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签字是不是选自朱子读书法当代意义治家格言

【关于读书】读书节谈读书
& 读书节谈读书&
&丁易DDY博客网址&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英文名称是World&Reading
Day&or&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世界读书日或者一个城市读书节的建立,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有仪式的意义在里面,其实很多事情是需要一种姿态,是需要一种心理的诉求。拥有了我们自己的阅读节以后,我想就会有一种唤醒麻木灵魂的力量,那是一种催生和支撑的力量。而最终推动全民阅读的还是要依靠家庭的力量,尤其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及家风的传承,这的确关乎一个民族的命运。
为何要学国学?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当代教育家,著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全家践行经典的楷模赖国全老师认为:
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单单为了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吗?怎么才是完善的人格?怎么才能和谐社会?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文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什么叫富有?很多人说,精神充实就是富有。这正是近千年知识份子的误区。近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学四书,认为精神充实就是富有,其实大错特错。精神要不要充实?当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决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实,自以为是,如何能够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于穷困潦倒,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易经》上说:“举而错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一个人精神充实,哪里算事业?!举天下皆精神充实,庶可谓之事业。
&&而要实现举诸天下,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你做得到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业未举,先明大义。而所谓义者,《易经》上说:“井以辩义。”为什么是井,而不是杯呢?因为杯水车薪,不足道也。而往来井井,则可以无穷也。所以真正的义,不是一个人的义,乃是天下人的义。
&&什么是德,什么是大德?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尚书》中有“日新其德”。《大学》里也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么叫“新”?我们好好看一看太阳,每天出来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这不就是累积法吗?太阳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因为会有乌云,也会偶尔挡住太阳。每一件事皆如此,读经也是,日日都读,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积月累,乃成盛德。
&&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易就是变化的,是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第一个生,是动词,变化出,实现。第二个生,是名词,新的,新鲜的东西,事物,包括思想。我们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断地努力,编写新的教材,录制新的录音,这就是生生不息。太阳,她的阳光,是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是成就万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谓乾”,成就万物,就是乾,“效法之谓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阳光反射过来,不是自身生发的,太阳的生生不息,与井水的源源不断,是真正的大义,是利万物而不绝的大义。
&&回到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自己都养不活,还自我安慰,说是精神满足?这样是自欺欺人的大话。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做到大义,生生不息,善利万物,富有天下,这才是大业,而不是小家子气。读的书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实现生产力,不能做到自强不息,那个不是大义,乃是小义,甚至是伪义。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要学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经典,将来一贫如洗,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我们的孩子读经典,读出这么个状态。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为物质所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绝,才是真正的大义!
为人父母应当牢记一个宗旨:育人先育己,育儿先育心,育心用经典,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诵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涵养自天地而生的道德能量,与真正的圣贤为师为友,为孩子打造一片人生大构局。
为什么要提倡诵读经典
一、诵读经典的作用之一
1.幼儿养性
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污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陶冶本性,正宜此时。
2.童蒙养正
至十三岁前,物欲微重,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证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培养正见,正宜此时。
3.少年养志
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泥,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导志,
正宜此时。
&4.成年养德
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蔗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勤学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二、诵读经典的作用之二 (一位语文老师的肺腑之言)
“什么东西都可以补,但‘童子功’是补不了的”。家庭教育的宗旨在于人格的培养、精神底蕴的养成和文化气质的奠定。13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背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对孩子们的一生都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经典是经过许多人许多年代大浪淘沙般淘出来的,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经得起时代推敲的,是耐得住读者鉴赏的,这些书籍对读者来说,浅读有浅读的价值,深读有深读的收获,其思想之深,其艺术之富,令人咀嚼不尽。一本经典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操守,一个人的品性,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的一生。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传统经典传承的重视,每一个犹太孩子都要学会背诵《圣经》的部分章节,这使得犹太民族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化素养。即使是在美国,孩子们的读物也不尽是卡通动漫,中学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阅读很多大部头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原著。美国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规定每个大学生都要读完大量的文化原著,否则不能毕业。因为美国的教育学家发现,要造就“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要实现“高等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必须要让孩子广泛阅读经典名著。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我们一直以来一直让学生诵读经典,从小对学生进行经典的渗透和学习。
(一)为什么要诵读国学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所以,一个处在当今信息滔滔、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如何懂得什么是“中华民族”?如何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天后土担有一份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待谁去实现!而今,目睹社会之怪现状,谁没有切肤之痛?社会道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众生人等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青少年犯罪年龄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不以堕落为耻的品行,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彻底失落!一位学者痛切地指出:“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地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它民族所轻蔑。”
往我们近了说,都说知识分子代表一个社会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举凡社会的光怪陆离,那里没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学术吧,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断层,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数是二三流著作,从二手三手材料里道听途说,残羹剩炙,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不长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得不到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而那些熠熠生辉的大师却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了,谁来续写我们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巴金百岁华诞,你庆我贺,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电视上看“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做演讲,一派大家风范,耋耄老人啊,后学者谁能望其背,继其学?曰无,盖文化底蕴与恬然之性及之者寡,无以继之。“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先扣问自己,年届不惑,学无所成。何也?我们这些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长在文化禁锢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国文化经典润泽的儿童少年时期,几乎是无书可读。我好在从一些教材里知道了还有孔子以及儒法斗争的那些时代的很多有趣故事,兴趣盎然地匆匆读了《水浒传》,从父亲秘不示人的几本线装书里瞥了几眼《千家诗》、《古文观止》、《西游记》、《说唐》和《今古奇观》。而这些学习是极零散和不系统的,并没有痛饮到我们民族的源头之水——国学经典。科学文化的春天来了后,可是考高中、考大学的过程又使那点兴趣荡然了,上了大学,听够了那些教师们一念讲义到下课铃声响的声音,从此厌学,便率性而为,毕业了,听之任之地在一个企业的边缘教育地带蹉跎了十几年的青春时光。蒙组织调动,我当有幸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小学教师的时候,为尽快进入角色,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刻录在光盘上的课,读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论文,但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教育为了应试的需要更使学生厌烦学习,敬老师而远之了,也明白了在社会上目睹过的许多事。百年大计真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这些问题是我步入语文课堂的第一课就思考的。那次,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了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旅——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我带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图书来到了教室拿给当时还是二年级(下)的学生看,读给学生听。孙悟空是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爱憎分明,赤胆忠诚……学生心中不可一日没有英雄啊!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活跃极了,原来读书这么有趣,学语文这么轻松!这是我与学生们最初达成的读经典气自华的心灵默契。我决心带学生走一条学好语文最经济最有效,为一生奠实基础的路——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哲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荣辱不惊,笑看成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体现中,为民谋福,为国尽忠。这是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终极目的。我后来给学生交心说:“老师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师,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学生。”如果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有什么个人功利目的的话,就是上面这句话了,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子贡在谈到老师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时,曾动情地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怎样去诵读国学经典
我想先要明确的是“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别指望去一炮而响。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好学敬业,并真心爱学生。这些比任何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探讨都重要,否则,就真是坐而论道了——任何理论、经验和做法都是灰色的。在“论道”之前,我们先来看我的一些学生写的有关作文:假如我是老师(引习作一)
一)我是老师的话,我会做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我要做比他还要好的老师。我要让我的学生学习更好。如果我有一帮可爱的学生的话,我会像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样爱护他们,课余时间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良好的学习,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这样做的话,同学们就很喜欢我,我们在一起学习就很容易。我还要经常让我的学生看一些有用的书,增添他们的知识。我还会给他们看一些图片,让他们背古文。我会让他做许多利于学习而又有趣的事情。我会带同学去博物馆,去一些好玩的地方,回来让他们写收获。这样,我做老师的资格还可以吧?你们想不想要这样的老师?如果你的人生没有,那就让下一代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吧!这样,一位合格的老师就当上了。上学,并快乐着(引习作二)吴升君
“上学”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在学校学习。因为要写很多作业算很多题,,所以有些同学不喜欢上学。但是,我们的教室往往传出阵阵笑声和背古文的声音。这些资料是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我们打印的。陈老师还会在每个季节里领我们去英雄山,让我们在山上看着美景,背出合适的古文来。有时,我们学习累了的时候,陈老师会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像《中国上下五千年》、《小巷童年》等。老师从不强求我们去学习,让你心情不愉快。有时,陈老师还会带我们去买书,一买就是几十本,这些书钱是我们一分一角攒起来的。现在,我们的书柜里已经有三百本左右的书了。陈老师不仅不会让我们背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还会让我们快乐地学习,会让我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大家从我的学生的作文里也可以了解一些我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些情况了,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台湾学者王财贵博士的演讲里说到的那样:小朋友,跟我念。我是在去年冬天才看到这位专家的演讲的(本人孤陋寡闻),当时窃喜自己没有跑偏,已经不折不扣地按专家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背了一年的古文经典:《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前赤壁赋》、《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秋声赋》、《秋水》、《劝学》、《晏子使楚》、《藤王阁序》、《兰亭集序》、《登泰山记》《庄子选读》、《孟子选读》等,如今,又系统地全篇背《论语》,已经背到了其中的“述而第七”,为了调剂背诵的气氛和情绪,还选编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古典小说名著的一些隽永华美篇章,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说实话,这些内容学生更愿背,但我觉得只有全篇背过了《论语》和《老子》这两部中华圣经,才是学生人生的一笔最大的财富。我想了很多办法激励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和水平:用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阐释经典,比如,背到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时,我及时让大家停下来,一本正经地说:“你看这里面的公西赤到了齐国当外交大使,坐‘奔驰’高级轿车(乘肥马),穿意大利名贵皮装(衣轻裘),他在齐国一定工资待遇很高,也一定会定时寄钱给住在鲁国的母亲花。所以,孔子听说了,批评冉求不该大手大脚地乱施舍公西赤母亲东西,还有那么多下岗工人没米下锅呢,冉求却把救济粮送给整天吃肉的人了,孔子便教育弟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我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会心地微笑了。我还会利用早读的时间和学生一块背诵,然后一字不错地背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老师这个年龄记忆力已经衰退了,还能这么快背过,自己现在正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还不努力呢?很多学生便会起劲地背,因为老师做出了榜样。尽管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但现实中他们总是视老师为神圣,所以老师的言行必须如一,有前瞻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轻松的心情。学生都喜欢集体出游,那样觉得热闹,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不出来的童真天性得以尽情展露。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带学生到附近的四里山游山赏景、吟诗诵读了。我今年开学后,突然宣布:我们开展一个诵读积分游戏,每天背了老师规定的篇章,加五分,多背多加分,到清明节前后,我会带前十名学生远足踏青,到城外的南部山区去赏花,看青山绿水。我不定期地公布排名,结果出现了空前的诵读赶超热潮。因为,能和老师同学一起郊游,那是多么惬意神往的事啊,有的学生说自己已梦到过好几次了。还有,读与写必须结合起来,平时的阅读训练测试,尽量选一些文笔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用一些深涵其义,充满感情的词句把要测试的内容联成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给学生一种对文章篇章结构整体美的认识,做到思路清晰;二可养成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捕捉灵感的思维方法;三可体验写作时情感涌动的快乐,并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读写的热情。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我又编录了几篇国学名篇助读文章,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借题发挥式的感悟和阐发,类似于读后感,再顺便出一些拓展练习,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在读背的基础上稍加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些常规的措施也要务须落到实处,比如:每日诵读20-3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课堂插空的时间,组织学生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注意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可惜本班的大多学生的家长靠不上,影响了诵读的推进速度。诵读要掌握好一些原则方法:学生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读得要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慢慢地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教师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课堂首先声音要洪亮,声调抑扬顿挫,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语速不宜过快。
经典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读好了经典,相当与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相当于拯救了一个民族。
三、诵读经典的作用之三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它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搏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可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果真正读破万卷之后,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罢!)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而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是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先生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着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总是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是不分学派、政党及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维护书香家世,也须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祖国要在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得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安邦济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中国人的世纪即将展开,希望那时的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天地之心、生民之爱的民族,希望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带给世界真实的和平与安乐!
四、诵读经典作用之四
时下我们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古典诗文也有十大好处: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中华古诗文读本》所选诗文301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库)均有涉猎。从文体角度来看,除楹联和汉代大赋外,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背这些经典,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造成厂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文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为学校的诵读尖子。学习成绩成为全年级前10名,而且性格变得非常开朗,他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在最近一次河南省举行的古文诵读表演活动中,一个专家现场点篇目,连续点了十多篇古诗文,他非常准确而流利地全部背诵出来,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孩子的自信心更强了。
7、培养耐性和长性。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我们在全国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家长的认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华,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多读;一是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位学生家长,开始认为孩子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纯属无用之功,于是找到老师,希望老师不要再让他的孩子背诵。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数学、英语两门功课不及格,家长被请到学校。家长很生气,当面责骂这个学生。无意中,她看见了教研室中的3块警示牌,第一块上写着:“今日事,今日毕;老师不着急,爸妈不生气;做人这叫有出息,做人这叫有志气。”第二块牌子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人人珍惜粮食。”第三块牌子写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关心同学我的义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正当活动我的权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团结友爱我的风格;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风。”这些牌子是他们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写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后半句是大家共同编写的话。这位家长看后批评孩子说,你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我就不用操这么大的心了。老师告诉这位家长说,这些话是从我们现在读的这些古诗文中选出来的。从此后,这位家长与孩厂共同来诵读古诗文。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已经能背诵儿十篇古诗文,而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活动形式在港台地区被叫做“亲子活动”。
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10、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工程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古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这十大好处归纳起来是“两个根本”:—是从根本上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80年代美国一个叫做斯佩里的科学家,他发现人的左右脑的分工是,左脑与人的科技活动相关,主要决定逻辑思维能力;右脑与文学语言活动相关,决定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人的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几百万倍,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结论是,人应当主要开发右脑。日本的一位叫做春山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左脑储存的主要是人自身的经验;而右脑储存的是人类500万年积累的知识。自古以来,人类主要是依赖于右脑完称他的基本素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个直觉是从右脑的开发上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文教育,离不开右脑的开发,这就是—种最根本的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这个做好事的原动力,表现出来的是孩子们的道德、情操、胸怀、毅力。这种原动力,恰恰是我们这个工程能够给孩子们的力量,在这一方面的实例令我们深有感触。老子也曾说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常把做大事与成名成家相联系,使孩子们认为凡成功者是不做小事的,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得一种“时代病”,即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认真,对物不珍惜,对己不严厉。父母、老师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理所当然,是应该的,从无感激之心;对事不认真,什么都当成额外负担,都敷衍了事;对物不珍惜,物质条件太好,一切得来人容易,所以不珍惜;最根本的是对自己不严厉,总是姑息自己,迁就自己,为自己找理由。长此以往,又怎么能懂得如何做人呢?
西方有一个文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就像是一棵葡萄树,他的技能、知识就像那一串串的葡萄,而胸怀、情感、意志就是支撑葡萄树的支架,如果没有支架,葡萄树就只能匍匐在地并最终和它的珍贵的果实一起烂掉!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个工程,就是要同家长、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立起这样—个支架。
这就是我们这个工程的“两个根本”。
累积式教学法(读经方法)
累积式教育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学习内容(读哪些经典):
  A、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B、经典按功能分类:培养一个人跟建房子一样,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
  2、结构类:这就是经。《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
  C、三个线程的学习:培养孩子应该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到底怎么样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养起来?“137学习法”中间是3,所以是有三个线程的学习。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装修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遵守这三个线程,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得非常扎实,如果担心时间不够,可以学三年,第三年巩固,是可以学得非常好的。这样,我们孩子人生的地基结构,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他打下。
  1、简易性纲领:每天半个小时读经,很容易坚持。方法简单才能做大做长久。
  2、周期性纲领:每次读经400字左右,每天读7遍,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3、多样性纲领:读经可以读多样,只读一样很难做下去,会非常的辛苦,但是多样就变得很简单。这个原则,是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多样性的实践,通过验证,很有用。
  用三年作一个大周期,完成六经四书以及一些辅粮的学习,大周期完成,再进行复习周期。
八大读经原则
  当下读经。
  全家读经。
  科学读经。
  系统读经。
  四个不离原则:
  不离家庭。
  不离社会。
  不离生活。
  不离圣贤教悔。
  《易经》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易经的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应用累积式教育法。入门的人,可以一天跟读1-7遍,一次读7卦,连续读7天。当你稍微熟练的时候可以读10卦或者30卦,甚至是一口气读完64卦,一个小时读完。
  第二个原则:只读原文,不求理解的原则,暂时别管理解的事。
  第三个原则:以正音识字为入门。读到什么状态算可以了呢?读到你喜欢为止。
  第四个原则:长期规划原则。第一年什么都别管,只管读。第二年可以尝试去理解,第三年就开始应用了。就这么简单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孩子,前十年只管读,什么也别管,读到20岁才慢慢地理解,慢慢去参考别人的东西,拜师也可以,30岁以后才应用。
& &第五篇& 改变,从阅读开始
&&阅读意味着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城市,改变我们的民族。
&&我无数次这样表达过我对于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我们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这五句话,构成了我的阅读观。
&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
的历史阶段。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
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
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
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将阅读仅看做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
· 李嘉图、卢 森堡、基辛格、斯皮尔伯格、玻尔、费米、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
洛克菲勒、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约有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
&&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
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
&&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我认为,阅读对我们不断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
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曾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讲了这么多年,我们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倡导阅读也许是最佳切入口。
&我们所处的时代,几乎与所有快速成长的时代一样,有很大进步,但也有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的社会缺乏共同的语言,而缺乏共同语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呢?
&&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码,共同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历史中来,从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包括中国经典的共同阅读中来。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我们的民族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我们曾经或者依然拥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共同的英雄和传说、共同的精灵与天使、共同的图画和音乐、共同的诗歌和小说,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冷落了这些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冷落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共同信仰的缺失、文明道德的滑坡、共同愿景的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的建设,举步维艰。
&为了寻找我们的历史,寻找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共读神话和历史。通过共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炎黄的战争与结盟,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通过阅读美洲发现的历史,通过阅读南北战争解放黑人的美国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才能让整个人类的文明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为一体。
&&共同的阅读,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共同的阅读,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唯一途径。
&&我很喜欢的《朗读手册》这本书,书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养成,为了我们未来的终极前途,我们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阅读。
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
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
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
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
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
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
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
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城市的美丽固然表现在它的建筑、规划和绿化上,但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还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书籍阅读而来。我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一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阅读的风景,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学习型的城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
&&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型市民,市民的素质决定城市的竞争力。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
伟大发明是文字和城市。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
让信息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换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阅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弘扬阅读文化,营造书香城市,让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进而确立现代市民意识,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现代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并通过阅读,让市民真正了解自己所居城市的文化,甚至积极参与塑造城市文化,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由文化自觉状态走向文化创新状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 有书香的城市,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
五、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亟须重建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亟须通过共读,通过对话和相互用文字交流(共写),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共读,是指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
存在的过程。
&&共同生活,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社区成员之间,乃至于东西部之间以及所有公民之间,通过共读共写共做(行动)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地消除隔阂,并
逐渐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未来。共同生活的努力,也是整个社会逐渐民主化的过程。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对经典的共同阅读,因为没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因为许多教师自身没有把阅读当成一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许多学校已经沦为精神与文化的荒芜之地,更谈不上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意味着这样一种文化上的努力,即恢复书香传统以及书写传统。在现代生活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反思继承,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将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国家重新凝聚起来,冲破个人主义屏障,打破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恢复生活的整体性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希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我们同时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我们还希望,通过共写,将人们的写作与生活联为一体,并成为反思交流的重要手段。师生、亲子之间的彼此的言语沟通与交流,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一起,从而尽可能地消除相互隔阂、相互对立甚至相互伤害,使人类生活的真正经验能够通过共写(沟通与交流)在彼此之间传递流动。
&&我们更希望,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不但使人们生活在共同的空间里,而且也生活在共同的精神背景下,逐渐疗治被畸形竞争隔开的孤独的心灵,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一个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阅读高
尚的书籍成长起来的;一个美好的学校,往往是通过阅读使孩子们开始美好人生的;一个美丽的城市,往往是通过阅读成为美丽的令人向往的文明城市;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通过阅读形成共同文化价值
而强大起来的伟大民族。
&&曾经有一位儿童作家这样说,我们种一棵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张桌子,可以种一棵树。但是,如果种一棵树只是为了制作一张桌子,就忽视、蔑视了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当然可以是一张桌子。但是,同时它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人遮阳避暑;可以让孩子玩耍,可以拴一根长长的线,让风筝
在天上飞;可以让鸟鸣唱、筑巢;可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可以千秋万代傲立,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这就是种一棵树的价值。阅读就是种树。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承继和发展的力量。阅读作为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也通过阅读绘画、雕刻、音乐,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先生是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在《新教育》中,他对关于老师阅读有过自己的一段精彩描述:“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己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是啊,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春蚕吐丝是没有目的甚至是没有对象的,它的使命是为自己筑一个永远的巢。教师还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那我们自己的灵魂该由谁去塑造呢?我们更不是蜡烛。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之上,显然也是不妥当的。有人说,教师是绚丽的晚霞,在照亮天空的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美丽。这个比喻虽然比上面的要精彩,但是,当晚霞退却的时候,那星星和月亮构成的夜色天空难道不美丽吗?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就是我们。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我们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在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我们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我们是否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然而这一切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我们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在这本书里的第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分层阅读。过去我们一直在提阅读,讲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究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关于这一点,没有人认真地做过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层阅读指导书目。朱永新为小学生量身定制了一个“儿童书包”,即为小学生精选了36种书,分低端、中端、高端各12种,包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编织成一张美丽的网,呵护着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书里第二个重要的理念叫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他必须和他的父母、老师们一起阅读,只有共读、共写,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现在很多父母、老师都是跟孩子生活在一个房子、教室里的陌生人。他们的心灵没有沟通,是完全陌生的。通过共读,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书中第三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童年应该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童年是一个阶梯过渡过程,在粉红色的阶段,孩子是以读、写、绘、儿童歌谣为主进行阅读的,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有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静静地默读,到了高年级再开展主题探讨等。
  其实儿童的阅读非常非常重要。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关于“童年”朱老师一直以为:第一,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在童年阶段,他看到那些真善美的东西越多,以后他的心灵就充满了真善美,他的世界也就充满了真善美。而童年的阅读,最有价值的往往是那些童书的阅读,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美丽的词汇,都深深蕴藏在童书里面。第二,阅读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我们说读书改变人生、改变性格,但阅读的真正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儿童最重要的生活,除了游戏以外就是阅读。
&&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朱永新教授说:“当然是有益身心的阅读、深阅读,有品质的阅读、自主的阅读、立体的阅读,优雅的阅读、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精读、慢读。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主张的阅读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以大众阅读和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它更是一种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是超越知识的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重建。”
最后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愿景——让阅读成为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他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合,也能够看到我们的国人静静地拿着一本书在那里阅读。让阅读成为中国一道普通的美丽的风景线!
收藏整理于日星期六 农历丙申年三月十七
第21个世界读书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子读书法当代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