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txt的嘉兴市中医院人力资源资源

中医图书资源2012版 最新版合集 101册
在手机上看
中医图书资源101本合集,为研究中医的专家和学生必备,为中医事业而奋斗吧!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图书资源目录 [柏仲英眼科医案] 作者.柏超然 2.5MB [北京市老中医医案选编] 作者.佚名 13.2MB [痹证论] 作者.李志铭 5.8MB[痹症治验] 作者.娄多峰 2.8MB [藏府药式补正] 作者.张山雷 3.9MB [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一集] 作者.佚名 3.9MB [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二集] 作者.佚名 4.9MB [程门雪医案] 作者.佚名 3.6MB [赤水玄珠全集] 作者.(明)孙一奎 32.7MB [崔文彬临证所得] 作者.崔东祥 3.9MB [血证论评释] 作者.裴正学 21.2MB [妇科冰鉴] 作者.柴德华 1.8MB [妇科临床撷英] 作者.洪文旭 4.1MB [妇科玉尺] 作者.(清)沉金鳌 2.8MB [妇科证治心法] 作者.程绍恩 4.3MB [妇科中医治疗学] 作者.袁家麟 6.3MB [何鸿舫医案] 作者.(清)何长治 1.8MB [郭贞卿医论集] 作者.杜英杰 4.1MB [古医案奇观] 作者.刘燕钧 1.2MB [各家女科述评] 作者.何子淮 3.2MB [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作者.王发渭 3.6MB [何任医学经验集] 作者.何任 14.7MB [何嗣宗医案] 作者.(清)何炫 897.4KB [河北中医验案选] 作者.佚名 4.2MB [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 作者.彭静山 1.5MB [华夏中医古方偏方集] 作者.雷明 7.8MB [华占福妇科医论医案医方集] 作者.李应寿 3.7MB [黄寿人医镜] 作者.佚名 3.6MB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作者.刘柄凡 9.7MB [黄德临证秘验良方选] 作者.黄德 5.2MB [鸡峰普济方] 作者.佚名 12.4MB [金匮要略教程] 作者.乔模 7.9MB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作者.陈明 11.2MB [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 作者.佚名 2.7MB [洁庐医学丛谈] 作者.杨莹洁 4.2MB [江西省中医验方秘方集第一集] 作者.佚名 765KB [江西省中医验方秘方集第二集] 作者.佚名 1.3MB [江西省中医验方秘方集第三集] 作者.佚名 1.1MB [金子久专辑] 作者.佚名 3.4MB [锦方选集草药部] 作者.佚名 2.7MB [锦方选集第一册] 作者.佚名 5.2MB [锦方选集第二册] 作者.佚名 6.5MB [锦方选集第三册] 作者.佚名 3.4MB [经典验方集] 作者.佚名 3.8MB [经方临证集要] 作者.张有俊 7MB [近代名方荟萃] 作者.朱光宗 5.2MB [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 作者.周耀辉 4.1MB [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作者.鲁兆麟 4.4MB [经方新识新用] 作者.金东明 6.2MB [经方应用] 作者.王琦 8.1MB [经方应用与研究] 作者.姜春华 7.3MB [李东垣医方精要] 作者.康锁彬 7.5MB [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 作者.范爱平 4.1MB [临症初探] 作者.尚尔寿 2.8MB [临证心得] 作者.朱卓夫 1.6MB [临证实践] 作者.李凤林 3.1MB [临证偶拾] 作者.张羹梅 1.6MB [临诊一得录] 作者.凌云鹏 6MB [林虑方集] 作者.杨永生 2.2MB [临症心得选] 作者.赵 2.9MB [灵兰要览] 作者.(明)王肯堂 1.1MB [灵枢经] 作者.谭一松 7.2MB [岭南卫生方] 作者.(元)释继洪 3.6MB [刘纯医学全集] 作者.(明)刘纯 18.2MB [刘奉五妇科经验] 作者.佚名 5.7MB [刘惠民医案] 作者.刘振芝 6.5MB [刘星元临证集] 作者.佚名 3MB [刘云山儿科秘录] 作者.何金梅 2.2MB [柳宝治医案] 作者.张耀卿 3.3MB [柳选四家医案选评] 作者.叶国芝 2.8MB [六因条辨] 作者.(清)陆子贤 1.7MB [陆观虎医案] 作者.纪民裕 8.6MB [罗氏会约医镜] 作者.(清)罗国纲 12.1MB [骆安邦论医集] 作者.骆安邦 3.9MB [孟河费氏医案] 作者.费伯雄 1.9MB [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作者.吴中泰 5.8MB [秘传伤科方书] 作者.汤耿民 4.4MB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作者.(明)戴元礼 2.9MB [名中医验方集成] 作者.吴平凡 15.3MB[明医指掌(订补本)] 作者.(明)皇甫中 5MB[内经妇科辑文集义] 作者.哈孝贤 2.7MB [内科辨病与辨证] 作者.卢芳 6.8MB [内科疾病名家验案评析续集] 作者.田元祥 16.7MB [男女百病验方] 作者.张宗芳 5MB [内外伤辨] 作者.李杲 759.8KB [内伤证治] 作者.徐应昌 2.8MB [内科证治] 作者.王其飞 5.9MB [内科脏腑证治述要] 作者.陈忠仁 4MB [南病别鉴] 作者.(清)叶天士 1.6MB [南郑医案选] 作者.佚名 2.7MB [难经] 作者.孙桐 1.7MB [难症萃方] 作者.乔玉川 3.5MB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 作者.迟华基 6.4MB [女科百问] 作者.(宋)齐仲甫 4.7MB [女科辑要:胎产心法] 作者.(清)沉尧封 7MB [女科经微] 作者.卢国治 2.4MB [女科临证集要] 作者.刘长天 4.2MB [女科临证经验集要] 作者.贺升效 2.9MB [女科秘诀大全] 作者.(清)陈莲舫 3.9MB [女科一知集] 作者.何时希 2.4MB [女科证治歌括] 作者.丛春雨 4.4MB [女科综要] 作者.郑守谦 1.7MB [潘澄濂医论集] 作者.潘澄濂 3.6MB [潘春林医案] 作者.佚名 2.3MB[脾胃论集要] 作者.(金)李杲 4.4MB[蒲园医案] 作者.赖良蒲 2.7MB[普及中医的陈修园] 作者.陈瑞春 1.8MB[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作者.黄寿南 468.9KB[妙药千方] 作者.李英红 7.3MB[民间秘诀] 作者.韦炳智 2.4MB[名方治疗疑难疾病] 作者.乔模 5.8MB[七十名中医临证特效方] 作者.胡翰文 5.2MB[民族民间药物治疗内科病证] 作者.龚继民 4.2MB[奇病奇方] 作者.张谨墉 3.1MB[奇难病精华] 作者.韩丽华 10.6MB[奇效方歌千首] 作者.王绍增 11.4MB[奇症汇] 作者.(清)沉源 7.3MB[千古名方精华] 作者.畅达 3.2MB[清太医院配方] 作者.佚名 3.6MB[钱乙医方精要] 作者.康锁彬 6MB[钱伯煊妇科医案] 作者.佚名 2.2MB[谦益斋外科医案(上)] 作者.高锦庭 913.5KB[谦益斋外科医案(下)] 作者.高锦庭 727KB[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上)] 作者.(清)何世仁 2.2MB[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下)] 作者.(清)何世仁 2.2MB[清太医院秘录:医方配方] 作者.陶冶 3.7MB[冉雪峰医案] 作者.冉雪峰 1.2MB[任继学经验集] 作者.任继学 5.8MB[日本汉医名方选] 作者.王庆国 6.7MB[任继然临床经验录] 作者.佚名 2.3MB[泉城名中医经验选粹] 作者.王天锡 6.9MB[如何根治哮喘] 作者.姚香雄 2.3MB [儒门事亲校注] 作者.(金)张从正 11.2MB [三十种病治验灵] 作者.王智贤 4.5MB[日本历代名医秘方] 作者.刘国正 2.6MB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作者.韦挥德 10.8MB [痧喉正义] 作者.(清)张振] 1MB[陕西中医验方选编(修订本)] 作者.佚名 4.5MB [伤寒论语释] 作者.李克绍 5.7MB[伤寒论证识] 作者.裴慎 6.7MB [伤寒名方解析] 作者.张建智 1.6MB[伤寒温疫条辨] 作者.(清)杨璇 6.3MB [伤寒要旨药方考注] 作者.(南宋)李柽 3.8MB [伤寒知要] 作者.万友生 4.7MB [伤科补要] 作者.钱秀昌 3.8MB [伤科方药汇粹] 作者.杨德仁 14.8MB [神州秘方] 作者.佚名 3.1MB [审视瑶函] 作者.(清)傅仁宇 4MB [伤科锦方汇编] 作者.佚名 7.5MB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作者.佚名 10.7MB [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 作者.宋乃光 15.3MB [慎斋遗书] 作者.(明)周子干 4MB [肾病证治概要] 作者.程昭寰 5.7MB [肾病诊治实用秘要] 作者.李明道 17.7MB [肾与膀胱证治经验] 作者.徐嵩年 3.5MB [施慧治疗男女不育症专集] 作者.施慧 3.1MB [施启谟医案] 作者.佚名 3.2MB [十药神书注解] 作者.赵正山 595.1KB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作者.祝谌予 5.5MB [十万金方
中医图书资源2012版 最新版合集 101册
下载帮助网侠软件站软件均来自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点击网站底部在线QQ进行联系。
1.网侠软件站所有软件和游戏都经过严格安装检测,保证不会有任何病毒木马等信息,请大家放心使用;
2.大家在安装软件的时候注意每个步骤,注意包含安装插件信息,推荐使用下载本站软件以获取最佳的下载速度。
3.如果您觉得网侠还不错, 以便下一次的访问.
4.网侠QQ群:应用软件交流群: 手机游戏交流:中医偏方txt免费下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医偏方txt免费下载
上传于||暂无简介
你可能喜欢xiaoqd2007
谢谢你,可是很多所谓的PDF文件只不过是扫描的,根本不是真正的PDF文件。
xiaoqd2007
谢谢你,可是没多大用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在电驴上搜一下吧,我都在那上面下的。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电子版,可以下载,找一下吧。
你的症状有肾虚的表现,更有脾肺气虚的症状,单纯补肾又无法确定阴阳,还是补中健脾为主补肾为辅较稳妥。
看看这个专门上传PDF电子书的博客吧
专门上传制作比较经典的PDF格式的电子书,有销售管理类的;有励志方面的;有性格分析类的;有心理学方面的;有恋爱技...
我去给你搜搜,有的话我再回来。找到了!给个邮箱吧。
大家还关注自学中医入门必读.txt 全集全本全文下载(医学txt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txt 全集全本全文下载(医学txt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想自学中医,从哪里开始?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 09:41
我想学中医,大概是肌肉,经络,穴位,有关。还有中医的入门。从哪里学起,先看什么书?
提问者: yyyxyh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第一种方法,从经典开始。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兴市中医院人力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