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常用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些

&&&您所在的位置:&&&& &&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
  一名高一学生提问:
  每次做诗歌鉴赏题都会遇到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题目,比如“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但每次碰见这些问题我都就无从下手。有的时候能答对,有的时候就答错,很困惑。请问“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
  老师回答: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这两个词很多同学都分不清楚,经常张冠李戴,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答不到点上而遗憾扣分。
  老师在这里上一张图,大家看清楚这其中的区别。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等等。
  而我们多考到的一般是“表现手法”,同学们可以在“表现手法”上多下点功夫。
  举个例子。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里的艺术手法我们也可称为“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回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以上这两者的分别一定要记清楚,并仔细区分。
  如果您的孩子也在学习途中遇到关于“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问题,点击右边客服可立即体验免费一对一辅导课程,立刻咨询老师获得解决办法!
阳光网给你推荐的课程
课程报名电话:
全国30省学生选择我们
全国600多一线师资选对我们
&&授课推荐名师
&&高一成功案例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咨询电话: Fax:86-571- E-Mail: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阳光学习网™ 版权所有 & 经营许可证编号: 浙B2-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用典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试题“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请写出苏轼《江...”;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o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11)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12)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13)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14)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家里养着月亮姜仲华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⑾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⑿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3分)
→鱼缸养月亮→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 水面上浮着一枚小小的流金的月儿,酥酥地颤动。② 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呢!小题3:文中除了写“我”的思想变化外,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女儿的言行?请简要分析。(4分)小题4:联系全文,你从作者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4分)
永恒的百合【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①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褪去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的花朵,才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②这些天来,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海边上撒落花朵,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些圣洁的百合花发呆。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长着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中满蓄着泪水。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③她的名字叫玛丽·莲,来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欢美国,是个典型的美国通。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莲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莲吓懵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美国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④玛丽·莲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湮没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也一下子把船舱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莲——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⑤出了船舱后,玛丽·莲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的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莲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莲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⑥玛丽·莲被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莲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玛丽·莲止住了哭声,这时,海面上已有了一丝亮色。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莲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⑦玛丽·莲已自顾不及,她不会游泳,但曾经看过自救的电影,于是她用两根指头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气,以防海水灌进鼻子把自己呛死。过了很久,玛丽·莲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棉衣包住了她,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与她同舟共济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选自《文苑》2010年第4期)小题1:请以玛丽·莲的口吻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⑴问题一:你觉得自己能在这次事故中幸运地活下来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⑵问题二:②③段中加点的两次“泪水”分别是因为什么产生的?(2分)
小题2: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①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②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我选第
小题4:文章以“永恒的百合”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
您当前位置: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一、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映衬{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通感、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二、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反问:加强语气。顶真: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注: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三、【表现手法训练】(一)、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试举两例:其一:武昌阻风( 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其二: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答: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二)、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试举两例:其一: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其二: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答: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李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三)、运用典故法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 、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试举一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皆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②。问: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答:运用典故法。①中&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是隋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跟他的宠妃张丽华还在结绮阁寻欢作乐。②中《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歌,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至今商女,时时尤唱,《后庭》遗曲 &则同时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四)、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试举一例: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有蔡家亲。注:晋人羊祜为蔡邕外孙,故称表亲为&蔡家亲&问:这首诗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 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五)、虚实相生法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因此,虚实相生亦可列为浪漫想象。试举一例: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有人认为,第三句诗拆用《梅花落》曲名,在手法上使全诗意境丰盈,你认为是这样的么?为什么?答: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一种思乡之情感而不伤。(六)、对比法对比又叫正反对比,作者往往将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对照列举而出,以使读者在鲜明而强烈的比较中体味到含蓄深刻的寓意 。试举一例:观 祈 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问: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百姓以&萧管&迎龙祈雨与朱门恐春雨潮湿&管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含蓄,讽刺性强。(七)、衬托法衬托也叫烘托、烘云托月、侧面描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渲染。作者不惜笔墨对描写对象周围的自然景物大事铺排渲染,让读者在浓烈的自然景物中或倾听历史的回音,或感受作者自己的情境。试举一例:楚 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百五十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江上的荒城,猿鸟的悲啼,以及亘古不变的滩声烘托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悲哀命运。(八)、以小景写大景法以小景写大景就是通常说的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对景物局部的刻画雕琢使读者明显感受到景物的整体。试举一例:游 园 不 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什么?答:以小景写大景法。作者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无比鲜活,使读者由一枝红杏而阅尽人间春色(九)、互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其&互文见义&。例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问: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互文(十)、落笔他方(或从对方落笔)意在笔先、主客移位的写法,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冬至夜思念亲人之苦。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诗歌最后两句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答: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写,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坐了多久,想了多久,诗中一字未提,而是通过第三句作了暗示:&想得家中夜深坐&,不是说明诗人自己也已&坐&到深夜了吗?用这种翻进一层的艺术手法,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至于家中人&说着&什么?未做进一步阐发,给读者又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反映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十一)、白描:对描写对象用最简练的笔墨粗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上一篇:&下一篇: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原文链接:
长大导航()旗下|陕ICP备号 站长邮箱:|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