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什么死后叫明神宗实录,神是什么意思

万历皇帝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10:48:17 本文行家: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皇帝长子,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万历。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他的知名度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穆宗当时的皇后陈氏多病无子,所以,李氏所生的儿子朱翊均便被立为皇太子,继承了帝位,改元万历,号神宗。儿子当皇帝,母亲从此发迹。这时,陈李两宫并存。大太监冯保和当朝秉政的大臣张居正等人议定,尊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图片 1&&& 张居正是个巧于周旋的改革家,他主持的改革使明朝变得富强起来,而他在宫廷事务上往往使用内通太监、太后的方法。他和冯保内外通消息,共同仰仗李太后而推行新法。本来李太后住慈宁宫(陈太后住慈庆宫),张居正请太后视万历起居,李太后便迁居乾清宫,管理起国政来了。但据《明吏》载,李太后教子是颇严的。万历不愿读书,她就让这小皇帝长跪。她五更时便赶往万历住处,把万历喊起来,小万历贪睡,她便让太监把小皇帝叫起来,左右架着,亲自给小皇帝洗脸,使其清醒,用手拉着登辇去上朝。&&& 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但是,孩子哪有不贪玩的,万历年幼也贪玩,有一次他酒醉之后逼着身旁的太监唱新的歌曲,太监不会,他取出宝剑就要砍,经别人劝解后,还是把那个太监的头发给割下来了。李太后知道此事后,传话给张居正,让他上疏劝谏,自己又替万历帝起草一道“罪己诏”。这还不算,她又把万历帝叫来,让他跪下,数说他的过错。她这种监护人的举动极类似垂帘听政,一直到万历六年,万历大婚后方才中止。尽管这样,在她迁回慈宁宫前,还一再嘱托张居正,希望他能“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李太后对张居正可说是信任得无以复加。张居正得操十年权柄,推行其改革措施,是和李太后分不开的。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于是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张居正由于操劳过渡,于万历十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严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厌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机弹劾张居正,这时太监冯保已经失宠,皇帝成年,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势对张居正非常不利。开始万历皇帝还并不忍心对张居正下手,但是经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掘坟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许多读史之人看到此处,都不免为之遗憾。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当时的日本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平壤之战体现了明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一举取得了此次攻坚战的胜利。但是日本人很快缓过了气,明军的继续前进受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当时由于国内很不稳定,军费开支很大,日方也想回国整顿,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各自罢兵。谁知日本人一向说话不算,三年后又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此时宛如一代英主,毅然决然再次派兵,本来吝啬的他,此次也动了血本,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的银两、粮草。但这次日本的进犯是有备而来,明军在战场上没有占到一点便宜,除了零星的小胜利之外,难有大的作为。好在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将领率兵回国抢占地盘,朝鲜战争以明军的不战而胜画上了句号。不管怎样,万历皇帝在这件事上处理的还是不错的。&再来说说国本之争,万历年轻之时,偶尔行到母亲的寝宫,发现了一个宫女长的非常可人,于是私下临幸,谁知宫女竟怀了龙种。万历的母亲原本就是宫女,因此,并没有为难这个宫女,反倒让万历皇帝封他为妃,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兴起,并不当真,新劲一过便不想负责任,因此他对王氏、朱常洛都没有什么感情。另外一点,当时的郑贵妃,宠冠后宫,是万历皇帝的心尖子。郑贵妃是邀宠的好手,把个万历皇帝弄的神魂颠倒,对她言听计从。郑贵妃也有儿子,名叫朱常洵。这个小孩长的也招人爱,出身也好,万历皇帝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他为太子,于是就想出了种种办法,但遭到正直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应该是众大臣,因为朱常洛毕竟登上了皇位。梃击风波可以说是从国本之争演变而来,他也是郑贵妃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掷的最后进攻。国本之争大臣的势力占了上风,郑贵妃心中非常着急,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张差,他手执大棒,在太监的配合下,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的门口,当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守门的太子宫中太监当场抓住。这就是著名的“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王德恒 出生于日 满族。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现任FAB精彩企业集团专家顾问,SGS中外合资通用标准技术公司顾问,《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副总编。
长年从事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侧重旧石器时代研究和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历史观点。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论著。代表作品有《顺治与鄂妃》、《大洋彼岸的龙雾》、《天根》、《殷虚龟甲历劫纪》、《北京的皇陵与王坟》、《金帝陵述略》、《壁画迷雾》《明清帝王与皇陵文化》、《大唐帝王 ...朱翊钧怎么读 明神宗的儿子是谁-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朱翊钧怎么读 明神宗的儿子是谁
14:50:35字号: |
[导读]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庙号为神宗,年号为万历,因此被称为明神宗,也被称为万历皇帝。朱翊钧六岁的被立为太子,十岁继位为皇帝,二十岁亲政,
朱翊钧这个名字怎么读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庙号为神宗,年号为万历,因此被称为明神宗,也被称为万历皇帝。朱翊钧六岁的被立为,十岁继位为皇帝,二十岁亲政,刚刚亲政的时候比较的勤政,但是后来由于与朝廷文官之间的矛盾,竟然赌气不再临朝,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朱翊钧要负很大的责任。朱翊钧画像朱翊钧怎么读?朱翊钧的读音应该是zhu(一声)yi(四声)jun(一声)。在朱翊钧这个名字中只有朱字是一个常用字,其余两个字都是比较生僻的。翊,可以当做形容词来讲,意思为飞的样子,或者是当做明日来讲,比如翊日。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为辅佐的意思,比如可以说,翊天(辅佐天子);翊戴(拥戴辅弼);翊卫(辅佐护卫)等,另外“翊”这个字还可以作为恭敬来将,比如词语“翊翊”就是恭恭敬敬的意思。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千钧一发(一根头发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喻极其危急)。雷霆万钧之势。还有一个意思是制陶器所用的转轮:陶钧(亦喻造就人材)。乐调:钧弦。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钧安。钧鉴。钧座。朱翊钧这个名字的“翊钧”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取“辅佐上级或者尊长的意思”。其实朱翊钧的爷爷对于这个皇孙的出生并没有一点的重视之情,朱翊钧的父亲明穆宗当时还是皇太子,为了避免惹得自己的父亲不高兴,隐瞒了皇孙降世的消息,直到这个孩子5岁时,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中有两个生僻字,这让朱翊钧怎么读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明神宗的儿子是谁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那么明神宗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他们的生母又是谁呢?朱常洛图片明神宗的儿子总共有八位,他们分别是:长子朱常洛,也就是之后的明光宗,他的生母是孝靖皇后王氏,但是由于王氏生他的时候,身份还只是一名宫女,因此当时的明神宗一点也没有期盼他降生的意思,甚至一度将他和他的母亲视作耻辱,所以虽然朱常洛最后被成功封为了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却一直没有稳固过;次子朱常溆,虽然现在有传言称他的生母是常顺妃,但是这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证明,而在正史中虽然有这个皇子的存在,对他的生母却并没有记载,更何况,在明书的后妃传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位常顺妃,因此基本可以确定常顺妃只是一位虚构中的;三子朱常洵,生母是明神宗最宠爱的郑贵妃,也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儿子,差点就被立为太子,甚至还为此发动过一场‘国本之争’;四子朱常治,和朱常洵一样,是郑贵妃的儿子,但是这位皇子一出生就夭折了;五子朱常浩,生母是周端妃;六子朱常润,生母是孝敬皇后李氏;七子朱常瀛,和六子朱常润一样,都是孝敬皇后生的;八子朱常溥,生母是李顺妃,也是一位早折的皇子。明神宗的儿子们,除了没有活过成年的外,其他的下场都不算好,长子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三子虽然受尽宠爱,但最终也被攻城后杀害,五子最终死于农民起义,六子虽然逃过了追杀,但最后也步入佛门,再不理外事,七子病死于逃亡的途中。历史上明神宗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儿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而关于这位帝王,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争议的重点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明神宗像关于明神宗朱翊钧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一方认为,他虽然在后期大量敛财,不理朝政,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继位前期做出的政绩,因此虽然有缺憾,但也不能坚决的说他就不是一个好皇帝,然而另一方认为,虽然他在前期的确做过很多有利于明朝经济和军事的好事,但是那并不是他的功劳,那些成就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当时的内阁大臣、司礼监冯保和朱翊钧的生母皇太后,这三家实际掌权人共同商量下才有的成果,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些和这位明神宗关系不大,他只要乖乖的听这三位的话就行了,这些事的实施都不是他亲自做的,都是由张居正代替的,因此虽然正史上的确是将这些功劳记在了皇帝身上,但也是要看事实的,更何况,明神宗朱翊钧正式接手国务之后,做下的那些事甚至会让人觉得荒唐,比如,他曾经因为宠爱郑贵妃及她生下的儿子,发动过‘国本之争’,当然最后在大臣们的劝诫之下没有成功,于是他开始用罢朝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导致整个大明朝内斗不断,再比如,因为他爱财,所以肆意收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这些无一不是在证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关于明神宗朱翊钧是不是一个好皇帝这个问题,相信每一位了解明朝的人,至少在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wangpingwei
与朱翊钧相关新闻
朱翊钧是明朝一位任性的皇帝,由于与文臣的矛盾竟然三十年不上朝理政,甚至是连奏折都懒得批复,任性程度实在是非同一般。但是这样一位皇帝却是明朝在
朱翊钧是明朝一位很出色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谈到朱翊钧生平,可以通过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他的一生。
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那么明神宗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他们的生母又是谁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因为其年号为万历,所以历史上称其为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1572年朱翊钧10岁登基直
明神宗朱翊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受争议的皇帝,是明朝统治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间接推手,那么这位明神宗朱翊钧是怎么死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万历死后为什么叫神宗?RT崇祯叫思宗,用一句话概况叫 无力回天。万历叫神宗,这个神字,难道是说明不亡于万历而亡与崇祯而称“神”?一楼会回答得比较好,期待更好一点的回答。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万历皇帝,庙号神宗.关于这个庙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他怠政二十多年,国家居然没亡,很“神”,有点像现在的流行语,感觉这个说法不太靠谱. 二是神宗是对进行过改革的皇帝的称谓,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朝皇帝,庙号也是神宗,这个说法的学理性就要强多了.根据《谥法》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明神宗的确很适合这个谥号,礼官也是尽心执法了.
明神宗谥号: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按照谥法,民无能名曰神,神是中性词不带褒义或贬义。
万历皇帝的庙号是思宗不是神宗
思宗是崇祯……
谨按谥法,神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和宋神宗比较一下就很明了1、都改革失败2、前期开明、后面就不行了夏平生主编的资治通鉴(的解)也有一句话:我看这个神字,意思应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这个皇帝的一辈子很复杂,不好加评语...
1、死前自认神精病2、自恋,自视为神3、明居然没挂,神哪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为何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发布时间: 12:50 浏览:加载中
  他数十年不上朝,只是为了和大臣们斗气,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难言之隐?他的皇长子迟迟拿不到太子&批文&,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梃击案&为明末宫廷三大疑案之一,是谁在幕后策划了这场阴谋?&北斗七星&的古怪葬姿,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一些别的原因?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会像明朝的万历皇帝那样,有意地&罢工&,坚持数十年不上朝;也没有哪个朝代的臣子会像万历朝的大臣一样,为了立太子的问题而纠缠不休。大明王朝就在万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这场&罢工&与&怠工&的纠缠之下,呈现出了衰亡的迹象。
  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躲进深宫不理朝政?只是因为和大臣们斗气,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难言之隐?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储制度大体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可身为万历皇帝长子的朱常洛却迟迟拿不到那份&批文&,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梃击案&为明末宫廷三大疑案之一,其袭击目标直指当朝太子。是谁在幕后策划了这场阴谋?而最后在万历皇帝的调解下,这起谜案又因为什么原因不了了之?
  历史不会因某人的离开而驻足,但万历皇帝偏偏逼得人停下来看看他奇怪的墓葬姿势,他的葬姿为什么会呈&北斗七星&之势?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一些别的原因?
   在每一个新朝代走上正轨之后,只要继承制度不受到挑战,总会有一个人被送上皇帝宝座履行帝王职责,而不管他是否已经准备好,或者能否承担这一职责。万历 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十岁登基,生母李太后教子甚是严格,和现在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一比。五更天时就亲自叫皇帝起床。她还找遍整个朝廷为皇帝 选择了一个好师傅DD。所以,当万历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每日的寅时去听张先生授课。寅时大概就是现在早晨四五点钟。张先生也是位称职的好老 师,对小皇帝的授课一丝不苟,一旦万历皇帝在背诵经史课本时有错或是打瞌睡,张先生一定会以严师的身份加以斥责,甚至是罚打手板。除了张居正外,万历的五 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都是张首辅一手任命的。正因为这种经历,在万历皇帝成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对张先生非常敬畏。然而 这种敬畏感也并非自始至终表现为对张先生的爱护。多年以后,张居正被清算,他也为对小皇帝的铁面无私付出沉重的代价。万历皇帝想起幼年与张先生上课时的情 景,不时有一股怨恨。童年时的阴影也为万历皇帝日后的&罢工&埋下了伏笔。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于此。&罢工&的主要原因是国本问题。也就是立哪个儿子做太子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与大臣们的意见是完全不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种种消极对抗,甚至家庭悲剧。
  1582年是万历皇帝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三月,他曾在一天内册封了九位嫔妃,其中就有一个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人,她就是当时被称为&淑嫔&的郑氏,即后来的郑贵妃。郑贵妃当时不过14岁,然而万历皇帝却对她一往情深,并且至死不渝。
  郑贵妃喜欢读书,却不像其他的妃子那样对万历皇帝只有敬畏和服从。在某种意义上,郑贵妃不是把他当成一个皇帝,而是当成一个男人来看待。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参佛,甚至把他们愿意死后同穴的誓言书写下来放置在锦盒中。
   爱情让万历皇帝对郑贵妃许诺将他们的儿子封为太子。然而自小受到的这种纲常伦理教育在万历皇帝的性格中根深蒂固,他还没有足够的胆量和魄力真正履行这一 诺言。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竭力维护与郑贵妃爱情的最有力证据就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有意识地与群臣对抗。而这种对抗的极端表现便是经常不上朝。而大臣们 又太过于食古不化,尽管皇长子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外戚做支撑,立皇长子为太子于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大臣们偏偏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 争。
  本来,大臣们有一定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这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大臣因直谏被杖死、瘐死的不计其数, 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即使被当廷扒下裤子,打得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地上疏。这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种观念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 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约束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劣,孩子 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
  而万历皇帝从小就受到严师良母关于帝王之道的教导,他知道大臣们是对的,但是感情上他却万万 不能接受。同样是帝王家事,和祖父嘉靖皇帝不一样,他只能极不情愿地屈服于群臣,甚至用撒谎和拖延时间这样近乎无赖的手段来搪塞群臣,口头上说明年就立皇 长子为太子,却不讲信用地一拖再拖。万历皇帝寻找的借口之一是皇长子的生母是宫女出身。当外廷对此事议论得沸沸扬扬之时,宫中的慈圣皇太后李氏(万历皇帝 的生母)也有所耳闻,她是喜欢恭妃王氏的,也心疼她的长孙。有一天,万历到慈宁宫向母亲请安,母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场对话:
  太后对儿子说:&外廷诸臣多说该早定长哥(宫中称呼太子为长哥),如何打发?&
  万历皇帝回答:&他是都人(宫中称呼宫女为都人)的儿子。&
  太后听了心中不快,正色训斥道:&母以子贵,宁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这一下点到了要害。原来万历的生母李氏,也是宫女出身,早年以宫女身份为隆庆皇帝生下了(即后来的万历皇帝),才晋封为贵妃。万历皇帝自知理亏, 如果因为宫女所生不能册立为太子,那么他本人根本就不可能当上皇帝。听了母亲的训示,他惶恐万分,伏地请罪不已。太后训示的压力超过了外廷大臣的千言万 语,以后皇长子朱常洛之所以能有转机被立为太子,郑贵妃欲立皇三子朱常洵的阴谋之所以没有得逞,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万历 皇帝迟迟不立太子,还有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他的正宫娘娘王皇后身体虚弱,长年疾病缠身,万历皇帝认为她肯定会死在自己前面。待到她死后,他就可以名正言 顺立郑氏为后,那么她的孩子就可以按照立嫡的原则自然而然地成为太子,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百病缠身的王皇后竟然死在万历皇帝 的后面。时间一年年过去,万历皇帝眼看就四十岁了,众臣劝立太子的奏章更多了,万历皇帝看着拖不下去了,只得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皇长子朱常洛 为太子。这时朱常洛已经二十岁了。
  也许这就是天意。这场无谓的君臣间的较量旷日持久,消耗了万历帝的决心,所以他消极反抗,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当个明君,百年之后,最心爱的女人也不能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反倒是与那个毫无感情、与自己有一段痛苦记忆的宫女长伴地下,那也就没有必要勤于国事了。
   所以,他不理朝政,他贪财,也许都出于这么一种报复的心理,既然拗不过你们,百年之后我也将永远痛苦,那这江山还好好治理做什么,最好是把天下的财富都 搜刮来送给小儿子,至于江山被弄得千疮百孔,最好留一副烂摊子给老大去继承好了。所以他不问朝政,只顾拼命搜刮财富,重重赏赐福王(即郑贵妃之子)。他深 居大内谁也不能见到他,只有小儿子福王可以。
  也许这正是变相地传天下给小儿子。至于国家的情况愈来愈坏,这有什么要紧的,只要不危及到自己生前就行了。你们不是非要他继位吗?好,正好留副烂摊子给他,这就是对固执的大臣们和上天命运安排的报复。
  所以,无论大臣们多么沉痛地指出形势危急,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天下将有陆沈之忧&时,他仍然无动于衷!这不仅仅是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所说的&消极怠工&了,这应该是一种从报复中获得快意的变态心理。万历帝也许是故意要如此的。
   直到1620年,万历皇帝以57岁的年龄驾崩时,他也始终没能给他宠爱的郑贵妃他想给予的一切。他们死后同穴的誓言也成了一句空话,而陪在万历皇帝身边 的是他一生中从未爱过的孝端皇后王皇后,而他所深爱的郑贵妃则在死后被孤零零地安葬在另一处皇陵中。所以,直至生命的终结,万历皇帝也没有放弃这种&消极 罢工&式的对抗。
  除了上述的国本问题之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神宗之所以怠于临朝,还有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是他个人过度沉迷于酒、色、财、气造成的。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他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 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最后,神宗找了个其他借口把雒于 仁革职。
  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辩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 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实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 下之财皆朕之财&&人孰无气,且如先生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
  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 清初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 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酿酒,又不禁止群饮,所以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 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
  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儿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在万历十年(1582年) 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 有十个小太监,&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在这一点上,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儿相似。
  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刮,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年),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 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曾因 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
  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确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 政事的主要方法是以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达指令。万历三大征中对边疆大事的处理,也是用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的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 后,神宗对大臣们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
  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了。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唯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理朝政,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作就可能陷于停滞。
  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
  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万历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
  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
  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定论是这样表述的:&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