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赞板点里怎么拜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请选择打赏金额: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30秒后自动关闭
佛教歌曲大全 佛教音乐朝拜 _ 姜鹏">佛教歌曲大全 佛教音乐朝拜 _ 姜鹏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本奖品由提供
红包雨下完了,下次早点来噢~按书名的关键字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仪轨和法事活动
  语曰,“天下名山僧占多”,宋代赵抃诗曰:“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尤其是环境特殊、视野良好的郊野,往往为寺院所在。故很多人羡慕僧人生活在优美环境中,连宋仁宗也不无向往地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3〕这只是寺院生活的一个层面,实际还有很清苦的另一个层面,但对笃信佛理禅机、热爱生活的僧众来说,刻板却又清苦的生活,同样充满生机,寓乐于其中,也是充实的。尤其在近年,寺院生活已发生很多变化,位处省城的弘福寺更是如此。这里的日常行事不包含佛教节日期间僧侣们的活动,而是指普通时段僧侣们已形成习惯了的活动及其时间安排。
  佛教的日常行事规范经历了从印度传入中土,在中土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本土化的过程,可说是“由来非一朝一夕”。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则每日各自修行。初入中国时,&弟子随师修行,也无统一规范,东晋道安法师创立了僧尼规范:一是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即讲经仪规;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即课诵斋粥仪规;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忏悔仪规。当时天下寺院普遍遵行。宋明以来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寺院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逐渐统一为现在的每日“五堂功课”,“两遍殿”,其间有钟、鼓、磬、木鱼等法器伴奏。
  课诵分为朝暮二时,为何要采用这样的课诵制呢?主要是防止:“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这种情况的出现。“朝”指五更,佛教徒从钟声破夜中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颂,期“思惟以还净";落为晡,昼三时之末,上殿课颂,则冀“觉昏而除昧”。唯其如此,方能使佛众保持“身体端肃,口出清音”。
  弘福寺僧侣的日常行事与此相仿,其日常作息时间安排如下:
  上午4:00 &&&鸣板击钟鼓,僧众起床,洗漱
  上午4:30 &&&早课
  上午6:00 &&&过堂(穿海青用斋,早餐)
  上午7:00 &&&出坡(打扫卫生或集体劳动)
  上午8:00 &&&各就其岗,各司其职或外出作佛事
  上午11:00 &&过堂(穿海青用斋,中餐)
  上午12:00 &&午休(坐禅)
  下午14:00 &&各就其岗,各司其取或外出做佛事
  下午16:00 &&晚课
  下午17:00 &&过堂(不必穿海青,晚餐)
  下午21:00 &&准备就寝
  下午21:30 &&&熄灯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弘福寺与其他汉地寺庙大体一样,早上起床时鸣板撞钟击鼓,过堂时(早、中、晚三餐)鸣板,21:00击鼓撞钟就寝。
  早课又叫早殿,全寺僧众齐集大殿,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僧众按自己位置排列站立,维那敲响大磬,率众唱诵,站在他旁边的当值悦众及其他打犍椎僧人,手持引磬、鱼槌、铰子、铛子等,组成一支梵唱乐队,接着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楞严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有427句,2620个字,讲的是佛陀诵出来以救其弟子阿难受惑于魔女的。念此咒,将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其余三者又为一堂功课,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给护法的天龙八部等众鬼神,祈愿寺院中安静无事。故而早殿通常又称为“两堂功课”。
  晚课又称晚殿,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合称为“三堂功课”。其中《佛说阿弥陀经》是为了表达念诵者祈求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而《礼佛大忏悔文》出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决定毗尼经》,两经中共有八十八佛,这些佛可以为众生忏悔,人们可以向诸佛表达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求得容忍宽恕。忏悔还可以解释为消除以往的宿业,不造未来的新愆。《蒙山施食》则念诵于施食给饿鬼。按规定,诵《礼佛大忏悔文》时应该礼拜,但除个别人外,寺院里多是诵而不拜。《蒙山施食》文留在后面唱诵,同时行施食仪,将中午斋食中取出的少许饭粒施给恶鬼,以达到惠及幽冥之目的。按蒙山在四川省雅安县,相传甘露法师在蒙山集成此佛仪,故以名经。
  早晚课除正文课诵之外,还应念诵回向发愿文。在每月的朔望等日子还另加早祝韦驮,晚祝伽蓝之举。而在其些民俗节日(如中秋节)和国家节日(如国庆节)时,由于上山的游客和信众较多,也常常使寺庙里的早晚课受到一定影响,此期间作息时间往往也视相应情况作适当调整。
  下面是笔者于日(同时也是中秋节)在弘福寺做田野调查时观察到的当日僧侣作息情况:
  在上午10:00以前寺院与往日情况相比没什么不同,各项工作按原来的节奏进行。到10:00以后,游客渐多。中餐时本就不是很严格的过堂也取消了。僧侣们轮流匆匆吃午餐后,就各自忙碌开了,有的由直接端至其工作岗位上,边吃边工作。中午的休息只好也取消了,下午的寺庙常规活动被影响得尤为严重:
  下午16:40 ,游人虽渐渐离去,寺院不象此前那样嘈杂、茶厅关门了。各殿仍较忙(除正在维修的观音殿外)。
  下午18:00,&游客渐少,居士们开始打扫大殿,摆上方凳,面上蒙有皮革。方凳一头略宽,此头向文殊和普贤,列于大殿左右两厢,依次摆齐,每列五个,共五列。一老居士对一和尚说:“今天不会有多少人上殿的,大概够了。”另外正对释尊有三个座位。此三座位离进门处不远,左中右排列。右为上,为身份最高的法师跪用;中次之,常为僧值跪用,左为此三者中身份最低的法师跪用。但今天这三个座位都空着。在每回初一和十五两天,这三个座位前还要置一个大座,供方丈跪拜时用。今天虽为十五,但因方丈昨日才从贵阳市脑科医院住院归寺,今天上午还在输液,故未上殿。
  下午18:15,&维那身着黄色僧衣,上披红色袈裟,身高约1.72米,40多岁光景,手持一柄长约1米的木棰(棰头只有两个拳头大小),行至殿的右侧击钟三下。
  下午18:17,居士将殿内灯悉数打开。
  下午18:20,晚课开始,维那对磬三拜,另一褐衣僧(即悦众)立于殿内木鱼旁,对文殊三拜。维那击磬时有尼2人,居士三人,立于普贤前,文殊前立有6僧。经唱开始后(约下午18:22 ),又陆续来了两名女居士,1名尼师,3名比丘。迟到者先对释祖三拜,然后分男女2众分列两厢,分别面对文殊、普贤站立。唱两分钟后即转身,男女二众面对面站立;唱3分钟后,又各自转身面对文殊、普贤唱经。其间有一着黄衣二十余岁僧者立于男众最前排向文殊分别跪拜了两次。
  下午8:31,晚课结束。女众立于原地,待男众先出殿后,女众才依次走出。此后香客继续进殿拜佛。僧众(除当时大雄宝殿内工作僧人)回寮取钵去厨房进晚斋。僧人一般先盛饭,然后添一、两样菜就端钵快速离去了。
  下午19:00,各处灯火通明。大雄宝殿香客不断鱼贯进出,法物流通处仍在开放,罗汉堂游客也较多。烧香、拜佛、购物、数罗汉、拍照等一直持续到约下午21:30。
  此后,居士、比丘们各依其责做好善后清扫工作。直到21:00时弘福寺才恢复了往日的幽静。这时黔灵山清风徐来,万籁俱寂,与此前喧腾情景,判若两个世界,使人不禁想起乾隆贵州巡抚刘藻《黔灵山》诗。其云:
  拂竹攀藤破绿台,侧峰横岭自天开。
  黔阳十月犹蒸燠,喜到清凉法界来,
  松籁清寥殷户流,残英琐碎缀崖幽。
  何当更待梅花发,折取高枝上岭头。
  这当是黔灵山中秋最好的写照。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风俗的节日对佛教寺庙的时间安排、僧众们的修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也可算作俗界与佛界的一种文化接触和文化互动。历史上的民间正月十五元宵节,被某些地方的佛教(如藏传佛教)吸纳为寺庙节日,并进行某些不同于俗界的庆祝活动。再如本书“节日”一节中提到的灶君上天等节日也大概是在这种类似的文化互动中被确立下来的。这可看作佛界对民俗文化的一种妥协、迎合或相互融汇的一种体现。同时,这种调和是利于增强佛教文化对当地群众的吸引力,从而有助于寺院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过堂,即进斋堂吃饭之意。我国最早翻泽的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及《舍利弗问经》均讲到一条重要戒律即“过午不食”。但在中国,南北朝后,寺院经济的发展,唐代禅宗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僧众要求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故印度佛教的乞食制度及“二时归斋”制未能在中国通行。弘福寺僧除个别(如侍者)持“过午不食”的传统戒律外,大多数僧众则一日三餐,只是早餐与中餐稍正式,须穿海青;又因寺院游客、香客众多(平日平均每天二、三千人;逢节日上万人不等),即便有居士上山服务,仍觉人手短缺,故只逢重大佛教节日或平时遇斋主施斋时方进行正式过堂。
  弘福寺斋堂曰五观堂,堂前有联曰:&
  三心〔4〕未了水难消;五观〔5〕若存金亦化。
  斋堂与西净(又名东司)、浴室同称为三默堂。故过堂时,僧众肃然无语,需添加食物,用筷子来示意。如外出办事,将两碗相迭,行堂师父便知此人不在;如在寺院中,则将两碗分开放。盛饭时,菜饭两碗,横置在桌边,筷子横置于面前;在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放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需要加菜时,筷子在碗中竖着,表示需要加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吃完后,两碗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食量要求适中,量不足会使“心悬意弛”,过饱则会“百脉不通”。佛教将过堂视为一堂法事,斋前供佛行施食义,斋后念结斋咒、回向等,整个过程庄严肃静,还得念《供养咒》,其中早粥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时念:“六德六昧,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念完咒后,还要向寒林饿鬼施食,方式是用饭勺盛几粒米,向寒林台位上撒去。不过,由于这些仪式过于繁琐,所以有些现在已经不实行,或者只在节日实行,弘福寺即如此。
  布萨,梵文为Upavasatha,又称布萨陀婆,意译为长养、长净、善宿、说戒、共住、净住等。即僧众于每月望朔两日集布萨堂,由精通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比丘对照半月内自己的行为,如犯戒,应于众前忏悔,使比丘长
  住净戒中,达到僧众内部的清净和合。其仪轨基本源于《四分律》,但略有简化。仪轨如下:
  先由知事清点僧众,由僧众清扫寺院,拂试殿堂;然后打板绕寺院一周,集众于大殿,煞板,大众拈香顶礼三拜;后由维那起腔众僧唱忏悔偈。偈文为: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知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唱三遍,礼佛三次。唱毕此文,僧众合掌“南无本师释伽牟尼佛”。然后进入斋堂,维那起腔唱《炉香赞》,唱罢退出斋堂。行至说法堂,开始诵读戒本,诵完,维那举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如有见闻者,同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礼谢说戒法师后,仪轨结束。这一仪轨无疑对维持僧团的清静与和合大有裨益。
  上供,指用鲜花果物等供于诸佛及祖师圣像前以示虔诚礼敬。这是寺院中常举行的活动。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施主供斋,均须先供佛。其仪轨如下:
  首先打板集众于大殿,礼佛三拜后,维那三拜后,维那举腔唱《戒定真香赞》或《炉香赞》。如有施主施斋,施主随方丈拈香,礼佛。后诵十方诸佛法僧名号,表一心奉请莅临道场,接受供养。再各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三遍,籍咒语法力将上供物品变成各种美味佳肴,使诸佛、菩萨得以受供。接诵供养偈,仪式华。
  普佛,为祝愿、荐亡回向的仪轨。分为“延生普佛”(阳普佛)和“往生普佛”(阴普佛),前者为祝愿施主福寿康宁,离诸灾厄;往生普佛则为超度之灵,回向净土。
  延生普佛时由客堂先挂牌通知&—&次日早随课普佛。先唱《戒定真香》,施主随方丈拈香;接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后唱《摩诃般若波罗密》三遍。
  药师赞时,施主由知客或僧值带领,行“十方礼”:于中间一拜,向左一拜,再向中间一拜,然后向右一拜,再向中间一拜,接着往班首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一拜;然后到方丈位前一拜,回到中间三拜,后归位。
  维那起腔唱赞佛偈。后绕佛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到长生禄位,施主持香亦随同前往。僧众齐集后,止念佛号,维那起腔唱“南无增福寿菩萨摩诃萨”三称,“药师灌顶真言”七遍;然后唱赞:
  佛光注照,本命无辰,灾星退度福星临。
  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瞭,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长生禄位诸回向毕,众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绕佛,归位,停念佛号;于诸佛菩萨前拜愿三拜。&三皈依后维那起腔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三遍,将磬棰交给悦众,自己前往案桌前念文疏;施主持香一支,跪于中间施主位临听文疏。念毕,唱《韦陀赞》,礼佛三拜。知客或僧值呼:“施主礼谢班首师父,维那师父及大众师父三拜。”施主在自己位上顶礼三拜,此堂佛事告毕。
  往生普佛仪轨与延生普佛相同,唯内容有所不同,主要为超度亡灵,使早登极乐世界。这两种普佛一般在朝暮课时进行,所以随课普佛简单易行,时间短,为寺院常见佛事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故僧人要忏悔以往的罪过及现在的种种恶行,发愿皈依三宝,精诚修行并举行忏法。忏法分众忏法、对首忏和心念忏。除礼佛诵经外,还念《忏悔文》,选自《华严经o普贤行愿品》,为四句偈文:
  我者所造诸恶业,皆由无知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法本为僧者个人修持,以灭罪生慧为旨,但发展至今,人遇施主施舍饮食钱财方举行忏法仪。弘福寺也不例外,修持忏法为寺院收入的来源之一,施主给钱物,寺院为其举行某种忏仪,称“拜忏”,拜忏有不同的价格,依仪式繁简,施主财力而定。
  弘福寺较通行的忏仪及法会有:
  (1)&慈悲水忏:佛教认为人要消除以往罪过,才有利于修行。为此要举行一种悔除罪过仪式,才能达到目的。最常用仪式即为慈悲水忏,一般是在家居士请以掌坛师为主的九位僧人到其家中设坛举行,以消除旧业,忏悔罪过。坛场为八字形,主坛设香炉、蜡台、花瓶、檀香焚炉,两侧副坛置铛、铰、鱼、鼓、罄等乐器及经书等。开坛时,由掌坛师起念后,斋主上香,僧众唱《香赞》,念《十小咒》,僧俗大众共同拜佛求忏,然后,由掌坛师主忏。僧众念《大悲咒》、《心经》,掌坛师念《入忏文》、其后又念《出忏文》,念毕,大众绕行,称念“南无十方佛”,归位。斋主忏悔发愿后,礼谢众僧,仪式毕。
  (2)&焰口:这亦为超度饿鬼并对死者亡灵进行追荐的法会。据唐代僧人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云:焰口又名“面然”,乃一饿鬼名字,据说他是观音菩萨所变化,故又称“燃面大士”,在阿难修行向其述说自己堕饿鬼道的情形。又说阿难死后也将堕入此道,阿难遂向佛求法,佛说《焰口经》和施食法,饿鬼得到超度。自此,施放焰口成为寺院一种经常性活动,并经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相结合,这称“阴焰口”。此外,寺院重大法会圆满之日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在多种场合举行,现一般在寺院殿堂中。放焰口都在黄昏或夜间进行,历4小时左右,有一整套完整程式、香烛供品、作法僧众一般为13-15人。登坛诵唱经卷,召请各种亡魂或孤魂,计有12则召请文,文辞优美,富于情感,以追求超度亡魂效果。如超度汲汲于功名的士子,召辞为:
  一心召请,
  文人举子孤魂等众;
  黄门才子,
  白屋书生,
  探花脚步文林,
  射策身游棘院。
  萤灯飞散,
  三年徒用功夫;
  铁砚磨穿,
  十载慢施辛苦。
  呜呼!
  七尺红罗书姓字,
  一杯黄土掩文章。
  又如超度为风月之亡人,召辞为:
  一心召请,
  裙衩妇女之孤魂等众;
  宫闱美女,
  闺阁佳人,
  胭脂画面争妍。
  龙麝熏衣争俏,
  云收雨歇,
  魂消金谷之园;
  月缺花残,
  肠断马嵬之驿。
  呜呼!
  昔日风流都不见,
  绿杨芳草髑髅寒!
  这既有怜悯,也有劝世,撼人心魄。弘福寺即经常举行放焰口活动,场面都很热烈、壮观,收到应有效果。
  (3)盂兰盆会:这是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以超荐历代祖先的法会。其仪轨如下:阴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此前数天建三坛:佛坛、普施坛和孤魂坛。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所用的戒尺等;普施坛上置供品;孤魂坛上设若干莲位牌。十五日晨,先由持手铃的“导师”及分别手执大鼓、木鱼、引磬、铛子、铪子、小手鼓等法器的六位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僧人乐团吹奏声中出场。首先对佛坛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再念红纸写好的求佛菩萨下界的疏文。净坛毕,再行“引魂”仪式。念黄纸写好的引鬼魂入坛的疏文,再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开坛后,拜忏多与慈悲水忏仪礼同。晚上“普施”开始并持续到深夜,以放一台“焰口”为主,最后烧法船(纸扎的中式楼船、桨舵俱全)、灵房(纸糊房子模型),放河灯(纸做荷花瓣型,笼内燃蜡烛)。
  (4)浴佛法会: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举行的纪念佛陀诞生的法会。仪轨主要分四部分:迎佛像,安座沐浴,祝圣绕佛,回向。汉传太子像与《太子成道经》记载的太子诞生时正相反,为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这是为了契合汉地“以右为大”的传统习惯。浴佛的方法多依《俗像功德经》。仪轨则多依《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所述,此法会多在大雄宝殿举行。先于殿中设方坛,敷妙座,座上置盆,盆中供太子像,备好香汤。住持上堂拈香说法,领僧众上殿进香,拜佛,读书文,唱《浴佛偈》毕,开始浴佛。先由住持执勺取香汤,次第灌浴佛身,再用净水淋洗,然后僧众逐一浴佛,反复唱偈,再取少许洗像净水倒在自己头上。浴佛毕。当日,寺院还煎香汤,供僧众们沐浴,以求吉祥。
  这一法会一般在晚7时至11 时举行。佛经上云,鬼神只能在此时段进食。仪式有敬供(升坐、入定、洒净、皈依、道场观、献曼陀罗、普供养等)和悲施(入定、召请、显施食、灭障、密施、回向等)两部分。
  (5)放生会:佛教以慈悲为怀,宣扬众生平等,所以提倡放生。佛教律藏典籍《梵网经》第二十有云:“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又曰:“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杂宝藏经》说“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汉区佛教相传始于梁武帝萧衍,只是一种托古之辞,后世竞相仿效,但以唐宋时放生最盛。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诏天下建放生池81处;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年)敕重修。天下佛子以慈心故,定佛诞日放生会。弘福寺也经常举行的放生法会。它是将捕获的鱼类、鸟类等动物再放还池湖、山野。寺院专为此而举行的法会为放生会。弘福寺则通常在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举行放生法会,作法通常为在市场买来鱼、鸟等将被宰杀的动物,再行放生仪式放回大自然。此时,僧众念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这一活动有利保护物种和环境,历代不衰,也为普通百姓效法,演变为不分僧俗一种活动。各大寺院放生池形式多因地制宜,形状、尺寸不一。仿西方净土七宝莲池,栽莲花。弘福寺放生池为长方形,常注水,池畔有回廊,生机勃勃,佳景映池,为寺院一重要景点。
  传戒也叫开戒或放戒,是佛教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佛教最隆重最庄严的法事。此过程由具有一定资格的僧人或佛教徒设立法坛,向七众传授戒法;就求戒者来说,称为受戒、纳戒、进戒。中国佛教依律传戒,肇始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当时印度僧人昙摩迦罗来到洛阳白马寺,应寺僧之请为译大众部戒律节要《僧祇戒本》,并请梵僧立羯摩法受戒,首创授戒度僧的僧法制度。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其过程分为三级三坛,即初坛,二坛和三坛。戒期圆满后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学录”,亦称“戒录”,即受戒证明书。对汉传佛教来说,过去必须是律宗、天台宗、禅宗等教派的大寺庙才有资格传戒,如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广州光孝寺等。1984年4月,中国佛协作出《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的决议》,对受戒师的资格、受戒者的条件、手续、戒牒的发放和管理,均有详细的规定。
  弘福寺从1905年至1937年曾传戒18次。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最后一次传戒后,直到日至6月28日(农历4月15/5月15),弘福寺才举办了60多年来的首次传戒法会。受戒僧为307人,尼为253人,共560名,他们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此次传戒为三坛大戒及二部僧戒,由85岁高龄的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弘福寺方丈慧海法师和觉园庵住持藏青法师主持。因二部僧戒针对比丘尼而言,在回龙寺举行,故在这里不作为介绍重点。本次法会所礼请的比丘坛上三师七证都是国内各大寺院通达教理律义、德高望重、堪为人师的耆宿高僧。比丘坛三师分别是:
  衣钵传灯本坛阿阇黎 贵阳弘福寺慧海法师
  羯磨阿阇黎     上海真如寺妙灵法师
  教授阿阇黎     重庆慈云寺惟贤法师
  前者是受戒的主师,主管教授弟子并纠正其行为,&是弟子的师范,亦称为“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是佛教寺院日常办事会议的执行主席,即此次传戒会的主持。教授阿阇黎,亦称教授师,是对受戒者传授佛教生活规范,规章制度的。三师缺一不可。
  七证,也常尊称为尊证阿阇黎。有时略少于七位亦可,但不能少于二个,故也有三师二证之说。他们都是法会的证明人,相当于公证人。此次七证分别为:贵州降龙寺寂超法师、重庆罗汉寺大果法师、四川新都宝光寺广永法师、重庆华岩寺心月法师、四川宝光寺清德法师、贵阳黔明寺宗满法师和遵义湘山寺月照法师。
  三师七证既然是长老,当然本身受戒时间较长。按照中国佛协的规定,担任传戒和可以收徒的法师“必须是戒腊十夏以上的僧人才能担任”。除三师七证外,此次活动还配有11名引礼师辅助传法。
  开堂当天,弘福寺人头攒动,忙而不乱。山门横条红布幅上写着“贵州省佛教协会弘福寺传戒法会”,寺名牌匾左右两条红布竖幅上写着一副对联:
  法轮常转推恩四海欢庆国泰民安;
  佛日增辉普润九州喜获风调雨顺。
  这使弘福寺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初坛设在法堂,专授沙弥十戒。此前,受戒者须落发。受戒者如为沙弥、沙弥尼,则于进庙受十戒时落发,此后受二坛戒前新剃一次;如为成年俗人则一般连受三坛戒入空门,于初坛时落发。首次落发时须连胡子也一起剃掉,以后剃头时胡子可留可剃,由个人决定。这是对汉传佛教而言的,南传佛教则不能蓄须。据说落发之习与佛有关,当初他逾城出走成功后以利剑自剃须发以明心志,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我们以为,落发有着很重要的佛教功能:一、标志着从俗至僧这一个人生极重要的转折;二、去除受戒者之“骄慢自恃心”,使其从此变得谦逊随和;三、使佛门弟子与其他一切“外道&”的修行者相区别;四、为受戒弟子“斩断万根烦恼丝”,破除扰乱身心、使人不能专心修道之贪欲、瞋恚、愚痴等诸般烦恼,并以此作为一个实行朴实无华僧尼生活起点的标志。
  初坛大戒须先由寺院僧人作法“结界”,即在初坛传戒处划出一定的范围,举行佛教的洒净仪式。这一步由僧人进行,新戒不能参加。安排好法师座位并点燃香烛,引礼师就请示三师,表示一切就绪。得戒和尚慧海批准后,新戒们在大雄宝殿集合,引礼师率新戒代表捧香盘去迎请三师。此时大殿上钟鼓齐鸣,远近可闻。三师缓步进入戒坛,捧香盘的新戒分列两厢,其余新戒归回原位。三师向戒坛行礼后入座。然后新戒们聆听得戒师开导“十戒”的意义及其戒相(内涵),最后向受戒者一一提问:“尽形寿能持否(一生中能不能奉行不辍)?”受戒者回答“依教奉行”或“能持”,即可。仪式会毕后,引礼师领众新戒礼谢三师,三师下座向戒坛问讯,众新戒礼送三师回寮。
  第二坛传授具足戒,是在戒坛上进行的。我国戒坛的创设始于南朝的晋宋间。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律学名僧道宣建戒台于长安净业寺,并着《关中创立戒坛图记》,对戒坛的始建缘由、戒坛的形状、戒坛的高下广狭、戒坛受戒时的仪轨等做了论述和规定。书中规定戒坛从地面算起,高下三重,“下层纵广二丈九尺八寸,中层纵广二丈三尺,上层略方七&尺。”戒坛周围列神像,坛顶西侧塑佛像一尊。此后者便为中国戒坛定式。具体地说,戒台高三层,下层高1.3米,周长45.2米;中层高0.95米,周长38.4米;上层高0.9米,周长32.4米,每层四周均布列小佛龛,上层28个,中层36个,下层49个,共113个。龛内雕塑的神像个个手持法器,面目狰狞,称“戒神”。坛顶西侧则是一尊高3.35米的释迦牟尼佛的漆金塑像,像前有10把木椅和1个供桌。被称为我国“三大戒台”的京西戒台寺戒台、福州开元寺戒台、浙江杭州台庆寺戒台均为此规格。〔6〕坛上三师七证的座位及座位前的桌子摆成凹字形,凹口向南。三师并排坐于上首,七证分左右两厢就座,左三右四。第二坛是三坛大戒中极为重要而慎密的部分。新戒们聆听戒师进一步开导授戒的道理,如戒体、戒行等,其忏摩仪式更为庄重,制度更加森严,非僧人不得混入或偷听偷看,故而后面部分是据参加者口述写成。
  先鸣钟集众及新戒者入戒场,请十师入戒坛。教授阿阇黎手执香炉领十师从戒坛南面下层东阶登坛,在下层自东向北绕坛一周。当授戒和尚至戒坛正西时,十师行香向佛顶礼三拜,然后登上中层,向西绕行登坛顶。在坛顶东转北回,绕佛像一周,依次而坐。其他僧众无论年龄大小在中下两层中依位坐下。新戒者则于坛下南边东阶面西而立,三人一组(称为“一坛”),分组入戒坛受戒。教授师下坛对新戒说明“衣钵”的涵义,逐一询问:“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有”。然后教授师又对新戒逐一询问是否犯过“十三重难”和“十六轻遮”。前者指十三种重大罪过或问题,如弑父母、刺佛身、犯比丘尼等;后者指十六种妨碍出家但性质略轻的行为或问题,如年龄是否满20岁;是否有疥癞、痈疽、干宵、白痴、癫狂等五种疾病等等。确实无这些不能、不宜出家的情况,才由三师七证表决通过受具足戒。然后传戒和尚讲说《四根本戒》及由此而引出发的在戒后一一宣讲,250条比丘戒及348条比丘尼戒。至此,二坛传戒结束。下院回龙寺比丘尼受具足戒的仪戒,与比丘戒同,只是十师全为尼僧。
  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有点奇怪,为何我们没有提到大家在电视里上演、小说中描写的和尚头顶的“戒疤”(又称“香疤”、“爇顶”)问题。这是因为爇顶一说是元代因歧视汉族僧尼,便于分辩汉人僧尼而实行的一项侮辱性措施,与佛教正统教义无涉且无助于修行,这是于日中国佛教协会宣布明令废除这一形式的缘故。
  第三坛传菩萨戒,为三坛传戒中层次最高的戒式。出家人讲10重48轻戒,居士讲6重28戒。经前面二坛多天的学戒、学仪后,此坛时间稍短,程序更趋简单。这一戒不再个别传授,而是为全体受戒者集体传授;不在戒坛举行,而在大雄宝殿上。由得戒和尚带领新戒向佛菩萨行礼。因为授菩萨戒,是在经过学戒、学仪之后,要修成菩萨果,所以任何僧人都无资格担任戒师。得戒和尚此时只是担任说戒师,代佛说律,而得戒师只能由释迦牟尼担任、文殊、普贤分别担任羯摩师和教授师,尊证师则由一切佛菩萨共同担任,共同作证。仪式结束后,弘福寺发给各新戒一张“戒牒”。这是由中国佛协统一印制的、大概为八开纸张大小凭证。戒牒作为僧人的证明文件,在云游、参学、挂单时是必不可少的“身份证”。
综观弘福寺此次三坛传戒,与其他寺庙一样,是出家新戒成为正式僧人的学戒、学仪过程。“在整个传戒过程中,所有新戒们还不断聆听三师和尚、尊证师、开堂师、引礼师、正训、副训师讲经开示,接受教义、教理、教规的教育,使他们完成比较完整的佛教培训。”&〔7〕事实上,三坛传戒既是受戒者真正从俗界进入僧界的标志,也是佛教文化自身存续的需要,因为在这一庄严的仪式中,新一代的佛家弟子又成长起来了。换句话说,三坛传戒仪式确保了佛教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发展,即所谓“续佛慧命”。
最佳浏览模式:0x600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拜单车里的钱怎么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