的拉力相对应的,扳机力非常大,容易对精度产生影响。
上图:秦汉弩机扣弦状态
上图:秦汉弩机击发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秦汉弩的扳机很长,因为这个扳机不是一个食指能够扣动的,需要三指甚至四指握住弩的扳机,用力往回扣才能击发。这样大的扳机力对射击精度的影响非常大,在没有依托的射击情况下,很难做到远程精确射击。
上图:始皇陵青铜弩(冥器),可以看到该弩的扳机很长。
上图:国外复原的汉弩扳机部分
简单说,弩的优势在于训练简单,同为初学者,弩肯定比弓准。另外弩可以依托城墙 、掩体进行射击,抵消扳机力带来的影响。而在野战情况下,同为熟练的老兵,弩的优势便少了很多。更何况弩的射速要比弓箭低很多,弓箭手可以五秒一箭保持精度,而弩手一箭至少十几秒。
在魏晋时期战场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弩很少被用于野战和进攻作战,多用在防御和守城。西方也是如此,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装备了长弓的英国军队便屡次在野战中击败装备强弩的法国军队。
上图:中世纪画作中的克雷西会战,此战英国长弓手大胜法国招募的弩兵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投稿作者冬郎。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相关资源:
中文名称:伟大战役:中世纪
传奇最经典网页版,多人团战跨服竞技玩法冰火战场,十年最经典游戏,英雄合击,3D特效绚丽,赶紧注册试玩一下,
英文名称:Great Battles Medieval
游戏语言:英语
开发厂商:Slitherine Software
发行厂商:Slitherine Software
游戏类型:战略
发行日期:日
游戏介绍:
游戏背景是百年战争中法国和英国的冲突。游戏中玩家可以控制一个包含了超过40种不同单位的庞大军队。《伟大战役:中世纪》精确而真实地还原了中世纪的战争面貌,无论是战役模式、遭遇战模式,还是在多人模式下,包括交战双方的各种单位,马上的骑兵到步兵、法国弩手和英国长弓手,都根据史实出现在了游戏中。这是一款混和了RPG以及回合制战略类型的游戏。
游戏特性:
1、由玩家决定在哪里打响一场历史性的战役
2、70场中世纪战争,包括26场来自百年战争的遭遇战
3、精确而真实地还原了中世纪的战争面貌
4、近乎无限的装备组合模式
5、多种独特的技能来自定义你的军队
配置需求:
系统:Windows XP/Vista
CPU:Pentium 4 2 GHz
内存:1 GB RAM
显卡:graphic card 256 MB
游戏截图:
近日,游戏圈最高人气的UP主敖厂长微博发布了一组图片,盛赞参与极限游戏开发的少年们:“有想法、有内涵“,还表示自己”生不逢时”。而微博提及的“游戏极限开发“,指的是腾讯NEXT IDEA高校游戏创意制作大赛系列活动之一,72小时游戏制作夏令营现场。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在72小时内进行封闭式头脑风暴和游戏开发,最终制作出一款可玩的游戏DEMO并展示。
??7月25日,《饭局的诱惑》节目官方正版授权、腾讯首款狼人杀APP《饭局狼人杀》全量上线,所有玩家都可前往微信、手Q、应用宝、腾讯视频及各大应用商店下载。和朋友异地连麦,随时开局,相爱相杀就在《饭局狼人杀》。更值得期待的是,7月26日至28日期间,还有马东携众葩们在游戏里上演陪玩活动,和喜爱的明星一起偶遇吧!《饭局狼人杀》开饭了!腾讯合作版今日上线腾讯代理《饭局狼人杀》 7.25开饭了7月12 ...
扫描二维码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与弓箭相比劣势太大
标题: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作者:冷兵器吧 天魂地鬼 摘要:弩威力比弓小,射速处于绝对劣势,好处是对士兵训练要求低。秦兵马俑为人们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秦军军队配置样式。在这个地下军阵中,人们发现大量士兵都是手持青铜弩的弩兵,弩兵也构成了兵马俑军阵中唯一的远程杀伤力量。不仅仅在步兵手中,甚至秦骑兵也以弩作为主要兵器,在兵马俑已探范围内,在骑兵俑区域发现的武器仅有青铜弩机和箭簇等等,并未发现其他枪矛等格斗兵器,由此可知秦骑兵也是以弩作战。电影《英雄》里秦军弩阵发射时的样子秦弩技术世界领先在秦弩同一个时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的军队鲜少有使用类似秦弩这样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的。希腊腹弩虽然结构更加复杂,还有间接辅助上弦设计,但可以肯定从未曾大量装备过什么部队。所以,唯一被大规模装备过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只有中国的弩。当然,这个机械是指秦弩采用了一种机械构造来拉住弓弦和击发,在张弩过程中所依赖的依然是人力。弩的结构,大抵可分作三部分,前端是普通的弓,后端是具有固定弓弦和发射作用的弩机,而把弓和弩机固定住的就是被称之为弩臂的木块。当士兵把弓弦拉开,弩机的“牙”就会挂住弓弦,使之出于待发状态,此时士兵就不需再出力来维持张弓的姿态,发射时仅需扣下名为“悬刀“的扳机,牙随悬刀运动下降,无法继续挂住弓弦,于是弓和弓弦回弹,将弩矢射出。很显然,相比普通的弓箭,这样就具有了精度上的显著的好处。弓箭手在张开弓后瞄准的过程中,需要一直出力拉着弓弦,在这个状态下,尤其是训练不足、力量和技巧欠缺的弓手很容易出现晃动,使得射击精度难以保障。而弩因为由机械帮助挂住弓弦,士兵就能轻轻松松的专心瞄准了,由此一来,对于同为初学者的士兵,弩的上手速度和发挥就要比弓好的多了。对于需要快速筹集大量投射兵力而且又缺乏弓箭传统的势力,招募普通人稍加训练就能成为合格弩兵。这也是中世纪后半段,英国以外各国都大量配置弩兵,还有著名的热那亚弩手作为雇佣兵活跃在各个战场上的原因所在。秦弩复原图与弩机构造示意图抛开鲜少装备部队的希腊腹弩和多人使用的弩炮等重型武器(希腊弩炮也有单兵使用的),中国的弩借助机械节省人力,降低投射兵种的培训难度,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就好比在其他地区都只使用台式电脑的时候,只有我们在大量使用平板电脑。然而,平板电脑技术虽新异,运算能力却未必就高于台式电脑,秦弩也是一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秦弩未臻成熟精度提升有限如果说精度是弩相比弓最大的优势所在,那么在秦弩的时代,这个优势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投射类兵器,射出的箭矢或弹丸速度越大,同样距离的弹道就越接近平直,瞄准难度也就越低,所以现代步枪在200米距离内,都可以采用直接瞄准的方法进行射击,而若是数百米时,就必须调高枪口来打弧线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古代弓弩箭矢射出后速度并不很大,其射出的箭矢鲜有初速超过90m/s的,绝大多数则都集中在40m/s到70m/s这个范围内。而现代的枪械们射速是多少呢?AK47的初速就超过了700m/s,即使是手枪如M1911也有250m/s以上,均数倍甚至10倍于古代的弓弩。然而,抛开不通军队实际的吹嘘以及一些不顾实战精度需要的比赛式记录外,从古代兵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弓弩的作战距离大都从200米内才开始。如《宋史·兵志久》所言“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也就是说,普通的弩手,能在150米左右的距离有一小半的弩矢射中靶子(大概类似一个人大小)就算优秀了,而作为传说中的中国最强弩神臂弩呢,则是“垛远百二十步,给箭十只,取五中为合格,军中少得该赏……”也就是说,180米这个距离即使用最强的神臂弩也很少有人能半数命中了,只要能射中一次就算不错了。步枪曲射用表尺,曲射时将此表尺立起使用就算150米,步枪射击已经要微微调整枪口角度了,速度不到步枪子弹十分之一的箭矢自然划出的曲线更加明显,只能仰射才行了。而仰射时,箭矢并不指向敌人,除了依靠经验和个人技巧之外,就需要别的辅助装置来帮助瞄准了。过去步枪的远程瞄具会提供刻度以帮助士兵按距离选择需要抬高枪口的程度,古代的弩也有类似的做法。弩机上的望山高高凸起,作用就是帮助士兵曲射时进行瞄准,西汉出土的弩机上,人们发现了类似表尺的刻度,显然是用于瞄准辅助。但在出土如此大量的秦弩或更早之前的战国弩上,这种刻度表尺并未出现,望山也仅仅是个光秃秃的青铜块。也就是说,曲射时,秦弩射手所依靠的依然是个人技艺,他手中的武器并不能为他提供多少帮助。自然,在远距离射击精度上,也就无法比弓更强,只有在近距离直射时才强于弓箭。秦弩相比弓威力射程均不足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1世纪后,弩的威力超越弓箭,成为了最强大的单兵投射武器,并保持这一地位直到15世纪火绳枪出现之前。这是依靠欧洲弩在其助力技术上的进步而实现的。相比旧式的中国弩或十字弩,中世纪后期到欧洲近代的西方弩使用了杠杆、滑轮、绞盘以及荆轮和单向齿轨等等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大大增加了张弩力量,使得弩弓上可以存储数倍于过去的能量。中世纪欧洲弩的各种张弩方式以及助力设备战国弩和秦弩的出土实物数量不少,然而从来没有发现过其中任何一个有辅助上弦的助力装置。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人力一次性硬拉开弩,这样弩弓所存储的能量也就很难比普通的弓箭更大,顶多在威力上和弓持平。当然,也有些人根据模棱两可的文字证据认为,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踏张甚至腰开弩的方式(如上图左上角两种)。但我们可以想到,同样的弓的情况下,要积累更大能量,势必要将弓开的更满,变形程度更大,也就是拉距要更大。秦兵马俑出土的带有弓残迹的弩中,都显示其弩弓通体木质,用皮条缠绕并过上了漆,可知其制作工艺显然不像《考工记》说的那样一做花一年,在木头上又加了筋角的复合弓,仅仅是制造相对简单的单体弓。而在弓臂的力度方面,首先秦俑出土弩弓的弓臂本身并不像后世的强弩那样加粗加厚以增强力道,曾经一度以为在弓臂上有四块支撑木是用来增加弓臂的力道的,然而秦俑馆的考古部主任刘占成否认了这一说法,因为这些支撑木几乎不具备形变能力,若真支撑在弓臂上只能导致弓臂无法均匀变形让弩手张弓搭箭,因此这种幻想“在实践上也是无法讲通的”,其实际作用方面,实乃“弓囊上所用之木”(刘占成语),也就是弓袋子里支撑弓的托而已。那么材料上秦弩所配的弓并不特殊甚至反而可能更简陋些,弓臂粗细也并不超出寻常的弓,要积蓄和弓箭相当的能量就必须得有至少一样大的拉距了。古代弓箭射法和现代一样,讲究因人而异,根据人臂长不同而不同,小拉距射法将弓弦拉到脸颊下方,这样可以让士兵精确瞄准目标发射,而大拉距射法,将弓弦拉远直到耳后。步射时,大拉距射法因威力和射程大而受到训练有素的弓手欢迎,日本箭道也采用这一方式以一个身高1米7的士兵为例,他拉弓前手绷直或稍有弯曲,后手拉弦到自己脸颊下方,这个小拉距的姿势下,拉距已至少近70cm的距离,若是采用大拉距,则轻易就能超过80cm。相比之下,弩因为弩机牙的位置固定,拉距不可变化,那么秦弩拉距有多大呢?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王学理先生在其著作《秦俑专题研究》中,用所发现最长的矢和最大的弩对拉距问题进行了讨论。秦俑中发现的最大一把弩,弓长144cm,不说比英国长弓之类,就是比起中国许多步弓也显小,弩臂整体长度更只有76cm。而弩机的牙在弩臂的后半段居中的位置,复原计算后,整个弩弓变形距离不过45cm,拉距也就是65cm左右(拉距是前后手距离而非弓弦受力点位移),毕竟出土的弓囊(装弓的袋子)宽度也不过20cm,那么弓本身宽度自然只会小于20cm。65cm的拉距,仅仅接近普通士兵用弓时的小拉距,远比大拉距为小。而这还是秦弩最大号的,还有许多推算下来拉距不过50cm多,显然比用弓的拉距小的多。拉距小,弓材质又不突出,弓臂也不更粗,也没有额外的加强力道装置,自然秦弩的威力也不可能比弓箭更大,反倒是普遍比弓的威力要低,自然,抛开弩用矢本身远射性能低于弓矢不说,这样能量更低,自然秦弩射程也不可能好看,不说和弓箭比,就是和后世的强弩比也差之尚远。根据记载汉代1石弩能够射远百步,汉1尺约23cm,6尺为1步,也就是说射程约140米。而普通士兵的弓箭通常只有七、八斗力道,那么比硬弓还弱的秦弩,实战可用的射程只怕不足百米了。这一点在先秦著作《墨子·备城门》中有旁证,墨子在书中描述守城时需要城墙上“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50步不过70多米射程。《墨子》是先秦少有的较为实用的书籍,作者也是有丰富战斗和器械制造经验的人,其内容可信度自然比其他更高。像《战国策》里吹牛的“射六百步之外”,想想宋代以70人张发的大型床弩射程才300步(见《武经总要》),这等吹牛言论自不必认真,就如同《战国策》许许多多其他胡吹大气的夸张描述一样。当然,秦俑中并未发现弓兵和弓,这似乎说明秦俑是一支纯粹以弩作为投射力量的军队,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弩比弓有优势,这一点我们之后会提到。如果说威力略低也可以由精度优势抵消,那么射速上,弩手就要完全被弓手碾压了。弩射速慢是其绝对劣势抽箭、张弓、放箭,动作的简洁使得古代弓手拥有比火枪更高的射速。英国长弓在熟练的弓手手中,可以爆发性的半分钟射出10箭,持续射击时,也能在20分钟内维持每分钟5~7次射击的水平。还有蒙古射手曾表演过5秒射出10箭的技艺,而弩手呢?即使是简单的手拉弩,张弩、取箭、放箭、端起、射击,除了最后一步,由于整个过程中士兵姿势不断改变,不像弓手可以一手始终保持持弓状态,弩手发射一次的耗时少说也在弓手的三倍以上,一次射击至少需要10秒。这样低的射速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假设骑兵从200m外开始发起冲击,就算速度只是30km/h这样温吞吞的中速跑,冲过200m也只需要不超过25秒的时间。这样,当弓手采取疾射对骑兵射出五、六箭的情况下,弩手最多射出了两箭。要是再考虑到士兵在临阵时情绪紧张以及要留出弓弩手撤回阵型后方的时间等等问题,弓手也只不过射出3箭,而弩手,最多就只能射出一次了。“临阵不过三矢”是古人从战场上得来的现实经验,无论你是用齐射加强杀伤力,还是上轮射搞持续压制,对于单独的弩手来说,射击机会就只有这么一次。更麻烦的是,弩的精确度更高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来,因为敌人是动态的目标,在百米外打静态靶子一半命中在面对运动目标时会大打折扣,而敌人发起冲锋15秒后,就会进入弓箭手也能精确瞄准射击的距离。玩过射击游戏的人都能知道面临近距离射击选择时,精确的狙击步枪和高射速精度较低的冲锋枪、突击步枪,谁才是首选。现代军队在CQB作战中选择MP5冲锋枪的理由和古代军队选择弓手一样在这样一次面临骑兵的战斗中,弩手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若在敌人尚远时射击,则余下的时间不足以再次射击,而远距离射击效果实在有限,对于缺乏瞄准刻度的秦弩尤其如此,而到了近处,弩手只能射击一次,箭矢投送量及其有限,也难以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秦弩威力又不够大。而弓手们就要简单的多了,有3~5箭的射击机会,远中近都可以射击,不会陷入选择困难。远距离时射击一波进行干扰和阻碍,近距离时再以大威力的箭矢产生杀伤,作战容错性要比弩手们宽裕的多。当然,战场上并不只有骑兵,步兵也一样会杀来,而在这之前的,是敌人的弓弩手们攻击火枪之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才是古代军队首选弓手和弩手的正面对抗发生过不止一次,最能说明其优劣的,则莫过于百年战争中后期的英法阿金库尔战役。这一回,是5000英军长弓手和法军的7000弩兵来进行角逐。双方相隔200多米,这个距离正是长弓依旧可以充分发挥威力,而对于弩兵来说,虽然近距离下钢弩因初速更高因而威力更大,但这么远的情况下,弩矢因为自身相对较短,存速能力差,威力并不如长弓。但是法军弩手比对方多出40%,似乎可以靠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方?然而,现实是一个英国长弓手的射速能顶的上三个法军弩手之和,于是法国弩手们相当于在和一万五千人的投射军团作战。结果也完全不出意料,威力更大、投射箭矢更密集的英国长弓手们取得了胜利,法军弩手们在草草射出箭矢后就往回跑以躲避英国人的箭雨。虽然这个距离下因为精度问题弩手们并没有死伤惨重,但胜负已经很明显了。弓手训练比弩兵更难,但只要有合格且稳定的弓手来源,无论中外都会首选弓手作为主力投射力量。草原牧民、山林猎户等等都是优秀的弓兵兵源,许多因为传统而坚持自小学习弓箭的村庄、城镇也不例外。在中国,虽然秦汉都以弩兵为主,但经历了南北朝民族融合后,草原民族的血统和习俗南下,唐朝军队就以弓兵为远程杀伤的绝对主力了。弓马皇帝李世民自不必说,在《新唐书·兵志》还明确记载唐太宗时期只装备有弓,而到唐玄宗时代才更多出现弩,显然是军队弓手素质有所下降所致。饶是如此,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一军准备的武器数量,弩只有2500副,而弓却需要一万两千五百张,地位显然不同。同样还有经历了蒙元后的明朝,火器成为了主要的投射力量,弓弩退居次席,然而在戚继光的《练兵实记》中,旗总和队总依然要装备弓,至于弩,却完全无有影踪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中清军火枪与弓箭齐用宋时,弓手素质甚至比火器为主的明代还要低的多。同样射靶,明代初期的要求是120步12箭6中,而《宋史·兵志九》中宋代的标准却是60步下12箭6中,要求足足降低一半!要知道,即使是中晚期的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仍然要求能够在80步时3箭2中(相比弩要求为60步3中2但靶子比弓靶略小)。但北宋中期的《武经总要》在规定步兵兵种比例时,仍要求每50人队有10人持弓,而弩兵仅5人(《武经总要·教旗》)。而又过了几十年,神宗时宋军编练阵法,每2800名“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弓手三百”;再到南宋光宗时,北方尽失,宋军干脆就成了每十分兵力“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不仅仅因为北方人口丧失失去了足够的弓兵兵源,就连近战兵种比例也低的不像样子了,无怪在与金蒙交战中屡屡受挫(以上数字均出自《宋史·兵志九》)。有着先进的钢弩技术的欧陆各国,在见识过英国长弓兵之后,纷纷打起了自己训练属于本国的长弓兵的念头,只是无奈缺乏优秀的弓手兵源,始终难以成功。而英国本身,随着近代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兵源也越来越稀缺,长弓手的作战距离越来越低,威力和射速也逐渐下降,以至于火绳枪出现的16世纪,英国人就取消了长弓法令,这一兵种事实上被取缔。至于元清两朝,本是弓马起家,自然更是看不上弩,鲜少将之装备。清人见识了火器,立刻将之转为自己的装备并始终重视,火器兵在清军中占据半数,可见清人并非保守,而是明朝的弩手在满蒙大量优秀弓手下实在得不着便宜,虽然火枪成了首选,但弓箭依然稳居第二,没有弩的地位。在火枪出现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无论射程射速还是中远程的威力,都显然胜过弩兵许多,弩在近程精度和威力的微弱优势也完全不足以抵消这些劣势。结语美国XM8新型步枪采用诸多新技术从而成为美国最轻的步枪,却因为精度和威力下降而完全不足以用来取代已显老旧的M4A1步枪。像这样技术虽新,性能却未能提高甚至反而下降的例子在历史上屡屡出现。弩兵器因为本身依旧完全依赖人力提供能量,自然无法在射速和威力上做到双提高,而古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能提供优秀的弓手兵源,于是自始至终都让弩被弓压着一头。秦弩作为弩兵器中并不出色的一员,弩的固有缺陷自然不可避免,且因其技术尚未周全,连唯一的精度优势也难以体现,更在威力、射程上都比古代强弓逊色许多,更不能和后世技术完善的腰引弩、机械上弦钢弩相比。新而不锐,大抵是秦弩这种大量装备秦军的武器最恰当的评价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akadi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你做手工弓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