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朱门酒肉臭后不见山前柳

答案:解析:
  (1)八(或秋天的第二个),南京,柳宗元
  (2)何不,形体容貌
  (3)C  导解:“完”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C项“穷”也如此。A项“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B项“袖”名词作状语;D项“雨”名词作动词。
  (4)始终不被愚蠢的和尚、庸俗的士人开凿所玷辱
  (5)完其太古之容色,严恭静正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大地的翅膀
&& (1)前些年,法国人拍摄过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叫做“伟大的飞行”,讲述的是各种乌儿生活的状态,其中尤以斑头雁占的篇幅最多。
&& (2)每年初夏的时候,斑头雁就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列,一大群接着一大群,从美洲大陆、欧洲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以及亚洲大陆,陆陆续续向北极圈飞去,到那里去躲避漫长而炎热的夏季,并在那里孵育后代。待到秋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又陆陆续续从北极圈向各自最初出发的地方往回飞。就这样,它们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在大地的上空往返,在岁月的流转间来去。它们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天空,交给了那些云彩,那些霓虹、雾霭、风雨、雷电和橙色的黄昏、血色的黎明。
&& (3)它们这样来来去去,只为舒适地生存,悠然地繁衍。但是,为了这一点,它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在它们来来往往的飞行中,就单程距离而言,最近的也有三千多公里,最远的有七八千公里之遥。它们往往要飞行上一两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在海洋的上空穿行。海洋上的飞行,为它们增添了许多艰难和困苦,比如找不到停歇的地方,没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尤其是遭遇到风暴,那简直就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与风暴和海洋的较量中,一些年迈的、体弱的、伤残的、不胜饥饿与疲惫的,就纷纷掉了下去,葬身于恶浪翻卷的海洋深处。那些战胜了风暴的,在到达陆地后,已经累得奄奄一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居然密密麻麻地停满了斑头雁。在这块巴掌大的陆地上,它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休息,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把生与死的噩梦,把艰难与险阻的折磨,把雷电与风雨带来的创痛,把长途飞翔的劳累全都退还给海洋。在这巴掌大的客居之地,它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趴在地上,闭上眼睛,把头插在翅膀里,进入一个甜美的梦乡。
但是,它们在次日的黎明时分醒来后,发现有不少同伴已经死去,死在到达陆地之后,死在了一个温馨而久违了的梦里,永远不能再度飞翔。看见同伴死了,斑头雁们十分悲伤,一只只站了起来,昂着头,竭尽全力仲长脖子,使足劲地拍打着翅膀,冲着血色的天空,“嘎嘎嘎”狂叫不止。这情景,十分悲壮也十分凄凉。它们当然不像人类那样懂得埋葬,它们只能仰天大肆狂叫,只能竭力伸长脖子,只能猛烈地拍打着翅膀,它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慰藉同伴们那消散的野魂。之后,它们便开始大量觅食,补充体能,做继续飞行的准备。
&& (4)那些死去的斑头雁,静静地躺在阴冷的夕阳里,身上的羽毛,被寒风吹起,一飘一飘的,一颤一颤的,而风的声音是那样轻微、低迷而又空寂,似在哀述,似在招魂,又似在哭泣。此情此景,尤为凄凉,叫人一看就禁不住泪光迷离,整个心灵有一种再也找不到归路的凄然与苍茫……
&& (5)为了追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斑头雁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耗损着族群,又壮大着族群。每一次的出发与回归,它们应该知道路途的险恶,应该明白死亡的威胁,但是,它们似乎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一心向往的是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为了这一点,仅仅为了这一点,它们宁可用生命做赌注,用性命做抵押,用伤痛做支付,用死亡做填补。闯过去了,就胜利一次:没闯过去,也不要紧,精神还在,意志还在,希望与梦想还在,而且在一代又一代间传承。
&& (6)因此,若干年了,斑头雁,从来就没有因艰难困苦和死亡的威胁而屈服,总是用翅膀鼓
起生命的渴望与激情,来往于这一大片天地之间。
(转门《读者》2009年第18期,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4分)
&& (1)为了这一点,它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
&& (2)这斑头雁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耗损着族群,又壮大着族群。
2.文学中斑头雁栖息场景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忻。(4分)
3.文章第(4)段写了什么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4分)
4.文章的题目是“大地的翅膀”,能否换成“伟大的飞行”?(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08年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l.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2分)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___(2分)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高考资源网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 &&&&&&&&&&&&《大公报》(重庆版)日 “星期论文”专栏1.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3.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笔 墨 的 超 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来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模拟考二模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雅舍①思雅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②这是实朴的雅,□□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可传其神。
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1.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2分)
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3分)
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3分)
5.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
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
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
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
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3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您查找的资源存在问题,因而无法显示。当前播放列表↓
最近试听历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评分:5.正在播放:&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 -
听好歌 上九酷
播放出现故障,您需要更新!对不起,您需要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或更新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
快速播放: /
喜欢【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您也可能喜欢TA们的歌曲……
1.874万人听过2.401万人听过3.227万人听过4.89万人听过5.174万人听过6.393万人听过7.77万人听过8.476万人听过9.78万人听过10.89万人听过11.120万人听过12.162万人听过
歌曲名:&&歌手:&&所属专辑:
作词:&&作曲:&&发行公司:未知&&发行时间: 19:00:30
歌曲ID:529731&&分类:基督教歌曲&&语言:国语&&大小:2.75 MB&&时长:03:00秒&&比特率:128K&&评分:5.分
介绍:《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 是 圣徒诗歌 演唱的歌曲,时长03分00秒,由作词,作曲,该歌曲收录在圣徒诗歌2012年的专辑之中,已累积试听超过331次,如果您觉得好听的话,就把这首歌分享给您的朋友共同聆听,一起支持歌手圣徒诗歌吧!
◆ 本页是基督教歌曲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基督教歌曲的试听页面,如果您想下载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歌词,那么就点击&&
◆ 如果你想下载这首歌曲的Mp3文件就点击&&,如果你想把这首歌外链到QQ空间点击&&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歌手圣徒诗歌的信息就点击&&&&&&&&&&
◆ 146 橄榄山前一别离的永久试听地址是/play/529731.htm,请将()告诉您的3个朋友,感谢您对九酷音乐网支持!
Copyright @2002 - 2016&.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