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选城选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址历史故事

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来源是①文物和文字记录 ②古迹和遗址 ③历史故事 ④历史传说A. ①③ B. ③④C. ①② D. ②④——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来源是①文物和文字记录 ②古迹和遗址 ③历史故事 ④历史传说A. ①③ B. ③④C. ①② D. ②④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判断题
每题有两处划线部分,只有一处是错误的,请找出错误并订正。1.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听四诊法诊断疾病。错误: 订正: 2.世界文化名人汉武帝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其代表作是《离骚》。错误: 订正: 3.兵家鼻祖孙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们的追捧。错误: 订正: 4.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修筑一条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错误: 订正: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判断题
辨析说理题(下列表述存在一处错误,请找出并说明理由)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贫苦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判断题
(8分)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ⅹ”。史 实 材 料历 史 推 论正 确 与 否(1)《荀子》一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周王的亲族。 (2)在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局面。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3)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诸侯国的国君是我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夫差。 (4)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大事都由他决定。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1)三则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2分)(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2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2分)请试举一例说明“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 (2分)(4)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入哪部书中?(2分)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5分)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请回忆所学内容,根据要求作答。(一) 了解春秋五霸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2)请列举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霸主?(2分)(二) 走进诸子百家材料二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要播出一期“百家争鸣”的讲座,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请你判断下列观点属于材料二中的哪位人物并将其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8分)顺其自然——( ) 以法治国——( )民贵君轻——( ) 兼爱非攻——( )(4)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治理校园内随便乱扔垃圾的行为,请你分别站在墨家.道家.儒家的立场上说一句话,表明你的立场。(3分)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0分)识读下图,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汉武帝即位的时候,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阅读材料一,汉武帝选取哪一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他接受的是哪位大臣的建议?(2分)(2)为了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结合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4)试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2分)
来源:学年福建武夷山三中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来源:学年福建武夷山三中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原始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来源:学年福建武夷山三中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红色之旅》:寻访闽南的革命历史遗迹
《红色之旅》:寻访闽南的革命历史遗迹
——&&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位于金谷镇溪榜村东溪)
&&&&&&&经常“潜伏”在东博书院窃听,“北大醉侠”在《一辈子傻吃茶睡》中留了一道作业题:国庆六十周年快到了,你自己打算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记得学生时代的说辞: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汇报;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的套词,则是将以实际行动,坚守岗位……云云。一眨眼新都一甲子了,当然啦,如今向国庆六十华诞献礼、献瑞什么的,已用不着咱瞎操心或表决心什么的。倒是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我总是想起那些个为了新而牺牲了的默默无闻的英烈们,故而把自己近年来寻访的一些闽南红色遗址整理成记,作为对革命先烈们的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
&&&&&&&&&&&&&&&&&&&&&&&&&&&&&&&&&&&&&&&&&&&&&&&&&
&&&&&&&&&&&&&&&&&&&&&&&&&&&&&&&&&&&&&&&&&&&&&&&&&&一、【东溪祠堂】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洒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颂》·莫耶
不会吧?!这《颂》也跟闽南有关?嘿嘿,别忘了今年的国庆又将是“&&人的烟火”(引申意为:唱主角)哦。没错的!就是那位主导过奥运会焰火的蔡国强先生。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颂》的作者莫耶,正是金谷人,她的芳名又叫做陈淑嫒。
&&&&&&&——瞧这付嘴脸,往褒义上靠叫如数家珍;反之,则如同原总统小布什在兵马俑前的“大放厥词”:沉醉在辉煌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大意)。不过,有些浸透在血统里的东西,想起来真叫人潮涌。
&&&&&&&来到金谷,是我从南安金淘的占石村(叶飞将军故乡,也是革命老区)翻越(如果加个峨字,我又该大“炮”特“炮”了),进入境内的。起先是为了追寻魁斗东溪(佛仔格)工农红军闽南红二支队遗迹的,居然阴差阳错地转到了金谷东溪(溪榜)。
&&&&&&&路是走错了,而“革命的方向”则是正确无疑。一听是寻找革命旧址的,村民立马带我来到了村中央的“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故址。
&&&&&&&这里原先是一处陈家祠堂,在大革命洪流的年代,一度成为了领导着、南安、和四县的革命中心。由此组建起来的赤卫队和游击队,就是后来工农红军红二支队的前身和骨干,从中走出了郭节、曾奎、方毅等一批革命志士。
&&&&&&&大门由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将军”紧锁着,但是门口醒目的红字匾额,已足够老醉激动半天的,尽管此东溪非彼东溪。在村民们帮忙去唤管钥匙的村干部之前,对面一座古朴但透着岁月光芒的二层洋楼,吸引我走了过去,
——莫耶故居(又名晚香别墅,位于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对面)
&&&&&&&门外一块斑驳的石碑,字迹依稀可辨:莫耶故居。说实在的,若不是背后的生平介绍,我还真孤陋寡闻。当然了,之后兴起的红色旅游,这一切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到时原汁原味的沧桑气息也会随之丧失了。可以想像焕然一新的油漆味,闻起来肯定格外呛人。
&&&&&&&而此时站在陈淑嫒逸楼前的我,沿着破旧的楼墙,穿越在莫耶那个天真无邪的青春岁月中。这位“割剧一方”的军阀将军的女儿,在她大哥陈文章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被贺龙元帅称之为“红色的女作家”,由她作词的《颂》传遍了的整个抗日战场: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附录: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资料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先是一座西式五拱门的教堂,后为陈氏祠堂。日,中共中心县委在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庄严宣告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各委员会主席。同时把政府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同时又是中共中心县委和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机关所在地。
&&&&&&&“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大事记
1、1929年在东溪成立了的第一个党团组织——东溪党团支部。
2、第一个党员:陈体,1928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担任东溪党团支部的书记。
3、1930年秋,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以东溪和佛仔格农民武装为主体,组建了游击队。这年年底,游击队长李世全带领游击队员们包围了金谷东溪祠堂,击伤东溪“议事会”头目陈忠修等,打响了安南永边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4、1937年11月成立了抗战青年团。莫耶(年,原名陈淑媛、陈爰。化名白冰。著名的《颂》的词作者)的大哥陈文章邀集了进步青年共同组建了抗战青年团进行秘密活动,成员一度发展到两百多人。后来牺牲的英烈主要有陈体、陈仲琪、李南金、陈凤伍等三十九名。
5、从1927年起,中共闽南临委和省委开始先后委派干部温崇渊、柯丙到创建党的组织,到1932年11月,中共县委升格为中共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中心县委下辖的支部已经扩展到七十个,有四百多名党员,共青团也发展到百余人。
6、1930年,开始建立游击队。1932年4月游击队和游击队成为安南永德游击武装的基础。1933年5月整编为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第二支队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壮大党组织,掀起了打击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的浪潮,使安南永德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开辟了拥有三十多万的人口的红色区域,成为闽南地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二、郭节书房;三、叶飞故里;四、磁灶本色;五、子芳英魂;六:三朱红旗;七:解放军庙;八:暴动;九:省委旧址;十:梅岭新篇;十一:郭氏家庙;十二:芝山红楼。
二、【郭节书房】
佛仔阁(也称佛仔格),并非像&&阁一样的亭台楼阁。也不是什么&&(看看,又来了不是。应当指出的是,此&&乃的一个镇)清水岩(&&十八景之一)的佛庙道观。只是魁斗镇的一个偏僻乡村。
在僻静的群山当中,有一户人家的厢房上却标有了郭节书房,这里就是郭节烈士写下了他留存世间的唯一的一本革命书籍《花鹃》。而郭节是何许人?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已经淡忘了。连立于村子后山的烈士墓和纪念碑,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懂得。
当我从金谷东溪,辗转来到魁斗(东溪)的佛仔格。
一间普通的房前立了块碑文,记载着闽南工农红军第二支队及中心县委的所在地。房间并不大,在这群山之中显得特别的孤单。一位来自&&的华侨,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1930年冬天回到了这片故土。以中共安南永德特委宣传委员兼佛子格支部书记的身份,组织和创建了农会和赤卫队,投入了抗租抗税的革命斗争。
住在房子内的老人,一位郭节烈士的侄子是这么回忆的:1935年3月的某天,民团来了三个带长枪的兵丁,把郭节堵在了村里。与其说郭节是被抓的,还不如说书生气质的他是跟着来人走的,既没绑手也没有套枷。村民们看到他被带走,赶紧联络山上的游击队,紧跟着准备劫人,本来在这山高林密的地方,劫个把人是件容易的事,但居然没有
七个带枪的游击队员和十多个村民,共有九支鸟枪。一行人跟着寻找下手机会,可奇怪的事发生了,走在前面的三个兵丁却把郭节带到了后寮小学。后来得知在这里教过书的郭节提出要喝水,游击队员们事后分析,可能郭节不知道后面有队伍来营救他,说到小学喝水准备寻机脱身。  
不过,本来喝水也出不了事。坏就坏在民团的人说走路热才会口渴,强迫郭节把棉衣脱下,这一脱郭节身上的短枪就暴露出来了,兵丁见状就势把郭节扑倒,并捆绑了起来。这一切埋伏在周边的队员看得真真切切,终究功亏一篑。一个月后,郭节在县城被活埋,听说在狱中受尽酷刑,就因为坚贞不屈(老人“说不招”)才英勇就义(老人的原话是“死得很惨”)。
许多人后来很是懊悔,说如果发个信号给郭节,他就不会到小学,也就不会牺牲。但是后悔没用,也许好汉就该如此的壮烈。
听完老汉的叙述,仿若儿时看到电影中江姐被捕的情形一般揪心,然而历史总是带有许多的如果和遗憾的。今天,惟有到烈士的纪念碑前鞠上一躬,聊表敬意!
附录:郭节烈士生平
  郭节(1906年~1932年),人。儿时随亲属去&&。1928年,怀着振兴中华的愿望回国,在南安山后小学任教。1929年,在育才学校任教,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同年秋,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儿童团、农会等革命组织。积极传播革命真理。同年冬,任中共安(溪)南(安)永(春)特区委宣传委员兼中共佛子格支部书记。1931年,率赤卫队、农会等组织、开展抗租、抗税斗争。1932年2月,率领群众反对民团长带兵到佛于格破坏山林,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受尽种种酷刑,坚贞不屈。日,在县城英勇就义。
&&&&&&&&&&&&&&&&&&&&&&&&&&&&&&&&&&&&&&&&&&&&&&&&&&&&&&&&&&&三、【叶飞故里】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说什么周详不周详……
——现代京剧·《沙家滨》
一讲起“样版”戏《沙家滨》,几乎家喻户晓的是阿庆嫂、沙奶奶,连那“反面”角色的刁德一,也是人人恨之入骨的,尤其这段《智斗》的唱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实际上这出样版戏是出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叫叶飞的人,率领着一支由红军闽东独立师整编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俗称红六团),挺进一带袭扰日伪军,开辟了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红六团”在奉命西移时,将三十六名伤病员留在了沙家滨(即&&&&市西隅的&&畔),引出了这一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故事。
叶飞,这位与南宋抗金急先锋岳飞“同名”的归侨学生,最终能够成长为国响当当的上将军,该又是如何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机遇”呢?
&&&&说来惭愧,竟然不知这位让人津津乐道的叶飞将军,炮战的“始作俑者”,会是咱们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又是近在咫尺的南安金淘人。
&&&&&&&在金淘的将军故里,具有闽色的红砖瓦房前。我等来了开门的人,走了进去,一尊石雕像矗立厅前。让人“惊艳不已”的则是神龛上身着将军服的叶飞,香火缭绕间,这位一生涉险无数的开国将军,仿佛从他那部自传式的回忆录中走来。翻到了最具神奇色彩的一次次的死里逃生:闽东的头店,是一处地下交通站。当叶飞前来接头时,被跟踪埋伏的特务一枪打中脸部,满头鲜血。特务们又补上两枪,一枪打中胸部,一枪打在腿上。原该一命呜呼的他,在特务们大意地走掉后,他硬是爬出了店外,被地下党抬上了山,奇迹般地治好了伤,这一次可谓命悬一线;
而“&&事件”的“窝里斗”则更为严重和致命,对手不是敌人,而是内部关于“闽浙赣省委”主导权的问题。这一回是刘英和粟裕在&&的&&村摆下了“鸿门宴”,下手的人是后来的粟裕大将。命不该绝的叶飞,居然没有被当场击毙,而是被押往总部刘英处,才于途中遇到了“国军”围剿,在身中一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由此的“冰山一角”,我们可见当年有多少出生入死的优秀指战员,就曾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使人扼腕嘘唏。
附录:叶飞将军生平简介
叶飞,原名叶启亨,祖籍&&南安金淘镇占石村人,日出生于&&省一个华侨家庭。幼年回国就学,1928年5月,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3月转为共产党党员,下半年由中共&&中心市委派遣到闽东工作。1933年5月,他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1934年2月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随后又成立了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战期间,闽东独立师编入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解放期间,叶飞任第十兵团司令员,挥师&&。后历任&&省长、&&军区司令、海军司令等职。
——这是叶飞故居对面的“风水”,那块凸起的石头,据说是虎头。
四、【磁灶本色】
磁灶,是晋岸一方贫瘠的“红土地”,遍地都是丘陵的赤色土壤里,能够种植的只有一些地瓜、花生之类的作物。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往往要另寻“出路”,“烧窑”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老祖宗们留给子孙的手艺。相传,遇到收成不好的年头,尚可混口饭吃。如今在磁灶镇岭畔的方向,考古学家们于一片废弃的磁砖堆里,发掘出了一处“古窑址”,证实了现在靠磁砖名扬天下的磁灶人,是古已有之的。
磁灶,在闽南语的叫法正好是普通话的“肥皂”读音,而肥皂,闽南话读作“刹文”(外来语,据说是肥皂原产地&&的读法)。在“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年代,“走投无路”的磁灶人,开始了“生产自救”——烧窑制砖。由此发展成了,有着十万营销大军的时候,自然就需要走出家门,走出&&。没承想这一步的跨出,竟然是财源滚滚。当然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不能免俗”地走出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先富裕起来的磁灶人,就更加地遍布了祖国各地。而路过“324国道”的人,对磁灶路段的烟囱和浓烟可谓刻骨铭心。同时一则“仇富”笑话也就应运而生,流传于闽南大地:有一位生意做到京城的磁灶人,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买肥皂,向售货员讲,要买“刹文”。人家不知所云,她又是个白丁,不懂得肥皂怎么讲?只好指着肥皂说就这东西,售货员明白了,“原来是肥皂哦!”,这回她“听懂”了,反问道:你咋知道我是磁灶的?
之后她四处宣扬,我们“肥皂”可真出名!
故事的另一面,其实也正说明磁灶人“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你看!即使是白丁村妇也敢闯荡京城。就是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全的汉子,不也照样叱咤商场吗?说到底,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态度。难道时至当今,依然要“王侯还问出处”哉?
时光倒退到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磁灶镇宅内南仓村,就曾活跃着一支“闽浙赣游击纵队”,那是以许集美、朱义斌领导的“闽中支队&&团队”,长期以来就连党史都不怎么涉录。连我这本乡本土的“活地图”也要找半天,还好牢记“路在嘴上”(闽南土语),一路问去才没有犯“方向性错误”,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搜集的资料里提示的离市区20公里,我来回用了近60公里。进村的时候遇到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以为……,原来是欢送入伍参军的队伍。鼓手全是青一色的小学生,场面热闹但绝对冷清。
记挂着自己的“特殊使命”,适逢一老汉,赶紧问路,原来自己刚刚路过的插有红旗的一排新楼便是,只是纪念碑记被门前的杂草花丛围住,字迹也已泛白不清了。一扇铁门半开着,顶上刻着: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团队旧址,念起来挺呦口的,更甭提问路了。正当我举步欲进时,旁边杂货店的老板开口说话了:门锁了。我让他帮忙找管钥匙的,他推三托四的。倒是一位热心的老汉说帮我找去,结果主人讲钥匙就寄杂货店老板。当两人“对质”时,他“恼羞成怒”地走开,我也只好在旧址的周围绕了一圈,没能进去,也好!可想而知的“千篇一律”,还不如眼前这“活生生”的一幕来得真实,我就不相信当年的人,觉悟会高到哪儿去?这世上从来就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有着商人血统的族群,难的如传说中的“无利不起早”吗?!
如果不是“红色之旅”时兴了,这点“破事”才被某些人想起该做点什么,冠于了“红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类的。因此一些散失的记忆,才重回了原来的真实,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而真正的旧址,又因此得到了“重生”,变得堂皇了许多,也丢失了许多。正如冬冬所言,“也许有关部门会说,烈士成千上万,遗址那么多,我们能管得了吗?……日子太平了,虽然还记得以前经历过磨难,但经济社会,人想的是如何把钱包装满,做实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可是在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南方省份,好像鼓捣这些“革命磨难史”倒是在“务虚”之列啦!要不是“政治任务”使然,或者关系“乌纱帽”问题,谁会在乎呢?当然,如果“红色遗迹”也能够转换成一种跟金钱相关的资源时,就另当别论了。
站在这处翻新的旧址前,我回想了许多,想起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革命史”,终于明白了一点——“民”自古就是“以食为天”的,若不是“逼上梁山”,安分守己的顺民,怎么也不会铤而走险的。按这个逻辑推论,只要“人人都有口饭吃,人人皆有言语道”,这世上自然就“和谐”啦!这自然也就太平盛世啦!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的“逆来顺受”,即便是“有钱人”多拿点,多揩点,也就不必那么大惊小怪!
毛泽东曾经的预言:若变天,非但会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人头落地,而且工人要遭二次罪,,农民要吃二遍苦。
——回头这么一看,倒也不见得多么恐怖!
五、【子芳英魂】&
骑行石狮,已经策划了很久,终未成行。石狮这座上世纪改革开放年代名噪一时的小城,其实离&&并不遥远,区区二十多公里。此行是为了寻访“事变”的咱厝人(咱家乡人是也)李子芳。而李子芳又是谁呢?说起以前的老电影《&&集中营》可有印象?!影片就是根据那段“一叶,同室操戈”(周恩来)的历史事件改编的。不过,当时的老乡却认出了片中一位叫子英的烈士,是岭兜村人。于是给有关部门去信,要求把岭兜村改成子英村,以纪念这位新四军的革命烈士。结果当申请被批准后,有关部门又查实,这位叫子英的烈士,真名叫李子芳,为新四军的组织部长,但籍贯确为晋&&宁人,曾于十四岁时,前往&&投靠父亲。回国后于一九三二年五月,在&&赶上了攻克&&的红军,参加了工农红军。随后经历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奉命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在“事变”中不幸被俘,于&&集中营被残酷杀害,时年三十二岁。据史料记载:在&&集中营时,由于组织了越狱行动,失败后敌人对他进行了非人的折磨,被敌人用毒药杀害他时,药量不够,又用绳索残忍地勒杀,直到最后壮烈牺牲。解放后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共产党员光辉先锋楷模”。
现在他出生的村子依旧将错就错地叫做子英村,辖区的隶属关系则从晋&&宁改为了石狮镇。
纪念馆的馆名是叶飞题写的,但是处在乡村的纪念地总是关着门的,也许到了清明或有上级任务才会被惊动。可能石狮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缘故,闲人很少,村里又大多外地人,总是一问三不知。只好在李子芳烈士纪念馆的周围转了转,怀着一种复杂的心境离开,爬到姑嫂塔的宝盖山上,去感受潮起潮落的现实。
六、【三朱红旗】&
同志好比亲兄弟,
为了真理为了主义,生死要在一起;
革命是道义,不要替人做伙计;
如若人家看不起,千万不要活受气。
——闽南、闽中游击队中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
三朱是惠北一个挺偏僻的山村,即便是在机关里“度日如年”、“杯水车薪”的人(柳岸居士博文的成语新解,度日如年:特指某些人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杯水车薪:形容那些每天工作时,在办公室喝杯茶,月底领取的薪水,可以买一辆车的人),也未必知道的地方。
提起“三朱红旗”和朱汉膺,除了些搞地方党史的和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外,更是知者甚少。在一次的机缘巧合下我走进了这一片红土地,那是一年多以前的冬天,陪我家“大领导”到泉港区“考察”。领导们在泉港大酒店召开研讨会,我记忆犹新的是,聘请到会的专家学者刘欲发曾在台上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开讲,&&股指即使调整,最多也只会到4800点,因为4500点是铁底,是政策底。然而,事实却胜于雄辩地证实了简古古的预言——(一年后)&&综指果真从“真牛在六千点”后,回落到了“折多山”的海拔高度。对于书呆子们的照本宣科,或者照搬洋鬼子们的“资本主义”来套我们“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一贯是不“感冒”的,于是开溜逛街。
按照我的“游走定律”,到了每一个陌生的地方,除非事先有所规划的。否则便是信步旧巷,村围树下的。总之喜欢与扎堆的老汉们攀谈,都很有收获的。这不!一位在墙角晒太阳的老大爷告诉我,在前黄镇的三朱村,正是朱汉膺领导的“三朱革命红旗永不倒”的老区,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中共&&县委(工委)指挥武装斗争的活动中心。
在山腰镇雇了辆“摩的”朝三朱而来,一到村口才知道,由&&开往峰尾的班车在这里有一站台。“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远远地坐落在村后的山腰上,山冈上放眼远眺,错落有致的三朱农舍炊烟袅袅。
走近村中,素有“三朱红旗不倒”的村子却连一杆红旗都见不着,但是这里却是传说中的青山深埋忠骨,是闽南革命老区的一片热土。村子里,在山民们的带路下,我走进了朱汉膺的老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这里曾是闽南的地下交通站。推门一看,与普通宅院并无二样,惟有斑驳的地砖似乎在诉说,这里曾经走过了许多人。
大山深处,同样也寻找不到当年游击队栖身战斗的足迹,映入眼帘的只有漫山遍野绽开的红杜鹃。爬上山的一隅,传说中的山寺遗址依稀可见,震动&&的惠北抗捐&&盟成立大会曾在这里举行。但是日,这里的和尚被杀光,寺庙被焚毁,只留下眼前的这面残墙断壁,在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再往山里走,“三宝寺”则保存完好,不大的地方,却是当年游击队攻击&&县城时,三百余名队员枕戈待旦的住所。
下山来,我回头仰望大山,对着大山深处大喊了一声,耳边却似乎回应着一位老人的山歌——同志好比亲兄弟,为了真理为了主义,生死要在一起;革命是道义,不要替人做伙计;如若人家看不起,千万不要活受气……
&&&&&&&&&&&&&&&&&&&&&&&&&&&&&&&&&&七、【解放军庙】&  最近听说,&&的大道已经贯通,可以沿着入&&,一路开到&&。一天周末忽然心血来潮,独自去探路。一出后渚大桥就是&&县辖区,桥的那头是百崎回族自治乡,从这里开始就是入&&了,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这里招募了一批当地的回民。村口的“白奇石亭”里,曾经留下过郑和和他的船队的身影。著名的秀涂港离此仅七公里。
——秀涂渔港
&&&&沿着秀涂东行,路上的堤岸蜿蜒绵长,眼前都是无垠的大海。除了呼呼的海风掠过双耳外,行人稀少。村边靠岸抛锚的渔船,在潮水的翻腾下,摇来晃去的,像一群秋千上嬉戏的孩童。
  不知过了多久,眼前整齐的道路,没了路标。一块纪念碑式的挺立在路边,一座面海的宫庙守护着附近的村庄。继续前行,&&镇总算到了。出口指示牌的大红箭头边写着:解放军烈士庙。
原来刚才错过的宫庙,竟是传说中的“二十七位烈士庙”。这座沿海乡村常见的地方宫庙,供奉的守护神竟然是二十七位身穿解放军服,后背钢枪的战士,端坐殿堂,享受着村民们永久的香火。
  这些烈士为什么会被供奉在这里呢?新立的纪念碑上,受海风的侵蚀,又模糊不清了。从斑驳的字里行间,依稀能辨出大体的内容。原来这些战士在1949年解放&&的战斗中,在西沙这个村庄英勇牺牲。村里的老阿婆们帮忙收殓,有感这些年轻的生命,客死他乡。便联合几位村民,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建了这座庙宇,至今香火不断,成为一大奇观,被誉之为解放军烈士的“天下第一庙”。修建沿海道时,划入拆迁范围,由于村民们的执著才保留了下来。
  走近这座经历了五十七个春秋的庙宇,对于修建和守护这座宫庙的人们,我肃然起敬。村民们质朴的情感,也让这些为了革命理想、为了新的年轻人多少有些欣慰。比起那些只有“重大节日”才被记起的金碧辉煌的纪念馆、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温暖多了!实在多了!
八、【&&暴动】
  这次到&&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寻访“尘封”已久的“&&暴动”遗址。从搜集的资料获悉,日,&&工农红军独立一师二团,曾经在山霞镇后洋村集结,召开了军事会议,具体部署了“&&暴动”的军事作战方案。
 现在留存这段历史的遗迹,只有位于山霞镇后洋村的军事会议旧址。当我沿着“惠崇公路”来到(往&&县城方向六公里)后洋村时,没有任何的标识。询问了路边的老媪和附近学校的师生,均不清楚有什么“&&暴动”和“&&红军”曾在这一带活动过。有人建议我到村支书家去问问,据说村里正在装修的、最漂亮的五层楼,就是他家的。
富丽堂皇的新居里,也不能寻访到这位“大人”。带着些许失望的我,不死心地在村中瞎逛,反正这里多少也曾经走过革命先烈们的身影,希望能有些“蛛丝马迹”出现。刚巧遇到一位送孙女上学的老伯,我不抱希望地问起了这段历史。上了年纪的他居然能清楚地记起当年闹革命的地方,在他热心的指点下,我终于找到了位于村委会后面山上的飞凤寺。
飞凤寺是村里唯一的寺庙,据说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厢、大殿组成。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属于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的庙宇,其中两座厢房是新近的建筑。这里就是那场载入革命史册的策源地之一,寺旁一块倾倒地下的石碑记述着那段历史:
  1929年的“八一&&起义”,掀开了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序幕。1930年的7月,&&省委书记罗明来&&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在湖埭头村召开了&&特委和&&县委的联席会议,决定由陈&&、蓝飞凤、蓝飞鹤、林权民、陈琨等共同领导暴动。并成立了“&&红军&&暴动总指挥部”和“&&红军独立第一师”(下辖2个团),陈&&任总指挥和第一团团长兼政委;蓝飞鹤为第二团团长、陈琨为政委,合计1000余人。同时由陈兴佳、陈冬水和陈琨三人组成&&县苏维埃筹备委员会。
  日晚,红二团在后洋集结,召开了著名的军事会议。15日凌晨红一团首先在惠北打响了暴动的第一枪,在陈&&的率领下,迅速地包围了“惠枫车站”(地霸陈速生的老巢),一时久攻不下,遭到有力的反击,挫伤了锐气,红一团只好退守泗洲、洪厝坑一带;16日早蓝飞鹤、陈琨率领的红二团,因为准备充分,在一举攻克民团堡垒,击毙了民团团总陈鸣周、土豪陈奕昭,镇压了了前林村的地主林孝纯、林亮川。先后成立了五陈乡和湖埭头村的苏维埃政府。18日下午红二团进驻屿头村,准备和红一团合攻县城。19日凌晨,国民党的海军陆战队在林寿国的带领下和民团约1000多人,分三路包围了红二团。双方在屿头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二团政委陈琨、营长曾赉弼在战斗中牺牲,团长蓝飞鹤在突围中被俘,9月26日被杀害于&&县城东门外的。10月16日林权民在被捕,受尽酷刑,壮烈牺牲,随后陈&&也在惠北遭敌枪杀。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的种子依然在这一带生根发芽。不久省委恢复和建立了在&&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在的打银店里设立了地下交通站;在惠北开辟了以三朱为中心的革命游击根据地。
解放后的&&市长王今生,就是那时参加暴动幸存的革命火种。现年91年高龄的他,在一次新闻媒体采访时还能清晰地吟颂出蓝飞鹤就义时的诗句:横胸铁血扫难开,浩劫推磨志不灰。满地铜驼荆棘变,游魂应逐战旗来。
日寻访烈士宫、飞凤寺
九、【省委旧址】
水口昆坂村,
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石牛山麓,和&&、&&交界。我和“老领导”来到这里,一不为戴云山,二非石牛山,三者还不懂若干年后会成为&&十八景之一的岱仙瀑布。一心只为寻找位于昆坂村坂里的原中共&&省委旧址,根据书上看来的记载:1944年3月,中共&&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青溪转移到穷山沟的牛寮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是闽南唯一一处省委旧址。
1943年秋,时在闽北的中共&&省委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机关南迁闽中的战略决策。是年年底,省委机关迁到的青溪村。1944年3月,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从青溪转移到坂里牛寮沟。5月,省委主力与先期到达的各武装力量在坂里会合,胜利完成了省委机关南迁的重大任务,坂里成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这前,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二十多人陆续来到毛厝、坂里开展工作。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全部到达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十多座竹棚屋,开了两个操场。并在、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据点,使闽北、闽&&、&&、、&&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成一片。省委机关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才于1944年6月分成三批转移到东湖。
——当时省委领导曾镜冰等的住处。
就是这么短短的三个多月,最终导致了昆坂村坂里的灭顶之灾。虽说省委机关撤离后,村民们把搭建的竹棚拆毁一空。但是返乡民团及“国军剿匪”部队,依然没有放过这些窝藏“共匪”的老百姓。问题出在,省委发给山民们的那些个“没收”自银行的银元上。
经“摩的”在崇山峻岭七弯八拐的穿行,“老领导”这位有其子必有其母的她,感叹起了有如电影的真实。过了昆坂村,又是寥无人烟荒山野岭。只见三三两两洒落山间的茅屋后,才到了坂里。坂里算不上一个自然村,才归为昆坂。这里唯一一幢豪华的建筑,便是眼前的这座处在山脚下的纪念馆啦。馆前一面红旗形制的碑文镌刻的是项南的手笔:中共&&省委旧址,馆内展示的是&&省委转战八闽大地的区域史迹。
纪念馆背后,那高高山上的毛竹葱翠郁郁,沿着数公里的原始石阶向上,两旁散落的破败茅屋,木房全订上了红色的牌子:原联络交通站、原省委领导居住的旧居、原歃血结盟处。歃血结盟?看来那会儿还保留着“黑社会”的影子。
继续往上,气喘吁吁的“老领导”终于见到一块指示牌子:通往牛寮沟全长1.2公里,台阶共1944级。现在山顶的竹棚屋都是后来恢复的了,到这里的一个心愿,其实很简单,也就是看一看革命前辈们当年是怎样从如此艰辛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新!
说白一点,“共匪”之所以有别于历朝历代的“土匪”,就在于他们有理想,这个理想的伟大在于有着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信念!&
十、【梅岭新篇】
梅岭村位于&&县&&镇的处,与洛江区的双阳、河市隔山相邻。是一处革命老区村,也是&&前往省城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路过这里,发现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风水宝地。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乃风水宝地也,后必出异人。遂刻石于山壁。
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进士陈金城。如今陈金城的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假如你有从国道324线&&段经过,一块路牌醒目地写着:历史名人:陈金城故居。这几年牌上多了一行小字:陈伯达故居。总算把他归类为:历史名人,对于在现代革命史上曾经有过影响的老人,多少是一种安慰,何况他已“魂归故里”。
陈伯达何许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能记住他的除了上了年纪的人外,对于年青人来说,已经是“过眼云烟”的陌生。
我最早听说陈伯达,是在小时候。那位曾经到&&陈伯达家当保姆的(&&某制药厂女工),因陈伯达“事败”而被遣送回来,一时“满城风雨”。我从此知道陈伯达是个和刘少奇一样,反对毛主席的“坏人”,尽管他也曾经有过“丰功伟绩”。
再次有关陈伯达的消息是1989年的9月间,在报纸的一角有关他去世的报道。此时对于陈伯达此人,开始有了一些实质的了解。由于在&&会议上,和林彪集团一起建议设立国家主席,而遭到批判(国家主席一职,自从刘少奇被打倒后,就一直空缺,引起各个集团的觊觎),从此结束了他一生巅峰的政治生涯。尔后因为1971年的“913林彪叛逃”事件,又被逮捕关押。1980年在最高法院的特别法庭上,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被判处了18年的有期徒刑。
陈伯达从此被“盖棺定论”了,而对于他以前的“丰功伟绩”再也无人提及。连他的家乡也不愿触及,世人也只知道他是&&人(作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少有些悲哀,却比刘少奇幸运多啦)。
对陈伯达而言,真是“成也‘文革’、败也‘文革’”。
从&&市区往东,沿着国道324线跨过&&江大桥,在杏田村头有块通往岭头的公路牌,向西前行,一条漳泉铁路叉口横亘的村子,就是革命老区梅岭村。
我来到村子的时候,天正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一座破落的大院耸立在村头,门前有座牌坊的遗迹。一块石碑刻着:陈金城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堆满地瓜藤的院落,寥寂的中堂,一张案几供奉着陈金城的灵位,龛门上有“荣恩”二字,上方一条红色的条幅写着:纪念十四世祖、十七世祖陈公金城、伯达逝世143、16周年,原来陈金城就是陈伯达的祖父。
在右边的一间厢房上方标着:陈伯达出生、童年的住房,如今他的骨灰也回到了这里。管钥匙的老大娘,还特意开门让我去瞻仰一下这位革命老前辈的音容遗像,灵堂上的画像是最近换上的“&&的影雕”,一副挽联写着:丹心为国日月昭,春秋帛洁身自清。厅堂边的简历叙述着他的历史:
陈伯达(1904年9月~1989年9月),原名健相,笔名:尚友、伯达。籍贯:&&省&&县。1927年前曾先后在集美师范学校、&&大学、&&大学学习,1927年初参加北伐军,任第一军独立第四师秘书和东路军军官学校教官。同年四月因掩护共产党人而遭通缉,从而到&&加入共产党。同年秋,赴苏联&&&&大学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1931年四月在&&被国民党逮捕,1932年初在地下党的营救下出狱,1933年在&&参加了抗日同盟军,1935年参加领导了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曾主编了《实话报》、《华北烽火》、《国防》、《人民之友》等救亡刊物。先后在&&法商学院、北平大学任教,1936年秋发起了文化界《新启蒙运动》,宣传抗日和民主,出版过文集《真理的追求》、《在文化阵线上》,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宣传部长。1937年秋赴&&,曾在&&公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曾任军委副秘书长、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同时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三民主义概论》、《评〔之命运〕》、《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和《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新论》、《近代地租概说》等学术论著,成为在中共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1945年在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
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副主任、中科院副院长、国计委副主任、中宣部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总编辑,发表过《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论革命》等论著,也是《毛泽东选集》的主要编辑者。1949年和1957年曾两次陪同毛泽东访问苏联,分别同斯、赫鲁晓夫会谈。中共八大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期间协助毛泽东起草过一些党的重要文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周恩来推荐,毛泽东提名,中共中央决定他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69年九届一中全会继续当选,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上,他因所谓赞成林彪的“天才论”和设立国家主席而受到批判,被停止一切职务。随后全国展开“批陈整风”(即“批修整风”),1970年10月起即被关押。1973年在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的罪名被永远开除党籍。
  望着这些凝固的字迹,我默默地鞠了一躬,走出院落,离开了这座“风水宝地”的村庄,雨渐渐地小了下来。回到&&时,天空中出现了血红的晚霞,尉然壮观!
日探访梅岭村    
&&&&&&&&&&&&&&&&&&&&&&&&&&&&&&&&&&&&&&&
&&&&&&&&&&&&&&&&&&&&&&&&&&&&&&&&&&&&&&&&&&&&&十一、&&【郭氏家庙】
我所说的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摘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元旦回信”之前,一直困扰着老毛的问题似乎一夜之间在回复林彪的贺信中“整理”出了思绪和答案,寻找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红旗到底还能扛多久?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悲观情绪弥漫了整个“红四军”。
1930年元月,刚刚在“会议”重获红四军领导地位的毛泽东,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告诉“红四军”的全体指战员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重新点燃了大家的“革命热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出政权”正确的漫长之路。而在五个多月前,这支部队开往&&东江,遭到重创(朱德的同学,从苏俄学成归来的安恭同志也在东江之战中牺牲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他面对敌人的炮火,手撑红旗的最后一呼:为了苏维埃,前进……)。朱德率突出(蒋委员长“三省会剿”的三万多国军)包围圈的红四军二纵、三纵,迷茫地藏身于闽南山区的横口乡覆鼎村休整喘息。那位伟大的“革命舵手”却只能眼巴巴地到&&去搞地方调查,大家都在思考着、梳理着,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是&&的七个老县之一,历来以出产芦柑著名,和茶叶瓷,南安板材鞋,菜刀&&雕一样,是&&的土特产品牌。近年来又推出了一种与“铁观音”竞相媲美的茗品——“佛手”。“佛手茶”起源于北宋,相传当时闽南骑虎岩寺的老僧人,虔诚地种植当地的一种“佛手柑”(又名香橼果),用来敬奉礼佛。念经之余,这位僧人还喜欢品茶植茗。一天他突发其想:茶叶要是能泡出“佛手柑”的清香来,会是一种怎样的口感?于是他尝试着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香橼果树上,经精心培植,果然生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茶树来,因结出的茶叶叶大如掌,茶香中又有佛手柑的天然果香,他就把这种茶叶取名为“佛手”。熙年间,他把技艺传入了,茶农们竞相引种普及。《县志》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
正是一幅以推介“佛手”的新闻图片——“走近寨”,才让我首次见识了藏在崇山峻岭的横口乡,这一创意性地搭载在“红色”之上的“绿色”茶乡。而包裹在一片绿意之间的那段鲜为人知的“革命磨难史”,却一直地吸引着我走进了深山。
横口乡位于县城的西部,东接下洋镇的号称“闽南的&&”——牛姆林景区,西连一都镇美岭村,南与的剑斗镇接壤,北和&&的&&县吴山相邻。覆鼎村则位于横口乡北部,村庄地势奇特,宛如一口大鼎(闽南人称锅为鼎)覆盖其顶,常年雨水丰沛,树林葱茏。后改“覆”为“福”,因与闽东的重名,村人常呼旧名,闽南人又念“覆”成“趴”。
当我坐上&&往下洋、一都的班车,跟车的售票员热心问我:“去牛姆林玩吗?”我摇头地说,“不!去村,不知从哪下车近?”她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哪里是村,当我讲是横口的的“趴鼎”(跟我上次去魁斗镇一样,人家把魁斗唤作“&&”),才笑着说,“从下洋或一都都不近,还不如过了下洋,到前往一都的三叉口下,再雇摩托车进去。到了我会叫你的。”
到了一处绿意盎然的山边,她下车帮我联系了一位车老板,让他载我进村。说真的,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自己还真不知道找谁雇车呢。无巧不成书的是,就在我们刚爬上了一个山冈,车老板的摩托车坏了,下山去修车了。想一想,与其在这干等,还不如边走边看风景。昨天刚下过雨的山野,云蒸雾绕的,也是挺抒情的。偶尔路过的赶早市回来的“屠夫”诧异地看了我好一会儿。我向他问路,“离村还有多远?”他说,“你找谁呀,那村可远着啦!”究竟也不知有多远,反正有多远走多远吧!过一会儿他又回头,“要不我捎你一程。”真好!几里地后,到了一岔口,他给我指了指方向说,“你往那边去吧,我到了!”我谢了谢他,继续朝着茫茫的深山前进!当我被眼前山青水秀的风光所惑时,一阵摩托车的声音传来,开始还以为“车老板”如约寻来,原来是过路的,一问又不是去村的,但他是人的女婿。跟他商量能不能载我进去。他说,“要赶回家吃午饭!”,过一会儿,他又转头过来说,“不然五块钱咋样!”我说没问题!
他走的路是进村的后山。到了郭氏家庙的时候,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他说,“这就是覆鼎村的奇特之处,只要出了这个村就没雨啦。”我下车的地方也是郭氏家庙的后门,正对着一条狭窄的水泥村道。屋檐内侧是一条模糊不清的标语,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红军”标语,现在用玻璃罩住更看不清楚了。绕到&&,门紧闭着,门口有一眼井,井旁的碑是新立的——红军井,左侧是一尊“高大威武”的石膏塑像——朱德,身上沾了些雨斑,神情不知是手艺问题还是设计的原因,显得有些呆滞悲戚。
望着老总塑像的这份真容,我想起了他1929年2月的“项山之痛”。半年之后的8月23日朱老总来到了这里,“家恨国仇”的创伤也许没有那么快就能弥合。当时要不是凭着一副“忠厚老实”的“伙夫相”以及妻子伍若兰的“机智勇敢”,恐怕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朱德元帅。“项山之围”&(1929年2月国军刘士毅部包围了项山红四军军部驻地)朱德虽然提着一个水桶逃离了,但是怀有身孕的伍若兰却在冲出的时候,脚踝中弹被捕,于日英勇就义。牺牲前她是怎样想的,谁也不知道。但是对于一位后来堂堂的三军司令,当年的红四军军长,在危险境遇里,不能保护自己最亲爱的妻儿,光顾着自个落荒而逃,难道就不该有愧吗?革命需要,远&&想都不是可以推脱的崇高藉口。当我一看到这尊塑像的表情,就知道这才是最吻合当时的他,一位43岁仅丧偶半年多的男人,一位有着远大目标的真正军人。
当我沉浸在“战火硝烟”里暇想中,两位老者相携而来,热情地请我上二楼泡茶。一位老先生拿出了一本签字簿来让我题字,顿时让我有一种领导般的万丈豪情,明星似的龙走蛇舞。在喝了茶,表明了来意后,他们仍然热情地带我一一参观了革命遗迹。眼前的陈列室,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两落双层的闽南传统建筑家庙,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可容纳700多人。老人讲朱德红军入村时,这里住了一部分。还有一些住在村里的美魁堂和有空房的村民家中。村口红豆杉边的那座龙兴岩古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疗伤的地方,村里的郎中郭景云当年就用土方救治了42名伤员,朱老总赠送他50块银元和一支法铅笔,这支笔现在陈列馆里收藏。
我在老者的指引下,来到了村中颓败的美魁堂,这当年的红四军军部,门楣上用毛笔写着:朱总司令住过的地方。据说这是文革期间红卫兵们写的,村里还保留着。
离开的时候,路过村口的红豆杉,这棵百年老树依然默默地注视着人间的花开花落,坚实地守护着脚下的一方热土。
抬头仰望,雨停啦!
——仅以此游记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1周年!
十二、【芝山红楼】&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就在闽西山区“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沿海的闽南之革命火种也在悄然成长……
1932年4月的&&,正是“朱毛红军”攻克的第一座闽南城池,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那是毛主席率领东路军跳出“敌人”对红都叶坪重围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二年4月,在沙洲坝召开的“二苏大”毛就离开了部队。“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靠老毛的“班底子”完成的)在后来的国将帅中,有一大半参与了这次“&&战役”。如今江畔的八卦楼(又名威镇阁,位于&&大桥北侧,新华南路末端)前剧烈的硝烟,已荡然无存。&“朱毛红军”在此收取了“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随后,大军攻陷了&&、诸县城。
说起芝山红楼,倒没有赖昌星的&&“红楼”,那么声名显赫。前去参观的人估计也不会多到需要关闭,谢绝参观的地步。当然现在不知道的可能还十有八九,更不用提我十七年前路过时的&&。虽然我也有收集地图的嗜好,就是没能发现这处芝山红楼的“蛛丝马迹”。若不是那年和小乐探寻土楼的途中路宿&&,或许只有等到“红色之旅”“泛滥成灾”的时候。
胜利西路的公园,一路过去,大多是早起锻炼的人,不像&&那么多趁早做生意的,&&人似乎更懂得生活,更珍爱自己。这也有不好的地方,比方我这样外来的“盲流”,想垫垫空空如也的肚子,必须一路坚持寻下去。也正是这个机缘,让我走进了市委大院。经过门口时,我奇怪这里咋这么人来人往的晨练队伍,而没有司空见惯的戒备森严,难道是回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年月。反正没人拦着,就进去逛逛吧!像我这平头百姓,不用说进政府机关,就是高档住宅区,还不是要三盘四问的,没把你当做“恐怖分子”或“梁上君子”就谢天谢地了。何况平日里门岗还“荷枪实弹”的,怪吓人的。这么一想,我就如同捡了个大便宜似的,顿时昂首阔步了起来,还真把自己当成了机关干部(或者说是“人民公朴”),只是没那排场和气派罢了。
不承想跨进去的这一步,还真收获大大的。或许是好奇心使然,也可能是这处于芝山坡上的树木荫绕的大院,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不知不觉中,走近了一座碑前,这座碑的特别之处是像一面红旗,又像一把尖刀的造型,使我心里格登了一下,走近一看,果然——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纪念碑!
这是一场怎样的攻城掠寨哟?碑文是这样解说的:1932年4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红军东路军从中央苏区挥戈东进,经过艰苦奋战,再次连克了&&、等地,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代表工农政权的苏维埃政府。并于当年4月19日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红军东路军攻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对巩固闽西根据地,开展闽南的游击战争,支持东江根据地人民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红军此后的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碑文还说明了处在身后的那幢独立小院,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入漳后居住的地方,后被尊称为“芝山红楼”,现为纪念馆。1992年,为纪念红军攻克&&60周年而建成了这座革命丰碑。纪念碑的主体构造是取意毛泽东的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设计的,一把刺刀由两根人字形的台柱支撑着,穿过连接底座的三个圆圈,直刺云天,寓意着中央红军突破了蒋委员长“不‘毛’之地计划”的前三次围剿。碑高19.32米,表示为1932年红军攻克&&。底座的6级台阶,用来纪念红军攻克&&60周年。&从纪念碑前曾经的“枪炮声”中,我回到眼前个个汗水涔涔的“运动员”的现实里,朝着一代伟人栖息过的楼院走去,围墙周围当年红军油刷的标语被“还原”了,纪念馆的大门却紧闭着,有着异常收获的我不再奢望能有什么奇迹,怀着一种似曾相识的心情,绕墙走了一圈,深沉地吸了口气,试图能闻出一丝过去的气息。
走出市委大院,融入渐渐醒来的城市。我想,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次的“奇遇”!没想到这一拖竟是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真正走进楼里,这里已经是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五大红色旅游线路),楼外的围墙被新刷的“旧标语”填满了。纪念馆的陈列展室,也重新整理过了,分布在二楼、三楼。其中,“毛主席工作室”是根据当年的邓子恢、罗明、曾志、吴洁清等老同志的回忆和指点,按原样摆设的。内放一张毛主席办公用的桌椅、煤油灯(这盏煤油灯人们都称它是“红楼明灯”)、桌旁是一架单人床,墙上挂着毛主席当年的纸雨伞、行军米袋、公文包,床旁还放有一口铁做的箱子。展品中还有珍贵的“毛主席致电周恩来”三封电报原文抄件、“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元帅在缴获的飞机前合影”、“红军指战员参观飞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合影”、“八卦楼的硝烟”等历史照片。三楼展室还有参加1932年攻克&&(1955年解放军授衔)九十四名将军的图像。
于是,我循着耳边呐喊的“厮杀”声,追到了威镇阁(八卦楼),极目之处除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外,惟有桥下的江水依然不变地滔滔东去……
2003年4月首次造访芝山红楼
本篇游记共含19570个文字,53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证110318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神庙战斗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