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构造组合,画画的动作发展时期在哪个年龄段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婴幼儿精细动作能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婴幼儿精细动作能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孩子学习绘画时的绘画姿势
发布时间: 21:55
许多父母在孩子在幼儿时期,就着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里推荐父母们让孩子学习绘画,因为,绘画不仅是种艺术,孩子还可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
培养孩子学画画的三个要点
许多父母在孩子在幼儿时期,就着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里推荐父母们让孩子学习,因为,绘画不仅是种艺术,孩子还可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1、开拓幼儿的发散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绘画最大的兴趣点并不是自己画的多么好,而是寻求与他人的与众不同,用孩子的话呈现:我有......你没有......因此,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采取举一反三的练习法。如:以圆形为基础,任意添画各种小动物,以鱼的轮廓为前提,运用各种线条、图形进行装饰。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思路开阔,在统一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创意,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激活幼儿想象力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潜能。<2、领略生活中的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幼儿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萌发幼儿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能力,这些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里,创新是它的主旋律。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实际上绘画就和游戏一样,玩进去就会感悟很深,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除了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表达外,还可结合多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对事物的描述,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办法。例如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大树、花草的形态,让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3、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对拟人化的动物、带有情节性的主题是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易于幼儿所记忆的。在选取素材时,我们应多以不同种类的小动物为主,通过拟人化的动作、神态,丰富幼儿的绘画经验。通过把绘画的内容编成,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指导幼儿绘画。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孩子学习绘画时的绘画姿势
关于孩子在学习绘画时应该注意的绘画姿势根苗网为大家介绍如下:孩子绘画的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坐的姿势应该是肩平,背直,头正,两脚平放,小腿平放,小腿与大腿成直角,离桌面~厘米,胸离桌子一拳距离。绘画时应左手按在纸上,右手握笔。握笔姿势应该是:不管什么绘画工具都不能握在笔尖上,除蜡笔、棉签可略低些,其余都离笔尖约厘米。成人要经常检查孩子的绘画姿势,及时纠正。幼儿绘画姿势不对时,应仔细观察分析造成的原因。如果是桌椅的高度不合适,如高板凳、矮桌子,或桌子太高等,要及时调整桌椅如果是身体不适,坐不住,那就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是孩子过于疲劳而趴在桌上,成人应及时让孩子休息,不要过于勉强孩子绘画。成人发现孩子不注意绘画姿势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由于绘画姿势不正确而造成身体残缺的故事给孩子听,也可找一些有关姿势不正确引起各种疾病的图画或录像给孩子看,让孩子懂得养成良好绘画姿势的重要性。成人在指导幼儿绘画时,不但要耐心教育,及时纠正,而且自身行为也相当重要,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怎样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著名的儿童美术专家罗达&凯洛格曾说:绘画艺术中的每一种tulaoshi形状,从简单到复杂,都包含了在儿童作品中发现的基本线条,这些线条是神经发育和人类发展固有模式的产品。当今,人们对儿童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特别在子基本技能训练,以及专长培训上更加明显。我们就拿小孩绘画来讲,不少家长让孩子进绘画辅导班学习,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请来了家庭教师,每天逼孩子画画,希望孩子在童年时代就有代表作品。实际上,孩子学绘画并不在于作品是否成功,而是对绘画是否发生兴趣,家长应该了解不同年龄孩子对绘画的兴趣,然后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应该说家长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家。2&3岁孩子,他们的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很不成熟,观察物体的能力差,手腕部关节与指掌间的小肌肉发育也不完善。但是,即使是如此,2&3岁的孩子常常嚷着要家长买笔,在纸上、地上,甚至在墙上、上乱涂乱画。画面上一条条令人费解的线条,可以代表天上的鸟、大海、汽车,孩子往往还能绘声绘色地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大作。此时,孩子绘画的兴趣不在于完成作品,而是画画运动与纸张等发生关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产生了愉悦感,从而产生对绘画的最初兴趣,我们称这为作品特征的孩子,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阶段。对这些孩子,家长应该热情鼓励和耐心指导,要认识到涂鸦对孩子今后绘画的作用,就像咿咿学浯与讲话的关系一样,不要嫌麻烦,而扼杀了孩了对绘画的兴趣,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孩子绘画。同时,也要注意将孩子无目的涂鸦逐渐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地表现物像上来,不让孩子的绘画只停留在抽象线条上。随着小孩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已逐步发育成熟,视觉感受力提高了,观察的目的性增强了,加上知识经验的丰富,绘画实践活动的增加,这些都促使孩子喜欢把自己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的和某种意愿,用简单的线条与色块表现出来。在绘画选材方面,孩子最喜欢画人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太阳、花、鸟、飞帆、汽车等。在绘画过程中,孩子往往夸张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画面中的各个角色缺乏联系。以简图配上语言的形式表现物象的主要特色,此时为形象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一方面要指导孩子细心地观察描绘对象,观察、了解对象在形体和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描绘的具体方法,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及时肯定孩子在绘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6-7岁的孩子,正处于绘画的形象期阶段,这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迅速,观察能力与描绘能力提高得很快,已有初步肤浅的构思,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先构思再落笔画,对绘画已不满足于反映单个形象,而是喜欢把整张纸画得满满的,追求真实、完全。然而,由于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又不懂透视的基本法则,在孩子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这两个问题:即他对喜欢的东西往往占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而不考虑近大远小这个透视学的原理。假如他画一间小房产,房子的墙壁似乎是玻璃制成的,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看得见。在运用色彩方面,孩子们喜欢在一幅作品中,将他认为的色彩全部涂上,出现了七色的衣服和裤子等。对于前一种情况,家长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告诉孩子绘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如果反映多层次的画面,应该是近大远小,使描绘出的形象更具体逼真,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动脑筋,因为孩子在感知物体色彩时,不能从整体上来考虑,不知道怎样用实际相似的,这种情况经过引导是能够避免的。在引导孩子绘画时,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诱发、培养;引导和爱护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孩子学习绘画的关键。(b)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绘画水平的孩子,适当、及时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对这些新要求既可望又可及,这样能使他们的兴趣相对持久和易于激发。(c)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绘画不是主观和潜意识的心理表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过程,反映出孩子对事物的天真、直觉的看法和想法。因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对孩子绘画兴趣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在诱导孩子绘画兴趣时,家长切忌用刻板、教条的绘画理论束缚孩子的手脚,使孩子失去儿童特有的盎然的情趣。& 搜索“图老师”或者“tulaoshi_com”加关注,每天最新的美食、、育儿、美妆、、手工DIY等教程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与《》的相关经验
相关知识点
相关育儿百科推荐[转载]父母必读:国外的孩子们这样学美术—之美国篇
从我所走访的20多个北美的幼儿园和学校,以及10多个欧洲各地的学校的美术教育来看,大多数学校可以做到不把美术课简单地当作一门纯技能的课来教,而是注重通过观察、触摸、实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就能得到造型元素的教育,得到尝试各种材料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多数孩子的作品里,能看到他们对环境表现出的敏感。
我也注意到,许多学校定期请艺术家加入到课堂教学里来,让孩子直接从艺术家那里感受创造思维的多样性。这样一来,艺术教育适当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并且能较好地把艺术教育的內容从音乐、美术,扩展到舞蹈、戏剧和所有其他的视觉艺术。
走进西方的幼儿园,马上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教室的布置和中国的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到处歪歪地挂着或贴着孩子们创作的各种各样的画和手工作品,乍一看上去到处乱糟糟的,但仔细看来却非常有意思,满眼是意外的惊喜:这边挂着一个小折纸,那边摆着一个橡皮泥捏的小动物,还有美丽的树叶串起来的圈。
穿着自己画的古怪服装的孩子不停地跑来跑去,三两个孩子躺在地上热烈地讨论着什么。看起来,很多孩子都非常快乐。
充满艺术浪漫的教室,具备使人感动的空间表情,能在刹那间抓住我们的艺术感觉,从而把精神信息很自然地传递给旁观者。
美国:艺术教育改革
80年代初,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悬起一块横匾:“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全美国的重视。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开始在深层次上改变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状况。
1993年,美国《高教纪事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像候鸟一样》的文章,介绍美国大批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艺术家,纷纷走出研究室,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飞往中小学,去那里研究儿童认识的规律,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学习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诞生。标准提出:
我们的儿童教育成功与否,有赖于能否形成一个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竞争力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这个目标又有赖于是否能够向儿童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方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如果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像,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标准中对幼儿园到四年级的视觉艺术教学要求是:
1.教孩子们懂得不同材料的质感的差别(比如竹木材料和金属材料之间的差别),懂得不同的材料各可以用来表现什么,适合用来表现什么,并且会安全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来进行创作(比如安全使用剪刀),同时,也能够理解别人用不同的材料创作的作品。
2.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视觉符号(比如不同的造型),了解它们传达的不同内容和含义。比如,知道同样是画虾,写意的虾和写实的虾画法是不同的,知道这两种画法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当孩子们创作的时候,能够自己在不同的画法中进行选择和做决定。
3.让孩子们理解视觉艺术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要求孩子们懂得视觉艺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知道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历史与当地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并且知道某个具体的艺术作品(比如徐悲鸿的奔马)产生于哪一个文化、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知道文化、历史和视觉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4.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让孩子们知道,视觉艺术的创造有多种不同的目的,知道一个人的经验会影响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一个艺术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5.让孩子们理解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比如音乐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懂得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化学等)之间的联系。
在幼儿园至四年级阶段,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孩子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注重孩子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的快乐。创造是教学核心,让孩子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双手和头脑,学会抉择,激发自然好奇心。
从幼儿园升至小学低年级后,更注重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视觉天地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对五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则进一步加强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学,引导孩子主动地对艺术作品作更为深刻的反应,并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将知识技能应用到个人天地之中的能力。学生尝试的材料非常广泛,能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使创作日趋个体化,领会到对于同一个艺术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多种不同的理解。
国外的孩子们这样学美术—之法国篇&
&&&&&&&&&&&&&&&&&&&&&&&&&&&&&&&&&&&&&&&&&&&&&
(资料来自:父母必读)
国外的孩子们这样学美术--之法国篇
幼儿园和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在幼儿园阶段,法国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引导儿童观察和触摸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引导儿童进行视觉和色彩的探索,并适当培养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能力。通过展示和讲解不同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从自然的角度,引导孩子学习空气、土地、水、火、树木、房屋等概念。
到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和实践体验,学习在卡纸、粗帆布、石膏模型上用铅笔、炭铅笔、粉笔、色粉笔等各种工具,来进行绘画、雕塑、拼贴、塑造、组合等艺术实践,从而展示各种探索和创造。
法国有丰富的博物馆文化,可以为孩子们提供非常好的了解世界著名艺术作品的条件。我参观卢浮宫和奥塞博物馆的时候,不时有老师带着孩子们在作品前面讨论艺术,让我非常羡慕。
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开始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和制作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包括平面作品、立体构成、装置艺术,以及利用印制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广告、报纸甚至录像进行图像组合等创作。教师注重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材料的不同特性(如吸收、反射、厚度、透明性等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造型艺术,从而更容易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法国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学历要求
法国有1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师范学院。不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大学师范学院都只招收受过3年高等教育者。而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持有艺术学院的毕业证书,然后接受为期2年的教育职业训练。
法国学校的多媒体美术教学
有些法国的学校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给孩子展示各种静态的图像以及动态影像,使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动觉信号,非常直接地观察和感受,经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过程,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物件和图像,并说明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
美术课程帮助孩子建立创意思考的习惯,让孩子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探索世界。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却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画一棵树、一栋房。以这样同样的方法调查上万名幼儿,绝大多数孩子们画出的绘画形象符号如同文字符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画这些形象都是同样的符号,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当然也有画得较好的,但为数不多。这个调查结果再次证明幼儿的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潜在的创造力。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化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应当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长久以来,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学美术只是一种课余的爱好,学不学无关紧要,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重要。但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已由单一价值观向全面育人的价值观转变,特别是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学龄前期、美术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送孩子上一两门艺术培训课,是很多重视孩子素质教育的家长都会做的事情,因此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艺术培训市场,每年接受培训的孩子保守估计达到数万人次。其中接受美术方面的教育人次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儿童为什么参加美术班?走访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的观念却还是走入误区。儿童接受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国外的学校中,音乐绘画等等艺术在教学中是属于必修的课程,而在中国,家长却要在课外为孩子来选择培训班完成。而且在这些已经选择了美术培训的家长中,也有不少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结果,却忽视了其美术学习和活动的过程。其实,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
【美术创作是快乐而自由的】
  创作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天生会画画,但在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指导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天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失去了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被看见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孩子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现力不强,画面没有主题,线条凌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绘画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动笔。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家长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
“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智慧、感情、社会、知觉、生理、美感、创造性成长。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
“拔苗助长”。
【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
“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画中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画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画。
美术课程帮助孩子建立创意思考的习惯,让孩子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探索世界。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却是至关重要的。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类。孩子应该从小就多画画,多接触美术,多画画色彩一般孩子小的时候色彩感较好
长大了这种感觉就没了知道为什么很多大师的美术作品反而画得像涂鸦吗? 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孩子的纯真.
所以现在一定要保留孩子对绘画最原始的感觉
不过最主要还是看你孩子的兴趣 画画的门类有很多 你可以让他多接触一点 比如版画 油画
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只是大人画的小孩子画也会有很特别的效果当然这都是基于你让孩子学画画是让他快乐 如果你是想要让他以后考美术的
那就应该让他去一些学校专业学习 我就是从5岁开始画的我觉得和其他小孩子一起学可以 在比较中取长补短会更有进步。
幼儿是美术教育的对象,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锻炼协调性,提高创造性。
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金鱼”,幼儿经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金鱼的不同姿态,最后粘上,还画上嘴和眼睛。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二、美术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此,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有文章说,瑞典的小学生三年级前几乎没有文化课,美国的小学生二年级也还是、大字不识一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玩,拿来弄美术、音乐之类,文化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足轻重。可是他们科技文化并不落后,瑞典是全世界人均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美国也是公认的科技文化经济强国。而我们,孩子还在娘胎就受到竞争压力,整个青少年时期如临大敌;我们家长那么期待;我们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孩子那么努力,结果我们的文化远落后于人。人家的教育显然侧重创造力的培养,而我们则侧重了现成技术的培训。其结果人家做设计师,我们做技术工人;人家做老板,我们做打工仔。说我们抡为欧洲的打工仔一点也不惟过。事实上,不客气的说,我们许多人还抡为小偷,盗贼(盗版、剽窃、仿冒、假冒)。我们劳苦至此却只能期望人家施舍残羹剩饭。他们创造力如此强大与中小学阶段的重视美育是分不开的。美国的中小学校是非常重视美育的,但是人家并不是要培养很多艺术家,而是要“借鸡生蛋”,是要借美术教育之名,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也就是说小孩子学绘画其意义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绘画技术本身。
1.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
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少儿学习必须促进智力平衡发展。但是如果孩子学到的是模仿老师传授的绘画技术,学到的是描摹对象的能力,这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不给小孩子机会去自由想象,他的想象力就不会因为学美术而获得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就不会因此获得发展。因此如果少儿学习美术仅限于所谓的基本功,也就是规范技术的掌握,那么他就会丢掉发展形象思维这个更宝贵的机会。这个机会每个人仅此一次,永不再来。
2.绘画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的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一个人好奇心没有了,他的心就老了,他就不可能再有什么长进,他的言谈举止将俗不可奈。绘画无疑是培养儿童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
3.绘画对少儿具有娱乐功能。
娱乐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权利。没有足够的娱乐,小孩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绘画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安全、最经济、最高尚、对身心健康最有利的娱乐。
4.绘画可以增进人的记忆力发展。
通过绘画活动,人的大脑浮现一个个形象,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细节,这无疑有助于人的记忆力健康发展。
5.绘画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一个问题想出多个解决方法,而且是具有独创价值的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而美术能最简单有效的完成这个使命,一张纸、一支笔而已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画出来的聪明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画画有利于发展宝宝的智力,使宝宝变得聪明起来,许多事实也证明大多数爱好画画的宝宝比不喜欢画画的宝宝智力相对高,这是因为在画画的过程中,宝宝要观察、记忆、思维,更重要的是想像。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前进,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宝宝借助画画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小宝宝年龄小、控制力差……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呢?结合这些年来对小班宝宝美术教学的经验,我来给爸妈提供一些小方法,一起分享。
宝宝画些啥?小宝宝的生活经验较少,只会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且熟悉的、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产生画画兴趣。因此爸妈可以选择宝宝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来画,比如“给小兔喂青草”、“熊猫吹泡泡”、“小鸭游泳”等。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等。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宝宝乱涂鸦,妈妈不要怕!
宝宝涂鸦,益处多多  促进手眼协调
  1岁半到2岁的宝宝,手部小肌肉还不能控制自如,在“乱涂乱画”的过程中,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从歪歪扭扭画出纸外的一条直线到封口的一个圆圈,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会有大大的提升。
鼓励自我表达
  涂鸦也是宝宝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父母还可以通过涂鸦来与宝宝沟通,以此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
自娱自乐,激发创意
  涂鸦还是宝宝乐此不疲的一种游戏。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喜欢画画,他们能从随意的线条和缤纷的颜色中获得想象的自由和创造时的快乐。
  虽然涂鸦好处多多,父母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宝宝涂鸦,但如果对涂鸦的地方没有约束,则会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手画画,直接导致宝宝没有制约乱涂乱画的坏习惯,于是本可以促进宝宝身心成长的一件好事,变成了一个乱涂乱画的坏习惯。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用绘画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许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绘画班,希望能够多学一些东西,但往往绘画班中只教孩子涂鸦,或是模仿老师。没有真正发挥孩子的身主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一些幼儿专家提出,让孩子自主性绘画。
所谓自主性绘画,不同于东方的模仿画,也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画,是一个让孩子发挥自己能力的自主画。其实,许多家长教孩子绘画,目的不在于培养画家和技能技巧,而在于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
  首先,自主性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在具有丰富的想像基础之上的,没有想像谈不上创造,让孩子有想像力靠什么?必须给孩子良好的知识,没有知识谈不上想像,想像是原有的知识进行的重新组合,所以从小要给孩子丰富的知识。
  丰富知识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量的方面丰富知识。3~6岁的孩子求知欲特别强,她们可以接受很多很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丰富知识的结构,使知识形成系统。比如学习种子这方面的知识,首先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知识种子的性质,然后给孩子提供一些图片,接下来收集这些种子,还要把种子分成若干类别,归类之后再给孩子讲。家长可以把种子做成一大锅八宝粥,与孩子一同享用,边吃边讨论有关种子的问题。通过上面的过程,孩子对种子的印象就很深刻。总之,通过刺激孩子味觉、感觉、知觉、触觉各个方面提高孩子的知识。
  当然,不是把它讲到生物学的角度,而是深入浅出,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让孩子自己动手种一些东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了解的知识就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配合孩子画画,比如让孩子画开花、成长。秋天让孩子画丰收的景象等等。
  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画画的技能。许多家长会问:“如果不教孩子模仿画,他怎么能会画?”当然,画模仿画也是必要的,不过不要因画不像而抹杀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同时对孩子还要进行智力技能训练,要告诉孩子颜色,并在孩子适应的范围内教十多种色或图形,重点教一些事物的形状,例如心形、柳叶形、豆形、雨点形、飞机的流体形。孩子掌握了这些内容,在认识新鲜事物时,就不会有干巴巴的感觉,它可以通过形和色认识事物,概括事物,通过画画来表现事物。
  第三点,语言的发展对绘画也有帮助。三岁孩子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通过故事、诗歌、交谈等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对绘画的表述就更丰富。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2岁宝宝最适合学画画
当今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绘画方面的才能,甚至长大后能成名成家。这种愿望是好的。然而一个孩子有无绘画才能,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因素是很多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主观努力。
  根据统计,儿童绘画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从2-3岁开始训练的孩子,91%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6岁为84%;7-9岁为40%;14岁后才开始训练的只占7.2%。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对儿童进行绘画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绘画才能的发展。
  两岁宝宝的小手,不再是抓到东西就送到嘴里,开始尝试把手里的东西敲、扔、拍、舞动等等。如果这时候就开始提供画具,让他们尝试通过手部的动作,在纸上变出各种线条、色块。对他们来说,他们手下出现的不同的痕迹,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呀。从涂鸦过程中学习到点、线等符号,并发现了这些符号与手部动作的关系,是人生中创作记号活动的开始。早期的涂鸦活动帮助幼儿大肌肉的发展,并且从重复的动作中学会视觉的控制。2岁以上的孩子,他们能有目的地使用象征式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个时期是学画的最佳年龄。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因此,家长应紧紧抓住孩子2岁这一关键期加以培养。
  开始时,当看到宝宝的“作品”乱七八糟、杂乱无章,有些父母会非常着急地教宝宝画太阳、画小草、画白云、画树林……或是对比其他同龄小朋友,然后很受挫折地认为自己的宝宝很笨。其实,小宝宝开始握笔,在一张白纸上乱戳,对于他就是非常大的进步,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大人对于宝宝涂鸦,应始终抱一种赞叹、惊喜、鼓励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会鼓舞宝宝用积极的心态去探索这个色彩斑斓的纸笔世界。如果这时妈妈、爸爸有一丝丝着急、失望,对于你身边的小小宝贝都是一种打击,敏感的宝宝也许因此会拒绝涂画游戏,甚至拒绝纸和笔,对学习行为产生反感,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父母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教孩子画点、线和圆圈,例如:下雨了,让孩子画线条、画点;又如:点蚊香、绕毛线球时,教孩子顺着一个方向画螺旋线,锻炼孩子的手腕肌肉。在孩子掌握了线、圆圈、点的画法的基础上,父母应启发孩子观察简单的物体,逐渐训练孩子能画出象征性的图形。由于孩子比较容易掌握画圆形,故一般在教孩子画简单的物体时,应该从圆形开始,如画苹果、糖葫芦等,再逐步过渡到方形、长方形,例如画手帕、窗户等。父母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孩子对物体色彩的注意,培养对颜色的兴趣,逐步认识3至6种颜色:红、绿、蓝、黄、黑和褐色,并喜欢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绘画。
  孩子刚开始画画,一般不敢大胆画。画的线条一般都很轻、弯弯曲曲,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画,尽量画大一些,最好每次都把纸画满。
如何发展孩子的美术创造力
【提要】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很多时候都看到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地板上、家里的墙壁上画画写写。他们通过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眼中五彩斑斓的世界,透过那些形状多变的、造型各异的、像模像样的色彩画面,我们都可以看出,画面上一定程度表达了他们生理、心理状况和愿望,这些都是儿童的内心所在,所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工具。如果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那么他们的画画就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特点,有的放矢,善于挖掘孩子的美术潜能,发展、开掘儿童美术天赋,激励其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对待孩子绘画十忌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
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孩子画画时家长的该与不该
怎样引导孩子画画
“提供纸笔让孩子随兴描绘就可以了吗?”“当我要孩子画画时,他总是说不会画,希望我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这样好吗?”现代父母难为,面对瞪着纸笔、一脸无助的孩子,您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呢?
“听”孩子的画
其实画画一点也不难。首先要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般,他们会以既有的、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两—四岁)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附注文字。
以言语引导孩子画画
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画作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以画烤肉为例,问孩子:“你和谁一起去呢?”“在什么地方烤肉呢?草地?河边?”“是早上?傍晚?还是晚上烤肉呢?”“除了烤肉,你们还做了哪些事?聊天?喝饮料?唱歌?打球?”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提供能引起共鸣的图画书
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作画,可培养他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书为主、文字为辅。
陪伴孩子进入童话世界
作画的题材不难寻,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心:作画的方式不难,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当孩子发现新颖的、属于自己感受且美好的表现方式时,他的画就有了生命。大人千万不可画给孩子看,或要求孩子临摹,这些都会逐渐抹杀孩子对事物的统合、分析和安排的能力,以及他表现内容的独创性。
把握宝宝的涂鸦期
婴儿1周岁左右是涂鸦期的开始,满足动觉是他们最基本的动机因素,他们的“涂鸦”没有明确地表现意图;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是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在肩、肘、手腕等关节的发展下,他们开始能注视涂鸦时笔运行的方向,并可以在纸上重复的画图;在不断地涂划的过程中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偶尔人出某些形状,发现与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就会给线条或图形起名字。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不要将孩子的涂画看成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将建立必要的绘画常规与维持对涂画的天然兴趣进行有机的相互支持。
  其次,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孩子的涂鸦,设置涂鸦墙,比如小黑板。
  最后,学会聆听孩子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孩子的表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带着一种快乐的感觉去听孩子的话语,如果你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你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解释,因为他觉得你不理解他,和你说话没意思。经常这样,孩子与你就会产生隔阂了。
  记住,涂鸦作品不是画,不要教他们画。
  他们需要的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自由地涂鸦;这时候,他们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是生气的,有时是平静的……创造性、情绪情感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宣泄。
亲子教育,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亲子教育被许多人称为是人文学科的第一难题,因为它是培养一个生命的基础,严格上说,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如果比较健康,那么生命的坦途便“八九不离十”,就算今后再遇到什么坎坷,化险为夷的可能性也会比那些童年成长不利的人大的多。
心理学通过多年研究证明,人生的性格经验中,95%以上来自童年经验,也就是家长为孩子塑造的家庭关系。这里面包括两种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般说来,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沃土,反之,如果夫妻关系不良,那么孩子健康成长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与夫妻关系不同,亲子关系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如果这个“无条件”完成得较好,孩子的人格就会比较完整,德、智、体就会最大程度地得以良性发展,因此,若想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说来简单,可做起来,接纳孩子却是一件相当不易完成的工作。生育时,父母是接纳孩子的,但只要当孩子长到会说话,许多父母就会开始对孩子有条件。
有好几次,我在讲座时问台下的孩子和家长:“请问,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中,喜、怒、哀、惧,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只说喜是好的,其它的都是不好的。
我知道,大多数家长也一定这样认为,并将此贯穿于与孩子的互动中,比如当孩子哭泣时,特别是对男孩子,父母就会说:“男孩子不哭”,“不许哭”或者“男儿有泪不轻弹”……
当孩子生气时,无论是同小朋友或是同老师,或者是因为家长,或者是跟自己较劲,当他们表达情绪时,大部分家长一定要禁止孩子的发作,甚至不许他们表达反对意见。比如说:“你怎么敢跟大人顶嘴?”,“你再说,我就打你”或者“都是为了你好,你急什么?”
当孩子恐惧时,无论是怕黑或是怕高,或是恐惧一个游戏、玩具,甚或是一个动物,一个故事,许多家长也会鼓励他们别怕,甚至为了培养孩子的大胆,还会存心吓唬他们。
总之,在家长的认知经验中,怒、哀、惧都是不好的,不对的,这种暗示,就会为孩子形成一个观念:我真正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我是没有权力表达感受的。
后果呢?当以上的情绪能量未得以流通时,便阻塞在身体里,永远不会消失。当遇到相关的人或事的时候,特别是这一事件与父母的禁止有相似之处,那么,发作便难以避免了。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诚实地告诉父母自己的考试成绩而遭到打骂,而且父母不允许他哭泣、愤怒和恐惧,那么,这些能量就被积存在身体里。好的,长大后,当他自己
认为业务不够完美,或者妻子对他表示不满时,这个信号就被激活,他就会特别焦虑,因恐惧而发作,又因“我的悲伤不被接纳”而不敢说实话,总找借口掩饰。从
而,他也不喜欢有人批评他,甚至忍受不了上面有人管他。
这就是父母不接纳孩子四种情绪的后果。无条件的爱,是接纳孩子的所有表达,如果孩子哭泣、愤怒、恐惧,家长第一件事,不是把自己认为的好与坏,对与错拿出来,而是要问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那么你一定有你的理由,能跟我说说吗?”
当孩子如泣如诉地表达之后,父母不能评断所谓的对与错,而是应该讲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能听得懂的故事,不是大道理,是一个自己当年的类似故事,或者是书本
里的某人和某事,讲完了也不要总结性发言,除非孩子提问。这就是分享,不是否定与禁止。如此,孩子得到尊重,他就会得出结论:我的悲伤被接纳,别人愿意与
我分享、陪伴和理解我。
后果,就是当他长大后会交下真正的朋友,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有哀伤的情绪时,他就不会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他的肾不会虚,体质差不到哪儿去,一般来说,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人,健康和长寿的概率相当高。
哀伤是告别的能量,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哭完,没有中途遭到禁止,那么他的情绪也就宣告完成,不会留下什么心结。比如一个亲人或小动物离去,孩子会哭,如果
顺利地哭完,那么这个离去就不会为他留下分离焦虑的后遗症,将来若再遇到亲人离去、失恋、离婚,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或者因某种失败而摔倒,也不会过于痛
苦,可如果他的哭泣遭到禁止,那么当他长大后遇到上述事件时,便极有可能过不去那个坎儿。
愤怒是保护的能量,如果愤怒没有得到引导和认可,那么孩子长大后,当遇到真正的危险和侵害时,便没有能力防御,甚至连手和脚都抬不起来。
比如一个男孩子总听妈妈说:“一定不要欺负女孩子,好男决不和女斗”,好了,上小学时,女孩子真的欺负他时,他只能跑;再长大后,一个女生喜欢他,遭到他
的拒绝,于是那个女生想方设法地侵犯他,他也不敢反抗或为自己申辩;再长大些,到了单位,若有女同事喜欢他,或者一个女人想占他的便宜,他不从,就挤兑
他,他也不敢动一动,甚至连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想法都没有。
   这就是童年那些负面暗示的效果,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可是,当他小的时候,当第一次遭到小女生的欺负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击,如果这个天性得到支持,那么他将来也不会有这么多委屈。然而,传统的观念和教条,还有所谓的母爱制约了他,让他丧失了自卫的本能。
因此,家长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不和女斗,而是应该引导他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包括与男孩的冲突,这就需要父母共同完成,最好的方法,是讲一些孩子能够听得懂的事故。
另外,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们总爱干涉,其实,他们自己有智慧完成从冲突到化解的过程,如果不是矛盾过于激化,过了一会儿,他们就会握手言和——从
中,他们学会了调整关系。可家长的参与会让他们认为:一旦发生矛盾,必须有人站出来当中介(调停),否则,我们自己是无法,也是无权调解的。
现代社会,多少年轻的夫妇自己无力调解矛盾,而必须由家长、权威,或心理医生的介入,才有可能克制自己。也就是说,他们丧失了自调能力,那么,当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摩擦都必须经过他人的介入才能够得到处理呢?他们依赖感,到底是拜谁所赐呢?
可见,他们从小在遇到这些事时,就已经被父母或老师代替了,他们的本能界限已经被侵犯得一塌糊涂,还天真地认为这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接纳孩子的冲突,认为矛盾是不好的——多少家长这样认为?
不接纳孩子的摔倒,认为摔倒是不好的;认为急躁是不对的,认为不叫人是不对的,认为爱玩是不良的,认为胆子小是不好的,认为不爱学围棋是不好的,认为不上
台表演是不好的,认为不爱照相是不好的,认为不爱让老人抱是不好的,认为爱游戏是不好的,认为说话晚是不好的,认为不多吃是不好的,认为不睡午觉是不好
的,认为学文是不好的,认为爱看电脑是不好的,认为撒娇是不好的,认为爱哭是不好的,认为说谎是不好的,认为爱攀比是不好的,认为拿钱是不好的,认为不爱
上幼儿园是不好的……
其实,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可当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反常时,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焦虑,进而,他们只能用自己所有的经验来规范孩子的反常,却在这一刻,破坏了孩子的界限,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因此,当遇到孩子的所谓反常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反省”,指着自己问一句:“是不是我在这方面为孩子留下了不良经验,才导致他如此反常?”要知道,
孩子自己是不会反常的,一定是家长有什么地方反常了,比如让孩子要有礼貌时,家长会训斥着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见人要叫,要有礼貌?!”
那么在这个表达中,家长的情绪就是不尊重,对孩子没礼貌,又怎么可能让孩子表里如一地欣然接受和模仿呢?
因此,请从接纳孩子的四种基本情绪入手,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比如,当我们第二天早上就是起不来时,能不能原谅自己?那么,当孩子昨天晚上还答应你
“第二天一定起早,不迟到”,可第二天居然又起晚,迟到时,能不能放过孩子?因为连一个大人都做不到“说到做到”,又干吗去为难一个孩子?
老实说,要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唯一的途径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了解自己的童年,真的!只要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童年情绪是如何被禁止,被否定,你自己又是怎样压
抑情绪与发作或憋气时,乃至这些能量是如何在体内运作,或变现为疾病,或变现为负面性格特质时,你就知道怎样对待孩子了。
也就是说,当你连自己的喜、怒、哀、惧都不接纳时,自然也就不会容纳孩子的基本情绪,而如果接纳了自己的本能情绪,那么在对待孩子时,也就释怀了,那么你便有能力进入下一步:引导和教育。
所以,不了解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会教育孩子,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完全接纳的人,又怎么可能接纳和认可子女和配偶呢?
先从接纳孩子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开始,别管爱人是否理解你,请你先理解和接纳你自己,不指望任何别人,做你能做的,你能做的,就是接纳自己和孩子。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做完3/4了。其它的工作,留给耐心和时间来完成。
____________
童画棒隶属于上海艺术合子美术学校,是专注于促进3-13岁青少儿全脑开发的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独创的引导教学模式和真正适合少儿的美术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同时,发挥出他们无尽的金色创造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六大误区
教育宝宝,有很多你“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以下6个场景,就折射出了6大教育“硬伤”。
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不要替孩子“长脸”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
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别替孩子看世界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不了解孩子,会有哪些结果?
不了解孩子,往往使抚育教养进入误区,结果导致种种不良结果:
对孩子期望过高,强迫孩子过早学乐器、背唐诗、当众表演,使幼小心灵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失去欢快的童年,心理创伤有时终身难忘。
主观上实施不合适的养育措施,如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低估孩子的能力、包办代替等,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横抱婴儿直到4-5个月,使他们失去经常锻炼颈背部肌力的时机;认为玩具选择越贵越好,结果孩子只能看、不能摸,也玩不了,完全没有了教育意义;冬季怕去户外,怕风、怕晒,使筋骨得不到锻炼;饮食过细、过精,牛奶太多、蔬菜太少,既达不到平衡营养的要求,又剥夺了训练咀嚼吞咽固体食物机会;家人包办代替过多,使孩子失去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能力发展低下,3-4岁的孩子还要喂饭,不会自己穿衣服鞋袜,没有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本领,并溺爱纵容,养成孩子“霸道自私”的品性等。
不重视亲子间经常接触沟通,育儿重任全部交给祖辈或保姆代劳,致使亲情渐渐疏远,孩子得不到母爱、父爱,甚至相互发生严重冲突,影响孩子一生。
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家庭中不注意自身言语举止对孩子的模范作用,反而成为孩子学坏的榜样;家庭环境恶劣,如被动吸烟、整日吵闹、噪声危害,缺乏孩子活动场地等。
  * 家庭生活习惯不良,生活无规律,睡眠进餐没有时间概念,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对育儿目标要求和方法意见和做法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发生心理扭曲,养成见风使舵、两面派的作风,阻碍心理品德的健康成长。
  * 不常接触孩子,不了解、也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发生的问题偏差,失去早期矫正的机会,追悔莫及。
总之,培育儿童的人要时刻想着孩子,多与孩子接触,多多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养方法,使之更符合孩子的实际状况,因势利导,开发孩子的潜能,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儿童学绘画,家长误区(一)
有的孩子用色大胆随意,家长会说:别这么乱,你到底要画什么?孩子只能强迫自己从对色彩的直觉中抽身,画出一幅看似清楚的作品,妈妈会说:这多好啊!其实除了整齐僵硬,毫无美感。
有的妈妈还会不耐烦的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画个像样的东西来呀?而大多数妈妈会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表示谦虚,竟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觉得XXX画的真好,我们这个总是不行,没天赋吧?一个台湾的朋友曾对我说:真佩服大陆妈妈们的胆量,可以随便说孩子,我要不懂可不敢呀!
今天我是对此深有体会,美术创作是每个孩子都会自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关系到年龄段的普遍身心规律、视觉发展规律、个体的不同心智成长水平,还涉及美术创作常识和各种审美原则,当我们不明白其中奥妙时,怎么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和干涉行为呢?当然,这不能全怪家长。所以,我在此要必须讲讲6岁之前儿童绘画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各位家长在今后依然忍不住要当老师或医生时,可以有据可依。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对“形”的表现能力,除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心到、眼到、笔到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甚至动态的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就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的无知。
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学术交流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面对一幅名画,探讨如何对8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教学,亚洲的代表主要是让学生临摹这幅作品,看水平和对形的掌握程度如何,欧美的代表却是让学生看作品,几分钟后就撤走这幅画,看谁能与自己的生活、情感、色彩直觉相结合,把它改造的面目全非?结果是每一幅作品都那样吸引着我们,充满了神奇与创新,又还留住了原画中某个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何等的差异!
过早的关注孩子画出了什么“形”,把这个认为他们是否有进步,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想不应该再是家长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标准,大家应该进步了,更应该头脑清楚。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绘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激发幼儿兴趣 画出五彩世界
绘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绘画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作用就更不容忽视,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幼儿展示美的能力,而绘画就是这些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想让幼儿爱好这门艺术,就应从培养幼儿的兴趣、美术素材的积累、绘画过程的养成等方面多加引导。
一、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和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除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多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表演和描述,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美术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用幼儿的眼光捕捉和表达周围充满情趣的亮点,与幼儿发生共鸣,进而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如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和大树、房子讲话:“大树、大树,你长的真高、真大,我给你画张像吧!”这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就会使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如观察变化的云彩时,就告诉孩子们云彩是“魔术师”,进而引导幼儿说出云彩会变成“小船、小白羊、大狮子……”生动有趣的语言,能使美术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幼儿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引导观察。美术活动中的观察,包括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比例等基本特征,这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丰富,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并形成幼儿的观察习惯。如《画苹果》,课前让每位幼儿都带一个苹果来,引导幼儿观察苹果的外形:是椭圆形,上下有两个坑,其中一个坑内有柄;颜色有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然后让幼儿作画,这样,幼儿既学会了观察,又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幼儿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技巧性地出示与创作主题有关的各种美术作品、特别是幼儿作品对幼儿进行感染,引起他们的情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扩大了幼儿的艺术视野,调动起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二、培养幼儿创作性欲望,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要激发幼儿画画活动中的主动创作能力。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即临摹老师的范画,老师怎么教,幼儿就怎样画,只要画的象就算画的好。这样教出的孩子临摹能力强,作品“画”的不错;一旦让他们画意愿画时,大多数幼儿就会无从下手,不知画什么好。长此以往,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更可能会扼杀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因此,在命题画习作活动中,老师应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若发现有幼儿更感兴趣的内容,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大胆自由地创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的绘画积极性。如:在画《各种各样的风筝》时,孩子们更喜欢放风筝的各个情节,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画《小朋友放风筝》,这样,孩子们就会创造性地描绘出各式各样《小朋友放风筝》的丰富画卷。
为幼儿作画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空间。在绘画活动中,为使幼儿大胆作画,老师应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孩子们交朋友,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创作。幼儿在作画时,很乐意把自己的画编成故事讲给你听,这时的老师就应是一名热心的听众,并从幼儿的角度去联想画面、提出问题,以激发幼儿加深思考、扩大创作。如《猴子吃桃》,老师用生动的方式导入课题后,重点向孩子们介绍猴子的特征:猴子有点象人,四肢灵活、尾巴细长、眼睛圆小、头的侧面象个大月牙等,然后提示幼儿根据猴子的生活习性和他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猴子形象去进行联想。这样,幼儿就会画出猴子摘桃、吃桃、嬉戏打闹等丰富多彩的情景画面。
  幼儿的绘画活动,不仅是为学绘画而画画,绘画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思维、创造力等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使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因此,绘画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示范例去“标准化”幼儿,要让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自己摸索和发现绘画的技能、技巧和意念,使幼儿的绘画真正成为“儿童画”。
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也是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老师的表扬、鼓励、肯定等,则是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对于幼儿的绘画活动及“成果”,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性评价,这样才能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老师的“你真棒”、“你真行”、“好样的”等赞誉之声或竖起拇指、拍拍肩膀等鼓励动作都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奖赏。
  无论幼儿的作品多不理想,教师都应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去欣赏,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增强绘画的兴趣和信心。
三、为幼儿搜集美术素材
  素材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素材就没有创作,素材是创作作品的必备材料。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应有目的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积累生活中的各类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让他们大胆、自由、生动、创造性地描绘自然界中真实的形象。
生活经验素材 
  一位艺术大师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儿童画都是幼儿对真实生活的具体体验,如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借书》,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向别的小朋友借书的一瞬间;还有一位小朋友画的《爸爸打我》,画面上的爸爸双手高举、头发直竖,小朋友在一旁吓得裂嘴大哭,丰富地展现了自己在生活中做错事被爸爸恫吓的生动场面。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引导幼儿接触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水平。
结合故事、儿歌等作品为幼儿提供素材
  幼儿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收集一些儿歌故事等作品提供给孩子们,通过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后进行再创作。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切不可操之过急、将绘画技能和技巧强加于人。教师应把如何启迪、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作为关键,让孩子们能在自由的空间里发挥自身潜能,养成良好习惯,自发主动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用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描绘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欣赏孩子的感受与感觉
想象力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在谈论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当我们的孩子在画面上表现着教师和成人设计的众所周知的“想象力”、在记忆着别人的幻想的时候,我有幸看到了属于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在绘画中表现的想象力,那么,你这就看到了。看看我们周围的儿童,他们绘画的太空来自哪里?不是来自自己的头脑,而是来自老师的头脑。那有何想象力可言?其实,太空绘画也好,科技绘画也好,甚至是环保绘画,你真的看得到孩子的想象力和他的思考吗?
没有科学的幻想,不需要担心世界末日,不需要担心太空,不被成人的思维所限制和控制。
每个教师和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帮我画棵树……”“画给我看看……”“我不会画……”,作为教育者的成人,我们都应该明白,每个有正常头脑和眼睛的孩子都能自己观察和感受。
不同的人观察树,树本身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不会因为你是成人或者儿童,它就会有改变。但,树不变,而观察者的选择是能变的。
“树很大,比我高,小树不结果子!”
“风吹的时候,叶子唰唰唰地响!”
“我画的是风吹树。风太大了,把树吹倒,果子也吹掉了。”
不同的选择显示了孩子不同的感受和学习的方式。作品也反映出孩子之间的差异。当他们用自己的眼睛选择的时候,也会加入个人的情绪和思想。
在南京少儿美术馆展览的作品中,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作品显示了孩子的学习方式——感受;同时,也显示了孩子的感觉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那么就让我们去欣赏孩子们的这些感受和感觉吧,并让表现出的想象力一直陪伴着他们成长!
在南京少儿美术馆看到好多少儿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真好:这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来自孩子心底最深处的渴望。现实的压力、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要求……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空间了。恐怕只有天堂才是孩子愿意去的地方,没有一丝的烦恼和愁苦,大千世界,如此的宁静安详。长着翅膀自由飞翔,白云因此为我让路,天堂之门为我大开。我随着气流上升,在空中自由的变幻……
儿童美术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画一棵树、一栋房。以这样同样的方法调查上万名幼儿,绝大多数孩子们画出的绘画形象符号如同文字符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画这些形象都是同样的符号,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当然也有画得较好的,但为数不多。
  这个调查结果再次证明幼儿的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潜在的创造力。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化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应当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长久以来,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学美术只是一种课余的爱好,学不学无关紧要,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重要。但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已由单一价值观向全面育人的价值观转变,特别是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学龄前期、美术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据了解,在珠海送孩子上一两门艺术培训课,是很多重视孩子素质教育的家长都会做的事情,因此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艺术培训市场,每年接受培训的孩子保守估计达到数万人次。其中接受美术方面的教育人次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儿童为什么参加美术班?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的观念却还是走入误区。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珠海蕃茄田美术中心的校长Jeffery,他认为,儿童接受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素质教育的过程。
  Jeffery告诉记者,在国外的学校中,音乐绘画等等艺术在教学中是属于必修的课程,而在中国,家长却要在课外为孩子来选择培训班完成。而且在这些已经选择了美术培训的家长中,也有不少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结果,却忽视了其美术学习和活动的过程。其实,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
美术创作是快乐而自由的
  创作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天生会画画,但在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指导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天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失去了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被看见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孩子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Jeffery告诉记者,记得有一回,一名小学老师,带着他念小三的女儿来蕃茄田美术中心来画画。女儿的画构图很简单,八开的纸从右上到左下对角线一分为二,上半部涂满水蓝渐层色,下半部就只有卡其色。老师们都觉得很棒,但这位老师妈妈很不满意地问女儿:“你这画的是什么呀?”女儿得意地说:“沙滩呀!”妈妈再说:“那应该在沙滩上多画些螃蟹或是鹅卵石什么的呀,这样太空了。”当时,老师们在旁边听了很是惊心,但还是委婉地表达:“我觉得画得很好,妹妹画出了一个安静、无人的沙滩。构图大器,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妈妈似懂非懂。原来,开心才是创意的源泉。
  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现力不强,画面没有主题,线条凌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绘画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动笔。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家长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
“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智慧、感情、社会、知觉、生理、美感、创造性成长。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
“拔苗助长”。
  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
“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画中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画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画。
  Jeffery认为,蕃茄田美术课程的引进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宝宝建立创意思考的习惯,让宝宝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探索世界。并不是让每个宝宝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于宝宝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却是至关重要的。
·&&&&&&&&
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如点、线、形状、色彩、明暗对比等
·&&&&&&&&
艺术媒介的探索,如颜料、蜡笔、纸张、画布和粘土等
·&&&&&&&&
探索艺术手法和技能,如纺织、雕刻、浮刻、绘画、印花和素描等
·&&&&&&&&
介绍艺术大师和当代艺术家,艺术大师如莫奈、马蒂斯、基布尔提、丢勒和沃霍尔等;当代艺术家,如食物设计师切尔卡斯基、野外艺术家索尔伯格等当代多样化艺术风格和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
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如日本的鱼形印花鱼拓、中东的阿拉伯花纹设计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沙画等
·&&&&&&&&
鉴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流行艺术甚至是数字艺术的代表作品
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的确有可能在创作中犯些错误,但他们同时也会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孩子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发现、学习
提供多艺术媒介实践经历
鼓励与指导想象性思考
长时间以来,文学,数学和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更为关注的领域。为了迎合这种变化,许多重要的教育领域大范围缩减,甚至消失,艺术等创造力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美国教育政策中心最近的一项数据表明,全美学校内艺术教育近年来减少了35%。然而,愈演愈烈的全球化竞争趋势却要求能提出新想法的创新型人才。面对挑战,创新型人才能够提出具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商业和决策方面能够有所创新。今天,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人人向往的能力,更是一种急需而且十分重要的技能。富有远见的学者们意识到,艺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面对挑战,他们能够提出具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商业和政策方面能够有所创新。
今天,那些能够运用于新兴的创新型商业模式中的创新能力是十分被看好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人人向往的能力,而是一种急需而且十分重要的技能。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学习呢?
·&&&&&&&&
父母觉得艺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93%的父母同意“艺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
艺术学习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佳方式。
艺术教育属于极少数能够让孩子创造独一无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的教育领域。当孩子们创造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事物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不断被挖掘,自信心也在提高。艺术课能帮助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为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情商奠定基础。
·&&&&&&&&
艺术学习能锻炼右脑。
目前学校教育多是针对左脑能力的锻炼。左脑的活动是研究性的,逻辑性的以及顺序的,侧重培养孩子的智商。而创造性思维属于右脑活动。右脑思维能帮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觉察到事情的本质,理解更深入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大局观和洞察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左脑和右脑教育缺一不可。
·&&&&&&&&
面对挑战,他们能够提出具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商业和政策方面能够有所创新。
今天,那些能够运用于新兴的创新型商业模式中的创新能力是十分被看好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人人向往的能力,而是一种急需而且十分重要的技能。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学习呢?
·&&&&&&&&
父母觉得艺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93%的父母同意“艺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
艺术学习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佳方式。
艺术教育属于极少数能够让孩子创造独一无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的教育领域。当孩子们创造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事物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不断被挖掘,自信心也在提高。艺术课能帮助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为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情商奠定基础。
·&&&&&&&&
艺术学习能锻炼右脑。
目前学校教育多是针对左脑能力的锻炼。左脑的活动是研究性的,逻辑性的以及顺序的,侧重培养孩子的智商。而创造性思维属于右脑活动。右脑思维能帮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觉察到事情的本质,理解更深入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大局观和洞察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左脑和右脑教育缺一不可。
·&&&&&&&&
刺激与发展想象力
·&&&&&&&&
增强认知与创造力
·&&&&&&&&
学习艺术词汇及艺术技法
·&&&&&&&&
培养艺术鉴赏力
·&&&&&&&&
发展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交能力
·&&&&&&&&
·&&&&&&&&
·&&&&&&&&
学会非语言表达方式
·&&&&&&&&
鼓励与培养解决问题与思考的技能
·&&&&&&&&
培养专注力
1、根据儿童年龄分析
&&&&&&&&&&&&&&&&&&&
2、根据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是否表现出儿童的感受和天性)
&&&&&&&&&&&&&&&&&&&&3、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避免程式化)
&&&&&&&&&&&&&&&&&&&
4、看作品的艺术&水平
&&&&&&&&&&&&&&&&&&&
5、使用材料和表现技法有独到之处
技能技法的训练和培训和孩子的思维培养的区别
儿童美术教育的分期&&&&&&
(一)、涂鸦期(2—4岁左右)
无规矩、无秩序的的乱点、乱线,喜欢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幼儿粗大动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