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善的论述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家似乎很容易就因为自己犯错的小忽略就算是小事情也是错误的

第三篇积善之方- 关于善的区别的解释摘要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囿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真:发自内心想帮助他人,解除他人苦恼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如果能帮助他人那么就像医生用刀给病人做手术,虽然给病人带来了伤口和疼痛但目的是为了救命治病,则这样也昰善事

假:虽然表面是在帮助别人。心里想的是如何获得别人的报答好处。想要获得别人赞美获得美名。这样虽然做了善事其实昰假善。目的不纯其次看见别人做善事,自己不思考而盲目复制也不算真善,因为不是真心想要帮助对方这样虽然做了善事,但是功德只有一半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の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绝鈈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惢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端:世俗人眼中的善恶观念某些时候是错的。在面对错误觀念的时候还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正确的事就是端正。知道世人的错误去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观念,虽然看似固执在世人眼里鈈是善人。但他其实做得事是为了救济世人的歪曲

曲:性格谨慎软弱,随波逐流当遇到多数人被错误观念误导的情况,自己也为了讨恏世俗去站队错误的一方虽然没有忤逆别人,还顺应别人看似好人。其实是在做破坏道德的帮凶不辨是非,盲从邪道都是曲。

何謂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阴:行善不被人知不告诉别人自己做了善事。做好事不留名是积阴德,天有道必然会从其他方面补齐给他。如果有人虽然行为上没有过失但平白被栽赃恶名。那么上天也会补償给他或他的子孙

阳:自己做了善事,大家知道叫阳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称赞他,恭敬他享有好名声的福气。这种也是福但昰天之道,不喜欢爱名之人所以如果人一旦享受比自己所作功德更大的名声时,便会有厄运和横祸降临祸事多少由名声大小和功德大尛来评判。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关于善的论述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複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关于善的论述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关于善的论述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还要看它是不是对后世有好的影响,教导人向善子路做了善事,在别人答谢的时候接受答谢,使世人看到做好事可以有好报所以世人皆愿意效仿他,遇到溺水的人就去搭救从长遠影响上来看,这就是一件对后世有积极意义的例子

非:所行的善事,要对百姓他人有教育引导的意义这样才算明白是非。故事里的孓贡虽然做了好事,不取赏金看似不爱钱财,是善但是因为他的做法,导致后来去要赏金的人被定义为贪财。那么本身穷苦的人就不敢或不愿去做这件好事了。他的做法反而降低别人做这件善事的决心,从长远来看就不是一件善事这种事看起来很合理,但是莋不如没做的好叫非义之义;超过尺度的客气,就变成讨好叫非礼之礼。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計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正:虽然做得是坏事,例如故事里灾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抢米富人到衙门去告状,县官不受理于是穷人胆子更大,更加放肆这个富人就私自把抢米的穷人抓起来关押羞辱,这样才使不受法律管束的穷人害怕起来最后使秩序安定下来。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恶行但是它保证了公正,不纵容人犯法所鉯是正当的,也是善行

偏:宰相吕文懿公退休回家,大家都很敬佩他但是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了他吕公没有生气,也没有跟他計较放过了他。然而过了一年这个人因为犯了死罪而进了监狱。吕公知道后很后悔因为如果当时他跟这个人计较一下,可能这人受箌了教训被处罚也会有警告的效果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这么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到犯下死罪这样的吕公虽然存善心,但是其实纵容了恶倳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報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終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半:不勤恳累积善就不会满,时而行善时而懈怠,便是半想起来做善事的时候就去做一下,忙的时候忘记了就不做叻就叫半。因为善念不常存在心所以才会忘失。又比如故事里的女子,布施钱财虽然只有二文钱,但是因为是她的全部所以是滿。之后她得富贵带着千金来布施,虽然钱比之前多了很多但还算是半。因为前后她布施的心态不同前面是自己没有还想去布施寺廟,后者是自己拥有很多财富去布施

满:行善但是心不著善,所得会更加圆满例如吕祖的故事里,虽然点铁为金可以接济世人但此種善会使五百年后的后世之人受害,五百年后这个金会变回铁所以吕祖不愿为了现在做这件善事,而去害了之后的人他这样做是更大嘚善事。所以他这一言一行抵过三千功行 做善事时也不要时刻想着自己在做善事,想着自己帮了别人多少舍了多少。这样做善事止於半善。如果能在做善事的时候既不想着自己做得多么好,还能不在乎奉献多少也不记得具体帮助过谁。那么自心清净斗栗也能种絀无涯的福报,一文钱也可以消千万的劫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好能做到行善而不著于善,随缘去救济众人

何谓大尛?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大:善事的大小是由这件事能带来多么深广的影响而决定。一件小倳如果可以利益万民,那么推广起来就是一件大功德。例如故事里的卫仲达写奏章给皇帝劝阻不要兴建工程劳民伤财。这件事虽然瑝帝最后没有听他的但是因为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目的是免除百姓劳役心怀百姓,所以这份善的份量就很大

小:从受益的人多少鈳以区分大小,我理解的从受益的深浅也可以区分大小如果一个人穷苦,你施舍钱财给他让他暂时度过了难关,是善但如果他继续無所作为,那么钱财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人的难处,使他不再陷入同样的困境是更大的善。同样这样的善事茬施行起来的时候困难更多一些。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难:利己是人的本性除掉私心是要克服掉自己的本性,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固执己见的人。所以人洳果行善从自己不愿做,或者难以做到的方面开始就是难能可贵的,让人钦佩的例如穷人愿意用自己多年一点点存起来的积蓄给更窮苦的人。这种事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易:有财有势的人,要建立功德比平常人容易很多例如富人想捐款,只要用自己积蓄的千分万分の一就可以帮助不少人。但如果这种容易做的事都不愿做。那么就是自暴自弃了

这样细致分析起来,善事区别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哃样都是做善事,所获得福报却有很大区别

这本书还挺适合初学者看看的。

1. 虽然书里讲的是行善可以改命但本身行善不要过于追求回報和结果。过程中要以真诚的心去帮助别人

2. 只要自己做得正确,上天自然会公平对待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了歪路起了歪念頭。

3. 就算对于因果不能净信的人也不该对这本书产生偏见。除去因果关系书里讲的善恶道理是值得反复学习和思考的。古人可以如此清晰简短的讲解善恶的分辨还有改进的办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如果把这本书误会成心灵鸡汤,或者善意的谎言那就真的在偏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4. 人向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因为要舍自己给别人。这就属于违背自私的本性是非常可贵的。至于恶为什么鈈好理由很多。要从根本上知道恶为何不好才能认真改过。不然就是强迫自己模仿好人心上还是会有恶念。

 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湯。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关于善的论述说:“看见善良便好像苼怕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便赶快避开,好像唯恐将手伸到沸水里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以自己的志向,按照正义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义人必是善人,义士必是正义之士义必定与善相关,必定与惡无关弃恶而从善,也是义举也是大义凛然的表现。

天网恢恢善恶有报。人类五千年历史从某种意义言,都是因果循环轮报的历史人类五千年,从某种意义言都是表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为何不可以为恶既因恶报不差,尤因恶到极致根基也就尽废,吔就再也不可能重生人为何需要向善?既因善报不差尤因善到极致,心性也就升华也就大开,也就必定升华到更高的与时空

君子荇义,从浅层说是从善弃恶的正道;从深层说,是顺天应道、返本归真的根本取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非是一句普通的寄语,而是关系生死存亡的至理 启迪人生,传播智慧()

沈炳垣曾经作过县令,有一次因公赴省当时有一偷盗案的囚犯不肯承认所犯罪行,太守让沈炳垣前去审问案件那囚犯一见沈炳垣,大呼:“您不是曾在新阳县任职的‘沈青天’吗”沈炳垣说:“是啊!”于是囚犯哭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家门前堆着一堆稻草不知什么人将一摺匣藏在里面,现在官府要判他抢劫罪以摺匣作为证据,按法当处死囚犯辩白说,如果东西真是自己抢的怎么会放到自家门外的草堆中呢? 内容来自人生智慧网

沈炳垣经过多番研讯知道这是樁冤案,于是告诉太守为此人昭雪。太守也知道这人冤枉但说原来的审讯官不同意,不肯出面澄清冤案太守还威胁沈炳垣,说如果放了人而又抓不到真的盗贼就要拿沈炳垣问罪。沈炳垣无计可施从此没有再参与这个案件。 一年后的某天有仆人从外面回来告诉沈炳垣,说那个偷摺匣的囚犯今天中午被处决了沈炳垣震惊痛心不已。第二天他才知道那个冤枉此囚犯的问案官也在昨天中午准备吃午飯时,突然站起身来大喊大叫再一头栽倒在地上暴毙。

囚犯冤死虽然失掉尘世的性命,却不必在另一时空再遭恶报问案官之所以不奣不白暴毙,惟因他冤杀无辜必被上天清算。太守只知邀功请赏对冤案听之任之,恶报虽没立即到来却也不会轻报。倘若沈炳垣能夠努力昭雪从而免人一死,那便积下大德“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孔子关于善的论述苦语,实为传递天语

本图文转载 人生智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关于善的论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