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草稿,凭什么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三大行书

兰亭序/三大行书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佑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又称《》。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之初”的“之”,因“”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祭侄文稿/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任平原(今属)太守,故又称“”,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男惺樽罹咛厣氖悄芤宰ㄈ胄惺椋艘灾蟹妫约采ǔ鲋都乐都久魑母濉肥茄照媲渥芳来又都久鞯奈恼虏莞濉L菩宗天宝十四年?55年),北方广大地区的的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干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由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如果拿《》与《祭侄季明文稿》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宋苏东坡评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句)。
黄州寒食帖/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苏轼(),字子瞻,号,眉山人,是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是文人画《》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57:58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天下三大行书——先后媲美,各领风骚
来源:国学网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
  《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穀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梓,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辩),卜(再涂一字不可辩)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赏鉴: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钤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颜杲卿见安禄山之面,愤而斥责,安禄山气恨交加,命人用铁钩将颜杲卿的舌头钩断,颜杲卿仍是怒骂不绝,安禄山遂将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剐而死,颜氏一门被害者三十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寒食帖》
  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赏鉴: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纸本,行书,纵37.4cm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二首》诗。这是两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意象阴霾,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惆怅心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起伏跌宕,恣肆飞扬,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时苏轼被贬琼州,黄庭坚思及好友,情难自抑,欣然命笔,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亦题跋赞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寒食帖》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本文关键词: 编辑:etangjuanjuan
我要报料(有奖报料20-1000元)
电话报料:028-
邮箱报料:
Copyright &
kids2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未成年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和建立镜像【意外艺术】意外艺术微信公众帐号_意外艺术最新文章 - 传送门
我们只做一件事,告诉你:艺术,其实没有那么难懂!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天下三大行书:写出了怎样的三个人三段故事
13:51:18 浏览0次/0评论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这三幅字,全部都是草稿。全部都是书写者情感最强烈时,挥墨而成的笔迹,最后,三幅草稿都成了绝世珍宝。这三幅书法,本身字数不多,看他们的字,很像看一个人的日记。这里面有字体的美感,有私密的往事,更重要的是,还有最微妙的性格体现和命运流转。今天,我们拿出来细细回顾,看看到底它们写出了怎样的三个人、三段故事。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高大。郭沫若曾言: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李白清醒的时候,则是他糊涂的时候。其实,何止李太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书写心境则与《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则是在醉境下完成的。《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东晋的两大贵族王导和谢安。文徵明《兰亭序图》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文徵明《兰亭序图》局部随着酒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面往下漂,被罚酒的人越来越多,诗作也是越来越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然的。《兰亭序》 局部从小,我们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于是我们就临摹各种字帖,学着写各类名家的字,希望能够写出端正的字体。其实,艺术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卖弄。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写字人的心境,那么临摹出来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实传达出自己心境的时候,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觉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取悦别人或试图成为某个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复制品都来得好。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里写的。唐代安禄山叛乱,敌军劝降,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颜杲卿依然坚守着忠诚,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这就是后代文天祥正气歌里所说到的“为颜常山舌”典故的由来。一年以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人们才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面对着他的头颅,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祭侄文稿》为什么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然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中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祭侄文稿》篇首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为什么将“从父”两个字涂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们往往脱口而出的话,才是我们的真话,后面涂改的部分,是我们想要更庄重的修饰。你可以看到颜真卿脱口而出的话是“从父”。可见,他非常疼爱他的这个侄子,虽然在古代,“从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从父的感觉比叔叔要亲近得多。在颜真卿眼里,这个侄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他在后面也讲到,在他们下一辈中,最有才华人品最好的就是颜季明,他特别心疼这个侄子。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行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