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巜自嘲译的巜煤的故事》讲了个什么事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则)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则)
有一天,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一抽一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一团一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 &蹂一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童年故事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一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小彼得》译者:鲁迅还是许广平?
[摘要]《小彼得》的翻译与出版,见证了鲁迅与许广平的师生情、爱情与亲情。许霞不是许遐,这是鲁迅的本意。 《煤的故事》封面。许遐翻译,书名《煤的故事》,1940年5月译文出版社刊行,五洲书报社总经售。小三十二开本,灰白色厚道林纸封面,上印书名与译者,下印出版社,素简至极。看内文,原来是匈牙利女作家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的童话小说《小彼得的朋友们讲的故事》,上海春潮书局1929年出过中译本,书名《小彼得》,译者却是许霞。许遐是鲁迅的笔名,只用于发表三篇译作《我的文学修养》(高尔基作)、《鼻子》(果戈里作)、《饥馑》(萨尔蒂珂夫作),及《鼻子》与《饥馑》的两篇译者附记,1934年前一篇译文刊于《文学》月刊,后两篇与译者附记刊于《译文》月刊。同年11月,鲁迅以译者许遐的名义给读者吕蓬尊回信,就其指出《鼻子》的两条翻译问题给予答复。除此之外,这个笔名别无他用。许广平在《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一文中说:“许遐这个名字,是因为我的小名与遐同音而取的。有时翻译上避免同一名字出现太多,就拿来借用,如《译文》第一卷第一期的《鼻子》,第二期的《饥馑》都是。”许广平所说的小名,就是她的本名许霞,也曾用于发表她的译作。1928年许霞译藏原惟人的《访革命后的托尔斯太故乡记》,与鲁迅译的三篇关于托尔斯太的文章,同载《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期“莱夫·N·托尔斯太诞生百年纪念增刊”。1933年许广平将鲁迅用日文撰写的《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译成中文,收入《南腔北调集》,文末特地注明“许霞译自《改造》四月特辑,更由作者校定。”由此可见,许霞是许广平,许遐是鲁迅,两人的笔名分得清清楚楚。曾见李允经《鲁迅笔名索解》和高信《鲁迅笔名探索》两书,将许霞与许遐两个笔名都归于鲁迅名下,不妥。许霞与许遐混淆,由来已久。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小彼得》初版本,封面译者署名“许霞”。1939年上海联华书局再版时,封面署“广平译”,版权页也标明“翻译人:许广平”,扉页却写“许遐译”。1940年译文出版社《煤的故事》更是把“许遐”作为译者印上了封面和书脊,扉页与版权页的译者则署名“许广平”。许遐这个鲁迅的专用笔名,在他离世数年以后,两次出现在许广平译著的翻印本上,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呢?这就牵出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小彼得》的译者到底是许广平,还是鲁迅?想要厘清这个谜团,得从鲁迅教许广平学日文说起。1927年12月至1929年4月,许广平跟从鲁迅学日文,前后一年零五个月。学日文的起因是鲁迅认为许广平“有一个吃亏之处是不能看别国书,我想较为便利的是学日本文。”于是他自编讲义,每天授课,由浅入深,由繁至简,教了一个月二十七课的词语文法后,就选了一本浅明的谈艺术的日文书《尼罗河之草》作课本。后来换了神永文三译的《马克思读本》,术语和句子较为艰深。第三个课本就是日文版《小彼得》。鲁迅说,“这连贯的童话六篇,原是日本林房雄的译本(一九二七年东京晓星阁出版),我选给译者,作为学习日文之用的。逐次学过,就顺手译出,结果是成了这一部中文的书。”虽是一部童话故事,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翻译。“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不久便选读童话,我以为不能算不对,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所以,鲁迅不得不亲自动手校改,有时甚至重译。日在日记中写,“夜校译《小彼得》毕。”9月15日作《〈小彼得〉译本序》时也说:“我当校改之际,就大加改译了一通,比较地近于流畅了。——— 这也就是说,倘因此而生出不妥之处来,也已经是校改者的责任。”鲁迅的自述,与许广平的说法能够对应起来:“后来教到《小彼得》,在批阅我试译的稿件之后,更示范地亲自译出一遍,这就是现在收入《鲁迅全集》里的译本了。”她在《关于鲁迅的生活·青年人与鲁迅》中说得更明白:“《小彼得》那本书,原来是他拿来教我学日文的,每天学过就叫我试试翻译。意思是懂了,就总是翻不妥当,改而又改,因为还是他的心血多,已经是他的译品了。在试译的时候,他也说:‘开手就让你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而且这小小的一部书,如果懂得原文的拿来比较一下,就晓得他是怎样地费了力气,他一面译一面老是说:‘唉,这本书实在不容易翻。’也可以见得,就是这样小小的一本童话,他也一样的认真,绝没有骗骗孩子的心思。所以现在就收在全集里。”在许广平看来,《小彼得》实际上已经是鲁迅的译作,所以鲁迅去世后,她就把这本书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译文集》、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的《鲁迅译文全集》也循例收编。其实,这种做法与鲁迅的初衷是相悖的。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小彼得》初版封面署“许霞译”,表明了鲁迅的态度,书是许广平的劳动成果。1932年4月他自编《鲁迅译著书目》时,又明确地将《小彼得》划到自己的译著之外,与柔石译《浮士德与城》、梅川译《红笑》、韦丛芜译《穷人》等同列“所校订者”,曰:“《小彼得》(匈牙利H·至尔·妙伦作童话,许霞译。朝华社印行,今绝版。)”鲁迅自己翻译的四本外国童话作品,在其生前多次重印,《爱罗先珂童话集》发行了九版,《桃色的云》发行了六版,《小约翰》与《表》则分别发行了四版,而署名许霞翻译的《小彼得》只发行了一版。这固然与当局的禁令有关(鲁迅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文中提到“因为至尔·妙伦(H .Zur Mühlen)所作的童话的译本也已被禁止,所以只好竭力称赞春天。”),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它不是鲁迅的译作,不为读者认知。上海春潮书局是张友松为首的三个青年新组建的小出版社,资本极其有限。鲁迅将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与许广平翻译的《小彼得》交给他们出版,并作序言,有提携后学的意思。《二月》装帧交陶元庆设计,鲁迅亲自操刀设计了《小彼得》封面,为顺利出版,他甚至自掏腰包垫付了两本书的纸钱。1929年11月,漂亮的三十六开道林纸本《小彼得》问世了。这是许广平的第一本书,是鲁迅送给爱人的礼物,或者,更像是某种纪念。遗憾的是,《小彼得》的出版,对许广平进修日文并非意味着再接再厉,而是到此而止。“学了《小彼得》之后,我因一面料理家务,一面协助他出版工作,同时不久有了孩子的牵累,就很可惜地停止了学习。”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看到鲁迅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连睡眠也顾不上,在一九二九年三月五日的日记里就写着‘通夜校奔流稿。’似这等情况,我何忍加重他的负担!”生活的负累不允许她继续学习,主观上她也存在排斥心理,不愿意学。她并不理解,鲁迅教她日语含着一层深意,希望爱人将来能看得懂日文,一旦他去世,不必到社会工作,租个亭子间住着读书度日。鲁迅后来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学日文并不那么容易。1934年,当陶亢德向他请教学日语的方法时,他答复:“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然而欧洲有大作品。先生何不将豫备学日文的力气,学一种西文呢?”不久,又在给唐弢的回信中建议:“我想,你还是划出三四年工夫来(并且不要间断),先学日本文,其间也带学一点俄文。”1936年他在致曹白信中再次强调:“日文虽名词与中国大略相同,但要深通无误,仍非三四年不可。”这些经验,岂不都是从亲身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小彼得》的翻译与出版,见证了鲁迅与许广平的师生情、爱情与亲情。许霞不是许遐,这是鲁迅的本意,该把署名许霞翻译的《小彼得》与《访革命后的托尔斯太故乡记》移出《鲁迅全集》。许遐就是许霞,那是许广平心中美好的幻影,再版的《小彼得》、翻印的《煤的故事》,许霞写成许遐,或是冥冥天意,真的成就了她与鲁迅难舍难分的牵绊。(文/刘波 媒体人,山东威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的巜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