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是怎样夺取了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政权的

帖子主题:司马昭为何如此轻易篡夺曹魏政权?
共&22251&个阅读者&
军号:5523530 工分:4483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司马昭为何如此轻易篡夺曹魏政权?
文章提交者:二战骑兵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人们爱用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一个人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说起司马昭,就要提到他的父亲司马懿。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氏的势力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曹叡病危的时候,将他立为太子,托付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他。曹爽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只好不动声色,假装生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他却和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谋划,伺机反扑。公元249年,装病很久的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杀了执政大将军曹爽和许多曹氏家族的人,曹氏政权开始变成了司马氏政权。司马懿在事变后不久,真的一病不起死掉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了丞相后,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曹氏集团的人,司马昭权重势大,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篡权的野心毕露。这时,民间纷纷传说有一条黄龙在宁陵县的井中出现。当时,魏帝曹芳已经被废黜。的孙子,14岁的曹髦即位,司马昭的篡权活动让他非常愤懑,他有感于井中出现黄龙的民间传说,就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诗的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在井中,不能到大海里自由翻腾,泥鳅鳝鱼居然也敢来欺负,在黄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可怜的黄龙啊,我目前的处境与你相同。司马昭很快就知道了曹髦的这首诗。曹髦竟敢借井中的龙发泄不满情绪,这让司马昭十分恼怒。公元260年四月的一天,司马昭带剑上殿,曹髦站起来迎接。文武官员对曹髦说,司马大将军德高望重,应当封为晋公。曹髦听了,低下头不说话。司马昭高声说,我父子兄弟三人,为魏国立下了大功,现在做晋公还不行吗?曹髦只得说,哪里敢不听。接着,司马昭又质问,你写的《潜龙诗》,把我们比做泥鳅鳝鱼,这是什么意思?曹髦不敢回答,司马昭冷笑着走开了。曹髦回到后宫,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召来商议。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早下手跟他拼一场!尚书王经很担忧,说干这样的大事,要十分慎重,走漏了消息,性命就难保了。曹髦便从胸前取出写在黄绸子上的诏书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主意已定,死也不可怕!王沈、王业都很害怕,马上就去报告了司马昭。冲动的曹髦只带着宫中的卫兵数百人,吵吵嚷嚷去捉 拿司马昭。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中护军贾充包围在南殿下。曹髦挥剑拼杀,贾充的部下不敢还手,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果决地说,司马公善待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于是成济持戈上前,刺死了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假借太后名义,列举曹髦罪状无数,把曹髦贬为庶民,以平民的身份安葬了他,想以此把事情掩盖过去。但司马昭终究做贼心虚,怕引起众怒,又把杀害皇帝的罪责都推到凶手身上,定了成济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成济满门抄斩。的孙子曹奂接替了曹髦的皇位。至此,司马昭的篡权活动已基本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司马昭控制曹魏大权后,一心想把魏元帝曹奂赶下台。但时机不成熟,他必须先灭掉蜀国和吴国。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又可以避免蜀、吴两国趁机捣乱,经过仔细考虑。司马昭决定应当先灭蜀国。公元262年春天,司马昭调集18万大军,分三路伐蜀。三路伐蜀大军分别由邓艾、诸葛绪、钟会三员大将率领。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这时蜀国的皇帝是后主刘禅,光知道吃喝玩乐。在世时,他依靠诸葛亮的扶持,诸葛亮死后,他依靠蒋琬的扶持,蒋琬死后,他已经是41岁的中年人了,名义是自己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把大权交给了宦官黄皓,变成了宦官专权。邓艾率魏军打进来的时候,刘禅吓得六神无主,赶忙找大臣商议,有人建议他,他不假思索就接受了。亲自带着蜀汉全国的户口簿、军队的花名册以及金银财宝去向邓艾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司马昭为何如此轻易篡夺曹魏政权?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0735 工分: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10449 工分:312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所以,有明一代,一但出了个无厘头皇帝崇祯,立刻整体崩溃,而不能行伊尹霍光之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67239 工分:6901
左箭头-小图标
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这个在封建王朝统治里,是相当要命的。司马昭不篡位都不行,曹爽和司马一两个都不认,只不过曹爽是个二楞子,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位,智商决定了司马氏会胜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628288 工分:53070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0735 工分: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8楼&魏晋政权的更替正是中国士庶政治结构形成的结果,不懂的话,去搞明白士庶;士庶政治结构,结束了宦官和外戚集团专权的政治弊端,从魏晋开始一直到唐末,再未出现宦官集团11楼&魏晋到唐末没有大的宦臣集团,怕是不对吧,纵观历史,宦官最猖狂就在唐朝。有些人不学无术,连官员选拔制度和机构设置的制度都没分清,另外还将贵族、官僚等混为一谈,还美其名曰自己很厉害。汉代的举孝廉叫做察举制,汉武帝还创造了征辟制: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创立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多为豪门大族所垄断(即现代所说的贵族一类),有“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之说,以后的两晋南北朝都是这种方法选拔人才。直到隋朝建立,因为百余年的战乱,门阀士族实力大不如前,隋文帝才能顺利推行科举制。武则天获胜实际上是关陇贵族的失败,从此中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古代的机构设置,早期没有机构的名称,是用官位来代替机构的。比如,三公九卿,实际上是官位名称。曹丕废丞相名,实行雏形的三省六部制,机构开始代替官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本质上是对相权的一种分解(唐朝初期有好几个丞相)。朱元璋废相,皇帝直管六部。但皇帝又忙不过来,于是设立内阁。清朝更进一步发展了军机处,将皇权彻底归于皇帝一人,也是中国封建体制发展的顶峰。士庶政治、宦官、外戚集团等,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范畴,与官员选拔制度和机构设置制度更不是一回事。对有些人来讲,不懂不是问题,不懂装懂就是问题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131293 工分:415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8楼&魏晋政权的更替正是中国士庶政治结构形成的结果,不懂的话,去搞明白士庶;士庶政治结构,结束了宦官和外戚集团专权的政治弊端,从魏晋开始一直到唐末,再未出现宦官集团魏晋到唐末没有大的宦臣集团,怕是不对吧,纵观历史,宦官最猖狂就在唐朝。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83261 工分:52447
左箭头-小图标
7楼&他篡位简单嘛?没有他的父兄的努力,他行嘛?三代奸臣才能窜一个朝代嘛。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11442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4楼&不学历史,不懂政治。祸根是“九品推官制”,所以后世政权更替频繁,直到千古一帝之一的隋文帝改变了制度才有盛世唐朝。5楼& 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你对政治太了解,让我这个研究古代机构设置几十年的人望尘莫及。一条路走到偏的,你走一百年都是偏的,哈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8716 头衔:龙乌鸦:凡事皆阴谋 工分:14906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魏晋政权的更替正是中国士庶政治结构形成的结果,不懂的话,去搞明白士庶;士庶政治结构,结束了宦官和外戚集团专权的政治弊端,从魏晋开始一直到唐末,再未出现宦官集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43546 工分:49961
左箭头-小图标
他篡位简单嘛?没有他的父兄的努力,他行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83903 工分:29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4楼&不学历史,不懂政治。祸根是“九品推官制”,所以后世政权更替频繁,直到千古一帝之一的隋文帝改变了制度才有盛世唐朝。5楼& 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你对政治太了解,让我这个研究古代机构设置几十年的人望尘莫及。你在研究一百年你也走不出禁锢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0735 工分:18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4楼&不学历史,不懂政治。祸根是“九品推官制”,所以后世政权更替频繁,直到千古一帝之一的隋文帝改变了制度才有盛世唐朝。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你对政治太了解,让我这个研究古代机构设置几十年的人望尘莫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32885 工分:361
左箭头-小图标
3楼&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不学历史,不懂政治。祸根是“九品推官制”,所以后世政权更替频繁,直到千古一帝之一的隋文帝改变了制度才有盛世唐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0735 工分: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两个原因,一是曹魏政权得来的就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不正义,人心并不服,因此凝聚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所取代。二是当时的体制丞相权利非常大,掌握军政大权,皇帝的权利不像宋以后的朝代那样强,一旦丞相出现强权人物,就容易出现篡位的现象。从魏晋开始,汉族政权就始终处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时期,都是相权过大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相权得到一定的制约,皇权得到加强。但唐后期,地方官员权利又过大,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所以宋朝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开始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利,彻底解决了权臣篡位的问题。从宋朝开始,再也没有权臣谋反成功过。但皇权的过渡集中又造成整个官僚体制的保守、僵化和腐败,进而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29127 工分:12079
左箭头-小图标
很正常因为司马昭代表的是当时已经掌权的门阀家族,他们支持着他呗,这不就简单了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5条记录]&分页:
&对司马昭为何如此轻易篡夺曹魏政权?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 & & 正文
西晋司马氏政权兴亡启示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
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但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在朝廷说一不二,为发展势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马氏这样有影响的家族的支持。为拉拢司马懿,他软硬兼施,使司马懿感到恐惧,终于出山,来到曹操身边做官。虽然曹操比司马懿年长20多岁,但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被誉为&非常之器&,其才干不在曹操之下。当这两个强人一见面,矛盾便随之产生了。据说曹操曾做一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三马,指三司马,司马懿、师、昭;槽,曹家也),这让曹操十分不爽,他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关于这个梦,虽然不排除有后人附会之嫌,但曹操见到精明的司马懿之后,在潜意识中产生防范戒备之心也是可能的。
不过在曹操当政之时,司马懿不显山不露水,做事低调,十分谨慎,这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的厉害。司马懿工作勤恳,办事谨慎,尽量迎合曹操,讨曹操欢心。司马懿在以下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第一,办事认真,尽职尽责。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他工作勤勉,夜以继日,甚至连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曹操这才逐渐放心。
第二,曲意迎合,以求好感。
曹操晚年,权势强大,代汉称帝时机日益成熟,可是曹操却坚持不称帝,这表现了曹操顾全大局,具有政治家的胸怀。因为他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其实曹操何尝不想称帝,他只是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司马懿深知曹操的矛盾心理,便有意投其所好,以求好感。
有一年,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建议曹操顺应天命,代汉称帝。曹操一眼看穿了孙权的真实用意,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显然,曹操骂孙权是从维护天下稳定这一大局出发的,而内心极力压抑当皇帝的欲望。
当时正在曹操身旁的司马懿也见到了孙权的信,立即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孙)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舜)、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此话极力投其所好,让曹操高兴。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司马懿却赢得了曹操的好感。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与曹丕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三,献计献策,展示才华。
司马懿是才华横溢之人,但他又很清楚曹操的性格。所以他尽量做到既展示才华,又不过分张扬,更不与曹操发生冲突,点到为止,不温不火。这期间,有三件事他做得很漂亮,司马懿的才华也得以表现。
之一,得陇望蜀,具有战略眼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他随曹操征讨张鲁。&&张鲁原来在益州牧刘焉手下做官,后来被派往汉中驻守。汉中在今陕西南部,是进入四川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张鲁到达汉中后,自以为羽翼丰满,便宣布脱离刘焉,建立了割据政权。
曹操认为,张鲁政权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决定进行征讨。曹军逼近汉中后,张鲁见抵挡不过,便投降了曹操。在张鲁决定向曹操投降的时候,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显然,司马懿是希望曹操乘胜进军,一举夺取益州。按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力量对比,曹操是有可能趁刘备立足未稳拿下益州的。即使打不下来,也可以震慑刘备。但曹操似乎没有勇气继续南下攻占益州。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也很知趣,不再坚持。
&得陇望蜀&似乎指司马懿贪心不知足。但是司马懿的建议立足点高,认为得到汉中后,乘胜进军,以攻为守,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刘备,也可以重创刘备,以保汉中不丢。从这点看,他具有战略眼光。曹操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结果后来汉中得而复失,还损失了一员大将。
之二,兴办军屯,具有经济头脑。
军粮是军队的重要物质基础,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农民流散,土地荒芜,军队粮食奇缺,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于196年实行屯田,把流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管理军队的方式组织生产,屯田当年就大见成效,是为民屯。建安末年,战争减少,司马懿又向曹操提出利用军队屯田的建议。他说:&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且耕且守&就是军屯。曹操采纳了建议,命令军队不打仗时种地,从事生产,&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建议实行军屯是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一大贡献,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之三,利用矛盾,显示军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率军攻魏将曹仁于樊(湖北襄樊市)。关羽引汉水淹樊城,驻扎樊城的于禁七支部队全被淹死,史称&水淹七军&。此时关羽声势大振,威镇中原。曹操担心樊城失守,许昌不稳,想迁都河北,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时为曹操的军司马,他经过认真分析局势后,向曹操建议:&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司马懿的意思是:于禁虽遭水淹,但整个战局没有失败,如果迁都,不仅会造成&示敌以弱&,还会造成民众不安,政权不稳;所以不能迁都。孙权、刘备明和暗不和,应与孙权秘密联合,让孙权在后面牵制关羽,前后夹击,打败关羽,解救樊城之围。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这个建议,派使者去见孙权,魏吴经过密谋达成了联合进攻关羽的计划。在魏吴军队南北夹击下,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兵败被杀。这一仗的胜利,展示了司马懿善于利用矛盾,击破敌人的军事才能。
司马懿的才华和对曹魏政权的贡献使曹操渐渐打消了对他的怀疑,甚至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接近、辅佐曹丕。
曹丕称帝之后,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佩服,他每次向司马懿问计&辄有奇策&。司马懿在抗击诸葛亮北伐、发展经济、兴办屯田等诸多大事上功绩显赫,逐渐成为曹魏朝廷最具影响力的大臣。
司马氏代魏
一场激烈的生死博弈
司马懿取代曹魏的政治野心是何时形成的?
我认为,司马懿取代曹魏之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曹操时期,司马懿不显山不露水,因为曹操的权势在司马懿之上。曹操死后,曹氏父子一代不如一代,这本身就容易使权臣产生非分之想。而司马懿超人的才干,卓越的功绩,也容易被认为有政治野心。虽然你没做什么,但有人已经感觉到了。
《三国志》中有三条材料可以说明。
第一条,前引曹操曾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可能是曹操通过对司马懿的观察,感觉来者不善,心存疑虑,又做了一个&三马同食一槽&的梦,进而产生不祥之兆,故说此话。
第二条,《三国志&魏书&陈矫传》注引《世语》说:(魏明)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懿)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司马懿是朝廷重臣,但能否忠于魏室(社稷)还不太清楚。陈矫见司马懿权势不断增大,对其发展前景有些担心。
第三条,《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载老臣高堂隆临终前口占疏文说:&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高堂隆所说鹰扬之臣也显然系指司马懿。
司马懿萌生取代曹魏之心,是在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魏宗室曹爽共同辅政时期。曹爽是一个既愚蠢又贪心的家伙,他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借机归家&养病&,暗中准备,拉拢党羽,训练军队。到249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掌控了曹魏大权,但是反司马的力量依然很强,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为掌控大权,与反对派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争斗,但不管怎样说,曹魏历史进入了司马氏时代。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将曹魏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过,曹魏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政治舞台的。从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到265年西晋建立,16年中,反抗司马氏专权的事件从未停止过。从外部看,曾爆发过三次以对抗司马氏为目标的淮南之叛:251年王凌之叛;255年毌丘俭之叛;258年诸葛诞之叛。从内部讲,仅皇帝发动的反司马事件就有两次。第一次是254年,小曹芳密谋袭杀司马师;第二次是260年,魏帝曹髦不堪忍受司马昭的专横,向几个大臣诉苦水,历数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并且亲自披挂上阵,企图杀掉司马昭。曹魏势力对抗司马氏无异于以卵击石。结果他们的图谋均被粉碎,曹芳被废,曹髦被杀,曹魏集团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为有效地震慑反对派,司马师还对士人群体实行高压政治,顺者昌,逆者亡,著名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在司马氏的威慑下,分化瓦解,有的投靠了司马氏,有的继续与司马氏持对抗态度,著名士人嵇康竟被司马昭杀掉。
司马懿父子对政敌毫不手软,击败了曹魏集团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到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下台,取代曹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司马氏家族夺取曹魏政权从根本上讲是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比较而言,司马懿是凭借军功登上高位的,在曹魏政权中属于&事功派&;而曹爽集团,是由曹魏宗室及贵戚子弟组成,不务实,尚空谈,可称&浮华派&。事功派的司马懿能够最终取胜,反映了司马氏集团在政治谋略、政治斗争经验方面远远强于曹爽集团。
不过,在这场残酷的政治博弈中,也暴露出司马氏奸诈、残忍的一面。比如他对曹爽集团成员&夷三族&,许多无辜之人也惨遭杀害。受到牵连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连坐处死。为使士人就范,他们软硬兼施,在利益和死亡面前,士人集团分化瓦解,以竹林七贤为例,王戎、山涛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司马氏集团,向秀则步他们后尘,顶着司马氏的嘲讽,违心加入。向秀入仕仅为保全性命,《晋书&向秀传》说:&后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于位。&&&可知他仅挂个做官的空名。同样为保命的还有阮咸、刘伶。他们似乎看透了人生,既不是勇敢地参与政治,又不投靠司马氏,而是崇尚老庄,放达任性。终日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常有惊人之举。
七贤之中,只有嵇康、阮籍敢于站在司马氏的对立面。嵇康性格刚烈,厌恶司马氏篡权的行径,拒绝司马氏的拉拢,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斥责山涛为名实则表示与司马氏绝交。嵇康的不合作态度激怒了司马氏,捏造罪名将嵇康杀掉。而性格软弱的阮籍,在司马氏的高压逼迫下,郁闷而死。嵇、阮死后,闻名遐迩的竹林七贤彻底瓦解,司马氏进一步扫清了取代曹魏的障碍。
&居治忘危&
司马炎丧失大好局面
司马懿及其儿子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挫败政敌的反抗,扫清了障碍,到265年,司马师的儿子司马炎称帝,终于取代了曹魏。
司马炎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发布诏书:表示&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所谓&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
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五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他严禁奢侈,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予以禁止。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司马炎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当众焚烧于殿前。并下令:朝廷内外再有人敢这样做一定以罪论之。
司马炎这样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对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司马炎在位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灭东吴的战争,实现了天下归一,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东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晋是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国统一。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西晋在280年统一中国后,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统一后,迫切需要恢复经济秩序,发展生产,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太康元年,西晋政府颁布了占田、课田和户调的法令。
所谓占田,就是允许农民占有法律上规定的土地。即一个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可以占田30亩;课田是督课种田的意思,也就是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田租和实物。正丁(16至60岁),男子按50亩征收,女子按20亩征收。次丁(13至15岁、61至65岁),男子减半即按25亩征收,女子免课。
课田的田租是每亩缴纳8升,50亩共交租4斛(升、斗、斛都是十进位)。除田租以外,西晋政府还颁布了户调制,即按户征收实物,规定丁男做户主的每年交绢3匹、绵3斤,妇女及次丁男做户主的减半交纳。
对占田制,从积极角度看有促进农民与土地结合的意义,占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对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条件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不过,占田制的问题也很明显,在政府没有保障措施条件下农民占有土地是不平衡的,占田之数有多有少,而课田数字却是固定的,这必然使那些土地较少的农民负担加重。所以,占田制理想化的成分颇多,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根本没能解决。
在占田制的规定中还有官员按照品级占田。当时官分九品,品第一者占田50顷,每品之间,相差5顷,第九品占田10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荫即荫庇,被荫庇者不再向政府交纳租赋。这样一看,贵族官僚和农民在经济上的差别真是一天一地。
晋武帝司马炎在平吴前后,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劳动力缺乏,西晋在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招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继续用优惠政策吸引吴人北上,迁居北方者,免除徭役20年。为增加农业人口,鼓励早婚,下令女子17岁以上不出嫁者,由官府代找配偶。晋武帝还多次下令&省徭务本&,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汲郡太守王宏搞经济有成效,晋武帝予以表彰,提拔为大司农。
在西晋太康年间,由于国家统一,战争减少,加之晋武帝司马炎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则这样描述:&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甚至出现了&天下无穷人&的谚语。这些记载,显然有夸张,但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应是真实的。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本文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