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英语视听说教程1,国内很多艺术批评家都是学画学不好才去搞理论的。目前有哪些知

漫漫学画路十年磨一剑&第二章&&再结丹青缘
再结丹青缘(1-13)
再结丹青缘(1)
&离开老年大学后,我的兴趣都转移到钢琴和太极拳上了。学弹琴我虽然有先天不足,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因此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叮咚的琴声让我愉悦,我学的非常投入,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让我弹琴,我把练习曲一首一首地弹出来,这让她有些惊讶。她问我:“还能不能弹下面的曲子?”,我说:“试试吧”,居然毫不费力地弹出来,要知道我还没有学到这里,老师连着给我越过了十几个练习曲,说:“你学的还不错,都快赶上别人学一年的课程了(这个难度是指老年人)”,我当时也很开心,学习画画的事我早忘到脑后了。
&每日的清晨我照例去打拳,虽然打的不太规范,但是在小区这个范围里还是说的过去,由于每天我都在固定的时间里出来,无意之间带动了许多人跟着打拳,甚至隔壁小区的人也过来打拳,在打拳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人,由于她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在打拳的人群里,有一位个头不高白发苍苍的老阿姨,她眼睛很大,精神矍铄,时常笑眯眯地,看得出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她总喜欢跟在我的身旁打拳,还时常拿出零食给大家吃,我们都很喜欢她。
&认识久了,我们开始了相互熟悉,她比我的母亲小四岁,我称她为蒋姨。蒋姨的名字叫蒋彩娥,是一位有正义感、心地非常善良的老人,住在离我不远的一个小区。熟悉了以后据她讲,年轻的时候是一位纺织女工,收入不高,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把一双儿女培养的非常优秀,退休后又照顾病瘫的丈夫多年,吃了许多辛苦。蒋姨喜欢画画,在承担了家庭重担的同时还坚持不断的学习绘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很珍惜学习绘画的机会,画画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她看我整天无事可做,就建议我何不去学画画,我告诉她,我去了老年大学学习的结果,觉得没意思,不想学了,她说:“我认识的一位老师不错,不过他不在老年大学教课,是在书画协会里上课,等开学的时候你可以去试试”。我还是有些犹豫,旁边的X姐听了蒋姨的话马上接过来说:好呀,好呀,我们一起去吧,如果教的好还是去学吧,我禁不住他们的撺掇,半信半疑地答应去看看。
&三月初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百花的芳香。嗅着花香,我们来到位于胡湾里的珠海市老干活动中心,只见这里天风云影山色湖光、粉墙碧瓦竹林掩映,好一座休闲去处。我们进了正门之后,沿着左手游廊迤逦前行,一会就来到一个房门前,算是教室吧,门打开着,还没有进门就能听到一个人用很大的声音在讲话。进了房门我一眼就看到房间里挂满了画,画的是各种各样不同姿态的鸡,以公鸡居多,鲜红的冠宇,飘逸的翎毛,矫健的雄姿让人看了很是感到精神。那一年恰好是鸡年,画了如此多的鸡一定是取大吉大利的好意头。那时的教室比现在老年大学的小多了,站在地中间讲话的人是个广东人,年纪大约在七十岁左右,只见他奋力地用手指点着画,用我听不太懂的普通话讲着什么,有十几个人围着他在认真地听。我心中暗想这个人莫非是老师?如果是的话可能还是学不了,最起码语言这一关就通不过。旁边的蒋姨告诉我,他是协会的一名老会员,学习绘画有些年头了,比较热心,又愿意帮助别人。今天他把自己画的一百幅画拿出来让大家欣赏,也许是为了鼓励大家。我听了有些羡慕,也有些心动,中国画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如果有朝一日我能画到这么好就心满意足了。我注意到有一个人一直在那里默默地看画,没有关注别人,直到那名老会员讲完之后,他才开口讲话。这个外表看上去貌不惊人的老先生,在开始讲话的时候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中气十足,声音能传得很远,他就是我学习国画的启蒙老师――L老师。
再结丹青缘(2)
&L老师个子中等偏下,身体硬朗,面色微红,稍厚的嘴唇显示着朴实和倔强。虽然现在他能经常和同学们开开玩笑,但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他满脸的严肃,不苟言笑,讲起课来中气十足,最与众不同的是,无论多冷的天气他都穿得极少,最招牌的动作是时常手里拎着一个大大的水杯。
&记得第一次学画,画的是大公鸡,因当年生肖年是鸡年,取大吉大利的好意头。当时的教室里是否有黑板我不记得了,好像是他先画了两个椭圆形,然后连在一起画鸡的身体,讲了一下大致结构,就用笔画了起来。L老师讲课的速度很慢,与前一位的老师讲法截然不同。他先画鸡头,用较小的笔画了一横,前重后轻,告诉大家要用中锋,这一横代表着鸡喙的中线,又在前边较重的部位用笔先按后提,徐徐画出,极富轻重的变化,在中线的下面又画一笔,整个鸡喙就完成了,随后在中线的后上方又画出眼睛,换了中笔,先蘸了一点朱磦、曙红,又挑了一点胭脂,然后在眼睛的上方,用偏锋一笔长,二笔短的方法画出了鸡冠,又用先前的笔干擦,寥寥数笔画出颈部的飞毛,又换了一只更大的笔调墨,在草纸上试了一下,说要墨分五色,背部要见墨,不能没有变化,腹部要滋润,然后干笔画鸡翅,大笔写出尾羽,说尾巴要见笔,用勾线的方法勾出鸡爪,勾线要有力度。身体部位画完之后进行整理、填色,一只鸡就全部画好了。
&老师画画的过程讲的一清二楚,看着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又见识了整个绘画的过程,我觉得学画应该不难,当时也是没有教材和其他资料,回家完全是根据记忆绘画,说老实话,看见老师画画是一回事,到了自己家里画画是另外一回事,回到家我任凭怎样努力也是白费劲,毛笔软绵绵的,我连笔都拿不好,别说是用中锋,就是侧峰也有困难。在我最苦恼的时候,蒋姨来了。
&说起蒋姨来,我内心十分敬重她,不仅是因为她是我学习国画的领路人,还因为她在我还没有入门的时候教过我画画,手把手地教我怎样用笔,并给我进行示范,也算是半个老师,更重要的是她现在是我的学生,在跟着我学习工笔画。作为一名长者,从教我画画到跟我学画画这样的一个转变,这种胸怀,这种气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说的是学习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能够达到不耻下问的这个高度,蒋姨做到了,凭着这一点,她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再结丹青缘(3)
&一起同学的X姐领悟能力比我高,学起来不太费力,她看到我画得很吃力的样子就说我家的地方大,不如到我家里去,咱们一起学,效果会更好些。
&我到了X姐家里,暗暗吃惊,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个人家里最豪华的布置,金碧辉煌的大厅,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陈设,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有点发懵,看的目不暇接。带我参观完毕之后,X姐说咱们开始画画吧,在参观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家的钢琴,牌子是雅马哈的,比我家里那个杂牌子好多了,就提出要求我能不能先弹一会琴,X姐笑了说好吧,我坐在琴凳上,掀开琴盖,手指按下去,琴声就像泉水一样流淌出来,音色极美,我沉醉于音乐声中不愿离开,X姐见我如此喜爱弹琴,就说这样吧,以后到我家来画画,画累了你就弹一会琴,但是你得好好学画,不能半途而废,作为条件,我当然乐意,有这样一个榜样在眼前,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呢,自此以后我和X姐开始了绘画的友谊。
&X姐是理工科毕业的高材生,她研究生物制剂,据说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在珠海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可能是天分极高的缘故,我见她学画画一点都不费力,很是羡慕,她大约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她曾经的辛苦和奋斗,虽然年长我许多,可是她用的功夫一点都不比我少。她说:“听说过大画家废纸三千的谚语吗?即使是大画家,其成就也是靠刻苦练习得来的,没有人是能随便成功的”。
&记得好像是有这样一句话不知是谁说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道理说的是你受什么人的影响,往什么方向发展。X姐的话虽然不多,但是给我的启迪是巨大的,我们同样是学习国画,在同样的时间里,差距却拉开了许多,这个差距也许不仅仅是天分。我以前只是凭着兴趣去做事,从没有想着认真去做一件事,更没有想着做成一件事,学习画画在我这样的年纪虽说只是一个兴趣,但是从现在我要开始认真地对待,方不负X姐的教诲,有了X姐的标杆,我要努力,只有跟上她的脚步我们才能有共同的语言。
再结丹青缘(4)
&花鸟画学了没有多久,L老师又开设了山水班的课程,花鸟画我学的不太好,尽管我已经很努力,可是收效甚微。或许山水可以,我又报名学习山水画。
上山水画班学习,我接受了花鸟课的教训,统一购买教材,是蓝瑛仿五代、唐宋名家的山水画,谁编的教材我忘了。这本书挺好,里面有详尽的绘画技法介绍,对于初学的人很具有指导性,学习起来不再是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有了样本,我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能够有的放矢地去学习了。画第一幅画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尽量让自己的画接近原稿,生怕有一点画错,甚至用了九宫格的方法,(绘画的一种方法)就想给L老师留个好印象,我的第一幅山水画画了很长的时间,结果画出来的画,虽然很像原稿,却是及其死板,缺少活力。
&L老师讲山水画的时候很注重技法的演练,山水画的技法繁复,各种皴法就让我眼花缭乱。每个画家都有各自的皴法,要想掌握某个画家的特点,首先要研究他的技法。这种对技法的重视,对我后来在工笔画的技法研究上有极大的影响。其实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来说,学习技法是必要的入门途径。但是技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训练,这种训练你不能指望学校或老师为你提供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只有靠自己的内心坚定才能做到。
&有了教材我犹如鱼儿得水,每天只要是时间允许,我都抓紧时间画几笔,上颜色时心中无数,不知应该上到什么程度,只记得老师说的要雅,不要火气太重,什么是雅,我的理解可能就是淡,因此每次上色的时候,怕颜色上重了,就一点点的上色,画面永远都是湿乎乎的。
&十年前的L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他很少说笑,说话爱瞪眼睛,一幅凶巴巴的样子,也很少表扬人,对新来的人批评的时候很不客气。我也知道批评是一种动力,但我一直没有勇气让老师看我的画,怕被他批评。这样画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把画挂到了墙上。
&老师开始评画,他对技法的要求依然是严格的,不轻易地表扬同学,到了评我画作的时候,我内心很是紧张,不知道那张严厉的嘴会说出什么话来。还好他没有说的太多,只是指出几点不足,我心里暗自庆幸,总算没被批评,临结束时还指着我的那幅画说:“这幅画颜色上的很好,画的很空灵”。这是我学习国画以来第一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犹如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的画也能被老师肯定,说明我还不是太笨的,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之人,更是解放心灵困惑之人,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因此老师讲话一定要慎重。
再结丹青缘(5)
&X姐的画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她画的小鸡雏,淡黄色毛茸茸的非常可爱。不知道她何时又学会了画牡丹,花头画的鲜活灵动,我还很少看到比她画的更好看的。她比以前更用功,而且也不时地督促我画画。我比起刚开始时学画顺利一些,不再有为难情绪,特别是山水画对我产生了吸引力,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方面了,我一幅接一幅的画。山水画很花费时间,画一幅画要几天的时间,不太容易出成绩,它的速度无法和花鸟画相比,尽管如此我还是乐此不疲。
&我们是在珠海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地方学习,协会邀请我们入会,X姐同意加入协会,也劝我入会,我考虑自己的情况,画的水平太差了,距离入会的标准还很大,而且年龄也不够,暂时还是不考虑入会。
&听说斗门有个“六黄”举办的书画展,“六黄”是说有六个姓黄的人士联合举办的书画展。大家都想去参观,我们俩随同大家乘公交车用大约两个钟到了那里。在二楼的展厅我们看到了展览,那是我第一次看书画展,我对中国画和书法还不是很熟悉,但是看了众多的书画还是感觉不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大大的荷花,六尺竖幅,我在此画驻足很久,前看得很仔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当时只看热闹,注意的不是线条、构图、笔墨,而是觉得好看、生动、艳丽、美观,我在惊叹这画如此逼真,它和我当时学画的方法不一样,其实这是一幅工笔画,画得如此工细只有工笔画才能做到,我那时候还没有工笔画的概念。
&L老师开始教画仙鹤,班长很热心地把老师的画范一一复印给我们,有了样本我心里就不慌了,可以慢慢的临摹。仙鹤是美丽的化身,我喜欢仙鹤,也许有了样本的缘故,我画花鸟画开始有了感觉,画面不再洇湿一片,用笔也很干脆,特别是在仙鹤的结构上尽量注重准确,画出来的仙鹤比以前好看多了。
&此时,我们的教课地点已改在二中,因老干所要拆迁,临时在这里上课。教室不大,在教室的黑板上林林总总的挂满了同学的作业,我的画也在其中。L老师很认真的评画,在评画即将结束时指着我的画说:“我不知道这是谁画的,结构很准,这个人绘画基础应该不错”。听了L老师的话我不由得心中一动,此人眼力不错。
再结丹青缘(6)
&L老师猜的不错,我确实学过画画。
&说起学习绘画,还要从我的童年说起。我出生在哈尔滨市,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家的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不失平静甚至是快乐。因我的父母都是机关职员,所住的大院有不少领导干部,被社会上的人们之为干部大院。我家对门住着的就是一位高级将领的遗孀,据说她的先生是一位将军(是那种出生入死、扛过枪打过仗的军人),这位夫人我管她叫陶大娘,我们那时也不知夫人是什么地位,就按照老百姓的习惯去称呼。
&陶大娘很喜欢我,经常和我聊天,也许是我很小,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听不懂她话里的含义,不用担心到处乱讲话。有时就和我说一些私密的话,当时为了看她家的电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听着她老人家的絮叨,可每当剧情好看的时候,就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咱们别说了,还是看电视吧”。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的太不懂事了,失去了一个绝好的学习和了解老革命的机会。
&就这样我一有空就往她家跑,之所以愿意去,就因为她家有电视,还有许多我从没见过的玩具。在文革之前,一般老百姓的家庭不要说看电视,就是听也很少听说过。能有这样的一个便利,我觉得很开心,快乐,在小朋友面前甚至还有几分自豪。
&文革的风暴刮起了,最先波及到的是院子里的一位局长,这位我们平时仰望而尊敬的人,就在我们的面前,戴着高帽、挂着大牌子,在挥舞拳头的人海中,一夜之间威风扫地。
&风声越来越紧了,又有一批领导被打倒了。让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那位可亲可敬的陶大娘――一位老红军,就在我的面前被造反派无情的带走了。我害怕极了,包括整个院子里的人,个个都人心惶惶,自顾不暇。我们家也不例外,恐惧笼罩在我们的头上,不知灾祸何时降临。后来听说陶大娘被打成了苏修特务,投进了监狱。
我父亲年轻时喜欢画画,他无师自通,擅长画油画,主要以人物画为主。解放前,他画过孙中山和蒋介石的画像,在参加革命工作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出于信任,本着对党忠诚的原则把这件事告诉了组织上,可是,他万万想不到就因为他的诚实和天真,造成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那个年代是讲究家庭出身的,在划分成份时由于我父亲这一段的历史被人揪着不放,他们便把我父亲划分为劣绅,那是一个相当不好的出身,这个出身可能仅次于地主、恶霸,在那个政治运动不断的气氛里,家庭出身成了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有了这个出身,我们全家从此开始了低人一等的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由于家庭出身的不同,人与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根红苗正的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讲话,我们则是要小心翼翼地看人的脸色,唯恐祸从口出。我父亲一直谨言慎行,与周围的邻居相处的不错,在文革之前还算是风平浪静。现在有这么多的领导干部都被打倒了,他一个有着历史问题的人能逍遥法外吗?他整日惴惴不安,以前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琴棋书画无所不好,甚至无所不通。就是因为出身的问题,让他变得沉默内向,极少与人交往,一有空闲的时候就躲在家里画画,消磨时光。
&也许我父亲的官职太小,他只是个科长,还不足以被打倒,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他也不能再上班了,不久他们接到上级的通知,他们这些有历史问题的人们集体要到一个“五七干校”的地方接受劳动改造,我父亲简单地收拾一下行李,就惶恐地离开了这个家。
再结丹青缘(7)
&父亲走了以后,我们这个家就由母亲来支撑。我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她能吃苦,也喜欢帮助别人,遇见不平事,敢于仗义执言,出手相助。也许她基本算是根红苗正的一类,没有家庭出身的包袱,又是解放前入的党,属于可以让组织相信的人。敢说敢做的风格,使得她和我父亲在性格上有着极大的反差,我的父亲是一介书生,文质彬彬,他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万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别人的恶语相加、别有用心,只能是忍耐。我年轻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活得这么窝囊,老是受别人的欺负。由于受我父亲的影响,母亲有时也要蒙受别人的不白之冤。父母性格的巨大反差从而也影响我的性格摇摆不定,我身上既有母亲坚强勇敢、仗义执言的一面,也有胆小怕事、内向忧郁的一面。
文革的到来弄得人人自危,许多老干部倒台了,整个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还没有被波及到人的也是提心吊胆。原来我们院里有一个老厂长是一个国营大厂的厂长,很大年纪了,是一个老革命,我叫他李爷爷,他的儿子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牺牲了,是烈士家属,本来可以不涉及到他,但是李爷爷家有海外关系,就因为这个缘故,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造反派们也不放过,准备利用一个上访事件作为把柄来冲击他。
&一个偶然的巧合,我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李爷爷的儿子牺牲后,李奶奶经不住打击已经神志不清,那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如果李爷爷再被冲击了,他们一家很可能家破人亡。正直的母亲决心保护李爷爷一家,不能让烈士的家庭再受伤害。我母亲的单位是李爷爷所在工厂的上级机关,为了保护李爷爷,我母亲凭借自己的出身优势,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责任,又是党员,即使造反派来了也不能把她怎么样。她主动找到造反派,巧妙地找了一个借口,把上访事件的责任她一人承担下来,为李爷爷开脱,造反派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他们抓不到李爷爷的把柄,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悻悻地走了。
原以这件事就过去了,我母亲没什么过错,李爷爷一家也可以安心,正当我母亲刚刚松一口气的时候,可怕的一幕出现了。他们找不到李爷爷的麻烦不死心,就来找我母亲的麻烦。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有一大群人呼喊着口号,冲进了我们家。当时我们正准备睡觉,对这一大群人的蜂拥而至不禁惊慌失措,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我的母亲很镇静,她知道该来的总是会来的,那些人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件事,她二话不说从容地穿好衣服,也顾不上说什么,义无反顾地跟着他们走了,就这样,她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因为坚持正义,也被造反派拉去进行批斗。
&那是一个声势浩大的批斗大会,人们不断高呼口号,望不到边的人流围得她水泄不通。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一天一夜的批斗大会让我的母亲十分疲惫。造反派使用人海战术轮番上阵,不吃不喝不让休息,即使是这样,在批斗大会上她咬紧牙关,绝不肯供出任何一个人,造反派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任何破绽,他们只好叫我母亲是铁嘴。有趣的是到最后,也许是钦佩母亲的勇敢机智或者是她的仗义执言,母亲这种光明磊落的品格竟然感动了了那些人,最后不但放她回来,还给她赔礼道歉。她用勇敢和智慧不但保护了李爷爷一家,还保护了其他的领导不被牵连。文革中尽管我母亲代人受过吃了不少苦,她很坦然,也绝不后悔,因为她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也不希冀别人的回报。李爷爷一家终于得到了保护,也可告慰烈士的英灵,也许他们一家至今都不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我母亲的遭遇。但这件事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至今在这件事上都为母亲而自豪。在大是大非面前,母亲选择了做人应该坚守的信念:良知和担当。她用行动为我上了一堂宝贵的人生课程,教我学会如何做人,她给我树立了榜样。
再结丹青缘(8)
&也不记得我的父亲走了多久,突然有一天被人抬了回来,他脸色蜡黄,奄奄一息。我们全家顿时慌了手脚,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通过仔细询问才,了解他到了五七干校以后的情况。原来是造反派考虑当时的各种政治运动,需要画大量的领袖肖像,在众多接受劳动改造的人里只有父亲会画画,于是就决定就让他画领袖肖像,说是政治任务也是对他的考验,要限期完成。
&在那个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画领袖的肖像,一个不小心,就是大问题。父亲的出身不好,长期受到排挤打压,不被人信任,受人冷言冷语,身心极度压抑,经管他极有才华,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依然得不到重用。现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对他来讲十分难得,他既紧张又害怕,精神上高度紧张,为了好好表现,他没日没夜的画画。他画的画都是大幅的画像,需要在脚手架上完成,画这种大幅绘画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而且是那种高强度的劳动。我父亲为了早日完成任务,马不停蹄地超负荷运转,不能好好休息。他因常年压抑患有肝病,医生嘱咐需要卧床,在经历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之后,终于不堪重负,在其中一幅画将要完成的时候,肝病爆发,累的昏了过去,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受伤不能动了才被送回家来。
&父亲在家养伤的阶段,是我们家相对平静的一个时期,造反派忙别的事情顾不上这里,也不再来麻烦我们。此时我母亲由于受牵连已不能回机关上班,被下放到一个名叫“红太阳”的展览馆去当解说员,日子虽说过得艰难,也还相对宁静,全家人不用再担惊受怕地生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父亲的身体略微有了一点起色,不用总在床上躺着,可以下地活动了,闲暇的时候父亲也能动动笔,画一些简单的画。
&这个阶段我已开始上中学了,我们那时的教育和现在不同,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中学四年。中学阶段我们的任务是:一年级学工,我们去工厂劳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二年级学农,去哈尔滨市郊区名叫顾乡下属的一个生产队,要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三年级说要复课闹革命,可是真正上课的时候也不多,很多的政治活动都要我们参加,课堂上只要有人说我们要闹革命,老师就下课,再往后好像是出了交白卷的事情,我们学校也开始了停课闹革命,很少有课程上。
&父亲从小就有着不俗的绘画天赋,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给他们村里人画画,不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都能画得栩栩如生,引得大家竞相观赏。我是看着父亲的画长大的,他画的是油画,当时买来的画布不能直接使用,要先做一个木框,做木框需要有木工的工具,父亲就自备了一套木工用的工具,不会做的地方就请教木工师傅,不久学会了木工的基本技能,能做一些简单的木工活。木框做好后,就把画布绷在木框上,用胶调好立德粉,刷在画布上,待干了以后,还要打一遍底色,然后再用炭笔起稿,由于画布制作的过程十分麻烦,我有时也帮帮手,不干活的时候看着他画画。
&父亲在干校的时候一般都画大画,用放大尺等工具,在家里也偶尔用,到现在我还保留着父亲给我做的装画具用的小木箱,其他的画具能自己做的就不买,因为那时我们家日子过得很清贫,舍不得花钱买松节油,每次画完画洗笔的时候都用汽油,因为汽油可以找人要一点,不用花钱,只是味道不好。
我们兄妹四人,我是最小的,也许是受父亲家庭出身的拖累,哥哥姐姐在学校备受排斥,他们可能把这个原因归结在父亲绘画上面,因此他们都不太喜欢我父亲的画,平时没有兴趣也极少关注我父亲的绘画。我在学校也一样被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但我从小体弱多病很少外出,更多的时间就是看着我的父亲画画。看得多了,忍不住趁我父亲不在的时候往他的画稿上填几笔,然后静静地有时甚至是得意地等待父亲的反应,终于被我父亲注意到了,他觉得我画的还可以,还不住的夸奖我。但是他规定我只许在风景画的背景上画,决不许在人物画上动笔。
再结丹青缘(9)
&四个子女中终于有一个喜欢画画,这让我的父亲内心多少有些安慰,就这样父亲决定让我跟着他学画画。
&油画是西画,学习画油画一般都是从画石膏像开始。我也一样先画石膏像。记得第一次画的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天使,父亲和我同时画素描,父亲三下五除二就打好了底稿,接着就开始了明暗关系的分析,他让我眯起一只眼,用铅笔对准石膏像目测比例,进行构图,虽然我很喜欢画这个小天使,可是效果总不太理想,虽然大的比例关系正确,但细节上还是有问题,不知是绘画方法不当还是观察的问题,脸部的某些转角总是找不准位置,画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不能过关,我有点没信心了,就缠着父亲要他帮我画。父亲极有耐心,但不善言辞,他指出我的不足,但是很少帮我改画,总让我自已观察,又推荐给我看一本书:《向大师学素描》,这是美国人罗伯特.贝佛莱.海尔写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作者以一百幅自文艺复兴以来著名大师的素描作品为图例,研究和分析古代大师传统的基本表现方法,着重指出绘画对象的形体结构、明暗、运动和节奏,强调了哪些是构成素描艺术的决定因素。我那时不爱看,也看不懂理论书,问了几次总是问不出来所以然,就有点腻了,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
&父亲也觉得这样一开始学习绘画就画整个人物的头面像,确实有一点困难,就让我去外面的绘画班学习。为了鼓励我学画画,平时很节省的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个画夹,让我背着它去学习。以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家家都不算很好,学习绘画的人是少之又少,能背着画夹去学习绘画确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像我这样在学校备受冷落的人背着画夹走在大街上,也能得到不少的回头率,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让我很受激励。
&那时我家住在道里区,我去的是道里区文化馆,那里有一个少年绘画班可以学画,也是先从石膏像开始入手画素描。不同的是画石膏像是从人的面部五官分解开始的,鼻子、眼睛、耳朵、嘴等等。每个部位画完之后,再画整个头像,一步一步地往下进行,到石膏像画完之后,就上模特画真人,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开始对绘画有了感觉。
碰巧的是我在那个班里认识了一个同学,她叫王金霞,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睫毛很长,嘴角轮廓分明,老师说她的形象十分适合画入像。她家是做小生意的,出身也不好。跟我一样,她也不爱去上学,算是同病相怜吧,我们一见如故,马上就成了好朋友,整天出双入对。
&王金霞的家住在道外区,家里可能有人是画画的,她绘画的基础要比我强。她家里有许多的石膏像,比如荷马、阿古利巴、海盗、拉孔等人物像,这些石膏像我大都是在她家画过,她偶尔也能辅导我。有时她带我去她家附近的石膏像专卖店,那里有众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石膏像,无论是头像,半身像,人体像,还是几何体,琳琅满目,对于我而言是大开眼界,大受眼福,那是我见过最多的石膏像,后来我想可能那个专卖店是她家的店铺。
&石膏像画腻了,我们就去松花江边写生,看看防洪纪念塔,吹吹江风。松花江边也叫斯大林公园,那是哈尔滨最美的地方,江南是市区,江北是农村。那时的松花江犹如温顺的少女,宁静而美丽。过往的行人不多,我们背对着行人,坐在用条石筑起的台阶上对着江面进行写生,主要是画水彩画。夏日的杨柳用浓荫为我们遮挡着阳光的照射,三三两两的小船停靠在岸边上,江水清澈见底,温柔的江水缓慢地拍打着堤坝,不时有江船划过,划出一条白色的浪花,一圈圈荡漾开来,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阳光洒在江面上斑斑驳驳,涛声阵阵,江风猎猎,“吹面不寒杨柳风”,松花江的美丽让我痴迷,短暂的欢乐让我忘记上学带来的不快,我们通常要流连很久才回家。
&这个场景今天回忆起来依然亲切,它是我少年时期一段最美好的记忆,我忘不了松花江给我的抚育,那美丽的松花江景色、不尽的浪花,抚慰了我内心的忧伤。
&可惜,正在我学业日进的时候,文化馆的绘画班就停止不办了,不知是不是那里的老师也被批斗了?我至今还很怀念那里的老师和同学。
再结丹青缘(10)
&记得文革初期有一幅画红遍中国,它就是《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是一幅油画的作品名,以毛主席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并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表现题材的油画,据当时的评价:该画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它是被复制、印刷最多的毛主席画像。那时哪个单位要是有这样一幅画,就是表达了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无限忠诚,所以造反派急于要我的父亲赶紧回去。
父亲在家休息没有多久,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就接到了新的任务,画《毛主
席去安源》画这幅巨画。现在看,它也许不算是巨画,但即便算不得巨画,也绝对是大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画这幅画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没有足够的资料,父亲手头所能凭借的就是一幅很普通的印刷画像,那时的印刷水平不是很高;其次没有充分的时间,单位的造反派急于求成,要赶在别的单位之前拥有这幅画;再次没有良好的绘画环境,一个劳动改造的地方,连个像样的画室都没有,画油画对光线的要求很高,最后是没有足够的帮手,画这么大的作品是需要几个帮手打杂的,可是像我父亲这种有历史问题的人,试想有谁愿意给他做帮手呢?我们知道画人物画先要从头部画起,画像的头部在二至三米左右的位置,父亲需要站在脚手架上绘画,需要反复地爬上爬下,不停的观看效果,一天之内无数次这样的攀爬,不要说他一个有病之人,就是健康的人恐怕也吃不消,由此说来,画这样大的画像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无法想象我的父亲当年是克服怎样的困难,抱病完成这幅画的。
&这幅画有多大我不确定,只看到画成之后它矗立在红太阳展览馆大厅,大厅门口正对着这幅巨作,它的高度和二楼楼梯的围栏扶手相平。画像的两边是楼梯,远远望去此画气势宏伟。该画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图式构成,青年毛泽东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身后是翻滚的乌云,沉降的地平线使群山显得低矮,毛主席身穿长衫,右手持着油纸伞,山风吹拂着长衫,他气度不凡,坚定从容地行走在群山小路之间,一个伟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我每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平心而论,这是我见到父亲画得最好的一幅画,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父亲的笔法准确而有力,色彩丰富而厚重,以他当时所能具备的能力,这幅画是他绘画水平的一个巅峰。父亲从未进过专门的院校学习过,他的才能多半是勤奋加天赋,在他的同时期有许多画家是没有进入院校学习的。画这幅画,造反派弃全省系统内的专业画家不用,而让他业余的画家完成这个作品,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价值。红太阳展览馆是省系统内的一个展馆,每当有重要的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来到这里的人成千上万,无数人的目光都盯着这幅画,这无数的目光中不乏专业人士,不乏挑剔的眼神,以当时的政治形势,如果这幅作品有任何的疏漏,估计我的父亲会死无葬身之地。
&就是这样一幅精心之作,依然得不到肯定,我父亲的画无人喝彩。其根由就是他的家庭出身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或许有认同的人,但是不敢引火烧身而保持沉默,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待遇,父亲为此抑郁了很久。很可惜,我们当时没能照一张照片留作纪念,也不知道这幅画后来的命运如何。
&岁月匆匆,转眼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二十年来,父亲的音容笑貌从没有离开过我的内心,我爱我的父亲,他不但给了我生命,也让我继承了他的绘画基因,生前他的作品从未被人承认,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但在我的心里,他就是最好的画家,我要努力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的美好,实现他的愿望。
再结丹青缘(11)
&父亲又去了五七干校,绘画班也不办了,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和王金霞失去了联系,我只能在家里画画。
&有一天,我大哥的同学来我家玩,看到我在画画,就很热心的对我大哥说,他们家有个邻居是画画的,据说画得很棒,现在闲来无事正教一群小孩画画,而且不要钱,看你妹妹这么喜欢画画,我去问问能不能让你妹妹也跟着去学,就这样,我很幸运地得到了新的学习机会。
&记得上课是在某个人的家里,俄式建筑的楼房,举架很高,房间很大,在墙上挂着一个石膏像,是亚历山大的切面像。我去的时候一群小孩正围坐在石膏像的周围,认真地画素描,没有人理我,我坐在一个角落里默默画画。我知道这个机会的不容易,因此特别珍惜,我来学习之前他们都已经学了几个月了,为了赶上进度,我学的很刻苦,其他孩子画画中间休息的时候打打闹闹,大声的喧哗,我毫不在意,只是低头认真地完成我的作业,大约画了没几次就完成了,在我交第一张作业的时候,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亚历山大的切面像我是第一次看到,这和我每次接触的石膏像不同,人物的面部是用不同的平面构成的。我们要完成的这个作品就是要表现人物面部的不同平面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效果。这幅画画了多久我忘了,只记得当我交给老师作业的时候,他的眼前一亮,他举着我的那幅画,对那些小孩说:“你们学了有半年了,她才来两个多月,看看你们的画,再看看她的画,你们不脸红吗?”也许是老师表扬我的缘故,那些孩子都不喜欢我,没有人愿意和我玩,每次我都只能是孤零零的来,孤零零的走。
&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让我到他家去学习画画,我是当时唯一去他家学习的学生。去了他家以后,我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哈尔滨歌剧院的舞美队长,搞舞台美术。他毕业于中央美院,在我们那里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有一次我曾经听他跟别的家长说起我,说这个小女孩要学画画将来错不了,可能是这个缘故,他对我很关照。
&老师家的房子不大,但是布置的很洋气,客厅摆着一台钢琴,钢琴上放着一个石膏像,是奴隶的头像,这在当时的环境是很奢侈的摆设。老师的太太我应该叫师母,但当时不许这么称呼,我叫她阿姨。阿姨是一位歌唱演员,人长得极美,穿着打扮也与我们普通人不同。他们一家人对我很好。老师对我画画的要求很严,我在画素描的时候不许用橡皮,说要训练我的造型能力的准确性,线条的概括性,学习素描的时间不太长,老师就要我上色彩课,同时他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他从前教了一个学生,那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很有绘画天赋,那个孩子是江北农村的,家里很贫穷。他从小喜欢画画,转了许多的关系找到了现在的老师。每次去老师家上课的时候都要走很远的路,那时江北没有通车,即使通车他也没钱坐车。艰苦的环境让他十分珍惜眼前的机会,因此每次听课都非常认真,他总是很快理解老师的意图,非常用功,大约学了一年的光景,素描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美院学生的水平,老师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开始色彩训练,给他布置了作业后定期检查,他依然十分努力,每次去老师那里都带来很多的作业。几次的作业交下来,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画的树木是红的,楼房是绿的,对颜色的观察和我们正常人的反应不一样,老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要他到医院去检查视力,检查的结果非常残酷,他是色盲。 先天性色觉障碍通常称为色盲,它不能分辩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
色盲无疑是宣判了他绘画生命的死刑,对于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残忍的呢?那个男孩无法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据说后来得了精神分裂症。
&老师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难过,那个男孩是他最用心教的学生,也是成绩最好的,仅仅是因为大意,没有及时发现他视力的问题,就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他很受打击,从那以后老师很长时间不教课,不收学生。由于这个原因,他要我尽快上色彩课,避免出现麻烦。
再结丹青缘(12)
&我在进行素描学习的同时开始了色彩的训练,老师要我画静物的写生训练,我在家画写生,通常以果蔬为主,有时也画一些其他物体,然后定期到老师家去交作业,老师检查之后再布置新的作业,色彩上要求同一物体不能有色差的变化。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的未来就可能会进入美院学习深造了。可是天不遂人愿,学习一段时间后,我再去老师家的时候,就时常找不到人了,即使找到老师,他也是心不在焉,好像有什么心事,最后干脆就没人。那时又没有电话,我也不敢去老师的单位去找他,我们联系不上。在我学画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讲他在国外的见闻,在六七十年代能去国外参观访问的人不多,我猜想是不是他家有海外的关系,被隔离审查了。就这样我和这个老师联系也终止了,我又一次与学习画画的机遇擦肩而过。
&我只能一个人在家里画画,那时我们大院里很多孩子的家长被打倒,我们单元楼上有一个叫小青的小姑娘比我小两岁,时常到我家里来,闲来无事的时候就跟着我一起画画。不知怎样消息传了出去,可能是她和别的小孩讲了跟我学画画的事情,后来别的小孩也想到我家来。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到处游荡,怕学坏了,就到我家和我的父母商量,能不能让他们的孩子也来和我学画画,我父母当然乐意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结果一下子传开了,大约有二三十个小孩到我家里来画画。我家不大的空间顿时挤得满满的。
&我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教学生,只是我怎样画大家就跟着模仿。我们那时不外乎画工农兵或者是样板戏的人物画,就这样我们这群不大的孩子开始了绘画的过程,由于我们年龄相仿便于沟通,孩子们都很听我这个小老师的话,为此每天我都忙得不亦乐乎。一起学习了有多久我忘了,反正是我家一天到晚人流不断,后来被街道办事处知道了,街道干部到我家了解情况,看到我们确实是在画画就没有多说什么。
&有一次街道办还是其他什么单位要搞一个展览,要我参加,我就把画的一幅人物画准备交上去,这是我参照其他作品画的。这事被我的父亲知道了,他坚决不许我参加展览,理由是我参照了别人作品的内容。其实我只是参照很小部分,大部分是我自己画的,但这也不行,平时胆小木讷的父亲突然变得固执起来,街道干部无论怎样解释他也不听,他的观点是只要参照了就是剽窃,就不能算是我的作品,做人要诚实,就算得罪了街道办,这个展览也不能参加,最后我只好放弃了这个机会。
&转眼间来到了七六年的夏天,我的中学快毕业了。
&有一天,一个同学到我家通知我,老师要我去一趟学校。我去了学校,班主任看见我之后笑容满面,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快毕业了,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是团员,只有你不是,你想不想入团?
望着班主任的笑脸,我就像看一个陌生人那样,中学四年了,老师对我一直是视而不见,从未给过我一个好脸色,今天突然出现的笑脸,让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入团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在政治生命至高无上的年代,入团是每个青年的梦想,我无法忘怀每当学校搞政治活动的时候自己被边缘化的情景,那是我最难堪的时候,我一个人默默地离开班级,内心感到无比的羞辱。年复一年的写申请,写思想汇报,可每次都石沉大海,毫无音信,我想靠好成绩引起老师的注意都于事无补。在中学阶段我感到自己一直都抬不起头,非常自卑,不愿与人交流。今天老师突然要发展我入团,犹如天上掉馅饼,我当时就有点发懵,不知道老师态度为什么一百八十的转变。老师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到我们这里招人,这是对你的考验机会,如果你能够经受这次的考验,组织上就马上批准你入团。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我感觉是春天来了,没有任何犹豫,干脆回答:只要批准入团,我去。老师接着说,还需要你先迁户口,先填好入团的表,你如果把户口拿来,就批准盖章。我二话没说,跑回家去偷着把户口本拿来,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注销了我的城市户口。注销城市户口意味着我一生都要在边疆度过,永远回不来。后来我才知道,城里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兵团农场,那里是边境,离苏联很近,条件艰苦而且管制很严,轻易不能回家。下乡则不用迁户口,还有返乡的可能。兵团每年都有招人的任务,因为老师无法完成任务,这才想到了我,用入团作为条件,利用了我的天真和无知。
&绘画是我的理想,入团是我的尊严,在理想和尊严面前,我选择了尊严。
&当我父母下班回家的时候知道了一切,他们非常震惊,也非常的无奈,久久说不出话来。一个星期后我要离开家了,从此孤身一人,到我没有见过的地方去,未来的事情怎样谁能说的清呢。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跟我一起学习的小伙伴和他们的家长都上我家来了,每个人都默默地送我红宝书和笔记本,这是当时最好的礼物。
后来母亲告诉我,在我离开家的那天晚上,父母在大街上整整地走了一个晚上,他们为由于家庭出身而拖累了子女感到愧疚,无法释怀,可怜天下父母心!
就这样,我离开了故乡哈尔滨,到人烟稀少的兵团农场,放弃了理想,告别了画笔。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再结丹青缘(13)
我学过绘画的事情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仅仅是我在画仙鹤的时候强调了结构而引起L老师注意,这说明L老师的眼光确实很独到,是个行家。也许有人会说你明明学过画画,前面还总说自己不会画,是不是太矫情了。其实以我当时的情况,首先我几十年没有拿笔画画,手确实很生,其次我的理解是,中国画和油画(也叫西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种,那表现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区别。
&大凡绘画,无非两种表现方法,即线描法和没骨法。顾名思义,线描法就是以线勾勒塑造形体,线是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绘画表现方式,是绘画的起源。由于中国人用毛笔作画,因此,以线立骨是东方绘画的特征,西画主要是用没骨法,它是以体面、明暗关系来塑造形体。
&除了绘画的种类不同,用笔的角度和力度也不同,中国画的用笔是毛笔立起,掌竖腕平,讲究指实掌虚中锋用笔,用的是内功。西画大都横着握笔,对力度的要求不高。两种不同的绘画方式与我而言就好比隔行如隔山,当然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不否认学过绘画的人,学起画来入手相对的要快一些,当我逐渐适应了中国画的绘画习惯以后,就可以加快速度学习。
L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学习班已开始放假,但七月的流火,挡不住我内心的热情,我决心利用假期认真的补习,便于开学的时候能跟上进程。
我开始制定学习目标,决定有计划的学习。因我手头的资料不多,想起了刚学画时买的《芥子园画传》,就从它入手吧。
《芥子园画传》,简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在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画家比如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等,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是一点不过分的。
我买的这套画谱一共四册,分别是山水卷、人物卷、花鸟卷、梅兰竹菊卷。我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的画大多不合章法,画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惜不是彩印版,但黑白对比效果也很醒目,可能买的是盗版,模模糊糊,印刷的质量不是很好,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喜欢,它是我的第一部学习中国画的教材。
&这部《芥子园画传》成了我自学中国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我画得如痴如醉,每天我都给自己规定画一定数量的画,画不完不休息。记得我好像是从人物卷开始画的,书里面告知:初学写真,胸无定见。必先多画。多则熟,熟则专,专则精,精则悟。始以诚而明,终由熟而巧。中国画里的人物画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按照一定的章法画画,对人的五官部位的划分是非常有讲究的,例如把人的头部用日月星辰表述,五官用五岳来代替,各种不同角度的脸型、五官都讨论的十分细致,它和西画的不同在于是用线的方式表达。如鼻子分肥瘦高低,眼睛分俊目、英目、笑目、老目、怒目、虚目等,人的面目正面为十分面,随着角度的变化,九分面、八分面,全侧面为五分面,仰面、俯面等,我也是像我当年画素描的时候,先从五官画起,然后再画整体,凡是书上所有的图像能画的我都画了一遍。
&我在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的中国画,因为我当时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这套书是黑白印刷,墨色的变化基本没有,其实只是在进行造型的训练。人物卷画完之后就开始其它的画卷,大概用了一刀还是两刀纸还是更多不记得了,反正是在开学之前完成了。
&在这几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楼房和宫殿的绘画,这种绘画很繁琐,但是画出来的效果很好看。还有就是梅兰竹菊的绘画我也很喜欢,整套《芥子园画谱》画下来我感觉好极了,确实得意了一阵,后来随着眼力的提高,渐渐地就看不上以前的画,从不会画画到能够画画,由不喜欢到喜欢,我想可能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吧。在我几年后销毁第一批作业的时候,我画这套书的画好像只保留了一张作为纪念。
&暑假转瞬即逝,在我还未来得及享受假期悠闲的时候,新的学期开始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行英语视听说教程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