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战士奥观海党在大决战时是怎样激励战士

《大决战》(图)
《大决战》  《大决战》  第一部:辽沈战役  影片概况:导演:李俊杨光远  主演:古月苏林赵恒多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1  剧情: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整个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自此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点评: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上乘之作,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概况:导演:李俊蔡继渭  主演:古月苏林吴志远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1  剧情: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划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国攻战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计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点评: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官的高明和战士的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场景,通过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平津战役  影片概况:导演:李俊韦廉  主演:古月苏林吴志远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2  剧情: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频频告捷,让处于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傅集团的特殊性,中央军委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对策。一方面我东野提前隐蔽入关,迅速插入平津线各战略要点之间,实施“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之巧妙部署;一方面促进其走政治解决的道路。日,傅作义王牌三十五军遭我军重创,张家口守军闻风突围亦被逼歼。  日,东野攻打天津,使北平守敌欲战不能,欲逃无路,傅作义迫于压力终于同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点评:  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经典台词:  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饭我们也要一口一口把它吃下去。  作者:李巍来源东北网)(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中.所提出的口号是 [ ] A.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B.军政.训政.宪政 C.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D.和平.民主.团结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中,所提出的口号是
A.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B.军政、训政、宪政
C.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D.和平、民主、团结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的自卫抵抗,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表明了中共的什么立场?
(2)周恩来为什么说中共是“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抵抗”?
(3)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湖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详细解析) 湘教版 湘教版
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不同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居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转引自杨宁一、庞永三的《中国人惹谁了?》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1945年至1949年,是我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大决战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的开始……这个新国家新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1)材料一中马嗄尔尼得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的结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年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社会风尚方面是怎样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 任务》(1937年5月) 请回答: (1)列举年间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情况。 (2)比较材料一、二中,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不同点。 (3)比较材料二、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4)由材料一到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特征。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中,所提出的口号是A.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B.军政、训政、宪政C.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D.和平、民主、团结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中国共产党“三史”专题宣讲稿
我的图书馆
中国共产党“三史”专题宣讲稿
中国共产党“三史”专题宣讲稿&&
本文转载自闲云野鹤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绪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虽然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但终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而失败。事实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要求。当时的中国也已经具备了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条件。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万左右,人数虽然不多,但它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更具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成立。这些客观形势的不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深厚的阶级、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干部、组织条件。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云重雾浓中,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载起了使命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此,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不是偶然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此时中国革命的前途,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形容的那样:“它是站在岸边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一个婴儿。”
一、实现理想的创业史(1921—1949)
(一)开辟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开创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现了一个建立新世界的典范。可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曾试图像俄国人那样,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夺取全国政权。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然而,由于在反革命力量集聚的大城市,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起义的队伍并没有在城市站住脚。面对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摈弃了脱离中国实际的“城市中心论”,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出席了“八七”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即回到湖南,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在遭受挫折后引兵井冈山,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也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确立了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和措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边界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素以 “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在历史上,井冈山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第一。
井冈山时期,广大红军指战员颈部都系有一条红带子,取名“牺牲带”,表明为革命而献身的决心。红军女战士、朱德之妻伍若兰,1929年转战赣南时因伤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残忍地砍下了伍若兰年轻的头颅,悬于城楼示众。井冈山斗争中,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一万五千人!
(二)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红军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由于临时中央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在根据地全面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国民党军队推进到根据地腹地,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为掩护中共中央安全渡过湘江,被阻于湘江以东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被俘,他抱定“决不能当俘虏”的坚定决心,双手握住自已的肠子,用尽力气,大叫了一声,把自己的肠子揪断而壮烈牺牲。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成为人间的绝唱,流芳百世。
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布置的四道封锁线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左”倾领导人的错误领导的不满并要求加以改换的情绪愈益明显。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次渡过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四川境内的大凉山彝族地区;随后,强渡天险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意志高如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漫漫两万五千里,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信仰,一步一步地推进着创建新中国的征程。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三)革命圣地延安光耀千秋
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革命圣地。为了抗日救国,共产党主动同与自己为敌10年、残害了自己数十万优秀儿女的国民党合作,将自己历经曲折,好不容易才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编入国民党军队序列,由红军更名为“八路军”,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在国民党军队向后方转移的时候,共产党却将自己的军队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极大地激励了抗战军民;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活跃在敌后战场;狼牙山五壮士威震敌胆;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与日寇作战中壮烈殉国……。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坚持开展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抵抗着日本百万关东军的围剿,杨靖宇将军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八女投江的悲壮至今还震撼着我们。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以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群众,开展游击战,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党在抗战中发展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更好地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于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遵义会议后,虽然在全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但还没有来得及对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因此,教育全党学会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中国革命中的具体问题,就成为加强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42年2月,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整风运动,对进一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七大还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四)西柏坡是永远矗立的丰碑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使中国社会退回到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一场关系中国走向光明还是黑暗的大决战不可避免。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军经过1年多的作战,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歼灭大量敌人。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
1948年,党中央告别历经十三载风雨春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东行千里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华北的小山村便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我们党完成了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走向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在这个世界最小的战略指挥所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纵横捭阖,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我们党和军队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赢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这个隐匿在太行群山之中的小小院落,我们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诞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指导着中国革命高奏凯歌,不断向前迈进。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及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是我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共产党人克难履险的重要法宝。
当五星红旗已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却倒在国民党特务大屠杀的血泊中。狱中党的负责人向战友叮嘱:有幸脱险的同志,请记着战友的嘱托,以坚决的行动,为建设新中国奋斗!
没有共产党作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英勇奋斗,没有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新中国的建立是不可能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人民得出的结论,这是历史昭示的真理!新中国的成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1949—19478)
就是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看待这29年党的历史,应放在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充分认识这29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29年,是深刻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29年。纵观这29年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认识和把握这29年党的历史的最基本的结论。
(一)充分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中国的成立,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统一战线。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党领导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尽管经历曲折,但仍取得重要的实践成果和认识成果,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同志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三,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两弹一星”等科研成果集中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所有这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人才,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
1957年到1965年,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在钢铁工业方面,扩建了鞍钢,新建了武钢、包钢,续建了石钢、太钢、唐钢、马钢、重钢和上钢的三个厂。在有色金属方面,建成了白银、中条山、金川、赣东北等一大批冶炼企业。能源工业方面,除建成了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以外,还建成了年产原油1OOO多万吨的大庆油田。电子、原子能、导弹、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这个期间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这个期间,建成或部分建成12条铁路,全国铁路营运里程由2·65万公里扩大到3·64万公里。到1965年为止,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铁路。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和西南、西北多条铁路的建成,我国工业布局大有改善。这个期间对大江大河的开发治理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刘家峡、青铜峡、盐锅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和丹江口大型水库的建设,不仅对于防止黄河下游和长江主要支流的一般洪水发挥了作用,而且收到发电、灌溉等多方面的效益。这个期间建设的包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在内的首都十大工程,不仅建设速度快,而且质量上乘。
1956年到1965年,我国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32所。1965年在校学生67·4万人,比1956年的4O·3万人增长63%。这十年毕业生13O·8万人,为建国头7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即使在“文革”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总之,我们在这个时期,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两弹一星”等科技成果的涌现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部署、关怀、主持和聂荣臻同志的具体组织下,由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这个期间的科技工作成果累累。重要的有:在陆相地层中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打破了“中国贫油论”。1964年首次爆炸原子弹,“文革”期间还有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与此同时,第一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质: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胰岛素;弄清了第一个核糖核酸的结构,为人工合成酸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万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创造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排除了攀枝花钢铁公司建设的一道难题,也为这种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农业科学方面,系统研究了东亚蝗虫生活史,基本消灭了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灾;最早培育了矮杆水稻,为后来水稻的大幅度增产做出了贡献。在医学方面,成功地解决了烧伤总面积达98%、其中三度烧伤为9O%的病员的治疗问题。
第四,良好社会风气的发扬。在克服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的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同广大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毛泽东在经济困难时期6、7个月不肯吃一次肉。周恩来劝说他吃一点猪肉,他摇头说:“你不是也不吃吗?大家都不吃。”宋庆龄从上海到北京,特意送给毛泽东一网兜螃蟹,毛泽东全部转送给了警卫战士。由于缺乏营养,他的脚背与小腿都浮肿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良好的道德风貌。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为了解除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背着干粮,撑着雨伞,与群众一起战洪水、挖流沙、查风口,深入调查研究。他忍受着肝癌的剧痛,在狂风、太雨、沙窝、激流里,跑遍全县149个生产队中的120多个队,以身作则,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千部”。为了解决我国“贫油”的困难,石油工业部从1960年5月开始,集中全国30几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多职工,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开发了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上几个特大的油田之一的大庆油田。共产党员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在气候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无所畏惧,艰苦创业,讲究科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又快又好地打出了油井,为找到大庆油田,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群众誉为“铁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共产党员带领群众战胜灾害和进行生产建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部班长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艰苦朴素,克勤克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蔚然成风。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舍己为人,尊老爱幼的品德风尚,弥漫中华大地,成为60年代初期的对代精神,使解放后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得到继续和发扬。
第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引导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得到荡涤,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文明的新道德逐步形成。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状况。
第六,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防力量与广阔领土极不相称的状况。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赞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要求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即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
即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在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方面仍然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企图主宰世界的美国和苏联为第一世界、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日益崛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一批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建立“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一条线”是指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都在这条线上;“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挑战,为我国赢得安定的国际环境);改善中美关系——1970年国庆节邀请斯诺夫妇上天安门城楼,作试探汽球;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3月派中国乒乓球队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邀请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邦交大门。接着一鼓作气,同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由美国带头对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封锁,就被大面积地打破了。外交局面打开后,经济关系也拓展了。那时,“四人帮”竭力阻挠,吵得很凶。但在毛泽东主席支持下,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打开了向西方引进技术设备的大门。70年代,我国从日本、西德、美国等10多个国家引进220套大型设备,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理论及其实践,新中国团结了最大多数,反对了最危险的敌人,捍卫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并不断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到1976年,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11个,其中1970年以后的新建交国为62个。
第七,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的考验,党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复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八大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广大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在这29年党的历史中,党经历过失误和曲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正确看待失误和曲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这29年党的历史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去分析,放在90年党的历史中去把握,防止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对于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这段弯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党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但后来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急躁冒进、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等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应实事求是地认识党经历的这些失误和曲折,客观分析出现失误和曲折的原因,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
第一,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是主要的。党在这29年的探索尽管经历失误和曲折,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高,但可以说明,在29年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党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维持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当然,这一切决不是“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毫无疑问,如果不发生“左”倾错误,党和国家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第二,发生失误和曲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密切相关。在这29年中,党是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存在很大差距;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受到“和平演变”的威胁;中苏关系恶化直至破裂后,苏联也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党在全国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经验。这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党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增加了党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难度,也增加了党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难度。
要探索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力图实现好这种结合,以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但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实践,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经验而又要推进事业发展,使党的探索进程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发生了曲折。党在正确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把战争威胁和对中国不利的一面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有基本认识的同时,也对所处历史方位缺乏准确的判断,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超越阶段的问题不时出现;在注意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同时,也习惯于在工作中沿用过去进行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发生过误解和教条化的问题;在注意扩大党和国家民主生活的同时,也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没有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
回顾总结这29年党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经历了失误和曲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三,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失误的。在这29年中,在探索出现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时,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党依然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党能够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总结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这29年中党纠正错误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对人民、对民族负责任的党,是一个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能够在失误和曲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发展道路的党。党历经磨难依然具有带领人民共渡难关的巨大凝聚力,依然能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把事业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不断克服自己错误的政治勇气和宽广胸怀,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第四,党是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并不是因为它从来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深入剖析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正确总结教训,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的错误。党认为,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的功过,而要把重点放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上,经过总结,过去的成功和错误都变成了我们的经验,对于开辟我们事业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党的新的一代领导人,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基本思想。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以后,立刻就出现了这样一代新的领导人呢?这一代其实就是毛泽东自己所培育出来的。他们是在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是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人邓小平同志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团中的一员。
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1979年起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想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他的想望就是中国能够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而以符合中国情况的方式把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得更快更好些。他还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不应该像苏联那样只有国家的一个积极性,而应该把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力量动员起来。在国际上,也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毛泽东犯的不是照抄苏联模式的错误。他是要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为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新的道路进行探索,只是在探索中走入歧路。正因为走入歧路,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也就不可能使中国摆脱苏联的模式。
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毛泽东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这种探索开花结果,但在他的学生手里,能够抗拒任何风霜的花和果实已在中国的大地上繁茂地生长起来。
党在长期奋斗中也认识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包括这29年的历史作出全面总结,实事求是地指出29年中“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科学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错误的诚恳的、郑重的、负责任的态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这29年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从这段历史中得出结论: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从而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 三、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史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经济落后
1977 年世界银行对全世界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统计,并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分为五类:
第一类叫做最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是年人均产值不到200 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1 个。
第二类叫做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201 美元到499 美元之间,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39 个,中国在其中。
第三类是中等水平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500 百至2000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57 个,其中包括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墨西哥、智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等。
第四类是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2000 至4999 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31 个,包括英国、捷克、波兰、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新加坡等。
第五类是最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在5000 美元以上的,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9 个,其中包括科威特、瑞士、美国、西德、日本、加拿大、法国等。
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严重错误,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建国后我们搞了两次大折腾,多次小折腾。两次大折腾,一次是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一次是历时10 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1958 年的那次大折腾,大约损失了1200 亿元。后来的10 年“文革”大约又损失了5000 亿元。两次加起来,共计6200 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从1949 年到1979 年,我国建国30 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为6000 亿元。
严峻的经济状况,当时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品都必须凭票证购买。全国平均每人每天食用粮不到0.5 公斤,每年每人平均只发3 米布票。这种客观实际,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过去极“左”思维方式的束缚,特别是“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
“两个凡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左”倾理论,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因而没能承担并完成引领全党走出“文革”困局、实现历史转折的重任,这就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间,虽然各项工作有所前进,党的指导思想却仍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处于徘徊状态。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就成为中国告别过去,开创未来,开辟新时期新道路新天地,解决当时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1978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确立了“实践”至上的权威,批判了“两个凡是”。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一场全国规模、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给予了有力支持,批评“两个凡是”的主张,公开支持《实》文的观点,号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叶剑英、李先念、陈云等人也表态支持这场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在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不含台湾)中,有27个省市的党政领导先后表态支持真理标准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最主要的贡献和意义就是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个人迷信、“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把人们从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主张、新思想、新办法的提出,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思想条件。
3.改革开放的初步“酝酿”
伴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思想“坚冰”的打破,改革开放也开始酝酿了,并逐渐成为共识。1978 年7 月6 日至9 月9 日,国务院召开务虚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研究如何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会议开了两个月零3 天,提出的新办法、新路子,集中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会议期间,袁宝华、张劲夫、胡乔木等36 位同志发言;李一氓、谷牧分别介绍了考察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西欧五国的情况;姚依林在发言中引用列宁的话,提出“在狼群中要学会狼叫”,都给与会者很大启发。会议结束时,李先念作总结讲话,提出“要勇敢地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同时提出:“为了大大加快我们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速度,必须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比关起门来,样样自己从头摸索的爬行主义,要快不知多少倍。”这次务虚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期间,邓小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改革开放问题。1978 年6 月、10月,在会见罗马尼亚和西德客人时,邓小平指出:“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 ”“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在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邓小平提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这时候,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也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来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
真理标准讨论热烈开展半年多了,改革开放开始酝酿了,工作重点转移也提出来了,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将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只是酝酿,到底改不改、开不开;工作重点转移虽已提出,到底转不转移,何时转移;真理标准讨论究竟谁是谁非,等等,对这些重大问题,从党中央来说,都还没有做出正式结论和决定,都属“悬而未决”。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农业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安排问题等,也需要研究。这样,召开一次中央全会,也就是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并做出正式结论和决定的必要性、紧迫性就提出来了。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一个眼前的、现实的背景。
按照我们党的惯例,在召开中央全会之前,往往要先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就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讨论,统一认识,为全会召开做准备。这样,从1978年11 月10 日到12 月15 日,就先行召开了36 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开得一波三折,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致赞成从1979 年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是为天安门事件等7 个重大历史遗留案件平反;三是肯定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批评了“两个凡是”;四是进行中央人事问题酝酿等。邓小平在会议闭幕时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后第三天召开的。由于前期作了充分准备,这次全会只开了5 天就结束了。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有了这三个“拨乱反正”做基础和保障,再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酝酿和准备,全会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就水到渠成了。全会发表的公报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公报中虽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四个字,但这一段话,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上。
1979年至1992年共13年时间: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取得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它业已中断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后来又建立了公司制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确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第二阶段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工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工资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务;对方开放方面,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时做出了“特区是对外开放窗口”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开放。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货膨胀的出现及其治理;继续加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运行;在对外开放方面,1989年春夏“政治风波”之后,由于西方的“制裁”,吸引外资有所下降,外贸增长不多。
2.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设计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密切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设计,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成就
1.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进入到城市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工资、价格、利率、金融等项改革;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调整;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实现中部崛起;从统筹城乡发展,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这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这些改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和重组利益格局,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政治体制改革由积极稳妥地推进到改革的深化。
首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说到底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人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企不分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只能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决不能采取激进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以政治过程中的有序变革为基础的,它必然充分利用原有的政治资源并不断开拓新的政治资源,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巩固现存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政治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被取代,以实现政治体制的更新和完善。况且,政治体制改革相当复杂,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只能在党的领导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其次,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关系人民群众主体利益的问题,既要着力在制度、机制上对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政治权益予以强有力的保护并使其逐步扩大,又要使人民群众在制度、法律所保护的权益能够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真正体现出来。对违背人民群众利益、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行为,能够在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下获得有效抵御。目前,全国正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将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继续深化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妥善解决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以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的转变。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和“双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进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4.对外开放逐步完善
&1979—1983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我国采取了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建立经济特区。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不仅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而且能够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984—1991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阶段。批准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党中央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把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河北、广西等沿海其它地区的许多市、县、镇;批准海南建省并成立特区,实行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到1991年底,我国初步形成了沿海开放格局。
1992年以来: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阶段。从1992年年初以来,还出台了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至此,我国在对外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沿边、沿江开放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1978年,我国GDP总量为3624亿人民币,到198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万亿,这八年年均增加八亿多元;1991年,我国GDP总量达2万亿,年均增加2200多亿元;1992至2001年我国GDP总量突破了10万亿,年均增N8800多亿元;2006年,我国GDP总量突破了20万亿元,达到了210875亿元。2003至2006年,我国GDP总量年均增力122600多亿元。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GDP总量是1978年的13-3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7%。尤其是2003至2006年,连续四年年均经济增长10.4%。其中,2003年为1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为11.1%。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相比,我国高出5.5个百分点。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GDP
增长了近14倍。
6.我国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一是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名次不断攀升。从1978年排在世界第十位,至U2000年上升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的第六位;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保持在世界第六位;2005年,我国连超英国和法国,排到了世界第四位。而且,我国的GDP总量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的数据,我国GDP总量为2645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美国GDP总量为132446亿美元,我国相当于美国总量的20%。日本GDP总量为49113亿美元,我国相当于日本总量的60.6%。德国GDP总量为28970亿美元,我国相当于德国总量的91.3%。二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逐年提升。1978年,我国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排在第27位,1990年上升到第16位,2000年上升到第8位,2001年上升到第6位,2002年上升到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4位,2004年超过13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三是我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显著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8%,仅次于美国的29.8%,在世界排名第二。
7.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初,1981至1987年,我国人均GDP始终停留在300美元以下。1988至1994年,上升鲴]300至500美元的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均GDP的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突破了800美元,2001年突破了1000美元,2006年又突破了2000美元。
二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在农村,最基本的生活能得到保障,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 148万人。联合国2003年发布的一个关于减少贫困的统计表明,世界减少贫困数量的90%是中国做到的。我国13亿人民,不仅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而且生活质量、膳食结构大大改善。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科技教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30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由饥饿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30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3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的30年。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总结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在2007 年12 月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在2008 年12 月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又展开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3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使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运用这些原理的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要求。1872 年6 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迄今还是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86 年1 月,恩格斯在一封信件中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920 年,列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论断。他强调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邓小平也反复强调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一定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去回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江泽民把它称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他指出:“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丧失动力”,“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胡锦涛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所以,我们要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3.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而党的全部责任和任务,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邓小平极其重视党的政策取材于最基层人民众的创造性实践,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所以,一定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既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又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我们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正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能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不是在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在坚持和深化原先的基本制度的抉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革除体制方面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邓小平这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我们着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它就能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控制、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结合起来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确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正是根据这个根本指导思想,30 多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从1978 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像我们这样在旧中国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必须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好。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要是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更何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把它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着对于效率和公平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党的十七大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其目的是要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们要通过这样的结合,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这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我们要坚持中国的事情按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去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
但在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可能成功。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勇敢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就是说,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互利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争端;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积极发展同邻国的关系,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始终把发展、加强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体制转换、观念更新,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目的,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都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所以是硬道理;而稳定则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再三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所以,必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特别是社会大局的稳定。胡锦涛指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而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又从来都是同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工程的支撑,伟大工程又必须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