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题文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2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2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 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相关试题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高中历史 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上&&&&&&传:第二教育网
E&&&&&&&币:2
大&&&&&&小:8.94KB
    1、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平无私。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按军功赏罚;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改变旧制度的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  2、阅读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选修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试卷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选修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试卷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64|
上传日期: 07:38:2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选修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试卷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辩论材料二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三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回答:小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图2中展开论战的是雅典贵族中的一派?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小题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3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小题3: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题型:简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图1是指守旧的奴隶主贵族;图2是雅典贵族中的平原派。说明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守旧势力或者反对势力的反对或阻挠。(4分)小题2: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 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4分)小题3: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本题通过对比的方式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面临的阻力,改革的内容、目的及影响。通过对比对这两次改革,使我们认识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主要考查你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概述:一、历史背景: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重点强调]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举措:1、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三、结果:(成功)“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②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经济——富国:
(1)目的:以农求富,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③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关于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义探讨:
“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对它的基本含义,自古至今就有较大的争论,占主流的意见是: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它的实施,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秦国得到确立。 但是这种说法早在古代就受到某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开阡陌”实际上是“置阡陌”,不过,在他们眼里,商鞅变法还是起破坏井田制作用的,只是那叫做“隳经界,立阡陌”,变国家土地公有为个人土地私有。 现代不少学者沿着“置阡陌”的思路而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辨。田昌五等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认为:开阡陌封疆只能解为设置阡陌封疆,而不能说成是掘掉井田的界。具体地说“为田开阡陌封疆”是指“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袁林《论商鞅田制》(载《赵俪生先生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也认为,商鞅变法后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说法不能成立,而是完善严密的田界系统,设立阡、陌、阡道、陌道,使随意改为田界变得十分不易,既保证了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又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6)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
发现相似题
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4507274934144658235949212571230663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②两者的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