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 古代言情与天子走路了步子

说说“丞相”的来龙去脉
欢迎访问《》,本站是全国文章总量、访问总量最多的历史学科网站,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推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
说说“丞相”的来龙去脉
说说“丞相”的来龙去脉
[ 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21:53:32&|&审核者:zxm ]
&&下载点数:0 点
看《三国》,大家都知道,董卓、曹操、诸葛亮这些丞相。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官职。但是许多人对“丞相”知道得不是太多,对于“到底什么是丞相?”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说说“丞相”这个问题尤其是两汉时期的丞相。
我们首先说说丞相一词的来源。
丞,《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m从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注释说:“翊,当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训,“承”“丞”古代都属于古音的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来解释“丞”并没有错。《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丞拯》:“丞字象出钌暇僦危苏踝郑砭恢搜滴矗簧暇僦担宋笃鸺有闻灾萦小!逼涫笛钍鞔锏乃捣故怯幸坏阄侍猓衷诟菁坠俏睦纯矗柏钡氖疽馐恰耙蝗舜ο葳逯校笥艺猿觥保簿褪撬怠柏毕旅娴摹耙弧辈皇巧剑膊皇撬恰熬省毙蔚南葳濉X┑谋疽寰陀小鞍镏⒏ㄖ敝猓省:罄词褂迷诠僦袄铮捅涑闪嗣剩话惴旁诤竺妫硎尽案ㄖ娜恕保热缈へ褪歉ㄖな氐娜耍幌刎褪歉ㄖ亓畹娜恕X┫嗟呢┎皇欠旁诤竺妫撬筒皇歉ㄖ啵歉ㄖ熳恿恕
相,《说文解字》解释道:“相,省视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仔细看”,这是“相”字的本义,如《诗经•{风》中的“相鼠有皮”,我们日常用语里面还有这种用法的遗存:算命先生的“相面”,意思便是“仔细看脸面”。后来这个词也用作“相瞽”之“相”,瞽就是瞎子,瞎子看不见东西,需要一个人帮助他看,这个帮助他看的人就叫“相”,于是“相”字在“省视”之意外又多了“帮助”之意,但仍没有脱离“省视”的范畴。在周代,这个“相”在使用中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这些天子、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如《春秋左传•宣公十六年》:“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相礼”也简称“相”,如《春秋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会之,高渠弥相。”我们现在日常用语中也有这个词义的遗留,结过婚的同志都知道,结婚的时候有“傧相”,就是这个“相礼”的“相”。春秋的时候,“相礼”之人一般都是主礼者的重要大臣、或者助手。于是“相”就完全脱离“省视”的本义,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我们知道了丞相的来源,那接下来说说丞相的历史。
《通志》、《通典》乃至《文献通考》里面都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这些都不可信。上面我们讲过,“相”作为“高级助手”的意思乃至春秋左右才出现,黄帝他们不可能提前知道。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之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相国”、“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写本书估计都够了,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我们接着再谈谈丞相的权利与义务。
丞相的权利还是很大的,大家都读过《史记》里面的《魏其武安侯列传》,里面说到很多与丞相这一制度有关的事情,我们就借此来开始。《列传》里面提到前代国国相、淮阳太守灌夫不守法: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请?”
看看,一个省市级别的高官,丞相想处理就处理,连请示皇帝都不用。丞相就是那么牛气!我们再看《史记》中另一篇《绛侯周勃世家》,窦太后想给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看看,皇帝、太后想干的事儿,丞相要是不答应,那也没门儿。怎么样,丞相利害吧?可是丞相到底都能做些什么呢?同样在《史记》中也有记录,这记载在《陈丞相世家》里面,当时周勃是右丞相,陈平是左丞相,汉朝以右为尊,也就是说周勃是总理,陈平是副总理: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Y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於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Y,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对邪?”於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这就是丞相的职责。我们把里面所说的解释一下:“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就是说丞相要“调和阴阳”,这个是汉代以前的一个理念,汉朝有一个惯例,如果天下发生地震、山崩、星陨或者其他气候异常,就认为是丞相、三公“调和阴阳”没有做好,职行有亏,他们就得要主动辞职。不过自董仲舒的“皇权天授”学说提出之后,认为与上天相接触、“调和阴阳”的只能是皇帝,以后“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就不再麻烦丞相了。“外镇抚四夷诸侯”是军队领导,“内亲附百姓”是内部政务,这句话是表明丞相权兼文武。这也不稀奇,文帝曾命丞相灌婴率军八万五千击匈奴;武帝曾命丞相刘屈勇蚀缶蕉逄优崖遥辉偃绱蠹叶贾赖亩俊⒉懿佟⒅罡鹆粒贾っ髫┫嗾莆毡,集文武大权于一身的。“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则标明丞相有人事任免权,这个更是不得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史记》的《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任丞相后: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但这并不是田`专权。《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记载,武帝初年,窦婴为丞相,与太尉田`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中二千石);又如《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为丞相,荐史高为太尉,宣帝派人责问:“
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将相之官,朕之任焉。……君何越职而举之?”
证明除将相外,御史大夫以下官丞相均可推荐;胡三省甚至认为,按制度丞相推荐太尉也不算越职。由是可见丞相权力之一斑。如果皇帝不同意丞相的意见呢?一般丞相都要“免冠谢罪”,有的甚至要闹辞职,比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周勃为丞相的时候:
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後。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西汉初期的丞相权力非常大,所以以后皇帝渐渐的缩小了他的权力范围。我们可以看一下《汉书•百官公卿表》里面怎么说: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里头断句很有学问。一般认为应该这样说:“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样意思就明白了,说的是丞相他掌管的事情有辅助天子,帮助皇帝处理天下大事。“丞天子”的意思好理解,就是辅佐天子;后一句,现在我们说国家领导人们是“日理万机”,古代可是“天无二日”,最高领导人只能是皇帝他老人家,“理万机”是皇帝的权利和义务,丞相能只能是“助”“理万机”。
虽然是“助”“理万机”,但是皇帝暗弱,不能“主理”的时候,难免丞相们要多花点心思,有时心思花得太多、用得不是地方,就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乃至谋权篡位。大家知道的董卓、曹操、司马懿等。所以《通典》里面说丞相职位是“非寻常人臣之职”。
前面我们都知道了丞相位高权重,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钱六万。可是怎么才能当上丞相呢?
根据《汉书•公孙弘传》记载“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在汉武帝以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了,公孙弘就是以布衣而登丞相,开后世许多贫穷学子的美好梦想。
当然,想做丞相得需要真才实学,即使像公孙贺那样“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那也得皇帝老儿的垂青才行。还有,做丞相,肚量、性格也很重要,就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所说:
右病魏其侯窦婴……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做丞相的,不能“沾沾自喜”“多易”,要“持重”,按照俗话讲,要“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汉以后,丞相权利渐渐缩水,但作为百官之首,总揆万机。仍是许多学子、官吏的梦想。其实,丞相之位并不是那么好坐的。上面明朝的三个丞相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再举一个秦朝的例子。《史记•李斯列传第》说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瞧瞧,连着俩丞相都是被皇帝“夷其三族”。再看看汉朝,汉武帝时期总共有十三个丞相,其中有就六个死于非命,另有一个田`病死,死后不久:
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丞相被杀。《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果然,没几年就被“灭族”了。由此可见权力的大小和风险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大家如果没有能耐,也就不要做丞相之梦了。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zhangqiuhong
网站管理员噢哦,这个页面找不到了
下载作业帮可以找到更多答案古代称呼知识
签到天数: 1172 天连续签到: 2 天[LV.10]以坛为家III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
  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
  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
  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
  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
  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
  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孙:子之子。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 &&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爱人:男女互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 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3、礼俗称谓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对自己的谦称类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尊称类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4、古代交友的称谓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5、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6、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平常百姓,所以被称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
7、皇族称谓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8、官场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我们都经常说: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家室”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女人有了男人了,出嫁了,就说明她有“家”了;男人娶了老婆,就可以说他有“室”了。这就是所谓的家室,所以有家,有室又可以指男女已经是结婚年龄了。
  其实,有很多词语和年龄有关,后人就由它作为年龄的代称,我介绍几个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年——童年。
  髫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周晬——指婴儿周岁。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黄口——十岁以下。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
  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姥——年老的妇人。
中国传统礼仪称谓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
  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
  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
  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
  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
  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三、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
  ,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致哀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
  好久不见曰:久违;
  请人原谅曰:包涵;
  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
  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
  请受邀请曰:赏光;
  领受情谊曰:承情;
  分手告别曰:回见;
  晚上道别曰:晚安;
  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
  要求回信曰:赐复;
  请人指教曰:赐教;
  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
  请人任职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
  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
  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
  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
  有话对人说:打扰;
  读者给编辑部:敬颂编安;
  晚辈给长辈:顺颂安康;
  长辈对晚辈:顺致安好;
  平级机关间:特此函达;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 (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髫年:女孩七岁
  龆年:男孩八岁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人之六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
  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丞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