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远县平堡乡有哪些古文物遗址分别建于什么朝代?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靖远县平堡乡创新理念关爱流动人口
杨萍 吴玲玲
平堡乡创新理念关爱流动人口
杨萍吴玲玲
  每日甘肃网-白银日报靖远讯 靖远县平堡乡在开展流动人口&双百&工程的基础上,注重从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着力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开展上门送温暖活动。组织人员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采取各种形式,给流动人口送亲情、送温暖,做好流动人口中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单亲家庭&探视慰问工作,帮助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困难,从而真正让实行计划生育的计生困难户和流动人口困难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开展送生殖健康服务。结合节假日返乡之际,为流动人员中已婚育龄妇女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检查、环孕情服务,目前,该乡已为15名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了健康检查。在各村服务室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点,为育龄群众办理婚育证明、开展生殖健康检查、优生优育知识咨询、避孕药具发放等服务。 (杨萍吴玲玲)靖远_美丽甘肃
已有次阅读
在下方搜索更多关于《》的文章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白领:
| 下一篇:
美丽甘肃栏目导航
加入《》讨论吧!或其它快递公司热门查看网点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简介
靖远县隶属甘肃省白银市,下辖乡镇有:乌兰镇,刘川乡,五合乡,永新乡,石门乡,双龙乡,三滩乡,高湾乡,若笠乡,糜滩乡,平堡乡,靖安乡,东湾镇,北湾镇,东升乡,大芦乡,北滩乡,兴隆乡共18个乡镇。
行政区类别
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
甘肃省中部
5809.4平方公里
常用快递查询
大家经常使用的快递查询
快递321》其它快递查询
本页网址: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概况_介绍_历史_文化_地理---搜游网
靖远县各镇(街道)列表
靖远县概况
  &&&&&&&&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中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中部
5809.4平方公里
靖远县目录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其中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俗称&北八乡&。
  靖远县隶属白银市管辖,县人民政府住所地乌兰镇,邮政编码:730600,电话区号:0943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 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靖远县建置年代久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域多有变迁,隶属称谓频易。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秦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秦代靖远仍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今甘肃榆中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会州为粟州,当年复为会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置乌兰、会宁二县属之。广德年间以后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筑会州城,置敷川县。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今白银市平川区)设巡检司戍守。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置靖虏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
  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隶属定西地区。年,划归白银市管辖。年,复属定西地区。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至105&15&,北纬36&至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国道109线、省道靖(远)天(水)公路、铁路白(银)宝(积)线从境内通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从县城西至白银60公里,西南距离省会兰州130公里。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深入开展&平安靖远&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强,&警消合一&消防队成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进一步落实重点信访案件县级领导包案制度,依法治访,大量信访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能力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力度加大,依法关闭非法小煤窑38处、非法采金点19处。积极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及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靖远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带动、基础先行、项目支撑、科技推动、党建保证的工作方针,突出&一带五区&建设,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六大农产品基地,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把靖远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上的特色农业大县、非公经济强县、科技教育名县,着力构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靖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靖远将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越的条件,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七夕节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黑城子古城遗址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大芦乡,北城墙为祖厉河所冲毁。现存城郭残址东墙长160米,西墙长116米,南墙长250米。城墙残高2&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址。城内现开辟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及砖块、瓷片等,经专家考证,此为宋元符年间所置新泉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县现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位于双龙乡仁和村发裕堡内,距离县城约130公里。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屋为砖土木结构,北堂屋三间,屋檐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间,东西房各六间,均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结构绣楼两层六间,大门影壁为砖雕,刻工精细,清静淡雅,古朴厚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县-旅游资源
  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八十里之乌金峡,丹崖石峡,中流黄河,地势天险,惟通舟筏。传说,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引黄入峡,在数十里峡底,尽是先民掏金后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阶,凶恶巨大的河水倾泻而下,跨阶奔腾,汹涌澎湃,大浪涛天,吼声如雷,故称&大浪天险&。古人有诗为证: 
  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 
  &大浪天险&闻名古今,兰、皋、榆、靖一带传为胜景,自古迄今,河水汹涌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终不消。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中国农民第一桥
  九曲黄河,在即将进入靖远的时候,突然转头,从南向北经乌金峡滚滚而来,出口处一桥飞架东西,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平堡黄河吊桥位于靖远县平堡乡乌金峡口西端黄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依靠国家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于日建成通车,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桥身全长192.4米,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为加劲式钢桁架结构,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平堡吊桥连接黄河两岸,可谓天堑一架变通途,抬眼望去,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出靖远县城西行,过黄河大桥,进入靖北公路不远,一巨大独石赫然入目。此石屹立农田之中,形似纺锤,高约20米,围大约40米,系一完整红砂岩构成,陡削高耸,不易攀登。据史料记载:&卫西北五里黄河中,石峰突出,丹壁岿然,屹立千仞,峻峭方正,形如圭玉。江波巨涛,激触分流,喷珠嗽玉,雷鸣鼓噪,真奇观也&&&。独石原立于黄河之心,水流湍急,惊涛拍石,汹涌澎湃,甚为壮观。岁月流逝,河道变窄,弃独石于沉积沼滩之中。而今,当年&喷珠嗽玉,雷鸣鼓噪&壮美景观虽已尽失,但寻幽访古,毋需驾舟涉险,便可立于巨石脚下,领略当年&砥柱中流&的&庐山真面目&,想象其&洪波巨涛,激触分流&的风采。
  石之北侧有宋代张俊垂直榜书阴刻&西来鳌柱&四字,字大一米见方,系飞白双线刻就,今虽布满苔藓,字迹不易辩认,但&西来鳌柱&的传说经久不衰。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独石即指女娲断以立四极的四个鳌足居西的一柱,这是历史赋予&西来鳌柱&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无限灵气。巨石正东明万历参将李崇义题&中流砥柱&已荡然无存。正南&黄流在中&横书,传为唐将敬德所书,周雕龙凤花纹,煞是精致,仅存一角。乡举房梓、马腾远、贠从龙合书&静涛&尚存。然而,慕名参观考察、拍摄者仍络绎不绝。
  《甘肃通志》和地方史书对&独石头&之景均有记载。明朝邢玠诗曰:
  屹立中流几万年,嶙峋怎肯受秦鞭;
  娲皇留此非无意,为挽狂澜不补天。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亿元,增长27.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1亿元,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88万元,增长12.7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252元,增长18.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增长8.29%。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104.69万亩,增长9.34%。粮食总产量17.05万吨,增长1.82%。三大支柱产业、六大农产品基地稳步发展。蔬菜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无公害面积26万亩,日光温室5.1万亩;户营规模养殖业快速发展,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76.5、55、465万头(只);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迅速,枸杞面积达到2.9万亩,大枣1.8万亩,苹果1万亩,籽瓜8.9万亩,小口大枣、大庙香水梨分别获得全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会金、银奖,枸杞、大枣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名果&。
  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迅猛,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户,发展订单农业5.55万亩。新农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以整修乡村道路、整治环境卫生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村容整洁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937.1万元,硬化村庄道路96公里。劳务输转工作快速发展,向省内外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2.8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2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89亿元,增长2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25亿元,增长29.84%。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14.69亿元,占GDP的51.93%,增长18.2%。刘川工业集中区纳入白银&一园三区一基地&重点建设区域,国鼎奶牛、金华塑料、金源淀粉、佳易化工4户企业入驻建设。银三角开发区环境治理初见成效。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万元GDP能耗降低4.4%,万元GDP电耗降低3.6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01%。
  新城区开发步伐加快。靖乐渠景观带、风雷北路、靖远四中、嘉靖园、恒丰花园、田园宾馆等建设工旧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鹿鸣园东侧商业步行街开工建设,西侧拆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改造面积10万平方米。风雷街道路整修工程完工,会馆巷社区瓜果蔬菜市场、昌泰源小区建设进展顺利,打通了乌兰东路至春光巷道路。
  交通建设力度加大。五合-靖安通乡油路竣工通车,杜寨-腰站通乡油路、水泉-石门通乡等级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90公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改造中低产田8200亩,延渠扩灌1.22万亩,新修梯田1.2万亩,建设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3000亩。刘川(张滩)土地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新建沼气池2090座。慈济水窖一、二期工程完工。完成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925亩。法泉寺省级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平堡特色观光农业旅游区建设有了新进展。
  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危改项目顺利实施,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9089平方米;县幼儿园竣工,靖远四中建成招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为1.26万名寄宿学生发放困难生活补助289万元,4.93万名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合理调整优化城区教育布局,县职教中心、城关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科技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县考核。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水平提高,靖远县代表团在白银市第二届运动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我县选手荣获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两项冠军。乌兰山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沿河农村光缆有线电视网络不断延伸,兴堡子川数字微波电视信号开通。
  医疗卫生基本实现&四个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01%;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工资实现了财政全额拨付;40张济困病床投入使用,建立了&两免一减&济困制度和床位补贴翻番制度;城市低保人员参合率达98%。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低保起步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分别达到16.5%和12.4%。发放医疗救助金236.2万元、救灾资金185.7万元、面粉395万斤,解决了灾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实施。
  就业和再就业得到重视。安置高校毕业生445人,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73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876人,129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了乡镇广播站等单位225名职工多年来久拖未决的人事遗留问题。继续解决县聘教师待遇偏低问题。提高了企业离退休干部医疗待遇,离休干部医疗费列入财政预算。
  枣树在中国栽培有300多年历史。《诗&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千百年来,红枣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枣学名(Zigyphussp),是靖远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石门乡小口、安韦、茨滩、坝滩、石门5村,枣园面积3000亩,目前挂果枣树达5.1万多株,年产大枣约70万公斤,产值达280多万元。小口大枣具有个头大,肉质厚,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味美香甜等特点,系食用、药用及滋补佳品。平均单果重15.2克,最大单果重25克,鲜枣含糖26.2%,总酸0.6%,维C484.6毫克/100克,出干率42%以上,宜制干。1991年在石家庄全国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金奖,专家评审鉴定评语为&甘肃保产,小口大枣,红胶粘土,泉水浇灌,日照长,个大肉厚,驰名中外&;1997年在甘肃省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银奖;1998年被评为白银市优质农产品;2002年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石门乡被白银市列为大枣基地。小口枣是人们公认的&活维生素丸&,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同时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有&滋补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润肺&之功效,为百病之引。
  学名(Yargrossumbaily),地方名大辣子、园辣子、甜椒,为靖远优质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开张,叶片厚大,生长势强,要求光照、通风条件良好。果实扁园,纵沟较多,色泽鲜艳美观,一般亩产6000斤左右,中心产区在糜滩、东湾、乌兰等乡镇,沿河其它乡镇也有零星栽培。一般八月上市,十月底摘完。产品远销宁夏、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各地。
  哈思梨(Pgrussp)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梨木面积极小,易地栽植不佳。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哈思街崖头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调查共有老树11株,树龄高达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树30多株,年产1500公斤左右,株产150公斤,多为礼品使用,市场销售极少,故而&以稀为贵&。目前尚存不多,仅有28株。
  学名北方铜鱼(Coreiusseptentronalis),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主要分布在靖远至中卫一带的200公里的黄河河段。它鳞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网后,隆起的脊背高悬,较大的胸鳍宛若鸽翅,远望犹如一只鸽子栖之网上,据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曾是历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贡品&。据史料载,&民国33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特产。在靖远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鸽子鱼&的传说闻名遐迩。
  二毛裘皮系滩羔羊一月龄左右宰剥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美观大方,驰名中外。
  靖远是中国重要的滩羊、中卫山羊主产区,全县羊只存栏41.9万只。靖远二毛裘皮、沙毛裘皮,特别是五合、北滩、高湾等地出产的二毛裘皮,细密柔软、毛股长而弯曲,其中有&孔道环&之称者为上品。靖远裘皮加工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远先民就开始用羊皮缝制裘皮大衣(俗称&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毡等生产生活用品。早期的皮革加工企业是靖远县白皮厂,后改名为靖远县裘皮厂,所生产的皮褥子深受外商欢迎。创建于1984年的白银腾飞裘皮综合制品厂,2002年引进国际先进裘皮加工工艺,大胆进行技术改造,裘皮加工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现拥有固定资产265.9万元,年加工裘皮10万多张,已开发生产二毛裘皮褥子、染色皮褥、领条、围巾、毛皮包、裘皮服装等10多个品种,年产值1300万元,实现利税39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学名(pgrusserotinarehd),地方名大果子,在靖远栽培历史长分布范围广,较耐旱、抗寒、适应性强,宜具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轻土壤上栽植。产量高,品质优,果肉细脆,果汁味甜酸适度可口,耐贮耐运,越冬性强,是靖远县果类的名优新产品,远销宁夏、内蒙等地。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代黄河两岸的农民就以&园圊为业者&并形成一定规模。《甘肃通志》云&梨花靖远最多&。&康熙志&亦有&梨有鹅梨(冬果梨)、乳梨(牛奶头)、云梨、木梨、消梨、赤梨(红冬果)&等描述。
  冬果梨生、熟吃皆可,具有生吃生津解渴,熟食润肺止咳之功效。中心产区在乌兰、北湾、平堡、兴隆、石门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量3000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靖远县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