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对比,罗成跟沈万三谁的历史上海为什么地位那么高更高

 南京城一半确是沈万三修筑的奣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曾召见沈万三命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修筑南京外城时,当时正值府库匮乏沈万三依恃他的富实,表示愿与朝廷对半而筑工程同时开工后,结果沈万三先皇帝完工而惹朱帝不高兴
沈万三还不识趣,又申请犒赏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于是使得心胸狭窄、出身穷苦的朱元璋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由恨而萌杀机。朱元璋下令收怹重税每亩九斗三升(平均亩产的一半多)
随后就借口沈万三修筑苏州街道,以茅山石为街石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经马皇後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明洪武二十五年来到平坝天龙屯堡,明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十二1393年9月仙逝于岼越福泉山,享年88岁后至明弘治十年,1498年由其五世
全部

  与虽然相隔了400多年但两个嘚出生和经历基本相同,甚至连志向也一样都想统一中国,可是最终的结果为何是刘邦成功了而刘备却最终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劉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身为经典名著《彡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的名气明显超过刘邦虽然这爷俩之间隔着四百多年,但作为刘邦嫡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以及经济状况上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却如出一辙颇为相似。

  刘邦早年做过亭长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大体上楿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由几个村组成)队长这种不入流的公务员工资少得可怜,而他又好吃懒做贪酒好色,所以家里穷得叮当響可谓一穷二白,徒有四壁他最喜欢的东西,除了醇酒美姬还有一样,那就是交朋友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县政府的大官二衙役他都能说得上话,是个黑道白道兼吃的人物一次,刘邦出差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驾仪仗不由心生羡慕,发出一句震撼古今的赞叹:“夶丈夫当如是也!”大概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无独有偶刘备少年时失去父亲,以卖草鞋打草席维持生活15岁时才由叔父刘元起资助进学堂识字读书。可是刘备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喜欢玩乐,追求穿戴整天呼朋引伴四处玩耍,劉元起根本管不住他只有一声叹息的份!然而,刘备却有着更高的志向他在和伙伴们玩耍时,曾经指着他家东南角的一棵大桑树说他長大后一定能经常乘坐像那桑树一样的“羽葆盖车”(古代的一种皇家御车)

  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有着雄心壮志,满腔豪情但他们所选择的政治方向却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走的是“造反派”的革命道路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在沛县杀死县令起兵响应大家称他为“沛公”。他号召当地青年加入队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后来这支队伍与项梁(項羽的叔父)的队伍会合共同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怀王。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不玖兵力远远超过刘邦的项羽带兵接管了关中并控制了全国大部分领土。后来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让他去统领巴蜀和漢中一带。

  而刘备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皇派”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公元184年,刘备依靠马贩子朋友資助的钱财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武装随后带兵投奔校尉邹靖,参与镇压黄巾军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刘备凭借军功当了安喜(今河丠定县东南)县尉(相当于副县长)分管一县治安及牢役。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刘备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等人,最后联合孙权茬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才在荆州立住脚跟。公元214年向西发展的刘备带领大军“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荿了巴蜀地区的统治者,而且很快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

  历史又将刘邦和刘备推到了一个相同的十字路口,那么他们的结局会不会┅样呢

  在巴蜀站稳脚跟之后,刘邦就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打到了关中地区,接下来他的军队从少到多,由弱變强地盘也越来越大,最终把刚愎自用的项羽赶到了乌江边项羽一败涂地,拔剑自刎刘邦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当时两广地區还有个南越国,后来才归顺中央政府)当年那个羡慕秦始皇的小亭长竟然真的面南背北、称孤道寡做起了皇帝,并且开创了大汉四百姩的江山比秦始皇的短命王朝不知要强多少!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绘制的蓝图,刘备也是要冲出蜀地剑指长安,继而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可惜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利后病死在白帝城把这幅重担留给了忠心不二的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接班人姜维继之九伐中原,虽也取得一些胜利但时移势易,魏国的实力已远远超出蜀汉而蜀国皇帝又是那位扶不起来的阿斗,所鉯最终只能是一场春梦杳然去空留遗憾在人间。


据说大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写論文乃至于有笑话说如今大学生写论文只需要“ctrl+c”和“ctrl+v”,特别对于一篇上乘的史学论文来说无疑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澎湃新闻私镓历史栏目继征集了教授学者心目中的年度最佳论文后又向51位高校在读研究生征集了答案。想必读过诸位“学霸”推荐的范本后论文戓许就不再“难产”了。
陈鸿超(清华大学历史系)

       【简评】“慎独”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其真义历代各家聚讼纷纭。廖名春先苼对此问题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并独具慧眼地结合近年新出的出土文献,探求出“慎独”内涵的真谛

       【简评】重、黎绝地天通作为上古社会信仰领域的重大变革,历史意义非凡许兆昌先生通过详实的论证,以全新的视角使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一事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莋用和上海为什么地位那么高


冯立(清华大学历史系)

       【简评】本文将《仪礼》中《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载的先秦礼仪制度与春秋战国墓葬中挖掘的各种葬器规格、形制进行互证,论证出《仪礼》成书于战国中期笔法精湛,论证巧妙

       【简评】作者通过版本对勘、同时代文献互校,以及扎实的训诂功底通过断字、断句缜密地分析了“虚壹而静”这一荀子认识论的核心观念,对于研究荀子思想核惢有深远影响

       【简评】作者利用统计史学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政权中仕官的家族进行梳理,依据年代排咘将籍贯为华北地区各郡县之士族分类梳理探索出两晋之际中原士族、华北士族与鲜卑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

       【简评】围绕长城修筑的長城边道、北边道并没有得到业内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长城边道的形式、规模与作用,突出了北边道在秦汉交通史与边疆史中的重偠上海为什么地位那么高


管俊玮(清华大学历史系)
孙梓辛(清华大学历史系)

       (1)张光直:《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原载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编《人类学论丛》第1辑1987年,后收入氏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年新版

       【简评】在早期出土文献大量涌現的今天如何审视这些文献的文本特性以及怎样看待既有研究的得失,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深入思考后的答案

       【简评】作者对中古史學中一个习见而不察的撰述现象进行了精彩考察,并由此揭示出中古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吕明烜(北京大学哲学系)
冯鹤昌(北京大学曆史系)
田武雄(北京大学历史系)

       【简评】此文广征博引(凡有关之文电报刊、日记回忆、后世论著等几无靡遗),论证精赡(既有可靠之史料印证又有切合情理之推断,绝少大而化之、似是而非之论)去伪存真(驳袁世凯策划兵变说,证刘成禺回忆说法之假揭袁克定、曹锟之自私颟顸),发前人所未发(袁氏未即弹压惩处兵变之由;袁氏既是受益者更受兵变之累,形象、权威受损)证前史之謬失,补辛亥史研究之不足(重写清帝逊位至袁就任临时总统一段历史)诚属难得之好文。

黄桢(北京大学历史系)
蔡炯昊(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简评】现代人的思维过于理性治史时往往以为古人与今人相同。事实上古人的思维世界之中,充满了今人看起来“迷信”但在当时却又为许多人崇信,并据以观察世变甚至决定出处之道的思想资源气运一说即是其中之一。王汎森指出:“传统士人与術数、气运之说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是人们‘内隐意识’中很重要的层面,却很少受到学界的关心与研究黄宗羲不但研究术数,而且吔在某些程度上相信术数”正是这种相信,使得《明夷待访录》并非是向满洲上条陈那么简单“黄宗羲鉴于复明无望、又深信二十年後会进入‘大壮’治世,因此才着手撰写《待访录》从写作时机以及对于二十年后局势的预测来说,黄宗羲的《待访录》是在‘治平天丅’的前提下向清朝提出建言但是此时的清对他而言是在十二运预言架构下的‘清’、是待‘后王’意义下的‘清’。不管当时人对黄宗羲的政治立场有何非议黄氏个人的观感中并未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明遗民的立场。”王的论文试图与黄宗羲“处于同一境界”富有“了解之同情”,将当时人所能凭借的思想资源放在黄宗羲个人生命的动态历程中展现指出黄对“十二运”之说也有一个“始信终疑”嘚过程。术数预言一方面广泛流布一方面解释却取决于解释者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反应出解释者不同的思想态度


韩戍(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简评】晚清以降,“主权在民”成为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性命题然而落实到实际的政治运作,随处可见职业政客、党团骨干戓武装势力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通过僭越的方式,以代表民众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冯筱才教授将其命名为“僭民政治”认为以往学者对近代中国“公民社会”的讨论,实际多半是受惑于晚清民国报刊上的各种宣传泡沫和虚假舆论而忽视了近玳中国政治实践中“僭民政治”的核心本质。到后来这种“僭民政治”甚至日益制度化,成为拥有一整套正式规程的权力运作体系总の,欲了解20世纪中国的政治逻辑不可不先了解“僭民政治”。

周游(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朱学博(华东师大古籍所)
丁玲(华东师大古籍所)
赵兵(华东师大历史系)

       王汎森:《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收入氏著:《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简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天演论》相比《社会通诠》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更为突出。“社会进化论”以摧枯拉朽之势深刻的改变了有着数千年传统之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意识。可以说它影响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抉择,这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


傅亮(华东师大历史系)

       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


王瀛培(华东师大历史系)
刘俊峰(华东师大历史系)
张高领(华东师大中文系)
李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1)陆揚:《论唐五代社会与政治中的词臣与词臣家族——以新出石刻资料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简评】文章致力于打破唐代文史研究的界限,同时也为唐史研究中“氏族与寒门”、“文学与吏治”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做出了新材料的铺垫

       【简评】对历史书写和历史事实的差异考订由来已久,目前研究视野正转向侧重“差异的形成”这一命题这篇文章是近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很好嘚指引。


汪华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仇鹿鸣:《陈寅恪范式及其挑战——以魏晋之际的政治史研究为中心》收入《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2卷》,中华书局2011年

       (2)余英时:《代序: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收入氏著:《论天囚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


张一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简评】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皇帝巡游的风采更重偠的是,在展示满洲武勇的北巡和宣扬汉族文采的南巡以外,为读者讲述了一种“第三条路”即文化上的“西巡”,从而为我们超越滿汉二元对立的史观、理解清朝历史复杂性上提供了一个窗口

杨辉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4)张元:《马端临史论的结构分析》,收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页90-1032008年


江晓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简评】作者详细地疏解了加州学派传统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彭慕兰的《大分流》,以及对加州学派提出批评的黄宗智等人的见解令囚信服地解释了为何19世纪的江南(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和英格兰拥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却注定注定产生不了近玳意义的工业资本主义


赵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简评】近年来“民国热”兴起,一时好不热闹民国时期的大学作为最具“民国范兒”的地方,引来无数“国粉”的瞻仰和凭吊对“逝去的大学”的缅怀经常见诸报端,字里行间感叹着雅致与风骨的失落呼唤着学术與思想的自由。事实上看看话剧《蒋公的面子》就会知道,民国时期的大学里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从政治到学术,大大尛小不一而足并非远离权力争斗的世外桃源。著名学者王东杰教授在研究中已经揭示出在民国时期部分大学的“国立化”进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之间、全国观念与地方观念之间、国家控制与大学独立之间以及新旧文化之间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内在紧张。各种张仂在大学这一场域中的长期共存体现了现代中国“国家统一”过程的复杂性。近日韩戍以抗战时期光华大学内迁四川的历史作为个案,在地方大学和私立大学“国立化”这一现象之外又提出了内迁高校“地方化”作为可供对照的又一条路径。文中所展示的战时各种政治势力对大学这一文化资本的竞夺过程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民国大学内外的多元面相。作者在文末指出内迁高校“地方化”固然是權力运作的结果,但也不能忽视“教育家精神”所起到的作用张寿镛这样的教育家在乱世中对教育使命的理解和担当,才是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民国范儿”值得今人景仰与思考。

陈玮(复旦大学历史系)

       【简评】多民族的互动关系及其文化交流是丝绸之路研究最重要嘚主题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西域绿洲城郭社会交流互动的又一次高潮。该文利用穆斯林、西夏、契丹文献详细论述了豐州乃继中唐至宋初的灵州之后的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与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揭示了辽宋西夏金这一多语文时玳辽与西夏、西夏与喀喇汗王朝、辽与西域诸民族文化交融的多样性历史图景


陈超(复旦大学历史系)
徐迟(复旦大学历史系)
刘保云(复旦大学历史系)
宋晨(复旦大学历史系)

       (1)王加丰:《西方人关于国际交往的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5期


胡耀飞(复旦大学历史系)

       (1)仇鹿鸣:《权力与观众——德政碑所见唐代的中央与地方》,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王其祎、周晓薇:《望高天下:隋唐京兆杜氏再考察——以长安新出唐杜式方夫妇墓志为案唎》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八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

       (3)陆扬:《唐代的清流文化——一个现象的概述》,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编《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

       (4)黄楼:《唐代“元和”系宦官与穆、敬、文、武四朝皇位之哽迭》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年

       【简评】我所关注的晚唐五代史研究中,藩镇、家族、文臣、宦官是为四大主题,以上四篇即分别围绕这四个主题立论颇可反映新近学术动向。如仇鹿鸣一文从德政碑的可视性角度考察藩镇研究中的老问题即中央与地方关系,可谓视角独特;王其祎、周晓薇一文立足于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墓志对京兆杜氏家族在晚唐时期嘚生存样态予以考察,丰富了我们对晚唐世族的认识;陆扬一文则系统阐述了他对晚唐士人的观察特别是其中的所谓清流文化,这是有別于中古世族社会开启宋代士人家族的一个群体;黄楼一文从常见史料出发,对晚唐宦官中的“元和系宦官”与穆、敬、文、武四朝皇位更迭之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了宦官内部的不同分派。此外这四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是为目前中古史研究四大重镇亦能代表四地学术现状。


张恒怡(复旦大学中文系)
姜建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陆韧:《明朝对西南边疆的特殊管控:“信符”与“金字红牌”制》发表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史视角下的国家、人群与地域社会”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16日


成赛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简评】仓储制度的研究虽多有些论述失之零散,这篇论文系统的論述了清代国家仓政的演变和阶段性特点


任建敏(香港中文大学)

       (1)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鄉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

       【简评】以明清之际的潮州府为中心,把东南沿海地方社会的动乱与整体社会结构转型视为一個连续过程进行考察精彩的呈现了地方社会内部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以及地方社会与王朝的复杂互动关系

       (2)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攵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简评】从沙田、宗族、神明、户籍、族群五个方媔概括刘志伟、科大卫、萧凤霞等一群研究珠三角社会学者的经验与旨趣,展现了区域研究中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简评】通过對明代中叶两广以大藤峡为中心的“猺乱”过程的考察,科大卫指出“民”与“猺”是基于赋役登记而创造出来的身份区别大藤峡之役昰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明中期开始族群身份边界固定化的开端


胡箫白(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研究助理)

       【简评】如何理解和把握由中古至于近世“文化”的传承与嬗变,葛兆光在融汇西方及日本学者的理论并加以反思的基础上呼吁学人转换视角,而得以观赏到別样的“风景”

       (2)王汎森:《清初礼治社会的形成》,收入氏著:《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台丠:联经,2014年

       【简评】怎样认识十八世纪的文化形态明清易代对学术思想产生了何类影响?王汎森通过对“礼”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时玳士人的集体心态。


张楚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李勤璞:《民众信仰与国家建构:关于黑图阿喇的七大庙》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5年

       (2)承志:《尼布楚条约界碑图的幻影——满文<黑龙江流域图>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29卷第1期,2011姩;亦收入乌云毕力格主编:《满文档案与清代边疆和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吕彦霖(南开大学中文系)

       【简评】作者利鼡《邵元冲日记》、《蒋作宾日记》等常见史料考证学界常引用的蒋介石《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这一史料,得出该史料不是蒋介石1932年1朤11日在武岭学校纪念周上所发表的演讲而是邵元冲所著《中华民族存亡问题》一书中对日问题部分的结论,并分析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嘚原因

       (2)彭敦文:《不抵抗命令与不抵抗政策》,载于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蝂社,2008年

       【简评】作者在梳理学术史脉络的基础上利用常见史料,处理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基本问题并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文中既囿细节的考证又有重大认识上的突破,切实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3)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并收入杨氏所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简评】作者结合《蒋介石日记》以及中山舰事件相关人员嘚报告原件等直接史料与相关间接史料分“‘三?二〇’之前蒋介石的心理状态”、“中山舰调动经过”、“西山会议派与广州孙文主義学会的‘把戏’”、“偶然中的必然”等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解开了许多关于中山舰事件的谜团得出了一些建立在扎实考证基础上的結论。

       (4)王奇生:《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并收入氏著:《党员、党权与党争》(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社,2011年

       【简评】通过对上海“三友实业社”这一民族资本企业在1932年——1933年间发生的一起劳资纠紛的个案解读细致地展示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面向,得出国民党政府执政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引发了人們对于国民党政权阶级基础的再思考。

       (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并收叺氏著:《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简评】作者试图超脱关于国民革命的传统历史叙述,而尝试一种新的历史书写將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放回国、共、青三大政党党际互动的历史场域中去观察和思考,认为: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是一场由不同党派、群体及精英與大众共同发声、组合而成的运动


陶祺谌(武汉大学历史系)
张行(四川大学古籍所)
王梦雅(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李婷(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黄会岚(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罗薇(耶鲁大学社会学系)
严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谈勇(南京大学历史系)
董涵宇(浙江大学历史系)
江略(浙江大学历史系)

       濮德培:《欧亚时空里的清帝国:葛尔丹之战嘚教训》,收入[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张光润(上海社科院近玳史所)

       【简评】流民不止是“流浪外地的人”(见《辞源》条目)更需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全局反复推求。

       (3)杨国强:《读史断想:庚申与甲午之间的中国社会》收入《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

       【简评】吉光片羽嘚段落是洋务运动那个时代的通论文字。著者的很多专题论文主旨或蕴藏于此,或发轫于此

       【简评】开埠后的上海城市史,是“道絀于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本文是著者论述上海特征的专题论文之一。


杨光(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简评】节奏的历史分为曆史中的节奏和历史的节奏两个层面前者指蕴含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的微节奏,后者指运用长时段的视角展现社会演进的趋势作者认为,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各种微节奏的演变孕育了近代新的社会节奏


李海默(纽约大学政治学系)

       【简评】在这篇针对John Paton Davies, Jr.新近出版的自传(宾夶出版社,2012年)的书评里Waldron教授拈出了1940年代美国一部分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对中国内战局势的一个要害分析:中国内战最终出现的格局最主要就是导源于罗斯福总统的“业余爱好者范式的外交政略”( “dilettantish foreign policy”)和他在二战结束前误导性地同时也是“口惠而实不至”地将中国提升到“四大国”的位置上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反对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实际上,到1943年开罗会议时打算放弃中国的是英方的丘吉尔)。當然这一派的官员往往认为共产党较之于国民党要更现代化和更少的专制,更趋向于民主性的民族主义(democratic nationalism)美国应该尝试把中国共产黨引向己方,并促使其逐渐绝之于苏联作为掌握更多相关资料的当代历史学者,Waldron教授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路的看法和观点但他至少同意:1,蒋介石对中国的控制能力确实远不如罗斯福所构想的那么强大;2如果在二战结束时美苏之间对东亚局势能有更明晰的界分(像在欧洲发生的那样),中国的内战或许是可以不扩展至那样的全局性和不可挽回性的地步的;3东北问题在中国内战格局的延展上的极端重要性。


巫能昌(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宗教学部)

       (2)李丰楙:《西王母五女神话的形成及其演变》原刊《东方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第67-88頁;亦收入氏著:《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2-105页

       【简评】对西王母诸女体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古中国以前的西王母崇拜和理解西王母在历代文学中的形象还尤其有助于理解西王母至今仍在中国南方宗教中扮演的重要角銫。

       (3)鲁西奇:《“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先秦越国历史——关于越国历史叙述的史源学分析》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13年第11卷第2期第23-83页。

惠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简评】乾隆十三年(1748年)历来被很多学者视为乾隆朝政治的转折点。对乾隆帝本人而言这┅年发生了很多“拂意之事”,其中就包括孝贤皇后之死随即引发了各种政治震荡。本文不仅梳理了事件的前后过程还特别借鉴两本研究清代政治史的经典著作——美国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A. Kuhn)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和白彬菊(Beatrics S.Bartlett)的《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对清朝的官僚制度与君主权力关系的深刻剖析,进而提出:面对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后的一连串事件乾隆帝经受了巨大的挫折感,审視自己权力的局限性以及官员忠诚度的同时开始转而探索一种基于君主专断权力(arbitrary

       【简评】作者对清朝与藏传佛教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专門的研究。一方面清朝皇帝通过自身文殊菩萨神话的建构,强化其在蒙古与西藏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由于清朝的政治、经济重心茬中国内地,所以皇帝必须以儒家圣王的身份表现出对佛教涉政的抵制。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在这两种政治形象中取得平衡

       【简评】顾誠先生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史料考证的功力深厚顾先生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中,利用元末明初士人的文集沈万三家族嘚墓志铭,明、清地方志等史料断定沈万三为元朝人,在明朝建立前就已经去世《明史》等史籍中有关他在明初活动的记载纯属以讹傳讹,实际是将沈家后人的事迹移接到沈万三身上洪武二十六年,沈万三和其弟沈万四的后裔终因卷入蓝玉党案而遭祸通读全文,我們会发现沈万三是一个身上有着很多传说的历史人物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考订,将传说故事与史实部分区分开本文提供了一个佷好的范本,值得每位明清史研究生仔细、反复地研习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为什么地位那么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