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人出使唐代边塞诗人有哪些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

关于边塞的诗歌
关于边塞的诗歌
范文一: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原文地址: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范文二:《边塞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设计者:周鹏越学科教学(语文) 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二、 教学重难点:三、 教学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五、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旗亭画壁》。话说,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丽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美女都喜欢的诗——《凉州词》。(二)活动安排活动一:良“诗”益友—《凉州词》时间:15分钟过程: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预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材料一)2.学生小组讨论材料二中的问题。3.整体感知本诗意境: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提示一),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4.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5.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提示背诵全诗。材料一:材料二:作者由近及远、自下向上眺望黄河,看见了黄河水天相接的地方。就在远处,依稀可见一座漠北的塞外孤城,那一定是一座戍边堡垒,堡垒中有很所戍边的征夫,他们皮肤黝黑、嘴唇干裂、眼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凄苦的环境中忽然传来了乐曲声,原来是一名征夫在用羌笛演奏《折杨柳》,。唉,别再演奏下去了,何必埋怨春光迟迟呢?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这一带啊!只听乐曲戛然而止,只见那征夫眼中充满了无限的绝望和哀伤。活动二:良“诗”益友—《从军行》时间:15分钟过程:1.学生小组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2.整体感知本诗意境。3.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提示背诵全诗。材料四:青海是唐代经常与吐番作战的地方,所以杜甫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首句首次就提一个白骨多得无人收的地点——青海,奠定了全诗的悲壮苍凉的基调。雪山给人一种洁白的美感,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一层暗黑色,使整幅画面明暗对照鲜明。次句又提到“孤城”和“玉门关”,“遥望”二字将两地相连,更突出“孤城”地处边远、处境孤危。三四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概括力极强。戍边时间之长、战时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用此七个字概括无疑。“百战”是比较抽象的,“黄沙”二字凸显西北战场的特征。战斗虽然激烈,金甲虽然磨穿,但将士报国壮志并没有消磨,正在呼喊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 活动三:对号入座时间:10分钟过程:1.将材料六张贴到黑板上。2.小组讨论后将发到小组中的题卡与对号入座至材料六中。3.齐声朗读材料六,并抄写到文学常识积累本上。4.集体背诵两首诗;单独提问背诵情况。(三)小结材料六:
范文三: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 : 1”教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2、 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课前活动古诗文诵读:全体齐诵 温故学检查《敕勒歌》的背诵、默写和《静默草原》的字词知新学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大家读了几首诗歌,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塞诗歌四首》,一同领略诗歌的魅力。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羌笛(
.....锦衾(
风掣红旗(
) ....3、文学常识《凉州词》的作者是
,字季凌,唐代著名的
。《从军行》的作者是
,字少伯。擅长七言绝句,人称“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字摩诘,唐代诗人。苏轼评论他的诗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
代诗人。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学诗的方法:读。下面我们进行朗读。(1)师范读,生注意诗的节奏、重音。(2)生自由朗读(3)生范读。5、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1)借助工具书,了解《凉州词》的大意,把握诗歌的大意。(2)借助工具书,了解《从军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大意(3)借助工具书,了解《使至塞上》的大意,把握诗歌的大意(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了哪些内容?(5)赏析“羌笛何须言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6、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由主持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7、主持人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两个合作学习优秀小组。 拓展学 积累写雪的诗句。(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2)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达标学
默写诗句1、黄河远上白云间,2、,孤城遥望玉门关。3、王国维评价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4、咏雪的千古名句是。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过渡句是
范文四: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 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二、简介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三、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羌笛 qiānɡ
岑参 cén shēn
风掣红旗 chè2、解题《凉州词》选自《全唐诗》。凉州词,唐乐府《凉州词》的唱词。《从军行》选自《王昌龄诗注》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o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这首诗是他在出塞途中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高适岑参诗选》。唐天宝十三年,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是他送人回京都长安的诗。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凉州词》前两句写了关外之景,后两句抒战士的乡愁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景,渲染背景,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饯别、送行的情景。4、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主旨《凉州词》侧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战士无限的乡愁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衬托深厚的离别之情。四、鉴赏诗歌佳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五、写作特点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六、课后练习解答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第三题:1. 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2.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3.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4.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5. 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七、布置作业:背诵四首诗八、练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2.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3. 赏析诗句。(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 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5.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九、教后记:对于诗歌的学习,应重在朗读,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步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范文五:边塞诗歌鉴赏画面描绘:(1)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都模糊暗淡了;(2)狂风呼啸,与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苍凉而雄浑。(3)黑色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仿佛要被摧毁一样。(4)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典型炼字:(1)“宁为百夫长”中的“宁”:宁愿的意思,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表现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2)“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压向、压在,黑色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仿佛要被摧毁一样,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咏物言志诗歌鉴赏画面描绘:(1)那苍茫浩渺的大海,碧波荡漾,一望无际。海中山岛高高耸立。(2)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3)烟雾笼罩着冰冷的江水,月光笼罩着江边的细沙。(4)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5)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6)园中绿绿的葵菜上,沾满了晨露,太阳出来后,经阳光的照耀,晨露就干了。(7)那傲然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冷的山谷寒风中依然那样刚劲顽强。(8)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青松却依然终年挺立端正。(9)驿站外面,残断的桥边,一树梅花孤寂地开着,无人培护,无人欣赏。典型炼字:(1)池塘为什么能这样空明澄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作者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2)徒,白白地。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就只能白白伤心了。点明主题,告诫人们要及时努力,珍惜少壮时代。(3)排,推开。晴空万里,一只白鹤奋力高飞,推开层层白云,直冲云霄。鹤是坚强不屈的化身,作者以鹤自喻,抒发了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柳絮和浮萍给人以漂泊不定、飘零流落之感。国家危在旦夕如风中翻飞的柳絮,个人命运沉浮如风雨中的浮萍。诗人用这两个景物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国运衰微、个人命运多舛的悲痛之情。(5)“一何”。一何,多么的意思。(译句)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的强劲,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6)独,独自的意思。梅花独自开放独自凋零,独自经受风吹雨打。作者以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政治上受排挤和打击的孤独愁苦之情。(7)即使凋零,被碾成尘土,依然保持清香。作者借花自喻,表现自己虽受排挤但坚贞不屈,冰清玉洁的品格。
范文六: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 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四、对抒情方式的归纳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后两句即为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②借写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③借议论抒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 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四、对抒情方式的归纳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后两句即为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②借写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③借议论抒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范文七:《营州歌》原文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译文营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习惯于在原野上生活,他们十岁时就学会了骑马,穿着毛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个个性格粗犷豪放,喝起酒来千钟也不醉。《营州歌》赏析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营州歌》作者简介高适 (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范文八:《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何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作者简介人,一说(今河北景县南)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为人落拓不拘小节,大半生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甚至“求丐自给”(《旧唐书·高适传》)。二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没有找到出路。开元二十年曾去东北塞外从征契丹。天宝八年,中“有道科”,任为封丘尉。他不愿过“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的县尉生活,辞官而去。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客游河西,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记室参军。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1]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州刺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侯。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有条件成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具有独到的成就。反映他贫困的生活、抒写他怀才不遇的诗篇,对于现实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在开元盛世的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辛文房说他“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唐才子传》)很受人们的喜爱。著有《高常侍集》。《燕歌行》简介《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范文九:边塞诗歌的豪情作者:陈元德 来源:教发中心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164边塞诗歌的豪情星海实验中学
陈元德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能表现大唐帝国的盛世气象、也最能体现唐代诗人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一提起边塞诗歌我们会立即想到大漠孤烟、风雪漫天的奇异风光,铁马冰河、黄沙穿甲的军旅生活,边塞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宁为百夫找,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了初唐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表现的是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而中晚唐时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诗人虽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甚至发出了“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终成万骨枯”的反战呼声。到了宋代,边塞诗歌的情感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诗人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由于古代边陲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分分合合,战战停停,戍边生活早就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细细品味每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侠肝义胆的不惜为国牺牲的英雄,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置生死于不顾,希望在伟大的戍边战争中实现自己一生建功立业的宏愿。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盏最亮的灯,是极其高贵、圣洁的,正因为这种高贵,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二、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戍守边塞的生活是很苦的,这种苦不只表现在自然条件上。分析起来,大致有:(一)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里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吃紧,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因而全诗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将帅无能的不满。(二)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士命如草芥,即使阵亡也只能暴尸荒野,其凄惨已到了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的程度,对统治者对战争的抨击与厌恶昭然于纸上了。(三)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在北方,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三、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将士们戍守边塞,久而不归,曾引起征人无限的乡愁和思妇苦苦的等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多达三十万,在月光下行进,忽闻笛声,一齐回首。同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牵曳着,走进心灵里最脆弱的区域,这种情绪再慢慢散开,氤氲于整个身体之中,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泪流满面了。其实,思念不只是征人的痛苦,同时也是思妇的痛苦。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思妇们痛苦的等待,战争有多长的历史,思念就有多长的煎熬。久戍不归,生死不明,但还心存希望,却又盼不到那人。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曲折有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四、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的风情。由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边塞诗中描绘了其特有的风光和风俗、风物,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奇异的世界,一些诗写了边塞的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绘了北国草原壮阔的景色,雄浑的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瑰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北方壮阔的景象。还有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的是诗人北游燕蓟时极目所见的营州少年的尚武风貌。边塞诗歌情感复杂,交织着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其意象也非常丰富,主要意象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画角、鸣镝、羽檄、金鼓、胡天、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多用比喻、夸张、拟人、用典、对比、象征、烘托、白描、渲染、虚实结合等手法展现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肃杀荒寒、阴沉肃穆、瑰丽雄奇、虚幻飘渺、凄寒萧条、清新自然等美学意境。江苏高考中,最近5年都没有考查过。之前考过唐朝边塞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典型的古代边疆之景,而马策与刀环很容易联想到征人的戍边战争生活。(PPT展示第一题答案)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色彩单调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它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由是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怨情”(PPT展示答案)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需要我们用心去鉴赏去品味。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范文十:摘
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关键词:初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中唐边塞诗;晚唐边塞诗Abstract: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tang poetry, which is of imagination as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the rich and the best part. some own frontier fortress life and military experience writer, to see to write information ; some old poet with the music conservatory grew by the lure. in the number of this amount, as previous had not seen through. Their creative early Tang Dynasty,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middle Tang Dynasty, late Tang Dynasty in four phases. What’s the most,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gained more high-spirited and artistic style to get the strongest.Key words: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early Tang D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middle Tang D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唐代是诗歌鼎盛发展时期,而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战斗,漫漫无计的风雪征途,还是穷沙绝漠之地归期无计的思乡,都为唐代边塞诗增加了永恒的魅力,它犹如一颗璀璨之星闪烁于唐诗的银河之中,烁烁生辉,极大地丰富了唐代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初唐边塞诗歌。任何文学样式的繁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唐是唐代边塞诗歌的发轫时期,它对盛唐及晚唐的诗歌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和铺垫。首先,以李世民、虞世南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歌创作是初唐边塞诗的草创期。他们曾有军旅生涯,所写的边塞诗境界广阔,语言顿挫有力,如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冲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风格峻拔,气势高昂。而虞世南则以数量最多而闻名遐迩,其诗歌内容也较为丰富,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出塞》《拟饮马长城窟》《军行二首》等。虞世南虽未曾亲自出塞,但他善于抓住这一重大题材,以丰富的想象描摹边塞战争,写出人民对战争的普遍感受,因而也是真实可信的。以虞世南为代表的诗人,他们处于新旧王朝的交替时期。一方面,他们受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写出了不少浮艳之作;另一方面,他们又继承了隋唐边塞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些拜托尘俗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既虞世南之后发展边塞诗歌的初唐诗人要数初唐四杰尤为突出。他们受旧时代的羁绊更少,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把边塞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四杰敢于斗争,勇于创新,他们对“骨气都尽,风健不闻”的“上官体”大加批判,决心革除时弊,追求一种阳刚壮美的诗风。如卢照邻的《刘生》,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从军行》。这些诗作,塑造了一个个侠肝义胆,南征北战,为国效力,为君尽忠,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骆宾王高唱道“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之一)。然而,他们的诗风也并非一味的豪壮,当他们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惆怅与灾难时,这种激昂之音,就变成了对现实的悲愤诉说,揭露边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如杨炯“冻水伤寒马,悲风愁杀人”(《战城南》)的苦寒。初唐四杰为边塞诗再次打下了基础。初唐边塞诗人中还有一个被后世所称道的要数陈子昂。他早年抒发自己奋身报国的豪壮之作最是光彩照人,感动人心。如《送魏大从军》,《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等。这些诗,立志高远,激情澎湃,抒发了自己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自己南征北战,杀敌立功的满怀壮志。气势荡气回肠。其中最富于创见精神的,一是代表了当时广大士卒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如《感遇》其三;二是深刻揭示了边塞不保的内在原因,这就是《感遇》其三中所说的“塞恒无名将”;三是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他多次投笔从戎,亲临边塞,出谋划策,结果却反遭嫉恨,贬黜江南。理想的破灭,使他愤懑难平,写下了组诗《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和震烁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者通过对古人的追忆,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愤。后者更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悲歌,使他的艺术创作达到顶峰。从而完成了他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边塞诗发展到陈子昂时期,已经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日渐成熟。它们在唐代诗歌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对促进初唐诗风的转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唐及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的发展意义重大。二,盛唐边塞诗歌。盛唐是边塞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一方面受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出现很多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边塞诗人。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首先出现在盛唐边塞诗坛的,是以王昌龄、王翰、王之涣为代表的一派。他们的边塞诗都创作得较早,大约都是天宝初年之前的作品,是最早体现盛唐之音的一批边塞诗作。 此三人的边塞诗作,其主体部分都与音乐有关。据《唐语林》卷五载:“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为名,如《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是也”。傅璇琮先生认为:王之涣这首诗有题作《听玉门关吹笛》,大约以盛唐边塞诗的第二类,可以高适为代表。边塞诗到此,经历了由初唐四杰时代的长篇边塞诗,到盛唐初期三王开元时代的短篇乐府边塞诗,再到盛唐中后期高岑的七言歌行式的长篇边塞诗的转型。高适的歌行边塞诗,正是这种转型的关键。高适(约702-765)之边塞诗大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古诗,夹叙夹议直舒胸臆。将边塞见闻、功名志向、不遇的感慨和对边事的议论糅合在一起。可以名篇《燕歌行》为代表。一首《燕歌行》,开始了唐代诗人对边塞题材进行的一种有意创作。它既有开元时代概括性写作的特征,又是对多年边塞生活经验积累的升华与创造。盛唐边塞诗的第三类,就是岑参代表的真实边塞生活的写作。岑参(约715-770),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第一次出塞,在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出塞是在天宝十三载,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大量优秀边塞名篇的写作,大都在这个时期。岑参已经在天宝三载登进士第,并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却仍然两次从军边地,这正是盛唐时代的典型表现。真实的边塞军旅生活,成就了岑参边塞诗大师的诗史地位,也造就了岑参边塞诗的种种艺术特质:瑰奇峭拔。岑诗突出了一个“奇”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的 “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可谓“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语)。而在诗体形式方面,承续高适的《燕歌行》而来,广泛使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并且将这种歌行体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将这种诗体与边塞风物、边塞语言打造为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盛唐边塞诗的第四类,是王维代表的边塞诗。王维赴边塞生活之前的这一时期,由于王维本身边塞战争实地经验不足,多是依靠大量使用对仗和典故来加以弥补。叙事的情节和细节描写由对偶和典故加以补足完成。而后是王维在西部边塞过着短暂的边塞军旅生活时的作品。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王维的这种边塞经历,既不同于杨炯式的想象写作,也不同于岑参式的长期边塞生活写作,他是以中央使节的身份来宣慰边塞将帅,所以,比较岑参而言,他没有岑参艰苦卓绝的生活磨砺,也没有边塞题材的种种细节,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式的边塞军旅生活。盛唐边塞诗的第五类,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边塞诗。李、杜都有一些边地生活的实际经验,但又不同于岑参式的和王维式的,他们都以非军旅人员的身份而经历边地军旅生活,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诗人之心体验战争,书写战争的苦难,以边塞战争题材来指陈时弊,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其中杜甫的边塞诗更是进一步用来记载历史,阐发自己的军事思想。表现的较为全面的,便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不难看出,初盛唐边塞诗,经历了杨炯式的想象战争、渴望战争,到岑参式的立功疆场、投笔从戎的边塞诗,再到杜甫式的记载战争,指陈时弊,由豪迈而到悲壮沉郁。初盛唐边塞诗,在短短的百年间,经历了一个完整过程,边塞诗的诸多种类一一上演,而边塞诗的历史使命也就得到了阶段性的完成。三,中唐边塞诗歌。首先,中唐边塞诗在总体上具有投身边塞壮怀激烈的渲染以及对雄阔边塞风情和戍边将士英雄豪情的大力讴歌“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李益为伸壮志,曾居边塞二十余年,冗长的边塞生涯,使其诗有浑厚的“塞情”沉淀。其《从军诗序》作了比较贴切的表述,“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他在《塞下曲》简洁地抒发了捐躯报国、立功扬名的壮烈情怀:“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剑定天山。”其次中唐边塞诗从风格特征上完成了由“雄浑”“瑰丽”向“悲、忧、凄、冷”的转变。 初、盛唐处于高歌猛进的社会、政治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在多重诱惑下,开疆拓土、穷兵黩武。此时边塞诗创作在沿袭、继承南北朝山水诗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边塞征战的特有色调,展现了描写战争“雄浑”“瑰丽”、抒发震撼人心的军旅激情的一代边塞诗。诗人们倾心于社会上升弧线中的“军功效应”,深深地被当时的胜利所鼓舞,强烈地透露出建功塞垣的雄心壮志和慷慨情怀,即使写“边愁”之诗,也展现出波澜开阔的“统情”。高适《塞下曲》对此刻画得淋漓尽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但是到了中唐,战争状况及结局与初盛唐产生了较大背离,频频出现“请表回军掩尘骨”的惨烈情景。更有甚者,吐番兵竟然长驱直入,直捣首都。战乱明显把诗人们的生活境遇和人生道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时代阴影和痛苦的经历使得文人感染了极端的悲伤,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在多次的民族磨难中黯然消退,加上这一时期文人地位普遍较低微的特征,使得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悲、忧、凄、冷”情怀都随着战争状态的转变而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在他们的创作中。
四,晚唐边塞诗。由于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文人士子也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既没有了像岑参、高适那种长期投身军幕、对边塞充满神奇向往并热情讴歌边塞生活的大诗人,也没有中唐像李益那样几度出塞、对边塞战争有深切体会、倾心创作边塞诗的名家。晚唐边塞诗非常分散。几乎整个晚唐诗中都有边塞诗的影子,却又缺少集中创作边塞诗的一流大家和遗响千古的名篇。由于他们的边塞诗是产生在对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能对晚唐边塞生活作较为全面的直接观照,又能结合晚唐病态社会的时代气息,注入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出既和盛唐、中唐边塞诗一脉相连。又深深打上晚唐烙印的大漠之声。晚唐边塞诗和盛、中唐边塞诗之差别,首先表现在诗歌主题格调的改变上。晚唐却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创作主体的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考察晚唐边塞诗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极力描绘边塞战争的血腥肃杀之气,以抨击朝廷的平戎失策给士卒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李山甫《兵后寻边三首》之一:“风怒边沙进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人,战士辞营不道归。新血溅红粘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胸中自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之三:“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阵云来。角声恶杀悲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如此直接地描绘边塞战场的血腥与恐怖,是任何盛、中唐边塞诗所未曾有过的。从诗中我们可以间接读出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生命的深沉呼唤。“战士辞营不道归”再也不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样的浪漫与洒脱,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苍凉。晚唐士卒的无奈殉难就带有明显的湖涂性。晚唐边塞诗对生死的价值做了比盛、中唐更加理性的思考:既精到的描绘残酷的现实,还深沉的追索战争的负面意义和造成悲剧的根源一统治者对士卒生命的贱视和安边御侮的失策。第二种方式是用抒怀、寄远、怀远的方式直接抒发对战争的憎恨与反感。三是通过游边的文人士子对战后疆场荒败景象的客观描绘,揭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四是晚唐还存在一些反映西南边陲和“南蛮”之间战事的边塞诗。晚唐的边塞诗歌给唐代边塞诗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代文学埋下了种子边塞诗的主题发展,走过了从初、盛唐的颂战、尚战,中唐的怨战、厌战而至晚唐的休战、反战的全过程,其格调也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中唐的哀婉幽怨而变为晚唐的凄厉和沉痛。无论是唐代的哪个阶段,边塞诗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唐代的诗歌的丰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后世文学充当着典范,与此同时,唐代的边塞诗歌也给后人留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沉淀,给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历经沧桑的稳重和团结。参
献[1]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2]沈德潜,说练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李达武.心期—诗美的探索[M].重庆出版社,1986.[5]中外文学作品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古典文学知识[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M].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9]刘鸿达,吕泽山.盛唐边塞诗的审美意蕴[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04). [10]刘俊敏.论盛唐边塞诗的风骨美[J].许昌师专学报,1999,(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属于边塞诗派的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