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老王你想对杨绛的老王奶奶说什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课外阅读】对杨绛散文《老王》的深度解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对杨绛《老王》的深度解读
优质期刊推荐: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登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访问统计:老王,老王,老师宜忘
我的图书馆
老王,老王,老师宜忘
老王,老王,老师宜忘犹记得新凤霞写的《傻二哥》,也曾一度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还有马铁丁等人的《俭以养德》,被当成议论文教学的范文。所有教书匠的意识就是:凡是编到教科书里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所有教书匠的水平就是:教参说好,才觉得这文章真好!如果把《傻二哥》换成初中生作文,教书匠绝对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如果把《俭以养德》换成高中生作文,教书匠肯定拟置20分下!语文教学真正的悲哀在此!教师不学无术,教师无胆无识,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迷信盲从!说穿了,只因为是钱钟书老婆杨绛写的,所以选入《老王》!全因为毛泽东评价了朱自清“饿死”的气节,所以一窝蜂录选其文章!老王,宜忘。背影,无影。这样的文章,不学最好!韩军《老王》讲课实录韩军说明:第一,这是“读+写+说结合”的课,本课教学目的和核心是:1,训练当堂写作——给老王写信2,训练即兴说话——打老王电话3,贯穿理解老王命运及原因1和2为重点,是语文基本训练,突出“写作”、“说话”训练,3为辅助。切切不要把本课误当成纯粹阅读课。第二,为发表,篇幅所限,本实录文字中,忍痛舍弃了学生大量的“当堂写信”和“即兴电话”的精彩内容。第三,从认读字词开始,本课没有预习,没有后续,“一课时完成”。即不允许讲成两个课时,更不能讲成三个课时。第四,如果您复制转发,请把韩军注和说明,全部复制。《语文教学通讯》和所有其它网站刊登本人的《老王》实录,都不完整,敬请以此为准!师:今天学《老王》。先学字词。生:愧怍 翳生:镶嵌生:骷髅 攥师: 伛,yú 。师:杨绛有两段话。(幻灯展示)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师:人有命运吗?生:有。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生:(读)“ 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杨绛 ”师:她是不是迷信啊?生:不是。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师:不幸的人是谁?生:老王。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老师说对了吗?生:不对。生:是幸“运”不是幸“福”。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生:“运”。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 、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生:蹬三轮的。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生:个体户。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师: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生:不。老王有一只田螺眼。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师: 他住的房子很华美吗?生:(读课文)“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师: 败屋。他有亲人吗?生:他有个哥哥,死了。侄儿,没出息。师:无亲。他结婚了吗?生:(读文中的话)“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师:无妻。师:老王属于社会上层,中层、下层?生:底层。师: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生:体力劳动者。师:老王是长寿还是短寿?生:短寿。师:少数民族也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但少数民族,有时容易受到歧视。一个人,生为多数族群,还是少数民族更好些?生:多数族群。师:老王是哪个民族?生:回族。生:(读课文)“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师:他活在安定的年代还是动乱的年代?生:动乱。生: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师: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动乱、动荡的年代,能侥幸活下来,也算运气。老王从文革活下来了吗?生:丧命了。师:综合看,老王是否幸运?生:不幸运。(伴随教学,幻灯依次展示出,“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师:这十大“幸运”要素,老王没有一项具备,无一项拥有。老天哪!居然有如此背运的人、悲惨的人!让杨绛惊奇、惊悚、惊叹。师:他“无保障、无运气、无健康、无华屋、无关系、无温暖、低层次、短寿命、少数族、丧动乱”,(悲情地吟唱)老王呀,好不凄惨哪!再看杨绛,与老王比,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吗?生:(读幻灯片)“杨绛生于1911年,至今103岁,身体健康。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戏曲家,翻译家,著作等身,发行到国内外。丈夫是知名教授钱钟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等身,被称为“文化昆仑”,有一女儿钱媛。”师:我们结合刚才杨绛的简介,读课文,用十大幸运要素,来衡量一下。(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总结出,杨绛是教授,有好单位,时运好,身体健康,住楼房,有亲人,有丈夫,还长寿,是汉族,从文革中活过来了。幻灯打出:“教授、运好、健康、楼房、有亲、有夫、上层、长寿、多数、活过”。)师:杨绛幸运。她的幸运只是与老王比,相对幸运。杨绛一生,其实也历尽苦难和沧桑。杨绛有没有不幸呢?生:有。她的不幸是生活在了动荡的年代。师:文革她也经历磨难。她说自己“幸运”,有自谦的意思,她自己其实也遇到了种种不幸。然而,与老王比,毕竟是不幸中有万幸!她的的确确比老王幸运。师:本文主题,就是“两种奇特、不寻常命运的全面对比”。生:(读)“ 一个极圆满、完美、和谐、幸福、辉煌。一个特残缺、悲惨、不足、不幸、凄凉。一个和和美美、圆圆满满,一个凄凄惨惨戚戚。一个事事如意、事事顺遂,一个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遂。”(幻灯打出大字“运”)并展示本文主旨——“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 (觉察和感悟)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 (感叹和哀惋)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 (惭愧和惭怍)”师:杨绛对于“人各有运”,有觉察,有感悟;对于“命运不平”,有感叹,有哀惋;“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有惭愧,有惭怍。——杨绛睁大了一双惊奇、惊悚的眼!为“造物主”惊叹,为老王叹惋!有没有命运?命运平等不平等呢?生:有命运,命运不平等。师: 全面地、准确地说,本文最核心的那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应该如此表达,“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生:(接续)“……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师: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与”,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另一方面,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所以,的给老王钱并非“侮辱”。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低俗”。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感到震惊,一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不平、无常,惭愧于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于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 就是“惭怍”。师: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生:(埋头写信)师:(选择学生,让其读信。)生:“老王同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是不是能吃饱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现实生活中那么劳累了呢?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惭愧。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仅此而已。而我却慌张地没有留下你,给了你钱,送走了你……”师:(点评)嘘寒问暖,站在对方角度,很体贴,很细心,真疼人啊。生:“老王啊,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吧?文化大革命十年终于过去,仍记得那日听到你的死讯后,我是何等震惊、惭愧。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心底实在,我都看在眼里。那日你来我家送香油鸡蛋,就见你有些虚弱,你强撑着,我呢?竟然没有安慰弥留之际的你,拿钱送走了你……”师:(评)好像是《老王》续篇。你的文字不简单。注意,给钱并非侮辱老王。师:(展示“命运”两大字。)老王的所有苦难,似乎都是“命运”造成。可我们为什么不去追问“什么造成了老王的命运”呢?!想想,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难道只有杨绛应该表达愧怍吗?谁更应该先于杨绛,表达愧怍呢?生:(让学生读课文)“北京解放后……”“三轮车都组织起来了……”师:注意“咬文嚼字”三个词语,“北京”“解放”“组织”。老王的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生:北京,解放后。师:解放后,为何会有这种事呢?(老师展示北京人民庆解放的图片)。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百姓如此欢欣鼓舞,为什么在北京还有老王这样的人呢?我们来“咬文嚼字”“解放”:英语,liberate,set free,“解放”几乎等于“自由”,就是给人幸福,给人保障,给人温暖,有吃,有穿,有住。老王却无吃无穿无住,由此看,解放后我们的社会是否健全、完美呢?生:不健全、不完美。师:所以,才有之后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甚至北京同样不健全,还有灯下黑,才导致老王命运如此不幸。当时蹬三轮车都是“组织”起来的。我们“咬文嚼字”“组织”,就是组成了国营或者集体单位,不允许单干。“组织”里的人,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老王作为单干户,则什么都没有。全靠蹬三轮,一分钱都要去挣。师:老王说自己脑子笨,没绕过来。请大家反思,假如你是当时“组织”里,国营或集体三轮车公司的领导,你应如何耐心、细心劝说老王?即使老王脑子再笨,也能让他“绕过来”。生:(模仿)老王呵,我们单位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你是单干户,不加入组织和集体,那可什么都没有,没有工资,没有房子,没有医疗,没有养老。师:很棒!你说得这么耐心、细致,还加上对比,那么,老王就爽快地跟你走了!生:脑袋就转过来了。师: 可是当时就没有人给他如此耐心细致地动员、解释,没有人真的把老王放在心上。谁该负责呢?生:当时北京市政府。师:当时的北京市工作做得是否细致、全面、完善?生:不细致、不全面、不完善。师:如果老王加入了集体或国营三轮车“组织”,有了工资、住房、医疗、养老,老王的后半生,还会如此悲惨吗?生:就不会了。师:谁应该首先感到愧怍?生:应该是当时市政府。师:他是个单干户和残疾人。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是否应该给他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生:应该。师:无论老王工作与否,政府都该给这个单干户、残疾人一份钱。他如果得了病……生:政府应该报销药费。师:能不能让政府养老?生:应该。师: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是这样。这不仅仅是“命运”问题。我们还应该深思和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个人的命运!政府对残疾的单干户,照顾应更全面,给予更多阳光。师: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生:政府还取缔了老王“拉客”的工作。师:“取缔”三轮车拉客,咀嚼“取缔”二字,有无商量的余地?政府什么作风?生:不商量!不讲理!师: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取缔”后,就截断了老王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如果你是市长,你应该怎么做?生:给工作,给工资,给房子,有养老,有医疗。师:我们再来“咬文嚼字”——“我不是要钱”这五个字。老王与杨绛夫妇是朋友,“不是要钱”,一方面表明是一种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和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犯法。“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单干户干活收钱,是自由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北洋时期,鲁迅坐三轮车,拉车的可以大胆收钱。《骆驼祥子》是民国时期,祥子也可以自由收钱。为什么解放后就不能单干、不能收钱了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的确需要健全、完善。生:不健全。师:这就是造成命运不平的根本原因。以致最后走向了“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谁先来说?(师扮老王)(生与师打电话,课堂进入高潮。)生:喂,老王!我是北京市市长。我想向你的悲惨表达歉意!我们工作不周到。师:你知道哪里做错了吧?生:应该给你提供工资、住房、药费等保障。师:还取缔单干户拉客吗?生:不取缔了,还要发展呢!师:我这里还有药费单据,能报销吗?如果你们弥补不了我老王,你们就好好对待现在活着的单干户、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工资、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吗?生:过去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我们现在已经吸取教训了,已经对单干户、残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保障了。师:我听说现在北京的房价特别高,单干户、残疾人,还有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阶层,都买不起呀!你们怎么照顾?生:我们专门给他们提供了廉价的住房。让他们交很少的钱,就能住上漂亮的房子。师:是吧!我现在真想回去,再活一回。(又一学生扮演市长,给老王打电话。)生:老王,你好!我们过去亏待你了,对你照顾不周,请你原谅!师:我能不能说点个人问题(害羞状),单干户,下岗职工,农民工,老弱病残人员,他们的个人问题,如何解决?生: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政府出面,开办婚姻介绍所,当红娘,专门给你们解决个人问题。师:有这种电视节目吗?生:噢!我们可以为你们社会弱势人员开设《非诚勿扰》节目,让你们上电视找对象。师:你们想得的确周到了。可是,你们欠了我一件大事!生:什么大事?师:我死时,你们把我埋葬在哪里了?从课文中咬文嚼字——生:“埋在什么沟里”了。师:什么动物埋在沟里?生:狗猫等等。师:拿我老王当人吗?你们欠我一个什么?生:欠你一个追悼会。师:我记得毛主席说(展示幻灯):(学生读)“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你们遵照毛主席的话,给我补开一个追悼会吧。展示悼词(学生朗读,韩军唱):“ 叹老王,好苦命 只眼看世瞧不清。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给你把那破衣烂衫缝一缝!三轮单干养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为回民,少数民族,孤独寿终!无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埋在了野沟中!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叶飘零。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师谱曲、深情演唱。悲天悯人、痛彻心扉。)师:下课!(韩军尾注: 由于民粹主义思想影响,杨绛夫妇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从整体上是心怀尊重和敬仰的,这种尊重和敬仰是由衷的,但又是抽象的。他们抽象地认同,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比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伟大,杨绛他们受到“卑贱者更聪明,高贵者更愚蠢”思想的熏陶,他们真的觉得知识分子的衣食来自于工农等体力劳动者。然而,矛盾的是,他们,又很难具体地敬重老王,很难从言行上,落实和表达他们对下层体力劳动者的“尊重”“敬仰”。这正是杨绛“惭怍”的深层次的思想根由。韩军注)(链接:)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有感于韩军老师的课安徽合肥龙岗中学 黄星梅借用《红楼梦》里黛玉的一句话“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来形容韩军老师的独立特行、狂傲不羁,我想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初见韩老师,蓬松的头发彰显个性、脸上驾着一副智慧的眼镜。身着格子衬衫、毛蓝牛仔裤,既有儒雅的知识分子之貌,亦有洒脱不羁之傲骨。两节课听下来之后,我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那几日的课堂教学及讲座,精彩纷呈,可谓齐聚教育界里的国色天香。而韩老师便是那朵最娇艳的奇葩。我惊奇!我诧异!我喜欢!我崇拜!下面,我从三点谈谈对韩老师那两节课的感受吧,不到之处,敬请韩老师宽容,也敬请同仁们谅解。一、惊异于韩老师独特的课堂构建。如《老王》这课,通常情况下,老师们的教学会从认字识词,到阅读课文,再到疏通文本,再到拓展提升。但韩老师站在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轻轻一撩,一堂课的主线、副线便跃然台上,清清楚楚。不算短的的一篇课文,老师只架设了三个板块,就把文本的主旨挖掘至深。第一板块是由杨绛的话导入新课,直接点明文本主旨: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要求学生给老王的身份、身体、时运、婚姻等状况作个调查;同样,再出示作者杨绛的身份、身体、时运、婚姻等简介。对两种奇特、不同寻常的命运进行全面的对比:有悲悯、有同情;有庆幸、有不平;有震惊、有敬佩;有叹惋、有愧柞。第二板块是以杨绛的口吻写信给老王:《遥寄天堂:杨绛一封愧怍的信》。这个环节的设计实属精妙,我以为。学生要想写好信,得先默读课文,掌握文本内涵,方能写出信来。这既能促使学生理解文本,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当堂写作,当堂朗读出来,老师在评析中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读与练中学语文,懂道理,练能力。第三板块是给老王打电话:《遥问天堂 新市长一个愧怍的电话》。电话实属对话,这回韩老师参与进来了,扮作老王,同学们扮作市长等。同时在对话中,老王(韩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断给市长们(学生扮)提升难度。如:没有工作怎么办?住房怎么解决?由文本里个体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引领学生们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同时,通过这个版块的学习,又实施了语文教学的又一基本目标:听说能力的培养。可见大师的设计多么精心独到。二、惊异于韩老师睿智的思想见解和勇敢率真的个性。大家都知道,建国以来,语文课本的选编一直在改进,“文道合一”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但课本里的思想教育方向还是“集中的”,尽管今天,我们提倡“民主”,言论自由。话连太阳都有黑子,更别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在成长中,难免有瑕疵、有不足。遇此情况,教师通常忽略不讲,但韩老师敢于直言,率性而为,引领学生去反思我们个体、反思这个社会、反思这个制度。这有啥不好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正啊。比如《老王》这课,市长和老王的通话,直击社会的弊端,对于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政府做得不够啊。警醒市长要关注民生,激发学生要当个好市长。再如对于《背影》主题的解读,韩老师的说法完全颠覆了教参的意见,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认识。原来的“父子情深”骤变为“对生命的喟叹”。我恐慌,但我又很佩服老师对于朱自清先生的全方位的认知。因此,我信服老师的解剖。也许,这就是大师独到的眼界!三、惊异于韩老师才艺情色俱佳,能说会唱擅演绎。韩老师极具独特的个性魅力。这种魅力,我想来自于韩老师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个性的完美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除了要有满肚子的知识外,还得具备有表现力的口才。语态、音色、情感等又是口才表现必备的因素,而这些,韩老师样样在行,极具张力。以声夺人、以情感人。在叹老王不幸命运的那个环节,老师很有才哦,依据文本内容自编了一段关于老王身世的唱词。老师一唱三叹,我的眼泪也禁不住轻轻滴滑落下来,再偷瞟一眼,大多听课教师教师也潸然落泪。这绝不是一场戏,这绝不是一场表演。韩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老王的心灵,与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什么?这是大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吧。“不幸人的死去,不是死者的悲剧,而是活着人的悲剧。”这是韩老师说的话。带着对老王的愧怍,我们生活在当下,是否能唤起我们的大爱?对着背影的消逝,喟叹生命之轻,是否才愈珍惜?是否才更珍重?带着对韩老师的钦佩景仰,我们是否更应自省?是否更该努力?(原文链接:)欲求灵药换凡骨 先挽天河洗俗情——评韩军《老王》课郑州六十一中 车凤鸽 李军艳以前听过韩老师两次课,每次都感人肺腑,余味无穷。这次近距离接触韩军老师是在我们学校,郑州六十一中会议室。他于百忙之中接受学校领导邀请现场作课《老王》。切入之巧妙,情感之细腻,眼光之独到,挖掘之深入,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叹服!结束后仍沉浸在课堂氛围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余颇为受益,不揣浅陋,谈谈自己观课感受,请大家批评指正。韩老师讲课朴素严密,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曲径通幽,渐入佳境。没有任何花哨的铺垫,先以字词入手,学生认读,简单辨析词义。接着插入作者杨绛其它作品中的两段话:一、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二、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丰厚了文章的底蕴,也为理解文章精髓作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一句最重要的话:“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由此引出“运”字,作为本文文眼。把“老王”与作者“杨绛”的身份、时运、健康、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等逐一对比,引出对老王命运的追问,也引起同学们思索与共鸣。再趁热打铁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 》,以杨绛的口吻,写一封愧怍的信,遥寄给天堂中的老王。当堂练习,现场精彩展示,学生兴致高涨,潜力被激活挖掘出来,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以北京市市长口吻,给老王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学生与老师分串角色,进行互动,气氛活泼热烈,趣味盎然又令人深思回味。韩老师设计独特,思路跳跃,似天马行空一般。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归因于他的思想性和独创性。正如李渔所说:“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不唯权威,不唯教参,而是深入文本,潜心揣摩,进行创造性解读。所以能以独特的视角去阐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没有停留在对老王这个人物的描写层面,而是抓住“运”这个核心,继而探讨造成这种命运的深层原因。其中有他个人的原因,如脑袋慢等,也有客观原因,如政府管理的缺失。这样的追问看似离经叛道,但细思又顺理成章,不得不让人佩服教者的勇气和独特视角。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使课堂有了很强的生命张力。而看似沉重的话题,又衬以写信和打电话这种活泼的活动形式,使课堂生动而不呆板,深刻而充满活力。激启学生表达欲望,挖掘潜能。学生们激情的展示把这节课推向高潮,展示了高效课堂的内涵。韩老师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教艺精湛,富有悲天悯人情怀。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是这节课精彩生成的有力保障。衣着简朴,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与学生沟通都稍微俯下身去,拉近了师生距离。整节课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嬉笑怒骂,可圈可点。最令人叫绝的是两个设计:一、运用山东快书形式总结人物命运:无工资、无住房、无医疗、无养老等,并且能模拟快板发出响声,让人叹服。二:自作给老王悼词:叹老王,好命苦,只眼看世瞧不清……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又自己抑扬顿挫地吟唱,声音凄怆,百转千回,让人凄凉万分,感叹不已。下面师生沉浸其中,甚至眼里泛出泪光。这样高超的语言功力,让人望尘莫及。陆游在《登上清小阁》中诗云:欲脱凡骨求灵药,先挽天河洗俗情。语文课要想不落俗套,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反复揣摩,潜心思虑,苦心经营。不能盲目迷信教参和权威。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精髓,讲出文本的深层意蕴。韩军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以震撼和启发,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在这个全民浮躁的时代,尤为难得。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痛下苦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脱去凡骨,洗掉俗情,步入语文教学的至高殿堂。(原文链接:)当好茶叶遇到会泡茶的人商水县巴村镇第一中学 陈非一篇经典文章就像一包上好的茶叶,初看星星点点,干燥暗淡,即使已知是“名茶叶”,也未免腹谤几句:瞧不见也闻不出有什么值得名的。杨绛先生的《老王》就是一包上好的茶叶,韩军老师就是那个会泡茶的人:在第六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观摩研讨会上,韩老师就泡好了杨绛先生的这包茶。《老王》这篇文章多被解读为描写了老王的善良和坚强,杨绛先生的同情和无奈。而韩老师转手从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切入,从个人发散到社会,从社会回归到个人,得出“不幸的人死去,不是死者的悲剧,而是活着的人的悲剧”,这句切题又直指人心的名言。这包“茶叶”被韩军老师泡出了尘封的真味,被泡出了震撼人心的沁香,让人一品难忘,回味无穷。最使我佩服的是韩老师讲授《老王》不是一味地拔高、深化、发散,而是很“接地气”:课堂上得出的每个结论,亮出的每个观点都建立在原文的字句基础上。韩老师设计的“写愧怍信,打愧怍电话,念追悼词”等环节更是从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韩老师的课接地气,但立意和切入又似“高耸入云”,不可捉摸。所以有人质疑这杯“茶”是否适合大众饮用,我个人却以为这杯茶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就像笔者的同事虽认为本文被韩老师赋予“不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深奥内涵”,却也被授课者天马行空而又扎实深厚的课堂驾驭能力所打动,决心以后在研读文本上好好下功夫。“不易被青少年理解的深奥内涵”这一句被我着重强调,这也是我喝过这杯茶后的心得之一:青少年是否能够理解韩老师所挖掘出的文本内涵?随堂课上的这群孩子们,是习惯性附和老师还是真正跟随韩老师的点拨,到达了文本深处,亲自尝出名茶的滋味?我认为是后者。原因有二:一是从学生当堂能够即兴创作、写出感情饱满的“愧怍信”、进行“愧怍通话”等实践环节中能够看出来。二是我个人认为如今的青少年并不是部分成人所认为的只能吸收事件浅显的层面,他们能够思考并深度理解全面的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韩老师这样授课,必然会引起争议,因为首先他提高了“泡语文茶”的标准。他这一杯泡的是功夫茶,像笔者这种功夫不到的人听后感觉“讲好语文课文之难,难于上青天”。其次韩老师讲课个人风格明显,让笔者这类跟风者也无从跟起。他的课上,朗诵、快板、吟唱信手拈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错的,韩老师这深厚的课堂功夫,想必有许多课外的汗水与心血。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诚然,我们暂时无法与韩军老师比肩,甚至只能望尘莫及,但能遥遥望见,心里已觉安慰。好茶叶常有,会泡茶的不常有,这两者,谁更需要谁,我也无从回答。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很多像韩军老师这样试着不同方式“泡茶”的先行者,愿语文课上、教育路上,愿泡茶、会泡茶的人越来越多。(原文链接:)语文课,可以这样丰厚韩素静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站稳了脚,教师才能拥有专业尊严。4月18日上午聆听了专家报告,明确了成长方向后,下午,大会进行了分学科、分会场的课堂研讨,中学语文会场迎来了本届成长力教师张素炎和特级教师韩军的现场课,两人分别执教了《我愿意是急流》和《老王》。知道韩军老师以“思想”见长,也预想到了听韩军老师的课会有极大的冲击,但没想到的是,这份冲击竟然那样大,整整一节课似乎都在高度紧张的“思辨”中度过。在认读字词环节之后,韩老师便一步步把学生带进思辨的世界:通过杨绛先生的两句话——“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和“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引出了人生到底有无命运的思考。在日常教育中,也许是为了激励学生,老师们很多时候告诉学生的是:“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努力,我们就能……”这句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激励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独属于自己的密码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的时代、地点、家庭、自身天资等,都会有着千差万别,有的人一出生就拥有的,可能其他人用一辈子的努力也达不到,这,就是命运。做教师的,应该告诉学生这种真相,让学生知道人生中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对于有无命运这个命题,韩老师用杨绛先生的两句话轻松突破。这是思辨的前奏、思辨的热身。旋即,韩老师带着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开始思考“幸运”和“幸福”、“不幸中的万幸者”和“不幸者中的非常不幸者”,思考“生活的解放”以及“精神的解放”,思考“真正愧怍的主体”,思考“取缔”一词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思考“我不是要钱”“我不要钱”“我不敢要钱”以及到底“该不该要钱”……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思考和辨析,极度增加了课堂的思维含量。人的成长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看得见的成长,例如身体的变化;一类是看不见的成长,例如思想的丰盈和深邃。这节课上,韩军老师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步步顺着文本走向思辨的深处,相信这样的思辨,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力得到极大的历练。在带着学生走进思维深处的同时,韩老师也把学生带进了文本的深处。在引用杨绛先生的两句话点出“命运”一词后,韩老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来印证命运的存在,于是,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找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话。至此,韩老师教给学生一个概括文章的方法——找中心句。对于老王命运的分析,韩老师的做法更巧妙,他让学生在“幸运”一词中找到中心字——运,用一个“运”字串起了老王的身份、婚姻、工作 、住房、亲人、层次、身体、寿命、族群、时代等,而要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深入,从字里行间的细微处感受。例如,学生敏感地从“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的“老光棍”一词中捕捉到了老王“无妻”的婚姻状况;从老王死后“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埋在什么沟里”印证了老王是回民的族群状况……就这样,韩军老师带着学生一点点走入文本深处。看到课堂上的韩老师或吟或唱,或以杨绛的身份“遥寄天堂”,给天堂里的老王写一封信,或以北京市长的身份“遥问天堂”,给天堂里的老王打一个电话时,我有了一个强烈的感受:语文教师有多丰富,语文课堂就有多丰厚。是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生命的厚度和视野的宽度绝对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深度。在这方面,张素炎老师就是一个极好的印证,张老师在执教《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时,在“理解诗意”、“深情诵读”之后,课堂进入到“深入探究”环节。为了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张老师智慧地把舒婷的《致橡树》整合到课堂上,让学生比较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与裴多菲的爱情观,学生在这场间隔一百多年演唱爱情的对抗中,进一步理解了诗人“爱是真诚无私的奉献牺牲”的爱情观。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厚。但,课堂表现出来的是“面子”,备课环节才是课堂的“根”和“底”。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细读文本,要读出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读出标点符号中隐藏着什么,只有倾听到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教师才能“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的东西,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孙绍振语)。语文课,原本可以这样丰厚……(原文链接:)仰视,但不称臣——听韩军讲《老王》山东泰山博文中学 徐学战几乎没有想到,中学的课文可以挖得这样深。震撼之余,感性不觉转入理性,我们的文本,我们怎么就从来没有挖得如此深?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教书匠。韩军老师的课,人给我的印象是儒雅的; 课给我的印象是细致的,是豪放的,是收放有序的,是深刻有内涵的。而在课堂环节的预设上,则可以称为“连环记”,步步相连,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语言训练的大乐园。韩军是我们山东德州人,韩军老师几乎和我同年,有家乡的情结,有同龄人的感受和体会,一坐到他的课堂里,似乎和他近了,至少没有那么大的距离,但听起课来,佳境渐入后,距离又大了。明白了,我是要仰视韩军老师的。韩军老师儒雅文气:儒雅的发型,儒雅的国字脸,儒雅的身态与歩型。不知是“先入为主”的感觉,还是理性的总结,反正他儒雅的形象印在我的大脑了。他的课从“抠字眼”开始,一龙引九虎,而非一贯的作者介绍。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者就是幸福着,幸福着就是一个有好运气的人,“运”意味着有福,自然有落实到“运”上,人生“十大运”:身份,时机,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老王处处不“运”,杨绛处处“运”,可怜的老王啊,不幸的老王啊,受尽苦难的老王啊,你升天了,在天堂,那你在天堂又过得怎么样?带活了课堂,带活了情感。抓住一字,而带动全文,“老王”和杨绛的差别就顺顺溜溜地列出来了。满堂生辉,受益得实惠的自然是学生喽。韩军老师的课如果仅仅落实在细致上,那是算不得高明的,由“细”而大放,跨越时空,伸手探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解放”一词大谈特谈。“解放”是什么,是自由,是富有,是平等,包括老王在内的人解放了么,引起了在场学生和老师的思考,老王何以不幸,老王受到关心了么,看似不着边际的“解放”一词,韩军老师大嚼特嚼,嚼得有滋有味。可谓豪气满堂,意想不到。此处不由人不惊奇。韩军老师课纵横捭阖,由“愧怍”,而“幸运”,而“解放”,而“社会”,而“责任”,放得开又收得回来。抓住“愧怍”中心词,抓住“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两个层次的巨大差别,继续纵深,一直深究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现实。立体化地了解老王,了解了老王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老王,起承转合,小笔描,大笔画,而后更是放开天河,“遥寄天堂”,“遥问天堂”,把一堂课引入一个沸腾的世界,学生的语言滚滚而来。韩军老师是诸葛亮,掌控战争的主动权,密谋再先。行策在后,巧设连环,把听课者引入一个新的现实世界,进入一个语言训练的大乐园。“遥问天堂”环节,铺路在先,看似突然甩出,实则顺势而行,四字一出,何须老师再点,学生已刷刷行笔如飞了,情感堆积于笔头,不由不字落笔如飞蝗,汩汩而来。“遥问天堂””追悼老王”也是语如连珠,滚滚而出。不是学生必须想什么,做什么,写什么,而是学生急切的要想、要做、要写。语文的文化味在此油滚热炒,一片生气腾腾。诸葛妙计安天下,学子弄笔满课堂。韩军老师的深刻至此我领会满满,确有一堂课十年功的味道。作为同龄人,作为同行人,我不仰视怎么可以行走于语文老师行列。敬仰之余,还是要更多地学习,更多地磨练。备课为上课的理念要探讨深思了,翻翻教参,找找资料,仅仅停留在应付一堂课上,没有真正的研究,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照搬照套,该停止了。不称臣的意思首先是学习老师之长,带动自我,人家能做,咱也能做,他能登上天,咱也能让天离咱三尺。“不称臣”还有一意,韩军老师是大师,但大师的所有言和行都是对的么?我不敢完全苟同,有些我是不尽然的,有机会再专门谈。(原文链接:)博学,方有新视角、大手笔——听韩军老师《老王》课有感胡贵琴“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初中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于日在自治区党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四位专家就初中语文课的授课、讲座,唤醒了我心中对语文新探究、新征程的渴望。在四位老师中,我尤对韩军老师的课感触颇多,在这略谈一二,以期与同仁共勉。我们常讲传统的一节课,就是按照目标由字到词,到文本内容,再到对情感的把握,总结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在我看来就是成功的课,甚至是好课。这让我想起我曾经教八年级《老王》时的一贯的情景,用了一节课多的时间分析情节,把握两种人(杨绛和老王)的精神品质,体会了作者的“愧怍”。可是发现,仍有多数学生是迷惘的神情。我也很困惑,心想:学生还小,可能对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理解吧。再看韩军老师,在自评《老王》课时,讲到他在意的几点:第一,被忽视的词语“北京”“解放”“组织”“取缔”“埋在沟里”“运”“干校”;第二,被错解的事实有二,”送鸡蛋和香油是义务的”和“一丈白布是别人送的”;第三,被误会的历史:“人力车解放前可以光明正大的收钱,解放后就不行了,解放前被肯定的事很多,这样理解,历史就纵深了。”第四,被拔高了的人物“一切经典的伟大作品都在谈‘命运‘”。我们常将我们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视角——关注历史、关注背景、关注人物命运;这样的大手笔——公正客观的把历史的变革和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我觉得这些都是和韩军老师的博学是分不开的,唯有博学,才能站在一个高度审时度势,纵深解读教材,才能够全面把握教材,深入浅出,然后余味无穷,就如徜徉在深海的鱼,偶尔的透出水面,自然吞吐气泡,真是无比的惬意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多读书、常读书。不仅要读理论的,还要读经典的文学,古代的、现当代的著作。唯有认真读书,常读常新 ,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学生困惑时,信手拈来,举一反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提升能力。书读的多了,眼界就开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自然身发于外,就像韩军老师,这是语文老师的气质、风度!新课标新理念所提及的语文的内延是课本,外延是生活,大概就是要求我们通过读书拥有博大的胸怀和一颗灵动的心,让语文的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行走在智慧的路上。再者,我一直认为的好课,就如我常说的美术作品中的三大调子,把握好就行了,其实不然,韩军老师整堂课则抓住词眼,诸如“北京”、“解放”、“组织”、“取缔”、“埋在沟里”“运”、“干校”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开放的语文天地,用广角镜头为我们再现了解放初期的旧北京,一个拉车的单干户,艰难度日的场景,不远处,一个关注的目光,为这个寂寥肃杀的境平添了一抹暖意。这样的处理这可说是睿智的,高明的,我笔拙,用不出什么高深的句子诠释他的一二,但是我的感受却是真实而深刻的,仿佛我们就站在历史面前,看着曾经的过往种种,无须仰视,随着老师的或说或唱,如歌如泣感受人物内心世界,那份同情、那份敬意自然生发。这个过程我们、作者、文本完全是平等的,而不是以往的被耀眼的光环俘虏后的说辞。有人说,这个时代是出教育家的时代,我深信,捧一颗赤子之心,笔耕不妥,必有累累硕果的一日。(链接:)语文何以熏染——听韩军讲《老王》真教育的博客前段时间,韩军老师在青岛讲了一节课——《老王》,给听课老师以“震惊”,因为,韩老师不仅以全新的角度解读《老王》,而且,真正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什么叫"语文味",什么叫语文情操的熏染。课中,韩老师引导学生写一封“遥寄天堂”的愧怍的信,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王命运多舛的根源,体会到了今人应该如何作为,方能造福百姓。课尾,韩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写给老王的“悼词”,而且,韩老师亲自以凄婉之调唱起了“悼词”,将学生和与会者带入一种凄凄惨惨的境地,不由得让人两眼微润,鼻头发酸。我们倡导“语文味”的教学,知道语文素养需要熏染,然而,何以至此,却不是每一位语文同仁都能悟得通,即使,我们明白了一点点,却也做不到。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总是琐碎的分析,生硬的讲解,无聊的记忆……没有了语文味,没有了趣味。语文的熏染,需要潜移默化的阅读,静心的领悟,用心的感受,也需要动情的诵读,外显的感受,氛围的营造。韩军老师做到了!他的朗读,总是将人带入一种奇妙的境地,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奇妙的美;他的“又哭又唱”,总是拨动人的心弦,让人又哭又笑,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韩老师为《老王》写的悼词如下:叹老王,好苦命,只眼看世瞧不清。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给你把那破衣缝一缝!三轮单干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孤独寿终!无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埋在了野沟中!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狐雁伶仃,只叶飘零。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原文链接:)不忘初心,方见始终素心若冰春风来了,吹来了你们的消息,吹来了语文的气息,让我在静静的思考中默念:“不忘初心,方见始终。”幼年时的梦——做老师,在皎皎月光下朦胧又晶莹的清晰明亮。当我用木棍儿指着墙上的字教给邻居家的孩子们时,那是一种想飞的幸福,明朗朗而又清亮亮。&一开始,遇上语文,被她梦幻的画面所迷醉。小学时,“草木萌发,冰雪融化”的词语和画面,那淡淡的如烟似雾的粉,让心飞翔——相信,遇见语文,是人生中最美的起源,也是人生中最美的奇缘,更是人生中百转千回的念。3月21日、3月22日,这两天的聆听,更让我见识了语文的博大深厚,也让有时退缩的我受到了更浓的“蛊惑”,还让有时迷失的我觅到了一丝温暖而又有力的光。语文人,为语文而活韩军老师,早就听我们的语文教研员说起,昨日一见,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为什么人家有这么高的高度?为什么人家有这么浓的挚爱?我们错过了太多的岁月,我们丢弃了我们的“初心”,只是在这繁杂的人间颠簸而又挣扎的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老王》,“深”、“新”、“真”、“实”是我最真切的体会。韩军老师的课堂气运于中,淡然于外,如若闲云流水,又如深深禅语。得有多深的热爱,得有多久的坚持,得有多久的耕耘,才会有这样芬芳美丽的绽放?杨绛的“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的话一出示,让我内心深深触动,当韩军老师将杨绛老师和老王的人生展开细致的对比时,我心有戚戚焉而又思考我们自身的命运。当韩军老师“遥寄天堂”“遥问天堂”,又领引学生走到了新旧社会中,让我们感受到辽大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卑微而又无力悲剧性的呐喊。惊醒,警醒。语文确实不该人云亦云了,语文当应触摸那质朴的外表下滚烫的心。杨老师抓住“解放”“组织”等词,敏锐地捕捉,细细的触摸,柔柔的感受,悲悯的共鸣,让我们更能以人的滋味来感受人。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为何有人苦苦一生却捕捉不到幸福的影子?幸运对不幸的愧怍,谁更应愧怍?直接让学生触摸到活生生的社会,激发起学生的深度思考。语文,深深思考,浅浅教,慢慢品。韩军老师的课,这是我第一次听,我感受到了透过眼镜后的犀利而又慈祥的目光,这是站在众生之间又俯瞰再融于众生的悲天悯人之情怀。韩军老师的编词儿唱快板儿,更是让文本解读与现实生活碰撞的有利联接,那一刻,没有我听过的其他老师的那做作的表演,只有顺其自然的艺术呈现。我断定,韩老师是用生命爱语文教语文的。如果没有融入骨子里的挚爱,怎能会凝华出这么美而深的课堂?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怎会有这样高度的凝练展现?若没有敏锐的双眸,怎能有这么独特而又深刻的发现?听着韩军老师的课,我深深地感到,惭愧!对不住学生!语文,似海,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读懂。听韩军老师的报告,对《背影》的全新解读,我深深震撼。以前教授这课,有过对生命消逝的痛感的短暂感动,但没有形成深入的思考,更没有和《匆匆》相联系,也更不知和朱自清当时的思想相联系。这是我孤陋寡闻浅尝辄止的错误。迫切需要我改正。韩军老师抓住“背”,深深挖掘,将中国文化与文本紧密相连,又是一个奇巧的艺术展现。还有对《雷雨》“周”式解读,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热爱生命的语文人王君老师,创造了自己人生的传奇。她和我们一样是乡镇老师,她却能走出这样的天地。只有对生命足够持久的热爱对语文深深的热爱,才能这样破茧为蝶,飞翔出梦想的天空。她的《木兰诗》,浅浅教,深深品,全新视角,以读促教,读中悟思,将一个智慧温柔善良勤劳孝顺勇敢的女子活脱脱展现出来。尤其是她后面创作的那些《姐姐答》《弟弟唱》等将木兰更生活化,我们仿佛看到飞在九天的飘飘仙女缓缓飘落人间嫣然一笑。只是王君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过于繁琐,学生朗读效果也不太好。感觉有些散。王君老师和她老公创建的语文湿地,让我眼界大开。有一种付出,不关名利,只关梦想,只求生命最美的绽放。&朴实无华质高洁黄厚江老师,慈祥温和,包容博爱。他和韩军老师都是休闲打扮,如我们身边的一平易近人的老者,那么和蔼可亲。他的课堂,如拉家常就将学生引领进深入。全文抓“手”,于无人关注处掘宝贝,将孔乙己悲剧命运诠释的深刻而又有新意。一堂课,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教学思想的全新展现。课堂独辟蹊径,趣味盎然,源于老师深入钻研文本。黄老师温和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冷场”“不懂”,他不急不躁,耐心牵扶。这一点,尤其让我佩服。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云水共流。在写碑文这一环节,更是将语文领到生活中。干瘦的老者,洒脱、幽默、接地气儿!黄老师的报告,洋洋洒洒,紧扣考点,又突出教学艺术。韩军老师和黄厚江老师都是大家,都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服装、语言、教态。大道至简。&有板有眼教语文来风华老师,洪亮的嗓音,精心的设计,步步引领,有板有眼。在给景点起名字这环节,将课堂领向高潮,将学生的才思激发的淋漓尽致。来老师这堂课,以一封信开始,将生活与语文相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将文本感知层层深入,活动中开展教学,开展中思维碰撞,碰撞中新发现。看来,我们的教学,若不走进学生内心,总依自己的路子走,就是强撸民意,也是自我无限的放大。真诚的激励评价,会唤醒学生。来老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引领性,唤醒了学生,点燃了学生。来老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最佳例证。他的教学思想,他的教学智慧,让人叹为观止。让我总评一下个人认为,韩军老师最为大家,黄厚江老师屈居第二,王君老师和来风华老师并列第三。中国教育梦,四位大家让我深深震撼,当再接再厉好好研读文本,研读书籍,研读社会,上出一节节优质的课,来成就学生。相信,这四位大家,都是“不忘初心”,才“方见始终”。而我们呢?又该怎样?(链接:)向前一步是风景“叹老王,好苦命 只眼看世瞧不清。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随着沙哑的哭腔,会场上空传来一声声悲天悯人、痛彻心扉的深情演唱。这不是音乐剧,这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给我们上《老王》一课的精彩片段。韩老师的课切入之巧妙,情感之细腻,眼光之独到,挖掘之深入,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叹服!没有任何花哨的铺垫,先以字词入手,学生认读,简单辨析词义。接着插入作者杨绛其它作品中的两段话,为理解文章精髓作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一句最重要的话,由此引出“运”字,作为本文文眼。把“老王”与作者“杨绛”的身份、时运、健康、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等逐一对比,引出对老王命运的追问,也引起同学们思索与共鸣。再趁热打铁进行片段作文练习,以杨绛的口吻,写一封愧怍的信,遥寄给天堂中的老王。设计独特,思路跳跃,似天马行空一般。视野的开阔,学养的深厚,再加上结尾抑扬顿挫的吟唱,如此高超的精湛教艺,让人望尘莫及。两天的观摩活动不知不觉结束了。踏上回程的列车,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思虑着,拷量着自己,我们是在教语文,还是被“语文教”?我们是在教育,还是“被教育”?多年前,豪情的我们踏上了嘉善这片杜鹃飘香的土地;多年后,我们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走在光怪陆离的荒原上。我们总感觉自己在语文的这条道路上走得很艰辛,走得很孤独。其实是我们在语文海洋中丢掉了“精神的底子”,做了无根的浮萍。洗掉俗情,请弯腰拾起我们曾经遗漏的东西,带着一种厚度与境界,寻回那份宁静与从容,让我们继续执着,奋斗,前行,真正带领孩子们步入语文教学的至高殿堂。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原文链接:)义乌电视台对《老王》课的采访视频报道:一位现场老师听《老王》课的感受听韩军老师的课真是享受!他的课真是精神的盛宴!他不愧是一个声震当今语文教育论坛中的人物,是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家……上午听了他的《老王》一课,他的读,唱,演相结合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他的激情洋溢,有排山倒海之势,在语文界是一绝。这堂课韩老师悄无声息地带领一帮孩子经历了他们不曾经历的人生,把孩子们引向深刻,这一遍走下来,我想,每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肯定会深刻一些博大一些,起码,至少,会丰富一些。更妙的是适时引领孩子们自然地进入我手写我心环节,真是高水平高效率的课堂练笔。这课不仅上得深刻动情,而且上得实在。我想,名师的价值,要改变或震撼一个人,真的只需一节课!听过他上课的孩子们和老师们都是幸运和幸福的!
发表评论:
馆藏&2048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绛老王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