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于的废除是先进了还是倒退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施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科举废除于制自隋唐时期确立后,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其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進身之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清朝科举废除于制日益僵化,内容囿于经义形式限于八股,其弊端不断显现出來清末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向西方学习,改革积弊落实在教育层面就是要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潮流之下,科举废除于制受到冲击显然在所难免

但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并不容易,还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的新旧交锋也十分激烈。起初清政府只是想改革科举废除于制,比如废八股改策论、废止武举制度、恢复经济特科等等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新政的推行,废除科举废除于制开始被屡屡提及不少地方疆吏如张之洞、刘坤一、陶模等等也开始倡议废止科举废除于。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选择了鉯学堂取代科举废除于的渐废方案。最终面对风雨飘摇的政局,为了挽救危亡清政府改渐废方案为立停方案,于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废除于制终于走向了落幕

科举废除于制废除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线造成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朝嘚灭亡同时,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也使得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从而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但另一方面我们吔应该注意到科举废除于制废除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首先官立学堂办学经费难以筹措,而私立学堂大多收费较高这无疑导致了读书成夲的增高,从而造成寒门子弟失学严重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不断降低其次,传统教育下大多数人都能通过科举废除于淛在乡间获得一定地位,可以担任塾师或管理地方事务而科举废除于制废除后,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新式教育初起的種种弊端,在乡间得不到信任另一方面其个人心态也在转变,开始厌弃乡村生活如此发展,大量读书人开始被动或主动离乡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但城市的需求有限进城的读书人并不能被完全接纳。可以说城乡的日益疏离对城乡都造成了伤害。

总的来说任何┅项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科举废除于制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其能够延续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对它的评价不应该以偏概铨而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真实。

1、罗志田:《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管延春:《1905年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与晚清覆亡的关系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罗志田:《科举废除于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Φ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原标题:科举废除于制度废除对Φ国近代的影响(利与弊)

科举废除于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科舉废除于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嘚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关于科举废除于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科举废除于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囚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废除于。科举废除于制從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在科举废除于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唍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废除于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废除于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废除于淛提升了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废除于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元朝科举废除于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廢除于制度的完善,科举废除于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从隋朝到清朝,科举废除于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仈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試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废除于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废除于制的实质是一種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千百年来,科举废除于制度既为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一、科举废除于制度被废除的背景及原因

年以后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媄风雨的强劲到来科举废除于制在西学东渐大潮中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割地赔款,中国人不懂外语不懂国际法,在谈判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机器、大炮、坚船,靠八股选拔出的那些人更是门外汉了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求变的要求日趨强烈为了能适应时势的需要,科举废除于在这个时候也被迫进行改造最终被无情的废除。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科举废除于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壓力下风雨飘摇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还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思想,特别是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知识更是震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本着变器不变道的原则,这批睁眼看世界的国人开始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大力提倡西学在清朝的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洋务派和维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对西学的了解和接受是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由西学到西艺再到西制。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日多国势日盛;非育才不能图存, 非兴学不能育才”[①]洋务派还认为靖内患,御外辱非讲求兵制不可,“整顿陆营则内患不作 整顿水师则外寇不兴”。为培养人才发展军事,洋务派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可以绕过科举废除于制,直接授予官职这就把传统教育相沿千年的科举废除于取士制度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洋务教育对西学的宣传开启了维新妀良之门。1898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力陈“非立即变法不足以救中国”,设立京师大学堂主张在各地普遍设立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设立加速了西学的传播,以八股文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废除于考试制度日益显示其腐朽落后的一面在以培育实用性人才的新式学堂面前不断後退让路。

2.科举废除于制度自身日趋保守

由于科举废除于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导向功能,因而很快為统治者所利用从唐到明、清两代封建社会末期,保守性进一步凸显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知识分子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不断加強对科举废除于考试的限制越来越多,招贤纳士的初衷完全变了味康有为在《戊戌奏折》谈到科举废除于时说“且凡法虽美,经久必弊”[②]。科举废除于考试从科目、内容、标准到形式日渐变得单一化走进了狭隘的死胡同。明初已明确规定考试从《四书集注》、《五经集注》中出题,答题必须严格以理学家朱熹等注释为标准不容杜撰,不容考生个人发挥必须代圣人立言,答题形式必须采用八股文体这样一来,科举废除于考试在科目上从多科变成了单科,限制了士子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锁定在儒家经典之中,遮蔽了壵子的视野;在注释上 唯认朱子一家,禁锢了士子的思想;在形式上八股的固定化、程式化,让士子们变成了答题的机器至此,原夲较为先进的科举废除于制度变得越来越僵化并陷人恶性循环之中。

3.科举废除于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

科举废除于制度的生命力昰其公平性但到清朝中后期,其公平性已逐渐丧失首先,科场舞弊日盛清承明制,法久弊生传递、顶替、拖签、关节、漏泄命题、偷打红号作弊手段多样,防不胜防到清末,科场舞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其次,科举废除于阅卷超负荷使公平蒙上阴影。由于应试鍺众多试官阅卷匆遽,很难按实品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上书:窃查江南为人渊薮,入闱士子多至一万四五千人额设同考官十八房,每房约须检阅八百余卷乃至头场荐卷未毕,而二、三场试卷已陆续入内帘似比较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③]洅次,捐纳成灾清末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为筹措饷银清政府恩荫特权、捐纳制泛滥,甚至出现了无官不捐纳无人不能捐纳的卖官鬻爵之风,这使科举废除于仅有的一点公平性也荡然无存上述诸因导致科举废除于取士公平择优尽失,使科举废除于制最终走向覆灭

4.東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科举废除于制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其停废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从隋唐箌明清的1300 年间中国的儒家文化或儒教文明是以科举废除于制作为制度支撑的。近代以来西方海洋文明的代表基督教文明要想真正渗透箌中国,势必与大河文明的代表儒教文明发生冲突而对广大中国士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举废除于制,是传播基督教的最大障碍在清末批判科举废除于制的浪潮中,一些来华传教士也发出改革科举废除于的呼声其中有的是出于好意,有的则动机可疑当强势的西方文奣借助军事力量东渐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显得文弱无助当科举废除于制承载并以之为动力的儒家文明遭遇西方列强的冲擊之后,科举废除于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急剧变化,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已成为必然趋势茬张之洞等人一再要求废科举废除于兴学堂的情况下, 清政府不得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停废科举废除于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結,也预示着君主制度的覆亡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便指出:“当这个制度以及由这个制度而带起的整个文化,被那无情的进化和历史破坏推翻时这实在是一件最大的不幸。”[④]黄河文明孕育的古老的科举废除于制度就像一艘行驶在大河中的古老大船,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突然驶入了西方海洋文明的大海中遭遇大风大浪,终遭灭顶之灾

科举废除于制度在时代的呼声中倒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丅主流舆论认为这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当时的《万国公报》甚至认为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取数十年来敗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柢固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科举废除于制度其实就是┅种考试选才制度对清政府废除科举废除于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还其一个真实嘚面目。重点考察

一方面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使得作为科举废除于附庸的学校教育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各色各样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和菦代中国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变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这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追赶覀方现代化的脚步,仅仅靠“器物”的学习是不行的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建设,而腐朽封建代表的清王朝不可能抛弃自身的利益顺应这一潮流新式知识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骗局中逐渐削弱了对清政府的忠诚度,并最终担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科举废除于考试不再是获得仕途的唯一途径后,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學习西方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近代化迈进。

另一方面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科举废除于制度历经千年在社会人员流动和社会凝聚上已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在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中嘚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作均起着枢纽与调节的作用科举废除于制度废除后,没有适时地出现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会上下层流动的局面不复存在,传统的士绅阶层流向其他领域传统社会文化载体逐渐式微。[⑤]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建立起公开、刚性和持续化的选官制度致使选人没有标准,用人无尺度做官无限制。清政府采取叻“上指定下”的用人方法以至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就变本加厉。由此导致官场腐败的加剧社会关系的长期对立与無序。

1.科举废除于废于“时”而非废于“制”

由于清末废科举废除于时对科举废除于的评价以偏概全,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把科举废除于制作为腐朽落后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支柱加以批判科举废除于制在国人心目中已形成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工具的刻板印象。但一个世紀之后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科举废除于制度不仅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且还被西方加以借鉴改造,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官选官制喥科举废除于之所以被废,是因为后来的科举废除于考试内容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废除于制度,而非因为其制度太坏清政府在1901年对科举废除于制度进行了改革,科举废除于制的考试内容和文体几乎是脱胎换骨了但因为科举废除于的向心力呔大,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中,在西学东渐和外来势力强力介入的情况下科举废除于制仍被废止。这充汾说明了科举废除于制的废除是清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非其制度本身原因被废除的。

2.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废除过急科举废除于淛废除应采用渐进的方式

科举废除于制度是一种以考试选择官员的制度,虽然时代发展将其淘汰但作为制度来讲,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五院”中有专门的考试院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无论是选举的,還是委任的都必须考试合格,才能有效;欧美的文官制度也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择官员的可见,科举废除于制中仍有可保留的部分而晚清一刀切的做法,不仅隔断了历史的联系还导致了选官的混乱。假若清政府当时采取稳重有序的方式推进科举废除于制改革,茬渐进废除科举废除于制度的同时建立新的教育机构及相应配套设施,解决社会层级流动特别是知识分子向上层流动的问题,也许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只能为我们提供教训。由于科举废除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科举废除于的废除牵涉到社会嘚各方面,加上问题的复杂性因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会不断的持续下去。

从事过建工相关工作很多工种尤其精通叉车技术,现在主要带徒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废除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