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书一字马是什么意思思是什么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_典故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
学习啦【典故】 编辑:俭聪
  [diǎn g&]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基本信息】
  【词目】典故
  【拼音】diǎn g&
  【注音】ㄉㄧㄢˇ ㄍㄨˋ
  【英译】[LClassical allusion]
  【基本解释】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示例】引用典故。
  详细解释
  【含义】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出处】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 清昭梿《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概念】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
  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分类】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五)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诗派被人贬低的一个口实就是&掉书袋&,满篇是别人的话语,缺少自家新鲜活泼的语言,难免使诗词艺术性减色。据说当代钟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说:&靠着典故表现情思的作家,正像靠着拐杖走路的老人。&(《兰窗诗论集》)
  (六)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来源】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本文已影响 人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48人看了觉得好
741人看了觉得好
9327人看了觉得好
【典故】图文推荐家长帮字典- |
copyright@
友情链接:《然字诠释》,李殿英著 九州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乎意外。由此可见,汉字中某一字的含义之多,如此奥妙和深邃。      此书包括“然”字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作者积累整理了上至先秦,下至当代,由“然”字组成的单音词、双音词或多音词的实例千余个,汇通古今,溯古察今,对“然”字解难释疑。“然”字在古代曾作为“燃”字使用。如书中列举的“然腹”之例,东汉董卓被吕布刺死后,尸陈于市。“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后汉书·董卓传》:“董卓然腹。”《晋书·王敦传》:“董卓然腹以照市。”以上例句中的“然火”、“然腹”在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中,都写作“燃”而不写作“然”。作者以此说明“然”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然”字是一个常用字,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是使用率较高的字(词)之一。作者在查阅典籍中发现,“然”字在《论语》中曾出现过39次;在《荀子·非十二子》一篇长不到两千字的文章中,“然”字就出现过46次之多。作者在成书过程中,参阅了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各类辞书,古典名著及现代、当代著作一千余部(篇),以助对“然”字的注释和研究。      《然字诠释》是一字之释,亦谓一字之师。一个小小的汉字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可承纳一部专著的研究空间,除我国汉字以外,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文字可与之论比呢?这就是我国汉字的独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它证明了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厚积、繁荣和发展,从而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作者认为一字所用,画龙点睛。如书中列举的南朝梁萧绎《咏萤火诗》,“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一首五绝,诗人把“然”(燃)字用在诗的最后一个字,一字破题,一字趣然!可见古人妙用“然”字的匠心所在。我在细读《然字诠释》一书中,不时会对某一词汇的注释,注目良久,思古抚今使我兴不可收,爱不释手。“然”字的妙用,虽然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诸多篇章中是开卷可见的,但就像“然”这一个字和其他不同字词组合,更显出它的独特和新奇。《然字诠释》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然”字的词意和用法。如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出现、发生事情、事件时,用“然”字组成的词汇就有许多。如:俄然、猝然、奄然、倏然、遬然、濈然、介然、匹然……这些词虽然都是表达突然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和反映不同的事件、事情时,只用突然一个词,是远远不能充分表达生活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选自文言文中的词汇、例句,作者尽量予以注解或加释文,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有关资料和书目,以便读者查阅、参考和研究。      书中对“然”字的产生、演变及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作者列举古今典籍篇章中有关“然”字的章节例句,包罗万象,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自然、风俗、天文、医学,无所不及。如书中列举的“灼然”一词,是指明亮、鲜明、明显的意思。沈括《梦溪笔谈》:“经官司堪鞫者极多,灼然如此。”“如此”在灼然一词之后,“如此”指为何意,是指人因食一种常见灌木中有毒的钩吻(又称断肠草),《太平御览》九九○卷中,引汉桓谭《新论》:“钩吻不与人相宜,故食者死。”《梦溪补笔谈·药议》:“钩吻,《本草》一名野葛。……有大毒,食之杀人。……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灼然如此”一句,意思是被衙门堪鞫(审讯)的人很多,灼然(明显)是因食钩吻致死的。我若不拜读《然字诠释》一书,谁能知道钩吻是一种毒草,且有三种名称;不是作者引章据典,引申释疑,对“灼然如此”、“钩吻而死”二句的译文、释文,对“如此”的实意是很难肯定的。此书读来兴至,妙趣多多,是一部有关“然”字的小百科全书。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钟”,它集一个“然”字在古今典籍篇章中妙用之大全,标我民族文化百代之文明,再撞炎黄子孙,爱我中华,自信、自强,重振民族文化大业之警钟,一扫当今那股学了外语忘母语、近了洋人远国人的崇洋媚外之气。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