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苏东坡兄弟的名字有什么奥秘吗?黎烈南
苏东坡兄弟的名字有什么奥秘吗?黎烈南
&&&&&&&&&&&&&&&&&&&&&&&&&&&苏东坡兄弟的名字有什么奥秘吗?&&& 黎烈南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弟弟的名字一名轼,一名辙,他们的父亲苏洵给他们所起的名字,意味深长,值得玩味。家长为孩子起名,都煞费苦心,且看苏洵是怎样为他的宝贝儿子起名的: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轮:车轮。& 辐:辐条。& 盖:车盖,车上帐篷。& 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职:职责,用处。& 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古人以手按轼表示敬意。由:经过。& 辙:车轮的轨迹。& 与:参与。
为明白此文之意,先试翻译如下:
车轮、辐条、车盖,车轸,在车上皆有用处,而轼这种车厢前供人凭靠的横木,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可是,车子如果没有了轼,我便不以为它是完整的车子了。我的儿子(苏)轼啊,我忧惧的是你对自己的行为、外表不加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一辆是不沿着车辙而前行的。而人们在谈及车子的功劳时,车辙并不受关注。虽然如此,当车子翻了、马儿倒下时,祸患也不会触及到车辙。这车辙,真善于处于灾祸与幸福之间啊。我的小儿子(苏)辙啊,我知道你肯定能免于灾祸了!
苏洵(号老泉),有一肚子的学问,却一直未能考中进士,于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身上。他欣喜地看到,此二子,继承了他的很多优点,前途远大,因而对他们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在这两个儿子中,苏老泉对大儿子苏轼的才华尤其欣赏。他甚至命小儿子苏辙要以苏轼为师。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苏老泉对苏轼的才能是多么肯定并深感自豪了。
不过,老泉对苏轼最大的担忧,却是这令他骄傲的孩子,有着一种不受拘束、真率无伪的性格。这种性格,在等级森严、规矩严酷的古代社会,是很容易吃大亏的。于是,他用车子上的“轼”这个带有某种装饰作用的横木,给大儿子起名,意在警戒苏轼,要注意时刻将自己行为加以修饰,不要过于张扬,否则灾祸是难于避免的!
对于小儿子苏辙,苏老泉也是十分喜爱的。苏辙虽然没有兄长苏轼那样横溢的才华,却也学养深厚,悟性颇高;尤其是他那稳重、沉静的性格,最让苏洵赞赏,可说是一百个放心了。老泉觉得这年龄虽小、却有着老成性格的孩子,就象那路上的车辙,虽不受人们关注,而绝不会有受到任何祸害的袭击。当给小儿子命名“辙”时,他的心情是轻松的。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知子莫如父”。苏轼与苏辙的一生经历,完全印证了苏老泉的预见。苏轼对国家之事,敢说敢言,无所掩饰,因此遭受无情打击,一生坎坎坷坷,晚年被贬向海南,最终仅仅免死北归;弟弟苏辙却以其淡泊深沉的性格,虽屡遭贬抑,终能在许州颍滨(今河南许昌)以“遗老”(苏辙自号“颍滨遗老”)自命,免遭迫害,获得了解脱。
父亲苏老泉在孩子成长的年龄,便一语道破了他们的一生的结局,这在中国文学家的故事中值得注意。而今天的读者在称赏老泉的非凡洞察力的同时,还要思考的另一问题是,这位父亲既然有如此杰出的儿子,为什么他不从他们的美好前途、发展前景着眼,将他们的名字染上吉利、光明的色调;却偏偏起了带有强烈避祸色彩的名字呢?
原来,当老泉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时候,饱读诗书、谙熟历史的他,深知这种光明前途的期盼外,还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他感叹:“洵今年几五十,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是啊,老泉自己年纪老大,对于仕途进取方面,已经心灰意懒。但不忍使才华卓绝的儿子再象自己一般,“湮沦弃置”;但他对专制社会的残酷性、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体悟深切,深知走上仕途,就意味着在为理想奋斗的同时,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性命、家庭。尤其这两个“皆抗拙如洵”(这是老泉在《上韩丞相书》里说的话,意为他的两个儿子象他那样抗直不屈、执着倔强)的儿子们,更有在人生之路上“车仆马毙”、横遭迫害的可能性。
你看,当苏老泉在鼓励儿子们奋发读书、为国家效力时,一片浓重的阴影却也同时笼罩心头,他先为理想高远、刚直不屈的孩子们可能遇到的风险担忧起来了。一个“轼”字,一个“辙”字,就将他的忧患之情透露无余。
不过,老泉的预见虽然很准确,但他可能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大儿子苏轼的“不外饰”,不作伪,加上他那绝世的才华,使得他的名声冠绝千古,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成为了中国人仰慕的衣冠伟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试想,如果苏轼依照父亲的教导,用“外饰”的手段,来明哲保身,他还能成为万世典范、超级大文豪吗?
苏轼成为了一个光明磊落的士大夫,成为文学巨匠,有一重要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来自母亲对他的教育。苏轼的母亲是他的重要的启蒙老师,从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汉书》等古代名著。
一次,母亲读到了《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一位士大夫,他坚持正义,被宦官迫害。在赴国难时,母亲来为他送别的故事,震撼着苏轼母子的心灵。
书中记叙道:即将被害的范滂对母亲说:“我要到黄泉去了,希望母亲大人割舍不忍之情,不要过于伤感”。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东汉名士)这些伟人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有美名,又望长寿,能兼得吗?” 路人听着,都泪流满面。范滂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读到这里,苏轼的母亲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看到此景,对她说:“将来我如和范滂一样为国家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怎会不与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您是不是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原来苏轼从小立定为国为民不惧牺牲的品格,与他的母亲的教诲与激励,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他后来走的道路,是基本上延着自己的“不外饰”、不作伪的天性,延着母亲所鼓励的方向前进的。而父亲在给他起名字时所担忧的一番话语,他反倒似乎忘记了。如果是您,诞育了一个出息很大、才华横溢的儿子,您是象父亲苏老泉那样,劝儿子善于保护自己,还象苏轼母亲那样,激励孩子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呢?沿着老泉教诲,可免危难,但难成伟人;沿着母亲教育,伟人可待,却难免灾难——真是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啊!
生养了儿女,为他们的前途着想,让他们既能有成功,又不要吃太大的苦——苏老泉在起名字时所流露出的这一番苦心,是可以理解的;他可谓是慈父了;生养了儿女,希望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又支持他们为国、为民作出牺牲——程氏(苏轼的母亲姓程)在读书教育孩子时,发出鼓励的豪言,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其实,不管苏轼的父亲也好,母亲也罢,他们在为孩子起名或教孩子读书时,对未来的前途的担忧或叹息,都饱含了对儿子们可能遇到的政治风波的忧患意识,都是皇权社会时常发生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在那个时代人们心里的强烈反映。只要这样的社会模式不加以改变,当时的父亲,母亲们为儿子们的仕途之思考,要么就是全身避害,要么就是英勇献身,似乎没有第三条道路供他们选择了。古人是不会想象并设计一种言论自由、各抒己见而不会有严重性命之忧的社会制度的。
了解古代社会文人生存的艰难性,与参与残酷政治的悲哀或悲壮心情,有时不必去到那因言获罪或刑场杀戮的大事件中去寻找,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概而言之,他们的生活细节里,都充满着可以反复玩味的东西。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历史的秘密往往隐藏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之中。就连起个名字,也有宦海翻船之忧,也有刀光剑影在闪烁。
发表评论:
馆藏&18170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苏轼的父亲叫什么
咬着棒棒糖拽天下、
苏洵 字明允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的名字号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