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斯勃然一怒六军介胄妖极逞威作者紫屋魔恋风对联是洪秀全题写的吗?

香港:+852-
海外:+86-21-
&&&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天数:1 天
时间:2 月
人均:150 元
和谁:亲子
玩法:摄影,自由行,人文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1996年在参加“一日游”时,到过“”。印象中,导游只给了15分钟的游览时间,匆匆在一个桃花盛开的花园里照了几张像就出来了。这次到南京前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总统府”这块地方在成为中华民国的中枢之地之前,还曾经是明代的王府、清朝的衙门、太平天国的“皇宫”。大年初一的“总统府”游人如织,既有我们这样的散客,也有乘旅游大巴而来的团队。门前小贩兜售的钱币、徽章、饰物多与“民国”有关,这些小商品上面的“中华民国”国徽和“中国国民党”党徽图案格外扎眼。之前在网上查询,所有能查到的信息都说“总统府”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息。但除夕上午来时,却发现大门紧闭。看样子,这里所说的“节假日”并不包括“除夕”这个中国人一年中最看中的日子。
“总统府”现在的门楼建于1929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制为西洋门廊式,是那个时代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追溯到清代,这里是“两江总督署”的第一道门。太平天国时期,在此建有“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后,拆毁皇天门,重建了“两江总督署”大门。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军曾经在“总统府”门前举行入城仪式,并将第十六师团司令部设立在“总统府”内。1929年门楼建成时的门额为“国民政府”。这四个字由国民政府文官处以4000大洋从时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五弟谭泽闿处购得,可谓是字字千金!而当时建造这个门楼的花费还不到3万大洋。1938年3月,日本扶植的伪政权成立,门楼上的门额被铲除,换成了汉奸文人书法家江亢虎书写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八个字。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前,对门楼进行了整修,并重新制作了“国民政府”门额。新门额由谁书写,没有相关记载。但据对蒋介石的字体比较有研究的专家判断,新门额应为蒋介石亲书。
1948年5月“行宪大会”召开后,国民政府主席改称“总统”,大门上的门额也由“国民政府”换成了“总统府”,直至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关于“总统府”三个字的书写者,有多重说法。一种说法是出自时任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内政部部长周钟岳之手,另一种说法则把“功劳”安在了时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身上。进入21世纪后,这桩公案又有了新说法,那就是这三个字的“主要作者”是当时内政部的一名小职员陈义经。而陈义经长期以来之所以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除了政治原因外,还在于周钟岳曾经对陈义经写就的这三个字进行过些许修改,让位卑言轻的陈义经不敢把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是典型的小人物悲剧!
进入大门,是一个条石铺地的广场。
两侧的“东朝房”和“西朝房”为清代建筑,是两江总督署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和工科的办公用房。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是文武官员等候天王召见的地方。国民政府则将这些房子用作交通科司机和警卫团士兵的宿舍。现在这里被十数家店铺所占据,出售雨花石等和民国题材纪念品。由于经历了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四个历史时期,“总统府”范围内大致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大小八条轴线。中轴线,也是最主要的一条轴线,自门楼开始,包括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和子超楼。
大堂为单层重檐硬山顶样式,面阔七间,前有五间抱厦,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被焚毁的太平天国金龙殿遗址上兴建的,是两江总督署的大堂。
大堂门楣上悬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匾额,门联为“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抱厦内墙壁上有《天国风云》《赦治两江》《共和肇始》《国府西迁》《国共和谈》和《煦园曙光》等6幅大尺寸油画,选取六个历史节点,再现了“总统府”波谲云诡、风起云涌的跌宕历史。
穿过大堂,是一条由毛玻璃窗全封闭的宽敞西式穿堂。
穿堂近北端向西,是“总统府”的礼堂。礼堂原为两江总督署的中式花厅,后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历届政府所沿用。
日,蒋介石就任总统的典礼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穿堂北端的二堂,是两江总督署的中堂,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其原址为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真神天父殿”。民国时期这里是举行外国驻华使节向中国国家元首递交国书等礼仪活动的场所。
二堂在民国年间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但北门外却是西式门廊。肯定者说这是“中西合璧”,而我却觉得有点不伦不类。二堂内也有两幅油画,一幅是《国父》,一幅是《占领总统府》。后一幅是著名画家陈逸飞与魏景山在1976年合作的作品,是陈逸飞的代表作之一。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画作背景中的硝烟弥漫在日其实并没有出现,因为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民解放军和平占领的。
出二堂北门,是一条敞开式穿堂。与穿堂北端相连的是一座西式单层建筑,因其门前五级台阶两侧的扶手呈“八”字形,故得名“八字厅”。这五级台阶和八字扶手据说还有“迎五洲宾朋,聚八方来客”的含义。
八字厅左右两个厅室是国家元首会见外宾、接见内宾的会客室,而厅前的五级台阶则是主宾告别时合影留念的地方。1946年国共两党曾经在这里举行和平谈判。八字厅后面是一个植有多株高大树木的院落,两侧建有可通达前后院的长廊。
院西侧的雪松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龄已有110多年。林森当时在院子的东西各种了一棵雪松,东侧的一棵不幸在2005年枯萎死亡了。据说这两棵雪松是林森从印度购得的大苗,由飞机空运而来,因而花费不菲,可谓“寸树寸金”。法国梧桐是南京街路的标志性景观,绝大多数外来人和相当数量的南京都很自然地以为法国梧桐应该是南京的市树,但实际上南京的市树却是雪松。雪松和法国梧桐均非中国原产,大规模引入南京都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法国梧桐多用作行道树,雪松则多为政府机构、公共建筑的景观树。
中轴线上最北面的建筑“子超楼”掩映在雪松巨大的树冠后面,给想拍摄它全貌的人带来了一定难度。子超楼1934年开工建设,次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日占初期为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所据;汪伪时期是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的办公场所。
子超楼启用时称“主席办公楼”,1943年8月林森在重庆因车祸身亡后,为纪念林森始改称“子超楼”,子超是林森的号。子超楼从正面看上小下大,左右对称,形似“森”字,而林森种植的两棵雪松又是一个“林”字,两者相加恰好是“林森”两个字。如此有趣,不知道仅仅是机缘巧合,还是林森有意为之。子超楼主楼五层,局部六层,左右配楼三层。一层在国民政府期间是文官处,总统府期间改称文书局,类似今天的国家主席办公室,是为国家元首服务的综合办公机构。
总统和副总统在二层办公,蒋介石和李宗仁错门相对。
办公室右侧是休息室,左侧是书房兼会客厅。室内的陈设虽非当年旧物,但基本格局和家具样式应该是有所本的。印象最深的是金黄色的沙发罩,庄重典雅,估计这是蒋介石最喜欢的颜色。子超楼建造的年代正是中国建筑师积极探索中国新民族形式建筑,即把中式大屋顶和西式砖石建筑相结合的时期。而子超楼之所以没跟上时代潮流,主要是因为楼址所处位置比较狭窄,没有可供大屋顶伸展的宽敞空间。
从子超楼东门出来,可见一圆形喷水池。这座喷水池与子超楼同时建成,是典型的西洋风格。穿过喷水池东面的墙门,即进入当年的行政院办公区域。行政院大门北开,主要建筑为南北两座大楼。
大门和北楼之间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广场,广场中间点缀有三个条状欧式水池。
行政院北楼建成1928年,为两层砖混结构,两边向南伸展,平面呈“凹”形。
南楼1934年6月建成,也是两层砖混结构。
现在这两栋楼均被辟为展览区,即有原办公场所的复原展,也有依托原功能用房的图片、实物展。行政院南楼走廊地面和楼梯均以马赛克覆面,而马赛克在当年应该是相当奢侈的建筑材料。从行政院所在的院子出来向南,是奉祀陶澎、林则徐的“二公祠”。二公祠原址在现在南京长江东街4号,1883年由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发起、南京地方士绅捐资建立。
2007年,二公祠因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迁移;新址有多种方案,最终选定了距原址只有140多米的总统府东花园。这个方案完全符合古建移建宜就近保护的原则,而且陶澎、林则徐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将其祠迁入原两江总督署所在地,应该是众望所归。
二公祠只有两进,正厅里塑有二公坐像。陶澎塑像上方悬“干国良臣”横匾,林则徐塑像上方的横匾为“功资柱石”。“干国良臣”是道光帝在道光三十一年(1831年)因整理盐政和剿灭“侉匪”有功对陶澎的评价之语,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在福建福州林则徐故居中也悬有一块“功资柱石”匾额,匾额上部的“玉音”两个字告诉我们,“功资柱石”是皇上对林则徐的口头评价。“两侧联语“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六甲初周一阳来复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是时任婺源太守齐彦槐为祝贺陶澎六十寿诞所撰。齐彦槐,号梅麓,清嘉庆朝进士;擅诗文,精书法,在天文、农田水利方面多有成就。
出二公祠继续向南,是一排马厩。这里原来有十排平房,在太平天国和两江总督署时期为马厩,民国时期改作他用。2003年拆除了四排平房,留下的六排一部分用作晚晴和民国展览用房,一部分复原了马厩和军乐队场景。
二公祠西是一个小院落,东向门楼为歇山顶样式,檐下悬“政肃两江”匾额。门联“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据说是曾国藩题赠给左宗棠的。
院门外南侧立有一块“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碑身正面碑文由郭沫若题写,碑阴刻有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写的碑记。该碑原立于总统府门前,2002年总统府门前的长江路拓宽时,移至现在的位置。
散落在纪念碑附近草丛中的许多古建筑石构件,似乎在提醒游人,相去不远的历史就湮没我们的脚下。
在小院和与其相连的大堂的东厢房现在开辟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并复原了署衙大堂、花厅等场景。
复原的署衙大堂上,高悬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为两江总督尹继善题赐的匾额“惠洽两江”。
仔细看匾额中的“惠”字,发现中间少了一横和一点。有人说这是乾隆写的错别字,也有人说这是书法中的艺术省略。两边的对联“齿牙吐慧艳于雪;肝胆照人清若秋”同样出自齐梅麓之手。由此可知,当年齐梅麓与陶澎应该是惺惺相惜、相交甚厚。
“两江总督署衙”北邻的几个小院落是和洪秀全、太平天国有关的几个陈列。两个“冤家”比邻而居,让人们不免感叹世事难料、天意弄人。这几个小院落中的建筑大多建于晚晴时期,总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
依据有关史料,在这里复原了天王宝座、天王书房、枢密室等场景。
仿造的天王宝座虽非原物那样以沉香木打造,但较之北京太和殿中的宝座更加富丽堂皇,色彩也更加明快,比较符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对它的描述“大逾合抱,雕镂极细”。天王宝座的原物据说在解放前落到了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手里,最后不知所踪。
宝座上方高悬“太平一统”横匾,朱底金字,与清宫匾额的蓝底金字形成鲜明对比。两侧的联语“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为洪秀全亲撰。
洪秀全传世的对联不少,大多气势磅礴、霸气外露,一个胸怀壮志、屡试不第老童生的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奔涌笔下。
颇具传奇色彩的“纶音碑”被安置在通往大堂后面全封闭穿堂的甬道旁,一棵桂花树为它遮阴蔽日。如果你不是刻意来寻,十有八九会看不到它。
纶音碑是1954年清理西花园(煦园)时在池水和假山中发现的,只有碑座和碑额,无有碑身。碑额上有篆书阴刻“纶音”二字,专家们由此推断这应该是一块与洪秀全有关的“御碑”。明人程登吉编写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对“纶音”的解释是:“皇帝之言,谓之纶音”。
告别纶音碑,继续北行,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园。这就是在原来东花园遗址上重新修造起来的“复园”。这个地方最初是两江总督署的花园,太平天国时称“东花园”。清军攻破天京后,园中的建筑多被焚毁。民国时期曾经成为行政院的一部分。
现在园中的建筑为2002年以来根据史料陆续复建,“复园”之名也由此而得。
复园以“东湖”为中心,亭台楼阁以廊缀联环湖而建。
由于面积所限,加之地形缺少变化,复园的景致很容易一览无余,缺少传统园林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韵味。游览完总统府的东半部分,开始转入西半部分,也就是“煦园”。煦园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初年,当时这里是朱元璋为手下败将陈友谅之子陈理建造的汉王府。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原汉王府东半部建新汉王府,并以朱高煦名字中的“煦”字为王府西侧的花园命名,始有“煦园”。清代,煦园先后成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江宁织造署花园;乾隆帝南巡时,曾驻跸园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煦园成为天王府西花园。清军重占南京时,煦园遭到破坏。1912年,孙中山在煦园暖阁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煦园为一道龙墙环绕,正门开在园的西南角。园门是一座月亮门,门楣上嵌有“煦园”二字砖雕。煦园二字的书写者是英和。英和,号煦斋,满族正白旗人,曾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工诗文,擅书法。之所以选择让英和给煦园题写园名,除有书法水平的权衡外,估计也有其号中有一个“煦”字的考虑。因为由“煦斋”来为“煦园”题名,怎么琢磨都会让人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感觉。
园门另一面门楣上也嵌有一块砖雕,内中文字是“纶音”。不用细看,就知道这两个字和“纶音碑”上两个字是同一版本。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镶嵌在这里?查了好些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
入园迎面是一座湖石流云假山,假山中空,游人可以穿越其中,山顶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小亭。
小亭东北不远处,倚龙墙建有一座碑亭,亭内是一块俞樾《枫桥夜泊》仿制碑。据相关史料披露,1939年3月,驻扎在苏州的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曾经制定过一个将寒山寺中的《枫桥夜泊》诗碑盗往日本的秘密计划。对日军的盗取阴谋早有防范的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在日军开始行动前即秘邀刻石大师钱荣初对诗碑进行了仿制。但就在仿制碑完成之际,事情败露,仿制碑被大汉奸梁鸿志运往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总统府)办公地收藏。此间,爱国义士钱达飞假冒钱荣初死在了去往寒山寺的路上,并留下血书“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遭横事!”对侵略者的盗掠行为进行诅咒。松井石根在对《枫桥夜泊》诗碑的历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围绕诗碑千百年来确实发生过一系列离奇事件,有好几个人死于非命,遂打消了盗掠诗碑的想法,那块仿制碑也就此在煦园安家。与复园相似,煦园也是以池水为中心,多数建筑临湖而筑。两者不同的是,煦园在池水中构筑了两座建筑,把狭长的池水截为三段,丰富了景观变化。煦园中原有的水面不大,只有一方小池塘。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在煦园东部营造天王府后,煦园中的水面才被大规模拓展,并被命名为“太平湖”。
“桐音馆”在太平湖的东岸,为单层歇山卷棚顶四面厅,四周建有回廊,是园内最大的建筑,为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在同治九年(1870年)营造。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常在这里会客。
关于桐音馆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其完全由桐木构成,因所用材料而得名;二是说该馆周边植有多棵梧桐树,雨打梧桐,声趣雅然。现在的“桐音馆”匾额出自书法大家林散之之手;抱柱联“雨惊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的原作者是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明明是“梧桐”,却要用一副“芭蕉”的对子,不知何故。
桐音馆西,紧邻湖岸,有一座木柱支撑、上覆棕榈叶的六角小亭,叫“棕榈亭”。小亭内置一块湖石,不施彩绘,十足的原生态风格。相传,这座颇具亚热带风情的草亭始建于太平天国时期,寄托了生于广东的洪秀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棕榈亭南,在一个由湖石叠起的基座上,建有一座单檐攒尖顶双亭,俗称“鸳鸯亭”。
双亭平面为两个菱形相叠,也就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中的“连胜”图案,因此该亭又叫“连胜亭”。
据考证,煦园中的这座方胜亭是江南地区现存历史最久的方胜亭。
从方胜亭西行,经石板小桥,可达湖水中的石舫。石舫又称“不系舟”,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帝南巡而建造的。舫体由青石砌筑而成,舫上建筑则为木构。在煦园遭遇的多次兵火中,不系舟自然也不能幸免,但与那些主要为木结构的建筑相比,不系舟的舫体部分则历经磨难得以保存,只是其木结构的上层建筑部分因朝代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乾隆皇帝、天王洪秀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和历任国民政府主席、总统都曾在不系舟留下足迹,让不系舟成为200多年来中国诸多历史节点的见证人。
石舫西南的湖岸上,有一座造型比较独特的双层小亭,因其为园中高点,登临可俯视全园,故称“望亭”。望亭下层墙壁上镶有《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图》及说明文字和陶澎向道光皇帝谢恩的奏折内容,因此此亭又称“印心石亭”。“印心石”是陶澎家乡湖南安化县小淹镇资江中的一块长宽各约两丈的大石头,在当地又被称为“官印石”。少年时代的陶澎经常在这块大石头上读书,后来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印心石屋”。道光皇帝对陶澎年轻时的寒窗苦读非常赞赏,两次御题“印心石屋”赐予陶澎,给予鼓励。而陶澎把皇上的鼓励作为鞭策,始终尽心尽力为官,成为一代名臣。
从望亭转而向北,即达“夕佳楼”。夕佳楼为两层,歇山卷棚顶样式,三面临水。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满楼,倒影如画,“夕佳楼”因此得名。
夕佳楼西,依墙建有一座半亭,亭内竖有两块乾隆帝两次南巡时分别题赐给两江总督书麟、萨载的诗碑,故称“御碑亭”。
沿湖岸继续北行,向东跨过一座精巧的小拱桥,即是横亘在太平湖北端的“漪澜阁”。
现存的漪澜阁建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屋顶为单檐歇山样式。阁四面环水,安全和私密性比较好,历代多用作机要之所。
“忘飞阁”是太平湖东岸的主要建筑,为封闭式水榭;平面呈“凸”字形,凸出凌水部分为歇山顶,岸上部分为卷棚顶。阁东为庭院,院内遍植花草树木。漪澜阁与不系舟、忘飞阁与夕佳楼分别隔湖相望,互为对景,共同构成煦园景观的主轴。
把煦园大致走下来,发现园中一些建筑的雀替都非常之大,且有色彩十分浓烈的彩绘。工作人员告诉我,清代建筑少用斗拱,要挑出同样长度的挑檐,就必须把雀替加大。我觉得这与其说是清代建筑的特点,不如说是清代建筑偷工减料的方法。总统府既是一部朝代更迭的历史,也是一幅四朝风云人文荟萃的风俗画。
请输入评论内容!
游四朝故地
忆历史风雨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南京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南京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南京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南京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江苏旅游攻略导航:南京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您现在的位置:
> 文章内容
  名人联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陈寅恪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毛泽东题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林则徐
  壁立千伤
  无欲则刚
  &&林则徐
  山随画活
  云为诗留
  &&刘墉
  澄江静如练
  长[气若兰
  &&李世卓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齐彦槐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左光斗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郑燮灵
  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康有为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一一严复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一一陶行如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石涛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断送一生唯有
  破除万事无过
  &&王安石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李瑞清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张廷济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何绍基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何绍基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金圣叹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梁书同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阮元
  人世难逄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王文治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石韫玉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杨继盛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祝枝山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千
  &&王百Y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何绍基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黄钺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王文治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林则徐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沈德潜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注:楼钥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一一林纾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邓石如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郑燮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梁书同
  时御天风跨鸾风
  或入碧海掣h鱼
  &&康有为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梁章钜赠余小霞
  板X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旭日朝霞红雨乱
  天风海水白云闲
  &&郭沫若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
  事能知足心常
  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一陈白崖
  杨柳不随春色老
  松柏惟有岁寒知
  &&李烈钓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谭嗣同赠黎贵逊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一一曹雪芹
  石磴泉飞山愈静
  洞门云掩昼多阴
  &&海瑞
  暂借荆山栖彩风
  聊将紫水活蛟龙
  &&冯云山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游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壶公山下千钟粟
  延寿l头万卷书
  &&徐寅
  春随香草千年绝
  人与梅花一样清
  &&徐霞客
  涧雪多压松偃蹇
  崖泉滴久石玲珑
  &&史可法
  清风有意难留我
  名月无心自照人
  一一王夫之
  仙风玉露争潇洒
  密竹疏林斗老苍
  一一钱大昕
  蜘蛛有网难罗雀
  蚯蚓无麟欲成龙
  &&李调元
  无事且从闲处乐
  有书时向静中观
  &&方薰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邓石如
  云移l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康熙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一一乾隆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一一袁枚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廷济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b
  秋风古道题诗l
  落曰平原纵马豪
  一一注:刘可毅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梁章钜赠余小霞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冯煦风
  质龙文光华相映;
  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张岳赠梁章钜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林则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乾隆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纪晓岚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
  &&洪亮吉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王梦楼赠蒋士铨
  世上疮痪,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
  酌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桂弓扶桑
  &&郭沫若题李白记念馆
  台榭如富责,时至则有
  草木似名节,久而后成
  一一苏轼
  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享影不孤
  &&欧阳修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王尔烈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恩泽赠林则徐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石达开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金武祥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朱元璋赠徐达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歪嘴石榴斜张口,喜鹊横戡
  &&周渔璜
  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
  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周渔璜
  醉汉骑驴,颠头颠脑算混账-黄峪
  梢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苏轼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朱元璋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陶安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李贽
  花甲重开,另加三七岁月-乾隆
  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纪晓岚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高刚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朱喜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樱股莱菀嗵
  &&冯梦龙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谭嗣同赠吴筱山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
  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
  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需自得
  &&汤显祖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黄遵宪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友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河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石达开
  记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命樾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命樾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逄好话家山
  &&陶澍题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一一李秀成
您可能感兴趣的对联大全
猜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介胄之士不拜 的文章

 

随机推荐