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满入梦草的古树了草念什么

杭报集团主办
A11:文艺大家问
本版主要新闻
技术支持 :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头上长草到底是什么梗?
据说头上长草来源于“颜文字”君的表情包
1997年日本动漫《宠物小精灵》中妙蛙种子头上已经长了草
据说是发源地的日本网友表示看不懂 文 陈淑芝 最近,时间明明从夏末走到了初秋,你可能正等着杭州满城蒸起桂花香呢,却突然被西湖边游人们头上“长”出的小花小草小蘑菇给震惊到了吧。据说,现在景区不流行戴塑料花环了,各位男女老少都忙着戴长草长花的发夹。发夹售价10元3个,有豆芽花儿、树叶子、小花苞、盛开的鲜花,甚至还有红红的樱桃。 从杭州西湖到厦门鼓浪屿,从北京南锣鼓巷到长沙步行街,“头上长草”这一风潮,现已正式在全国各地风靡开来。不过,事物流行总有个源头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头上长草到底是什么梗? 草什么时候开始长上发夹? 去年国内的动漫展上就有 头上长草这个梗,最初应该是来自动漫展。记者参加去年的中国国际动漫节时,就看到过类似的发夹出售。当时觉得有趣,向摊主打听了一下,对方说,小草发夹只是做着玩,“因为很多动漫里把人物的萌属性,设定为头上长草嘛”。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展到现在“长花”“长樱桃”“长蘑菇”。 漫迷“浅浅”说,她也早在一年前的漫展上就看过类似的发夹。不过她没有买小草发夹,而是买了另外一种“带文字的”,与长草不同,这种发夹上面贴了一个箭头,箭头上写着“攻”、“受”、“萝莉”、“腹黑”之类的文字,“当你戴在头上的时候,那个箭头刚好指向你本人,就好像你随身携带了一个弹幕的感觉吧,随时可以告诉别人你的‘属性’是什么。” 这些画头上长草漫画的 是你们做的发夹吗? 作者表示看不懂这时尚 最明显的“长草”例子,应该是在国内微博上拥有大批粉丝的连载漫画。 A 微博博主“伟大的安妮”,绘制了一系列青春漫画《安妮与王小明》,里面的男主人公王小明,会在说出一些萌萌的台词时,头上长出两片叶子,这也恰好符合“小明头上长草,是为萌”这样的段子。《安妮与王小明》的漫画作者陈安妮,推出了“快看漫画”APP,并开了公司。联系上她公司的相关人员,他们笑说头上长草可不是从他们开始的,很多日本漫画都有。 B “暴走漫画”中的王尼玛,他的经典头像就是在夸张的面部表情之上,头顶突然长出了两片草叶。那么,这些头饰是不是来自他呢?暴走漫画方面回应说:“虽然我不清楚为何提出这样的疑问,也不知道王尼玛是不是最初头上长草的人物,但是我觉得会把这个细节融入的设计者们大概都是一样的想法吧。首先‘草’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是‘萌萌哒’,王尼玛游离的眼神,如果没有了这根草,会不会显得比较邪恶?有了草,就会感觉他的人格都不一样了呢,少了很多消极印象呢。现在的女孩子,好像会喜欢萌萌的男生, 喜欢坏坏的越来越少了。另外,‘暴走’的精髓,首先是创意,王尼玛是创意的代表。灵感源于大脑,脑袋好有创意自然要有一些体现的吧。草这样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认为,就是创意的象征,一定要长在脑袋上哒。” C 微博博主“两条毛腿肩上扛”绘制的一系列“头上长草”表情包,这个表情包融入了日本“颜文字”的特征,不过在任何喜怒哀乐的头像上面都长了一根草是其最大特色。“两条毛腿肩上扛”的微博认证是出生于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颜文字系列作者。她的“长草系列表情包”2014年就在粉丝中间流行开来。因为现在这么多人头上长草,最近她被网友疯狂@,不少人以为是她推出的周边产品。她无奈地说自己不懂时尚:“好吧好吧……这几天被疯狂艾特这个,你们要造(即‘知道’):头上长草是智慧的代表!是仙女的化身,是天使在下蛋!”于是,网友们又开始怂恿她赶紧申请专利。 1997年宠物小精灵头上就长了草 来源是日本的“萌”属性? 日本网友也说看不懂 日本动漫看得比较多的漫迷们说,“长草”是一种萌属性,就如同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次文化里“呆毛”的存在。不管从头顶、头侧还是额前冒出来,不管是一根草两根草还是N根草。 漫画迷小素说,日本漫画中,最初头上不长草,而是表达“崩溃”含义的眩晕小圈圈,后来发展为长草。头上长草的形象最早应该出现在1997年推出的《宠物小精灵》中。里面的小智养了个宠物叫妙蛙种子,这是一只有点像蟾蜍或蓝绿色皮肤小恐龙的爬行动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背上有个洋葱状的鳞茎。鳞茎与妙蛙种子有着共生关系,最后这个鳞茎还长出叶子,开出了花。为了表现小智和妙蛙种子的亲密关系,当妙蛙种子出现什么表情、头上的叶子怎么摆动时,小智的头上也会长出相应的植物,并做出和宠物一样的动作和表情。 据介绍,“呆毛”或“阿呆毛”(アホ毛)也是日本动漫人物的特征之一,主要指头上多出的一撮(或多撮)突出翘起的头发,近年来许多动漫人物都是这样头顶呆毛的设定形象。虽然被称为“呆毛”,并不含有“呆”的意味,更多是为了卖萌。在许多作品之中,头上的“呆毛”会随着主人的心情或意志而变形(如翘起、萎缩等)。将“呆毛”表现得活灵活现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萌之英语单词》中的黑威澄,小澄的“呆毛”会随着心情变化成灯泡、拳头、闪电等等形状,是一大看点,非常可爱。“呆毛”的特质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倒下,即使角色倒下了,呆毛也不会倒下。 不过话又说回来,据说作为“流行源头”的日本人民,对于自己是“始作俑者”这件事并不知晓。在日本论坛2ch上,有人贴图称:“据说在中国四川,流行这样的发饰……”,底下跟帖的日本网友有的说“搞不懂”,“有点看不懂”,还有的表示“小孩和年轻妹子戴还好,大、大叔就……”看来,日本的萌文化进化到中国,倒是有了新的创造。 ■多知道一点 为什么这样“卖萌”会流行? 20世纪早期,美国社会兴起一股对儿童的天真可爱的崇拜,儿童世界被视为一个纯洁无瑕的、与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彼时人们正开始对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与工业社会相对的农业社会里的田园风情、朴素的生活方式正如同未经雕琢的儿童世界,于是,取材自民间故事,描绘乡村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和各种可爱的动物与角色的迪士尼动画因迎合了人们的怀旧情感而大受欢迎。 二战后,迪士尼动画进入日本,其中所宣扬的天真纯朴与日本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自然的共鸣。日本将天真视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成熟即是丧失儿童的纯洁、变得复杂的过程。如果说迪士尼文化的可爱是以工业化城市为对立面塑造的,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的日本找到了成年世界作为可爱的对立面,为“萌”文化从儿童世界寻找灵感奠定了基础。 而“萌”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打上了商业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的女学生中,一种模仿幼儿的书写方式开始大肆流行,急需拉动内需的日本商家们相应开发出了各种商品,这成为“萌”文化的滥觞。 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日本人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而商家设计出拟人化的商品则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消费者借此感受到了在一个原子化社会里无法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情感慰藉。同时,感到孤独的人们通过佩戴“萌”的饰物表现自己随和的个性,塑造身份认同,更容易被具有相同爱好的陌生人发现,实现建立友情的目的。 (参考四方田犬彦著《论可爱》等)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牧场上长满牧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