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宋代钧瓷拍卖窑址有记吗?

八方井教化学堂之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_新闻中心_重庆一祠八堂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 &
& 八方井教化学堂之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
八方井教化学堂之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
& &八方井教化学堂,将元码思维教化引入基础教育之中,引导孩子自觉正心修身, 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八方井多维教化青少年班是以人伦思维、元码思维、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个性化针对青少年的成长困扰、行为习惯、学习方式而特设置的思维训练,关注青少年及亲子关系的思维教化。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 一祠八堂教化产业由字道元码系统研习者宾子及其团队发起,其遍布全国的部落公司为字道文化产业营运载体,以字道元码思维为核心,以人才孵化和项目孵化为支柱,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态空间。一祠八堂目前已在全国成立15个部落公司,2017年将在全国布局160个部落公司,以及布局40个创新实体文产项目公司。邮箱:座机 023-地址 重庆沙坪坝区小龙坎新街49号8层河南禹州发掘一座宋代钧瓷古窑_新华社视频专线
河南禹州发掘一座宋代钧瓷古窑
日 21:23:37
 来源:新华社
】  【】 【】&
全屏播放:在播放器中点击右键选择缩放,再选择全屏即可。
&&&&【解说】日前,河南省禹州市文物部门在该市发掘出一座规模罕见的宋代钧瓷古窑,并发现一件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宋代钧兰釉小罐。
&&&&据了解,这座古窑是禹州市方山镇方山村一村民在盖房挖地基时发现的。该窑位于方山镇方山村西约60米的台地上,四周均为农田。窑体处于高约2米的断崖处,地面散存有少量匣钵,距地表约1米处的断崖上可见红烧土和窑坯土。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窑址及时进行了清理。清理后的窑室平面略成长方形,东西长2.58米左右,南北宽2.36米,残高1.0米左右,底部平整,设有火膛口、排烟孔等,顶部已不存,残窑壁厚约20厘米。窑室内清理出少量瓷片,可辨器形有碗、尊等,釉色有青、天蓝、月白、褐等。在窑室内东北角发现一件保存较完整的宋代钧兰釉小罐,造型规整秀美,釉色纯洁细致,极为少见。
&&&&经当地文物部门初步判断,该窑址为一处宋代钧瓷倒烟窑址,从窑址规模到建造精细程度看都是近年来已发掘中钧窑罕见的。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已处理的窑址进行回填,抢救性发掘的瓷片等文物已全部运回市文物管理处。
&&&&新华社记者陆欢、杨琳河南禹州报道。(完)
(责任编辑:张龙)馆藏&6898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浏览过该文章的人还浏览过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说明:一九七四年新安县夹沟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高9.9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11厘米。    此炉盘形口,束颈,扁鼓腹,下附三足。器表通体施天蓝釉,口、颈和肩腹部分布紫红彩斑。三足根露胎。钧窑为宋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窑瓷器由于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创造性地烧出了紫红色釉,为陶瓷高温釉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元代的钧窑系以禹州为中心,除在河南境内遍地开花外,影响波及全国,如在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内蒙古包头和浙江省金华等地,均发明了烧制钧瓷的窑址。该炉造型小巧,制作精致,为新安窑元代仿钧窑的成功作品。如果您喜欢本文,那么我相信你也会喜欢下面这篇推荐的文章:
更多股市内幕、实战交流、个股互动请进入中金在线部落&&最火爆的投资交流移动社区,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体验!详情点击:
是否确认删除这篇文章?
是否确认将这个粉丝放进黑名单?
是否确认这条留言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这条信息?
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描应用拍下上方二维码,可以在手机博客继续浏览文本,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以下资料仅供联系使用,请放心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我要给涸瘟彰h8送鲜花
您将赠送(朵)鲜花给:涸瘟彰h8
(1鲜花 = 0.1人民币)
附言:(不超过100字)
可用金币:
可用人民币元
您还需要支付0元人民币【知识普及】中国钧瓷史概要_钧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851贴子:
【知识普及】中国钧瓷史概要收藏
以下信息,部分整理自河南省禹州县志,《钧窑》(赵青云著)等相关文献,特此声明,同时感谢帮我整理文字的吧内朋友。
318元=298元蛋糕抵用券*1+198元蛋糕抵用券*1+蛋糕五折券*1+20元优惠券*3
命名的由来:  “钧”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钧天”谓天帝住处,天之中央;“钧柄”寓中央政权,政治大权;“钧席”谓执掌大权的人物;“钧容”意为中央之御林军,国家禁军;“钧曲”即国歌;“钧陶”则由制陶引申为造就、培养和教育;“钧石”为经济生活中的计量单位;“钧冶”谓金属冶炼等。以上诸多涵义最初大部分与钧台有关,而钧台之钧则源于生产实践中制造陶瓷的轮盘。“钧器者,制造陶器之转轮也。”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所在。  钧台是河南禹州的标志性古建筑物,“钧瓷”因“钧台”而得名。夏启于夏启元年即位于夏邑,《竹书纪年》载:“大飨诸侯于钧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钧台原址在禹州市区南三峰山的东峰,毗邻颍水。《水经注》记载:“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嵎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指钧台取名也。”“颍水又径上棘城西,又屈径其城南……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裭,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径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径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以上史籍证实,钧台始建于夏启时,遗址在禹州境内三峰山东南。《淮南子》曰“中央曰钧天”,当时夏邑作为夏朝的国都,钧台的主要涵义应为国家之中央,或曰政治权力核心所在。?  金、南宋时期,金初,仍为阳翟县。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河北阜城人刘豫被立为大齐皇帝,都大名,管辖中原地区。阳翟由县升军,改称颍顺军;阜昌二年(1131年),刘豫迁都于汴(今开封)。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废齐国,将刘豫降为蜀王。金熙宗天眷三年 (1140年)闰六月,南宋岳飞遣统制张宪击败金将韩常,收复阳翟。同年七月,岳飞接诏班师,自郾城南归,阳翟重入金政权控制之下。之后,金国与南宋反复交手,终南宋对金纳贡求和,宋金南北对峙而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颍顺军升为颍顺州;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境内有钧台旧址,颍顺州更名为“钧州”,仍属南京路(南京即今开封),并设阳翟县为“附郭县”,钧州辖三县。
钧台是河南禹州的标志性古建筑物,“钧瓷”因“钧台”而得名。确实是的。
历史记载钧窑的发展:禹州花瓷阶段 在10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先民已从事陶器生产。从多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3000余年前的商代,先民们在陶器的基础上,又烧造出原始瓷器。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问世。河南省禹州市有较多的古代瓷器遗存。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  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有内乡、鲁山、禹县、郏县、登封等地发现了唐代花瓷窑址。其中,仅禹县就有钧台、长庄、神垕等三个唐代窑址群。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器物有碗、罐、壶、盆等。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器物造型丰满、平底。在装饰艺主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磨河西岸的窑址内涵丰富,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黄釉阔腹平底钵,有平底淘澄器。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黑釉蓝斑残片。 被古陶瓷界称为“唐代花瓷”,或叫“唐钧”,认为其是“钧窑之源、钧瓷之根”。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门发现1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碗、钵、罐均为平底。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在堆积层内,发现有窑具、瓷器残片和木炭灰,没有煤碴,也没有匣钵,系用木柴烧制。神垕的产品,质地优良,和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窑的唐代花瓷属同一类型,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如《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下同)内记有:“此后不久河南禹县小白峪也发现了1处唐代瓷窑遗址。在采集的标本中,也有不少腰鼓残片,釉色班点、形质与鲁山段店窑的基本一致。由此得知河南唐代烧腰鼓的除鲁山窑外,还有禹县小白峪窑,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  2001年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神垕钧窑址进行发掘。唐代的产品主要是黑瓷和青瓷。相当部分的黑釉器物上饰有加饰的花斑。花斑的颜色有灰蓝、灰白和灰黄等多种,特点是施彩的器物多,花斑面积大,彩斑的颜色鲜艳多变。出土的黑釉腰鼓器形巨大,制作精良,釉色匀净,花斑艳丽,在中晚唐时期的同类产品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尽管文献上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但神垕唐代花瓷的质量,应该不在鲁山段店窑之下。结合砖砌窑炉的发现,表明神垕的制瓷业在生产之初就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后来的钧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禹州唐代花瓷窑址发现较晚,古书无记载,但其生产时间并不晚于河南其他唐代瓷区。建国后,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市区内征集收藏较完整的唐代花瓷10余件,其中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的8件。20世纪70年代在苌庄乡龙福寺和火龙乡瓦店村出土的2件唐花瓷注子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鲁山文化馆、郏县文化馆收藏的注子形质基本一致,是唐代花瓷的典型作品和稀有珍品。1988年5月,浅井乡横山村唐代阳翟镇遏兵马使郭超岸墓中出土唐瓷双系罐3件,造型古朴高雅,彩斑挥洒淋漓,分别定为一级和二级文物。据该墓出土的墓志记载,郭超岩死于唐元和二年(807年),葬于唐元和五年(810年),表明了禹州生产唐代花瓷的时间下限应在唐代中晚期。唐代陶瓷手工业“以釉致胜”的独特装饰技术是中国颜色釉陶瓷蓬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种花瓷由于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为化万千,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样装饰,和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表似无形,妙趣横生,变纪晨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瓷的兴起及其工艺特征》一文中也说:“唐代花瓷出现,为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先导作用密不可分的。” ?
唐代钧瓷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外学者提出唐代的花瓷是天青色乳浊釉钧瓷的源头。即唐花瓷为唐钧。之后,上述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认为唐钧是花瓷发展成熟的产物。2002年2月,《文物》杂志刊载《钧窑瓷器源流及其年代》,认为唐钧是专指青灰色釉浸润后流淌一片或布满器物表面的花瓷。一般认为,唐代花瓷是以氧化气氛烧成的,但根据陶瓷学者刘凯民、苗锡锦先生的研究:“从下白峪(禹县神垕境内)的五片唐钧碎片的胎的新鲜断面看,其颜色有的呈灰黄色,有的呈浅灰色,那片烧的最好的小碎片(黑釉漆黑铮亮,蓝斑呈天蓝色菟丝纹状)的胎的新鲜断面甚至呈灰黑色”。说明烧成气氛偏向还原性,唐钧釉对烧成气氛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从对禹州钧台窑址和神垕下白峪窑址的研究发现,唐花瓷及唐钧所用的黑底釉的化学组成,同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常用的“黑药”相近,都是一种浅土黄色的天然黄土经淘洗除去粗颗粒硅砂等杂质而成,其在氧化气氛下,烧成温度下限,在1270℃左右。对唐钧釉的研究还表明,唐钧的面釉与宋元钧窑系釉的化学组成属同一类型,并具有相同的特点,且有更强的分相倾向,将唐钧面釉直接施在坯体上时,即使在氧化焰中烧成也能烧成具有很强乳浊性的微带蓝色的月白色釉层。唐钧面釉施于黑底釉之上时,上下两釉在高温相互渗透融合减弱了分相倾向,才会变成像蓝钧一样美丽的乳光态,而将唐钧底釉和面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一种釉料,直接施在坯体上,在氧化焰中可烧成像“宜钧”和海鼠釉那样的“蓝钧”;在还原焰中则可能烧成柴窑、钧窑和汝窑釉那种美丽绝纶的天青乳光釉。?  上述研究表明,唐钧代表了唐代花瓷的较高水平,唐钧配釉方式的改进,及窑炉烧成气氛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后周柴窑、北宋钧窑、汝窑等雨过天青釉,其源流传承关系也为钧窑“始于唐,盛于宋”提供了实证。?后周柴窑阶段 钧窑和柴窑关系较为密切,柴周亡,北宋兴,柴窑工匠趋阳翟经营钧窑,清代陶瓷专著曾有不少记述。清朱琰《陶说》中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时督瓷官吏请示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清陈浏《陶雅》云:“宋钧之无紫而有异光者,盖仿柴天青之佳品也,何必玫瑰紫始为悦哉!今以月白俗名污之,谬亡妄甚矣。盖世人俚语,不知世有柴窑者也。”又云:“钧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民国许之衡《钦流斋说瓷》中说:“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之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在《陶说注释》中也谈到:“明已有‘片柴值千金’之谚。传世品除见于高澹人《宋钧窑瓶歌注》、王淦洋《香祖笔记》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七颂堂识小录》,但窑址迄未发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窑的兴起及其工艺特征》一文中说:“柴窑这种精良的瓷片,也为北宋瓷业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上述史料说明,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并有研究者认为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所制器物已较柴窑为优。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迨赵宋灭周,柴窑工匠无所依归,遂群趋颍川经营钧窑是有可能的。但因尚未发现此窑址和器物,尚不能定论。
好知识,应该学习学习滴!
宋代钧窑、御用钧瓷?  神垕钧窑 北宋从建国之始就推行文治政策,加上完善的科举选官制度,造就了强大的士大夫阶层。士大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时被称为文化的旗手,他们追求高雅的艺术品位,使北宋时期清雅的艺术风格成为主流。同时,北宋时期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城市经济体系的形成,市民阶层也随之产生。其居住集中和联系广泛的特性,使他们对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爱好和追求。所以,北宋文化艺术形成了士大夫的清雅艺术和市民的庶民艺术两个层面。瓷器艺术的发展就体现了两个层面的需求。以素面单色釉器物为代表的“雅器”,造型端庄典雅,纹饰简洁,釉色单纯,尤尚青色,幽玄苍古,趋味高雅,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  神垕唐代花瓷产区的下白峪、大白堰等地,位于大刘山下、清龙河滩地,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与之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矿冶业比较发达,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隔山相望。西南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氛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铜红釉,水到渠成。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中心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古陶瓷的专家学者都把神垕作为考察重点。其出土的标本,造型丰富多姿,古朴典雅,胎骨细腻,切削规整,釉色多样,质地莹润,宝光内蕴,工艺精细,达到类翠似玉的程度。在遗址中,还发现有薄胎厚釉,晶莹似玉,天青挂红斑,胎体厚度仅2毫米,两面釉比胎厚1/3的钧瓷残片。釉色之佳,制做之精,不愧为“雨过天晴泛红霞”之美称。同时,还出土了完整的带把洗、莲花式大碗、香炉连座瓶等器物皆工艺精细、釉色莹润。 ?  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多次调查发现,神垕镇的刘庄窑、下白峪窑遗址中有底刻数码字和“郗”“朱”“李”等标记器物标本,釉色和制作工艺与“传世宋钧”相似。可证当时钧窑高超的技艺水平已为达官权贵所赏识,为钧窑由民窑升格为官窑铺平了道路。 ?  北宋王朝由于采取了宽减赋税,鼓励农业、手工业生产等措施,从而使科技发展,商业繁荣,加之煤炭用于生产和矿冶业的推广,为陶瓷的高温烧制和在釉料中引入金属元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宋代钧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时宋都汴京已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城市及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茶馆酒楼急剧增加,一般都使用高档家具和名贵瓷器,以招徕顾客。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皇室、贵族、富商大贾装点居室和观赏收藏的陈设用瓷需要量的增多,对陶瓷生产和陶瓷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宋时,禹州称阳翟,属颍昌府,隶京西北路,东近国都开封,西通西京洛阳,钧瓷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为钧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40多处。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山区,依山傍水建在蓝河上游,涌泉河、清龙河、潘家河、驺虞河之滨,以神垕镇的大刘山脚下最为集中。明嘉靖《钧州志》载:“磁窑,在州西大刘山下。”清雍正《河南通志》也记载:“禹州瓷器出神垕山,在州西六十里。”神垕地区陶瓷原料储量丰富,煤、柴都可就地取材,生产陶瓷有着优越的便利条件。随着时代的推移,钧瓷生产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在考察中发现,早期钧窑遗址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品种最多的是神垕镇的刘庄窑。窑址内的窑炉非常密集,从残留的遗迹看,其形体多为馒头式,高度已看不出来,直径为1.5米左右,是就地挖筑的土质窑。 ?
  2001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禹州刘庄窑址进行发掘,认为:北宋末期,钧窑创烧,从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釉色娇妍肥厚,澄澈明丽,部分器物仿当时的金银器造型,与北宋后期最高生产水平的窑场十分相似,表明早期钧窑的不少器物是高档产品,面向宫廷或达官贵人。在工艺上,采用了厚釉工艺和裹足支烧方法,或用裹足刮釉法,用漏斗形匣钵单烧,表明钧窑是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发展的,北宋后期是钧窑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  早期宋钧釉色是以蛋白石光泽青釉为基调,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焙烧而成,呈现出天青、天蓝、月白、葱翠青等色。同时,匠师们在红色上下功夫,经过千锤百炼,烧出深浅不同的红色或紫色窑变彩斑。《中国陶瓷史》载:“宋瓷所创造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美的乳浊釉。”高温铜红釉的创烧成功,一方面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也创造了陶瓷装饰的新技术,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  钧台官窑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很大发展,进入了名窑的行列,被喜文弄墨、善诗长画、喜爱花石的徽宗皇帝赵佶所看中。为了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美化生活的需要,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 ?  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钧台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以后又不断配合基建施工前的勘探发掘,对该窑址的范围和文化内涵已得出初步的结论。该窑址位于城关镇北门内的钧台周围,东起城墙,西至十三帮会馆,南起老县衙前东西大道,北至城墙,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东部以烧钧瓷为主,西部以烧民用瓷为主。遗址内除发掘出窑炉、作坊、泥池、灰坑等遗迹外,还发现大量的窑具、工具、瓷器残片、瓷土、泥料、石英、釉药、彩绘料等。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此后又在原人民武装部院内发现7座窑炉遗址,有较完整的窑炉4座,残窑3座,均埋入地下2米以下。这里的窑炉一般都是就地挖筑的土质窑,除了烧造天目瓷的窑炉门向西外,其余均坐南向北。窑炉挖筑比较集中,有的呈一线排列,有的三窑鼎立,中间充作坊,并与各窑相通。窑炉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发掘时保留了两座窑炉供研究和参观之用,按发掘编号为1号窑炉与7号窑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所烧,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盛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器外,即清代陈浏《陶雅》所说“内青外紫”,也有少数是内外皆施青蓝釉的。但官钧青蓝釉不像早期宋钧那样纯粹单一,而是在一个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带月白汗珠状的流纹(泪痕纹),少数烧制工艺水平高的则遍布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一个紫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此即一些文献所称的“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从釉的艺术风格看,官钧和早期宋钧也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模仿花玛瑙一般“花”的效果,或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官钧瓷片和残器标本看,釉色极为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青者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绿、米黄;红者如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等。 ?  当时钧窑釉那种莹光般含蓄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构成钧瓷独特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效果,为世人所倾倒,故获得“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为、意境无穷”,和“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称。 ?  钧台钧窑的钧瓷作品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具有代表性的是尊、炉、鼎、洗、盆、奁、杯、盏、瓶、钵、盘、碗、盒、枕、座墩等十余种。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片纹,莹润浑厚,绚丽夺目。官钧的上述制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不准在民间流传和收藏,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钧台窑遗址出土之器物比民窑品种和釉色要多,不仅为北方诸窑之冠,即使在整个钧窑系中亦为首屈一指。说明“钧台窑”生产,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属于非商品性烧造。 ?  钧台窑烧造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艺术水平高,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艺术宝库。对它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它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实物资料,解决了钧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杂问题。 ?  御用钧瓷 唐代开元年间,唐钧腰鼓即为玄宗皇帝的宫廷用品。北宋徽宗年间,官府在阳翟城北门八卦垌设立窑场,烧制御用钧瓷制品,种类有各种花盆、盆奁、出戟尊、渣斗、鼓钉洗等。?  金代禹州钧瓷不但数量大,而且制瓷水平极高,与北宋官钧相比,毫不逊色。据《河南延津县吴起城遗址金代陶瓷标本考略》称:“类官钧部分,满釉支钉支烧为主,少量为垫烧,均出自禹州钧窑”,从所见这一大类钧色极美,制胎规整,支烧讲究的制品分析,禹州官钧窑在金代可能继续以官窑的身份为金朝宫廷贡御瓷器,吴起城的地理位置说明这类瓷器是由此转运的(因黄河此时经由此向东北方向与古运河沟通,可直达金中都北京市积水潭)。?  元代实行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匠户制度,钧州有军户烧制瓷器,且归“制国用使司”管辖,当为宫廷用瓷,明代嘉靖之前,钧州一直为宫廷烧制缸、坛、瓶等日用品,同时,景德镇御窑厂对铜红釉进一步发展,烧制出的霁红釉陈设用瓷,也是明代宫廷的御用品。?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不断烧制仿钧器,不但烧制仿钧瓷,而且烧制钧花釉瓷,钧瓷成为雍正皇帝的心爱之物,多次下旨烧制钧瓷炉、花盆、钵等器物,并批示烧造磁器处,“其钧窑的要紧”。
金元钧窑系的形成?  金代钧瓷的恢复与提高 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变”。宋王朝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都城附近重设官窑烧造御用陶瓷器皿。大批钧瓷艺人也随之迁徙“南下”,钧瓷技艺传播南方,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如江西吉州窑在宋元年间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年间著名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品,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东石湾窑的釉钧称广钧,景德镇的低温装饰炉钧釉,可以认为是钧瓷工艺“南下”的延续或变异。?  靖康之变后,钧窑中心地区颍昌府阳翟县一带遭到极大的破坏。金灭北宋后,河南中西部地区宋的勤王之师与金军多次激战。金军至少有两次在上述地区迁民、刷户,其生产、户口均有所萎缩。刘豫的大齐政权建立后,不仅未能使生产恢复反而由于与南宋的不断战争,使生产进一步破坏。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罢大齐国,收回河南地区,但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以前,河南一直是战乱频发之地。钧窑在经历了北宋时期的鼎盛后,进入第一次衰退时期。产品种类减少,尤其是仿金银器类型的精品器物减少,采用裹足支烧法和施满釉的器物大大减少,许多器物施釉不到底,制作质量明显降低,精美的葱翠青色和胭脂红色器物基本停烧,大片弥漫全器的红彩变成了有意点画的红斑。只有天青釉钧瓷还保持了较雅致、匀净的釉色。?  金世宗继位以后,稳定了与南宋的关系,签订了“隆兴和议”。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对河南中部地区采取减赋税、实人口的政策,使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州神垕钧窑进入了恢复发展时期,产品逐渐丰富,质量比较精美,天青釉钧瓷明丽光亮,青瓷也比周边的临汝窑系青瓷美观。除钧釉瓷、青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增加,由于钧瓷烧制技术的推广,天青釉钧瓷在河南的许多窑场开始出现。一直到金末,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王朝于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后,中原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禹州钧瓷也在北宋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华石编《中国陶瓷》载:“金迁都燕京(1153年)后,陶瓷工艺主要继承北宋风格。金代钧瓷生产比宋代更为普遍,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民间普遍使用。”当时的钧器多数失去宋的传统技艺,胎质粗松,工艺欠佳,釉色暗淡,窑变彩斑也不像宋钧之灵活美妙,而似彤云密布景象。不过也有的继承了宋钧瓷艺,造型规整,釉色莹润,具有宋钧窑变美妙的艺术效果。据调查,金代钧窑遗址在禹州境内甚多。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林县、淇县、焦作、安阳等地也有不少发现。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中,出土钧瓷碗2件,侈口浅腹,圈足,底足露胎,帛作不规整,釉色不像宋钧那样肥润莹沏,光彩夺目,而是近似月白色的暗釉;胎质也不像宋钧那样坚细致密,呈现褐色,而是粗松的黄胎。在山西浑源窑遗址中,曾发现数量可观的金代钧釉瓷片,有的还粘连在匣钵之中。器型以盘、碗居多,胎质比较细腻坚密而呈灰色,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制作相当规整。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一批钧釉瓷器,其中有些产品造型、釉色、质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金代浑源窑的佳品。另外,在河北曲阳涧磁村的金代墓葬中,也出土有胎质、釉色都不同于宋、元时期的钧釉器,其胎质坚细色灰,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浑斑或带有小黑点,与此伴随出土的还有刻铭为“时崇庆龟仲冬十二月三日造(1212年)”的陶砚。上述金代钧窑瓷器很接近北宋钧釉胎质,有可能是产自钧州钧窑的产品。李知晏在《河南以外几处窑址的钧瓷作品和元朝故宫内出土的钧瓷》一文中说:“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北方广大地区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址、墓葬和窖藏钧瓷出土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些钧瓷是河南地区的产品,特别是禹县的产品……”综上所述,钧州在金人统治时期,钧瓷在北宋的基础上,处于发展时期。?
  元代钧瓷的发展 金代末年,国势日衰,天兴元年(1232年)金军与蒙古军队在钧州境内的三峰山激战,金军主力尽失,迅速走向灭亡,战争对钧窑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但是,蒙金三峰山大战后,金朝迅速灭亡。未出现宋金之际那样的拉锯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灭金之后,元世祖任用汉人谋士,恢复中原生产,最终依靠中原汉地强大的经济实力夺得汉位,建立了大元朝。元代前期,政治经济中心基本在北方。蒙元从蒙古时期开始推行匠户制度,基本是官府控制的手工业性质,为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钧窑系,在元代继续生产着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及蓝釉红斑器物”。以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元代古钧窑遗址遍及禹州市境,多达160余处。东自顺店乡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垕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的桃园村,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千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烟火遮天,盛况空前”。关于元代钧州地区陶瓷生产的盛况,元朝张克己所撰东张镇百灵公庙碑文中也有一段记述:“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爰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衣食自足,润民济世之利,不亦博乎?”元代钧窑的产量大增,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钧釉、青釉、白釉、黑釉瓷的产量都较多,还有红绿彩、三彩、绞胎等产品。器物的种类有日用的碗盘类,也有不少大件的梅瓶、连座瓶、香炉等,从釉色和器类上无不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加之巨大的产量,广大的生产区域,表明钧瓷的生产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汁流积,和北宋时期刘庄窑一带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就必需生产出经济实用的产品,否则就应付不了“竞来兴贩,散之四方”的局面。元代钧窑也有不少好的作品,有些质量还是相当好高的。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部的太平人民公社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正面刻有“己酉年(1309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字样,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新安县出土的元钧产品,有天青、天蓝、月白、葡萄紫、海棠红等釉色,红紫相映,窑变美妙,堪与宋钧相媲美。元代器型高大,胎骨厚重,有大型的坛、罐、壶、瓶、盘、炉、盆等产品,制作规整,且不变形,充分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元代钧瓷不但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而且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也有所更新。实地考察发现,元代的窑炉体积比宋时有所增大。并采用直径1米多的石磙加工原材料,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初期。?  钧窑系的形成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中国陶瓷史》载:“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元代烧制钧瓷的窑场主要是在北方广大地区…”河南省内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的钧窑场有所增加。根据文献的记载,当时的钧州既有民窑户,还有军窑户进行陶瓷生产,其生产税赋事务由制国用使司申报朝廷,应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瓷器产区。而建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元代官窑“浮梁瓷局”,其秩正九品、长官为大使,这样等级的机构所辖匠户最多不会超过百户。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元代钧窑生产规模之大。钧窑影响所及河北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等地都有烧造,更远的波及到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都争相烧制,竞争销售市场。“烧钧瓷的瓷窑已有四省二十七个县,以禹县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 ?  元代景德镇瓷业工匠有些来自北方名窑,在元代瓷器中有“睢阳蒋制”的仿官器皿,说明北方精于制瓷的工匠已到达景德镇。石湾窑陶工也多有从河南一带迁去 ,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陶瓷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其仿钧产品更有独到之处。在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窑,亦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器物20余种,以盘、碗、罐、炉、三足洗、花盆为多。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但没有带铜红斑彩的。上述产品与北方钧窑造型不同,具有南方元代造型特征。说明北匠南迁,带来北方制瓷的精湛技艺,与当地陶瓷工艺结合后,创造出新的产品。南北相互交流技艺,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元代钧窑瓷器拍卖安盛国际拍卖元代钧窑瓷器拍卖-知名老师评估展览,征集,拍卖:书画,杂项.玉器,瓷器.专业知名的拍卖平台.全国统一免费热线:
明清钧瓷的衰落?  明代钧瓷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又载“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民国《禹县志》载:“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元末明初,钧州境内特别是神垕钧窑区,多数居民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入。《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年间“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117个,十瓶坛4274个,七瓶坛6100个,五瓶6240个,酒瓶10314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明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说明钧州钧窑场,是以烧造酒缸、瓶坛为主的日用瓷窑场。明代禹州的陶瓷业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其他窑场除个别烧制少量的缸、坛粗瓷外,其余已全部停烧。神垕镇成为全国日用粗瓷主要产区之一。钧州神垕真武庙碑文记载,成化二十年(1484年),“耕渎(读)陶冶者千余家”,还驻有“督瓷贡委官”,负责陶瓷纳贡事宜。《中国陶瓷史》亦云:“明代日用瓷的主要产地有仪真、瓜州、钧州、磁州和工阳等地,他们担负大量的派造任务。”明代《如梦录》也有开封“南薰门外吊桥下……往南路西有周王碗店,乃神垕瓷器碗盏”的记述。上述记载都说明禹州(主要是神垕镇),在明代主要生产日用瓷器。清道光《禹州志》也记有“禹州窑旧名曰均窑……明万历三年以避讳故改名禹州,其时钧窑既不称禹窑,则避书作均,事属可据”。上述史料说明,因避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钧窑避讳书作均窑(古钧与均通)都是历史事实。 ?  对明代禹州的钧瓷是否断烧,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北京故宫藏品中有一个装有钧窑小尊的旧锦匣上贴有清乾隆时期写的黄裱纸签,“明均窑天蓝窑变燕脂红尊”,是仅有的明代钧窑资料,但没有注明产地。禹州的陶瓷研究者经过多次考察,尚未发现明代钧窑遗址。1980年,在神垕镇西大办事处瓷厂院内3米深处,发现1古窑址,出土有少量仿天青釉钧器残片,同时出土的有1陶范,上刻“天启六年”和“祁造”字样。证明在明代末年有少数工匠摸索仿制天青钧釉器,其釉色系用氧化钴调染,用氧化焰烧成,和窑变钧釉区别很大。而南方的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等地于明代宣德年间,也有仿制钧器者,有的仿制得还相当出色。 ?  清代仿钧瓷 清王朝时期,制瓷工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南方瓷业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景德镇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作品艳丽动人。且有镂空、堆花、剔花等新的装饰技法。景德镇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并仿烧宋代钧窑。“在仿制的宋代名窑瓷器中,以仿钧最为成功”。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到禹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方法。“雍正七年以后,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成功的记录,是与吴尧圃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不开的。据《中国陶瓷史》记载:“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将年希尧烧造来的仿钧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很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雍正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司库常保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交与造烧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各烧造些,其钧窑的要紧,钦此(造字3360号)。” ?  上述史料既说明清朝宫廷对仿钧的重视,又说明唐英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可能有少量烧制者,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乾隆《大清一统志》载:“河南许州府,土产,瓷器,出禹州神垕山。”民国《禹县志》载:“州西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古钧窑多在方山、涌水、蓝水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故不止一处也。”可见当时禹州神垕主要生产“土产”粗瓷器,古钧窑已成历史“遗址”而未恢复。窑变宋钧仍被视为珍宝。清乾隆皇帝对宋代名窑也十分喜爱,他一生所作有关陶瓷诗文199首,其中题钧瓷诗9首,被视为“宫廷秘宝”。1927年前后,北京西华门内廷古斋古玩铺收进一宋钧窑碗,表里天青有霞斑片点,足内刻有清乾隆御题诗文:“青器欣存北宋传,阅年八百尚完全,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摩抚天成岂茅蔑, 萭规月样镇团圆。柴瓷罕见兹称古,望古因之意睾然。”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陶瓷专门委员衡子中称之为世界无二之宝。?
明代禹州的钧瓷是否断烧,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
好文章赞一个。
明代禹州的钧瓷是否断烧,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宫宋代钧瓷真品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