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作者简介陈钢的父母亲

专访作曲家陈钢:忆当年《梁祝》的偶然与必然
陈钢在上海音乐学院。新华社记者 浦奕安 摄
陈钢在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浦奕安 摄
陈钢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场演奏《梁祝》片段。新华社记者 浦奕安 摄
当年,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学生写爱、写人情,似乎有其所难。“谁都没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我们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梁祝的爱情传说,更是在书写心中的爱情。”
登录“作曲家陈钢”的微博页面,这样一幅背景映入眼帘:热烈的红色配上明快的黄色,掩映在其中的五线谱黑白分明。在夺目、奔放、热烈的背景之下,微博主人诉说与转发着种种与美有关的文字和观点。你可能难于感觉到,如此洋溢着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微博,出自一位出生于1935年、自称“70后”的长者之手。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陈钢。
同样的背景风格,出现在上海市汾阳路20号的陈钢工作室。在寸土寸金的沪上中心地段,这间工作室的空间不过半亩,但被陈钢成功划分出了4个区域,融音乐工作、电脑写作、藏书阅读等功能于一体,风格独立中兼具中西方设计元素,红、绿、橙的大色块交叉运用,在艺术气息十足的摆设装饰之下,竟也不落俗套。
陈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自己设计的:“三十多年来,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这里完成,长时间的创作,需要有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
一生一世父子情
前不久,陈钢携小提琴家黄蒙拉、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和青年钢琴家薛颖佳,以“玫瑰与蝴蝶——陈钢和他的父亲陈歌辛的音乐奇缘”为题举办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重新转动出了老唱片中的上海味道。
为了这台音乐会,陈钢悉心准备良久。陈刚看了看本刊记者,笑言,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说起陈歌辛,或许不一定知道。但给你听几首歌曲,可能就唤醒你的记忆神经了。
随即,《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蔷薇处处开》《夜上海》等洋溢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气息的旋律在音乐小屋中缓缓展开。一种久违了的舒心与感动在人的心底油然而生。父亲陈歌辛的鲜艳玫瑰和儿子陈钢的爱情蝴蝶,几乎成为了公众眼中这对音乐父子的代名词。
以通俗音乐闻名于世的陈歌辛,是陈钢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在儿子陈钢的心中,父亲是阳光、热情、向上的。陈歌辛的爷爷是印度人,他继承了爷爷亚热带血统的浪漫情怀与乐观性情,却在反右中备受折腾,含冤病逝在安徽白茅岭的劳改农场。
陈钢是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被打成脑震荡,但他心中依然存有坚定信念,向往阳光与自由。再多的困苦也不能阻碍他创作的激情,他写下了《苗岭的早晨》:“我在最黑暗的时候,写最光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在年轻人常说‘郁闷’,写东西时没有精气神,这是一种信念的缺乏。”
在陈钢杂而不乱的写字桌上,有一幅他和荷兰爵士歌后劳拉·费琪的合影。去年,费琪在上海、香港等地举办个人音乐会,用中文演唱了《玫瑰玫瑰我爱你》。
“这是我听过最慢版本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她在演唱会前,特地来到了我的工作室。”陈钢指指那台靠墙放置的钢琴,就是在这台钢琴旁,劳拉·费琪给陈钢一字一句地、用情歌风格缓慢地演绎起老上海。
“她的演唱,奔放、有力、别致,又是一种风格,想必我父亲知道了也会高兴。”陈钢浅浅地回忆道。费琪去香港开音乐会时,陈钢把老歌星姚莉也请到现场。这位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第一个唱红“玫瑰”的歌星,被陈钢当场称为“中国第一玫瑰”,那一晚交汇着几代人情感的共同诉求,让人们尽享绵长的音乐之美。
陈钢认为,父亲和他这两代人,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把雅俗共赏的中国音乐共同推向了世界。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爱、温暖、自由等人类共通价值的美好向往,所以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世界的认可。
《梁祝》的偶然与必然
时隔多年,陈钢对于当初创作成名曲《梁祝》的整个过程记忆犹新。少年时代的陈钢,带有一些逆反心态,他14岁便 “冒充”18岁青年去参军。同样的逆反心态,还表现在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大二学生何占豪找到陈钢共同创作时。
“我觉得自己写毕业作品要紧,没那么多的时间分心,而且管弦系感觉是业余搞创作,自己是专业的,哪能在一起合作呢?”直到他的作曲老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丁善德表示,陈钢的毕业作品可以不写,他才欣然应允。
当时,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两位富有浪漫激情的青年学生,大胆放弃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纯情的年代开始琢磨纯情的作品。
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想要把中国的才子佳人通过西方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是需要一定胆魄的。《梁祝》的每一步好像是偶然又是必然,突破思想禁忌后的两个年轻人,如饥似渴地把中国传统戏曲越剧中的人性之爱倾注到了五线谱上。
1959年,《梁祝》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试奏后,同年5月27日下午3点在兰心大戏院正式亮相。从此,《梁祝》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在《梁祝》五十余年的音符飘荡中, 日,好莱坞碗型剧场的演出,让陈钢最为难忘。“正值香港回归祖国,《梁祝》的旋律响起,这是中国的交响音乐第一次在这个剧场演出。向中国喝彩的自豪感无以言表!”陈钢回忆。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1600年多年,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不合理。“梁山伯作为一名聪明的秀才,边上一个漂亮女孩子陪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怎么可能呢?”陈钢摊手一笑。
和小说创作相同,作曲艺术是需要虚构的,但又是不能复制的。“作曲本身是很多种东西融合在一起诞生的产物,是超现实的、超时代的。”陈钢认为,只有融会了全人类感情的事物,才能解释超越中国,传遍世界。
“可能,梁山伯身上带有傻里傻气的劲儿,但正是这样一种冒着傻气的爱情,才感动了聪明灵秀的祝英台。”陈钢觉得,《梁祝》的文化传承超越了现实,从而成为了一个爱情的符号。“中国人几千年来追逐的,不就是这种执着的、不朽的,带有一点儿傻里傻气的爱情吗?”
曾经有媒体安排陈钢去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过的草堂,想以此作为背景来录制他的专访节目,但被他拒绝了。陈钢说,他只希望有一台钢琴,让他感到,背后便是整个世界。
最终,他在杭州大剧院做了这个节目,坐在简简单单的钢琴面前,让他找到了和世界音乐对话的空间。“就像中国的传统戏剧《牡丹亭》,白先勇先生把它进行改良,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的古典爱情,《梁祝》中的爱情也是具备全球共通价值的。”
陈钢认为,爱情是全世界文艺题材的真正的、永恒的主旋律。当年,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学生写爱、写人情,似乎有其所难。“谁都没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我们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梁祝的爱情传说,更是在书写心中的爱情。”陈钢说。
心系海派文化
陈钢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从他色彩丰富的工作室中可见一斑。每天上微博已成为他的“必修课”。“我不一定每一条微博都是原创,却一直在微博上关注新闻热点。更多的是转发好的音乐段子,让大家共享,这也是一种态度吧!”陈钢说。
陈钢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翩翩君子的风度,戴着细细的金丝边眼镜,发型一丝不乱,举手投足之间,颇有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描述的上海“老克腊”之风,腔调考究而精致。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陈钢有他自己对海派文化的理解。他告诉本刊记者,和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农耕文明不同,老上海体现着城市文明的活力:文化上有鲁迅和张爱玲;音乐上有第一个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爵士乐团;绘画、出版、话剧、戏曲等行业各领风骚;在岁月的更替和战争的洗礼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这个文明只有当时的上海才有,而且只有三、四十年代有,也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父亲才创作出那么多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来。”陈钢这样形容父亲的作品:“既是海派的,也是国际的。”
陈钢认为,解放后,在特定年代的同一化需求中,海派文化式微。但伴随着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海派文化和城市文明逐渐复苏,就更需要把海派文化的精华继承下来。
陈钢有次去德国演出,那个城市的老市长在表演结束后激动地表示,以前知道中国文化就是京剧,不知道中国还《梁祝》那么高水平的古典文化。
一曲《梁祝》,让人们认识了陈钢;也正是因为这一曲的空前成功,多少让陈钢之后创作的曲目受到“抑制”。其实,《梁祝》之后,陈钢一直在作曲,试图把中国音乐用交响乐的方式更好、更多地传递给世界。他的作品《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性作品。
陈钢希望能去各地举办《蝴蝶与玫瑰》《红色小提琴》音乐会,用音乐来重建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海派文化。“上海是国际化大都会,也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国文化精英的集聚地。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融入国际,希望今天的上海能找到城市的语言和灵魂,再度让世界为她的文化痴迷、疯狂。”
需要精神,需要境界
常年在音乐学院生活工作,陈钢对于现在孩子的音乐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发现,现在有些孩子学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是被父母逼得没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弹、去考级。“把弹琴当作干活,不是一种艺术。”陈钢叹了口气。
陈钢说,现在上音乐学院的学生,有的就是混个文凭,专业课也不怎么去上,为了考级、为了拿奖,父母一家人齐上阵,为孩子找家教开小灶。“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体制下,付出了这么高的成本,一旦失败,将是全家人的悲哀。”
他一再强调,学艺术在最本质的东西上,如果违反了艺术,就是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莫大悲哀。学艺术,首先要喜欢、爱上艺术,才能融进去,悟出来,真正弹出好的音乐来。
陈钢举例,比如傅聪,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傅雷的学问与艺术修养,在钢琴之路上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傅聪牢记父亲的临别赠言:“做人,做艺术家,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陈钢说:“如果仅仅是去表现音乐,就是和艺术不搭界的,是违反艺术规律的。”
他说,1917年蔡元培提出“美育救国”,这至今仍值得音乐教育界重视。“美育是形而上的东西,不能量化。艺术恰恰需要一些‘唯心’,也就是需要精神,需要境界。而这一切并不是苦练技法便可得到的。现在有的青年钢琴家很出挑,技术方面已经相当了得,但是,如果缺乏对于音乐真正的理解,恐怕就难以成为真正的钢琴大家。”
现在的陈钢,除了作曲和教学外,还迷上了写作。他人缘好、口碑佳,他把和朋友们的交往写成了散文集《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和音乐一样,他把写作当成艺术创作来对待。
陈钢的文章,读来文笔娴熟、有趣耐读、张弛有度。他说,行文如作曲,“乐曲是感情流的波影,而随笔只凭兴感的联络求得。”
他13岁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长脚归来兮》。这么多年过去了,文学仍是他对音乐的补充,也是他除“A弦”之外,另一根发出奇声绝响的弦。在这根弦上,陈钢发现了一个与音乐同样宽广的表情天地,在这里,“格子似乎霍地破纸而出,跳上了五线谱,谱写出一曲曲无音歌,发出那咯咯作响的文字音响。”
他说,无论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只要是好听的音乐他都爱听。父亲的好朋友丁聪在世时,曾给他画过一幅《第三只耳朵听音乐》,图上,他愣是比常人多长出一只耳朵来,笑呵呵地,憨态可掬。
去年出版的《我为大师画素描——李岚清素描作品集》里也有一幅画,画的是他父亲陈歌辛。寥寥数笔,一位在黑暗中不忘光明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落款处,有这样的题词:“通俗歌曲大作家,粉丝无数歌星忙。玫瑰玫瑰我爱你,中外歌星都爱唱。”
在有限的生命里,音符写就的人生是无限的。陈歌辛、陈钢父子的乐坛奇迹,将伴随着属于他们各自的音乐领域,历久弥香。(记者 浦奕安)
】【】【】《梁祝》曲作者陈钢:我的初恋故事恰似《梁祝》--东方讲堂--凤凰网博客
辩章学术 考镜源流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梁祝》曲作者陈钢:我的初恋故事恰似《梁祝》
我爱着爱。只有爱过与被爱过的人才是幸福的。可爱情并不像艾略特诗中所说的:“没有无情的严冬寒风能够冻僵,没有酷热的赤道太阳能够枯死,那是我们的、而且只是我们的玫瑰园中的玫瑰。”我就经历过一次被冻僵枯死的爱情——那就是我的初恋。它不是玫瑰园中的玫瑰,而是一支黑色的浪漫曲。1959年春,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新中国诞生十周年献上一份薄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乐曲的主线是刻画祝英台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封建势力的抗争,这是个几千年来纠缠着人类的不朽命题,但也同样紧系着作者的心。当时我和何占豪还是两个青年学生,写的虽是古代传说,却倾注了我们的滴滴欢欣与缕缕悲情。特别是在写到“惜别”和在咆哮的封建势力主题后出现的、令人肠断魂销的“楼台会”时,我们的心似乎亦被撕裂了!但是,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与主人公同命运……那年春天,我从照片上认识了一位姑娘——一天,我到同班同学W那儿去,在她琴房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端庄、秀丽,有一对澈亮的大眼。不知怎的,我似乎觉得与她“似曾相识”,而且,在她的眉宇之间,可以感到一种属于我们家里人的气韵。W告诉我,这是她的一位好朋友,是北京某部队文工团的歌剧演员,还曾在我们学院进修过呢!“怎么样?”W狡黠地笑道,“我牵线吧!”然后,一根红线就从上海牵到北京。我们同时发出了第一封信。随着书信传递频率的加快,心与心交流的流量也一天天增大了。四五月间,在创作最紧张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一个人在注视着我,一种爱的温馨在遥遥温暖着我,我写得很快。5月底,《梁祝》问世了!《梁祝》成功了!她在无线电中听到了广播,激动地从北京赶到上海来看我。我们在见面的一刹那就紧紧地拥抱了……可是,第二天——就在第二天,一切都陡然变异了!她在见了我回家,向姐姐、姐夫宣布了我们的爱之后,立即遭到劈头的反对:“我们全家都是共产党员,你怎么能和一个右派的儿子好呢?”尽管她向家里人解释,我十四岁就参军了,是个单纯有为的青年学生,而且还抬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有成分,但不是唯成分论;重在表现。”但是,一切无济于事,这一个正统的共产党员之家矢志不愿对这出不“门当户对”的爱情首肯。我们默默相对,潸然泪下。这时我才懂得,我是没有爱的权利的。她无望地离开了上海,我难过地随她到北京。白天,我住在W在北京的老家;晚上,就和她在北海公园偷偷相会——因为,她所在的部队文工团警告她说,如果她要和我相好,就把她发配到野山里的小山沟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在公园里狂奔,躲进了一个帐篷;两个冷瑟瑟的、颤抖着的躯体紧抱在一起,可是,我们的爱是那么纯洁,那么无邪;真像拜伦所说的:“爱吧,但要爱得纯洁……要爱得不越轨。”这就是我们“五十年代式”的恋爱!第二年暑假,也就是我在音乐学院毕业的1960年之夏,我又到北京去看她——在折腾了一年之后,怀着最后的期望,去寻求最后的答案。我们依然到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北海公园。那是一个死黑的夜,远处的白塔凄然无奈地凝望着我们。我们相对无言——不是无言相对,而是语言在那时显得多么苍白和无能为力;因为,命运之神已判定我们必须诀别!大颗大颗的泪珠从那双大眼睛里流淌下来,她默默地掏出一包用手帕包好的石子送给我——石子在黑夜里隐隐绰绰地闪烁着,像是在呜咽地吟唱一段“石子情”。就在这个时候,公园里的广播喇叭中遥遥传来一阵凄婉的音乐——天啊!它不是别的,正是《梁祝》,是“楼台会”…… & 我做梦也没想到,《梁祝》竟成了我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过了三个月,她结婚了。新婚后就来到上海,和丈夫一道出席了苏联指挥家阿诺索夫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半场结束的节目正好又是《梁祝》。我在掌声中被欢呼上台谢幕。我不知道她就在台下。而她也没想到会在这儿见到我;只是在事后告诉W,那天她非常非常难过……过了十七年,在粉碎“四人帮”后,我又来到了北京——这个曾经令我心碎的地方。一下飞机,我就激动得不能自主。我多想见她,也找到了她。她已经有了女儿,也正在拉《梁祝》。她第一次告诉了女儿:“这就是你妈妈曾经爱过的陈叔叔……”在她女儿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她。可是,当年的她却已不复存在,她完完全全地变了,变成了我所陌生的另一个人。刹那间,我的心僵冷了,失落了;我的心底飘飘忽忽地浮起了魏尔伦的诗:“啊,悲伤,悲伤是我的灵魂,这是由于一个女人。我不能安慰我自己,虽然我的心已经离去。”在西方,人们称《梁祝》为《蝴蝶情侣》。蝴蝶,是《梁祝》的标志,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据说在梁山伯坟上盘旋飞舞的并不是彩蝶,而是黑蝴蝶。我的初恋就像一对掠过夜空的黑蝴蝶,是一支黑色的浪漫曲。(本文选自《蝶中蝶:陈钢谈艺录》,原文刊于《文汇报》)有华人处有《梁祝》。本书作者陈钢便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之一。1959年,一曲《梁祝》刷新了中国音乐史,而陈钢和其合作者何占豪当年还只是音乐学院在读的学生,凭此曲蜚声中外乐坛。其后在70年代艺术沉寂的时期,又相继创作了“红色小提琴”系列——《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后来,《金色的炉台》又被导演姜文相中,作为配乐用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80年代,陈钢因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美国演出,获得“达拉斯荣誉市民”称号。其作品以触动人心的情怀、浓郁的民族风韵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见长。陈钢还是位优秀的散文作家,著有《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蝴蝶是自由的》和《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等文集。同时,他也是上海著名海派文化沙龙“克勒门”的掌门人。 &本书是陈钢先生多年来新旧文章的新集结,谈的都是音乐的事、艺术的事、文化的事。陈钢从事音乐创作,有其家世渊源,其父是旧上海著名的流行音乐创作人陈歌辛,《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恭喜恭喜》等便是他的作品,有父如此,使得他从小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所交游的也多是为音乐、为艺术的文化界人士,后终于凭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近年来,陈钢更是发起了“克勒门”文化沙龙,追溯海派文化的记忆,对中西文化和海派文化也有进一步的思索。本书没有漏掉陈钢音乐、文化生活的任何一环,通过作者通俗、优美的笔触一一为读者呈现。 & & & & & & &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1.获取优质文章及资讯,欢迎关注公众账号:东方讲堂2.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我们将抽取5名幸运分享者赠送本书。3.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思享会,名家对谈,文史讲座。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每次活动讯息发布后直接在微信平台报名参加。 &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想不到“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陈歌辛和夫人金娇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被誉为中国民族交响乐之魂。“梁祝”于1959年首演,陈钢是曲作者之一,而他的父亲陈歌辛当时正被劳改,陈钢是家中的长子,承受着极大的痛苦。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没什么东西吃,瘦得皮包骨头,从肉体到精神饱受折磨,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大儿子陈钢被冠以“右派孝子贤孙”的骂名,二儿子陈铿是数学奇才,原来在复旦大学,竟被送到江西去喂猪。幼子陈东年龄尚小,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女儿陈小丽则终日一语不发,夫人金娇丽扛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过著艰辛的、暗无天日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却被学院党委安排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创作音乐作品。难以想像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不朽的名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或许正因为遭受了如此的彻骨之痛才得以创作出震撼心灵的声音,如泣如诉的旋律里,揉进了陈钢多少难言的心声与抗争。远在安徽农场的陈歌辛从广播里听到了“梁祝”,激动万分,他让陈钢尽快将谱子寄给他,陈钢多么想将作品送到自己的启蒙老师——父亲的手里,可是,在那个年代是不能实现的。不仅如此,陈钢的爱情也在风雨中飘摇,陈钢与心上人纯真的爱情无法冲破世俗的屏障,姑娘的家人一致反对和一个右派的儿子交往,尽管姑娘情深似水,她的家人却始终不同意。陈钢忘不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北海公园里一片寂静,心碎的陈钢不得不与他心爱的姑娘诀别。就在这时,公园的广播喇叭里竟然飘出了“梁祝”的旋律,此情此景,竟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诀别,“梁祝”竟成了他初恋的绝响。老上海的歌仙---陈歌辛陈钢的举世才华与他的父亲陈歌辛密不可分。陈歌辛在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人人皆知,是著名的音乐人,“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等等优美的歌曲,都出自于陈歌辛之手,被誉为“歌仙”。在老上海时期,陈歌辛声名显赫,红歌星周璇所演唱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姚莉、龚秋霞、李丽华、李香兰、陈娟娟、白光等著名影视歌星,也都演唱过陈歌辛的许多作品。而且他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邓丽君、蔡琴、梅艳芳、张惠妹、罗大佑等人,也都在演唱会上唱过陈歌辛的作品,每每唱起都深情款款。陈歌辛一生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被翻唱成英文歌曲“Rose,Rose,I love you”,流行于世界各地。年轻的陈歌辛温文尔雅,英俊潇洒,尽管生活非常节俭,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但浑身仍然散发著书卷气质和非凡的才华。在上海任教期间,赢得了一位女学生的爱慕,她叫金娇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然而才子佳人的相互爱慕却遭来了金娇丽家人的反对,但金娇丽不顾父母的阻拦,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终于与才子老师喜结良缘,开始了共同相伴的音乐人生。此时的陈歌辛不仅对音乐热衷,而且也是个热血青年,心系祖国安危。1941年,曾被日本人关押,受尽各种酷刑仍不屈服,终被释放。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沉,而是更丰富了他的内心,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用以创作。1942年的“蔷薇处处开”,1943年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44年的“凤凰于飞”和“不变的心”,1945的“夜上海”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背后却暗含隐喻,表达了陈歌辛希望抗日胜利,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歌辛一家来到香港,继续着他的创作,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安逸,其乐融融。可是,之后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50年,他应夏衍之邀,放弃了香港较优越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希望重回已是“新中国”的上海,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1961年,陈歌辛连饿带病死在了劳改农场。可怜的他,仅仅回国十馀年的时间,一位老上海的“歌仙”就这样悲惨的长逝于他曾向往的“新中国”的土地上。1962年,金娇丽来到白茅岭,她带去了一只小小的木箱,捡回了陈歌辛206根遗骨。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只有丈夫留给她的那些歌曲以及儿子陈钢的“梁祝”,凝聚着陈氏父子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寻,终化为美丽的蝴蝶翩翩飞去......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梁祝曲作者陈钢文集《蝶中蝶:陈钢谈艺录》亮相上海书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19:30-22:00,《梁祝》曲作者、中国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克勒门”文化沙龙活动现场亮相,与观众畅谈音乐创作与艺术人生之感悟。届时,陈钢先生个人新作《
日19:30-22:00,《梁祝》曲作者、中国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克勒门&文化沙龙活动现场亮相,与观众畅谈音乐创作与艺术人生之感悟。届时,陈钢先生个人新作《蝶中蝶:陈钢谈艺录》将同时举行盛大首发并现场签售。著名画家谢春彦、陈逸鸣,作家淳子,演员曹雷,美术评论家林明杰,德国画家马里奥&维恩伯格(Mario Weinberg),青年钢琴家施雯,小提琴家张乐等,文艺文化界知名人士将与陈钢对谈艺术与文化。
有华人处有《梁祝》&&陈钢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之一。20世纪50年代,一曲《梁祝》刷新了中国音乐史,而陈钢与合作者何占豪当年还只是音乐学院在读的学生,凭此曲蜚声中外乐坛。其后在70年代艺术沉寂的时期,又相继创作了&红色小提琴&系列&&《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后来,《金色的炉台》更是被导演姜文相中,作为配乐用到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80年代,陈钢又因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美国演出,获得&达拉斯荣誉市民&称号。
1959年创作梁祝时的陈钢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收入东方出版社&东方文库&,是陈钢先生多年来新旧文章的新集结,谈的都是音乐的事、艺术的事、文化的事。其中&对人事和艺事的感想,或尖锐,或幽默,或温情,但全都是晶莹,透明,体现出作者的一片冰心&;而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的反思,对于海派文化传承的思考,尤见火候。作为当代著名的交响音乐作曲家,陈钢却调侃自己是&音乐外行&,以示他对某些当代艺术现象的迷惑与疏离,在音乐与艺术的领域,他一直在思索、探索和更新。
如今,陈钢先生除了音乐,还在玩味文化,他是著名海派文化沙龙&克勒门&的发起人和掌门人,悉心挖掘和梳理海派文化的脉络,同时也接续和培护着海派文化的现在和未来。如此看来,海派文化中&洋&和&混&的元素,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本书带给读者的将是一系列涵盖各种感官、杂糅多种思维、跨越不同时代的精彩沙龙,读者尽可以带着孩童般好奇的心,跟陈钢一起跳&探戈&。
名家点评:
陈钢既是一位善于用抽象的音符创造优美乐曲的大家,又是一位善于用具象文字和理念写作的能手。&&在你当作一本散文买来的时候,他却意外地多送给你和文字同步鸣响的一部乐曲。
在东方和西方、反叛与传统、奔放与细腻等的猛烈碰撞中,最终都能融合转化成和谐的舞步。陈钢,就是一曲上海的激情探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可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91569
播放数:123532
播放数:173221
播放数:797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祝作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